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神洲6号飞船是由什么火箭发射升空的
长征2号F型火箭
『贰』 eva剧场版《破》中提到的“人造的神”eva6号机,是什么
冥河支部在月面打抄造的袭Eva6号。与2号一样复制自Adam。
Eva头上的光环是接近与神一般存在的象征,初号在破的最后攻击力天使的时候拥有了光环。
而6号在平静的状态下就拥有(所以才说人造神),并且用长枪(不是朗基努斯)阻止了第3次冲击。
『叁』 神6和神7的飞行员分别是谁首次完成太空行走的是神舟几号飞行员叫啥
神舟六号飞行员: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飞行员:翟志刚、刘伯明、版景海鹏。
首次完成权太空行走的是“神七”宇航员 — 翟志刚。
(3)神6日的创造扩展阅读: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器,中国首次进行出舱作业的飞船,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988毫秒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神七上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能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科研单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参考资料:网络-神舟七号、网络-神舟六号飞船
『肆』 创世纪上帝6天创造天地万物,为什么只有第二天创造天的时候没有写:上帝看着是好的
创世记中的第二天,上帝为什么没有说这是好的,有两种可能,其一就内是上帝说了,摩西忘了记容,其二就是上帝没有说。
其一是我想的,没有根据,圣灵怎么会让,摩西漏掉这样重要的信息呢?
其二就是上帝为什么没说的理由,也是我推断的,不作答案仅作为参考。创世记第一章7节“在第二日神造出了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就是说当时的天空之上是由水包覆的,人们会说,水怎么可能在大气之上呢?有可能吗?不知道,但是有一点是值得一提的,世界上唯独水是热缩冷涨的,如果按着正常的自然规律,固体的水比重大于液体的水,那么,现在的地球水平面不知要高多少米,很多鱼类和海洋生物将要灭绝。我们再看创世记7章11节,“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显然上帝在挪亚时代对第二日的创造做出了一些修改,空气以上的水有的变成了水蒸气,因此有了彩虹。淹没世界的洪水哪里去了?可能去了地球的两极,这两级的冰山既是人类宝贵的水资源,但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也可能会使冰山融化水平面升高而淹没部分陆地。
圣经中真的有许多奥秘,有待于人们重新认识。
『伍』 神舟6号飞船简介
2005年10月16日10:38 新闻晨报
□晨报特派记者于任飞北京摄影报道
胡军1986年从清华大学自动化毕业,同年考入航天总公司502所,1989年毕业留所工作一年后考入北京大学,控制领域方面研究生,1993年后一直在502所从事载人飞船制导导航与设计控制工作,历任方案设计的总管设计师,制导导航与控制的副主任设计师,2004年2月出任载人飞船的副总设计师。
返回时间
按返回主着陆场整数天定
记者:飞船上像翅膀一样的两对东西叫帆板,它的作用是收集太阳能为飞船提供电能,那么飞船的帆板是固定的还是能动的?
胡军:能动的。在轨道面运行,太阳相对对飞船的方向一直是在变化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帆板控制算法以及敏感器捕获跟踪手段,帆板精确对准太阳保证最大的发电能源。飞船在轨正常飞行主要靠帆板来提供,帆板在阳照区存储一些电能,并且通过内部一些线路给它的蓄电池充电。到阴影区,没有太阳时蓄电池得往外释放电能给各个部件进行工作。
帆板对于飞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帆板打不开飞船须紧急返回。
记者:飞船返回时间如何确定?
胡军:通常返回时间按返回主着陆场整数天返回,一天、两天、三天、四天、五天整数场返回,发射时间定了,反射时间也就定了。
现在轨道已经是圆轨道,基本上不会再变了,小的调整变化很小,返回圈次都是很固定,返回天数基本可以确定。
记者:返回过程中,飞船是地面控制还是全是自己控制?
胡军:地面给它发送指令,自己控制,指令发射之前已经全部装入飞船。如果一切正常,它按本身的程序自动往下走,它在返回过程中,它所有的轨道,包括它的位置、速度。
黑匣子
早晚会回到地球上
记者:飞船上的黑匣子是怎么回事?
胡军:黑匣子主要是飞行速度的记录器,特别是有的地方会记载的非常密集,比如整个发射过程中,返回过程中计算的会非常密集,整个在轨道运行段一些关键段的记录也会非常密集的。黑匣子也是对飞船返回后做总结的一个重要的数据来源。
记者:飞船上黑匣子会不会回不来?
胡军:这个不大可能,因为这是近地轨道,近地轨道要说暂时回不来可以,一两天回不来,一两个月回不来,但由于近地轨道早晚会回到地球上来。
着陆
黑障区依旧在控制之中
记者:飞船如果出现问题,航天员有能力维修吗?在飞船出现问题时候航天员怎么逃生?
胡军:一般来讲飞船出现问题不用航天员来做,系统做得比较全面。在重大紧急情况下,关系到航天员生命安全问题,我们可以给他授权,他可以自主进入返回舱中,逃生无外乎重新返回地球,尽快的返回地球,在每一圈里我们都给他安排了可以返回地球的区域,他可以自主返回程序,飞船各系统会按照自主返回程序工作返回到地球上一个安全的地方等待营救。
记者:返回时是否有可能落到别的国家或者落在海上?
