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腐竹来源,由什么做成
腐竹是中国人很喜爱的一种传统食品,具有浓郁的豆香味,同时还有着其他豆制品所不具备的独特口感。从营养的角度来说,腐竹也有着别的豆制品无法取代的特殊优点。能量配比均衡和一般的豆制品相比,腐竹的营养素密度更高,每100克腐竹含有14克脂肪、25.2克蛋白质、48.5克糖类及其他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腐竹中这三种能量物质的比例非常均衡,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的能量摄入比值较为接近,是一种营养丰富又可以为人体提供均衡能量的优质豆制品。
制作方法1.选豆去皮。选择颗粒饱满的黄豆为宜,筛去灰尘杂质。将选好的黄豆,用脱皮机粉碎去皮,外皮吹净。去皮是为了保证色泽黄白,提高蛋白利用率和出品率。
2.泡豆。将去皮的黄豆用清水浸泡,根据季节,气温决定泡豆时间:春秋泡4~5小时,冬季7~8小时为宜。水和豆的比例为1∶2.5,手捏泡豆鼓涨发硬,不松软为合适。
3.磨浆甩浆。用石磨或钢磨磨浆均可,从磨浆到过滤用水为1∶10(1公斤豆子,10公斤水),磨成的浆汁。采用甩干机过滤3次,以手捏豆渣松散,无浆水为标准。
4.煮浆滤浆。浆甩干后,由管道流入容器内,用蒸汽吹浆,加热到100~110℃即可。浆汁煮熟后由管道流入筛床,再进行1次熟浆过滤,除去杂质,提高质量。
5.提取腐竹。熟浆过滤后流入腐竹锅内,加热到60~70℃左右,约10~15分钟就可起一层油质薄膜(油皮),利用特制小刀将薄膜从中间轻轻划开,分成两片,分别提取。提取时用手旋转成柱形,挂在竹竿上即成腐竹。
6.烘干包装。把挂在竹竿上的腐竹送到烘干房,顺序排列起来。烘干房温度达50~60℃,经过4~7小时,待腐竹表面呈黄白色、明亮透光即成。
B. 腐竹多少年历史了
腐竹加工起源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C. 豆腐是谁发明的
豆腐的发明者
“中国是豆腐的‘师傅之国’”。“豆腐丰富了人们的营养,这是对人类的一个伟大的贡献”。提起中国的豆腐来,日本人总是怀着敬佩的心情竭力赞扬。
1963年,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到日本奈良参加鉴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纪念活动,当时,日本许多从事豆制品业的头面人物也参加了。据说,他们之所以参加纪念活动,是为了感谢鉴真东渡时把豆腐的制法带到日本。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参加者手里都提着装满各种豆制品的布袋,布袋上还写着“唐传豆腐干,淮南堂制”字样。
淮南堂是我国淮南一家豆腐坊的名字,原是为了纪念豆腐的发明人——汉代淮南王刘安而起的。堂堂淮南王怎么会发明豆腐呢?原来刘安讲求黄老之术,在淮南朝夕修炼。陪伴他的僧道,常年吃素,为了改善生活,就悉心研制出了鲜美的豆腐,并把他献给刘安享用。刘安一尝,果然好吃,下令大量制作。这样,豆腐的发明权就记在淮南王刘安的名下了。传说刘安后来在八公山“升天”,山上修建了淮南王刘安庙,“八公山豆腐”,也因此而名扬天下。
参考资料:http://cqdhz.online.cq.cn/P0000090.aspx?IID=N000002900007502&OID=N0000029
D. 豆腐的起源是什么时候发明者是谁
豆腐起源于汉代,是我国炼丹家、淮南王刘安发明的绿色健康食品。
当时淮南一带盛产优质大豆,这里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浆作为饮料的习惯,刘安入乡随俗,每天早晨也总爱喝上一碗。一天,刘安端着一碗豆浆,在炉旁看炼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着的豆浆碗,手一撒,豆浆泼到了炉旁供炼丹的一小块石膏上。不多时,那块石膏不见了。
液体的豆浆却变成了一摊白生生、嫩嘟嘟的东西。八公山的修三田大胆地尝了尝,觉得很是美味可口。可惜太少了,能不能再造出一些让大家来尝尝呢,刘安就让人把他没喝完的豆浆连锅一起端来,把石膏碾碎搅拌到豆浆里。一时,又结出了一锅白生生、嫩嘟嘟的东西。
