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李正洋的发明是我国的一项科研成

李正洋的发明是我国的一项科研成

发布时间:2021-08-08 22:19:32

㈠ 计算机是什么时候发明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

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没有任何一门技术的性能价格比能在30年内增长6个数量级。

拓展资料:

计算机的应用在中国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计算机用户的数量不断攀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通信、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96年至2009 年,计算机用户数量从原来的630万增长至6710 万台,联网计算机台数由原来的2.9万台上升至5940万台。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16 亿,无线互联网有6.7 亿移动用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达1.17 亿,为全球第一位。

参考文献:网络-计算机

㈡ 2012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s版试题及答案!!!急急急!!!

如需编辑回答或插入图片,请点击标题到问题详情页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5分)
áo xiánɡ xīu rǔ mò shēnɡ xiàn mù
( ) ( ) ( ) ( )
yìnɡ chóu xiǎnɡ shòu rónɡ qià xiá zhǎi
( ) ( ) ( ) ( )
xiá zhǎi zhuàn xiě
( ) ( )
二、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5分)
波 澜 ( )( ) 惊 恐( )( ) ( )( )泪 下
( )立( )群 ( )龙( )首 惟( )惟( )
( )( )相 对 ( )( )大 悟 ( )( )横祸
( )( )三 尺
三、选词填空。(5分)
精力 能力
1、妈妈最近工作特别忙,所以没有多余( )来关心我的学习。
2、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地积累知识,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
成果 成绩 成就
1、 李正洋的发明是我一项科研( )。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 )。
3、 小丽现在有了明确的目标,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取得很大的( )。
四、按要求写成语。(10分)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形容四季特点的成语:¬¬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描写颜色的成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按要求完成句子。(4分)
1、妈妈说:“陪我到附近的超市,买点生活用品。”(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多读好书,可以丰富和提高我们的知识。(修改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漫天飞扬的柳絮飘飘悠悠地落到广袤的沙滩上。(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改为反问句)
六、给句子排队。(3分)
( )借着楼道的灯光,我将教室的门锁好,走下楼去.
( )我关上了楼道的灯,摸黑下了楼.
( )写完作业,灯光通明的教室里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 )一夜要浪费多少电啊!于是,我转身上了楼.
( )我快速收拾好书包,熄灭灯,走出教室.
( )来到操场,我忽然想起楼道里的灯没关
七、句子积累(5分)
1、上有天堂,_______________。
2、五岳归来不看山,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桂林山水甲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成事不足,_______________。
5、写一条自己积累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3分)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2、花儿好似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羞答答的绽放着笑脸。( )
3、您不是雨露,却带来了新生的希望;您不是泉水,却带来了生命的甘甜;您不是太阳,却带来了人间的温暖。( )
4、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
5、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们终身怎能忘? ( )
6、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
九、按课文内容填空。(7分)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人称为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的“生平第一快诗”。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表现了“喜欲狂”,抒发了诗人_________的情感。
2、通过对课文学习我认识了_________的郑成功,_________的肖邦,_________的廉颇,_________的霍金,_________的王母娘娘。
3、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忆及那_________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_________。
十、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0分)
(一)草原(片段)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 清鲜),天空是那么(晴朗 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柔软),就像只用绿色渲(xuān xuàn)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惊讶),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yín yíng)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用“√”在文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2分)
2.我会划去文段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1分)
3.文中有两个表示“绿”的意思的词语,是( )和( )。这两个词分别描写了( )和( )。 (2分) A.绿的程度B.绿的范围C.绿的形态
4.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1分)
5.摘抄这段文字中的一个比喻句,并说说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书是精神粮食嘛,既是粮食,为什么不能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是能够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做起诗来就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啊!这样‘煮’下去,你不仅可以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多啦。肚子里的词多了,今后说话和写作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1、从短文中用______________画出使“我”感到奇怪的问题。(1分)
2、“我”认为“煮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爷爷说的“煮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煮书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 你是怎样理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
4 你知道怎么煮书了吗?建立一条格言。(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㈢ 21世纪我国在科学方面的科技成就