胡军:“神六”运行轨迹经过中国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优先选择国内是肯定的,但如果是在运行圈是不经过我国上空的,只能再选择国外的着陆常
记者:在黑障区飞船是怎么进行控制的?
胡军:飞船具备自动控制系统和内部惯性导航,惯性导航是不依赖于外界的信息,靠自身内部的测量和运算就可以知道它的位置、速度和姿态。飞船可以通过该位置、速度、姿态算出来一条仿轨道特定点跟标准比就可以控制发动机来实现制导能力的要求。计算机通过运算出来的结果会给发动机精确的指令,控制飞船的方向,也就是说在返回过程中一个熊熊烈火之中,飞船依然能进行着升力控制。 神舟六号飞船的设计重点是优化全船配置,减轻结构重量,合理安排新增设备在轨飞行工作模式,保证飞船的能量平衡,进一步提高飞船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首次使用轨道舱
首次由返回舱进入轨道舱生活
据悉,将于今年适当时候发射升空的“神舟六号”将实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新突破,其飞行时间将由1天增加到5天,航天员则由1名增加到2名。
权威人士近日表示,由于神舟六号的三个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进行总装,到七八月份会完成各自的总装工作。随后三个舱会被送往发射基地,进行最后的组装工作以及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与此同时,宇航员们也会前往发射基地,作最后的训练,并在发射基地完成选拔登上神六的宇航员。
而九十月份是发射飞船的窗口时间,即发射飞船的最佳时机,有适宜的天气和空间环境。
此外,神舟六号的航天员还将首次由返回舱进入轨道舱生活,而杨利伟去年乘“神五”飞天时则未进入轨道段使用生活设施。
因为神六运行时间长,载人多,所以在飞船轨道舱的方面就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进。比如,飞船轨道舱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分系统将要为神六的航天员创造合适的舱内环境,保证舱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清除舱内有害气体,收集处理废物,提供用水和氧气等。
兼有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功能
专家告诉记者,神六飞船分为三舱式: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其中,轨道舱兼有宇航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也称为留轨舱。”
据了解,由于与返回舱分离后,轨道舱还将在运行轨道上停留半年,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同时还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目标飞行器,可以比国外进行太空对接时少发一个飞行器。
留在太空轨道接成空间实验室
“神舟”飞船发射后,其轨道舱会留在太空轨道,成为“空间实验室”,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
有关人士称,载人飞船的主要用途是作为空间站的运输器,未来的神舟飞船发射后,会有一个轨道舱留在太空轨道,成为“空间实验室”。
据介绍,轨道舱的“交会对接”类似于“拧瓶子”——两个轨道舱在火箭推进舱的作用下,撞击到一起,对接的“卡口”找到合适的角度后卡入“槽”中。多个轨道舱通过多次对接后,最终建筑成空间站。这样的空间站才能算得上一个功能齐全的“单元”,各舱之间可分可通,宇航员可以从一个舱钻进另一个舱里进行各种工作。
首次在太空生活吃“鱼香肉丝”飞上天
在神舟五号的时候,宇航员杨利伟携带的食品是普通的太空食品,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加水。但是,由于神六飞行天数长,航天员将在轨道舱里生活,所以轨道舱配备有餐具、复水设备、食品加热器和废物收集箱等。神六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五天里,可以吃到热食热饮。
不仅如此,宇航员的食品种类也从神舟五号的二三十种增加到四五十种。其中有复水菜、冻干水果、罐头、糕点、主食和饮品等。像“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墨鱼丸”、“牛肉丸”、“叉烧肉”和“红烧肉”都将有望随神舟六号上天。
在主食方面,还包括白饭、八宝饭、咖喱饭和什锦炒饭4个品种,航天员们可以每天换着食用。
为了在太空也能吃上水果,研究人员还为神舟六号上的航天员特制了“冻干水果”,它们在水分脱掉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水果的风味,种类包括菠萝、水蜜桃、哈密瓜、草莓等等。
研对地观测和实验
神舟六号飞船飞行的目的不仅为了载人,还有一系列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任务,重点完成出舱活动、交会对接试验和发射空间实验。
据了解,利用留轨舱进行交会对接试验,可充分利用飞船的技术成果研制出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我国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以弥补飞船的有效载荷少、飞行时间短、单位有效载荷发射成本太高的缺陷,使我国尽早建立起相对完整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体系。
对于神六,两名航天员在入轨后有1人控制飞船,另1人则可进入轨道舱开展科学实验。
记者获悉,航天员在从事这些科学实验前要进行相关的培训,于是航天员就不仅是飞船的“驾驶员”,也是有效载荷专家。
睡袋固定舱壁上
专家告诉记者,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睡袋放置在轨道舱内。当航天员要休息时,可以将睡袋固定在轨道舱舱壁上,戴上防噪音耳塞,就可做一个太空中的“好梦”。不仅睡得好,神六宇航员还能吃得更好。
用抽气马桶来“方便”
由于神舟五号飞船在轨飞行时间短,安装在轨道舱的厕所实际上并没有启用。杨利伟上天时只携带了类似于“尿不湿”的用具,并通过在出发前灌肠和饮食等手段来控制排泄。但是,神舟六号飞船有可能飞行5天,这样一来如厕对于航天员来说就变得必不可少了。
据了解,航天员在轨道舱中使用的“厕所”实际上是一个有2个和身体接触的小口容器的装置,大小便分开使用。
航天员在“方便”前要首先打开位于整套装置末端的抽气装置,以便使排泄物一旦和人体分离,就会立即向下运动,这与吸尘器原理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抽气马桶”,同时,由于飞船的空间狭小,抽气马桶也可以防止臭气向外扩散。 本版撰文/特约记者 朵旭
关键词
轨道舱
