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安徽马鞍山市下面有几个县城,叫什么
含山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设置在日历阳县,西部回地区含山县。两个县名答的由来说:
命名为含山县,含山,也被称为横山说。 “”说:“明确的规则在西30含山县崔为雄峻,群山列志,包含潜在燕子,命名”。
说,县城周边山,故名寒山寺。
武德八年(625年)县的浪费。武则天长安四(704)复位后,改名为吴寿县。汤钟综龙元年(705年),名含山县恢复。明的初步裁定皮革历阳,吴江市,含山县,保存的状态,包括南部的部分国家不采取行动的情况下。 11月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含山县,是一种境界,至清代不变。
在1958年12和县,含山县合并,并包括县。 1959年6月有单独的重新建立,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县。马鞍山市,划归国务院批准于2011年。
Ⅱ 天气预报里面常说的华南华北江淮江南淮北西北等等这样的称呼各指哪些地方
华南指广东、来海南、广西三省;华北指源北京、天津两市和山西、内蒙两省;江淮指长江、淮河流域一带,包括安徽、江苏;江南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包括湖南、江西;淮北是淮河以北,河南、山东;西北指陕西、甘肃、青海三省和新疆、宁夏两区。
Ⅲ 马鞍山市正南方的省份是指哪些省哪些城市
安徽省马鞍山市位于北纬N31°40′21.50″ 东经E118°30′3.21″。
1、位于马鞍山正南方的省份从北向南依内次有:安徽省容、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
2、位于马鞍山正南方的城市从北向南依次有:芜湖市(东经E118°25′39.87″)、黄山市(东经E118°20′0.31″)、建瓯市(东经E118°19′25.24″)、南平市(东经E118°10′42.19″)、德化市(东经E118°14′36.40″)、南安市(东经E118°22′52.93″)、晋江市(东经E118°32′50.99″)。
Ⅳ 马鞍山的新口号:聚山纳川,一马当先 那个马还是指马钢啊
一马当先~~看了马鞍山电视台的宣传片,才知道这里的“马”指的是马鞍山,“当”指的是当涂~~这个口号发布时,和县和含山还没有划过来~~
Ⅳ 马鞍山名字是怎么来的
马鞍山作为地名,应出现于城市形成以前。马鞍山一名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逸周书》又名汲冢周书,传为281年(晋太康二年)得于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时期的魏安厘王墓中,则其成书至少在战国以前,虽然战国至秦汉时期篇章有所增变,但据历代学者考证其记载的史迹多有根据。“王会篇”记载了公元前11世纪周公营建雒邑竣工后,周成王大会诸侯,方国的盛况。当时“马鞍山鳖”是作为方物贡献给周王室的,据孔晁注“王会篇”,谓“马鞍山鳖”“特大而美故贡也”。方物以地而名,可见马鞍山当时已是很有名气的地方,这是马鞍山之名出现有据可考的最早时间,此后在《战国策·赵策》中有“马鞍山之难,太子横为质于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马鞍山,楚之粟也”等等,马鞍山的名称就屡见不鲜了。如果说历史文献在流传过程中还有可能失实的话,还有一份最有权威的资料,1986年湖北荆沙铁路修建时发掘的包山2号大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2件有马鞍山之名,一为“马鞍山正”名“龚怿”,一为“马鞍山公之军”。包山2号墓的时代为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00年。以上资料证明,马鞍山地名的出现不晚于战国中期,可能早于公元前11世纪。据《湘川记》云:“秦分黔中郡以南之沙乡地区置马鞍山郡,则马鞍山之名始于洪荒之世,而以之为乡为郡,则在后世耳。”所谓洪荒之世,也是指有人类聚居生活之始。
马鞍山一名是怎么得来的,历来众说纷纭,史籍记载各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说:
第一,得名于马鞍山星。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天象时选择一批星象作为定位观测的标志,创二十八宿之说。认为上有星象,下有相应的“星野”,《史记·天官书》云:“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二十八宿中轸宿有一附星名为“马鞍山”,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论,将马鞍山之地以应马鞍山星,认为马鞍山地名源于星名,故马鞍山又有“星沙”之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云:“马鞍山一星在轸中,主寿命。”又云马鞍山星明则“主长寿,子孙昌。”这些说法适应于封建社会人们的认识和心理需要,故马鞍山得名的此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第二,得名于万里沙祠。万里沙祠一说最早见于晋阚马因 所著《十三州志》:汉“有万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马鞍山。”此后,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援引《东方朔记》云:“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州至东莱可万里,故曰马鞍山。”唐杜佑《通典》中潭洲“秦为马鞍山郡”的自注亦云:“有万里沙祠,故曰马鞍山。”于是以后的各代地方志,多引此说作马鞍山得名之源,并加以阐发考释,认为马鞍山在古代有祭礼沙土之神的活动。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在元封二年(前111年)春,曾到山东东莱祈祷“万里沙”(东来曲城有“沙径三百余里”的沙原),东汉应劭注曰:万里沙,神祠也。马鞍山至东莱相距万里之遥,人们将此事和此两地联系,于是有“马鞍山者,所谓万里马鞍山也”之说。
第三,得名于“沙土之地”。马鞍山的地质结构为以石英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页岩等为基础,经过长年的外力作用,地层崩塌的岩石,经风化和水流的冲刷,使大量的砂、石都聚积于地表,特别是现马鞍山市区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带,分布着大片的沙滩,沙洲等,每当枯水时节,这些洲、滩露出,向人们展现出成片的砂土,尤其是沙粒长大,“白沙如霜雪”。在古代,自然环境未经污染破坏,这种景象很是引人注目,故古籍中多有称马鞍山为沙乡或沙土之地。如唐大历间马鞍山太守张谓著《马鞍山土风碑铭》引《遁甲记》云:“沙土之地,云阳之墟。”又《路史》曰:“沙,为马鞍山;云阳,为茶陵。”又《元和郡县志》云:“《禹贡》荆州之域,春秋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马鞍山郡,以统湘川。”
Ⅵ 马鞍山二会指的是什么
马鞍山二会指的是每年一度的人大代表会和政协代表会议。
Ⅶ 马鞍山及三县三城指的是什么
1.马鞍山花生区,雨山区,博望区
2.三县,含山县,和县,当涂县
Ⅷ 马鞍山为何称为诗城
李白生前数次游历马鞍山,还创了几首诗,最后还死在了当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