21世纪我国在科学方面的科技成就众多,此处仅例举几项。

1、载人航天

9月22日18时许,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受控离轨。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全部完成,阔步迈进“空间站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载人航天相继取得了神舟十号应用性首飞、长征七号首飞、天宫二号稳定运行、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中期驻留、神州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天舟一号推进剂顺利补加等一系列成就。一次次“中国高度”的刷新,彰显着国家工程的神圣和荣光。

2、蛟龙号探海

蛟龙号作为我国正在应用的唯一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在探索深海中有重要作用。下潜深度是国家深海探索能力的象征,在世界科考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中,只有蛟龙号能达到7000米的工作深度。

3、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的建成将中国天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世界:它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被认为能在未来10至20年内保持世界一流地位。它将推动我国天线制造技术、微波电子技术、并联机器人、大跨度结构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4、超级计算机

每秒9.3亿亿次!这是“神威·太湖之光”的浮点运算速度。2017年6月,在德国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神威·太湖之光”凭借这一“超级速度”第三次出现在榜单榜首位置,实现三连冠。

去年11月,基于“神威·太湖之光”,我国科研团队完成的“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应用项目获得了2016年超级计算机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成为我国高性能计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5、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2016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量子保密通信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近年来,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领衔的量子通信团队在该领域相继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开启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间量子物理学和量子引力实验检验的大门,为我国在国际上抢占了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成为国际同行的标杆,实现了从“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㈣ 茅以升发明了什么

茅以升

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1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丹徒县(今镇江市)。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

茅以升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唐山路矿学堂讲演时,指出开矿山、修铁路的重要性,坚定了茅以升走“科学救国”、“工程建国”的道路,他从此更加奋发读书,把建设祖国视为己任。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见。1916年茅以升通过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其成绩之优秀,使该校教授们大为惊讶和赞叹。一年后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当场宣布:今后凡是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原唐山路矿学堂)的研究生一律免试注册,茅以升为母校在国外争得极大声誉。1917年,获硕士学位。经导师贾柯贝(H·S·Jacoby)介绍,在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同时又利用业余时间到卡利基理工学院夜校攻读工学博士学位。1919年成为该校首名工学博士。博士论文《桥梁桁架次应力》的创见被称为“茅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1979年应邀访问卡利基—梅隆大学母校时,校长授予他“卓越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

1920年,茅以升应邀回母校任教授,时年24岁,是国内最年轻的工科教授。从此,开始了前后30余年的工科教育事业。次年,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副主任(副院长)。1922年7月,他受聘为东南大学教授。1923年,该校成立工科,任第一任工科主任,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茅以升任首届校长。1926年,任北洋大学教授。1928年,任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即北洋工学院)院长。1930年,任江苏省水利局长,主持规划象山新港。1932年,又回北洋大学任教。他在任校长期间,对校务管理、教学体制,课程设施、教学设备等,都作过重大改进,使学校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深受师生的拥护与爱戴。

茅以升五次出任唐山交通大学校长,始终关心母校兴衰,为母校赢得了荣誉和功绩。1991年,西南交通大学(文化大革命以后唐山铁道学院迁四川省易名西南交通大学)树茅以升铜像永志纪念。

茅以升开创了“学生考先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终身致力于教育改革,发表了《工科教育之研究》等20余篇论著,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制度。

茅以升从选择桥梁专业时起,就把培养桥梁建设人才和在祖国江河上修建桥梁视为自己的终身目标。1933年,他辞去舒适的教授工作,接受浙江省的邀请,担任钱塘江桥工委员会主任委员、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职务。茅以升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于1937年11月,在极其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钱塘江大桥,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化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这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中国桥梁史上一个里程碑。因建桥功绩,194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茅以升荣誉奖章。

1942年,他赴贵阳任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筹备中国桥梁公司。着眼未来,他将钱塘江桥工处的同仁和有志深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吸收到桥梁公司,培养他们成为桥梁建设的技术骨干。

