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货币创造信用

货币创造信用

发布时间:2020-12-25 14:00:54

㈠ 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的背景

问老房~!嘿嘿~~

㈡ 货币为什么有信用创造功能




㈢ 简述信用货币的创造过程

商业银行是如何进行信用货币创造过程的?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仅提供金融服务,而且还通过自己的业务活动参与货币创造过程。商业银行由于机构多,规模大,业务广泛,是整个货币运行的主要载体,而它具有创造信用货币的重要功能,和它办理支票活期存款业务是密切相连的。银行是如何创造信用货币的--

由于发达的非现金结算和票据的广泛使用,使得贷款的发放、款项的支付并不需要提现,只是用票据作为转帐的工具,债务相互抵消。银行得到存款后,不必完全保留不动,留存一定比例的准备金之后,就可以把其余的存款贷放出去。

货币创造过程 (假定法定准备率20%)

存款金额
准备金
贷款金额
货币供应总额

第一家银行
100.00
(原始存款)
20.00
80.00
100.00

第二家银行
80.00
16.00
64.00
180.00

第三家银行
64.00
12.80
51.20
244.00

……

第十家银行
10.74
2.15
8.59
457.07

最后一家银行
00.00
00.00
00.00
500.00

合 计
500.00
100.00
400.00
500.00

经过商业银行的信用货币创造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原始存款实现了多倍的扩张,得到了多倍的货币供应量。

七、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的过程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通过上述存款创造过程,可以看到,银行创造存款能力的大小,在原始存款既定的情况,基本上取决于法定准备率的高低,法定准备率越高,银行扩张存款的能力越小,反之亦然。中央银行正是通过对法定准备率这一手段的调节,对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能力从而对货币供应量实施控制的。

2.提现率(现金漏损率)

现实生活中存款客户总会提取一些现金,从而是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这就是现金漏损。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提现率高会相应减弱存款派生的能力。

3.超额准备率

商业银行为了安全或应付意外,总是会超过法定准备金持有超额准备,超额准备占存款总额的比率即超额准备率越高,就会削减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

4.活期存款转定期存款的比例。

㈣ 商业银行是如何创造信用货币的其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商业银行通过信贷关系创造货币。

货币创造过程如下:

甲银行吸收存款提取部分比例准备金后向客户发放贷款,形成客户在甲银行的贷款,A客户用所得贷款进行转帐支付,形成乙银行B客户的存款增加,乙银行继续前面过程。银行体系可以派生出数倍的存款货币。

制约因素如下:

1、部分准备金制度:

又称存款法定准备金制度,是指为防止信用过度创造,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的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上缴中央银行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不得动用,其余部分可以用于放款的制度。故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对银行信贷能力有很强的制约作用。

2、非现金结算制度:
个人可以通过开出支票进行货币支付,银行之间的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时的主要制约因素。

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必须从其吸收的存款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存款准备金,上缴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不得动用。

4、提现率: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提现率又能称现金漏损率,是指现金漏损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这也是影响存款扩张倍数的一个重要因素。

5、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为了安全和应付意外之需,实际持有的资金准备金常常多于法定存款准备金,从而形成了超额准备金。

(4)货币创造信用扩展阅读

相关影响:

信用货币体系克服了金本位制下货币供应缺乏弹性的致命缺陷,政府货币当局在应对经济危机时有了更大的调控空间。

但其最大的危险性在于政府的货币发行规模摆脱了黄金储备的束缚之后,很容易失控,各国政府的负币当局在货币发行规模上已经在传统教科书和《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所严格禁止的道路上已经越走越远,他们在货币发行上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了,从超过GDP的1%到百分之几百。

