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左翼音乐运动的背景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的“一二八”日寇进攻上海,再到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1937年的“八一三”上海事变,国家和民族面临着劫难,整个中国被迫着发出了一个声音:救亡图存!在民族存亡的关头,音乐家们不再高雅和轻松,也自然地投身到了民族救亡的伟大斗争之中。这一时期,音乐界的“左翼音乐运动”、“新音乐运动”、“国防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等,对当时及后来中国新音乐的文化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其机关刊物曾连续发表有关音乐评论的文章,介绍苏联革命音乐和马克思主义的音乐观,号召音乐家们要创作出能为工农大众接受的“新兴的音乐”。“左联”领导人瞿秋白要求文艺家们深入下层百姓,熟悉和利用各种传统文艺形式,包括民间音乐形式,进行通俗的革命文艺创作。先后成立的左翼音乐组织有:1932年秋,聂耳、王旦东、李元庆等组织的“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1933年春,田汉、聂耳、任光等在上海苏联之友社内建立的音乐小组(又称“中苏音乐学会”);与此同时,由聂耳、任光、张曙发起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以及1934年春正式组成的“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参加者有田汉、任光、张曙、安娥、吕骥等。当时还有一些音乐家如贺绿汀、冼星海、麦新等,虽未参加上述组织,但在创作的指导思想上,已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左联”的方针相一致。
B. 新音乐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什么为主要内容
以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
新音乐运动通常是指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音乐运动,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音乐运动。新音乐运动是民族解放运动和革命斗争的武器,新音乐必须坚持大众化的方向。
C. 哪些歌手的存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李叔同(1880年--1942年)
本世纪中国学堂乐歌著名作者,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一个进士、盐商家庭,自幼聪颖,少年时便以诗画、篆刻闻名。1901年入上海南洋公学, 1905年--1910年就读日本东京上野美术专科学校,研习美术、音乐,在此期间与欧阳予倩等人创立我国最早的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并成为名噪一时的《茶花女轶事》、《黑奴吁天录》的主角。190 6年春,以个人之力编辑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一生经历传奇,集新旧文化为一身。创编歌曲达70多首,对后世影响甚巨。
2.肖友梅(1884年--1940年)
本世纪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奠基人,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广东中山人。1912年赴德国学习音乐,以论文《中国17世纪前管弦乐队之历史研究》获哲学博士。1927年在蔡元培等人支持下于上海创办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上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即后来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先驱,在创办专业音乐教育和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方面功不可没。
3.黎锦辉(1891年--1967年)
本世纪近代专业音乐创作儿童歌舞音乐代表人物和作曲家。湖南湘潭人,曾创办“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中华歌舞剧团”等音乐团体。追随五四运动精神,热衷于改革普通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作品极好地继承了学堂乐歌的优秀传统,反映出五四时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其剧作广泛传唱全国,收入当时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影响甚巨。
4.王光祈(1892年--1936年)
本世纪中国现代音乐历史中音乐学研究领域先驱。四川温江人,自幼受到较深的封建文化熏陶。1927年入柏林大学主攻音乐学。研究范围宽泛,传世17 种论著。不仅是当时东亚最早实践比较音乐学研究方法并提出颇具开创性见解的学者,更是中国近代音乐历史上第一个以外文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音乐的音乐学家。
5.(1894年--1961年)
本世纪最富盛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原籍江苏,生于北京。承其家传,9岁学戏,14岁搭喜连成科班。嗓音圆润,唱腔柔婉,身段优美,表演细致,享誉全国。先后排演《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天女散花》等,在扩大京剧艺术的表现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继王瑶卿后,以长期舞台实践为基础,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巩固并发展了“花衫” 这一行当。中年形成雍容华贵的“梅派”艺术?影响深远。
6.刘天华(1895年--1932年)
本世纪近代专业音乐发展历史中民族器乐大师、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文学家刘半农之弟。1909年开始接触西洋管乐。1914年执教家乡中学过程中先后随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等人学习二胡、琵琶;之后悉心研习多种民族乐器,记录整理民间乐谱,并进入音乐创作领域。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之后兼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曾以五线谱准确记录唱腔,并收集珍贵民间乐谱数种,为当时民间音乐创作教学领域最活跃者。
7.贺绿汀(1903年--1999年)
本世纪抗日救亡运动专业音乐创作代表人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湖南邵阳人。建国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19 34年,学生时代的他即以《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获“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头奖和名誉二等奖,其中《牧童短笛》较早地将中国旋律和西洋复调手法进行了成功结合,令世人瞩目。1934年至1938年间,曾为16部电影配乐,其中一些歌曲如《天涯歌女》等广为流传。
8.黄自(1904年--1938年)
本世纪上半叶专业音乐创作的代表,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川沙人。1916年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始学音乐。 1924年赴美,主攻心理学,兼攻音乐。1929年回国执教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以严谨高质量著称,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作曲家,在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上功不可没。清唱剧《长恨歌》为我国现代音乐史第一部该类体裁的作品,音乐会序曲重词是第一部在国外受到好评的交响性管弦乐曲。
9.聂耳(1912年--1935年)
本世纪“左翼音乐运动”的旗手,国歌曲作者,作曲家,云南玉溪人。自幼喜爱音乐,1933年加入中国,为“左翼联盟”主要成员。在不到三年的创作生涯中,为后辈留下了一批宝贵的财富。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领域,前者以《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为最重要,后者则以《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歌女》为最突出。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中第一个准确而又深刻地反映我国无产阶级形象的作曲家。