茅以升深知科学技术进步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1950年,他又欣然接受铁道技术研究所所长(后为院长)的职务。这时他虽已年过半百,仍以过人的精力,不辞辛劳,开始了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创业。经32年的辛勤耕耘,该院已发展成专业齐全,实力雄厚的综合研究机构,为铁路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奠基人,是铁道科研事业的开拓者,在科研领导工作中一贯主张理论结合实际,强调继续教育,倡导专题经济核算,支持新生事物。

茅以升一生勤奋学习、不断研究创新。结合钱塘江桥的设计与施工,他与工程师们共同研究“流沙与冲刷的关系”、“如何将木桩头深深埋入江底”、“倾斜岩层上的沉箱如何稳定”、“合金、铬钢杆件的性质”等,研究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古代桥梁等问题。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和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和审定中,他的技术、经验和智慧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工作均无法正常进行,他以古稀之年仍然孜孜不倦的学习和研究。这期间,他应大桥局总工程师之请,研究桥梁振动问题,解除了人们对武汉长江大桥在大量群众步行过桥,桥身晃动所产生的困惑。

茅以升是最早从事科普事业的科学家之一。1950年,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他当选为副主席。他是最勤奋的科普作家,在他发表的200多篇论著中,有关科普工作的论著和科普文章约占1/3。他的《没有不能造的桥》一文,在1981年荣获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
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他曾先后率团访问捷克、苏联、意大利、瑞士、法国、葡萄牙、英国、瑞典、日本、美国,并作学术报告。他在华侨知识分子中从事大统一、大团结工作,号召两岸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统一“大桥”各修一座“引桥”,使海外华人、港台同胞深受鼓舞。

他积极参加人民政权的建设,先后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常委,198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历任国务院科技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全国科普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北京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市科协主任委员、中国科技报研究会理事长。他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主要创建者,任第一、二、三届理事会理事长和第四、五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主持成立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委员会,任主任委员,该会经茅以升与太沙基教授联系,被国际土协接受为团体会员,为我国土力学界在国际社会中取得了应有的地位。

茅以升积极致力于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事业,1952年,他参加九三学社,后任中央副主席。为密切党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和九三学社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茅以升早就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由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需要,直到1987年,党组织才接受他的申请,批准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92岁高龄的茅以升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他终身奋斗、追求,正如他总结自己的一生所说,人生征途“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他终身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治学严谨,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数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呕心沥血,把毕业精力、知识和智慧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科技和桥梁建设事业,赢得了广大知识分子的敬佩和爱戴。他的崇高形象永远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中国近代桥梁事业的先驱

1933年3月,浙江省决定在钱塘江上兴建大桥,以贯通浙江省铁路、公路交通。浙江省建设厅长曾养甫、浙赣铁路局长杜镇远和浙江公路局长陈体诚一致推举茅以升担此重任。消息传来,他非常兴奋。尽管面临筹款能否成功,面临能否打破当时大一些的桥梁都是“洋人”修建的局面,能否击败“洋人”的竞争,以及在险恶大江上造桥能否胜任等尖锐复杂的问题,他还是鼓起勇气,知难而上,开始了对钱塘江大桥从筹办、设计、建造、炸毁、直到修复的领导工作。

茅以升当时在北洋大学任教。他两下杭州调查研究钱塘江建桥的可行性。钱塘江上水、风、土都不比寻常。上游山洪暴发时,水流湍急,下游怒潮倒灌时,波涛险恶,如果上下同时并发,或遇到台风,江水翻腾激荡,势不可挡。江底流沙深达40米以上,受水流冲刷,变迁莫测,突然刷深的最大变化可达10米以上。茅以升仔细研究分析了钱塘江的水文、气象和地质资料,经过调查考虑之后,结论是虽然难度极大,但“在有适当的人力、物力条件下,从科学方面看,钱塘江造桥是可以成功的”。他以无比的勇气和信心,要在钱塘江上施展抱负,为国争光。

