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到工商局举报售假有具备什么呢
如果只是举报售假行为,那么有实名举报和匿名举报二种。这二种举报都通过拨打12315电话回、电子邮答件、信函等方式举报。
如果是要到工商局,投诉自己消费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那就要携带身体证、购物发票或者收据。
B. 向工商局举报商家卖假货,工商怎么不理我
卖假货确来实不是工商局管,是当地质源量技术监督局管,你可以打12365向他们投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第五条 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第八条 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主管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向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检举。
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为检举人保密,并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给予奖励。
五十条 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C. 工商局怎样处罚销售假冒产品的
货值金额的三倍以下罚款,具体参照产品质量法!
D. 工商查到制假售假怎么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规定: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关于产品质量监督的规定:
第十二条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格,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第十三条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第十四条国家根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企业根据自愿原则可以向国务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或者国务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经认证合格的,由认证机构颁发企业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第十五条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抽查。
抽查的样品应当在市场上或者企业成品仓库内的待销产品中随机抽取。监督抽查工作由国务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规划和组织。县级以上地方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也可以组织监督抽查。法律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
E. 工商局管售假吗
管,可以就近去工商局举报,也可以拨12315,会直接转到当地工商局,可以举报的,这是是工商局,然后市工商局把相关情况反馈到具体分管的工商分局。
F. 工商局查到假货怎么处理
会根据情节的轻重进行停产、罚款、扣货、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 工商部门查到的假货按以下规定处理:
第四十九条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工商局售假扩展阅读:
对卖假货“零容忍”
卖假货要罚到倾家荡产,对此,很多人都会有强烈的认同感。原因很简单,制假售假泛滥成灾,就与“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大有关系。打假要破困局,必须用重典,让那些卖假“从舅舅家赔到姥姥家”,否则,利益驱使之下,假货根本不可能绝迹。
要让造假卖假付出代价,显然不是靠发狠话、表决心就行的,关键还是要用法律——既要盘活现有的法律资源,更要通过立法及时弥补制度漏洞。
假货泛滥,首先要反思的,是现有的法律失灵。本来,侵犯知识产权罪早在1997年就写进刑法了,诸如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等等,都有明确的刑罚和问责标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种种卖假行为也有充满细节的处罚规则。
问题是,很多时候法律没有被很好地执行,制度文本也就变得形同虚设。当然,现在消费维权遇到困难,也与制假卖假技术手段更加高明,更加充满迷惑性与隐秘性有关。而且,有些假货的背后,已经形成一条固化的利益链。
在电商时代,这种复杂性更加严重,不仅销售行为本身带有难以识别的欺骗性,而且很多假货跨地域,涉及多个厂家或平台,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原因,都给查处追责带来很多难题。
当前电子商务法律也相对滞后,在界定责任方面还有模糊不清的地方,需要通过更细化、更精准、更有利于执行的法律,来为打假提供制度支撑。
所以,在消费维权方面,必须网上网下并举,来铲除各种造假卖假现象。当前,需要拿出更大的勇气决心,以严格的执法对卖假货现象真正做到“零容忍”,在完善的法律框架下,真正净化包括电商在内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