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沙特 国家概况
【国 名】 沙特阿拉伯王国(Kingdom of Saudi Arabia)
【面 积】 225万平方公里(沙特官方数字)。
【人 口】 2080万(2001年,其中外籍人口约占30%)。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伊斯兰教为国教,逊尼派约占85%,什叶派约15%。
【首 都】 利雅得(Riyadh),人口约450万(2002年)。年均气温25℃。
【国家元首】 国王兼首相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Fahd Bin Abl-Aziz),1982年6月即位。
【重要节日】 开斋节:回历10月第一天,政府机关的假日从回历9月25日至10月5日;宰牲节:回历12月10日,政府机关假日从回历12月5日至15日。
【简 况】 位于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同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也门等国接壤。海岸线长2437公里。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高原属地中海式气候,其他地区属亚热带沙漠气候。夏季沿海地区气温38-39℃,内地有时高达54℃;冬季气候温和。年平均降雨不超过200毫米。
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一些继承者建立阿拉伯帝国,八世纪为鼎盛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十一世纪开始衰落,十六世纪为奥斯曼帝国所统治。十九世纪英国侵入,当时分汉志和内志两部分。1924年内志酋长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兼并汉志,次年自称为国王。经过30年征战,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终于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于1932年9月23日宣告建立阿拉伯王国,定这一天为沙特国庆日。
【政 治】 沙特是政教合一的君主制王国,禁止政党活动。无宪法,《古兰经》和穆罕默德的圣训是国家执法的依据。国王亦称“两个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仆人”,并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和大臣会议主席(即内阁首相)等职务。国王行使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大臣、副大臣、地区埃米尔(省长)、副埃米尔(副省长)、驻外使节和其他高级行政官员以及军队上校以上军官均由国王任命。国王有权批准和否决内阁会议决议及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协议。1992年3月1日,法赫德国王颁布治国基本法,规定沙特王国由其缔造者阿卜杜勒-阿齐兹·拉赫曼·费萨尔·沙特国王的子孙中的优秀者出任国王。1993年8月20日颁布新的内阁法,规定国王兼任内阁首相,国王有权任命内阁副首相和大臣,解散或改组内阁,各部大臣直接向首相负责。内阁由副首相、各部大臣及任命的国务大臣和国王顾问组成,任期4年。国王有权立、废王储,解散协商会议。基本法还废除了王储自动成为国王的权利,并确认了阿卜杜拉王储为王位继承人。2000年6月,沙特成立新的王室家族委员会,委员会包括18名成员,阿卜杜拉王储和苏尔坦第二副首相分别担任正副主席。委员会将处理王室内部事务。
【议 会】 1992年3月1日,法赫德国王决定成立协商会议,它是国家政治咨询机构,负责向国王提出建议,由会议主席和60名委员组成,委员由国王任命,任期4年。 1992年9月16日法赫德国王任命穆罕默德·本·朱拜尔为协商会议主席。1993年12月29日,法赫德国王主持协商会议的开幕式,协商会议正式宣告成立。1994年1月2日,协商会议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8个专门委员会,即:伊斯兰事务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安全委员会,财经事务委员会,社会与卫生事务委员会,教育、文化、新闻事务委员会,公共服务事务委员会和组织行政事务委员会。1997年7月,第二届协商会议成立,由90名成员组成,其中30名为上届成员,穆罕默德·本·朱拜尔连任协商会议主席。2001年5月,第三届协商会议成立,成员人数由90人增加至120人,朱拜尔再次连任。2002年1月,朱拜尔因病逝世。2002年2月,萨利赫·本·阿卜杜拉·本·哈米德担任协商会议主席。
【政 府】 本届政府于1999年6月组成,内阁成员组成情况如下(2004年4月更新):
1、国王兼首相
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
Custodian of the Two Holy Mosques King Fahd bin Abl-Aziz Al-Saud, the premier
2、王储兼副首相、国民卫队司令
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亲王
Crown Prince Abllah bin Abl-Aziz Al-Saud, deputy premier and commander of the National Guard
3、第二副首相兼国防航空大臣、军队总监
苏尔坦•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亲王
Prince Sultan bin Abl-Aziz Al-Saud, second deputy premier, minister of defense and aviation and inspector general
4、城乡事务大臣
米特阿卜•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亲王
Prince Mite’b bin Abl-Aziz Al-Saud, minister of municipal and rural affairs
5、内政大臣
纳伊夫•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亲王
Prince Naif bin Abl-Aziz Al-Saud, minister of interior
6、外交大臣
沙特•本•费萨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亲王
Prince Saud bin Al-Faisal bin Abl-Aziz Al-Saud, foreign minister
7、内阁办公厅主任、国务大臣
阿卜杜勒-阿齐兹•本•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亲王
Prince Abl-Aziz bin Fahd bin Abl-Aziz Al-Saud, chief of the Cabinet’s presidency and minister of state
8、司法大臣
阿卜杜拉•本•穆罕默德•本•伊卜拉欣•阿勒谢赫
Dr. Abllah bin Mohammed bin Ibrahim Al Al-Sheikh, minister of justice
9、伊斯兰事务与宗教基金大臣
萨利赫•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本•穆罕默德•本•伊卜拉欣•阿勒谢赫
Sheikh Saleh bin Abl-Aziz bin Mohammed bin Ibrahim Al Al-Sheikh, minister of Islamic affairs, endowments, call and guidance
10、国务大臣
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拉•胡韦塔尔
Dr. Abl-Aziz bin Abllah Al-Khuwaiter, minister of state
11、水电大臣(2004年4月13日任命)
阿卜杜拉•本•阿卜杜-拉赫曼•侯赛因
Abllah Ablrahman Al-Hosain ,minister of water and electricity
12、公职大臣
穆罕默德•本•阿里•法伊兹
Mohammed bin Ali Al-Fayez, minister of civil service
13、高教大臣
哈立德•本•穆罕默德•安卡利
Dr. Khaled bin Mohammed Al-Anqari, minister of higher ecation
14、国务大臣
穆特拉卜•本•阿卜杜拉•纳菲萨
Dr. Mutlab bin Abllah Al-Nafeesah, minister of state
15、教育大臣
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拉希德
Dr. Mohammed bin Ahmed Al-Rasheed, minister of ecation
16、文化与新闻大臣
福阿德•本•阿卜杜-萨拉姆•本•穆罕默德•法尔西
Dr. Fuad bin Abl-Salam bin Mohammed Al- Farsi, minister of commerce and instry
17、贸易与工业大臣
哈希姆•本•阿卜杜拉•亚马尼
Dr. Hashim bin Abllah Yamani, minister of commerce and instry
18、石油与矿产资源大臣
阿里•本•易卜拉欣•纳伊米
Engineer Ali bin Ibrahim Al-Nuaimi, minister of petroleum and mineral resources
19、国务大臣
穆萨伊德•本•穆罕默德•艾班
Dr. Musa’ed bin Mohammed Al-E’ban, minister of state
20、财政大臣
易卜拉欣•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萨夫
Dr. Ibrahim bin Abl-Aziz Al-Assaf, minister of finance
21、朝觐事务大臣
伊亚德•本•阿明•迈达尼
Iyad bin Amin Madani, minister of Haj
22、经济与计划大臣
哈立德•本•穆罕默德•古塞比
Khalid bin Mohammed Al-Gusaibi, minister of economy and planning
23、劳工大臣(2004年4月13日任命,原为水电大臣)
加齐•本•阿卜杜-拉赫曼•古塞比
Dr. Ghazi bin Ablrahman Al-Qusaibi, minister of labor
24、社会事务大臣(2004年4月13日任命,原为劳工与社会事务大臣)
阿里•本•易卜拉欣•纳姆莱
(Dr. Ali bin Ibrahim Al-Namlah, minister of social affairs)
25、农业大臣
法赫德•本•阿卜杜-拉赫曼•本•苏莱曼•拜勒古尼姆
Dr. Fahd bin Abl- Rahman bin Sulaiman Balghunaim, minister of agriculture
26、运输大臣
贾巴拉•本•伊德•苏莱西利
Dr. Jubarah bin Eid Al-Suraiseri, minister of transport
27、通讯与信息技术大臣
穆罕默德•本•杰米勒•本•艾哈迈德•穆拉
Engineer Mohammed bin Jameel bin Ahmed Mulla, minister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8、卫生大臣
哈迈德• 本• 阿卜杜拉•马尼阿
Dr. Hamad bin Abllah Al-Mane’, minister of health
29、国务大臣
阿卜杜拉•本•艾哈迈德•本•尤素福•宰纳勒
