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专利保护何时生效
专利权的保护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的核心是指专利申请人或专利权回人对自己的发明创造的排答他独占权。专利申请授权后,专利权肯定受到保护。但专利申请自申请日起至授权前,权利也受到保护,只是程度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
以发明专利申请为例,自申请日起至该申请公布前,这时申请处于保密阶段。这一阶段对其权利的保护表现在对该发明专利申请后同样主题的申请因与其相抵触而将丧失新颖性,不能授予专利权。自该申请公布至其授予专利权前这一阶段是“临时保护”阶段。在这期间,申请人虽然不能对未经其允许实施其发明的人提起诉讼,予以禁止,但可以要求其支付适当的使用费。如果对方拒绝付费,申请人可以在获得专利权之后行使提起诉讼的权利。这一阶段申请人只有有限的独占权。
⑵ 【专利侵权】申请发明专利后18个月公开但未授予专利权,此期间有人利用该专利公开信息生产产品……
构成专利侵权行为的要件包括两个方面:形式条件和实质条件。其中,形式要专利侵权及其法律责任件主要有:
1、实施行为所涉及的是一项有效的中国专利;
2、实施行为必须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或者授权的;
3、实施行为必须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对于行为人是否具有主观故意并不是形式要件。但是,可以作为衡量其情节轻重的依据。
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专利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
行政责任
对专利侵权行为,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有权责令侵权行为人停止侵权行为、责令改正、罚款等,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事人的请求,还可以就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进行调解。民事责任:
1、停止侵权 ,是指专利侵权行为人应当根据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的处理决定或者人民法院的裁判,立即停止正在实施的专利侵权行为。
2、赔偿损失。 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专利权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确定;被侵权人所受到的损失或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可以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
3、消除影响。 在侵权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给专利产品在市场上的商誉造成损害时,侵权行为人就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承担消除影响的法律责任,承认自己的侵权行为,以达到消除对专利产品造成的不良影响。
刑事责任:
依照专利法和刑法的规定,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应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⑶ 发明专利公布后授权前应该怎么保护
《专利法》第十三条规定,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申请人可以要求实施其发明回的单位或者个人支付答适当的费用。(即通常所说的临时保护)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八十五条规定,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事人请求,可以对下列专利纠纷进行调解:
(四)在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专利权授予前使用发明而未支付适当费用的纠纷;
对于前款第(四)项所列的纠纷,当事人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调解的,应当在专利权被授予之后提出。
由于发明专利是先公开后审查,在公开后到授权前的这段时间,申请人并没有获得专利权,也就无法行使专利的排他权。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专利法规定,专利权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之日起生效,也就是授权以后才生效。这也就是说,从公布到授权之间这一段时间内,发明内容无法获得专利保护。
但专利公开后,其他人通过阅读公开的专利申请文件了解发明创造的内容,有可能会实施其公开的技术方案,专利法中设置临时保护条款,目的在于平衡专利权人和公众的利益,对专利申请的公布给予一定的补偿。
⑷ 什么是专利临时保护
专利临时保护是指对公布以后、授权以前的发明专利申请给予的保护内。
根据《专利法》第39条和容第40条的规定,专利权是从公告授权之日起生效。也就是说,在授权以前,即使他人实施了同样的发明(无论是自己开发的还是通过发明专利公布而获得的),专利申请人就无权以侵犯专利权为理由起诉他人。但是,由于发明专利申请在尚未授权时就予以公布,公众就可以通过公布的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掌握该发明的内容,并可以进行实施。但由于尚未授权,申请人无法行使专利权,这对申请人不公平。于是,各国给予申请人一定的保护。但由于专利申请可能在后来的实质审查中被驳回,所以,又不能与已授权的专利一样保护。
