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学艺术类的名著有哪些
艺术类经典名著100部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有一种思想和理论,生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是现实,理想是向往,愿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1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2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3 、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4 、心态文化层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5 、社会心理是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
6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经由文化专家的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著作、艺术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并跨时空传播。
7 、根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可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前者包括政治理论、法权观念等,后者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
8 、基层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保持着密切联系,是经济基础的集中体现,但它的产生和发展仍然要经过社会心理这一中间环节起作用;高层意识形态是更高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它与社会存在之间的中介是社会心理和基层意识形态。
9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10、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界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1.《绘画论》,达芬奇,麦克马洪泽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2.《罗丹艺术论》,光琪译,人民美术出版社
3.《人类的艺术》,亨德里克·威廉·房龙,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4.《论艺术的精神》,康定斯基,查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6.《艺术哲学》,付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7.《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著,罗生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8.《弗洛伊德论美文集》,西格蒙地·弗洛伊德,张焕民、陈伟译,知识出版社
9.《艺术》,克莱夫·贝尔,周金环、马中远译,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10.《抽象与移情》,沃林格尔著 王才勇 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11.《视觉与设计》,弗莱,易英译,江苏教育出版社
12.《艺术风格学》,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 潘耀昌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3.《现代绘画简史》,里德,刘萍君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4.《艺术即经验》,杜威,商务印书馆
15.《美的现实性》,伽达默尔,张志扬等译,三联书店
16.《论人:人类文化哲学导论》,恩斯特·卡西尔,刘述先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7.《艺术与视知觉》,阿恩海姆 著,滕守尧、朱疆源 译,四川人民出版
18.《艺术与错觉》,贡布里希,杨思梁、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秩序感》,贡布里希,范景中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理想与偶像》,贡布里希,范景中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1.《存在与虚无》, 萨特, 陈宣良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2.《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修订译本,三联书店
23.《现代艺术观念》,斯坦戈斯编,侯翰如译,四川美术出版社
24.《西方现代艺术史》,H·H·阿纳森,邹德侬等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5.《世界艺术家,1950-1980》,马克斯编,刑自申译,纽约H·W威尔逊公司
26.《列宾评传》,严摩罕译,朝花美术出版社
27.《麦田的守望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著,施咸荣译,译林出版社
28.《杜尚访谈录》,皮埃尔·卡巴纳著,王端芸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9.《走向后现代艺术》,佛克马、伯斯顿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30.《超级艺术》,奥利瓦著,毛建雄、艾红华译,湖南美术出版社
31.《艺术的终结之后》,丹托著,王春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32.《观念艺术》,徐淦,人民美术出版社,
33.《装置艺术》,徐淦,人民美术出版社,
34.《沃霍尔论艺》,陈建军,人民美术出版社
35.《国际艺术家访谈录》,常宁生编,江苏美术出版社
36.《西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葛鹏仁著,吉林美术出版社
37.《后现代艺术系谱》,岛子著,重庆出版社
38.《反叛与超越——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常宁生,东方出版社
39.《失落与超越---西方后现代艺术现象研究》,孙志宜,安徽美术出版社
40.《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中国现代美术思潮》,易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1.《墙》,高名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2.《20世纪艺术批评》,沈语冰,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43.《美学三书》(三本套装),李泽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4.《走向新建筑》,勒·柯布西埃著,吴景祥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45.《现代设计的先驱》,佩夫斯纳,王晓京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46.《包豪斯理想》,威廉·斯莫克著,周明瑞译,山东画报出版社
47.《当代建筑的理论和宣言》,(美) 查尔斯·詹克斯,卡尔·克罗普夫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8.《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罗伯特·文丘里,周卜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9.《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许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50.《历代名画记》,张彦远,人民美术出版社
51.《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俞剑华,人民美术出版社
52.《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3.《美术史与观念史》,范景中、曹意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4.《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范景中,广西美术出版社
55.《美术史的形状》范景中、傅新生、李本正,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56.《美术史的观念》邵宏、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57.《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E.H.贡布里希、尹定邦主编、范景中、 杨思梁,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58.《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
59.《园冶注释》,计成、陈植、杨伯超、陈从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0.《中国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天津科技出版社
61.《东西方的建筑空间:传统中国与中世纪西方建筑的文化阐释》,王贵祥,百花文艺出版社
62.《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天津大学出版社
63.《现代建筑》曼弗雷多·塔夫里(Tafuri.M.)、弗朗切斯科·达尔科(Dal Co.F.)、刘先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4.《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5.《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彼得·柯林斯、英若聪,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6.《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天津大学出版社
