⑴ 长江(安徽段)河道演变及崩岸遥感调查研究
杨则东 褚进海 陈有明 鹿献章 赵华荣 晁玉珠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合肥230001)
摘要:本文利用多时相遥感资料,调查研究了长江安徽段12个河段的河床演形式及崩岸现状,并对岸线演变趋势,岸带特征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河道演变;崩岸特征;遥感调查
长江安徽段北岸自湖北省段窑,南岸自江西湖口进入安徽段至安徽省马鞍山,全长约405km,河床走向大致呈北东,由一系列近南北向河段与北东东向河段相接,成上升式阶梯形状。平面上看分汊河段与单一河段相间分布,呈宽窄相间的藕节形。
安徽境内长江河道自上而下,按河型分段演变形式可分为12个河段,本文利用多时相航片、TM、ETM资料,调查研究12个河段的河床演变形式及崩岸特征。
1 陈家洲(张家州)微弯分汊型河段
陈家洲又叫张家洲,该洲约于明朝永乐年间出水。至清朝雍正时期,张家洲成为条形,把长江分成左右两条顺直汊道。随着沙洲下移到鄱阳湖口,受湖水出口水流顶托而停止,左、右汊道开始向弯曲汊道发展。由于右汊右岸为低丘,河弯发展受到阻挡而停止,转入淤塞阶段,左汊处在河漫滩平原上,弯道发展迅速,逐渐成为该分汊河段的主汊,并相继形成了长洲、柳洲、蔡家洲、团洲、龟洲和邓家洲。
随着左汊日益淤积和衰退,右汊得以发展,建国后右汊中大轮已通行无阻。
上世纪60~80年代,右汊仍为主汊,而左汊分流有所加强,
受横向环流作用,程营—八里江一带强烈崩塌后退,1969~1986年的17年间岸线后退约400m,同时邓家洲已与张家洲合并向北淤长。
据上世90年代航片资料统计,本河段左岸线长15.0km,右岸线长8.5km。
2 三号洲顺直分汊河段
本河段下口彭郎矾与小弧山夹江对峙,其上游壅水,河段在历史上经历了数次由单一至分汊至单一河型变化的趋势。所见的分汊河势开始于100多年前,当时河床较窄,江中无江心洲,属于单一顺直河道,近百年来,由于上游河道变化,河流旁向侵蚀,河
道展宽,江中淤积形成江心洲,左岸抗冲刷强度弱,左汊迅速拓宽成主流。后随着主泓右移,于上世纪30年代下三号洲开始露出水面,30~50年代,上、下三号洲继续扩大(图1)。
上世纪60年代~2000年间,本河段变化表现为上三号洲,以上河道继续拓宽,左岸后退约100m,右岸后退约100~200m,上三号洲向上游延伸,同时左汊明显淤积萎缩,左岸向上三号洲迅速靠近,最大推进距离900m,右汊成为主流。而下三号洲则向下移,1969~2000年间洲头下移2000余米,其右汊逐渐淤积,有新心滩生成,左汊为主流,左凹岸受到强烈侵蚀而崩塌。
图3 长江安庆段100多年来河道演化对比图
本河段左岸线长22.8km,右岸13.4km,直线距离11.7km,曲折度1.95,江心洲3个(包括拦江矶)。
8 池州顺直分汊河段
本河段自扁担洲到大通,历史上江岸、沙洲演变频繁,故道残迹密布。在航卫片上左岸程家南一带可见有三期长江汊道演变留下的古河道痕迹,早期汊道从左大圩经鲍家圩至老洲,中期汊道由龙湾经汤沟镇至源子港,晚期汊道自白沙包经源子港、老洲至老洲头。后期汊道均穿前期汊道,而且逐次南移说明该河段河床有数次南北向摆动,江面有日渐束窄的趋势。
北宋时期,池州城距江岸十余里,整个河势较目前偏北。航卫片上反映的早期汊道可能就是这一时期河道左汊的残迹,明朝中叶,长江过江口后,在该河段内有估价、乌落、新洲和武梁四洲形成,受顺直河床控制,沙洲均呈长条形。当时江面较现在开阔,从池口至汤家沟最宽部分达15km。左岸自七里矶、新开沟经马船沟、汤家沟、源子港至老洲头;右岸从乌沙镇经汪家村、池口、流波矶至梅埂。这些在遥感图像上都有反映。
明末清初,在马船沟与源子港之间的微弯河段中又沉积了新洲。上述中期汊道应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清道光时期,新洲靠向左岸,中期汊道成为故道,左岸显著推进。在江中又形成了三个条形沙洲,从右向左为崇文洲、氽水洲和凤凰洲。池口段演变成为多汊性河型,其左汊为主泓,使新洲边滩受强烈侵蚀崩塌。
