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
从宏观来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客观需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可以也必须通过覆盖城乡、建设和活跃在百姓身边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服务活动来传播和弘扬,以文化人,深入人心。
从微观来说,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一幅画,一首歌,一件文物,一段群众自编自演的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都会在潜移默化间成为汇聚人民群众认同、接受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份力量。继续大力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免费开放,丰富与改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让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更多更好地发挥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功能,配合融入国民教育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教育活动……凝聚人心、传播正能量。
2. 论述怎样理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其特点
一、如何理解“政府主导”
《意见》在基本原则中强调政府主导。如何理解政府主导呢?通常的看法是,所谓政府主导就是通过财政投入,按照政府部门的设计,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我认为,政府主导是指政府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要直接提供公共文化产品。西方公共管理理论有这样一个人们熟知的观点,就是“政府并不保证提供公共产品,政府只保证公共产品被提供”,这句话意思是说,政府的责任是保证公共产品被提供,但公共产品谁来提供是另外一回事,政府并不是提供公共产品的唯一主体。公共文化产品也一样。从公共文化产品提供方式看,公共文化产品提供方式大致有四种方式:一是由政府提供,二是由社会组织提供,三是由企业提供,四是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共同提供。所以,把政府主导简单理解为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是不准确的。
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在按照自己的想法提供公共文化产品,,而不是按照公众的意愿来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由此造成效益低下。
以农家书屋为例。农家书屋是政府有关部门为满足公众读书看报需求于2007年实施的文化惠民重大工程。要求全国64万个行政村,每村建立一个农家书屋,可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张。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截止2012年,全国已建成60万家农家书屋,国家财政投入120亿元,社会资金60多亿元。政府投入的财力不可谓不大。这些农家书屋运行状况如何?社会各界都很关心。2014年春节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春节期间发挥农家书屋作用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农家书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延长农家书屋开放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满足春节期间返乡农民工和放假学生的旺盛文化需求。为了解各地落实《通知》的情况,光明日报记者和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调查组,到各地走访调查,共走访了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南、四川、广西、青海等地14个行政村。记者发现,他们所走访的14个行政村,11个村的农家书屋不是大门紧闭,就是无人问津。书屋建成,不见读者的情况十分普遍。其余3个村根本就没有建立农家书屋。2014年2月26日,光明日报以《农家书屋生存状况堪忧 大多数大门紧闭无人问津》为题,报道了此次调研的情况,这篇报道产生了很大反响。
近几年,我作为文化部聘请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去过不少农村地区调研农家书屋运行情况。有做得不错的,但多数地区与光明日报的报道大体一致。实际上,不仅是农家书屋,“5+1”的项目之一——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效益低下的问题也很严重。在我调研中,就有地方党委政府部门负责人就跟我说,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取消这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问题出在这些文化惠民工程是政府部门按照主观愿望设计的,并不是真正源于公众的文化需求。于是就出现了政府的愿望很好,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
3. 浅析如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特征是其现代性。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取向的现代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培育具有时代精神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于塑造能代表时代精神的,有创造性的,积极健康的公共文化。
二是政府行政理念的现代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必然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文化领域政府公共服务的意识,实现从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变。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放在基础保障和环境创设上来,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加强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平台建设。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是服务内容的现代化。面对公众文化需求多元化的现实,要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现代化,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中引入竞争,鼓励符合时代精神、为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同时,要尊重公众的创造性,着力于培养公众的公共文化参与意愿,通过优秀文化产品吸引人。
四是服务能力的现代化。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政府责任,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同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在动力,适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发展。
五是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现代化。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重视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综合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4. 创新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有哪些内容
一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
二是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运营社会化。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准入、监督和考核体系,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公共文化设施更好发挥效能。
三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参与制度化。建立健全群众能参与、好参与、乐于参与的工作机制,激励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使群众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真正成为公共文化的建设主体和服务主体。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应着眼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探索数字服务、流动服务、特色服务等新方式。
5.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哪些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版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权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引导性意义。
6. 如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
从宏观来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推进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客观需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可以也必须通过覆盖城乡、建设和活跃在百姓身边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服务活动来传播和弘扬,以文化人,深入人心。
从微观来说,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一幅画,一首歌,一件文物,一段群众自编自演的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都会在潜移默化间成为汇聚人民群众认同、接受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份力量。继续大力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开放,丰富与改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让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更多更好地发挥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功能,配合融入国民教育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教育活动……凝聚人心、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