Abllah bin Ahmed bin Yosef Zainal, minister of state
30、协商会议事务国务大臣(2003年12月23日任命)
沙特•本• 赛义德•阿卜杜勒-阿齐兹•麦特哈米
Dr. Saud ibn Saeed ibn Abl Aziz Al-Mathami
state minister and Cabinet member for Shoura council
【行政区划】 全国分为13个地区(也称省):利雅得地区、麦加地区、麦地那地区、东部地区、卡西姆地区、哈伊勒地区、阿西尔地区、巴哈地区、塔布克地区、北部边疆地区、季赞地区、纳季兰地区、朱夫地区。地区下设一级县和二级县,县下设一级乡和二级乡。
【司法机构】 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执法依据。设有高等法庭和普通法庭。高等法庭设在麦加、吉达和麦地那。特别上诉法庭设在利雅得和麦加。另有普通法庭处理一般案件和贝都因部落事务,该类法庭由宗教法裁判官主持。司法机构隶属司法部。
【重要人物】 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兼首相。1923年生于利雅得。幼年曾在宫廷接受伊斯兰教育,后在欧美接受高等教育。1953年出任第一任教育大臣,1962年任内政大臣,1967年晋升为第二副首相,1975年3月被定为王储兼第一副首相并受命执掌朝政。1982年6月13日继承王位,成为沙特第五任君主。
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王储兼副首相、国民卫队司令。生于1924年,是法赫德国王的同父异母兄弟,幼年起接受宗教教育。1964年,任国民卫队司令,1975年被任命为第二副首相,1982年6月,被立为王储同时兼第一副首相和国民卫队司令。
苏尔坦·本·阿卜杜勒-阿齐兹,第二副首相兼国防航空大臣、军队总监。1928年生于利雅得,是现任国王法赫德的胞弟。自幼接受伊斯兰教育和军事训练,年轻时即任皇家卫队司令,1953年任利雅得地区埃米尔,同年改任农业大臣,1962年任国防大臣,1982年起任现职。
【经 济】 沙特实行自由经济政策。石油工业是沙经济的主要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沙特石油的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石油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石油出口收入约占出口总额的90%。近年来,沙特大力推行经济多元化政策,努力扩大非石油生产,发展采矿和轻工业,同时重视发展农业,逐步实现了粮食自给。政府鼓励自由经济和自由竞争,支持私人及合资企业经营发展项目,保护和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2000年,沙成立了石油矿产和旅游两个最高委员会、国家投资总局等机构;修改"外商投资法"和实行新的担保人制度,鼓励外商投资;决定向外资开放石油下游和天然气行业。
2001年,沙继续推行私有化和就业本地化。为适应加入WTO,沙决定修订其标准体系和相关法规,5月,沙宣布开放沙电信业;同月,沙特将关税由12%降至5%;7月,沙内阁会议决定,在建筑业取消外国公司担保人制度。到目前为止,沙已就消除技术贸易壁垒和开展卫生合作等两项协定与WTO90%的成员完成了磋商。
主要经济数据:(2000年)
国内生产总值(GDP) 1649亿美元
经济增长率 4.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约7000美元
货币名称 里亚尔(Saudi Riyal)
固定汇率 1美元=3.75里亚尔
通货膨胀率 -0.8%
【资 源】 沙特以石油王国著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截止2001年,沙特已探明石油储量约362亿吨(2642亿桶),占世界储量的25%,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气储量为6.0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4%,居世界第四位。按目前石油产量估算,沙石油仍可开采80年左右。
此外,还有金、铜、铁、锡、铝、锌等矿藏,是世界第四大黄金市场。水力资源以地下水为主。地下水总储量为36万亿立方米,按目前用水量计算,地表以下20米深的水源可使用320年左右。目前,沙共有30个海水淡化厂,日产300万立方米淡化水,占全国饮用水的46%。沙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产国,全国的海水淡化总量占世界海水淡化量的21%左右。蓄水池共有184个,拥有6.4亿立方米蓄水能力。
【工 业】 石油和石化工业为经济命脉。年产原油4~5亿吨,石油收入约400~500亿美元。政府充分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建立先进的外向型企业,逐步改变依赖石油出口的单一经济结构。采取鼓励和促进工业发展、保护民族工业的一系列措施:免费提供工业地皮;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免除工业厂房设施、机械设备、原材料等物资的进口税;倡导使用本国产品,对本国能生产的同类进口商品课以高关税等。已建成以石油、化工、钢铁、炼铝、水泥、海水淡化和电力工业为主的十几个大型骨干企业。沙近年来大力发展工业,现有3381家工厂,投资2390亿里亚尔,工人总数为31万。目前,非石油工业产品出口达200亿里亚尔,工业增长率为10%,工业产值达820亿里亚尔,产品国内市场销售额达510亿里亚尔,已建8个工业城。石化产品外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沙境内共有涉外合资项目1506家,总投资额为381.8亿美元。2000年沙特吸引外资48亿美元,居阿拉伯国家之首,占整个地区的54.7%。2001年,截止8月中旬,沙吸引外资就达88亿美元。沙目前年发电量为2300万千瓦。
近年石油产量及收入情况如下: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产量(万桶/日) 836 776 831 880
收入(亿美元) 350 447 735 582
【农 业】 沙特绝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沙漠气候,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可耕种面积仅占其陆地面积的2%左右,39%的土地只能用作低密度的放牧。西南部雨量较充沛、灌溉条件较好的季赞农业区和提哈马平原,是沙特的主要农业区。政府十分重视农业,斥巨资投入输水管道、水坝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淡化海水解决农业用水,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及养殖业,对农产品给予优惠补贴。农产品出口额占非石油出口总额的20%。目前沙已在小麦、椰枣、鸡蛋方面实现自给,粮食自给率为98%,蔬菜为85%,水果70%,鱼为52%,肉类为46%。全国有自流水井4万眼,饮用水井5.2万眼,水坝220座,蓄水能力达8亿立方米, 有1000多公里的管道灌溉网。2001年3月,沙农水部宣布新建12个水坝以应对农业开发和灌溉压力。沙特所需农产品的进口来源分四大类:活畜及冷冻牛羊肉、冷冻鸡肉,主要进口国为澳大利亚、新西兰、索马里、土耳其、中国;成品或半成品食品如奶制品、奶酪、饼干、干冷冻食品等主要来自欧盟国家;蔬菜、水果因地利之便,主要来自周边的中东国家;杂粮豆、大米等,主要来自印度、泰国、菲律宾、中国、美国。
【服 务 业】 目前已投入使用的旅馆有308家,拥有客房2.75万间。沙饭店行业现雇佣18603名外籍人。
【旅 游 业】 沙每年到境外旅游约350万人次,25%的沙特人每年出境旅游一次。沙特公民每年的旅游消费额为250亿里亚尔。每年到沙特的外国游客为300万人次,其中200多万与朝觐有关。
【交通运输】 近年逐步建成一个陆、水、空立体交通网,公路交通是主要运输方式。
铁路:总长1400公里。1998年客运量为64.6万人次,货运量为210万吨。
公路:总长1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400公里,国际公路网与约旦、也门、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巴林等国相通。
海运:目前有商船376艘;船舶吨位275万吨,居阿拉伯国家之首。但国际航运公司仍控制了水货运量的95%。1998年货运量为8500万吨。现有8个大型海港:吉达港、达曼港、朱拜勒工业和商业港、延布工业港和商业港、腊斯塔努拉港和季赞港。其中吉达港的卸货率名列世界前茅,共有泊位174个。
空运:沙特航空公司系中东最大的航空公司,在世界民航公司中名列第15位。拥有波音、空中客车等现代化飞机。全国有25个机场,其中利雅得、吉达、达兰为国际机场;有40条国际航线;延伸4大洲70多个国家;有24条国内航线。每天平均260个航班。沙航2001年乘客达到了1380万人次。
输油管道:大型输油管道有两条。一条从达曼到黎巴嫩西顿港,全长1700公里,自1975年以来已基本停止使用;另一条从东部加瓦尔油田横穿半岛连接西部延布港,全长1215公里,设计日输油能力为185万桶。1987年又建成一条925公里长的东西管道,日输油能力达320万桶。正计划投资4亿美元,把东西输油管道的日输油能力增加到480万桶。
电讯:目前全国有230万条电话线路连接国内近4000个村落;另有3300条国际电话线路,移动电话线数为240万门,到2002年底,沙将再增300万条移动电话线,达到540万条,建成中东、非洲地区最大的移动通讯网。用户电报线路3万多条,电报用户为1.7万户,5万条微波输线路(包括2条电视传送线路),长1.5万公里。1974年开始卫星与世界各地进行电话、电报、电传和传真联系并进行电视转播。1985年启用了阿拉伯通讯卫星,全国现有7个地面卫星接收站,进一步改善了沙特与阿拉伯各国间的通讯联系。2001年,沙特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SPs)有42家,互联网用户40万人。
【财政金融】 10家商业银行中除国民银行、利雅得银行和拉吉希金融投资公司三家为本国银行外,其他均为合资银行,分支机构1210家。资本约230亿里亚尔,利润约70亿里亚尔。沙拥有海外资产2000亿美元。全国有七家证券交易所。1991年沙首次向外国借贷,从国际银行筹措了45亿美元,同时在国内还发行了各种债券。政府按照需要定期(每两周或每月)发放价值约50亿美元的公债。2001年沙政府债务约为1860亿美元,占沙GDP的99%。
沙特近几年国家财政预、决算收支状况如下(单位:亿里亚尔):
预 算 决 算
年度 收入 支出 差额 收入 支出 差额
1998 1780 1960 -180 1430 1890 -460
1999 1210 1650 -440 1470 1810 -340
2000 1570 1850 -280 2480 2030 450
2001 2150 2150 0 2300 2550 -250
2002 1570 2020 -450
(资料来源:2001年度英国经济季评)
2000年外汇储备为196亿美元。
【对外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和低关税政策。出口以石油为主,约占出口总额的90%,石化及某些工业产品的出口量也在逐渐增加。进口主要是机械设备、食品、纺织等消费品和化工产品。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以及韩国等。由于大量出口石油,沙对外贸易长期顺差。
近几年对外贸易情况如下:(单位:亿美元)
年 份 1997 1998 1999 2000
出口额 607 398 484 801.5
进口额 264 275 257 341.5
差 额 343 123 227 460
(资料来源:2001年度英国经济季评)
【人民生活】 沙特是高福利国家,实行免费医疗。2000年沙预算的10.8%用于医疗卫生。沙现有医院314家,各类医疗中心、诊所3506个,医院床位数4.42万张,有31585名医生和62899名护士。医疗领域是就业沙特化最高的领域。还有104个慈善机构,其中有14个孤儿院、2个残疾儿童福利院和9个老人福利院,共有2500名服务人员。人均寿命男60岁、女64岁。