茅以升白手起家,就任“钱塘江桥工委员会”主任委员,开始筹建工作,拟成建桥计划书。翌年,浙江省政府成立“钱塘江桥工程处”,茅以升任处长,他邀请罗英任总工程师,延聘了4位工程师,吸收了29位刚从大学工科毕业不久的青年,组成了桥工处的技术队伍。

在此以前,浙江省交通厅已清铁道部顾问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提出钱塘江桥工程设计方案。经研究认为,华德尔方案全桥长1872米,正桥29孔,公铁两线路平列,孔径小,墩子多,水上工程量太大,不适合江水与河床地质条件,需758万元(银元),造价太高。茅以升独立思考,自行设计出6个方案进行比较。在评选工程设计方案时,茅以升的设计方案以其经济合理性一举夺标。

中选方案桥址选在闸口六和塔旁。其优点是地质较好;江面较窄,再经堤岸整治,约束江流,使江面宽度缩为1000米;主流稳定,建桥50多年来,通航孔道不变。大桥全长1453米,正桥长1072米,由16孔跨度为65.84米简支钢桁梁组成,钢梁选用铬铜合金钢,强度高,重量轻,抗锈蚀。北岸引桥3孔,南岸引桥1孔,都是用50米的钢拱梁和钢筋混凝土框架及平台组成。全桥方圆配合,色调稠和,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全桥设计方案明显优于华德尔方案的特点有:全桥长度减少;钢梁自重减轻;采用双层结构,桥墩长度减去约一半;墩距加大到67米,减少桥墩数量,水下工程量锐减,从而工期缩短,工程造价大幅度下降;采用等跨度梁,遭破坏时便于修复。全桥造价(决算)仅531.64万元(法币)。

在施工上,采取了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的措施,如利用钱塘江的水来克服钱塘江的流沙,利用潮汐涨落浮运架梁等。在施工组织上,采用了“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新办法,有效地组织五家承包公司,基础、桥墩、钢梁等工程同时进行,只要两个相邻墩子完工,即可架梁,从而保证了在困难丛生的情况下,工程得以提前完成。

在施工中他克服困难,不断改进施工技术与创新,例如,沉箱下水浮运问题,在修建船坞、滑道失败后,成功地采用了水平轨道运输;沉箱浮运就位后,因洪水猛涨、潮水激荡,多次发生锚走绳断,冲走沉箱事故,后改用10吨混凝土大锚、并用高压射水将重锚埋入泥沙,才使沉箱得以定位;为使长30米的木桩桩顶入土10—15米而设计专用送桩;采用独特的射水打桩法,使原来每24小时打桩1—2根,增加到20根以上;在墩位处沉放柴排和石笼,防止沉箱移动和倾斜;此外,还设计制造了不少特殊工具与设备,如特制打桩船、送桩、沉箱起吊设备,钢梁浮运专用托架等。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大桥处于关系国家安危的战略地位,茅以升决定组织赶工,他几乎每天都下到桥基气压沉箱内,与员工研究措施。经全体员工努力奋战,于9月26日通了火车,宣告大桥建成。从1935年4月6日动工起,历时不到两年半。不幸的是,战局恶化,于同年12月23日茅以升不得不挥泪亲自参与将桥炸毁。直至1953年茅以升亲临主持大桥修复工程,才使其得到新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40多年来,这座大桥始终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担负着繁重的运输任务,为祖国建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茅以升始终关心大桥的运营、养护、维修情况,并于1984年视察运行近50年的大桥后,就另建第二座钱塘江桥向中央提出可行性建议。

中国铁路桥梁史这样评价钱塘江桥:“20世纪30年代,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以当时尚不发达的施工技术,用不到3年时间,由我国工程师自行设计并监造,建成了一座基础深达47.8米的双层公铁两用桥,这是旧中国铁路桥梁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培养造就了一批桥梁工程科技人才