清末至民国年间,估价洲、乌落洲靠到右岸,其右汊乌沙夹江淤塞;左岸武梁洲靠岸,其左汊即为上述晚期故道、与此同时,崇文洲(即长生洲)与合并了凤凰、氽水洲(统称凤凰洲)仍在扩大,凤凰洲右侧又有碗船洲在水,致使池口下侧的乌落洲边滩遭强烈冲坍,池口再次临江。
1954~2000年,河道在分汊段有所变动。凤凰洲逐渐右移,使右汊处于萎缩中,1975~2000年间在右汊入口处又有一些小的无名沙洲露出水面。河道中汊为主泓,左汊分流也较大,使左汊入口入又有一些小的无名沙洲露出水面。河道中汊为主泓,左汊分流也较大,使左汊凹岸后退(1954~2000年间共后退约250m),长生洲下移,并在洲头部位被切割,在三汊汇合处,由于中、左汊为主泓,在出口下侧右岸边滩遭到强烈侵蚀,1969~2000年后退300多米,其对岸左岸处于滞流区,边滩生长,岸线推进,1954~1969年推进200m,1969~1975年推进100m,1975~1986年推进300m,至2000年又推进100余米。可见推进速度有加快趋势。在分汊段的上、下单一顺直河段,岸线基本没变化。
本河段左岸线长41.1km,右岸41.2km,直线长38.5km,曲折度1.07,江心洲8个。
9 紫沙洲复式鹅头分汊河段
本河段上起大通,下到荻港,是区内河势最复杂的河段。右岸羊山矶、十里长山、荻港等很早就已临江;左岸为较开阔的超河漫滩,历史上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这一侧。
宋代以前,从十里长山到荻港附近的江中已有大型沙洲形成,称丁家洲。可见本河段早在一千多年前即属分汊河型,它的形成与羊山矶、土桥点的挑流有密切关系。两宋时代,随着大通口和悦洲的形成,羊山矶挑流减弱,丁家洲有明显靠岸趋势,其右汊已成夹江(称丁家夹),这在遥感图像上仍可看到从丁家洲经朱家咀、钟仓至洪家村的丁家夹故道影像。明代中叶前丁家夹淤死,丁家洲完全成为右凸岸的边滩。这时,羊山矶至铜陵县的江面很开阔,达15km,说明羊山矶挑流再次增强,左岸线稳定在王家咀、土桥、胥坝一线南边,在丁家洲两侧江中有沙洲出水。当时河道较直,属微弯分汊型。
明中叶至清中叶的200多年间,是本河段重大的演变时期,鹅头状分汊即形成于这一阶段。其原因是在和悦洲附近又有沙洲出水,羊山矶挑流大为减弱,使羊山矶至铜陵段的左侧沙洲靠近左岸,边滩迅速向外扩展。因此,河流通过大通后,由南向正北直冲土桥以下的左岸,使左岸线急速向北后退。到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左岸已退至今刘家渡、凤凰颈、姚家沟一线,200年间左岸共后退10余千米。微弯河道演变成曲折率达1.80的弯曲河道。与此相反,右岸丁家洲一带缓流区,江中沙洲大量涌现,明末清初,章家洲、紫沙洲等陆续出水,并于乾隆年间合并成大洲。在左岸一侧又有卫生洲、太阳洲和大兴洲出水。复式鹅头状分汊河型至此形成。与此同时,在十里长山西侧江中也有一些小沙洲出水,到清代中叶合并成一个大型长条状沙洲(老洲)。在复式鹅头分汊形成初期(咸丰、同治年间),主流在左汊、次为右汊,中汊最小。清末到民国年间,安定街一带折流增强,中汊迅速冲开成为主泓道,太阳洲逐渐左移。上世纪30年代初,刘家渡至凤凰颈一带又有太白洲形成,原左汊主流因此束窄为小夹江。
1954~2000年间继续上述河势变化,在鹅头主泓变道处,受横向环流作用,深泓位于弯道左侧,其顶端太阳洲急速后退,1954~1969年洲头后退1200m,1969~1975后退200m,1975~2000年后退1200m,历时46年太阳洲洲头共后退2600余米,平均每年的后退约57m,其中以1975~2000年间后退最快。随着太阳洲、太白洲的后退,其左汊夹江趋于淤塞。同时主泓右侧紫沙洲外扩,并在54年前后,紫沙洲外侧又有一些小沙洲出水,逐渐增大合并,到1986年已合并成一大洲,并有与紫沙洲合并的趋势。
老洲顺直分汊段,主流在左汊,右汊出口处1969~2000年间有新沙洲出水,使右汊趋于淤塞,导致左汊分流进一步增大,土桥上侧左岸受冲刷略有后退,1954~2000年共后退约200m,而老洲左侧的沙洲出水,更将主泓逼向左岸,使之左岸发生崩岸。老洲总体向上游增长。另外,在和悦洲上侧江中又生成了一沙洲。
在鹅咀至荻港单一弯曲河段,右凹岸顺安河口一带受鹅头弯道主泓顶冲而表现为强烈锓蚀,崩岸显著,对岸左凸岸则以堆积为主。
