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浅谈如何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
随着社会文明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人的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以人为本、以服务为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理论界和政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1、服务型政府的定义。
从功能上讲,服务型政府就是要使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变成服务者,政府以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服务为目标,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变为公共服务领域;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
2、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意义和必要性。
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政府的职能必须向服务型转变。
二、构建服务型政府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上因循守旧。
政府在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上总是抱着“以前如何如何”,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对改革后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不相适应,服务意识不强。例如,某人在办理户口从学校转回原籍手续时,当地派出所居然不同意转回,理由是在原籍没有房产证,农村的房屋都是集体土地,哪有房产证!如果某人原来不是此地人,想把户口转入,那可以要求有房产证,政府部门为什么不考虑群众的具体情况而一概而论,到政府办事难啊!当然,要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也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要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进步。
2、服务于人民的制度不完善。
评价机制的不建全,在评价政府以及干部的工作成绩时,评价主体都是上一级部门或者上一级领导,造成工作重心都是向上边看齐,造成了对群众意见、群众利益的忽略。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群众到镇政府来办事,但是相关的人员经常性不在,要么是去开会,要么是休假。由这样一些小事逐渐积累,造成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印象并不好,间接地加大了政府的维稳难度。
3、行政效率较低。
由于政府处于垄断地位,导致公务员缺乏竞争意识。在这种垄断的政府组织里,也如缺乏竞争的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它必然产生低效率,影响了工作效率。
三、构建服务型政府中存在的问题的应对措施。
1、确立以服务为核心的治理理念。
更新政府行政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履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前提。必须要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使政府的各级工作人员从传统政治中的官民观念转变为现代政治中的政府与公民的平等交换和平等制约的观念。
2、完善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队伍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主体,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加强培训,不仅向广大公务员队伍灌输执政理念、法治意识和国家观念,而且培养他们服务精神与服务技能。
3、变革政府管理模式。
加强依法行政,进行制度管理。从依法治民、治事向依法治官、治权转变,政府权力要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推行政务公开,实现阳光行政,使公众与政府打交道更容易,改变政府职能机构各自为政、不易协调的状况,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组织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要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服务型政府是一场深刻的“政府革命”,它不是简单地对现有政府管理体制的修修补补,增增减减,也不是一般性政府职能调整,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最终要使政府在角色定位上,由“父母官”转向“公仆”;在服务价值取向上,由“官本位”转向“民本位”;在服务评价标准上,由“高成本低效率”转向“低成本高效率”,以不断适应新时期对政府的要求。
❷ 服务型政府论文中的注释
1、李红霞; “政务超市”:打造服务型政府新形象 [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内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01期
2、张秉福容; 服务型行政文化:特征•意义•构建 [J];; 2006年02期
3、傅耕石;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中国语境下的审视 [D];吉林大学; 2007年
4、郑波; 政府全面创新(GTI):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 [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 [C]; 2007年
5、张丽娜,李晓燕; 试析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 [C]; 2004年
❸ 论建设服务型政府研究的论文有好的相关的范文吗
你是本科论文还是研究生论文,我今年的毕业论文也是这个,想找一找材料
❹ 高分。题目: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论文指导,写作方向。
无聊。这也拿来问。几分多的话都给我算了。真是的。
❺ 关于服务型政府的论文提纲
服务型的抄政府就是以方便国民,为国民排忧解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保证它的人民享有所有合法权益为存在目的的国家机器。它和专制独裁,压迫国民生存空间,拒绝或很少为国民提供应有的帮助,并随意剥夺和限制公民的合法权益的政府有非常大的区别。温总理以非常亲民而闻名中外,他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非常英明正确和及时。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重大利好消息。
❻ 为什么选择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毕业论文写作
为什么选择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ok,这个好说有什么要求吗?可以按照你要求来写
❼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CNKI上有很多篇类似的论文... 你去CNKI搜一下就可以了,用户名到网络里搜一个就可以进去下载了!祝你成功!
❽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论文发哪些期刊好
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版了采用比喻、类权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形象畅达乃至华美的语言必不可少.修饰论文的语言,注意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和反复等修辞,使文章形成华美流畅感;注意运用假设句、反问句或整句,使文章增强不可辩驳之势。修饰语言之功,虽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积久成习,自然会有长进.
❾ 如何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关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考
对于如何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我想用一、二、三来概括:一就是解决一个矛盾,二就是搞好两个服务,三就是创新三个理念。
解决一个矛盾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着力解决一个主要矛盾。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改革发展新阶段的突出反映。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黄金发展期”的机遇,又面临“矛盾凸显期”的挑战。只有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才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在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困难群体,如失地农民、下岗职工、进城农民工等。他们中很多人存在着看不起病,孩子上不起学,以及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等问题。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呈增加趋势,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加大了社会风险程度。防范社会风险,应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拉美一些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必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稳定。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理应更加重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了适应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政府必须扩大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集中到发展社会事业和扩大公共产品供给上来,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
搞好两个服务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应以搞好两个服务为前提。
一是政府职能应转到为市场主体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和提供服务上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无论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还是社会管理,其本质都是公共服务。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基础和前提。政府应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效率,同时防止权力“寻租”性腐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基于个人能力和公平竞争导致的收入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不是社会争议的焦点。真正的焦点在于行政权力参与市场化分配产生的不公平。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行政性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市场化问题,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利用产品“双轨”价差牟利,90年代要素市场化中的“寻租”问题,近年来土地批租转让、资金信贷以及资本市场等领域出现的腐败迹象。这些问题,不但形成了少数暴富阶层,侵犯了人民群众创造的财富,而且减少了社会可支配的经济资源,因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广大群众的不满。
政府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打破行政性垄断,着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了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防止权力“寻租”性腐败,必须从体制源头上解决行政性资源配置和权力市场化问题,严格限制行政权力介入的领域,并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
二是政府职能应转到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和谐、可持续的环境和提供服务上来。我们的改革也好,发展也好,经济结构调整也好,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尤其应重视解决人民群众全面、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与公共产品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特别是帮助困难群体。一是通过促进公平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保护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二是调整支出结构,集中财力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医疗救助、义务教育和救灾等问题,尽快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三是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利益表达对话机制;四是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现象;五是扩大公民依法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引导各利益主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使公民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建立新的和谐关系。
创新三个理念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创新并坚持三个理念。
一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财富的主体的理念。人民群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激发全社会的活力,首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应把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作为改革和发展的最终目的,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是坚持“非禁即入”的理念。从“允许性”理念转变到“禁止性”理念,是政府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凡事要经过允许、审批才能干,这种理念抑制了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事只要法律不禁止都可以干,这种“非禁即入”的理念扩大了创新空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非公有制资本可以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依法平等取得矿产资源的探矿权、采矿权”,“进入社会事业领域”和“金融服务业”。“非禁即入”的理念,不仅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必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的理念。首先,确立政府只能做法律(法规)规定的事情的理念,减少以至消除政府行为的随意性。依法行政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应特别重视界定行政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和约束条件,防止个别部门以“法”扩权或越权谋取集团利益。其次,明确政府的公共职能,解决转型中的政府“越位”、“缺位”、“错位”问题,大力减少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行为,强化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完善社会保障的基础平台,建立健全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制度。三是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要透明,形成政务公开的制度性框架,发挥审计、监察部门、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