轨道舱位于飞船前部,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形,两侧各装有可绕单轴旋转的太阳能电池阵,外部还装有太阳敏感器和天线等,用来吸收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及与地面进行通讯等。
不执行交会对接任务时,轨道舱前端安装的是附加段;而在执行交会对接任务时,前部则安装一个对接机构。
轨道舱装有船上各分系统为飞船自主飞行和留轨飞行工作所需的设备及有效载荷,这些设备分装于轨道舱两侧,中间作为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空间。
航天员返回地面前,轨道舱也是太空卧室,舱内温度和湿度等适宜人类生活,一般要求保持在17℃~25℃之间
『陆』 福音影视网上帝六日创造分别是
创世纪
第一章
1 起初,神创造天地。
2 地是空虚混沌;深渊上一片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3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4 神看光是好的,他就把光暗分开了。
5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一日。
6 神说:“众水之间要有穹苍,把水和水分开!”事就这样成了。
7 神造了穹苍,把穹苍以下的水和穹苍以上的水分开了。
8 神称穹苍为天。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二日。
9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
10 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看这是好的。
11 神说:“地上要长出青草、结种子的蔬菜和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在地上的果子都包着核!”事就这样成了。
12 于是,地上长出了青草和结种子的蔬菜,各从其类;又长出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神看这是好的。
13 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三日。
14 神说:“在天上穹苍中,要有光体来分昼夜;这些光体要作为记号,定节令、日子和年岁;
15 它们要在天上穹苍中发光,照耀地上!”事就这样成了。
16 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体,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了星星。
17 神把这些光体安放在天上穹苍中,照耀地上,
18 管昼夜,分光暗。神看这是好的。
19 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四日。
20 神说:“水要滋长生物;地上和天空之中,要有雀鸟飞翔!”
21 于是,神创造了大鱼和在水中滋生各种能活动的生物,各从其类;又创造了各种有翅膀的飞鸟,各从其类。神看这是好的。
22 神就赐福给它们,说:“要繁殖增多,充满海洋;雀鸟也要在地上增多!”
23 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五日。
24 神说:“地上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和地上的野兽,各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
25 于是,神造了地上的野兽,各从其类;牲畜,各从其类;地上的各种昆虫,各从其类。神看这是好的。
26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以及全地,和地上所有爬行的生物!”
27 于是,神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人;就是照着他的形象创造了人;他所创造的有男有女。
28 神就赐福给他们,对他们说:“要繁殖增多,充满这地,征服它;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爬行的所有生物。”
29 神说:“看哪!我把全地上结种子的各样蔬菜,和一切果树上有种子的果子,都赐给你们作食物。
30 至于地上的各种野兽,空中的各种飞鸟,和地上爬行有生命的各种活物,我把一切青草蔬菜赐给它们作食物。”事就这样成了。
31 神看他所造的一切都很好。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六日。
『柒』 美国国家队6号是谁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勒布朗-詹姆斯 LeBron James F 203cm 109kg 84/12/30 克里夫兰骑士 梦八队 [编辑本段] 球员名单 名字 英文名 位置 身高 体重 出生年月日 所属球队 卡梅隆-安东尼 Carmelo Anthony F 203cm 104kg 84/5/29 丹佛掘金 克里斯-保罗 Chris Paul G 183cm 79kg 85/5/6 新奥尔良黄蜂 科比-布莱恩特 Kobe Bryant G 198cm 99kg 78/8/23 洛杉矶湖人 克里斯-波什 Chris Bosh C 208cm 104kg 84/3/24 多伦多猛龙 德怀特-霍华德 Dwight Howard C 211cm 120kg 85/12/08 奥兰多魔术 贾森-基德 Jason Kidd G 193cm 95kg 73/3/23 达拉斯小牛 德怀恩·韦德 Dwyane Wade G 193cm 96kg 82/01/17 迈阿密热 泰肖恩-普林斯 Tayshaun Prince F 206cm 97kg 80/2/28 底特律活塞 迈克尔-里德 Michael Redd G 198cm 97kg 79/8/24 密尔沃基雄鹿 卡洛斯-布泽尔 Carlos Boozer F 206cm 121kg 81/11/20 犹他爵士 德隆-威廉姆斯 Deron Williams G 191cm 93kg 84/7/26 犹他爵士 领队: J-科朗杰罗 主教练: M-沙舍夫斯基 助理教练: J-博汉姆 助理教练: M-德安东尼 助理教练: N-麦克米兰 注明:位置中“C”代表中锋,“F”代表前锋,“G”代表后卫
『捌』 安息日 我以前老以为是星期日 应为圣经上说 神创造万物第7天安息 我以为是星期日但是好多人说星期6是
安息日就是星期六
耶稣是啊星期五被钉十字架,第二天是安息日,犹太人都要休息,没人去管耶稣,第三天一早玛利亚去膏抹耶稣,发现耶稣复活,所以第二天是星期六,第三天是星期天
『玖』 神5神6神7日期
据新华社北京电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昨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
