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催化现象

创造催化现象

发布时间:2020-12-26 04:41:31

㈠ 生活中与催化剂有关的化学现象有哪些谢谢!

唾液酶,没有这种催化剂你吃不了饭

伟大的楼主,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务必点“采纳"哦!感谢合作!O(∩_∩)O~

㈡ 催化剂短路现象是什么

短路现象是指在正常电路中电势不同的两点不正确地直接碰接或被阻抗(或电阻)非常专小的导体接属通时的情况。短路时电流强度很大,往往会损坏电器设备或引起火灾。
催化剂短路现象,那就是因为催化剂导致发生了短路现象,是催化剂,把电脑接通了

㈢ 什么是催化

催化即通过催化剂改变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反应前后催化剂的量内和质均不发生改变的反容应。在催化剂参与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称催化反应。催化本质上是一种化学作用,同时也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现象,催化作用几乎遍及化学反应的整个领域。催化有多种形式分类,有均相催化、多相催化、生物催化、金属催化、金属氧化物催化、酸碱催化、配位催化等。各类催化有各自不同的应用领域。

㈣ 催化性客观现象什么意思呀

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对某事(或某物)产生影响,促使其剧烈发展(活灭亡)。

㈤ 谁能系统的解释下荣格提出的催化显示现象

我也在找答案,只是电影里的现象,经常出现,以前还以为是家具电器热胀冷缩发出的声音,看来这些声音和心理现象有关联。

㈥ 乙醇的催化氧化现象和方程式

2Cu+O2→2CuO,CuO+CH3CH2OH→CH3CHO+Cu+H2O,总方程式为:CH3CH2OH+O2→CH3CHO+H2O。

把铜丝烧成螺旋状,在火焰上加热后,铜内丝表面发黑生成黑色的容氧化铜,迅速插入酒精中,待黑色退去后,取出铜丝再加热再插入酒精中,反复数次后嗅闻气味。

按照实验装置图将仪器、药品装好后,将仪器固定在铁架台上。旋转调压器旋钮,给电炉丝通电,并使电炉丝保持红热状态,加热长颈漏斗的颈端内的细铜丝。当细铜丝红热时,迅速用手不断挤压鼓气球,使空气源源不断地携带着乙醇蒸汽通过红热的细铜丝。

(6)创造催化现象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如果使用一般的细铜丝,应将其绕成紧密的螺旋形,这样既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又有利于保持热量。

2、实验中应注意乙醇的用量要少,若乙醇用量较多,生成的乙醛溶于乙醇中,不易闻到乙醛的气味。

3、铜丝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对乙醇的氧化起到催化作用,所以铜丝表面被加热变为黑色时,要趁热立即插入乙醇中,并且要反复多次,现象才明显,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㈦ 催化理论的历史

古代时,人们就已利用酶酿酒、制醋;中世纪时,炼金术士用硝石作催化剂以硫磺为原料制造硫酸;13世纪,人们发现用硫酸作催化剂能使乙醇变成乙醚。直到19世纪,产业革命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以展,人们陆续发现了大量的催化现象。
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许多科学家都亲自从事化学实验并发现了许多催化反应。通过长期实践,逐渐积累加深了认识。
人们最早记载有催化现象的资料,可追溯到1597年德国炼金术师Libavius著的“Alchymia”一书。而“催化作用”成为一个化学概念,则要归功于贝采里乌斯。他将十九世纪许多孤立进行的研究概括在一个称之为“催化力”的名词之中,并将其定义为“物质内在的一种潜在的能把特定温度下还沉睡着的亲和力唤醒的能力”。这样的概念在当时被用来解释淀粉糖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糖等过程中。
在1813年Prestley等人发现发现红热瓷管中有铁、铜、金、铂时才能分解通过的氨。Dobereiner用铂把酒精氧化成醋酸。Humphry第一个发现在金属表面两种气体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并将其描述成“一个新奇而奇怪的现象”。1894年,德国化学家Ostwald(190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催化反应中的催化剂是一种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而自己又不存在于产物之中的物质。