10.冼星海(1905年--1945年)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作曲家。原籍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
1930年赴法国学习,先后师从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攻作曲和指挥,在此期间曾创作颇受好评的《风》、《游子吟》等作品。1935年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真实反映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进行抗日斗争的生活。创作有《游击军》、《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数百首。
11.马思聪(1912年--1987年)
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广东海丰人。1923年赴法,于巴黎从奥博德菲尔学习小提琴,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布舍里小提琴班。建国后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等职,“文革”中受迫害,1966年11月移居美国。德才兼备的艺术家,他不仅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中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是当时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小提琴曲《牧歌》等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小提琴音乐的基础。
12.王洛宾(1913年--1996年)
西部歌王,作曲家,民间音乐收集家。北京人,192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山西,1938年7月到兰州,在当地开展抗日歌咏活动。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新疆。在甘肃、新疆等地广泛接触西北各少数民族音乐,记录并译配了大量维吾尔、哈萨克族民歌,如《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由于其深入持久地扎根西北,成为开发我国西北少数民族音乐宝库的先驱。
13.朱践耳(1922年--)
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出生于天津,读书于上海,课余随钱仁康学习和声并自学钢琴。1955年苏联,师从谢 ·巴拉萨年,1960年回国。创作力旺盛,体裁多样,与罗中钅容并称“南朱北罗”之称。歌曲《敲碎你的脑袋》、《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曾唱遍大江南北。大量作品如民乐合奏《翻身的日子》、《叙事诗“思凡”》、管弦乐《节日序曲》等风格独特,语言多变,在交响音乐中擅长将欧洲传统技法、西方现代技法和中国民族风格三者融汇之,音响效果独特,别具一格。
14.罗中(1924年--)
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四川三台人。1947年以笔名普萨创作了首部作品《山那边呦好地方》,大获成功,从此逐渐全心转向作曲。他的创作风格多样,主要集中在交响音乐领域,通过各种不同题材和体裁形式的融合,在借鉴西洋传统技法和某些现代技法并使之民族化的方面进行了有益而大胆的探索,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主要创作有合唱《十里长街送》以及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等。
15.周广仁(1928年--)
本世纪中国著名女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原籍浙江宁波,出生于德国汉诺威,1935年回国。1955年随中央音乐学院苏联钢琴家塔图良进修,1956 年在第一届舒曼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多次代表中国出访。在其努力和倡导下,19 83年9月成立以社会广大青少年为对象的星海青少年钢琴学校。短短1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钢琴教育的普及发展方兴未艾,她被誉为“中国钢琴教育之母”。
16.王酩(1934年--1997年)
本世纪中国现代轻音乐重要代表作曲家之一,上海人。1964年到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对中国轻音乐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先后为电影《小花》、《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知音》、《红衣少女》等影片配乐,其中故事片《小花》的音乐荣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奖。大量电影、插曲家喻户晓,如《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等。
17.施光南(1940年--1990年)
著名作曲家,祖籍浙江金华,以歌曲创作影响广泛,70年代初即写有《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打起手鼓唱起歌》等群众歌曲,1976年后创作了《周,你在哪里》、《祝酒歌》等著名作品。1978年后到北京中央乐团,写有《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脍炙人口的集群众性和艺术性为一身的歌曲。同时,留有著名歌剧《伤逝》。
18.歌剧《白毛女》创作集体
歌剧《白毛女》创作集体成员由剧本执笔贺敬之、丁毅,作曲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人组成。该剧在新秧歌运动和秧歌剧创作的丰富经验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外国歌剧的某些特点,大胆进行新的创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为成熟的大型新歌剧,具有划时代意义。
D. 中国音乐有那些历史
中国音乐历史--20世纪的20位风云人物
回首20世纪中国音乐的百年历程,情随时迁,感慨系之。20世纪对中国来说是个荣辱参半的世纪,我们曾经背负奴隶的枷锁,忍受贫困落后的耻辱,但20世纪对今天的中国来说更是一个奋发图强的世纪,中国人将重整昔日的辉煌和自信。
有鉴于此,我们遴选出20位曾经或依然影响着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的风云人物。历史是人类所有永恒主题的大舞台,音乐史则有如颗颗音乐家宝石穿缀而成的玉珠串,那些富于历史意义的天才创举一旦发生,便会决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所谓风云人物的含义。
1.李叔同(1880年--1942年)
本世纪中国学堂乐歌著名作者,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一个进士、盐商家庭,自幼聪颖,少年时便以诗画、篆刻闻名。1901年入上海南洋公学, 1905年--1910年就读日本东京上野美术专科学校,研习美术、音乐,在此期间与欧阳予倩等人创立我国最早的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并成为名噪一时的《茶花女轶事》、《黑奴吁天录》的主角。190 6年春,以个人之力编辑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一生经历传奇,集新旧文化为一身。创编歌曲达70多首,对后世影响甚巨。
2.肖友梅(1884年--1940年)
本世纪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奠基人,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广东中山人。1912年赴德国学习音乐,以论文《中国17世纪前管弦乐队之历史研究》获哲学博士。1927年在蔡元培等人支持下于上海创办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上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即后来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先驱,在创办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和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方面功不可没。
3.黎锦辉(1891年--1967年)
本世纪近代专业音乐创作儿童歌舞音乐代表人物和作曲家。湖南湘潭人,曾创办“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中华歌舞剧团”等音乐团体。追随五四运动精神,热衷于改革普通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作品极好地继承了学堂乐歌的优秀传统,反映出五四时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其剧作广泛传唱全国,收入当时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影响甚巨。
4.王光祈(1892年--1936年)
