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武汉大学自主科研 属于什么类别
武汉大学不挂网公布此类信息,
建议直接询问学校办公室、教务处。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只要用心去学,你就是最好的。
金猴献瑞,吉星临门。
祝你学业进步,马到功成。
Ⅱ 武汉大学科研力量怎么样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回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答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高端智库、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定期公开出版36种专业刊物。
Ⅲ 武汉大学有几个科研平台
武汉大学抄科研实力雄厚,成就袭卓著。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高端智库、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定期公开出版36种专业刊物。
Ⅳ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重点科研基地
名称 主任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吴建国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回) 何光存 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答家野外观测研究站 于丹 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朱英国
Ⅳ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有哪些对外合作
目前,学院正在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发展的新模式,沿着开放式、研究型、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增强武大教育学科发展优势,为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出谋划策,多作贡献。学院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先后与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机构建立了的学术联系,每年均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应邀前来讲学或从事学术研究。
学院先后聘请了校内外在教育学领域有独到研究成果的兼职教授数十名,并加大了高水平人才引进的力度,使广大教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不同的领域占领制高点,争创知名学者。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 ( 2009年10月更新)
Ⅵ 武汉大学有哪些科研成果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72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
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
Ⅶ 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怎么样
工业科学研究院将建成多学科复合交叉型人才培养基地、自主知识产权研究版成果和高新企业的孵化权基地、高水平研究人才特区、科研资源共享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
工业科学研究院汇聚了一批在相关学术领域做出创新性研究成果和重大贡献,学术造诣高,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可的教授、学者,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白宫总统教授奖获得者。
工业科学研究院将面向世界招聘30个不同职级的教授或研究员,引进先进制造、先进能源、先进材料及应用、航空航天等工程学科的杰出年轻学者加盟。通过灵活多样的人才聘用模式、薪酬激励机制、绩效考评方式和资源配置渠道,吸引和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和团队,打破人员聘用终生制,保持研究人员的流动性和科研积极性。
工业科学研究院将积极探索交叉学科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多学科、国际化教师队伍优势,试行导师和学生的团队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培养环境。面向全球招收机械制造、能源、先进材料、航空航天等相关专业学科优秀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Ⅷ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科研成果
据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网站显示:自2000年以来,该院共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项,教育部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
2000至2005年,该院已公开出版专著62部,教材51部,译著7部;已发表论文1317篇,其中五大检索刊物35篇,在国际学术会议、刊物上发表120篇,其他论文主要发表在全国性学术会议、省级以上刊物上。该院共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奖4项,省部级社会科学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特别荣誉奖1项。2005年,陈传夫教授等荣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该院马费成教授中标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数字信息资源的规划、管理与利用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在该领域唯一的一项重大攻关项目。 编著、教材、译著和专著: 书名 作者 种类 出版单位 日期 物流信息系统 查先进 编著或教材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09/20 信息政策与法规 查先进 编著或教材 科学出版社 2004/07/01 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 董 慧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04/10 Internet免费资源检索与利用指南 何绍华 译 著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06/10 现代组织战略与行为管理 何绍华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09/10 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 胡昌平 编著或教材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09/20 现代信息管理机制研究 胡昌平 专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12/10 数字图书馆原理与技术 黄如花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09/15 出版法规及其应用 黄先蓉 编著或教材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5/07/15 出版物市场管理概论 黄先蓉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02/10 管理咨询基础 焦玉英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05/10 网络营销教程 李 纲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01/05 文献遗产保护 刘家真 编著或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06/10 “电子文件管理”立体化教学包 刘家真 编著或教材 科学出版社 2005/05/10 拯救数字信息 刘家真 专 著 科学出版社 2004/05/01 档案管理实务 刘家真 专 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05/01 出版学基础 罗紫初 编著或教材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08/10 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 罗紫初 编著或教材 崇文书局 2004/05/15 信息经济分析 马费成 编著或教材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03/10 目录学教程 彭斐章 编著或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07/01 编辑本论 吴 平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02/10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颜 海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03/10 图书馆管理教程 袁 琳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07/15 信息咨询理论与方法 詹德优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07/01 网站开发与管理 张李义 编著或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06/01 信息组织的主题语言 张燕飞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11/10 决策支持系统 张玉峰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08/10 图学基础 张煜明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10/15 信息管理概论 周黎明 编著或教材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01/10 徐志摩图传 周黎明 专 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01/10 信息组织 周 宁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11/01 法规学新论 朱玉媛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11/10 成功出版完全指南 徐丽芳 译 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08/10 图书营销 张美娟 译 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08/10 中外版权贸易比较研究 张美娟 专 著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12/01 《四库全书总目》研究 马朝军 专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12/01 现代出版技术悖论 黄凯卿 专 著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4/09/01 网络数据分析 邱均平 专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06/10 图书营销管理 方 卿 专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04/01 手机应用程序开发 邓仲华 专 著 科学出版社 2004/03/01