刘安连呼“离奇、离奇”。这就是八公山豆腐初名“黎祁”,盖“离奇”的谐音。豆腐,五代时已在南北食物市场上出现。据当时的《清异录》记载,人们呼豆腐为“小宰羊”,认为豆腐的白嫩与营养价值可与羊肉相提并论。宋代,豆腐作坊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开设出来。
(4)腐竹的发明者扩展阅读:
很早以前制作豆腐的方法全部是由人力来完成的,磨豆浆、过滤豆腐渣、压水分等等,很费劲。现代科技已经使豆腐实现了流水线生产,各种电气化的磨浆机、甩浆机、压干机将豆腐制作从泡黄豆到出成品一条龙生产,日产量比过去提高了4倍以上。
2012年底,新型的家用豆腐机也被研发出来,可以在家里轻松制作豆腐。豆腐制作发展到现代已经不是单纯的靠人力去完成了,经过现代科技加工出来的豆腐拥有美观、营养价值高、产品种类丰富等特点。
刘安故事:
西汉淮南王刘安笃好神仙黄白之术,宾客甚众,其中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伍被、毛周、晋昌八人才高,称之“八公”。八公聚此炼丹,丹药方成,刘安因被告谋反畏罪自杀,除雷被一人外均被诛戮。
后传武帝派宗正前往捕解,刘安吞服丹药与八公携手升天,余药鸡犬啄食亦随之升天,从此山因八公得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神话亦广传今古。
E. 豆腐是谁最先发明的
淮南王刘安,是西汉高祖刘邦之孙,公元前164年封为淮南王,都邑设于寿春(即今安徽寿县城关),名扬古今的八公山正在寿春城边。
刘安雅好道学,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惜重金广招方术之士,其中较为出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晋昌、毛被、左昊八人,号称“八公”。刘安幽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炉,炼仙丹以求寿。他们取山中“珍珠”、“大泉”、“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制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炼丹不成,豆汁与盐卤化合成一片芳香诱人、白白嫩嫩的东西。当地胆大农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于是取名“豆腐”。北山从此更名“八公山”,刘安也于无意中成为豆腐的老祖宗。
自刘安发明豆腐之后,八公山方圆数十里的广大村镇,成了名副其实的“豆腐之乡”。
有了豆腐自然会有豆腐菜。八公山人家,甭说一般家庭主妇,就是十四五岁的娃娃也能做出几样风味各异的豆腐菜,比如什么香椿拌豆腐、豆腐鸡蛋、辣酱拌豆腐、炒豆腐等等。改革开放以后,八公山街头的“豆腐馆”比比皆是、远近闻名。他们或煨、或煮、或煎、或炸、或溜……拢丝、雕刻各显身手,不仅引得本地人常来过把瘾,合肥、蚌埠等相邻市县的人们隔三岔五光顾“豆腐宴”,就连德国、英国、日本、荷兰、捷克、斯洛伐克、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宾客也常常云集八公山下,品尝“寿桃豆腐”、“琵琶豆腐”、“葡萄豆腐”、“金钱豆腐”等400余款造型逼真、色彩纷呈、鲜美异常、风味独具的豆腐菜。豆腐文化也逐渐在整个神州大地弘扬。南北朝梁代建康(今南京)人诸葛颖曾著《淮南王食经))130卷,毗邻淮南的江苏显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首先受到豆腐文化的影响。一直到现在,江苏人还把豆腐、面筋、菌蕈、笋芽列为素菜四大金刚。
宋明以后,豆腐文化更加广为流传,许多文人名士也走进传播者的行列。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善食豆腐,元佑二年至无佑四年任杭州知府期间,曾亲自动手制作东坡豆腐。南宋诗人陆游也在自编《渭南文集》中记载了豆腐菜的烹调。更有趣的是清代大臣宋荦关于康熙皇帝与豆腐的一段记载。时值康熙南巡苏州,皇帝新赐大臣的不是金玉奇玩,而是颇具人情味、乡土气的豆腐菜。