本河段按河型分为:
(1)大通微弯分汊段:左岸线长10.3km,右岸长14.6km,直线长11.1km,曲折度1.32,江心洲2个;
(2)紫沙洲鹅头型分汊段:左岸线长50.9km,右岸长38.9km,直线距离27.0km,曲折度1.89,江心洲9个;
(3)顺安河口至荻港单一弯曲段:左岸长10.0km,右岸长13.0km,直线长10.0km,曲折度1.30。总计本河段左岸线长71.2km,右岸长66.0km,直线距离46.2km,曲折度1.54,江心洲9个。
10 黑沙洲鹅头分汊—白卯洲微弯分汊河段
本河段上自荻港,下至芜湖,由黑沙洲鹅头分汊段和白卯洲微弯分汊段两部分组成。左岸为开阔的超河漫滩阶地,右岸则是二、三级阶地和丘陵山地。历史上河道有较大的摆动变化。
宋朝以来,荻港、新港、三山均为频江要地。随着右岸矶头着流,左岸变化很不稳定。分汊与单一河床形式交替出现,尤期是板子矶的挑流作用,使黑沙洲不断向北扩展,左岸崩退。到民国以来,在黑沙洲左汊弯道顶冲点下移演变成鹅头型分汊河型的同时,其右汊扩展成主泓,并直奔东北方向,使得三山街河段左岸节节后退,右岸迅速淤涨成七八个边滩,并陆续靠向右岸,自宋代以来该河段左岸共后退了六七千米,芜湖大拐拐头位置下移11km,并同时左移7.5km(图4)。
1954~2000年,黑沙洲河段,由于泥汊一带强烈折流作用,使黑沙洲显著后退,其洲头1954~1969年后退1200m,1975~2000年又后退了近2000m,同时泥汊下侧左汊入口处的左岸边滩生长较快,1954~2000年左岸前进约800m。黑沙洲左汊弯道顶冲点下移,黑沙洲左汉2001年调查时发现已淤积严重,不能行船,正在向快速淤死方向发展。同时黑沙洲北侧的小沙洲1954~2000年间下移约1000m。天然洲扩展。白卯洲微弯河段,上侧左岸淤长,右岸后退,下侧左岸受到强烈的侵蚀,鲫鱼洲几乎消亡,芜湖大拐拐头1954~2000年后退2500m,右岸六凸子、八凸子等之间的夹江迅速淤死靠岸。右岸线显著外移。
2000年卫片所示,黑沙洲鹅头型分汊河段:左岸线长34km,右岸长18.8km直线长16.3km,曲折度2.09,江心洲3个。白卯洲微弯分汊段:左岸线长28.4km,右岸长32.0km,直线距离25.3km,曲折度1.26,江心洲1个。
图4 芜湖河道100多年来河道演变对比图
11 陈桥洲微弯分汊河段
本河段出口处由于东、西梁山锁门(古代称之为天门山),在其上游壅水,明朝时陈桥洲、曹姑洲已经形成,长久稳定少动,唯陈桥洲左汊时淤时扩,左岸变动较大。
1954~1986年间,陈桥洲洲头先退(1954~1969年后退约1900m),后上涨(1969~2000年前进2800m),在其左汊左岸也经历了先退、后扩张的变迁过程。曹姑洲自1954年以来洲头一直后退,洲尾基本不动。1975~2000年间在陈桥洲与曹姑洲之间又有沙洲出水。陈桥洲左汊有形成鹅头形弯道趋势,但由于受到左岸西梁山及二级阶地的阻挡,所以不能成形。
本河段左岸长23.9km,右岸20.7km,直线长19.3km,曲折度,1.24,江心洲3个。
12 马鞍山顺直分汊河段
本河段上自东、西梁山,下至铜井。历史演变较为复杂。元代以前,左岸显著向东突出成大凸岸,采石矶江面较狭窄,现今的江心洲当时已经出水。元、明以来,主泓一直在右汊,河道中沙洲大量涌现与合并。由于江心洲的扩大,分汊河道向两岸发展,江岸不断后退,明末清初,江心洲左汊代替右汊为主泓,右汊逐渐萎缩。清朝中叶,大黄洲出水,清朝末期,左岸突出部分冲刷殆尽,弯曲岸演成顺直河岸。大黄洲与江心洲之间中汊为主泓,使大黄洲受顶冲迅速后退,中汊段河面展宽,于1912年~1934年间小黄洲出水,使大黄洲左汊衰亡,并于1935~1946年间靠向左岸。小黄洲形成后迅速淤长和下移,同时其右汊代替左汊成为主流(图5)。
图5 马鞍山河道100多年来河道演变对比图
1954~1986年间,本河段又有新变化。除江心洲左汊继续为主泓外,小黄洲与江心洲之间的中汊却处于淤塞阶段,小黄洲左汊分流逐渐增强,尤其是1978~2000年间,中汊河道中大片沙洲出水,江心洲左汊左岸后退(最大后退距离400m左右)。小黄洲下移约600m,小黄洲左汊左岸侵蚀强烈,出口处左岸拐点后退约1000m,左弯汊道逐渐取直。江心洲右汊仍处于萎缩过程中,大江心洲继续扩张。