黄春平说,发射计划延期,“并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工作周期决定。”“神舟”七号火箭每一个部件都需要经过复杂的工作周期,首先要进行单样技术攻关,攻关合格后再设定方案、原理考核,之后进入抽样阶段。这一阶段要解决两方面的任务,一是要通过性能指标测试,二是原材料、加工等工艺能力要在工厂的生产能力范围内。抽样合格后,再修改设计,做试样生产,再进行产品实验,最后进入工厂生产。此外,还要请相关专家进行测评。因此,“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于求成”。
黄春平介绍,与“神五”、“神六”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专家称,“神舟七号”将具备航天员太空行走的几项必备条件。首先,会提供航天员在舱外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舱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热屏蔽、气密、保压、通风、调温等多种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灵活,头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舱背包有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其控制系统配有的喷气装置使航天员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据悉,航天服和背包构造复杂,技术难度大,造价昂贵,美国生产的一套航天服约为150万美元。第三当然是必须拥有技术操作熟练、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稳定的航天员。
“目前,‘神舟’七号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还要攻关,宇航服的研究进度决定了‘神七’进度。”黄春平又补充说,“不过,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
黄春平说,为了适应真空的环境,“神舟”七号宇航服从气密、通信、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较大提高。
“神舟五号”时,我国的载人航天还只是对一人一天上太空的考核,当时杨利伟仅待在返回舱里,轨道舱的舱门是紧闭的。此次“神舟六号”虽然在外形上与“神舟五号”几乎一样,不同的是,两名航天员将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从事多人多天的空间飞行作业程序。专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两名航天员就是在‘一室一厅'里活动。”而到了“神舟七号”,航天员除了在“一室一厅”里活动外,还将走出“厅”,从轨道舱侧面的窗口出来在太空行走。
据介绍,“神舟七号”对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出舱设备、结构气密性要求更高,因此“神舟七号”会在外形上与“神舟六号”有明显的不同,相关系统也会有所改变,特别是轨道舱。
通常飞船发射上太空后,航天员在进行出舱活动之前,会先在气闸舱内进行2-3小时的适应性准备,在气闸舱内穿戴好舱外航天服,背上背包,带好用品。实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所穿戴的航天服体积庞大,地面重量就达125公斤,根本不像在地面穿衣戴帽那么容易,必须在其他航天员的帮助下才能穿上。“所以‘神舟七号'时上天的航天员起码得两人,这样可以相互配合,至于会有多少人出舱活动则未定,估计会是一人进行太空行走。”
据黄春平预测,“神舟”七号将有三名航天员,一个要出舱行走,一个在轨道舱迎接,返回舱还要留人。出舱活动将有行走、操作、拧螺钉等安装设备等项目,为今后建立太空空间站作准备。
神州七号是中国航天的重要阶段,现在神舟七号运载火箭已经开始研制,按照计划是在2008年实现发射。届时,神舟七号将重点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太空行走)技术。
原订2007年发射,但由于部件的技术问题被推迟了半年,计划2008年发射。
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仍然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此前这种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目前新一枚运载火箭元器件的采购与生产已经展开。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这一次他们将采用质量更高的元器件。针对前几枚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还将对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们还考虑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使火箭的工作状态更直观。
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征二号F型火箭担任。荆木春表示,十一五期间,他们要把载人航天二期工作基本完成,最后完成有人的交会对接工作,预计还有五六枚火箭的发射任务。
与神五、神六不同的是,“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前,‘神舟’七号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还要攻关,宇航服的研究进度决定了神七进度。”黄春平又补充说,“不过,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
为了适应真空的环境,“神舟”七号宇航服从气密、通信、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较大提高。
今报“神六”特派记者杨非10月17日发自北京
去年5月31日,胡总书记在中国科技馆视察工作时,一个孩子非常天真地对总书记说:“胡爷爷,杨利伟坐了神舟五号,我想做六号上太空。”另一个小孩过来说:“他坐了六号,我想坐七号。”胡总书记说:“不要急,不要急,六号、七号坐不上,不是还有八号、九号嘛!”
“神五”杨利伟,“神六”费俊龙、聂海胜。那么,谁将是中国第4个登上太空的航天员呢?“神七”何时出征太空?英姿飒爽的首批女航天员是否有机会在“神七”上出现?针对这些悬念,我们采访了中国的航天专家。
航天员像开飞机一样驾驶“神七”
从“神六”成功发射的那天起,“神七”是否载人就成了各方争论的一个话题,媒体、专家传达给各方的是“无人机”和“有人机”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神七’要加一个人,每次加一个人有什么意义呢?”
“我可以告诉大家,‘神七’意义不在于加1个人,而且‘神七’不准备再载人。”
“‘神七’是无人的?”
“对,‘神八’才载人。”
“‘神八’会送几位航天员到太空?”
“现在还不知道。”
“你说‘神七’是无人机,无人机里面会带什么东西上天呢?”
“现在还不知道,还不能说。”
“只是无人机是确定了?”