本世纪中国现代音乐历史中音乐学研究领域先驱。四川温江人,自幼受到较深的封建文化熏陶。1927年入柏林大学主攻音乐学。研究范围宽泛,传世17 种论著。不仅是当时东亚最早实践比较音乐学研究方法并提出颇具开创性见解的学者,更是中国近代音乐历史上第一个以外文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音乐的音乐学家。
5.梅兰芳(1894年--1961年)
本世纪最富盛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原籍江苏,生于北京。承其家传,9岁学戏,14岁搭喜连成科班。嗓音圆润,唱腔柔婉,身段优美,表演细致,享誉全国。先后排演《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天女散花》等,在扩大京剧艺术的表现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继王瑶卿后,以长期舞台实践为基础,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巩固并发展了“花衫” 这一行当。中年形成雍容华贵的“梅派”艺术?影响深远。
6.刘天华(1895年--1932年)
本世纪近代专业音乐发展历史中民族器乐大师、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文学家刘半农之弟。1909年开始接触西洋管乐。1914年执教家乡中学过程中先后随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等人学习二胡、琵琶;之后悉心研习多种民族乐器,记录整理民间乐谱,并进入音乐创作领域。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之后兼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机构。曾以五线谱准确记录梅兰芳唱腔,并收集珍贵民间乐谱数种,为当时民间音乐创作教学领域最活跃者。
7.贺绿汀(1903年--1999年)
本世纪抗日救亡运动专业音乐创作代表人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湖南邵阳人。建国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19 34年,学生时代的他即以《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获“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头奖和名誉二等奖,其中《牧童短笛》较早地将中国旋律和西洋复调手法进行了成功结合,令世人瞩目。1934年至1938年间,曾为16部电影配乐,其中一些歌曲如《天涯歌女》等广为流传。
8.黄自(1904年--1938年)
本世纪上半叶专业音乐创作的代表,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川沙人。1916年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始学音乐。 1924年赴美留学,主攻心理学,兼攻音乐。1929年回国执教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以严谨高质量著称,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作曲家,在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上功不可没。清唱剧《长恨歌》为我国现代音乐史第一部该类体裁的作品,音乐会序曲重词是第一部在国外受到好评的交响性管弦乐曲。
9.聂耳(1912年--1935年)
本世纪“左翼音乐运动”的旗手,国歌曲作者,作曲家,云南玉溪人。自幼喜爱音乐,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左翼联盟”主要成员。在不到三年的创作生涯中,为后辈留下了一批宝贵的财富。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领域,前者以《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为最重要,后者则以《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歌女》为最突出。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中第一个准确而又深刻地反映我国无产阶级形象的作曲家。
10.冼星海(1905年--1945年)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作曲家。原籍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
1930年赴法国学习,先后师从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攻作曲和指挥,在此期间曾创作颇受好评的《风》、《游子吟》等作品。1935年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真实反映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进行抗日斗争的生活。创作有《游击军》、《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数百首。
11.马思聪(1912年--1987年)
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广东海丰人。1923年赴法留学,于巴黎从奥博德菲尔学习小提琴,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布舍里小提琴班。建国后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等职,“文革”中受迫害,1966年11月移居美国。德才兼备的艺术家,他不仅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中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是当时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小提琴曲《牧歌》等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小提琴音乐的基础。
12.王洛宾(1913年--1996年)
西部歌王,作曲家,民间音乐收集家。北京人,192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山西,1938年7月到兰州,在当地开展抗日歌咏活动。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新疆。在甘肃、新疆等地广泛接触西北各少数民族音乐,记录并译配了大量维吾尔、哈萨克族民歌,如《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由于其深入持久地扎根西北,成为开发我国西北少数民族音乐宝库的先驱。
13.朱践耳(1922年--)
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出生于天津,读书于上海,课余随钱仁康学习和声并自学钢琴。1955年留学苏联,师从谢 ·巴拉萨年,1960年回国。创作力旺盛,体裁多样,与罗中钅容并称“南朱北罗”之称。歌曲《敲碎你的脑袋》、《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曾唱遍大江南北。大量作品如民乐合奏《翻身的日子》、《叙事诗“思凡”》、管弦乐《节日序曲》等风格独特,语言多变,在交响音乐中擅长将欧洲传统技法、西方现代技法和中国民族风格三者融汇之,音响效果独特,别具一格。
14.罗中(1924年--)
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四川三台人。1947年以笔名普萨创作了首部作品《山那边呦好地方》,大获成功,从此逐渐全心转向作曲。他的创作风格多样,主要集中在交响音乐领域,通过各种不同题材和体裁形式的融合,在借鉴西洋传统技法和某些现代技法并使之民族化的方面进行了有益而大胆的探索,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主要创作有合唱《十里长街送总理》以及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等。
15.周广仁(1928年--)
本世纪中国著名女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原籍浙江宁波,出生于德国汉诺威,1935年回国。1955年随中央音乐学院苏联钢琴家塔图良进修,1956 年在第一届舒曼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多次代表中国出访。在其努力和倡导下,19 83年9月成立以社会广大青少年为对象的星海青少年钢琴学校。短短1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钢琴教育的普及发展方兴未艾,她被誉为“中国钢琴教育之母”。
16.王酩(1934年--1997年)
本世纪中国现代轻音乐重要代表作曲家之一,上海人。1964年到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对中国轻音乐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先后为电影《小花》、《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知音》、《红衣少女》等影片配乐,其中故事片《小花》的音乐荣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奖。大量电影、电视剧插曲家喻户晓,如《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等。