本河段左岸线长41.5km,右岸长44.5km,直线长39.3km,曲折度1.13,江心洲3个。
参考文献
[1]杨则东,鹿献章.长江安徽段及巢湖水患区防洪治水的环境地质问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3):279~283
[2]杨则东,鹿献章.安徽境内长江岸带崩塌遥感调查.国土资源遥感,1998(3):22~25
[3]陈秀其,杨则东,鹿献章等.长江安徽段崩岸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质条件.灾害学,2002,17(总66期、增刊):72~75
[4]杨则东,徐小磊,鹿献章.巢湖水患的环境地质问题.灾害学,2002,17(总66期,增刊):64~71
[5]杨则东,徐小磊,谷丰.巢湖湖岸崩塌及淤积现状遥感分析.国土资源遥感,1999(4):1~7
[6]杨则东,鹿献章等.长江安庆段河道演变及塌岸分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16(1):61~63
Remote Sensing Survey and Study on River course Evolution and Bank Collapse along the Yangy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Yang Zedong, Chu Jinhai, Chen Youming, Lu Xianzhang , Zhao Huarong, Chao Yuzhu
( Anhu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efei 230001)
Abstract: Based on polytemporal remote sensing data, this paper studied riverbed evolution patterns for 12 river segments and bank collapse featur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Remote sensing survey; Characteristics of bank collapse; River course; Evolution
⑵ 韶关公交车老年IC卡办卡程序
楼上所综是误导他人的,办理老人公交卡应该是消防局旁边较准确。
⑶ 石臼湖作文,100字,春夏秋冬
提起安徽的湖,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巢湖、太平湖、万佛湖……其实,在安徽东大门、马鞍山市的最东方,还有一片湖,同样广阔、美丽、神奇,那就是石臼湖.石臼湖,总面积196平方公里,为安徽马鞍山市和江苏南京市共有.
7月的一天上午,艳阳高照,大地开始腾起热浪.我们一行四人从马鞍山市博望区乘车出发,行约五六公里,来到石臼湖之滨的长裕村,下湖感受石臼湖之夏.
蓝色的快艇载着我们,在蓝色的湖面上劈波斩浪.船舷飞溅的浪花,微风送来的清凉,除去了我们身上的暑热.石臼湖,好一处避暑胜地.
石臼湖湖水丰盈,滩涂不见,湖面是蔚蓝的,蓝到远方,与蓝天相接,成了水天一线.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周围一片明净.站在甲板上,我们眺望四周的湖面,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直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石臼湖的沙洲隐没水下,但也有高一些的沙洲仍浮在水面上.长在沙洲上的芦苇,一丛丛、一簇簇,青翠婀娜,像一块块翡翠,漂在蔚蓝色的水面上.鸟儿不多,野鸭很少,但银色的白鹭很活跃,在划出几道白色的弧线后,滑翔着贴着湖面翱翔,似像仙女下凡.湖岸绿树染烟,远方青山如黛,湖畔村庄倒映在水面,宛如一道风景线.