“嗯”
这是10月14日下午,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设计师林文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的一段对话。今年69岁的林文杰虽已到了退休年龄,但是由于像他这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很难得,至今仍工作在一线。从今年8月到酒泉发射基地直到“神六”发射前,他一直为“神六”做最后的安全保障检测。据他透露,“神七”将于2007年6至10月间择机发射。“神八”定于2009年发射。届时,“神八”将实现宇航员出舱行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
“将来‘神七’是二期工程,会有一些改进方案,包括可靠性要实验一下再上人。”10月15日下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神六”运载火箭控制系统顾问孙凝生向记者透露说,没有人的感受,采取的措施就有区别了,而且人的感受是一方面,另外还有很多的参数进行测量,会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实验大都是靠参数。
然而,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介绍的情况却截然相反。他告诉记者说,“神六”两名航天员13日先后进行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穿舱、抽取冷凝水四大项“在轨干扰力”实验,结果表明航天员较大幅度动作对飞船姿态影响微小,飞船姿态保持良好。飞行在太空中的航天员费俊龙获知结果后,第二天就在飞船上连续做了4个前滚翻。张柏楠说,这是航天员自己在游戏,不是事先安排的。此次空间飞行结果表明,从刚升空到准备返回,费俊龙和聂海胜任何时间都能正确发出指令、准确控制各种设备,舱门开关等动作较大的操作也能一次成功。张柏楠介绍说,有了这次实验的基础,“神七”将安排航天员“像驾驶飞机一样驾驶飞船”!
“神七”航天员准备展开太空行走
“下一次‘神七’要到太空行走,‘神八’、‘神九’要建交会对接吗?”10月14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六号总顾问戚发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却肯定了这一提问:“说得很准确。”
戚发轫院士认为,人上天不是旅游,是完成对空间环境的研究、开发、利用。以前杨利伟只是第一步去试一试,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多人多天,比方说要去组装一个空间站或者修理一个卫星,人就得出舱,出舱起码得两个人。以后要去空间站坐运输工具去,要对空间站进行对接,打开门以后把里面的人接出来。从国外来讲,他们花了很多次的试验来做这个事情,现在按照我们的计划,“神七”希望人能够出舱,老百姓的话叫空间行走。
“当然出了舱还有离舱多远?也可以离得近一点儿,也可以离得远一点儿。”戚发轫院士告诉记者,下一步我国就要解决交会对接,交会对接起码得有3个人。所以我们飞船要有这个能力:3个人在天上待7天,上去的时候可以带300公斤的东西,回来的时候可以带一百公斤的东西。假如这次很成功,就不需要再试两人多天,那我们下次就出舱了。
2 神州七号大揭秘
戚发轫院士认为,将要出舱的“神七”必须在神舟六号的基础上解决两个比较大的问题。现在航天员有一个密封舱,在这个舱里穿航天服。离开这个舱就没有了空气,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须能供给氧气。第二是没有温度控制时,航天服能保证他正常的温度,所以这个航天服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密封舱,这方面挺复杂的。更高级的航天服还可以装上发动机,一点火就走了,相当于一个小飞船一样,要出舱得具备这几个条件。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9%F1%D6%DB%C6%DF%BA%C5&in=6326&cl=2&cm=1&sc=0&lm=-1&pn=3&rn=1&di=121695242&ln=2000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9%F1%D6%DB%C6%DF%BA%C5&in=13902&cl=2&cm=1&sc=0&lm=-1&pn=4&rn=1&di=126609322&ln=2000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9%F1%D6%DB%C6%DF%BA%C5&in=25154&cl=2&cm=1&sc=0&lm=-1&pn=2&rn=1&di=169174180&ln=2000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9%F1%D6%DB%C6%DF%BA%C5&in=8503&cl=2&cm=1&sc=0&lm=-1&pn=0&rn=1&di=6849162&ln=2000
戚发轫院士说,将来我们船上要有一个气闸舱,人穿好航天服进去,把门关上,把外面的门打开出去,假如一打开门气就放光了,所以有一个气闸舱。“我只是说两个主要的,作为航天员有一个舱外的航天服,作为我们飞船来讲,得有一个气闸舱,要保证原来的舱里保证有一个大气压。”
10月1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唐贤明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会上正式宣布,2007年,中国要实现太空人出舱,在太空行走的目标!2009年到2012年,中国将完成发射目标飞行器,同时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神七”能搭至少3位航天员
在谈到我国现有火箭产品能否满足“神七”要求时,“神六”火箭系统专家顾问组组长黄春平介绍说,到“神七”时,飞船的容量会相应增加,会上3名航天员。
根据任务的变化,运载的飞船产品重量在增加,因此对火箭产品的要求推力也相应增加。“神六”发射飞船有效载荷是8吨多,将来有效载荷要扩大。新的大型运载“神七”的火箭方案已经制订完毕,正等待国家批准。目前部分产品已经出来了,样机都有了。但是还要进行大量的地面试验。从1999年起,黄春平先后担任了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火箭系统总指挥。
“神七”飞船要进行精装修
在谈到将来的飞船会是什么模样时,中国工程院戚发轫院士告诉记者:“我给你举个例子,就像我们有个毛坯房,买房子买个毛坯房,你是一家三代同居还是小两口,就根据你这个要求重新装修,毛坯房都一样的,基本外型绝对不会有变化,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不会有变化,但是里边一开始就杨利伟一个人,也不要厕所,也不要厨房,也不要睡觉的地方,现在两个人了,有厨房、有厕所,到3个人的时候,比如说我们要搞交会对接的时候,以后要出舱了,基本上构型不会变,内装修是要变化的,而且是精装修。”
航天员清华读硕士跟“神七”有关
据了解,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六号,航天员在空间的活动明显增多而且复杂。现役的这14名航天员在将在不久的将来进入清华大学进行大修、读硕士。那么,他们的进修与他们将来的任务是不是有直接关系呢?他们这个航天大队的队员谁还有可能再次上天呢?