【军 事】 武装部队建于1964年,最高国防会议为国防最高决策机关。国王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武装部队总参谋长为萨利赫·本·阿里·穆海亚上将。军队分正规军和国民卫队。正规军平时实行志愿兵役制,战时实行义务兵役制,一般兵种服役期两年,特殊兵种服役三年。
武装部队总兵力约10.6万人。陆军约7.3万人,编3个装甲旅、1个空降旅、1个步兵旅、1个王室警卫团、23个炮兵营。海军约1.1万人,组成红海和波斯湾两支舰队,空军约1.8万人,编攻击机中队、截击机中队等。此外还有国民警卫队、边防部队、特种安全部队和海上警卫队等。
2001年国防安全预算为133亿美元,约占政府预算支出的30%。
【文化教育】 政府注意智力投资和人才培养,实行免费教育。中、小学学制各为六年。2001年2月,沙教育部决定拨款2.5亿里亚尔用于学校的扩建、维护和添加设备。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学校2.28万所,综合性大学8所,78所学院,5个高等宗教大学。现有教师33.96万人,在校学生约480万,其中大学生27.2万人。每年约7000名学生赴国外留学,费用由国家负担。在国内读书的大学生,除免费提供住宿外,还享有奖学金。2002年沙特国家财政预算为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和劳动力技术培训拨款543亿里亚尔(144.8亿美元),将新建345所各种学校,确定8.6万多个男女教师职位。
【新闻出版】 《乌姆·古拉》周刊是官方刊物。此外,全国还发行13种报纸、23种杂志。阿拉伯文报纸主要有:《利雅得报》、《中东报》(在伦敦出版)、《生活报》(在伦敦出版)、《欧卡兹报》、《祖国报》、《半岛报》、《座谈报》等,英文报刊主要有:《利雅得日报》、《阿拉伯新闻》、《沙特公报》、《沙特商业》、《沙特经济概览》等。
沙特通讯社:简称沙通社,1971年1月23日成立,直接受新闻部领导。用阿、英、法文发稿。在华盛顿、伦敦、突尼斯、贝鲁特、开罗等地设有分社。
广播电台:利雅得广播电台1965年建成。1962年在麦加建成《伊斯兰召唤》电台,1972年建成《古兰经》广播电台。以上电台除用阿拉伯语广播外,每天还用英、法、乌尔都、斯瓦希里、波斯和班加利语对外广播。
电视台:1964年建立电视网,现有五个电视台。1965年开始播放黑白节目,1976年开始彩色播映。1983年开始播放英、法语节目。目前全国各地有107个中转站,电视网已覆盖全国98%的地区。
【对外关系】 奉行中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主张国与国之间互相尊重、眭邻友好、互不干涉内政。提倡各国为实现和平、稳定与繁荣进行合作。致力于加强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沙特是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石油输出国组织和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
Ⅱ 学习法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习法语需要注意:
1、进行跟读练习。
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记忆或音标练习回发音并不是答个好方法。如果一开始就记错了,只会让错误变得根深蒂固,以后再想改就越发困难。所以一开始就要练习正确的发音。建议比对着音像资料进行跟读,如果有条件把自己的发音录下来进行比对效果更佳。
2、注意发音位置。
由于法语发音位置的特殊性,有些舌位、开口程度、牙齿位置等发音方法是以前从没有接触过。过往经验的缺失可能会造成发音的障碍。在无法正确发音的情况下可以请教一下老师,了解这个发音舌头和牙齿的位置、用力肌肉等,方便找到感觉。
3、参考他人意见。
在自己认为能正确发音的情况下,可以找老师或者发音特别标准的同学进行评价。有些细微的发音差别或者不符合中文发音习惯的音节很有可能错了自己也听不出,这时就需要第三方来加以指导。因此,大可让老师来听一下发音是否标准,以便巩固或改正。
4、培养语感节奏。
由于法语的节奏、重音、语音、语调都有它自己的特色,要能讲出这种感觉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的。建议多听法语歌曲、多看法语原声电影来培养自己的语感,熟悉法语的节奏和重音位置。
Ⅲ 怎样学好法语
不少年轻人想学法语, 很想知道有什么捷径可走。 法语同其他语言一样, 它是一门
学问。要做到精通,并非易事。法语同其他语言一样,它又是一种交际工具,所以特别对初
学者来讲, 正确使用法语是一种技能, 这种技能只能在语言的反复应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
高。这就是我们行内常说的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美瑞认为学好法语,一定要把这些
语言基本功打好,大扎实。
1. 语音、语调要准确,拼读规则要掌握。
学法语,首先碰到如何发音,如何拿调的问题。语音语调好,就像能写一手好字,
或衣着整洁, 给人以好感。 因此, 不要仅满足于能让人吃力的听懂, 而要让人与你交谈时感
到愉快,乃至惊喜。所以,这一阶段没法自学,一定要有老师指导。因为自己发音是否准确
不一定都能自己鉴别, 发音时有关发音器官的部位也需老师指点, 更不要说有的同学会碰到
清浊音分不清, [n] 、[l] 不分等发音上的困难。 在老师指导的前提下,通过听录音模仿,把
语音、语调掌握好。
拼读规则很重要。 掌握了这些规则, 即使单词不认识也能读出来。 更何况, 许多法
语词典里没个单词都注有国际音标。 掌握拼读规则, 自然是要分清字母名称与音素 (元音与
辅音)。例如,字母 e 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发 [e],甚至不发音,字母 y 读作 [igrk] ,不要与音素
[y] 搞混。字母顺序掌握是否熟练也将决定你将来查字典的快慢。
2."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学法语也必须天天练,反复练。
首先要大声练。 有的同学怕难为情, 练的时候嘴唇不怎么动, 声音很小。 这种学法
会使你大声说时语音语调有走样的可能。课堂上需大声练,课堂外也应大声练。
另外要天天练, 即使是周末, 也应拿出一两个小时练, 放假时决不能连续几天不碰,
这对初学者来说是十分忌讳的。 法语强化教学通常进度偏快。 一天不学, 一天不练就有可能
产生不利影响, 时间长了就可能跟不上, 就可能失去信心。 再者要反复练, 短文都因能够背
诵,常用句子应该能够脱口而出。这要下苦功夫,没有捷径可走。
3.用 "滚雪球 "方法学法语。
一本好的教材应该体现 "滚雪球 "原则, 不能每课书之间毫无联系, 老师当然也应该
在每教新课时, 要与已教的语言素材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时要有意识的把已学的东西与新学
的东西有机结合。换言之,尽可能把已学的东西移入新的情景,用新的语法、词汇、修辞手
段重复、扩充、应用。
4.怎么记单词?
有同学说单词记不住,有什么办法吗?
首先,最笨,但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死记硬背,还要默写出来。例如,像 avoir,
être 这些不规则而又常用的动词变位,就应背得滚瓜烂熟。当然, 在死记硬背的前提下, 也应该找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单词学多了, 你就会发
现有许多规律可循。现举几个例子:
1) 通过缀词构词法来记单词:
前缀 re-表示 "再","重新 "的意思, 因此 commencer (开始) —— recommencer (重
新开始),dire (说)—— redire (再说)。
前缀 in-,im- 表示 "无 ","非","不 "的意思,因此 possible (可能的)—— impossible
(不可能的) ,capacité(能力)—— incapacité(无能力)。
构造动词用的后缀 "-ir" 表示 "变化, 改变 "的意思, 因此, grand(大的) —— grandir
(变大,长高) ;rouge(红的)—— rougir (变红)。
后缀 -able 在形容词末表示可能性: aimer (爱)—— aimable (可爱的);manger
(吃)—— mangeable(可吃的);
2) 许多形容词在变成阴性形式后加上 -ment 即可变成副词:
doux—— douce—— doucement(轻轻地);
naturel—— naturelle—— naturellement(自然地)
但,阳性形容词如以元音字母结尾,则直接加 -ment:
vrai—— vraiment ( 真正地); résolu —— résolument ( 坚决地),
当然,如形容词阴阳性是同一形式,也直接加 -ment :
rapide—— rapidement (迅速地)
3) 许多名词从阳性形式变成阴性形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如:
-eur—— euse un vendeur—— une vendeuse (售货员)
un chanteur—— une chanteuse ( 歌手)
-teur—— trice un instituteur —— une institutrice ( 小学教师)
un lecteur —— une lectrice ( 读者)
5.有的同学觉得名词很难记,其实也有一些规律可循。
1)以名词词末的字母来区分其阴阳性。a) 以辅音字母结尾的名词,大多是阳性;以元音字母 a, i, o, u 结尾的名词大多数
也是阳性: le lac ( 湖),lesalon (客厅), le temps (时间), le pied ( 脚),le parti
(党),le zéro ( 零),l'opéra (歌剧), le tissu (布)
b) 以-e 结尾,且 e 前是元音或双辅音字母的名词大多是阴性:
l'année (年) , la pluie (雨) , la famille (家) , la roue(轮子)
2)从词义上看,除了人与动物按其性别分阴阳性外,也有一些规律可循,举几个
例子:
a)凡属树名、季节、月份、星期、度量衡、金属的名词大多是阳性:
le pin (松树), le pommier ( 苹果树), l'automne (秋季)
septembre (九月),le mardi ( 星期二), le mètre (米)
le gramme ( 克), le fer ( 铁), l'argent (银)
b) 水果名、学科名称多为阴性:
la pomme (苹果), la cerise ( 樱桃), la chimie ( 化学),la grammaire ( 语
法)
3) 从音上也可辨别名词的阴阳性。
a) 一般说来,词末以元音(注意不是元音字母)结尾的名词大多是阳性:
le repas [-a] ( 餐),le bureau [-o] (办公室),le nom[- ] (姓)
le restaurant [- ] (饭馆), le bijou [-u] (首饰)
b) 以辅音(不是辅音字母)结尾的名词大多是阴性名词:
la chaise [-z] (椅子), la porte [-t] (门), la table [-l] (桌子),
l'heure [-r] ( 小时), l'actrice [-s] s ( 女演员)
6.单词还可以通过同义词、反义词、同族词或同类词等方法分类归纳记忆:
1)同义词、近义词: vite = rapidement (快)
joli = beau (漂亮的)2)反义词: grand ( 大的) ≠petit( 小的)
long ( 长的) ≠ court (短的)
3) 同族词: diriger v.t. (领导), digigeant n. ( 领导者), directeur, trice n. (经
理)
fleur n ,, t. (花),fleurette n.f. (小花),fleurir v.i. (开花), fleuri adj. (正在
开花的),fleuriste n. ( 花商)
4) 同类词:如 famille (家),可以把下列词归纳记忆: grand-père(祖父,外祖
