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公共服务的概念
“新 公 共 管 理 ”运动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西方国家
的公共行政改革,为西方国家的政府摆脱财政危机、管理
危机和信任危机起到积极作用。然而,“新公共管理”确有
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如市场化取向往往导致公共利益的
背离,顾客服务导向常常致使公民价值的丧失,等等.虽
然“新公共管理”运动正方兴未艾,但一直以来,公共行
政理论家和实践者们都在进行不懈地努力,试图寻求“新
公共管理”的替代模式。一些学者对“新公共管理”的首
要原则“掌舵而不是划桨”提出质疑,认为从划桨到掌舵
的转化仍然没有明确究竟“谁是船的主人”。美国学者肯恩
和斯泰弗思在《政府是我们的》一书中做出明确地回答:
政府的主人是它的公民川.也就是说,公共管理要把公民
放在首位,而不仅是从划桨向掌舵的简单的功能转换,而
这个理念也正是“新公共管理”所忽略的东西。美国著名
公共行政学家罗伯特·丹哈特提出用“新公共服务”的概
念来代替“新公共管理”121.本文正是以“新公共服务”的
概念为基础.首先通过将“新公共管理”与旧公共行政进
行比较,阐明“新公共管理”的相对于官僚体制的进步性,
以及其本身仍存在的局限性,然后寻求“新公共服务”理念成立的理论基础,最后详细阐述“新公共服务”不同于旧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主要特征。当前,“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仍占主导地位
Ⅱ 怎样看待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的理论争辩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相对于传统管理理论而言,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理念、全新的价值观审视去和研究公共行政的现实和未来发展。其基本特征是在公共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和私人企业的管理方法,如对公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造、下放管理权力、增加透明度、政府业务合同外包、政府绩效评估等。主要以经济学理论、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体现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格局,成为了西方国家主导性的政府公共行政实践方式;解决西方社会现实问题的产物,也是对公共管理时代要求回应的产物,具有发展运用的现实基础;反映政府职能定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使得民主行政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趋势。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是在以往各种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真正的以公民为本位的政府运作模式。新公共服务提倡公共利益、公民权利、民主程序、公平和公正、回应性等理念。它强调“公民优先”,在此基础上明确区分了“顾客满意”和“公民满意”原则,表达了一种对民主价值的全新关注。主张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等。
Ⅲ 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区别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1、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2、借鉴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来版管理政府权3、以市场为调节机制,优化社会资源配置4、以目的为导向,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与绩效评估体系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理论基础与以往的行政理论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说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的话,新公共管理则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决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公共管理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总体上看,公共管理对我们还是一个新课题,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
Ⅳ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论简评
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和建立了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与公共利益,更加适合版现代公共社会权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选择;
1.吸收了传统公共行政的合理内容,承认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改进当代公共管理实践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但摈弃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固有缺陷;
2.把效率和生产力置于民主、社区、公共利益等更广泛的框架体系中,
3.对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目前占主导地位的管理主义公共行政模式都具有某种替代作用。
4.有助于建立一种以公共协商对话和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行政。
Ⅳ 新公共管理的含义(说明什么是新公共管理)
英国学者E.费利耶(Ewan Felie)等人在《行动中的新公共管理》一书中认为,在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中,至少有过四种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它们都包含着重要的差别和明确的特征,代表了建立新公共管理理想类型的几种初步的尝试。 (1)效率驱动模式 这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中最早出现的模式,往往被称为撒切尔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居于支配地位,但目前已经受到了挑战。这种模式代表了将私人部门管理(工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引入公共部门管理的尝试,强调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一样要以提高效率为核心。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包括:强烈关注财政控制、成本核算、钱有所值和效率问题,关心信息系统的完善;建立更强有力的一般管理中心,采用层级管理和“命令与控制”的工作方式,要求明确的目标定向和绩效管理,权力向资深管理者转移;发展正式的绩效评估方法;强调对顾客负责,让非公共部门参与公共物品的提供,以市场为基础和顾客导向,以及在边际上进行类似于市场的实验(准市场);解除劳动力市场的规制,加快工作步伐,采用绩效工作制以及短期聘用合同;雇员自我调节权力的减少,权力向管理者的转移,吸收部分雇员参与管理过程,采用更透明的管理形式;增加更具有企业管理色彩而较少官僚色彩的授权,但更强调责任制;采用公司治理的新形式,权力向组织战略顶层转移等。 (2)小型化与分权模式 这种模式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地位日益重要,这与20世纪以来组织结构的变迁密切相关,即20世纪前3/4世纪(1900-1975年)组织结构向大型化、合理化、垂直整合等级(科层制)的历史转变已走向它的反面,出现了组织发展的新趋势,包括组织的分散化和分权,对组织灵活性的追求,脱离高度标准化的组织体制,日益加强的战略和预算责任的非中心化,日益增加的合同承包,小的战略核心与大的操作边缘的分离等。这些趋势既出现在私人部门,同样也出现在公共部门。这种模式的重要特征如下:从早期强调以市场为中心向更精致和更成熟的准市场的扩展,从计划到准市场的转变成为公共部门配置资源的机制;从层级管理向合同管理的转变;较松散的合同管理形式的出现;小战略核心与大操作边缘的分离,市场检验和非战略职能的合同承包;分权和小型化——公共部门领取薪金者的大量减少,向扁平型组织结构的转变,组织高层领导与低层职员的减少;公共资助与独立部门供应相对分离,购买者和提供者分离组织以及作为一种新组织形式的购买型组织的出现;从“命令与控制”的管理方式向诸如影响式管理、组织网络形式相互作用一类的新风格的转变,对组织间的战略的日益重视;从标准化的服务向灵活多样的服务系统的转变等。 (3)追求卓越模式(In Search of Excellence) 这种模式与80年代兴起的企业文化的管理新潮相关——特别是受《公司文化》(Deal和Kennedy著)和《追求卓越》(Petters和Watterman著)两本畅销书的影响,也部分反映了那种强调组织文化重要性的人际关系管理学派对公共部门管理的影响。该模式拒绝了理性化的小型化与分权模式,强调价值、文化、习俗和符号等在形成人们的实际行为中的重要性,它对组织及管理的变迁与革新具有强烈的兴趣。这种模式可以分为从下而上和从上而下两种途径。