“应该说不是那么直接,但是还是有间接的关系。”戚发轫院士说,未来对航天员要求素质很高,他除了要对驾驶的飞船有了解之外,还要有比较好的基础知识。假如说他的基础专业学得很好,他就接受得非常快、非常容易。像当年我们培养空军战士,都是小学文化的人,就很困难,现在都是大学生。这个基础工作很重要。另外从发展上来看,航天员可以转为有效载荷专家,比如我是搞物理的、我是搞生物的,我就可以搞这个实验。过了45岁、50岁不能当航天员了,怎么办呢?我还可以当有效载荷专家嘛,非常有好处的,不是当前就能立竿见影的。
谁将跟“神七”一起飞天
10月14日,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的前庭生理学专家于立身教授接受今报采访时曾表示,对于航天员来说,年龄过大过小都不好,38岁为飞行的最佳生理年龄,43-45岁则开始走下坡路。
那么,谁最可能成为我国第4位飞天的航天员呢?如果如专家所言,“神七”系无人驾驶飞船,这是否意味着刘伯明、景海鹏、翟志刚、吴杰将可能因为年龄原因而无缘飞天呢?14人的航天大队的其他队员会不会杀出像费俊龙这样的“黑马”呢?
如果是有人驾驶而且是3人驾驶,那么,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刘伯明、景海鹏、翟志刚和吴杰又有什么样的组合呢?我国第一批航天员、空军某部少将方国俊曾告诉今报记者,目前我国新一批的航天员尚没有进入培训阶段。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神七”或“神八”的航天员仍然是现在的14名航天员呢?
对此,现役航天员吴杰就在“神六”发射前表示,跟他搭档的翟志刚优点很多,最起码通过“神五”的考验,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航天员,在他们航天员大队非常优秀。第二,他的反应非常快,在训练中处置特殊情况,判断、决策非常准确。第三,他比较刻苦,通过训练来看,其他人的特殊情况手册起码有这么厚,在处置紧急特殊情况下,他能够不看手册,进行训练。他训练自我准备到很充分的一种地步。再就是他本人性格比较开朗,知名度也很高,到了什么地方都是欢声一片、笑声一片。吴杰还表示,就算这次“神六”没上成,但“神六”又成了一个起点了,只要还在这个队伍中,就一定会为圆太空飞行的梦想去奋斗,而翟志刚也说:“不光是‘神六’,‘神七’如果仍然擦肩而过,‘神八’还要会继续努力的,永远会努力下去。”
“神七”上会不会有女宇航员
未来的“神七”上会不会有英姿飒爽的首批女航天员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太空》杂志副主编、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庞之浩教授做客人民网时说,我国将从明年开始选拔女航天员,选拔和培训一个航天员需要3到5年的时间。而他预测“神七”在两年以后发射且可能进行首次太空行走试验。这也就意味着“神七”不可能有女航天员上天。
东方今报
【“神七” 设备】
宇航服、出舱背包、航天员:确保太空行走进行
我国载人航天计划的第二步和随后的第三步计划包括,开展航天员出舱活动试验,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专家解释,航天员出舱活动试验,就是航天员从新型的“神舟”飞船的密封舱出来进行太空行走。自1965年前苏联航天员走出“上升2号”飞船在太空停留了24分钟后,至今美俄两国航天员共进行了近250次舱外活动,累计在舱外停留的时间达1000多小时。
“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的目的,是为了维修、装卸、更换和回收航天器及航天器的外部设备。”专家称,“神舟七号”将具备航天员太空行走的几项必备条件。首先,会提供航天员在舱外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舱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热屏蔽、气密、保压、通风、调温等多种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灵活,头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舱背包有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其控制系统配有的喷气装置使航天员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据悉,航天服和背包构造复杂,技术难度大,造价昂贵,美国生产的一套航天服约为150万美元。第三当然是必须拥有技术操作熟练、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稳定的航天员。
【“神七” 设计】
各种要求比“神六”都高一些
“神舟五号”时,我国的载人航天还只是对一人一天上太空的考核,当时杨利伟仅待在返回舱里,轨道舱的舱门是紧闭的。此次“神舟六号”虽然在外形上与“神舟五号”几乎一样,不同的是,两名航天员将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从事多人多天的空间飞行作业程序。专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两名航天员就是在‘一室一厅'里活动。”而到了“神舟七号”,航天员除了在“一室一厅”里活动外,还将走出“厅”,从轨道舱侧面的窗口出来在太空行走。
据介绍,“神舟七号”对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出舱设备、结构气密性要求更高,因此“神舟七号”会在外形上与“神舟六号”有明显的不同,相关系统也会有所改变,特别是轨道舱。