随着豆腐文化的传播,各地人民依照自己的口味,不断发展和丰富着豆腐菜的制作方法。流传至今的有四川东部的“口袋豆腐”,以汤汁乳白、状若橄榄、质地柔嫩、味道鲜美为特色;成都一带享誉海内外的“麻婆豆腐”,独具麻、辣、鲜、嫩、烫五大特点}湖北名食“荷包豆腐”、杭州名菜“煨冻豆腐”、无锡“镜豆腐”、扬州“鸡汁煮干丝”、屯溪“霉豆腐”、以及以豆腐衣为原料的“腐乳糟大肠”等等。当豆腐菜走向更遥远的边疆时,独特风味也就更为丰富。譬如,吉林盛行“素鸡豆腐”,色泽美观,五香味浓;又有“蛤蜊杏仁豆腐”,杏仁止咳润肠,雪蛤清头明目,豆腐软嫩细腻,色泽纯洁乳白,菜味甘短期爽口。此外,朝鲜族人民用牛肉、粉条、鸡蛋、豆腐制成“梅云汤”,广西壮族有名菜“清蒸豆腐圆”,云南大理白族有“腊味螺豆腐”,香嫩麻辣,腊香扑鼻。而“冰糖螺豆腐”,则为滋阴降火,怡疗神经衰弱的民间风味补品…… 就这样,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问世于寿县八公山的豆腐,终于传遍神州大地,并逐渐形成中国豆腐的八大系列:一为水豆腐,包括质地粗硬的北豆腐和细嫩的南豆腐;二为半脱水制品,主要有百叶、千张等;三为油炸制品,主要有炸豆腐泡和炸金丝;四为卤制品,主要包括五香豆腐干和五香豆腐丝;五为熏制品,诸如熏素肠、熏素肚;六为冷冻制品,即冻豆腐;七为干燥制品,比如豆腐皮、油皮;八为发酵制品,包括人们熟悉的豆腐乳、臭豆腐等等。这八类制品中,安徽淮南的八公山嫩豆腐,广西的桂林白腐乳,浙江绍兴腐乳,黑龙江的克东腐乳,广东的三边腐竹,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湖北武汉的臭干子等,均已成为名驰中外的豆腐精品。
2000多年来,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豆腐不但走遍全国,而且走向世界。
说起这段历史,就要提起唐代大和尚鉴真。天宝12年(公元757年),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豆腐制作方法。至今日本的豆腐包装袋上还有“唐传豆腐干黄檗山御前淮南堂制”的字样,而且许多豆腐菜谱直接采用汉名。如“元月夫妻豆腐”、“二月理宝豆腐”、“三月炸丸豆腐”、“四月烤串豆腐”、“五月团鱼豆腐”等等。
继日本之后,朝鲜、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周边国家也从中国学到了豆腐制作技艺。以后随着大批华人外行的足迹,中国豆腐走到了西欧、北美,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了大豆食品的生产与销售。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人民也以自己的智慧与习俗丰富着豆腐文化。比如东邻日本以天然色素为原料,生产出红、蓝、绿七彩豆腐;朝鲜人民根据本地资源,制作了风味各异的豆腐汤:豆酱豆腐汤、哈蜊豆腐汤、明太鱼豆腐汤等等;印尼人普遍爱吃“酱拌炸豆腐”;缅甸人越南人则创制了颇具东南亚风格的“酱拌蛋花豆腐”、“什锦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与马来西亚风行的“肉骨茶”,其实也是豆腐菜肴中的一种。在美国,商人们则把豆腐加工成色香味俱全的快餐食品,诸如豆腐色拉、豆腐汉堡包、豆腐冰淇淋、豆腐烤鸭、豆腐结婚蛋糕等等,在市场上十分畅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饮食营养科学界兴起一股引人瞩目的“豆腐热”,高蛋白、低脂肪的豆腐食品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成为科学界一致推崇的美味保健的营养佳品。豆腐是以黄豆、青豆、黑豆为原料,经浸泡、磨浆、过滤、煮浆、加细、凝固和成型等工序加工而成最广、最大众化的烹饪原料之一。豆腐及豆腐制品的蛋白质含量比大豆高,而且豆腐蛋白属完全蛋白,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而且其比例也接近人体需要,营养效价较高。豆腐还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中医理论认为,豆腐味甘性凉,入脾、胃、大肠经,具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以治疗赤眼、消渴,解硫磺、烧酒毒等。可豆腐虽好,多吃也有弊,过量也会危害健康。
F. 腐竹的由来