由于纸币的信誉依赖于政府信用,—旦政府出现财政或货币危机,信用货币便会一文不值,从而造成社会危机。

㈤ 怎么理解货币的公共信用

商品生产交换的过程中产生了一般等价物,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被称为货币。早期的货币都是实物货币,最后出现了和金银挂钩的由私人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以及和金银直接或间接挂钩的国家统一发行的货币。由于金银的产量不能满足商品交换对以金银为基础的货币的需求,货币便脱离了金银的束缚,成了信用货币。信用本身没有价值,但是代表着一定的价值,但发行者从不告诉持有人单位货币的价值是多少,只说它是法定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为什么发行货币的人不告诉货币持有人单位货币的价值量,因为发行人的信用本身是不能用价值量来衡量的,就像人的生命不能用价值衡量一样。并且,流通中的货币量不完全由发行者来确定,商业银行还创造着信用货币。也就是说信用货币的供应是一个动态的变量,信用货币的需求同样是一个动态的变量,信用货币的发行者很难确定单位信用货币的价值量。货币发行者只能根据物价水平走势判断信用货币的价值量变化情况,不能判断单位信用货币的价值量是多少。一旦发行者确定或承诺信用货币的价值量,信用货币就变成了与实物挂钩的货币,也就不是信用货币了。
信用货币的公共性特征是指信用货币本身是价值符号,发行或创造价值符号就意味着财富的转移,使用信用货币的人的财富转移到了信用货币的发行和创造人的手中。信用货币在使用者的手中是用符号代表的资产,虽然符号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他取得该符号并不是无偿的,他所创造的价值就流到了信用货币的发行和创造人的手中。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财富转移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因为信用货币发行创造的规模越来越大。市场条件下,由于信用货币发行和创造而发生的财富转移收益应该归社会公众所有。
发行和创造信用货币所得到的利益是建立在社会公众对货币接受和使用的基础之上,公众如果如果不接受或不持有信用货币,他的财富就不会被信用货币的发行人和创造人占有。国家用法律把发行和创造信用货币的权利固定下来之后,信用货币的发行成了中央银行的垄断权力,信用货币的创造成了商业银行的垄断权力。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它是为公众服务的政府机构,我们有理由相信其发行信用货币所得到的铸币税和永远占有的社会财富(对公众的永久负债)会无偿用于社会公益。但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它是私人盈利机构,我们很难相信其创造信用货币而占有的社会财富会无偿用于社会公益项目,这不符合私人盈利机构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商业银行不应该是私人盈利机构,而应该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即使它没有无偿将创造信用货币的收益用于公益项目,这样的收益也属于全体人民所有,而不是归私人所有。
为了保证信用货币讲信用,我们不能把信用货币稳定的重任建立在创造信用的私人银行的自律基础上。实践证明,再完美的监督也不能阻止私人机构对利润的贪婪追求。所以发行和创造信用货币的权利应该属于公权力,而不是私权力。否则信用货币就成了不讲信用的货币。既然,货币权力是公权力,那么货币权利的收益利益当然应该归社会公众,应该全部用于社会公益事业,而不应该归信用货币发行人和创造人。
信用货币的公共性特征要求货币权力归全民所有,只有如此,信用货币的基础才有保障;才可能避免私人资本的贪婪,造成信用膨胀和金融危机;也只有如此,公众的利益才能得到根本的保障。没有价值的货币符号的创设是经济的需要,是实现公众利益的需要。信用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如果被私人占有和操纵,对公众利益和经济稳定会造成严重影响。所以货币权利的执行执行机构必须是能代表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非营利机构,即使是盈利机构,盈利必须属于使用货币的全体公民。同时,货币权力的行使机构的货币权利的过程中要受到公众的严格监督。现在的问题是私人盈利机构成为货币权力的行使机构,其对利润的追求颠覆了货币的公共性特征,使货币成为为自身盈利的手段,而不是服务社会的工具。

㈥ 在当代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拥有信用创造货币职能的是( )

c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那是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

㈦ 信用创造概念

在信用创造学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货币,货币就是信用;信用创造货币;信用形成资本。
在货币金融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流派,即以18世纪的约翰.劳为先驱、以19世纪的麦克鲁德、韩以及20世纪的熊彼特等人为代表的“信用创造学派”。在这一学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货币,货币就是信用。约翰•劳说:“信用是必要的,也是有用的,信用量增加与货币量的增加有同样的效果,即它们同样能产生财富、兴盛商业。,“通过银行所进行的信用创造,能在一年之内比从事十年贸易所增加的货币量多得多。所以,法国如欲富庶,实在有求助于信用的必要;不然,比之于利用信用的其他列强,法国即将陷入贫弱的状况。”“只要货币丰富,即能够创造一国之繁荣;只要有信用设施(他主要指银行等),即可以供应丰富之货币,给经济以最初的冲击;依靠这种冲击,就能够为法国产出大量的财富。”约翰•劳的基本逻辑是这样的:货币就是财富——货币不必是金银,而以土地、公债、股票等为保证所发行的纸币为最好——纸币是银行的一种信用——银行通过供给这种信用,就可提供丰富的货币——给经济以最初的冲击——依靠这种冲击,就可以使国家富强、经济繁荣;总之,信用即货币;货币即财富,即资本。