通常飞船发射上太空后,航天员在进行出舱活动之前,会先在气闸舱内进行2-3小时的适应性准备,在气闸舱内穿戴好舱外航天服,背上背包,带好用品。实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所穿戴的航天服体积庞大,地面重量就达125公斤,根本不像在地面穿衣戴帽那么容易,必须在其他航天员的帮助下才能穿上。“所以‘神舟七号'时上天的航天员起码得两人,这样可以相互配合,至于会有多少人出舱活动则未定,估计会是一人进行太空行走。”
【“神七” 训练】
航天员在水池里模拟失重现象
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神七” 发射】
明年发射可能性不大,交会对接是下步计划
充满神秘感的太空行走让人期待,“神舟七号”会在何时发射呢?“‘神舟七号'明年发射的可能性较小,但相关工作已在进行。”进行太空行走之后,下一步将实行交会对接(即两个飞行器在太空上实行精确对接),这些都是载人航天里最重要、最关键的基础技术。交会对接一是要实现人员交换,二是进行物资(科学仪器、生活用品、垃圾等)交换,对接活动将会在一个密封性极佳的通道内进行,因而“神舟七号”之后的飞船在外形上还会有变化
(纯属复制)
『拾』 神州六号主要的设计者是谁
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神六”飞船总指挥尚志和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
66岁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校友是唯一一位年过六旬的长者;而年仅42岁的“神六”飞船总指挥尚志校友,是掌控此次载人航天的统帅中年纪最轻的一位。哈工大校友“老将少帅”共同担纲“神六”飞天。
本文原题: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一架天梯 代代人梯--老将少帅共担纲的“神六”指挥员们
在目睹神舟六号飞船安全返航的瞬间,作为神舟一号到五号飞船的设计者,戚发轫目光澹定。
两年前,在神舟五号的庆功会上,已过七旬的戚发轫就曾表示,神舟五号圆满完成任务,不仅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也是中国航天人才培养的成功。今天,戚老当年的断言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两年前,坐镇指挥神舟五号七大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平均年龄53.6岁,而两年过去了,神舟六号的领军人物的年龄降为48.7岁。其中,44岁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伟庆已是身经百战,“长二F”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43岁,“神六”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的张柏楠43岁,“神六”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42岁……“少帅”担纲“神六”飞天,证明中国航天的“接力棒”正在平稳交接。老将宝刀不老、新秀层出不穷,神舟飞船见证了整整30岁年龄跨度的两代中国航天人的共同追求。
戚发轫:“我是第三个馒头”
从中国第一代航天人钱学森算起,戚发轫已经是第三代,戚发轫习惯将自己这一代航天人称作“第三个馒头”。正是这第三代航天人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梦想,但戚老却无意贪功,他总是说,假设一个人在吃馒头,吃到第三个吃饱了,但如果没有前两个垫底,仅第三个又怎么能行?作为“第三个馒头”,戚老对钱学森先生、留学苏联的第二代航天人充满了敬意。
有人将航天工程比作建造“天梯”,而这“天梯”的建造者们又何尝不是一队“人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每一代航天人从事的都必然是开创性的工作。正如戚老的名字“发轫”所代表的含义,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通讯卫星、第一艘载人试验飞船……戚发轫亲历了中国航天的一次次新的出发。
在戚发轫领导“神舟”飞船的研发中,有两个时刻是不能忽略的。
一个是1999年神舟一号的初次太空之旅。这原本是一次用来测试运载飞船的新型火箭的试验,有关人员却提出了借机搭载试验性飞船的想法。在戚发轫和众多科技人员的努力下,竟然要将一艘仅用于地面电性能测试的试验飞船经过改装送上太空!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次冒险,但作为总设计师的戚发轫却将它视为一次必须抓住的机会。事实证明,正是这次“冒险”,拉开了中国飞天壮举的序幕。
另一次是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安全归来,杨利伟在欢迎的人群中见到戚发轫后说的那句话:“谢谢您,戚总。你们设计的飞船太好了。”只是一句简短的感谢,但是所有航天人都清楚,一切尽在不言中。在“神舟”不断传来喜讯的同时,戚老的夫人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戚发轫用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功告慰远在天国的亲人。“做航天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戚发轫常常这样说。做航天人,不仅需要智慧和毅力,更是选择了奉献和坚强。
刘竹生:“三个支撑我的梦想”
在“神六”发射的“船”、“箭”两大系统的4位总指挥、总设计师中,66岁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是唯一一位年过六旬的长者。在他看来,“神六”或许是自己作为火箭总设计师打的最后一仗。
时光荏苒,刘竹生跨入中国航天之门已有40年。不知不觉间,当年的青年才俊如今已霜染青丝。但他无怨无悔:“支撑我一辈子要干航天事业的动力是我的‘三个梦’:小时候听嫦娥奔月幻化的‘飞天之梦’;工作后探索宇宙奥秘而欲罢不能的‘航天之梦’;上岁数后,我心中越来越强烈的‘强国之梦’”。