为了能看到石臼湖深处更美丽的风景,我们将快艇速度放慢,时而沿湖漂游,时而上岸觅景,湖光水色,如诗如画.
⑷ 马鞍山太白岛多少平方公里
马鞍山江心洲位于当涂县西北部,这个元朝末年形成的沙洲如今已成为各类农专产属品的种植基地。
当涂县江心乡是个四面环水的多圩口之乡,位于长江之中,将长江马鞍山段分隔成主航道和内河,在这个面积41.4平方公里的江心洲上,有3.1万亩耕地,2.66万人口。
南北长14公里,东西最宽处为5公里,行政隶属于江心乡,洲上有耕地5万亩,人口26000。盛产棉花,水稻,花生,油菜,蔬菜等。有客轮通当涂县与马鞍山市区。
在马鞍山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改名为太白岛。
⑸ 帮忙翻译成日语
江心洲、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长江主航道の东侧には、北西长江土砂が徐々にを构成する。江心洲泰兴が、済州であろうが、幸福州で构成されており、江心洲最大だったので、通称江心洲だった。元朝末期形成の干潟、19世纪の初期から筑堤干拓だった。南北の长さ14 km、东西いちばん広い地域を5 km、行政に所属していると、州で江原心郷には农耕地5万ムー、人口6000。绵の花が、小麦、柿、菜の花、野菜などが含まれている。旅客船と马鞍山通当涂县が市街地だった。
⑹ 马鞍山名字是怎么来的
马鞍山作为地名,应出现于城市形成以前。马鞍山一名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逸周书》又名汲冢周书,传为281年(晋太康二年)得于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时期的魏安厘王墓中,则其成书至少在战国以前,虽然战国至秦汉时期篇章有所增变,但据历代学者考证其记载的史迹多有根据。“王会篇”记载了公元前11世纪周公营建雒邑竣工后,周成王大会诸侯,方国的盛况。当时“马鞍山鳖”是作为方物贡献给周王室的,据孔晁注“王会篇”,谓“马鞍山鳖”“特大而美故贡也”。方物以地而名,可见马鞍山当时已是很有名气的地方,这是马鞍山之名出现有据可考的最早时间,此后在《战国策·赵策》中有“马鞍山之难,太子横为质于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马鞍山,楚之粟也”等等,马鞍山的名称就屡见不鲜了。如果说历史文献在流传过程中还有可能失实的话,还有一份最有权威的资料,1986年湖北荆沙铁路修建时发掘的包山2号大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2件有马鞍山之名,一为“马鞍山正”名“龚怿”,一为“马鞍山公之军”。包山2号墓的时代为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00年。以上资料证明,马鞍山地名的出现不晚于战国中期,可能早于公元前11世纪。据《湘川记》云:“秦分黔中郡以南之沙乡地区置马鞍山郡,则马鞍山之名始于洪荒之世,而以之为乡为郡,则在后世耳。”所谓洪荒之世,也是指有人类聚居生活之始。
马鞍山一名是怎么得来的,历来众说纷纭,史籍记载各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说:
第一,得名于马鞍山星。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天象时选择一批星象作为定位观测的标志,创二十八宿之说。认为上有星象,下有相应的“星野”,《史记·天官书》云:“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二十八宿中轸宿有一附星名为“马鞍山”,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论,将马鞍山之地以应马鞍山星,认为马鞍山地名源于星名,故马鞍山又有“星沙”之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云:“马鞍山一星在轸中,主寿命。”又云马鞍山星明则“主长寿,子孙昌。”这些说法适应于封建社会人们的认识和心理需要,故马鞍山得名的此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第二,得名于万里沙祠。万里沙祠一说最早见于晋阚马因 所著《十三州志》:汉“有万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马鞍山。”此后,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援引《东方朔记》云:“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州至东莱可万里,故曰马鞍山。”唐杜佑《通典》中潭洲“秦为马鞍山郡”的自注亦云:“有万里沙祠,故曰马鞍山。”于是以后的各代地方志,多引此说作马鞍山得名之源,并加以阐发考释,认为马鞍山在古代有祭礼沙土之神的活动。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在元封二年(前111年)春,曾到山东东莱祈祷“万里沙”(东来曲城有“沙径三百余里”的沙原),东汉应劭注曰:万里沙,神祠也。马鞍山至东莱相距万里之遥,人们将此事和此两地联系,于是有“马鞍山者,所谓万里马鞍山也”之说。