17.施光南(1940年--1990年)
著名作曲家,祖籍浙江金华,以歌曲创作影响广泛,70年代初即写有《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打起手鼓唱起歌》等群众歌曲,1976年后创作了《周总理,你在哪里》、《祝酒歌》等著名作品。1978年后到北京中央乐团,写有《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脍炙人口的集群众性和艺术性为一身的歌曲。同时,留有著名歌剧《伤逝》。
18.歌剧《白毛女》创作集体
歌剧《白毛女》创作集体成员由剧本执笔贺敬之、丁毅,作曲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人组成。该剧在新秧歌运动和秧歌剧创作的丰富经验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外国歌剧的某些特点,大胆进行新的创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为成熟的大型新歌剧,具有划时代意义。
19.谭盾(1957年--)
中国当代作曲家,80年代以来新潮音乐创作领域的代表人物。在学期间即已创作大量体裁的作品,并频频获奖,如交响曲《离骚》等。作品技法富于探索性,风格新颖。1983年--1985年风格发生明显改变,从纯真、质朴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当代人的情感出发,创作出《弦乐队慢板》等作品。是目前国际乐坛最活跃和最具有影响力的中国作曲家之一。
20.崔健(1961年--) 听歌
中国摇滚乐第一人,80年代中国流行歌坛的代表,第一个被国际摇滚乐坛承认的中国摇滚歌手。他很早便涉足音乐领域,14岁随其父学习小号,1981 年加入北京交响乐团达7年之久。1985年听到英国威猛乐队的访华演出,受到很大震动。1986年,第一次听到甲壳虫乐队的唱片,同年,随着《一无所有》在工人体育馆演出后,一发不可收拾,自组乐队,问鼎中国摇滚歌坛。之后《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系列以及而后的《让我睡个好觉》等,可谓代表了当时中国摇滚乐发展的最高水平,对后来各路摇滚乐队产生重大影响。
E. 什么是左翼音乐运动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其机关刊物曾连续发表有关音乐评论的文章,介绍苏联革命音乐和马克思主义的音乐观,号召音乐家们要创作出能为工农大众接受的"新兴的音乐。
F. 黄河船夫曲是不是左翼音乐运动时期的歌
这是一首朴素、短小、精悍并具有鲜明形象的民歌。从它的音调风格来看,有着陕北的特点,这就给人们的印象是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或其它流域。旋律线给人一种起伏、摇荡的感觉,感觉是在船上。再从它的节奏和速度来看,既平稳而又具有一定力度,这就使人感觉不是在激流险滩中行船,而是在较宽阔平静的水面上行进。从整个情绪来看是比较辽阔而开朗的,使人想象黄河是宽阔深广的。透过歌词内容,仿佛又看到黄河迂回曲折的河道及无数船只和艄公形象。
这首歌在调式上也极有特色。前边大部分都以A商调式进行,只是到最后一句才用转调的方式转到G徵调上来,让人感到既新颖又完整。
G. 左翼音乐运动有哪些有代表的音乐家
一、左翼音乐运动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其机关刊物曾连续发表有关音乐评论的文章,介绍苏联革命音乐和马克思主义的音乐观,号召音乐家们要创作出能为工农大众接受的"新兴的音乐"。"左联"领导人瞿秋白要求文艺家们深入下层百姓,熟悉和利用各种传统文艺形式,包括民间音乐形式,进行通俗的革命文艺创作。先后成立的左翼音乐组织有:1932年秋,聂耳、王旦东、李元庆等组织的"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1933年春,田汉、聂耳、任光等在上海苏联之友社内建立的音乐小组(又称"中苏音乐学会");与此同时,由聂耳、任光、张曙发起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以及1934年春正式组成的"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参加者有田汉、任光、张曙、安娥、吕骥等。当时还有一些音乐家如贺绿汀、冼星海、麦新等,虽未参加上述组织,但在创作的指导思想上,已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左联"的方针相一致。
左翼音乐运动所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为进步的电影、戏剧和群众救亡歌咏活动创作歌曲,如《母性之光》、《渔光曲》、《大路》、《桃李劫》、《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夜半歌声》等影片和《扬子江暴风雨》、《放下你的鞭子》等戏剧中的歌曲,多数脍炙人口并流传不衰。唤起民众觉醒、鼓舞民众抗日救亡的歌曲如《码头工人歌》、《大路歌》、《新女性》、《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打回老家去》、《大刀进行曲》、《保卫国土》、《游击队歌》等,是"五四"运动之后发展起来的中国专业音乐创作队伍创作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第一批作品。这些歌曲的音乐语言通俗生动,风格明快有力,结构短小精干,开创了我国音乐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和大众化、民族化的崭新局面。
1930年8月.在"左联"执行委员会的决议《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新的形式及我们的任务》中,曾对文艺工作者发出了"到工厂、到农村、到战场上、到被压迫群众当中去"的号召。音乐家在这一时期深入厂矿、城乡、大中学校和市民当中,讲授音乐知识,组织歌咏活动,了解人民生活。这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家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最早尝试。左翼音乐运动团结了音乐界的爱国民主力量,扩大了进步音乐的阵线,并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了进步音乐。任光、聂耳等在百代唱片公司和联华影业公司任职期间,曾将大批进步歌曲通过唱片和影片推向全国。同时还组织起百代国乐队、百代新声会、联华声乐团等,扩大了左翼音乐活动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曾邀请赵元任、黄自同贺绿汀、吕骥合作,为进步电影《都市风光》创作音乐。
H. 解放前有哪些歌手
1.李叔同(1880年--1942年)
本世纪中国学堂乐歌著名作者,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一个进士、盐商家庭,自幼聪颖,少年时便以诗画、篆刻闻名。1901年入上海南洋公学, 1905年--1910年就读日本东京上野美术专科学校,研习美术、音乐,在此期间与欧阳予倩等人创立我国最早的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并成为名噪一时的《茶花女轶事》、《黑奴吁天录》的主角。190 6年春,以个人之力编辑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一生经历传奇,集新旧文化为一身。创编歌曲达70多首,对后世影响甚巨。
2.肖友梅(1884年--1940年)
本世纪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奠基人,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广东中山人。1912年赴德国学习音乐,以论文《中国17世纪前管弦乐队之历史研究》获哲学博士。1927年在蔡元培等人支持下于上海创办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上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即后来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先驱,在创办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和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方面功不可没。
3.黎锦辉(1891年--1967年)
本世纪近代专业音乐创作儿童歌舞音乐代表人物和作曲家。湖南湘潭人,曾创办“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中华歌舞剧团”等音乐团体。追随五四运动精神,热衷于改革普通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作品极好地继承了学堂乐歌的优秀传统,反映出五四时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其剧作广泛传唱全国,收入当时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影响甚巨。
4.王光祈(1892年--1936年)