父),grand-m ère(祖母, 外祖母) , père(父亲) , mère(母亲) , mari, époux(丈夫) , femme,
épouse(妻子) , enfants(孩子) , frère(兄弟) , soeur(姐妹) , beau-père(岳父,丈人;继
父) ,belle-mère(婆婆,岳母;继母) , beau-fils, gendre(女婿) , belle-fille, bru (媳妇) ,oncle
(伯父,叔父,舅父) , tante(伯母,叔母,姨母) , cousin,e (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
表姐妹)
7.许多人学过英语,这对记法语单词是一个极有利的条件。
(法语与英语有不少同形同义词,近形同义词,这些单词约占基础词汇的六成。
同形同义词数量不算少,占基础词汇近两成,如 dialogue (对话),facile ( 容易
的),large(宽的), sport ( 体育运动)
近形同义词也有不少规律可循:
a) 法语中的第一组动词去掉词末的 -r 或-er,便是同义的英语单词:
法语 英语 法语 英语
arriver arrive (到达) aider aid (帮助)
changer change (改变) chanter chant (唱歌)
excuser excuse ( 原谅) passer passe ( 通过)
b) 法语中以é的结尾的名词在英语中许多变成 y :
法语 英语
beauté beauty (美丽)
difficult é difficulty (困难)法国人说“如果把英语比做小学生的话,法语就是博士后”了,虽然有些夸张,但
法语的严谨与精确的确是其它语言无法比拟的, 在纯正标准的法语中, 你很难找到可以玩文
字游戏的破绽,联合国之所以把一些重要的文件用法语备案,也恰恰是看中这一点。当然,
“博士后”的“美誉”是以其繁杂的语法、众多的动词变位和飘忽的单词阴阳性等“不近人
情”的规则为代价的。
那么法语是不是很难学呢?也不尽然, 语言毕竟只是一门语言, 能流传的下来, 就
是以有用与易掌握为前提的,只要用心去学了,自然而然的也就掌握了。
学法语有什么技巧吗? -有,遵循规则。法语学习中应该遵循那些规则呢,下面结
合网站整理的一些信息,阐述一下美瑞的几点看法:
1、学好语音 打好基础有网友留言问 “奇怪了, 我买的法语课本上的单词怎么没有
音标,怎么办?”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事实上,法语单词的音标只有在字典中才会
有完全的标注; 为什么呢?因为法语的发音是有规则的, 您对法语稍有接触就会发现, 法语
区别于英语最直观的地方就是在某些字母上面会有一些音符( accent),诸如“ é , à ”
之类的, 这其实是用来确定字母发音的, 所有带音符的字母发音都是唯一的, 对于其它不带
音符的字母, 其发音会因在单词中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但也都是固定的有规则的, 利用规则
就可以象拼汉语拼音一样来读法语单词。 所以说, 掌握了法语的发音规则, 法语的拼读就算
是解决了。 即便给你一篇一个单词都不认识的文章, 你也可以在不依赖其它任何帮助情况把
它读下来。
语音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防止用说英语的腔调来读法语; 法语发音以优雅、 庄重见长, 没有双元音, 卷舌
音也不象英语那样“轻浮” 。
②避免方言的影响。比如 n ; l 不分等。
语音学习中建议采用的方法:
①最好有老师带一下,便于纠音,当然前提是找个好老师。
②可以看几部法语电影、 听听法语歌曲、 法语广播, 不懂没有关系, 关键是营造一
种氛围,让你潜意识里对法语语音、语调有“感觉” ,不至于语音发的太离谱。
2、中外教材 并用并行英语学了这么多年, 到最后讲的却还是蹩脚的 “chinaenglish ”
(中国英语) ,想来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当初学英语的时候受条件所限,缺乏一套优秀
的原版教材做引导。法语学习中应极力避免这一问题。
现行大学专业法语的教学中, 都是采用中外两套教材并行讲解的模式的: 中文教材
主要用于法语的入门、语法的讲解,通常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编纂,讲解时,便于理解、
易于接受; 法语原版教材, 则是按照法国人的语言习惯、 思维方式来编制的, 你学到不仅是纯正的语音语法, 而且能从中对他们的意识形态、 社会文化、 思想观念等各方面有客观的理
解与体会, 这一点对学语言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就象外国人在学汉语的时候, 如果不是
对中国的语言习惯有相当的接触与了解, 单凭他们本国的老师来讲, 他是很难搞明白什么算
是“东西”,自己是不是“东西”之类的问题的。
教材选择与使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尽量用权威、流行的教材。
这样既便于你学到纯正法语, 也便于你在网上与他人交流, 学得教材太偏, 很难找
到“知音”了。
②求优不求多的原则。
好的教材, 中文的、 法语原版的各一套就够, 其余的充其量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不
宜平均用力。
供选择的常见教材:
中文:
①中文:《法语》(马晓宏) -法语专业学生的通用课本, (共 4 册),一般爱好者学
完前两册即可。
②中文:《简明法语教程》 -英语系学生二外通用教材、培训班常用教材。
③中文:《公共法语》 - 法语爱好者常用教材。
法语原版:
①《 Reflets》 -目前最好的法语教材、采用视频教学模式、纯正、易学、实用,特
别推荐②《新无国界法语》 -也不错,但慢慢会被《 Reflets》取代。
3、培养兴趣 持之以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语言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她很容易让人有成就感, 尤其在网络时代。 从对法语的一窍不通, 到 QQ 上能用法语进行简
单的问候, 慢慢发展到社区里发几篇法语的帖子, 看电影时逐渐能听懂一些短句, 听法语歌
时所感受的也不仅限于那优美的旋律。 新学的东西可以马上到网上找个地方用出来, 疑问的
地方可以立即找个网上社区贴出来商讨。 既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 又交了朋友, 何乐而不为
之!
由于个性的差异和学习目的不同, 法语学习中会经常出现一些 “半途而废” 的现象,
比如法语培训班人越到最后来得学员越少; 其实, 我觉得这都是正常的, 如果没有什么特殊
的压力,比如要考试、要面试之类的,不想学的时候,可以停一停,当然,此间最好不要与
法语完全隔绝可以听听法语歌, 看看电影之类的, 能让法语在自己的意识里有所积淀, 再学得时候也容易。当然要想真正学好法语还是得“持之以恒” ,学到一定时间,老觉得难有提
高的现象大家都有,这应该是学任何东西的规律吧,克服过去了,也就“柳暗花明”了。
4、常听常背常诵 出口成章学语言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听去背了, 很多东西都是固
定的,拿来就用,背一些常用的句子、实用的短文,学唱优美的法语歌曲都是好办法。
5、实时交流 有疑就问网络时代, 信息传输极为方便。 有时候一些让初学者几天转
不过弯来的问题,网上找个“老师”或“同学” ,可能几句话就解决了,省时透彻。法语社
区、交友录里,藏龙卧虎,高手很多的,不怕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当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是,目前这种服务多是义务性的, 很多疑问都得不找及时准确的解答, 但我想随着网络的发
展与成熟, 以及对个人知识与时间的尊重, 网上有偿法语教育交流的方式会因其不受时间地
点的限制和低廉的服务价格慢慢为大家所接受,到时大家会有更多的选择。
总之,学法语一定要下苦功夫记、背、大声朗读、背诵,天天听,天天讲,大量阅
读,可以看不同版本的法语教科书, 多做笔头练习。 学习时还要多动脑筋, 多找规律性的东
西,同时注意许多特殊的例外。 美瑞还是不能铺开来面面俱到, 只是举一些例子供初学者参
考,每个人也可摸索适合自己的一些方法,同学之间也可多交流。
Ⅳ 瑞典的风土人情·地理等
位置
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东北部与芬兰接壤,西部和西北部与挪威为邻,东濒波罗的海和卡特加特海峡,西南临北海,并与丹麦隔海相望。领土面积为44.99万平方公里(不包括领海面积)。海岸线长约2181公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为诺尔兰高原,全国最高峰克布讷凯塞峰海拔2123米,南部及沿海多为平原或丘陵。主要河流有约塔河、达尔河、翁厄曼河。湖泊众多,约9.2万个。最大的维纳恩湖面积5585平方公里,居欧洲第三。约15%的土地在北极圈内,但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不太寒冷,大部分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最南部属温带阔叶林气候。
语言:
瑞典语属印欧语系之日尔曼语族,与丹麦语及挪威语有关系,但发音与写法均相异。英语是最普遍的第二语言,尤其是50岁以下的人。瑞典语无疑是最普遍的语言,所以官方语言似乎是多余的政治议题。从1849年开始,英语就是高中的必修课程,在1940年代后期更是成为所有瑞典学生的必修课程。大部分瑞典人还掌握其它一门甚至几门语言,在学校就有除英语以外的外语课如西班牙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汉语等。 目前中国有四所高等学府教授瑞典语,在瑞典语出版上。中国目前还没有一本由国人出版的瑞典字典(台湾有一本中瑞字典《瑞汉字典》)。但有一些瑞典语的辅导教程,如瑞典语,瑞典语语法。
城市:
瑞典主要城市概况
一、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地处波罗的海和梅拉伦湖交汇处,因此被称为“北方威尼斯”。1463年,斯德哥尔摩被定为瑞典的都城,并逐渐发展成为瑞典的第一大城市。斯斯德哥尔摩德哥尔摩城市的规划井然有序,分为老城区和新城区两部分。在老城区,大街小巷都采用石头建筑,最宽处不过5~6米。瑞典王宫、皇家歌剧院、皇家话剧院、议会大厦以及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等中世纪的建筑都聚集在这里。而在新城区,则是高楼林立、街道整齐,临湖一带的景色尤其优美。
二、哥德堡
哥德堡是瑞典第一大港口和第二工业大城市。位于西海岸卡特加特海峡,与丹麦北端相望。哥德堡港口终年不冻,是瑞典和西欧通商的主要港埠。哥德堡机械、化学、纺织工业十分发达。闻名于世的瑞典滚珠轴承公司的总部和沃尔沃汽车公司的总部均设在该城。哥德堡建有大学、海洋学研究所及其他各种文化设施。哥德堡大学、哥德堡工程学院等均建于此。哥德堡也是瑞典旅游胜地之一。17世纪建造的皇家住宅,1699年建造的旧市政府,18世纪中叶建造的瑞典东印度公司以及1815年建造的大教堂等名胜之地,每年都吸引着数十万国内外观光旅客。
三、马尔默
是瑞典第三大城、海军基地和交通枢纽。该城坐落在瑞典最南端。隔厄勒海峡同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相望。两城相距仅26公里。马尔默市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马尔默濒临海洋,为运河环绕的老区;另一部分是向腹地延伸的现代化新区。城市建筑颇具特色,市政府是一幢荷兰文艺复兴式样的建筑。圣彼得大教堂是哥特式的建筑。城中还有许多16世纪时的精美建筑物。造船、化学、纺织、制糖、水泥、橡胶等行业尤为发达。经常对外输出谷物、糖、水泥和粘土矿等。
经济