刘竹生是我国运载火箭捆绑分离技术的开拓者,他攻克的助推捆绑分离技术,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捆绑技术的空白,使我国进入了世界捆绑运载火箭的先进行列。他曾经创造了在18个月内拿出全新的“长二捆”的“奇迹”。
“在我心中,火箭最美。”刘竹生如是说。2000年12月31日,在神舟二号发射前十天,长征二号F火箭意外被撞。专家“会诊”后,决定原地修复。为了确定火箭的碰撞过程和变形,刘竹生不分昼夜出现在现场,在各层工作平台间跑上跑下,对火箭与平台反复测量、计算,同相关人员反复研究技术问题。短短几天后,重现英姿的长征火箭按时耸立在了发射塔架旁。当这枚长征火箭成功地完成发射使命时,一句“你们看看,什么叫金牌火箭!”尽显豪情。
神舟六号不是神舟五号的翻版,同样,此次的长征二号F火箭也不是两年前发射的那枚火箭的简单重复。在发射当天的现场直播中,数以亿计的观众都通过火箭新装的图像测量系统,目睹了火箭的助推器分离、芯级火箭的分离等等精彩时刻。而还有一些类似在逃逸系统加“锁”这样的“密技”,并不为多数人所知。“我们这一代人用长征火箭把卫星送到了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我相信新一代航天人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把航天器送到380000公里的月球轨道上。”刘竹生的话,正是所有中国人的期待。
尚志:“解决难题的人”
年仅42岁的“神六”飞船总指挥尚志,是掌控此次载人航天的统帅中年纪最轻的一位,但却拥有“飞船每遇难题都缺不了的人”这样一个美誉。在“神六”遨游天宇的日子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里,尚志指挥若定。
“功夫到家,规格严谨”,多少年来,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尚志总是将这条校训铭记在心。
从容,来自于自信。
早在神舟一号发射时,时任总调度的尚志便一改以往在卫星发射前一天张贴工作安排的老办法,编制出《神舟一号发射场-8小时工作程序》,使每个人、每辆车、每项工作内容及保障条件,在每个时间的位置、要求都一目了然。这份流程成为此后卫星、飞船发射现场组织的基础和范本。此次“神六”进入发射场后,他编制出包括324份技术文件的《神舟六号出厂评审文件体系表》和《神舟六号项目管理计划》,并逐一审查,只要有一处差错、有一段漏项,马上推倒重来。在工作中,对他而言,“基本符合要求”、“基本可行”这类用语是绝对不符合要求、绝对不可行的。
在初任飞船总指挥伊始,尚志处理难题的方式,便令人叹服。
飞船返回舱大底上的数据总线电缆,由于厂家在应该镀金的地方镀了锡,导致电缆氧化“生”出绿斑。经过调研,尚志急令有关人员在全世界范围内搜集能满足需要的电缆线。
几乎同时,技术人员发现,飞船用的导线上,有些隔一段就有一处原因不明的压痕,有的用放大镜才能看出来。重新订购导线将导致发射推迟,尚志决定,将库存的30公里长的导线像拉网捕鱼一样,全部筛查一遍,挑没有压痕的先用。
尚志深知,一艘飞船有8万个电缆网节点,十万余支元器件,几十万条计算机软件语句。一个焊点、一根导线、一支元件、一行语句出了错,就会酿成大祸。
为了稳定军心,确保产品质量,今年春节前夕,他严令所有“神六”科研人员必须退掉返乡车票!而2月6日当工作完成,总指挥已为回家探亲人员买好机票,并为他们的父母捎上一份节日礼物。这让人们感受到这位“冷酷”总指挥内心的一片柔肠。
张柏楠:“不能只看眼前成功”
飞行时间由1天增加到5天(实际具备飞行7天的能力);航天员由1名增加到两名;“神五”上航天员只是在返回舱的固定位置进行操作,而“神六”在飞行过程中的各种工作都要由航天员亲自动手去做,航天员将首次进入轨道舱生活并开展科学试验活动……“神六”与“神五”的差别一目了然。2004年1月,张柏楠从戚发轫手中接过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的帅印时,“神六”要在不到两年内完成实现“多人多天”的担子着实不轻。
一年多以后,当神舟六号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新意迭出”令人们眼前一亮。
其一,改进缓冲杆,航天员在落地时的反作用力被轻松化解;其二,改进舱门,在失重状态下的航天员在飞船轨道舱和返回舱间往返,在开关自如舱门的同时确保了舱门密封;其三:“装修”内舱,既防止航天员在运动中碰坏仪器设备,也避免航天员受伤;其四:增强抗扰性,减少航天员在舱内运动对飞船飞行的影响,做到了航天员“你动你的”,飞船“我飞我的”……
“一切为载人,全力保成功”,这是在飞船队伍中叫得最响的一句话。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科技的创新。中国第四代航天人用聪明才智正在书写属于他们的新的一页。
在“神六”又一次如愿取得成功的时候,作为新一代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看得更远:“我的工作不仅要求确保神舟六号成功,还要保证在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只看眼前的成功而冷落未来的型号,到时候要受惩罚的。”43岁的张柏楠心静如水。在他看来,将基础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打造一支能打硬仗的精英团队,关乎神舟飞船的未来。“很难说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而且还可以成为明天的现实。”“美国火箭之父”罗伯特·戈达德道出的是全人类的心声。今天,在中国航天飞船、火箭试验队伍中,80%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正在把中国人的梦想变为明天的现实。
不用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