麦克鲁德在他的《信用的理论》中指出:“人们以生产物与劳务和人交换,而换得货币,此货币既不能用以果腹,也不能用以蔽体,然而人们却乐于用其生产物与劳务换取货币,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换得货币以后,可在需要之时,凭以换取所需之物的缘故。所以,货币的本质不过是向他人要求生产物与劳务的权利或符号,从而实为一种信用”,“因此,金银货币也可以正确地称之为金属信用。”麦克鲁德认为信用与货币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信用的创造就是货币的增加,两者可以统一于“通货”的概念之下,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1)信用只有单一的价值,但是货币却有多数的价值或者一般的价值,信用只是对某个人的要求权,但是货币却是对一般商品的要求权;(2)信用只有特殊的不确定的价值(因为债务人死亡或者破产,信用就变得没有价值了),而货币则有持久的价值。


韩被公认为信用创造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于1920年发表了《银行信用之国民经济的理论》,影响很大。他是这样论述信用就是货币的: “为了支付的目的,从一人转让给他人的支票或者存款划条,就法律的观点来看,自然只是兑取货币的凭证,但从经济的观点来看,只要它需要兑换成本位货币而完成了货币的功能,则它就不只是兑取货币的凭证,而实是货币本身。”“向银行兑取货币的凭证,只要它确实可靠,为任何人所愿意接受,则它就被当作货币而流通了。”韩的理论重点在于阐明了信用能够形成资本。他认为信用愈扩,利率愈低,资本商品的生产就愈多,从而资本也就愈能形成;相反,信用愈缩,利率愈高,资本商品的生产即愈少,从而资本即不易形成。他的著名命题就是:“资本形成不是储蓄的结果,而是信用提供的结果。”“假如说需求对生产是第一性的,那么信用提供对资本形成也是第一性的。若是没有信用提供则任何资本商品都不能够生产,因而资本形成就不可能。信用供给之能引起资本形成,恰如需求之引起生产一样”。