所以,我国《专利法》第13条规定:“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申请人可以要求实施其发明的单位或者个人支付适当的费用”。这就是对发明专利申请的临时保护。
⑸ 专利临时保护与专利侵权有哪些联系
1.时间起算点及性质不同发明人提出发明专利申请到获得专利权,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分别以申请公布日和授权公告日为分界点,在专利授权公告日以后,任何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销售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销售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否则即构成侵权。而在此之间,专利法为弥补权利保护上的空白,特规定了临时保护,即“申请人可以要求实施其发明的单位或个人支付适当的费用”,它在性质上不属于“专利保护”。
2.保护的对象不同。专利临时保护是为了克服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至授权公告日之间法律保护上的空白而制定的特殊制度,该制度保护的对象不是专利权人的权利,而是非专利权人即发明专利申请人的权利。与此相反,专利侵权属于“专利保护”,其是在专利授权公告之后,他人或单位实施该项技术法律所给予的救济措施。
3.在诉讼中诉因不同临时保护期间由发明专利申请人和非法实施该技术的单位或个人之间而产生的纠纷属于费用纠纷,这与专利权被授予后专利权人和非法实施专利权的人之间产生的侵权纠纷是两个不同性质上诉讼。由于诉因不同,故因“临时保护”而引起的费用纠纷和专利侵权纠纷不能作为一案提出,而宜分案提出。
4.时效规制不同专利权人在专利权被授予后才能就“临时保护”期间的费用问题请求专利管理机关或人民法院处理,然而此时有可能超过了两年的诉讼时效。为了加强发明专利申请人权利的保护,新出台的《专利法》对“临时保护”的诉讼时效作了特别规定,即“临时保护”的诉讼时效最早从专利授权公告之日起计算。与此相比,专利侵权适用的是《民法通则》般诉讼时效。从这个意义上说,“临时保护”的诉讼时效较专利侵权的诉讼时效复杂。
5.费用和侵权损害赔偿的计算依据和方法不同因“临时保护”而引起的费用纠纷,其费用额可参照专利许可使用费的数额或提成费的一定比例计算。如果专利权人已经许可他人实施的,可直接参照;尚未许可他人实施的,可参照当地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一般比例计算。临时保护和专利侵权从时间上来说,两者相互衔接,对发明专利申请人的权利给予了完整的保护;另外,两者赖以存在的基础均在于一个合法有效的专利权,临时保护得以最终实现,取决于该发明申请被授予专利权并合法存在,反之,专利权被撤销或被宣告无效,即便使用人已支付专利申请人使用费,使用人也可以“不当得利”原则要求申请人返还。同样,专利权未被授予,也就谈不上专利侵权问题。
⑹ 专利保护是怎么一回事啊
目前,侵犯专利的抄情况时有发生,而袭追究侵权人的责任是一方面,加强对专利权的保护又是另一方面,那么应该如何保护专利权呢?1、认真实施专利权保护的法律法规、2、增强专利权法律保护的意识、加大专利权保护的国内和国际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宣传力度。3、鼓励专利申请、国家应当出台一系列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请专利的措施,让专利尽快转化成生产力,造福于民,尤其要注重到国外去申请专利,以更好地保护专利权。4、建立完善的专利转让机制、5、加强专利权海关保护的力度、6、重视专利权的国际保护。总之,专利侵权行为的普遍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国,享有知识产权的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其权利受到损害时,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享受切实有效的司法保护。人民法院对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加大了专利权的保护力度。
⑺ 发明专利权的保护期为多少年
发明专利保护的期限,从申请日起算二十年
⑻ 发明专利从受理开始受保护
发明专利在申请后,取得优先授予权,之后的相同申请将会被驳回。
发明专利初步审定公告后,取得临时保护,他人可以实施,但应支付费用。
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后,未经许可,他人不得实施。
⑼ 为什么要设定专利临时保护
按照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对发明专利实行早期公开、延迟审查制度。也就是说,一项专发明属专利从提出请求专利局受理后在一段时间内公开再到授权要经过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有时要几年。在这段时间里发明创造的内容已经由中国专利局利用公报的形式向社会公开,而专利权又没有产生法律保护的效力。为了维护发明人在此时的合法权益,专利法实施细则才作了临时保护的规定,这也是和专利法的立法目的相一致的。既要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推动全社会的技术进步,也要维护发明创造拥有人的合法权益,保护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