第三,得名于“沙土之地”。马鞍山的地质结构为以石英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页岩等为基础,经过长年的外力作用,地层崩塌的岩石,经风化和水流的冲刷,使大量的砂、石都聚积于地表,特别是现马鞍山市区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带,分布着大片的沙滩,沙洲等,每当枯水时节,这些洲、滩露出,向人们展现出成片的砂土,尤其是沙粒长大,“白沙如霜雪”。在古代,自然环境未经污染破坏,这种景象很是引人注目,故古籍中多有称马鞍山为沙乡或沙土之地。如唐大历间马鞍山太守张谓著《马鞍山土风碑铭》引《遁甲记》云:“沙土之地,云阳之墟。”又《路史》曰:“沙,为马鞍山;云阳,为茶陵。”又《元和郡县志》云:“《禹贡》荆州之域,春秋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马鞍山郡,以统湘川。”
⑺ 关于锦山马鞍山树木旅游作文
流泪的时分,也是温暖的决堤;纵有暗淡的境地,也是幸福的满溢。绝境之中,总有天籁,时时拨弄着智者的心弦。
————题记
李白从贵族的屋檐下走出,与清风明月相伴;张继从枫桥的一叶扁舟中走出,寻找考试失意后的人生之路;苏轼从政治的宅门中走出,与清风明月相伴,不论身处的环境怎样污浊,不论现实怎样黑暗,即使黑云压城,东坡依旧无所畏惧,因为黑夜给了他双黑色的眼睛,他要用它寻找光明。
走过苏轼,欣然沐浴过秋的萧瑟与冬的悲凉,当然还有夏的生机与春的希望。他狂放不羁,性情豪放,李涂有云:韩如海,浩瀚恢宏:苏如潮,奔腾倾注,灿如星斗。就是因为灿如星斗,才会有黑暗包围它。
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舒檀、何正呈等人专从苏轼诗中寻章摘句,罗织罪证,以“指斥乘舆”“讪谤朝廷”罪将苏轼入狱,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罪名赫赫,一时间亲朋镇聂。苏轼也感到性命难保,所幸神宗无意伤他,加之亲故营救,三个月后结案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是苏轼生活与创作道路上的一块界石,这次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文字狱,对他是一次沉重的政治打击,从此开始的长达十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经历了得失骤变的政治沧桑,饱尝了忍辱无偿的人生苦涩。但这一切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相反,却使他的个性与才华在同现实生活的碰撞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华。
苦难是一种沟通。历史的残缺与完美,现实的动荡与平静,世界的无奈与精彩,生活的苦涩与醉人。也许只有真正经历,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谛。常人没有苏轼的心态,因此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苏轼。
苏轼的达观对待苦难的态度与对人生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相辅相成的结合在一起,使他笔下的形象在天涯沦落的悲苦之中燃烧着炙热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格调之沉郁,情味之深宛给人以铭心刻骨的感受。谪居中,对“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的歌颂,对地处江城幽独而高洁的海棠的颂扬,对承天寺洁净空明的夜月的赞美,对安国寺贩城佛僧时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染污自落、表里躇然的精神境界的眷恋,对质朴而醇厚的海南老人的厚爱,对茅封草长的阉阁的礼赞„„都那么内涵丰富,倏然旷远。
史记告诉我:“唯倜傥非常之人”才能名声远播。傅说举于版筑,胶鬲举于鱼盐,正是艰难困苦才能玉我已成;叔敖举于海,里奚举于市,我逐渐懂得苦难不能使有志者灰心;太白困而作道难,东坡沦而赋风波,誉满九州,这无不昭示着正是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在支撑着大写的“人”字。
纵然黑云压城,终有甲光向日。当黑暗一点一点向东坡涌来,他选择的不是闭上眼,黑夜给了他双黑色的眼睛,他却要用它寻找光明!
如果要冲出黑暗,寻找光明,就要有勇气,拿出勇气,不在黑暗中落寞,拿出勇气不在黑暗中沉沦,拿出勇气不在黑暗沮丧,拿出勇气不在黑暗中坠落,当光明到达巴陵郡,当光明到达岳阳楼,当光明到达苏州,当光明照亮心灵的每一个角落,都将加速希望的光顾。那时,东坡已满怀信心,高唱“拣尽寒枝不肯栖”但已不是“寂寞沙洲”已不再有黑暗,而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