瑞典实行发达的私营工商业与比较完善的国营公共服务部门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以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著称。 森林、铁矿和水力是瑞典的三大自然资源,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采矿冶金、林业造纸、电力和机械制造四大传统工业体系。 作为一个具有丰富的木材、铁矿、水力资源的国家,瑞典着重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经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82%的工业品出口到国外。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瑞典工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瑞典加大科研与发展的力度和投入,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交通、通讯、医药保健、信息、环保领域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度作为瑞典主要出口部门的钢铁,木材加工业已逐渐被机械制造,电子精密仪器和汽车等工业部门所代替。造船、纺织等工业日益衰落,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进行补贴,改组或收归国有。 金属加工和机器制造业是瑞典最重要的工业部门。瑞典的机械产品具有精密,耐用和工艺水平高的特点。滚珠轴承、冷冻设备等传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钢铁工业是历史悠久的工业部门之一。 化学工业是瑞典主要工业部门之一。在化学工业内部,尤以石油化学,石油精炼最为突出,塑料、化纤、药品和化肥也有较大发展。汽车工业战后发展迅速,除生产小汽车外,还生产各种卡车。小汽车产量的三分之一销往美国。能源工业在瑞典经济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瑞典工业发达,能源密集企业居多,加上冬季漫长和交通线很长,是一个能源高消费国家,仅电力消耗每人年均达1.3万度左右。瑞典的农业和服务业也较为发达。瑞典经济主要依赖对外贸易,主张市场开放和自由贸易。
瑞典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及运输设备、机械和仪器、电子产品、木浆纸张、医药化工和钢铁及金属制品。瑞典进口货物的60%以上为制造业的部件和原材料,主要有:电子产品、机械和仪器、汽车和运输设备、食品、纺织品和鞋类等。
瑞典人口稀少,不足九百万,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市场,这一特点决定了对外贸易对瑞典尤其重要,主要天然资源有森林、水力发电、铁矿等。
私有企业占工业生产九成,其中50%是输出或输入的工程项目。农业只占2%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亦只有2%的就业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因政府着力紧缩开支,2001年有大额盈余;但2002年的盈余因全球经济衰退而大幅下降一半。
通信、机械制造、建筑工程及运输业是瑞典重要的基础产业。
瑞典有很多国际知名的品牌,沃尔沃汽车、萨博汽车和爱立信通信、伊莱克斯电器、ABB、哈苏相机、宜家家居和H&M服装等等。按人口比例计算,瑞典是世界上拥有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
爱立信公司1876年成立于斯德哥尔摩的爱立信公司(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是瑞典最大的一家从事电子、通信等业务的公司,是世界著名的电信生产企业,其固定和移动通信网、移动电话及信息通信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在国际电信业中居领先地位。爱立信的业务体系包括:通信网络系统,专业电信服务,技术授权,企业系统和移动终端业务(拥有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公司50%的股份
文化
瑞典人文化素质较高、热情好客、纯朴诚实、谈吐文明、行为规矩、重诺守时,瑞典人十分重视环境保护,爱花、爱驯 鹿 雪 橇鸟和其他野生物,热爱大自然。雇员每年享受5周的法定有薪假期,每周工作5天,全年累计工作1,500小时。人们喜欢利用闲暇时间到野外活动,到森林和田野远足,采摘野果和蘑菇,到海湖去游泳、泛舟、垂钓;在昼长夜短的夏季,大家纷纷到国内外去旅游。瑞典已成为世界上外出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体育活动更是瑞典人的爱好。
节日
1月1日 新年(New Year’s Day)
2月6日 显现节(Epiphany) 复活节前一个周五 受难节(Good Friday)
4月 复活节(Easter Monday)
5月1日的前一天晚上,是瑞典人庆祝冬去春来的一个节日-- 五朔节
五朔节之夜,人们集在野外,点起高大的篝火,伴着乐曲合唱。
5月1日 劳动节(Labour Day)
5月末 基督升天节(Ascension Day)
5月末或6月初 复活节后的第七个星期一(Whit Monday)
6月末的星期六 夏至(Midsummer’s Day)-- 仲夏节;
每年六月底庆祝的仲夏节之夜是瑞典最美好的时光。
八月吃虾节--大虾是一种美食,瑞典人比其它国家的人更爱吃虾
10月末或11月初的星期六 圣人纪念日(All Saints’Day)
12月13日是瑞典传统的露西亚女神节,瑞典人传称露西亚女神在每年12月13日夜晚降临人间,给人们带来光明;在首都斯德哥尔摩;这一天,太阳直到上午9点钟才迟迟升起,而到下午3点钟便早早落下,但从此以后,漫漫长夜便日见缩短,而光明的白昼则一天长似一天.
12月25日 圣诞节(Christmas)
12月26日 节礼日(Boxing Day)
宗教
11世纪之前,瑞典人信仰挪威多神教,信奉阿萨神族的神灵,乌普萨拉神庙是瑞典的宗教中心。随着11世纪的基督教化,国家的法律也做了相应的修改,禁止信奉其它宗教,直到19世纪末期才废止。1530年代宗教改革后,瑞典不再信奉罗马天主教,信义宗取而代之。18世纪后期,信奉犹太教和天主教等其它教派的信徒开始被允许在瑞典生活和工作。1951年,瑞典将宗教自由写入了法律。
现在,大约75%的瑞典人属于瑞典信义会,不过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减少,定期去教堂的人亦然。据统计,瑞典人大约有275,000人属于自由教会,在瑞典生活的移民中约有92,000人信奉天主教,100,000人信奉东正教,500,000人是穆斯林。
美食
瑞典人以西餐为主,面包和马铃薯是他们的主食,其中特别喜欢黑面包。一般人的早餐是夹果酱和奶油的面包、咖啡、红茶;午餐有面包、肉、蔬菜、马铃薯瑞典肉丸和色拉等;‘晚餐与早餐的食物相仿,只加一份汤。瑞典人也喜欢吃中餐,如各种凉菜、花生仁、火腿扒白菜、红烧鱼、香酥鸭、酸辣海参、肉丝榨菜汤、烧卖、蒸饺、花卷、酥饼等,对火腿的广东菜尤其感兴趣。瑞典人的的口味偏清淡,对清鲜、嫩滑、焦香的菜肴非常喜欢。爱吃瘦嫩肉和新鲜蔬菜,喜欢喝浓汤。其菜肴基本上以鱼为主,其中又以鲱鱼、鲭鱼为主,也吃鸡、鸡蛋、牛肉、猪肉、野味和其他水产品。
瑞典人在饮食上有一种独特的习惯,就是每天要吃固定的菜品。如星期四的菜品是“艾他鲁、米德、佛拉斯克”,这种菜以豆类和猪肉为主要原料。“西鲁布拉”则是星期一的菜品,以牛肉的鲱鱼为主要材料。他们还有一种代表性的吃法,即在一张大桌上摆上几十种菜,按自己的爱好分取,菜的烹调质量仅为中等,称之为“海盗席”。
瑞典是世界上著名高福利国家之一。
瑞典是少数未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之一,战后瑞典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实行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项目从父母带薪长期产假,到医疗保障病假补助,从失业保障和养老金,到义务教育,内容广泛,被称之为“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
瑞典是通过高个人所得税率,通过高额的税收,来实现福利保障的资金。瑞典的税种名目繁多,对个人而言,除个人收入所得税外,还有利息税、遗产税等,炒股票基金,买卖房屋等其他经营活动所得同样也要交税。购买商品要交增值税。公司则要付雇主税。每年的四月份到六月期间,瑞典人都要主动向税务局申报自己去年的所有收入。
有学者认为这种斯堪的纳维亚福利模式是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一种模式,是一种混合经济。瑞典的福利制度也因为欧洲经济衰退而面临困境,人口老龄化,年轻人缺乏就业积极性。这都是高福利国家普遍面对的问题,瑞典正在进行一系列改革,增强经济活力,完善制度。
Ⅳ 北欧4国都是如何
就说几条可能对楼主去那里有帮助的
北欧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是世界上最好的回。
人均收入挪答威在4国中最高,同时也是世界第2,每年5万多美元
丹麦也接近这个数字
瑞典和芬兰基本上是一个水平线,都在3.5万美元以上
都是非移民国家,所以可以去留学,但想留在当地比登天还难
免费上大学,所以一个北欧人想没文化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
老百姓普遍英文水平都不错,所以想去留学的朋友只会英文在当地混也没有问题
另外在北欧想特别穷也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情,他们对于本国国民的福利特别高,所以即使一个人懒得要死,什么都不想干,政府每年也会给1~2万美元的福利金
Ⅵ 哈佛是谁
美国最早的私立大学之一。以培养研究生和从事科学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前身为哈佛学院。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决定筹建一所像英国剑桥大学那样的高等学府,拨款400英镑。1638年在马萨诸塞的剑桥正式开学,第一届学生共4名。1638年9月14日,牧师兼伊曼纽尔学院院长的J.哈佛病逝,他把一半积蓄720英镑和400余册图书捐赠给这所学校。1639年3月13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把这所学校命名为哈佛学院。在建校的最初一个半世纪中,学校体制主要仿照欧洲大学。1721年正式设立神学教授职位,1727年设立数学和自然科学教授职位,1780年设立医学教授职位。同年扩建成哈佛大学;1816年 成立神学院,1817年成立法学院,以后各学院相继在19世纪成立。 教育学院成立于1990年;1936年又成立了政治学院(1966年命名 为J.F。肯尼迪政治学院)。1966年以来,哈佛大学共设10个研究 生院,即文理、商业管理、设计、牙科医学、神学、教育、法学、医学、 公共卫生和肯尼迪政治学院;2个招收大学本科生的学院,即哈佛学院和拉德克利夫学院;并设继续教育办公室,专门负责暑期学 校、附设课程和终身学习中心。牙科医学、医学、公共卫生等3个 研究生院设立在波士顿,其余各学院均集中于剑桥。各学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哈佛历任校长坚持3A原则,即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和学术中立(这三个原则英文词第一个字母均是A).
历史上,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中共有六位曾当选为美国总统。他们是约翰·亚当斯(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拉瑟福德·海斯、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连任四届)和约翰·肯尼迪。哈佛大学的教授团中总共产生了34名诺贝尔奖得主(Nobel Laureates ).