Ⅸ 武汉大学药学院的科研机构
药物分析与筛选研究所总体目标是在药物分析与筛选领域开展前沿研究工作并培养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及博士后等多层次高级专业人才。
本研究所由4名教师组成,其中珞珈学者特聘教授1名(博导)、教授1名(博导)、副教授2名。
科研方面,本研究所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和青年基金2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300万元。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晨光计划项目1项,武汉大学引进人才及创新科研项目5项及校企合作项目多项,近年来本研究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多项。
教学方面,已完成药物分析专业的基础及专业课程建设,并开设了完备的药物分析相关课程,“药物分析”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承担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1项,武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等共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多篇,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药物分析学》(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人才培养方面,本研究所每年共招收博士生2-4名,硕士生8-10名,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及大学生创新科研20余人。本所学生就业形势很好,就业渠道分别为赴美国、日本及国内一流大学及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高校及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中外合资企业及国内大型企业从事药物相关研发与管理工作。
本研究所研究特色是运用微柱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色谱-质谱联用、激光诱导荧光、生物传感等现代分析技术为手段,研究药物的新的分析方法学及作用机理、集成化微纳流药物分析装置、药物分子识别材料、以及药物有效成分筛选及质量控制。开展的研究方向包括:1. 药物的色谱及电泳分离新方法;2. 药物分子识别材料及其应用;3. 微纳流控药物分析装置及其集成化;4. 荧光探针试剂的合成及其应用;5. 生物传感及药物电分析方法;6.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鉴定及质量控制;7. 药物筛选新方法;8.单细胞分析。 生物药物研究所系是以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其它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借助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化学和物理手段,研究生物技术药物(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天然产物等)、药物在体和体外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大规模筛选的学科。目前有基因工程药物(常见病相关基因研究、基因工程疫苗、DNA疫苗、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剂、多肽类药物)、生物化学制药工程(包括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及相关的药物分析及筛选)、肿瘤组织芯片、分子药理学和环境保护产品开发等六个研究方向,从上述几个研究方向,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
本科生培养以为研究生教育培养合格生源为主要任务,兼顾培养社会上需要的本科应用人才。本研究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现用专业课教材将在五年内逐步用世界著名英文原版教材取代,它们是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制药工艺学、发酵工艺原理、细胞及分子免疫学、生物信息学及基因工程研究方法。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和自主培养师资的规模,使本科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在五年后全部采用双语教学。研究生课程全部采用英语授课,争取把发酵工艺原理、细胞及分子免疫学、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研究方法建设成学院或学校优质课。五年里引进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的教师五名。
本研究方向下设如下几个研究室:
(1)基因工程药物学实验室是一所从事基因工程研究与开发的综合性实验室,它主要从事常见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寻找疾病相关基因,开发具有临床意义的药物。为开发创新药物提供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发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药物,多肽药物,多糖类药物,开发多种疫苗(蛋白质疫苗、DNA疫苗),基因工程诊断试剂。治疗用细胞因子和基因治疗等。
(2)生物化学制药工程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从事生化药物研究和开发(包括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药物筛选及分离分析),以及基因工程药物下游技术研究工作,包括微生物发酵工程学、药物在体和体外相互作用、药物筛选及药物分析提纯工艺研究。
(3)肿瘤组织芯片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分类、储存和制备各种肿瘤组织切片,并将其制备成芯片,供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以及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材料,如下设备是实验室的必须设备:二氧化碳培养箱、液氮罐、各型切片机、荧光、倒置及常规显微镜、放射性同位素检测仪、以及其他细胞生物学研究用仪器。
(4)环境保护及石油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要从事石油生物降解过程的研究,分离克隆参与烷羟生物降解过程关键酶的基因,用于构建能高效降解烷羟的重组菌株。研究污水处理的微生物学,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化学药物研究所是立足于适应我国医药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药学人才的培养,为提升我院药物化学专业科研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成立的。药物化学专业自1994年开始向全国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经过14年教学和科研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雄厚的师资力量。本所现有在职教职员工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2004年获得药物化学硕士点授予权,博士点挂靠在武汉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生导师7人,培养了大批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和本科生考研率一直位居学校前列。所有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7名,在读博士1名),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约占60%。人员构成反映出教学队伍老、中、青相结合,梯队层次好,教师教辅人员配备合理,互相协作。
化学药物研究所充分发挥武汉大学具有较强的化学、生物与医学的综合实力和优势资源,使药物化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专业方向,主要包括抗肿瘤、抗病毒药物研究,手性技术与药物合成研究,药物设计、合成及技术开发,天然药物化学及先导化合物研究,生物模拟天然离子通道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手性药物的电化学催化合成与分子识别,制药反应工程和药厂工艺设计等。
化学药物研究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学科发展。现拥有多名学科带头人,获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30 多项。已发表上百篇研究论文,其中多数为SCI收录。申请各项专利 25 项,获批 15 项。化学药物研究所的科研条件正在日益改善。药学院现拥有各类先进设备的实验中心,目前有400 MHz核磁共振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荧光光谱仪和紫外光谱仪等用于药物化学研究的大中型分析仪器。
化学药物研究所决心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从事药学研究的专门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也为实现药学院成为湖北省和全国的药物(新药)研究、开发与评价中心及药学人才培养基地这一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Ⅹ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的科研机构
武汉大学拥有7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版,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权心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高级综合研究机构。
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
信息资源,社会保障,国际法,环境法,中国传统文化,经济发展,媒体发展。
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
软件工程,测绘遥感信息工程,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病毒学,杂交水稻。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多媒体软件,卫星定位系统。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个)
声光材料与器件,生物医学分析化学,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植物发育生物学,地理信息系统,水沙科学,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水力机械过渡过程,空天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口腔生物医学工程。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
有机硅化合物及材料,建筑物检测与加固,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
高级综合研究机构(2个)
高级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