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豆酱的发明祖宗是谁
传统手艺。农村的都会。黄豆酱有添加剂。我们农村做的能放个三四年还能吃。
2. 面酱发明的意义
孔子不得其酱不食释义
张之杰(台湾)
笔者侧身出版界有年,除了获取衣食,也得到一些边际效益。任职环华出版公司期间,由於编辑网络全书和网络辞典,因而接触到辞书学;任职锦绣出版公司期间,由於编辑美术书,因而接触到美术史,并开创出科学史和美术史会通的探索;今年七月,锦绣倒闭,到汉光文化公司任职,由於编辑食谱,又接触到饮馔史,谨将一点初步心得草成此篇,望同好不吝指教。
中学时代读《论语》,读到孔子「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乡党),只觉得孔子未免过份,老人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难怪这麼挑剔!几十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一直没深思过,直到最近接触到饮馔史,才较认真地思索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得从炊具说起。中国古代的炊具主要有鼎、鬲、釜和甑、甗。鼎、鬲和釜都是煮器:鼎具有实心的三足,是个深腹罐子,可用柴火在鼎足底下加热,或安放在火塘上加热;鬲的形状像鼎,但三足中空,适合火塘加热。大在春秋战国,随著炉灶的发展,釜取代了鼎和鬲,釜的特徵是广口、深腹、圆底,相当於现今的锅。甑和甗是蒸器:甑相当於现今的蒸笼,甑和鬲配套,形成甗,其下部的鬲用来煮水,上部的甑用来盛放食品,中间置箅,蒸汽通过箅孔,将甑内的食物蒸熟。当鬲被釜取代后,改为甑和釜配套,从而发展出日后的蒸锅。
鼎、鬲、釜和甑、甗全都始自新石器时代,至少使用到春秋战国(甚至秦汉),这段期间烹饪手段主要是煮,其次是蒸。当然,鼎和釜也可以用来炸或煎,不过古时物质匮乏,享受炸食或煎食的机会应该不多。至於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烹饪方法——烤,进入新石器时代已退居次要地位。总之,煮和蒸应该是古人最主要的烹饪手段。
以煮和蒸烹饪食物,味道难免清淡,必须用酱料增添味道。日本涮涮锅就是个例子,它没什麼汤头,几乎全靠酱料赋味。若干较纯粹的台菜也是如此,可见台菜较中原菜肴更具古风。(大概和台语保持较多古音的原因相同吧?)当然了,如有适当的调味料,清蒸和白煮也颇能入味,但孔子时代的调味料主要是盐、酒、醋、葱、韭、蒜、姜、芥、桂皮、花椒等,只凭这些调味料是达不到提味添香效果的,是以酱料就格外重要了。
在孔子时代,豆、面类发酵调味料——豆豉、豆酱、面酱、酱油等还没发明,所谓「不得其酱不食」,显然和豆酱、面酱无关。在先秦古书上,酱是个通称,泛指各种酱类,其中肉酱称醢,肉骨酱称臡,也有直接称酱的,如芥酱、卵酱。《周礼‧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罋。」王室甚至设有制作肉酱的官吏「醢人」,古人对酱的重视,实非今人所能想像。
笔者查阅中研院汉籍电子文献,在「十三经」中查到的酱有兔醢、鸡醢、雁醢、鱼醢、蜗醢、鸁醢(螺酱)、蠯醢(蛤酱)、蜃醢(大蛤酱)、蚳醢(蚁卵酱)、蜱醢(螵蛸酱?)、鹿臡、麋臡、芥酱、卵酱(鱼子酱)等十四种,笔者没查到马醢、牛醢、羊醢、犬醢和豕醢,或许寻常家畜制的肉酱不足以供王后世子之膳(或祭)吧?这些大型家畜的肉和内脏可制作多种肉酱,以每种家畜制作五种计,单单「六畜」就可以制作三十种,所谓「酱用百有二十罋」,应非夸张之词。
各色各样的酱,和各种食物相搭配,久而久之就约定成习,甚至形成一种「礼」,随意搭配非但不合味,也显得粗野不文,这或许就是「不得其酱不食」的真义吧?举例来说,古人吃鱼脍一定沾芥酱;脍指细切的肉丝、鱼丝,加上调味料生食;鱼脍膻腥,要用芥酱调伏,这和日式生鱼片如出一辙。
关於「不得其酱不食」的注解,汉儒马融注:「食鱼脍非芥酱不食(吃生鱼片没有芥末就不吃)。」朱注亦因袭其说。把「酱」字局限为芥酱,恐怕误解其意义了。
关於醢(肉酱)的制法,是把肉剁碎,拌上盐、酒麴、生姜、桂皮等,再加上酒,密封百日而成。古时酒的浓度不高,用来浸渍碎肉,多少都会发酵。食物发酵后会产生特殊的气味,对於以煮和蒸为主要烹饪手段的古代饮食,更具有其添香、加味的意义。
各色各样的酱,除了作为酱料,还可以作为调味料。《左传‧昭公》:「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说明当时烹调鱼肉要用到醯(醋)、醢(肉酱)、盐和梅。梅是古代重要的作料,如今日本人还用,中国早就不用了。从生食鱼肉、清淡寡味、多用酱料、以梅赋味等来看,古时的中国菜似乎更像日本料理呢!
到了汉代,出现了豆酱和面酱,紧接著,魏晋南北朝又出现了酱油,於是先秦时期的各种酱开始退潮。酱油不但可以加味、添香,还可以增色,是中国菜最重要的调味料,甚至可说是中国菜的标志。豆酱、面酱和酱油将先秦时期的各种醢、臡推入历史,打开中国饮馔史的新页。
3. 大酱是中国人发明的吧
大酱,是来以黄豆主要原料,经蒸煮源、制曲、发酵等工艺酿造而成的咸鲜口味的东北传统酱料。
大豆加工制成大酱,加工过程中由于酶的作用,促使豆中更多的磷、钙、铁等物质被释放出来,提高了人对豆中矿物质的吸收率。
4. 番茄酱是我们中国的哪个人发明的 叫什么名字
具体人名已不可考,但是最新的考古是说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就有番茄的种子了。
5. 请问豆瓣酱是四川人发明的吗
谈不上是哪里的人发明的吧,以下地区的豆瓣酱都很有名对。
云南豆瓣酱
四川豆瓣酱
安徽豆瓣酱
湖北豆瓣酱
郫县豆瓣酱
黑龙江豆瓣酱
6. 我想知道果酱的来由(是哪里的人发明果酱这个东西为什么那时候的人会想到做果酱这个东东)
果酱是把水来果、糖及源酸度调节剂混合后,用超过100℃温度熬制而成的凝胶物质,也叫果子酱。制作果酱是长时间保存水果的一种方法。主要用来涂抹于面包或吐司上食用。不论草莓、蓝莓、葡萄、玫瑰果实等小型果实,或李、橙、苹果、桃等大型果实切小后,同样可制成果酱,唯制作时同一时间通常只使用一种果实。无糖果酱、平价果酱或特别果酱(如:榴莲、菠萝),便会使用胶体。果酱常使用的胶体包括:果胶、豆胶及三仙胶。
英文 维基网络 wikipedia
search for "Fruit preserves" or "J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