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孙武创造哪些成语
〖钝兵挫锐〗
成语典故:
久则钝兵挫锐。《孙子兵法·作战版篇》
〖将在外,权君命有所不受〗
成语典故:
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春秋·齐·孙武《孙子兵法·变篇》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成语典故: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孙子兵法·行军篇》
〖岳镇渊渟〗
成语典故:
尔乃回舆驻罕,岳镇渊渟。《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李善注:“《孙子兵法》曰:‘其镇如山,其渟如渊。’”
【以佚待劳】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
出自孙武名言。
❷ 孙子创造的孙子兵法是在什么年代
军事家孙子,即孙武,春秋后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十三篇,成为不朽的军事著作。
❸ 为什么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行知前辈,实际上是在告诫国人:我们中华民族可千万别断子绝孙!专我们必须行动中有思属想,思想中有创造,创造中有行动,这样自强不息,才能积聚起载物的厚德,才能不断子绝孙。 (陶行知一生中曾三次给自己改名。父母给他取名陶文浚,到了19岁,读大学期间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影响,给自己改名“陶知行”,认为“知是行之始”,认识先于实践。但很快,他认识到其中的唯心论色彩,于是把王阳明的学说翻了个个儿,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实践才有认识。到了43岁时,再一次给自己改名“陶行知”。不过,陶行知很快又认识到,“从行到知”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再由知到行又是认识的更高阶段,他曾写了一首小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就是他的“行-知-行”理论。为了在名字中反映这一思想,他还创造了一个字。这个字既像“行知”,又像“知行”,代表“行知行”的意思。这也反映了他的知、行相辅相成的教育方法 )
❹ 孙子创造的孙子兵法是在什么年代。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专中国古典军属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有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计》的说法。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❺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什么意思
知识源于实践(即行动)
有了实践经验积累,有了理论知识提练,才会有成功的创造
❻ 被誉为“兵家至圣”的孙武,为何没有创造出经典战役呢
《孙子兵法》之所以被推崇,就是孙武在战场上创造了战争的奇迹,使得人们对他著的兵法不得不重视。
公元前506年,楚国出兵围攻蔡国。孙武以救蔡为名,出兵水陆3万入蔡。吴军气势汹汹,楚军畏惧而主动撤回楚国本土。吴军在蔡、唐军队加入后,乘舟继续前进。
楚军见吴军水师善战,料定吴军必走水路进攻,在水路上设防。孙武舍弃船只,出其不意的从陆路迅疾进兵。当吴军出现在汉江时,楚国慌忙集结主力20多万出战。
楚国左司马沈君戌与令尹子常约定:子常帅主力正面与吴军对峙,沈君戌帅兵迂回到吴军后方,前后夹击吴军。
沈君戌出发后。子常的好友史皇对子常说:
“沈君戌声望与你持平,此次冒险迂回吴军后方是捞声望去了。如果迂回成功,其声望将在令尹之上啊。到时,令尹大人在楚国的地位堪忧啊!
吴军只有3万人,我军是其数倍;正面出击也能打败吴军,又何必搞什么前后夹击呢?”