67.《建筑的永恒之道》,亚历山大(Alexander)、赵冰,知识产权出版社
68.《建筑模式语言》亚历山大等、李道增、高亦兰、关肇邺,知识产权出版社
69.《住宅制造》亚历山大等、高灵英,知识产权出版社
70.《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芒福德 (Mumford Lewis)、宋俊岭、 倪文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1.《城市意象》,凯文·林奇、方益萍,华夏出版社
7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贺业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3.《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施植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74.《蒙太奇论》,[俄]C. M .爱森斯坦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75.《世界电影史》,[法]乔治·萨杜尔,中国电影出版社
76.《世界电影史》,[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北京大学出版社
77.《新中国电影史》,尹鸿等,湖南美术出版社
78.《电影理论史评》,[美]尼克·布朗,中国电影出版社
79.《外国电影理论文选》,杨远婴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80.《电影美学》,[匈]贝拉·巴拉兹,中国电影出版社
81.《电影作为艺术》,[德]鲁道夫·爱因汉姆,中国电影出版社
82.《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还原》,[德]齐格弗雷德·克拉考尔,江苏教育出版社
83.《电影的观念》,[美]斯坦利·梭罗门,中国电影出版社
84.《电影的元素》,[美]李·R·波布克,中国电影出版社
85.《解读电影》,[美]布鲁斯·F·卡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6.《当代电影分析》,[法]雅克·奥蒙、米歇尔·马利,江苏教育出版社87。《法国电影新浪潮》,焦雄屏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88.《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法]洛朗斯·斯基法诺,江苏教育出版社89.《纪录电影文献》,单万里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90.《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德]瓦尔特·本雅明,江苏人民出版社
91.《理解媒介》,[加]加歇尔·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
92.《论摄影》,[美]苏珊·桑塔格,湖南美术出版社
93.《宋元戏曲史》,王国维,上海古籍出版社
94.《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
95.《中国现代戏剧史稿》,陈白尘、董健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
96.《中国书法史(七卷本)》,丛文俊等,江苏教育出版社
97.《中国书法全集》,刘正成等,荣宝斋出版社
98.《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邱振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9.《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100.《中国美术史》,洪再新,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B. 美的特征和美的分类有哪些如何理解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自然美的特征,在于自然性、形式性和变易性。自然性和形式性较好掌握,对于变易性则需要重点理解。
自然美是天然物质符号的美,它的活跃多变往往并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一方面,客观的自然事物在变;另一方面,主体的情感也在变,从而主体赋予自然客体的意义也在变,这就必然使得自然美呈现为千姿百态的物质符号形态,充满着朦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美的变易性。
第一,自然事物充满活力。自然美是活的形象,是生命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和变化的形象。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产生、发展、衰朽、死灭和复苏的过程,这种过程都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就像应和着宇宙生命的某种秘密旋律,形成富于变化的节奏感,使自然美呈现出变易的特征。
例:花。
以“美不自美”对中唐诗美现象作总体把握,是中唐诗歌现象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的。“美不自美”观,是中唐诗歌诸流派所共同遵守的一个审美原则。这种诗美观,充分体现了人类自我中心的意识,标志着儒家伦理诗观在中唐诗美学中的胜利。“美不自美”最大限度地强化了人的本质力量,最大极限地张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对自然役使和赋形为诗歌创作的审美特征,其美学效果是抒情者的心理真实代替了山水对象的客观真实,因此,他们诗中的山水自然,大多有被扭曲了的遭遇,呈现出形意失谐、意象失衡的诗美形态,被强加上哲性化的理解而成为意义的象征。
C. 艺术的社会本质是什么
艺术首先不属于物质的社会关系,而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不属于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属于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庞大的上层建筑的一个部门。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研究艺术的社会本质,既要认识到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又要认识到它的特殊性。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和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制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它的发生和发展,归根结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对其发生反作用。艺术也与其他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互相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他们有各自的特性,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进步的艺术总是为上升的经济关系通过进步的政治所决定,并且反过来给政治以及经济以积极的影响;而没落的艺术则是为没落的经济关系通过反动的政治所决定,并且反过来为其政治以及经济服务。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各个统治阶级的道德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创作,使艺术维护其道德规范进而维护其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艺术与宗教关系,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艺术严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艺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另一方面,宗教在对艺术的否定中又包含了对自身的否定,艺术在宗教的束缚下发展到一定时期,又重新获得了自己的独立性,即反过来利用宗教实现自己的本质。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从根本上讲,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只能是经济基础,宗教和艺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悟内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关系,他们都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就一般常识而言,美学观总要指导和影响艺术的创作,而艺术创作实践又要反过来影响美学观的形成和发展。
艺术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开采矿藏、吸取营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并真诚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他的创作才会具有生命力。作为特殊意识形态的艺术不同于作为“中间环节”的其他意识形态。尽管他们之间有着共性,但终究是不同的社会事物,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替代。
在这里必须要提到,“艺术生产”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美学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举。作为“艺术生产”本质的是它的精神生产的性质,它所表现的,是主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创作者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以及作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最终影响客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