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介入技术
介入技术(Interventional Technology),也叫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 treatment),介入疗法(Interventional treatment)。它是近年出现的新的医学术语,是目前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它是“介入放射医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ical Medicine)的简称,是继内科、外科之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能弥补内、外科技术的不足。
介入技术是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质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灶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介入治疗的多数项目都是在血管内进行的,它不需开刀,只需不到米粒大的小口子,把特质的专用细管子插入血管内即可治疗许多过去无法治疗、必须手术治疗或内科治疗疗效欠佳的疾病,如肿瘤、血管瘤、各种出血、脑血管畸形、甚至不孕不育等各类疑难杂症。介入疗法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优点。
Ⅱ 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史
在国外始于60年代,大多是在Seldinger穿刺插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目前它不但用于血管系统疾病和出血的治疗,并广泛用于其他系统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最早Lussenhop和Spence在X线引导下应用导管栓塞了一例AVM。
(2)1964年 Dotter和 Judkin推出一种经皮穿刺共轴扩张导管系统,扩张周围血管直到血管再通,但由于并发出血和栓塞机会多,没能推广应用。
(3)1973年 Gruntzing发明双腔带囊扩张导管,达到扩张狭窄血管的目的,从而使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得到发展。
(4)在心脏介入治疗方面,1966年 Rashkind创导心房间膈开口术,1967年 Postmann应用PDA关闭术,20年来发展到治疗 ASD、 VSD关闭术,肺动脉瓣狭窄扩张,肺 AV瘘栓塞等。
(5)在治疗肿瘤方面,1972年Rosch对肝、肾恶性肿瘤进行栓塞,70年代 Maddison和 Spigos对脾进行部分栓塞治疗脾亢。
(6)1969年 Kaude经皮肝穿作胆道外引流,1978年 Hoevels作胆道内外引流及内支架治疗胆道狭窄。
(7)1970年 Christoffersen和1972年 Oscarson在X线或CT、超声引导下行实质脏器的细针穿刺活检,脓肿引流等。 (1)1973年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在国内首先报道经皮穿刺插管术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试验。
(2)1978年上海华山医院赵伟鹏和陈星荣报告应用国产穿刺针,导管做肾动脉造影。
(3)1982年上海华山医院首先报告PVA治疗一例股动脉狭窄。
(4)1983年北京宣武医院报告10例应用PTA治疗肾动脉狭窄。
(5)1986年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阜外医院、中国医大武汉第三医院报告应用双腔气囊治疗肾动脉狭窄。
(6)1980—1985年上海华山医院报告肾动脉栓塞治疗肾癌,中山医院林贵应用不同栓塞剂栓塞肝、肾动脉的试验研究,武汉医学院冯敢生等应用中药白芨作栓塞剂的试验研究,他们的研究开创了介入放射学的祖国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新途径。林贵、孙大、彭勃等报告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动脉栓塞治疗脾亢及超选择颈外动脉栓塞术等。
(7)1981年上海中山医院,第三人民医院报导经皮穿刺胆道造影及胆汁外引流(PTCD)1985年报导经皮插管引流治疗腹腔脓肿,肝脓肿,肾盂引流及经T管网篮取石等。
(8)1984—1986年报告在X线,B超,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对单纯依靠影像难以确诊的病变提供了病理学证据。
(9)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1978年开始做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同年开展了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是国内开展较早的单位之一。
Ⅲ 什么是介入手术
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它主要是针对一些不能通过手术进行切除的肝癌,通过从股动脉插入导管,在X线引导下,进入供应肝脏肿瘤局部的肝固有动脉或其分支,经导管注入化疗药物或进行栓塞,一方面使肿瘤局部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提高化疗效果,减少其毒性;另一方面,使瘤区肝动脉的细小分支均被堵塞,可使肿瘤组织缺血而坏死。已被公认为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
Ⅳ 日本哪个教育家发明的介入教学
日本教育家斋藤喜博发明介入教学
Ⅳ 介入手术的应用
股骨头坏死是三大骨科常见疑难病之一.大多因风湿病、血液病、潜水病、烧伤等疾患引起,先破坏邻近关节面组织的血夜供应,进而造成坏死.从间断性疼痛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再由疼痛引发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到限制,最后造成严重致残而跛行.
目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方法主要分为手术疗法和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因费用昂贵、并发症等因素,让许多患者望而生畏,而传统药物治疗则因见效缓慢常常让患者失去治疗信心.
1、手术伤口小、痛苦少、恢复快、疗效确切
2、治疗过程中无任何不适感、安全可靠
3、DSA介入疗法不受季节影响、术后免除长期服药和不便
4、用药量少、局部药物浓度高且不存在耐药性
Ⅵ 什么叫介入治疗
您好!介入治疗是指利用X线透视、CT定位、B型超声仪等医疗影像设备做导向,将特制的导管或器械经人体动脉、静脉、消化系统的自然管道、胆道或手术后的引流管道抵达体内病变区域,取得组织细胞、细菌或生化方面的资料,也可以进行造影摄片获得影像学资料,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同时也可进行各种特殊的治疗。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Ⅶ 什么叫介入手术
介入治疗称为介入放射学,也被称为放射手术,是放射学图像引导的微创手术程序,可以尽量减少风险减少侵入性医疗技术的创伤。可用于血管成形术和导管输送支架,介入放射科开创了现代微创医学。 使用X射线,CT,超声,MRI和其他成像方式,使用针和导管 ,而不是通过切口进入体内的手术程序。现在可以通过介入放射科进行非手术治疗。 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身体创伤治愈病患,外围干预可以降低感染率和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只需要一个小切口,就可以治愈消化道出血,心血管梗塞、内脏结石、甚至肿瘤切除、静脉曲张、小儿科干预、肺栓塞、脊柱成形术、子宫肌瘤、胃造口等。
Ⅷ 什么是介入手术
什么是介入手术?介入手术是介于常规疗法如外科、内科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和外科、内科一道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简单的讲,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如呼吸管道、胃肠管道等,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其特点是创伤小、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比如肝血管瘤,运用介入治疗的效果就非常好。
Ⅸ 中国科学家制出新型仿生手术缝线,这一发明是受到了什么的启发
1月5日权威杂志《纳米通信》发布了我国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发的新型仿生手术缝线,这是一种基于藕断丝连的自然现象而展开探究的莲丝纤维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它是一种可用手术缝线纺莲丝菌纤维水素凝胶,因为这种水凝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与人体皮肤的弹性是相近的,故被选作为最好的可替代性材料 。
目前这一专利已经通过了,审核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授权,相信未来在用材料领域会展现出其独特的应用潜力,以及优质的生物性能和力学性能可以带来手术缝合领域的一次创新,对于我们的患者来说可以进一步的减少伤口上的炎症刺激,对伤口的愈合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尽量将伤口的美观度提升到最高,我想这是这项技术带给我们的最大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