本世纪中国现代音乐历史中音乐学研究领域先驱。四川温江人,自幼受到较深的封建文化熏陶。1927年入柏林大学主攻音乐学。研究范围宽泛,传世17 种论著。不仅是当时东亚最早实践比较音乐学研究方法并提出颇具开创性见解的学者,更是中国近代音乐历史上第一个以外文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音乐的音乐学家。
5.梅兰芳(1894年--1961年)
本世纪最富盛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原籍江苏,生于北京。承其家传,9岁学戏,14岁搭喜连成科班。嗓音圆润,唱腔柔婉,身段优美,表演细致,享誉全国。先后排演《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天女散花》等,在扩大京剧艺术的表现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继王瑶卿后,以长期舞台实践为基础,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巩固并发展了“花衫” 这一行当。中年形成雍容华贵的“梅派”艺术?影响深远。
6.刘天华(1895年--1932年)
本世纪近代专业音乐发展历史中民族器乐大师、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文学家刘半农之弟。1909年开始接触西洋管乐。1914年执教家乡中学过程中先后随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等人学习二胡、琵琶;之后悉心研习多种民族乐器,记录整理民间乐谱,并进入音乐创作领域。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之后兼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机构。曾以五线谱准确记录梅兰芳唱腔,并收集珍贵民间乐谱数种,为当时民间音乐创作教学领域最活跃者。
7.贺绿汀(1903年--1999年)
本世纪抗日救亡运动专业音乐创作代表人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湖南邵阳人。建国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19 34年,学生时代的他即以《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获“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头奖和名誉二等奖,其中《牧童短笛》较早地将中国旋律和西洋复调手法进行了成功结合,令世人瞩目。1934年至1938年间,曾为16部电影配乐,其中一些歌曲如《天涯歌女》等广为流传。
8.黄自(1904年--1938年)
本世纪上半叶专业音乐创作的代表,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川沙人。1916年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始学音乐。 1924年赴美留学,主攻心理学,兼攻音乐。1929年回国执教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以严谨高质量著称,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作曲家,在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上功不可没。清唱剧《长恨歌》为我国现代音乐史第一部该类体裁的作品,音乐会序曲重词是第一部在国外受到好评的交响性管弦乐曲。
9.聂耳(1912年--1935年)
本世纪“左翼音乐运动”的旗手,国歌曲作者,作曲家,云南玉溪人。自幼喜爱音乐,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左翼联盟”主要成员。在不到三年的创作生涯中,为后辈留下了一批宝贵的财富。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领域,前者以《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为最重要,后者则以《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歌女》为最突出。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中第一个准确而又深刻地反映我国无产阶级形象的作曲家。
10.冼星海(1905年--1945年)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作曲家。原籍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
1930年赴法国学习,先后师从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攻作曲和指挥,在此期间曾创作颇受好评的《风》、《游子吟》等作品。1935年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真实反映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进行抗日斗争的生活。创作有《游击军》、《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数百首。
11.马思聪(1912年--1987年)
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广东海丰人。1923年赴法留学,于巴黎从奥博德菲尔学习小提琴,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布舍里小提琴班。建国后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等职,“文革”中受迫害,1966年11月移居美国。德才兼备的艺术家,他不仅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中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是当时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小提琴曲《牧歌》等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小提琴音乐的基础。
12.王洛宾(1913年--1996年)
西部歌王,作曲家,民间音乐收集家。北京人,192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山西,1938年7月到兰州,在当地开展抗日歌咏活动。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新疆。在甘肃、新疆等地广泛接触西北各少数民族音乐,记录并译配了大量维吾尔、哈萨克族民歌,如《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由于其深入持久地扎根西北,成为开发我国西北少数民族音乐宝库的先驱。
13.朱践耳(1922年--)
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出生于天津,读书于上海,课余随钱仁康学习和声并自学钢琴。1955年留学苏联,师从谢 ·巴拉萨年,1960年回国。创作力旺盛,体裁多样,与罗中钅容并称“南朱北罗”之称。歌曲《敲碎你的脑袋》、《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曾唱遍大江南北。大量作品如民乐合奏《翻身的日子》、《叙事诗“思凡”》、管弦乐《节日序曲》等风格独特,语言多变,在交响音乐中擅长将欧洲传统技法、西方现代技法和中国民族风格三者融汇之,音响效果独特,别具一格。
14.罗中(1924年--)
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四川三台人。1947年以笔名普萨创作了首部作品《山那边呦好地方》,大获成功,从此逐渐全心转向作曲。他的创作风格多样,主要集中在交响音乐领域,通过各种不同题材和体裁形式的融合,在借鉴西洋传统技法和某些现代技法并使之民族化的方面进行了有益而大胆的探索,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主要创作有合唱《十里长街送总理》以及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等。
15.周广仁(1928年--)
本世纪中国著名女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原籍浙江宁波,出生于德国汉诺威,1935年回国。1955年随中央音乐学院苏联钢琴家塔图良进修,1956 年在第一届舒曼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多次代表中国出访。在其努力和倡导下,19 83年9月成立以社会广大青少年为对象的星海青少年钢琴学校。短短1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钢琴教育的普及发展方兴未艾,她被誉为“中国钢琴教育之母”。
16.王酩(1934年--1997年)
本世纪中国现代轻音乐重要代表作曲家之一,上海人。1964年到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对中国轻音乐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先后为电影《小花》、《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知音》、《红衣少女》等影片配乐,其中故事片《小花》的音乐荣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奖。大量电影、电视剧插曲家喻户晓,如《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等。