㈧ 中国科学家发现二氧化碳新型催化剂有何意义

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的封面文章,介绍了来自中国的重要成果内:新型催化剂容可把二氧化碳这一温室气体高效转化为清洁液体燃料——甲醇。该成果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研究团队完成。

科研人员还发现,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反应中,两个近邻铂原子的催化活性远高于两个孤立的铂原子的活性之和。针对这种“1+1>2”的现象,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单中心近邻原子协同催化”这一新概念,颠覆了人们对单原子之间互不干扰的传统认识。

㈨ 催化剂为什么有催化效应

纠正一下 催化剂会参加反应 只是它在前一步反应后在后一步又被生成出来 比如A+B=C+D C+E=A+F 总反应就是B+E=D+F A是催化剂

㈩ 什么叫 液相催化,固相催化

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几十年来,有关催化剂的资料积累了许多,也提出过不少的催化理论,但至今还缺乏适用范围广泛的理论来阐明催化剂的作用原理,并指导人们更好地选择催化剂。这是由于催化反应,特别是多相催化反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不仅涉及一般的化学反应机理,而且还涉及到固体物理学、结构化学和表面化学等学科,而这些都是人们至今还在探索的科学领域。另一方面,催化理论的研究,还必须借助于先进的实验手段,但目前研究催化剂反应机理的实验工具还不够完善,至今人们还无法洞察催化反应在进行过程中催化剂表面的结构变化,以及反应物在具体催化过程中的转化情况。目前催化理论落后于催化剂在工业生产中所获得的巨大成就,所以必须加强催化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

催化剂与反应物同处于均匀的气相或液相中的催化称为单相催化(又叫均相催化)。单相催化一般认为是反应物与催化剂先生成一定的中间产物,然后催化剂又从这些中间产物中产生出来。反应物与催化剂形成中间产物,再由中间产物变为产物的总的活化能,要比反应物之间直接反应成为生成物的活化能小得多。

催化剂自成一相(固相),在催化剂表面进行的催化作用叫做多相催化。对于多相催化反应,目前有三种理论:即活性中心理论、活化络合物理论和多位理论。

(1)活性中心理论

活性中心理论认为,催化作用发生在催化剂表面上的某些活性中心。由于这些活性中心对反应物分子产生化学吸附,使反应物分子变形,化学键松弛,呈现活化状态,从而发生催化作用。在固体表面,活性中心存在于棱角、突起或缺陷部位。因为这些部位的价键具有较大的不饱和性,所以具有较大的吸附能力。通常活性中心只占整个催化剂表面的很小部分。例如,合成氨的铁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只占总表面积的0.1%。活性中心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微量的毒物就能使催化剂丧失活性(毒物破坏或占据活性中心),为什么催化剂的活性与制备条件有关(制备条件能影响晶体结构,即影响活性中心的形成)。

(2)活化络合物理论

活化络合物理论阐明了活性中心是怎样使反应物活化的,这种理论认为,反应物分子被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吸附以后,与活性中心形成一种具有活性的络合物(称为活化络合物)。由于这种活化络合物的形成,使原来分子中的化学键松弛,因而反应的活化能大大降低,这就为反应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3)多位理论

活性中心理论和活化络合物理论都没有注意到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的结构,因而不能充分解释催化剂的选择性。多位理论认为,表面活性中心的分布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几何规整性。只有活性中心的结构与反应物分子的结构成几何对应时,才能形成多位的活化络合物,从而发生催化作用。这时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不仅使反应分子的某些键变得松弛,而且还由于几何位置的有利条件使新键得以形成。

上述的三种多相催化理论都能解释一些现象,但还有许多事实不能说明。在这三种理论中,有两点是共同的:第一,认为催化剂表面有活性中心存在,催化剂表面结构不是均匀的,催化能力不是各处一样。第二,认为反应物分子与活性中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化学键发生改组,从而生成产物。至于活性中心的本质和活化络合物的本质,是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阅读全文

与创造催化现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