㈧ 为什么《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是一本必读书

如果说不少交易员通过阅读《第一排》而躲过了2013年的钱荒,那么《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则是理解央行思路的最新参考。
作者:季天鹤,作者为万门大学CFO,央行观察特约专栏作家就职于人行货政司和货政二司的李斌和伍戈的新书《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于2014年12月出版。该书是继货政司副司长孙国峰的《第一排》之后在同一方向上的新探索。如果说不少交易员通过阅读《第一排》而躲过了2013年的钱荒,那么《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则是理解央行思路的最新参考。人民银行的分析框架和市场框架并不相同,只需打开《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券商的分析报告即可发现。原因当然很多,但或许有两条比较重要,一是央行了解自己的口径而外界并不了解,比如作为法定准备金计算基数的“一般存款”的数量和会计具体科目,以及超额准备金的数量等。二是对于央行网站上每月公布的统计报表,市场虽然和央行有同样的信息集,但解读方法并不相同,而阅读人民银行发表的论文和专著,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家。《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系统地总结了央行在先前披露在报告中的零散分析,特别是在货币创造,离岸人民币,以及货币与物价和产出的关系这三方面。在货币创造方面,作者沿袭了孙国峰先生的框架,使用资产负债表的分析方法,明确批驳了市场流行的诸如“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会使准备金总量增加”、“吸收存款以发放贷款”、“为满足法定准备金需要而吸收存款”等观点。此外,作者还着重分析了同业业务如何影响货币的创造,细化了发表在2013年3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关于货币创造的同业渠道的分析,对于深入认识银行间市场和实体经济融资的资金价格有非常大的帮助。在离岸人民币方面,作者采取了和中国银行王永利先生相同的清算视角分析,指出离岸人民币存款是以境内央行和银行共同作为“央行”的境外银行信用创造的结果,境外存款汇入境内对境内货币量的影响由当前三种清算模式所决定。清算行模式下的资金流出和境内居民春节前提取大量现金的情形相似,代理行模式和银行存款流入余额宝的情形相近,而NRA模式则和银行间季末拉存款或本行内存款转帐的情形相近,因此在分析时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货币与物价和产出的关系方面,作者致力于解释高M2/GDP和低通货膨胀率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观点沿袭了央行一贯的关于融资结构以及高储蓄率的观点,即银行融资本身创造货币,而无中介的融资在创造信用的同时并不创造新货币而仅是货币的转移,高储蓄率减少货币流转而使当期新增货币和GDP脱钩,而储蓄存款不能为融资方提供资金会加剧融资方对银行体系的需求。此外,作者还指出,投资拉动型增长产生了对信贷的大量需求,在货币上便体现为高货币增长率和货币量。对于低通货膨胀率,作者认为存在两个市场,即竞争性部门和垄断性部门,前者多用CPI衡量,增长率较低,但后者则价格上涨明显,大量货币在垄断部门流动从而抬高价格,而为购买更高价格的垄断产品则形成更多储蓄从而扩大货币量,造成竞争性部门的价格增长乏力。从更深层次来看,作者其实是在探讨央行是否应该考虑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制定的考虑因素。更高的资产价格一方面会造成传统的财产效应,以及对投资品供给的带动,另一方面也会吸引更多资金流入,而后者对货币结构存在直接影响,应予以注意。补充和疑问或许有三点。首先,关于货币创造的渠道,作者沿袭传统分析方法,从贷款、购汇和购买债券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更基础的角度或许是直接从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看,即银行一种资产的产生,对应的是另一种资产的减少,还是银行自身负债的增加。若是前者,则没有新增货币,而后者则会产生新货币。通过列举具体的金融产品,很容易被产品蒙蔽,例如作者自己也提到,银行购买其它银行的资产不会派生货币,而是银行之间超额准备金的转移,但在关于银行同业渠道创造货币时,作者又描述了银行间买入返售交易如何创造新货币。所以,具体分析产品会有一定局限,毕竟产品层出不穷,但一旦抓住资产和负债的变化则会清晰很多。第二点是关于影子银行的。作者虽然论述了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提出如果没有对商业银行负债方的存款货币数量造成影响,则该影子银行没有创造货币。但影子银行真正的问题是扩大了货币的范围,如同我的余额宝份额远超我的银行存款一样,因为余额宝份额和银行存款一样容易用于支付。如果余额宝也像米什金描述的银行一样,投资债券,再从其他人那里吸入银行存款成为份额,那么余额宝就实现了信用扩张,创造了余额宝份额,亦即影子银行的货币。影子银行的关键在于以商业银行存款作为自己的准备金,因此即使原有的商业银行存款不变,影子银行会扩张出新的货币。第三点是关于离岸人民币的。作者描述了离岸人民币的存款派生模式,在该模式中,企业存入人民币存款形成境外银行持有的资产,银行保留部分资产作为准备金,剩余资产贷出,从而通过货币乘数形成存款派生。但作者自己也在第三章提到,创造货币并非要在一家银行进行多次存款和贷款业务才能实现,更非诸多单个银行汇集为银行总体业务而产生的奇妙效果。那么离岸银行是否需要多次流传才能派生存款,便成为了本书没有回答的问题。最后,非常感谢李斌和伍戈二位作者在书中展现的精彩分析,也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更多的读者带来新的启发。

㈨ 现代货币信用创造的条件是什么

两个层次,一是存款货币的创造,二是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一)存款货币的创造(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银行资产负债表,存款货币创造乘数) ·银行,在其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和组织客户相互结算的基础上,发展了发行银行券和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 ·铸币的需要,相对于存款额来说,只是其一部分,而且比例关系相对稳定。只要按存款的一定百分比保持铸币库存即可应付顾客对于铸币的需要。 ·存款货币创造的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1.各个银行对于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备金;2.银行清算体系的形成。 存款货币创造的乘数 ·1. 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其最大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也称为派生乘数。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若以K代表;则如下式: 2.这里的 K 值只是原始存款 能够扩大的最大倍数, 实际过程的扩张倍数往往达不到这个值。 (二)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1、派生存款的紧缩过程2、现金进入流通3、现金增发与准备存款的补充 备存款的补充必须有中央银行的支持 (1. )要使存款货币银行整体的准备存款总额增加,必须有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增加。 (2. )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补充准备存款的途径: ⑴向中央银行再贴现和直接取得贷款; ⑵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债券;⑶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外汇…… (3. )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中央银行一方面积累了自己的资产;而另方面则形成两大负债项目: ⑴不断补充、不断提取现金的准备存款余额; ⑵由一笔笔现金漏损所累积形成的流通中现金。 (4.)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表现:

阅读全文

与货币创造信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