17.施光南(1940年--1990年)
著名作曲家,祖籍浙江金华,以歌曲创作影响广泛,70年代初即写有《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打起手鼓唱起歌》等群众歌曲,1976年后创作了《周总理,你在哪里》、《祝酒歌》等著名作品。1978年后到北京中央乐团,写有《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脍炙人口的集群众性和艺术性为一身的歌曲。同时,留有著名歌剧《伤逝》。
18.歌剧《白毛女》创作集体
歌剧《白毛女》创作集体成员由剧本执笔贺敬之、丁毅,作曲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人组成。该剧在新秧歌运动和秧歌剧创作的丰富经验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外国歌剧的某些特点,大胆进行新的创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为成熟的大型新歌剧,具有划时代意义。
I. 1. 音乐通史的四个形态 2. “朱载育新法密律”的内涵及意义 3. 聂耳创作那些群众歌曲艺术特点
你是合师几班的啊,这是我找的答案哦。还没找完呢,你要有的话也给我一份吧。
古乐的十二调。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十二律分类
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阿炳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赵元任 (1892~1982) 语言学家、音乐家。字宜仲,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创作有歌曲约40多首、大型合唱曲 1首及钢琴小品若干首,在社会上影响广泛的有《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等作品。 赵元任
赵元任,江苏进武人。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对音乐也有相当突出的专业修养和创作才能。他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首歌曲,一首大型合唱曲《海韵》和一些器乐小品等。
他的歌曲创作重要的有《老天爷》、《也是微云》、《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织布》、《劳动歌》、《鸣呼三月一十八》、《我是北方人》、《两洋镜歌》、《扬子江上撑船歌》、《背着枪》等。
在操作上,赵元任努力创作具有民族风味的音乐,他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中国派”曲调,按中国语言的声韵特点来处理词与曲调的关系,来探索曲调写作的民族风味,其中有的是用接近吟诗的音调来写,有的吸取吸取或民族小调的音调来加以发展。
在和声方面,他大胆摸索“中国化”的和声,其中有运用平行四度、五度的进行等。
在音乐形象方面,他十分注意形象刻画的独立意义,特别是对钢琴版伴奏的运用上,注意对表达之人公或是对外界诗意形象的刻画。
“赵元任一直站在民主,爱国的立场上进行音乐创作。他的创作无伦是题材的选择,音乐民族风格的探索,以及对西洋创作技法的借鉴上,都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精神,对我国现代音乐的创作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赵元任出版的歌集有《新诗歌集》(1928)、《儿童节歌曲集》(1934)、《晓庄歌曲》(1936)、《民众教育歌曲集》(1939)、《行知歌曲集》和《赵元任歌曲集》(1981),1987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提议并推动下,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五线谱版的《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由其长女美哈佛大学教授赵如兰编辑),收有歌曲八十三首,编配合唱歌曲二十四首,编配民歌十九首,器乐小品六首,总计一百三十二首作品。
1909年赵元任考取了留学美国的官费生,在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音乐。1921年赵元任夫妇一同到了美国,赵元任在哈佛大学任哲学和中文讲师并研究语言学。1925年赵元任回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域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等课程。
光明行: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全曲由四个主体段落加引子、尾声组成,在音乐创作中吸收了西洋音乐中大三和弦的琶音进行和转调等手法,演奏技巧也采用了大段的顿弓,音乐风格清新明朗、乐观向上,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喜悦心情。
昆山腔:戏曲声腔,又称昆腔、昆曲,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它原为流行在昆山一带民间的南戏清唱腔调,因创始人顾坚居于昆山附近而得名。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历经十年,对昆山腔在曲调、唱法、乐队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使之成为明代戏曲腔调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
李叔同:(1880—194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其成就涉猎书法、篆刻、绘画、戏剧、诗词、音乐等领域,培养出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美术家、音乐家。一生共创作了50余首乐歌,《春游》、《送别》等代表作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 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又名岸,字叔同,其人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
他增留学日本主修绘画,兼习在日本曾与普孝谷创办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1906年,他一人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仅出版一期)。他为当时美术、音乐、书法、篆刻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歌曲创作多见于《李叔同歌曲集》,其中以《祖国歌》、《送别》(二部合唱)、《早秋》三首较有名,其中又以《春游》一曲最为突出。
他的大部分歌曲反映了青少年生活,有些作品是他个人的触景生情之作。其歌曲大多选自欧美各国的通俗民曲填写歌词,曲调优美,流畅,文辞生动秀丽,又富有意境和韵味,无论在艺术形象或声韵上,词曲都结合的很好。他编写的歌曲,在艺术水准上明显的超过了他的同时代人
。
1、试述学堂乐歌的思想内容、曲调来源与历史意义
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我国新学堂开设的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深受西方列强欺凌之苦。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如果要摆脱列强的侵略,就必须富国强兵,推动中国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的改革,所以他们开始呼吁改良,并发起了维新变法、洋务运动等。教育体制的建立与革新也由此被推向社会前台,1898年,康有为上书皇帝,请求效法德国和日本的教育体制以定中国之学制,“遍令省府县乡兴学”。但因维新变法失败,其建议当时并未被采纳。1901年,摇摇欲坠的清朝廷才宣布“废科举,兴学堂”,实行“新政”。至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公布,新的教育体制开始在全国推行。之后,各地纷纷建立了新式学堂。新式学堂里大多开设有唱歌课,学堂乐歌开始逐渐兴起。辛亥革命后,伴随者新式学堂的更加普及,学堂乐歌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最终遍及全国。
学堂乐歌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宣传富国强兵、歌颂祖国等爱国主义思想。这些作品在学堂乐歌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主要作品有《何日醒》、《中国男儿》、《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扬子江》等。其中《中国男儿》、《何日醒》最为突出。
其二,表现妇女解放内容。如《女子体操》、《天足歌》、《勉女权》、《缠足苦》等。
其三,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宣扬共和、推翻帝制。如《欧美二杰》、《演说》、《革命军》、《庆祝共和》、《光复纪念》。