子常觉得史皇说的有道理,就帅军进攻。孙武先指挥吴军后退,在楚军进入不利的阵地时猛攻楚军,三战皆胜。
子常的楚军处于不利地位,士气低落。但为了日后的功名利禄,已经骑虎难下。只好依仗兵力优势,在败仗连连的情况下继续进攻。
孙武则继续顺势退让,退到柏举时停了下来。楚军由于平时疏于训练,再加上当初就是仓惶集结,辎重不足;锐气已失,情绪低落现在被子常驱赶着强行追到柏举,已经疲惫不堪了。
吴军对楚军主动发起猛攻,楚军一触即溃。史皇被杀于乱军中,子常见大势已去,流亡它国去了。吴军乘势追击。楚军被杀死的,被践踏而死的,被俘虏的不计其数。
子常带领的楚军主力失败时。沈君戌见形势危急,带兵进攻吴军,被杀于乱军之中。
孙武帅吴军继续进攻,再又几次大败楚军后,攻下了郢都。楚王逃亡别国,楚国上下已无抵抗之心。历时近一年的伐楚战役,终于取得了成功。
按理说,现在吴国改收取楚国人心,以图把局势安定下来才是。但是,吴王和伍子胥进入郢都后,不听孙武的劝告。纵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激起楚国人的民愤。伍子胥更甚。为了报仇,他掘出楚王尸体鞭尸,以泄昔日仇恨。伍子胥此举过于违反道德。在讲究君子之礼的春秋,忠孝是基本的道德要求,何况人死后一切皆空,鞭尸更犯大忌。
楚国人因而大怒,奋起反抗吴军。昔日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也参与反抗,他出使秦国,以求取援兵。
据说原本秦国拒发援兵,申包胥就伏地痛哭,苦苦哀求。申包胥哭了七天七夜,流下了血泪。秦国人大为感动,这才答应出兵。
秦国出动大军,与楚军残余部队一起进攻吴军。吴军被秦楚联军击败,后方的越国对吴国本土也发起了进攻。吴王无奈,只好从占领了大半年的郢都撤兵,回国去了。
楚国因而得以复国,但是元气大伤。公元前506年柏举之战爆发开始,楚国再也没有昔日的霸气。直到公元前445年,楚国才又开始对外扩张,出兵灭掉了杞国。期间隔了61年,大半个世纪。
倘若没有孙武的伐楚,楚国就没有61年的无所作为。春秋战国的局势会发生什么变化,就很难说了。
想想后来秦灭楚之战,秦在具有天下四分之三的情况下,还要任用名将王翦起倾国之兵才能灭楚。
对比之下,孙武的伐楚仅以吴国的一隅之地的3万军队,就硬生生攻破郢都。失败后,还能全军而退。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完全就是神操作,是经典中的经典。孙武此战的表现出来的精彩程度,完全可以媲美他流传千古的兵法。
❼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意思
知识比行动更进一步,创造比知识更高一筹
❽ 如何理解陶行知的《三代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
实践出真知,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实实在在的做事,才能将书本上的理论转变为自己拥有的知识,要想获得知识必须进行行动,所以行动是知识的老子。
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创造创新不是凭空就能进行了,只有在充分掌握一个事物的运行规律,知道它的本质,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所以创造的前提是拥有知识,知识是孙子的老子。
(8)孙子创造了扩展阅读:
这首诗创作于1917年秋,当时陶行知从美国留学回来在国内任教,开始提倡教学合一,强调行动的作用。于是有学校的同事和他开玩笑,既然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为何名为知行,陶行知一听,向大家宣布,从现在起,不再叫 陶知行,改名叫 陶行知。为此,他还当场写了这首《三代诗》。
行动是老子是说行动像一个家庭的父亲一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行动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知识是行动的产物,又能够促进和升华行动。行动需要运用知识,同时又可以获得知识。正是这些新的更多的知识,把获知者推上了更高的层次。
创造是孙子指的是社会的每一项进步,人生的每一个辉煌,都来自于创造。所谓的创造,就是想别人没有想过的,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制造出既是社会需要,又是自己独创的成果和产品。创造需要行动,也需要知识,只有把知识和行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与众不同,一鸣惊人。
❾ 如何解释陶行知的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新是孙子
教育家陶行知在《三代诗》中写道:“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专是孙子.”
“要有孙子属,非先有老子不可”.这是说要从行动中获得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行动.行、知、行不断循环往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三代诗》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就是“教学做合”---把教学做合一的全过程贯通起来了:
一、行动生困难 ;二、困难生疑问; 三、疑问生假设;四、假设生试验;五、试验生结论; 六、结论又生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个“行动”是“老子”,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最后一个“行动”是“孙子”,是学生的再创造.
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教学做合一”中,始终要以做为中心.光学而不做,或是光教而不做,都不是彻底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将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就是此原因.
❿ 为什么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不管是什么事,如果不行动,那么都是空谈,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因此,行动的内地位是首容要的,所以是“老子”
创造是依据知识来产生的,没有相关的只是谈何创造?比方不懂得水稻这方面知识的人就不可能创造出杂交水稻,因此,只有相关的知识,才能产生出相应的创造能力。
所以,知识比行动的地位虽然低点,但是要高于创造,所以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但是,如果三者之中缺了哪一方面,都会产生不协调的感觉,比方,如果你没有知识、没有创造,那么行动起来只是蛮干,取得的效果将会是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