如今,哈佛大学已发展为拥有十个研究生院、四十多个系科、一百多个专业的大型院校。正式注册有18,000名学位候选人,以研究生为主,也包括本科生。 另外还有13,000名非学位学生在其扩展学院学习一门或更多的课程。在哈佛大学工作的教职员工超过14,000人,包括超过2,000名的教授和讲师。 还有7,000多教员在所属的各个教学医院工作。
多年来,哈佛大学除了培养大量的美国学生外,还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大批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它的总部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波士顿的剑桥城,医学院和商学院位于波士顿市区。在剑桥城,与哈佛大学相邻的竟然是与之齐名、同是世界第一学府的麻省理工学院(MIT)。有趣的是,两大校园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1986 年,哈佛大学隆重庆祝了350周年校庆。哈佛大学诞生于英国清教徒1620年移民到普利茅斯之后的第16年枣1636年(当时中国正值明朝末年),是遵照麻萨诸塞海湾殖民地最高法院的表决建立的。命名源于它的第一个捐资人约翰.哈佛枣一名年轻的牧师,1638年去世时,把他的图书馆和一半财产留给了新学校。由于清教徒中不少人出身于英国剑桥大学,他们就把哈佛大学所在的新镇命名为剑桥。最初学校仅有一名男教师和九名学生。
学校早年开设的课程以英国大学的模式为基础,但是在思想上与这个殖民拓荒地盛行的清教徒的哲学保持一致。尽管它早年的许多毕业生成为了整个新英格兰地区的清教徒聚居地的牧师,学校却从未正式加入过某一个特定的教派。一份出版于1643年的早期的小册子阐明了哈佛大学的存在:“促进知识并使之永存后代。”
【相关介绍】
先有哈佛,而后有美利坚。 ——题记
美国第一所学府
15世纪末,由欧洲通往美洲的大西洋航道被哥伦布开辟出来以后,欧洲人纷纷远涉重洋来到美洲。17世纪初,首批英国移民到达北美,在那里开拓自己的“伊甸园”——新英格兰。移民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在牛津和剑桥大学受过古典式的高等教育,为了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在新的家园也能够受到这种教育,他们于1636年在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畔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学府——哈佛学院。1780年,即美国建国后的第四年,已经有了140多年历史的哈佛学院升格为哈佛大学。
当初哈佛学院的创办者把剑桥大学的模式移植过来,学院最初定名为“剑桥学院(Cambridge College)”。1639年,为了纪念学院的创办者和建校费用的主要捐献者约翰·哈佛(John Harverd),马萨诸塞议会通过决议,将学院改名为“哈佛学院”。
由哈佛学院时代沿用至今的哈佛大学校徽上面,用拉丁文写着VERITAS 字样,意为“真理”。哈佛大学校训的原文,也是用拉丁文写的,意为“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校徽和校训的文字,都昭示着哈佛大学立校兴学的宗旨-求是崇真。
担任哈佛大学校长长达20年(1933~1953)之久的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正是在择师和育人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哈佛大学才得以成为群英荟萃、人才辈出的第一流著名学府,对美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和高等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世界各国的求知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在竞争中争先.
1693年,北美第二所学府威廉·玛丽学院(今弗吉尼亚大学的第一所学院)诞生。1701年,耶鲁学院(今耶鲁大学的第一所学院)成立。这两所学院的出现,使哈佛学院有了伙伴和竞争的对手。18世纪下半期,北美洲陆续建起了9所学院,新建的学院虽然大体上仍沿袭英国古老学府的模式,毕竟时代不同了,受欧洲启蒙运动和产业革命的影响,数学和自然科学陆续挤进这些学院的教学领域。受英国古老大学传统影响较深的哈佛学院,面临着强有力的挑战。1727年,哈佛学院建立了数学和自然哲学的教授讲座,这是顺应时势的变革之举。此时,北美产业革命的势头兴起,新兴的工商业对应用科学的需求使哈佛面临着重大的抉择:要么墨守成规,这将失去它在北美高等学府中的领袖地位;要么推陈出新,以求继续执掌北美学府之牛耳。哈佛选择了后一条路。
数学和自然哲学教授讲座开设后,哈佛学院还置备了一批科学仪器和设备,教授们用实验的方法,向学生讲授天文、物理和化学知识。在数学领域内,设立了测量术和航海术等技术学科。1780年,医学教授讲座的建立,促进了植物学和化学的研究。教授们开展各种各样的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在北美和英国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自然科学终于在哈佛建立起牢固的阵地,并对其它学院产生影响。
1775-1783年,北美13个英国殖民地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哈佛学院顺应潮流,站在同情和支持独立战争的正义事业一边。在马萨诸塞,几乎所有著名的革命者都是哈佛的毕业生,包括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1775年7月3日,乔治·华盛顿在哈佛学院所在地坎布里奇就任北美独立战争军队的统帅,他的司令部也一度设在坎布里奇。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后,哈佛学院给独立战争的主要领导人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国第三任总统)、约翰·杰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任首席大法官)、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首届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长)等人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到1780年,哈佛学院已先后建立了神学、数学和自然哲学、医学等教授讲座,学院升格为大学。按照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传统,必须拥有3个学院的联合体,才够格称为大学,当时马萨诸塞州议会竟破格承认哈佛学院升格为大学,这既是厚爱,也是鞭策。哈佛大学继续抓紧自身建设,1816年设立了神学院,1817年设立了法学院,加上原有的以文理为主科的哈佛学院,一共有了3个学院,成为名副其实、名正言顺的大学了。19世纪上半叶,哈佛大学的影响已超出马萨诸塞之外,及于美国中部和南部。
在北美独立战争初年,哈佛学院的基金,连同地产的租金在内,不足1700英镑。战后的1793年,哈佛的基金已超过18.2万美元。到了19世纪,由于校友的赞助,哈佛大学的基金稳步上升,1800年为24.2万美元,1869年为225万美元。
在此期间,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有了较大的变化。1790年,哈佛大学开设了拉丁文、希腊文、数学(包括天文学)、英文写作、哲学(包括形而上学、道德和政治)、神学、自然科学,希伯来语和法语两科由学生任选一科。哈佛大学课程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在此时期,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洪堡关于大学教育改革提出了著名的三条原则:独立性;自由与合作二者统一的原则;教育与研究统一的原则和科学统一的原则。洪堡不仅提出了大学改革的理想,并在他倡办的柏林大学中付诸实践,提倡学术自由,教育与科研相结合,柏林大学成为德国新型大学的榜样。在哈佛大学任教的一些青年教授,曾经留学德国,受到德国大学的影响,他们要求改变英国大学的模式,转而以德为师,效法德国大学的一套制度。1825年,有4位青年教授联名提出4项改革意见:减少古典文学课程的比重;重视对现代外国文学的研究;设立研究生的学位制度;按照学生的能力分班教学。这4项意见当时未被采纳。
1829年,昆西(J.Quincy)出任哈佛大学校长,他大刀阔斧,极力扭转哈佛大学的方向,大力倡导重视理科的教学。他任职16年(1829-1845),在哈佛大学办起了理学院,建立了一座天文台。18世纪和19世纪,随着哈佛大学的发展,学校课程内容范围扩大了,重点转换了,自然科学受到了极大重视。
1869-1909年,化学家埃利奥特(Charles.William Eliot)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任职40年,把哈佛大学建设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大学。他使法学院、医学院获得了新的活力,并且新建了商业管理学院、牙医学院、文理学院,注册学生从1000人上升到3000人,教学人员从49名增加到278名,学校基金从2300万美元增加到2.25亿美元。
1909-1933年,洛厄尔(Abbott Lwrence Lowell)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重新制定了大学本科生课程计划,实行课程的集中与分配相结合的制度,以便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洛厄尔实行的导师制,至今仍被哈佛大学沿用。洛厄尔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哈佛大学实行住宿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在大型的综合大学中,本科生都有一个小型的学院环境,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年住在哈佛校园内或附近的宿舍中,一年以后,学生们分住在12幢宿舍楼内,还为少数走读生设置了第13幢宿舍楼。每幢宿舍楼内有一位住校教师和一个导师组,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此外,每幢宿舍楼还设有餐厅、图书馆,在宿舍楼区,经常开展各种有趣的体育、社会和文化活动。而且洛厄尔以身抗击,保卫哈佛教授穆斯特伯格与拉斯基,导致了这两位教授安在。
近几届的几位校长,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普西(Nathan Marsh Pusey),博克(Derek Bok)和现任校长陆登庭(Neil L Rudenstine)等都对哈佛大学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同时也尽力发挥哈佛大学作为研究机构的出类拔萃的作用。
科南特1919-1953年历任哈佛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校长,他在哈佛大学实行校外特别委员会制度,用这个机构来评议学校教师的资格和任期。他还创建了一项普通教育方案,除主修课程以外,向所有本科生提供广泛的学习领域。
1953-1971年,普西任校长,在他的主持下,哈佛大学进行了美国高等教育史规模最大的募捐活动,为哈佛筹集资金达8.25亿美元,这项活动提高了哈佛大学教师的薪金,扩大了对学生的资助,建立了新的教授职位,充实了教学设备。
1971年以来,博克担任校长,他精心处理了高等教育中一些主要问题,包括行政管理、少数民族和妇女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的技术转换等问题,博克校长还重新组织了哈佛大学的管理机构,把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程序引进到哈佛大学的各个研究生院和各个系科。
1991年,陆登庭出任第26任校长,作为更好地协调各学院和教师关系的一部分,他开创了一个集中的全校范围的学术计划,目的是辨别出哈佛最主要和优先的部分。另外,陆登庭还强调大学的责任:优秀的本科教育,大学的门始终向不同经济阶层的人敞开,研究型大学如何适应信息快速增长和严重财政约束的时代,在一个自由表达的社会中迎接挑战。
课程的不断改革与更新
哈佛大学36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发展与变革互相推进的历史。
创建后一个半世纪的哈佛学院,一直是以英国的牛津、剑桥两所大学为模式,以培养牧师、律师和官员为目标,注重人文学科,学生不能自由选择课程。19世纪初,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在哈佛吹响了,崇尚“学术自由”和“讲学自由”。“固定的学年”和“固定的课”的老框框受到冲击,自由选修课程的制度逐渐兴起。在哈佛学院也有人倡议实行课程选修制度,这种革新的要求遭到传统的保守势力的反对,倡议在哈佛未得实现。
然而,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个性的呼声日益高涨。1839年,哈佛大学再次发动课程改革。1841年,哈佛正式实行选课制,但在保守势力的反对下很快又有所倒退。
19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南北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地位逐步提高,工程师、自然科学家和工业技术人才得以和律师、官员等并驾齐驱。形势的变化对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十分有利,选修制再次兴起,哈佛又一次走在了改革的前列。
1869年,年仅35岁的埃里奥特担任哈佛大学校长,此后他担任校长40年,是推行选课制的主将,在他的领导和推动下,哈佛大学全面实行选修制。到1895年,只有英语和现代外语仍为必修课,其它均为选修课。美国许多高校纷纷步哈佛大学后尘,减少或废除必修课,增加选修课。
按照自由选修制的要求,攻读一种学位,可有16门课程供学生选修,只要符合规定,便可取得相应的学位。这种方法打破了固定的四年学制,成绩优异者三年内即可取得相应的学位,可称得上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在埃里奥特的努力下,哈佛大学招聘名流学者任教,选修课程开设超过其它大学,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埃里奥特的教育思想和课程改革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他强调高等学校要给予学生三个法宝:一是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二是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三是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行为转化为自主的行为,使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