其四,宣传新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如《地球》、《辟占验》、《跳舞》《文明婚》、《格致》、《运动会》等
其五,儿童歌曲。此类作品也在学堂乐歌中占有较大比例。如《春游》、《竹马》、《送别》、《铁匠》、《赛船》、《龟兔》、《勉学》、《春游》、《送别》、《忆儿时》等。
此外,学堂乐歌中也有少部分忠君尊孔及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内容的作品。如《尊孔》、《演孔歌》、《忠君》、《五伦》等。
学堂乐歌的曲调来源基本上是根据现成的曲调填词,较少独立创作。曲调大部分选自欧美和日本的学校歌曲或流行曲调,很少采用我国的民间曲调。整体看来,学堂乐歌的曲调来源有以下几种:
其一,选用欧美歌曲曲调。如流传广泛的《送别》就是根据美国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词;《跳舞会》是据英国国歌的曲调填词;《勉学》是据美国歌曲《罗莎•李》的曲调填词。
其二,选用日本歌曲与流行曲调。如《中国男儿》即根据日本歌曲《寄宿舍里的旧吊桶》填词;《何日醒》也是根据日本曲调《木南公》填词;《革命军》据日本军歌《勇敢的水兵》填词。
其三,选用我国民间曲调。有《勉女权》、《采茶歌》、《缠足苦》等作品。
其四,创作曲调。有《美哉中华》、《黄河》、《春游》、《军人的枪弹》、《采莲曲》等数首。
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方音乐文化全面传入中国,包括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方法、演奏形式;各种歌曲及演唱形式;五线谱、简谱等记谱法;西方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等。并出现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一批音乐家,出版了沈心工的《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李叔同的《国学唱歌集》、曾志忞的《教育唱歌集》等一批最初乐歌集。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培养了一批音乐教育人才,对我国新音乐的启蒙与新型音乐教育体系的确立有重要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置二十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一些从日本或欧洲留学归来的人士,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一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应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分子要求血虚欧洲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等爱国主义思想其创作思想主要是采自日本,欧美歌曲曲调填上新词也有改曲记词的,还有一部分是创作歌曲,另外也有一部分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民歌的曲调。
学堂乐歌是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开篇,它是集体歌唱这一新形势得到确立和传播;普及了简谱,接受五线谱和西方音乐知识;其国务卿体裁对其后音乐创作影响很大;“乐歌运动”影响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所以这一切都具有启蒙时期的开创意义。它直接影响了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音乐文化发展,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
见下册140新法密律:“新法密律”科学地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造成的“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朱载堉用开方的方法来计算律的长度,使十二律间的音程达到严格的均匀性,这就是他有别于三分损益法的“新法”。新法密律是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原理。
明代中国音乐史上出现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新法密率”的发明。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由计算方法求得了12律之间完全平均的音高关系,求得的各律之间最精密的比率。他的发明比西方约早一个世纪。不过由于当时乐器制作的条件限制,他的发明并不能用于音乐实践之中,到后来,连他的学说也或者渐渐给人遗忘了,或者并不能看出它里面深刻的革命意义。但从律学上说,十二平均律的发明是音乐从古代走向近代的基础。 这位发明者就是被誉为“东方文艺复兴式人物”的朱载堉。他是一个科学家、律历学家、文学家,也是一个音乐家,是明代的一颗科学艺术巨星,是中国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位伟人。
聂耳的音乐创作主要是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前者如《开路行锋》、《码头工人歌》、《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等,在这些歌曲里,他以强烈的感情表达了当时中国各阶层人民高涨的斗争热情以及他们对反帝斗争充满了信心;尤其是为电影《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它极大地激发了人民大众革命到底的决心和勇气,在新中国成立之时,被选定为中华人民共才国代国歌。
聂耳
聂耳是云南玉溪人,出生于昆明。他是左翼音乐运动的主要代表。1931年考入“明月歌舞剧社”。其后在联华影片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并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在他年仅两年多的创作生涯中,先后为多部话剧,电影创作了近四十首歌曲。代表作品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新女性》、《卖报歌》等。
他善于从生活及歌词的语调中提炼富于特征的音调、节奏,并善于从民间音乐和外国音乐中吸取有用的东西。他的战斗性群众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前进歌》等,融汇中外作品的音调节奏和体裁;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和振奋人心的效果;而他的劳动歌曲则吸收了相应的劳动号子的音调、节奏,塑造出了多种不同的劳动者形象;在他的抒情歌曲如《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村女》、《梅娘曲》等,也都渗入了民歌,说唱等音调的因素。
聂耳的歌曲既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民族气派和群众化特点,又形成了他独具的富于革命乐观主义色彩的清新,明快而又激昂的音乐风格。(死于1935年,二十三岁)
刘天华见下册142
赵元任见下册147
《黄河大合唱》反映了黄河两岸勤劳勇敢的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传达了广大劳动者的心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乐曲以群众歌曲的精华部分〈即音调〉作为基础并吸取了陕北、山西一带的民间音乐的因素作为素材进行创作。作曲家并非简单地把这些音乐材料照搬过来,而是创造性地运用民族音乐风格、民间音乐素材和民间表演形式来反映当前中华儿女为抗日救国的斗争生活。作曲家成功地创造了富有战斗性的新的民族形式、民族气派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大型声乐套曲形式,为我国音乐创作的民族化道路奠定了基础和方向。
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创作中,音乐语言既简炼又明快,通俗易懂。例如《河边对口曲》用陕北和山西音调写成,带有浓郁的乡土风味。问答式是民歌的一大特色,《黄河大合唱》采用这一形式,轻松有趣。《黄河船夫曲》直接吸取了船工号子的韵律和节奏,音乐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战斗性。
《黄河大合唱》在民族风格问题上的成就与作者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息息相关。作曲家一贯坚持的信念是: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作为自己如何与群众相结合的问题来对待,作为真实地反映生活,表现人民的思想感情来认识。所以在《黄河大合唱》中,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富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散发出永久的艺术芳香。