《西瓜是葫芦科的植物,英文名为「watermelon」,因其水分含量高,又在炎热的夏天生产,因此又被称作「水瓜」、「夏瓜」、「青登瓜」等。西瓜成为食用作物的历史相当悠久,目前世界上约有1200种左右的西瓜品种,而全世界有96个国家种植西瓜,如此庞大的产区分布及品种,使得西瓜成为世界性的水果种之一。西瓜原生地在非洲的沙漠之中,刚开始为野生种,历史上首次出现西瓜被当成农作物采收的记录,则是在据今5000年前的埃及。就在古埃及人雕刻於墙壁上用来记录生活的象形文字中,出现了西瓜的影像记录。根据记载,西瓜在当时的饮食文化中,地位相当高,不但是解渴的水果,也是相当重要的营养来源,古埃及人甚至将西瓜当作君王的陪葬品,一起放於稜墓中。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延续君王生命,而西瓜则被认为是延续生命的营养补给品。 而西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西元10世纪,相当於我国五代时期,契丹人自中亚地区得到瓜种,并带回种植,西瓜才开始在中国地区生根发芽,经过数百年的栽培与流传,发展出相当多的品种,而中国地区的西瓜产量也已为全世界第一,第二位则为土耳其。陶弘景在注本草经的时候就曾经指出,「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清代名医李时珍认为这就是西瓜,又说在五代之前,瓜种已入浙东,但当时并没有西瓜这个名词,这是因为当时西瓜尚未普及到中国的缘故,按《胡峤陷虏记》记载:"峤征回纥,得此种归,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在现代则南北都有。因其性寒而又名寒瓜,因其从西方来而有名西瓜。 冬瓜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冬瓜老熟以后,身披一层白霜,酷似冬日白雪落于其上。夏秋暑热之际,十分悦目,故取名为“冬瓜”。 绿色的冬瓜披白霜,皮厚,肉质细嫩,水分多,味淡爽口,营养也丰富。尤其是“大青皮”冬瓜,味清软滑,浮瓤较小,品质最好。 冬瓜的吃法有多样,水煮清烧、焖炖蒸炒皆宜,既是一种清热解暑的大众蔬菜,又能登上筵席,如蜚声中外的“冬瓜盅”,就是上乘名肴。“冬瓜盅”外形碧绿,瓜白如玉,呈半透明状,瓜内物料隐约可见,汤汁清澈,味鲜而不腻,被人称为“白玉藏珍”。 以冬瓜为主料的菜肴中,加单料的,如羊肉末、甲鱼肉、子鸡块等,再加以辅料,或咸或甜,均可成菜。另一种是纯素料,如三菇六耳、发菜、素鸡、笋、腐竹、竹荪等,还有干鲜果品。至于复合料的冬瓜菜,用料由3种到十几种,称之为“三鲜”、“四宝”、“八珍”、“什锦”,用料选自火腿、香菇、干贝、鱼丸、虾饼、海参……任什么原料都可以入选,权宜加减,调节口味,不受任何清规戒律限制,就能烧出适口的佳味。 冬瓜的药用价值,远大于它的营养。《食疗本草》一书中说:“热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煮食练五脏,为其下气故也。欲得体健轻瘦者,则可常食之;若要肥,则勿食也。”看来,古人已经把冬瓜作为减肥的食疗方了。 冬瓜全身都是宝,其肉、皮、籽、瓤皆可入药。肉、瓤有利尿、清热、化痰、解渴之功效,还能治水肿、胀满、痰喘、痈疽等症。欲收清热解暑之利,可连瓜皮煮汤服用。冬瓜肉加工成的“冬瓜糖”,止痰润喉,清热解毒。痔疮肿痛时,用冬瓜汤煎汤熏洗,可消炎止痛。患慢性肾炎者,常吃鲤鱼冬瓜汤;产妇乳汁少,用冬瓜皮煮鲢鱼汤喝,即见效。冬瓜籽、冬瓜皮,皆是中药,常与其他药物配伍入药,用于利尿、消肿。 南瓜植物的起源和分类 林德佩 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它的种类、品种繁多;果实形状、大小、品质各异,色彩缤纷,多样化十分突出。 栽培南瓜植物的特性是:(1)抗逆力强,耐粗放管理。(2)适应性强,分布地域广,我国东西南北中,平原、丘陵、山地、高原,无处不适应。(3)产量高,667m2一般产2000~3000kg以上,创世界记录的南瓜单瓜重达439kg(1998年10月新华社转引美联社报导)。(4)早中晚熟品种俱全,从播种到采收,最早的短蔓型美洲南瓜需40~45天,最晚的中国南瓜需120天以上。(5)老熟南瓜耐贮藏,采后可保存数月至次年。(6)南瓜植物全身无废物,嫩果、老果、花、嫩梢、叶柄、种子均可供人食用。(7)果实加工成南瓜粉,在保健食品及糕点工业上应用广泛。(8)南瓜属植物被用作西瓜、甜瓜、黄瓜的砧木,抗土传病害。 近年来,日本选育成功的改良印度南瓜,又称栗南瓜、西洋南瓜,由于食味好,营养丰富,而在东亚各国及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掀起了消费西洋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