前者强调组织发展和组织学习(80年代末的“学习型组织”运动是其新近的表现);后者强调将已经出现的东西看作可塑造的、可变化的公司文化,引导一种公司文化的发展,强调魅力的影响或示范作用。追求卓越模式的要点是:在由下而上的形式中,强调组织发展和组织学习,将组织文化看作一种组织发展的粘合剂;强调由结果判断绩效,主张分权和非中心化。在由上而下的形式中,努力促进组织文化的变迁,管理组织变迁项目;重视领导魅力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并在新型的公共部门中,应用魅力型的私人部门角色模式,要求更强有力的公司培训项目);公司口号、使命、声明和团结的加强,一种明确的交往战略,一种更具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等。 (4)公共服务取向模式 这是目前最不成熟的模式,但仍展现出无穷的潜力。它代表了一种将私人部门管理观念和公共部门管理观念的新融合,强调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使命,但又采用私人部门的“良好的实践”中的质量管理思想。它赋予新型的公共部门——它们既与以往旧的公共组织决裂,又保留了明确的认同感和目标使命——以合法性。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及特征是:主要关心提高服务质量,强调产出价值,但必须以实现公共服务使命为基础;在管理过程中反映使用者(而不是一般的顾客)的愿望、要求和利益,以使用者的声音而非顾客的退出作为反馈回路,强调公民权理念;怀疑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主张将权力由指派者转移到民选的地方委员会;强调对日常服务提供的全社会学习过程(如鼓励社区发展、进行社会需要评估);要求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公共服务的使命与价值,强调公民参与和公共责任制等。
Ⅵ 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的关系
1、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
首先明确一下二者的定义。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而依规范的程序实施的管理或政策活动。而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比公共行政关注的更多,涉及范围更广;且提供公共服务和物品的主体也不同。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不同,足以被称为一种新的范式,未来的公共部门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必然是管理主义取向的。
2、传统公共行政与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的一个冲击,而非对传统公共管理的冲击。
传统公共行政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理论基础是韦伯的官僚体制理论和威尔逊、古德诺等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而新公共管理主张引入市场机制,倡导企业家精神和顾客导向,以提高行政效率。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传统的公共行政遭受到新的外部环境的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其近乎刻板、僵化的科层体制愈来愈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和知识密集型社会和经济生活,政府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问题和困难:政府财政危机,社会福利政策难以为继,政府机构日趋庞大臃肿,效率低下,公众对政府能力失去信心等,“政府失败”论开始占主导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公共管理在80年代的英美两国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展到西方各国。
3、新公共管理导致了公共管理的产生
Ⅶ 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最大的差别是传统公共行政重于公共价值要素与管理事实要素的相结合,而新公共管理则重于公共价值要素和管理事实要素的相分离。
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其他方面差异比较:
Ⅷ 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相比有哪些不同其基本观点如何
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不同:
(一)理论基础不同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基础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经济学理论是以公共选择理论中的 “委托-代理”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为重点的。经济学理论的这些共同特征是强调市场机制的优越性,提倡政府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所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崇尚大量地依靠市场机制去引导公共项目。20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对西方国家的私营部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私营部门为了适应环境,很快进行了管理变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新公共管理者认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不存在本质区别,在管理方式和工作效率上,私营部门还要比公共部门更胜一筹,因此,私营部门中的一些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战略管理、目标管理、灵活且具有弹性的组织模式、顾客至上、结果控制等方法都卓有成效,并纷纷被引入公共部门的管理之中。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一个理论基础是民主公民权理论。公民权被看作是一种包含对社区及其成员的承诺,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水平以及把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生活方式。新公共服务理论重视民主公民权,实际上是对更加积极和更多参与的公民权的复兴。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社区与公民社区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西方社会日益多元化,社区被视为促进统一和利益综合的重要途径。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社区的形成和发展。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是组织人本主义思想。基于传统的官僚层级制限制了人类活动的视野,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因此,人本主义试图把公共组织改变为更少的受权威控制和支配的、更利于个人积极性和灵活性发挥以及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组织。
(二)价值取向不同
新公共管理有众多不同的名称,但其核心价值取向是共同的,即市场化是新公共管理的首要价值取向。“新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组织的运作中,即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新公共管理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改革政府,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部门,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展开竞争,缩小政府规模,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效率。新公共管理认为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是民营化和合同制。市场化成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改革、缓解政府压力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新公共管理的另一个价值取向是顾客导向。政府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官僚机构,而是由责任感的企业家,公民即为其顾客和消费者。只有以顾客为取向,才能提供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提高政府服务质量。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公民权利更是倍加重视。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在公共组织尊重公民的基础上,只要通过合作和分享过程来运行,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实现公民权利的手段是公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