黄河大合唱:大合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作品以黄河为背景,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历史图卷,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控诉了侵略者的罪恶行经,塑造了坚定不屈的中华民族英雄形象,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在音乐创作中,冼星海采用了独唱、齐唱、轮唱、对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卡农等西方作曲技法。各个乐章之间,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全曲规模宏伟、雄伟浑厚,音调吸收了劳动号子等民间音乐素材,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J. 左翼音乐运动的左翼音乐运动概论
左翼音乐运动是指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之左翼音乐小组及其音乐运动。 (一)党的音乐小组的成立。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共合作失败,蒋介石疯狂发动了“军事”与“文化”的两个围剿,许多的左翼文艺工作者从南昌起义、海陆丰起义等实际斗争的前线撤退到上海,他们组织进步社团、创办进步刊物和书店,继续坚持革命文化的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团体是太阳社和创造社。1928年初,由于两个社团内的左翼文艺工作者们受国际上一些较“左”文艺组织思想的影响,把革命文学家鲁迅当作“革命文学”的障碍来批判,引发了左翼文艺阵营内一场关于“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将这些左翼文化团体组织起来共同对敌已迫在眉睫。六大以后,党中央特别加强了对文化工作的领导。1929秋冬,中宣部成立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潘汉年任书记。在文委的领导下着手筹建“左联”。据当时参与筹建“左联”的党内负责人之一阳翰笙回忆,时任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的李富春同志曾向他传达了党中央作出的停止论争,团结鲁迅,联合左翼文化界建立统一的文化团体的决定。另外,据当时在党中央宣传部工作并直接参加文委工作的吴黎平回忆,李立三也曾经向文委传达过党中央的三点意见:“一是文化工作者需要团结一致,共同对敌,自己内部不应该争吵不休;二是我们有的同志攻击鲁迅是不对的,要尊重鲁迅,团结在鲁迅的旗帜下;三是要团结左翼文艺界、文化界的同志,准备成立革命的群众组织。”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文委和江苏省委为制止论争,联合鲁迅,筹建左翼文化界的统一组织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在中共有组织的干预和协调下,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正式成立。“左联”行政上的最高领导机构是执委会。第一任执行会由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冯乃超、夏衍、钱杏邨等7人组成。“左联”内设有党组,直接受文委领导。
“左联”成立后,其机关刊物《大众文艺》曾连续发表有关文艺评论的文章,介绍苏联革命音乐和马克思主义的音乐观,号召音乐家们要创作出能为工农大众接受的“新兴的音乐”。从1932年下半年起,日本加紧对华侵略。为了适应“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抗日救亡斗争迅速高涨的形势,中国左翼音乐组织相继成立。1932年秋,聂耳、王旦东、李元庆等人在北平筹组左翼音乐家联盟;1933年春,聂耳从北京回到上海,在法国学音乐的任光也回到上海。在田汉的推动下,左翼音乐工作者任光、聂耳、安娥、张曙等首先在上海成立了名为“苏联之友社”的音乐小组(又名“中苏音乐学会”);1934年春,由田汉、聂耳、任光、张曙、安娥、吕骥等人正式组成了“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左翼“剧联”音乐小组是这些音乐组织中的领导核心,由“文总”委托田汉单线领导,中共由此确立了对音乐工作的影响和领导。1935年,中共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建立“国防政府”,全民一致抗日,左翼文艺运动也朝着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向发展。1936年春,为响应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左翼各界组织相继宣布解散,提出了“国防文学”、“国防戏剧”等口号。左翼音乐工作者吕骥等也相应提出了“国防音乐”的口号。左翼音乐组织停止了原来的工作,自动解散,成立了更广泛的“歌词曲作者联谊会”,以争取更多的爱国音乐家参加到抗日救亡的行列中,形成音乐界的统一战线。 。左翼音乐组织从成立到解散,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在中共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音乐运动。左翼音乐运动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1932—1934)——学习苏联的革命理论和实践,探讨、研习我国革命歌曲的创作。
左翼文化运动一开始就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理论纲领和组织纲领,并开展了关于文艺大众化和社会主义现实问题的讨论,其机关刊物《大众文艺》多次发表文章和译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苏联革命文艺的成就,如在周扬所译的《苏联的音乐》中,就对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音乐做了介绍,并提出中国的音乐家应创造无产阶级内容的新音乐,为左翼音乐运动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1932年,左翼音乐组织一成立就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探索过程,学习苏联的革命音乐理论、展开对革命群众歌曲创作和研习。在左翼音乐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聂耳。1932年7月,聂耳在其发表的文艺短评《中国歌舞短论》中指出艺术要深入群众,对如何建设无产阶级的新音乐在理论上做了初步探索。对于革命歌曲的创作这一时期还处于研习阶段,内容上也多以反帝反封建为主。如1933年,聂耳创作的《开矿歌》、《卖报歌》等,1934年他为田汉的舞台剧《扬子江风暴》所作的配乐、电影《桃李劫》的主题曲《毕业歌》以及任光的《渔光曲》等。
另外,在中共的领导下,左翼音乐组织在其初始阶段就开始了利用电影阵地传播革命音乐的过程。1934年4月,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聂耳进入英商“东方百代公司”任职,与任光、安娥以灌制畅销电影歌曲为名,出版了一批进步歌曲唱片,并为多部进步电影配乐。当时,上海有五家电影公司由中共掌握着电影的编导权,这些左翼音乐家们利用合法的权力,将大批进步歌曲通过唱片和影片推向全国;同时还组织起百代国乐队、百代新声会、联华声乐团等,扩大了左翼音乐活动在社会上的影响。
2? (1934—1936)——倡导救亡歌咏运动,到群众中传播革命音乐。
1934年3月,日本加紧了对华北的侵略,国民政府不但不抵抗还发动了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红军被迫长征以达到“保存实力、北上抗日”的目的。与此同时,全国的抗日呼声日益高涨,为了推动这个伟大的群众性爱国运动,1935年5月,以聂耳、吕骥为主的左翼音乐工作者,在上海组织了“业余合唱团”作为开展救亡歌咏运动的领导核心,并大力支持由爱国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民众歌咏会”。左翼音乐家们更是冒着白色恐怖的危险,以各种方式深入群众,到群众中去传播革命音乐。当时,聂耳、张曙、吕骥、孙慎、冼星海等艺术家和业余合唱团的许多成员,都先后深入到工人夜校、城市郊区和农村、大中学校,通过教唱革命歌曲、讲授音乐知识和组织歌咏活动等方式,来传播革命音乐,使救亡歌声迅速传遍全国。正如当年丰子恺所描绘的,“有人烟处,即有抗战歌曲”。为了推动救亡歌咏运动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左翼音乐小组还创作了大量以救亡为主题的群众歌曲,有的至今还在传唱,如: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义勇军进行曲》、黄自的《抗敌歌》和《打回老家曲》等,现在唱起来仍然鼓舞人心。
3? 1936—1937?7)——成立“词曲作者联谊会”,形成音乐界的统一战线。
1936年4月,为配合中共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左联等团体自动解散。左翼音乐工作者吕骥等相应提出了“国防音乐”的口号。解散又是一个战斗的继续,左联音乐组织虽然已不复存在,但轰轰烈烈的左翼音乐运动之火不会就此熄灭。新成立的以原左翼音乐小组成员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性质的“词曲作者联谊会”和“歌曲研究会”,除原“剧联”音乐小组的成员以外,又吸收更多的同志加入了歌曲创作行列,成员近三十人。他们研讨救亡歌曲的创作,投身日益高涨的救亡歌咏运动,创作了诸如《大刀进行曲》、《救亡进行曲》、《新编九一八小调》这类优秀作品,推动了群众歌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