1909年,洛厄尔出任校长,他在保留自由选课制优点的前提下又提出了新的教改方案,从1914年起,实行"集中与分配"制。所谓“集中”,是指从16门可供选择的课程中,必须选修6门本系的专业课,以保证重点;所谓“分配”,是指另外的6门课程从3个不同的知识领域中各选两门,以保证学生具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余下的课任学生自由选择。这种制度既保证专业课学习的深度,又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也可给学生的个人爱好留下适当的余地。
1933年,化学家科南特担任校长,他励精图治,于1940年主持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课程改革。经过5年的反复研究,提出了专门报告,主张加强普通教育。哈佛大学按照专门报告的建议,又作了5年实验,在1951年正式推行“普通教育”制度。按照普通教育制度的规定,第一,一、二年级的学生,要从自己所在的系中选修6门专业课,再从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别的普通教育课中各选一门,共3门课,另外还需从其他系的课程中至少选3门;第二,三、四年级也设有普通教育课,没有学过一、二年级普通教育课的,不得选修三、四年级的普通教育课;第三,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生可以选修一部分三、四年级的普通教育课;第四,学生不得选修属于同一个考试组的两门课。这样做,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的很紧密,而且先后有序,互相衔接。这种办法吸取以前制度的优点,加以综合,形成了以通讯教育为基础,以集中与分配为指导的自由选修制度。
哈佛大学学生成绩的计分方法一般有四种:第一,按A、B、C、D、E五级计分,A为最高分;第二,及格和不及格;第三,满意和不满意;第四,有学分和无学分。
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并没有停滞不前,他们又进而研究在普通教育中哪些课程是核心课程,或称基础课程。他们深切认识到,不论学习任何专业,都必须有深厚的基础知识。“根深叶茂,本固枝荣”,这一思想在哈佛大学是很明确的。
德里克·博克于1971年出任校长,他十分关注大学本科的基础教育,采取了有力的措施。20世纪初,美国一般大学文科的课程是按照纵深与横亘相结合的原则来设置的,既让学生对某一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又要求学生对其他领域有较为广泛的涉猎。到20世纪中期,则要求学生在知识广度方面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有概括的基本的理解。到了六、七十年代,以上的课程模式再度受到挑战,由于人类的知识领域空前扩大,各学科之间过去的传统界限已被冲破,使得传统的文科课程结构处于不得不改革的局面。1973年,博克校长任命亨利·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为哈佛文理学院院长,责成他负责研究文理学院的目标及哈佛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号召教师们献计献策,以集思广益,重新制定有关大学教学的目的和方法。罗索夫斯基任命威尔逊教授研究共同基础课问题,于1976年提出一项改革方案,即“威尔逊报告”。这份报告主张制定一种强制性的共同基础课程,以后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并由罗索夫斯基院长亲自主持进一步的修改工作,结果于1978年提出了关于共同基础课的报告,并决定于第二年开始付诸实施。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哈佛大学是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不断革新的,这种改革不是凭单纯的热情而匆忙从事的,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这些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工作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哈佛大学的机构
哈佛大学的校务领导机构,一是哈佛大学董事会,另一个是校务监督委员会。
哈佛大学董事会
哈佛大学董事会,负责大学的财政和校务的管理。有关教育政策和机构设置的重大事务,由校长和各部门主任向董事会提出讨论定。哈佛大学各个研究生院院长和各个系的系主任,都由校长任命。
校务监督委员会
哈佛大学校务监督委员会,由30名成员组成。这些成员大多由哈佛学院和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的校友中选举产生,任期为6年。校务监督委员会举行定期会议,对大学的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就有关大学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提出建议,支持学校的重大活动。
历久常新的生机所系
在世界著名学府之林中,哈佛大学算得上是一株不老松,探讨这所名牌大学长盛不衰之所系,是各国高等教育研究者感兴趣的一个课题。其之所以能够历久常新,与时俱进,值得各个大学借鉴。
一、革故鼎新。初建时期的哈佛学院,其规模只相当于旧中国乡间的一所村塾,如今已发展成为规模宏大、设备先进、成就卓越、影响深远的全美学府之首,这不是上帝恩赐,也不是自发而成,而是哈佛人艰苦创业,不断革故鼎新的结果。事实证明:新陈代谢,革故鼎新,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哈佛从仿效英、德到独创新制,由只学固定课程到采取自由选修制、集中和分配制、普通教育制,以致形成以普通教育为基础、以集中与分配为指导的自由选修制等等,无一不是革故鼎新的结果,时至今日仍未止步。这是一所学校欣欣向荣的生命力所在。
二、质量并重。哈佛初创时,只有教师一人,学生四名。现在,教师人数已超过两千,学生人数近两万名,数量的发展是惊人的。哈佛在发展中并未忽视质的提高,坚持质量并重。保证教育质量,除了指导思想明确以外,比较重要的措施有两条:一是充实和完善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哈佛的教学设施、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等等都是第一流的;二是重视人的素质,教师要严选,学生要精挑。对于学生的录取,哈佛是相当严格的,获准入学者约占申请者的10-20%,大多数新生入学前的中学成绩为A等。由于教师阵容强,学生起点高,再加上物质设备等其他条件,才保障了哈佛有相当高的教育质量,在美国以致全世界的高等学校中名列前茅。
三、教研结合。世界上著名的高等学府,都已成为“两个中心”,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哈佛是其中的佼佼者。事实表明,教师水平再高,也需不断进修。哈佛的教师都有科研任务,哈佛的高年级学生或成绩优异者也在学习的同时,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哈佛图书馆、博物馆、既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机构,本身也从事教学和科研。哈佛大学做到了教学、科研结合,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内外协作。哈佛大学内部各单位息息相通,许多学生可以交叉注册、跨系跨学科进行学习,哈佛又同麻省理工学院等名牌大学和有影响的科研机构通力合作。内外协作,使得哈佛大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物力,扬长避短,发挥最佳的效益。
品牌年龄: 371
品牌描述: 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其文理研究生院于1872年组建,是全美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迄今己培育出6位美国总统、29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7名普利策奖得主 。哈佛大学不但是美 国政府制定国内外政治、军事、外交政策的思想库,而且在校内,各种学术流派和政治主张都十分活跃。
总部地址: 美国
Ⅶ 请问几个法国机构的法语名称
Le Haut Conseil de la santé publique (HCSP):法国公共卫生最高理事会
这个是在网上查到的,可以说明一点的是“公共健康最高建议协会 HCSP”肯定不对,因为conseil在这里不是建议的意思,而是委员会、理事会这类的意思。
La Conférence nationale de santé (CNS):国家卫生协会
Le Comité national de santé publique (CNSP):国家公共卫生委员会
l’Institut national de prévention et d’écation pour la santé (Inpes):国家疾病预防与健康教育局
un groupement d’intérêt public (GIP):公共利益集团(在这个网页上查到的http://www.stport.net/News/File_News/0520051121092307.htm)
但我认为翻成公共利益组织好点
le groupement régional de santé publique (GRSP):区公共卫生组织
les agences régionales de santé (ARS):区卫生所
Ⅷ 展览会是什么意思
在中文里,展览会名称有博览会、展览会、展览、展销会、博览展销会、看样定货会、展览交流会、交易会、贸易洽谈会、展示会、展评会、样品陈列、庙会、集市、墟、场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展览会使用非专业名词。加上这些非专业的名称,展览会名称将更多。
展览会名称虽然繁多,其基本词是有限的,比如英文里的fair exhibition exposition show 中文里的集市、庙会、展览会、博览会。其他名称都是这些基本词派生出来的,下面说明一下展览会基本词的含义。
集市:在固定的地点,定期或临时集中做买卖的市场。集市是由农民(包括渔民、牧民等)以 及其他小生产者为交换产品而自然形成的市场。集市有多种称法,比如集、墟、场等。在中国古代,常被称做草市。在中国北方,一般称作集。在两广、福建等地称作墟。在川、黔等地称作场 ,在江西称作圩。还有其他一些地方称谓,一般统称作集市。集市可以认为是展览会的传统形式。在中国,集市在周朝就有记载。目前 在中国农村。集市仍然普遍存在,集市是农村商品交换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农村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集市上买卖的主要商品是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日用品等。
庙会:在寺庙或祭祀场所内或附近做买卖的场所,所以称作庙会。常常在祭祀日或规定的时间举办。庙会也是传统的展览形式。因为村落不大可能有较大规模的寺庙,所以庙会主要出现在城镇。在中国,庙会在唐代已很流行。庙会的内容比集市要丰富,除商品交流外,还有宗教、文化、娱乐活动。庙会也称作庙市、香会。广义的庙会还包括灯会、灯市、花会等。目前,庙会在中国仍然普遍存在,是城镇物资交流、文化娱乐的场所,也是促进地方旅游及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展览会。从字面上理解,展览会也就是陈列、观看的聚会。字在只表示了形式,而末体现内容。展览会是在集市、庙会形式上发展起来的层次更高的展览形式。在内容上,展览会不再局限于集市的贸易或庙会的贸易和娱乐,而扩大到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在形式上,展览会具有正规的展览场地、现代的管理组织等特点。在现代展览业中,展览会是使用最多、含义最广 的展览名称,从广义上讲,它可以包括所有形式的展览会;从狭义上讲,展览会右以指贸易和宣传性质的展览,包括交易会、贸易洽谈会、展销会、看样定货会、成就展览等。展览会的内容一般限一个或几个相邻的行业,主要目的是宣传、进出口、批发等。
博览会:中文的博览会指规模庞大、内容广泛、展出者和参观者众多的展览会。一般认为博览会是高档次的,对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能产生影响并能起 促进作用的展览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博览会”有被滥用的现象。不时可以在街上看到由商店举办的“某某博览会”。展览会和博览会在汉语中是的名词,《辞源》和一些古汉语词典中无记载。
在商业展览中,展览的交换原理
展览是一种特殊的流通媒介。从流通性质上讲,展览与批发、零售等流通媒介相同。通过展览,买主和卖主签约成交做成买卖。但是,展览也有其特殊性,有别于其他流通媒介。不论是外贸、商业,还是期货等,本身都是交换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论是形式上(商业和贸易),还是意义(期货)上的常规交换,都要先买进商品,再卖出去。而展览则不是交换的中间环节,它只为卖主和买主提供环境,由买卖双方直接达成交换。在实业界和学术界,许多人把展览视做传播媒介。展览的两大性质是展示、宣传。政治、文化类的展览可以被划归为传播媒介。虽然经济贸易类展览也具有传播功能和作用,可以被用作传播媒介。但是就其根本作用和性质而言,经济贸易类展览是一种特殊的市场,是一种交换媒介,而不是传播媒介、应该指出的是,本书是专门研究企业参展实务的,这里的展览是特指贸易性质的展览。
展览的性质
展览是一种既有市场性也有展示性的经济交换形式。在古代,它曾在经济交流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它仍在很多方面发挥作用,包括宏观方面的经济、社会作用和微观方面的企业市场营销作用。展览是经济交换(流通)的一种形式,展览曾是人类经济交换的主渠道现在仍是重要渠道之一,展览会介入中国经济活动,在流通和信息领域充当重要角色,现已成为重要的商品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资金引进市场。
中国现有展览覆盖各个领域,每年同一专业展览举办多次,为行业交易提供了重要机会,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展览业已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方式。展览会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展览产品、推销产品、购买商进货的场所,现代展览会已发展为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渠道。参加展览会是企业拓展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被列入市场整体计划之中。
展览,著作权法术语,指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
Ⅸ 我需要一份调查报告,关于利比亚战争的 ,谢谢了
卡扎菲在利比亚犯了哪些罪?
当独裁拂逆民主自由的历史潮流时,独裁者必将在众声喧哗中堕入尘埃。只是,独裁者对一个国家政体和社会结构的败坏,人们承受的巨大代价又将如何偿还?卡扎菲对利比亚42年的统治,将这个国家到底治理成了什么样子,而顽抗到底的他,又给利比亚留下了什么政治遗产?
非正常国家:卡扎菲治下的利比亚政权架构:没宪法、没政党、没议会
卡扎菲42年的统治,将原本就是个部族主义肆虐、地区隔阂深厚“畸形国家”的利比亚,改造成没有宪法、没有政党、没有正常政府、军队组织结构的乌托邦式国家,自己则以导师自居,大权独揽,对内实行家长制专制,用愚民政策治国。
1973年,卡扎菲发动“文化革命”,宣布停止执行一切现行法律。《古兰经》是最高法则,革命领导人是全国的最高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每个人都要保卫国家和革命领袖。国家元首由革命领导人提名或兼任,也就是卡扎菲自我任命,而国家实权掌握在革命领导人和军队手里,卡扎菲上校是最高军队统帅,他又担心军队有人会像他那样政变上台,于是又任意组建了精锐亲信警卫队。卡扎菲治下的利比亚没有正规的政府,“人民由革命委员会直接管理国家”,而卡扎菲是这些组织的最高领袖,又通过这些渠道控制了人民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的人事任免,还把司法归于行政的管理下,这样卡扎菲一人几乎掌握了全国的一切权力,登上唯我独尊的神位。
绿皮书:愚民的思想灌输
卡扎菲一面呼喊着“人民的统治”,一面又通过教育和宣传来灌输“民主和选举如何不好”。在利比亚人人一本的《绿皮书》中写道:“公民投票是对民主的一种欺骗。那些说是或者否的人,都是被现代民主封住了嘴巴,只许说一个是或者否,这是一种最残酷、最粗暴的专制制度。”他把现代民主说成是只准说一个“是”或者“否”,而他自己的统治不仅连这两个字都不准说,而且对互联网进行封锁,人民连看看别人说这两个字的机会都没有。
在利比亚的普通民众中几乎没人会说英语或法语,因为卡扎菲只想让他们“保持无知和文盲的状态”。卡扎菲还通过音乐等艺术形式制造个人崇拜,比如卡扎菲之歌,歌词写道:“卡扎菲是我们的领袖/他给我们带来胜利/班加西的人民是受害者/利比亚人民爱自由/我们将用鲜血捍卫卡扎菲/我们以卡扎菲为傲/没有了卡扎菲/我们将迷失方向。”
公民没有政治参与的生活经历
在没有像样的国家政权组织结构和运作程序的政治系统内,在人们不知道选举民主为何物,更提不上如何行使民主权利的愚民统治下,在与国际现代政治思潮和制度变迁隔绝的信息封锁下,利比亚人对参与国家管理、甚至日常基本的政治生活都非常陌生。
因为缺乏这种生活经历,利比亚的反对派在破坏了卡扎菲的统治秩序之后,却陷入了“能破不能立”的困窘状态,就连最基本的重建宪法,都要在英国顾问小组的帮助下拟定,长达70页的“后卡扎菲时代过渡方案”,在英国顾问的参与下,浓缩为10页37款的“宪法文件”,才确立了开放报禁、党禁、拟定选举法和过度期满后组建民选政府的纲领。
强权的自负:枪口对内,生灵涂炭。拿枪对准老百姓犯下反人类罪
尽管利比亚因为石油成为非洲“有钱的国家”,但是它却是个“国强民穷”的国家,人均GDP非洲最高,但是社会下层百姓实际收入很低,全国最要经济行业都垄断在卡扎菲家族手里,社会失业率高达30%,而经济状态不断下滑,卡扎菲家族却经常和国家混用金钱,想花就花。
这造成了利比亚国内的街头抗议,而卡扎菲不仅不反思自己的统治,反而采取暴力镇压。像突尼斯和埃及的抗议,本-阿里和穆巴拉克都选择了下台,可是卡扎菲却一再顽抗到底。国际社会为了调节利比亚的国内暴力冲突,联合国安理会先通过1970号决议,卡扎菲不接受,随后通过了1973号决议,划定了禁飞区,卡扎菲表面上接受了这一决议。然而却又出尔反尔,越过禁飞区,攻入反对派大本营班加西。卡扎菲把这场战争宣传成利比亚的“民族反侵略”,号召全民武装起来打仗。
民资民膏被用来武装自己,死扛到底
拒绝和谈,拒绝改革,号召人们拿起武器……卡扎菲之所以自信自己能取得胜利,是因为他掌握着利比亚巨额的财富作为战争资本,他认为这些钱武装的警卫队和雇佣军,相比反对派的实力太过悬殊。卡扎菲的7子1女掌握了全国经济命脉,分别涉及通信、石油、酒店、媒体、社会基础设施产业等领域,每年有数百亿美元的入账,他们还垄断利比亚对外投资,规模达700亿美元。而利比亚石油的开采,他们都要获得大量收益。卡扎菲在国内还有143.8吨的黄金储备。有钱就有胆,卡扎菲以为这些钱足够他用来武装警卫队和数千名的非洲雇佣军,打得起消耗战。
“不让我统治你们,我就杀掉你们。”
据悉,卡扎菲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他给每名雇佣兵每天支付1000美元。这些钱他平时都舍不得用来救济穷人和失业者。迷信“枪杆子出政权”的卡扎菲,希望用暴力镇压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导致了数以千计的杀戮和更大量的难民逃亡。利比亚驻联合国代表沙勒格姆说,卡扎菲叫嚣:“不让我统治你们的话,我就杀掉你们。我要烧掉利比亚。我要把武器发给各部落。利比亚将被血染红。”据悉,卡扎菲曾下令在3小时内屠杀了阿布萨利姆监狱中的1200名囚犯。
除了卡扎菲一方的杀戮,他的顽抗也引起了反对派的报复行为,在首都的黎波里发现了集体被掩埋的卡扎菲支持者的尸体,其中有人是被捆绑杀害的。这些尸体的出现让人们对于战争中出现平民、囚犯以及伤兵被屠杀的担忧变得愈发强烈。
将国家命运拖入不确定状态,“朕即国家”,改革找死不改革等死
卡扎菲的穷凶极恶和独揽一切大权的表现,恰恰说明他的国内统治基础十分狭隘,他的军队靠不住,“阁员”靠不住,人民也靠不住,事实上他也根本不相信这些人,因此才会建立私人武装,扶植儿子接班,才会深入简出,居无定所,也打不起某些人津津乐道的“人民战争”。当自己年事已高时,满腹狐疑,托付无人的他,只能回头从自己儿子中挑选继承人,陷入“改革找死,不改革等死”的两难。因为,他早已经将国家能够持续运转下去的宪法和程序破坏殆尽,准确说,他根本没想过按照法律程序下台和接受罢免。利比亚国家像卡扎菲自己家里的玩具一样,在他的把玩下,数十年地持续滑离了它的公共属性,向着无政府主义的深渊而去。
留下烂摊子,后卡扎菲时代何去何从
满目疮痍的利比亚百废待兴,经过42年乌托邦统治和半年内战的国家,部族隔阂、区域割裂,仇恨遍布,疑惧丛生,新政府需尽快重建的黎波里的司法和警察体系,以恢复秩序,同时尽快恢复城市公共服务,提供人道主义援助,避免市民因愤怒而诉诸暴力,需公平、宽容地对待前政府的支持者及其背后的部族,避免昔日伊德里斯王朝厚此薄彼、卡扎菲上台后又厚彼薄此的“翻烧饼”,必须想办法防止反对派掌权后的内讧和腐败倾向,避免重陷腐败专制-革命-再腐败专制-再革命的“恐怖魔圈”——要知道,42年前,轻易颠覆伊德里斯王朝的卡扎菲,利用的同样是当时民众对腐败、专制、部族和区域不公的愤怒。这就是卡扎菲留下的政治遗产。而他及他的家族的贪婪,反对派想要重整国家,也要依靠联合国解冻利比亚资产。
结语
独裁不可能有长远的统治,穆巴拉克的铁笼、萨达姆的绞索、齐奥塞斯库的枪眼,无不证明这一点:当独裁拂逆民主自由的历史潮流时,独裁者必将在众声喧哗中堕入尘埃。天道好还,卡扎菲自然不会例外。只是,独裁者对一个国家政体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败坏,人们承受的巨大代价又将如何偿还?(转自中国选举与治理)
Ⅹ 有美国纽约长岛大学介绍吗通过国内哪个大学可以申请纽约长岛大学
长岛大学建立于1954年,共有6个校区,C.W.Post校区位于美国纽约长岛,占地面积308英亩,该大专学是美国第八大私属立大学,C.W.Post校区也因其美丽而舒适而获得全美最漂亮的大学校园的美誉。长岛学校拥有世界级水平的艺术中心、三个艺术画廊及校戏剧公司,还有先进的计算机实验室,能提供免费上网。高科技的音乐实验室、联网的“职能教室”,拥有270万卷藏书的图书馆(东北部最大的图书馆之一)都为学生的校园生活提供了便利,另外,学校开设了种类繁多的体育活动并拥有游泳池、健身中心、室内慢跑跑道、篮球场、排球场、壁球场以及马术中心等。长岛大学的外国学生服务办公室(ISS),可以为留学生提供迎新培训、移民雇佣信息、学生个人咨询等帮助。
你可以通过山东师范大学 国 际 商 学 院 申请来纽约长岛大学读书。
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