茅以升在修建钱塘江桥时已下决心,要使已组成的桥梁技术班子,在钱塘江桥建设中得到锻炼,成长壮大,让他们在祖国的江河上修建各式各样的大桥。为此,他把钱塘江大桥工地办成了训练培养桥梁技术人才的学校。为了给国家培养更多未来的建桥队伍,在大桥施工期间,每年暑假前还致函国内各工科院校,请他们选派三年级大学生80人来工地参观实习两个月,每天上课12小时,其余时间分派至各工点实习。桥工处不仅供应食宿,热情接待,还指定专人讲解、辅导。茅以升本人也在百忙中抽时间为他们讲课。这一创举,受到各大学的热烈欢迎。

钱塘江桥工处在完成本身任务之处,为了锻炼队伍,还接受一些其他桥的设计任务,如广州“六二三”桥;福建省峡兜乌龙江桥的测量钻探、初步设计;1936年,为筹建武汉长江大桥,进行了钻探和桥址比较工作,并作出了建桥计划书。抗日战争胜利后,又提出“武汉大桥计划草案”。这些工作,虽因经费无着落而无结果,但锻炼了人才,为以后的建桥者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1941年唐山交大恢复正常教学以后,他又一次虚席让贤,自己去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就任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开始谋划抗战胜利后修复铁路、修建桥梁等工作。抗日战争时期,生活艰苦,很多有志造桥的工程技术人员,谋生无路。他筹建了桥梁公司,把这些技术人员和原钱塘江桥工处的部分员工,集中到桥梁公司,当时,虽然没有桥梁设计施工工程,就组织他们学习,研究桥梁的设计和施工,布置桥梁标准设计系列,并搜集参考资料,为武汉长江大桥、上海越江工程及修复遭破坏桥梁等工程准备方案。1946年,茅以升代表上海“越江工程委员会”提出了《上海市越江工程研究报告》,接着又承担了部分桥梁修复工程,其中包括承办钱塘江桥正式修复的设计与施工。尽管这些工作无利可图,却培养了掌握新技术的人才,对祖国的建设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茅以升不顾责难,派人经营商业,以其收入作为这批职员的生活费用。1944年,桥梁公司经济十分困难濒于倒闭,茅以升筹划未来,从培养人才着眼,还毅然送大量人员去美国实习。对出国人员的家属,照支工资,直到回国。这批留美人员各有专攻,收获很大,归国后,大都成为祖国大型桥梁建设的前驱和骨干,在祖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致力于工科教育,倡导教育革命精心培育科技人才

1920年起,前后约30余年,茅以升在教育战线上,倾注了不少心血。他曾出任东南大学、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北洋大学、唐山工学院等多座大学校长,立基创业,功绩显著,是知名的教授和杰出的教育家。

茅以升在各校任职期间,对校务管理、学校体制、课程设置、教学设备、科学研究、学术活动、教学作风、学生工作和校园管理等,都亲自过问,并作了重大改进。

他在教学工作中,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素以认真、严格、诲人不倦著称。授课时讲求概念清楚,逻辑严密,注意深入浅出,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用事例解释理论概念,力求讲清每一理论原则的实践意义,使学生透彻领悟,融会贯通。课外与学生交流,尽心辅导,并征求意见,以改进教学。

他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他认为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授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力学习、自力研究的习惯和能力。他反对把学生当作“受体”的灌注式教学,实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成为“主体”。他以自己的治学经验“博闻强记,多思多问,取法乎上,持之以恒”要求学生。他独特的教学方法是通过“考先生来考学生”。每次上课的前十分钟,先指定一名学生,让他就前次学习课程提出一个疑难问题,从学生所提问题的深浅,可知他对课程是否作过深入的钻研和探讨及领会程度。问题提得好,或教师都不能当堂解答的提问者,给满分。如提不出问题,则由另一学生提问,前一学生作答。此法推行后,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学习思想极为活跃,学业大进,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学生所提问题,能使教师受到启发,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亲自带领教育科学生来听茅以升的课,对他的教学方法评价很高,认为“这的确是个崭新的教学上的革命,是开创了我国教育的一个先例,值得推广”。

茅以升认为旧教育的弊病是理论与实际脱节,通才与专才脱节,科学与生产脱节,片面追求理论教育的“质”,严重忽视培养人才的“量”。他于1926年在上海交大30周年纪念刊和《工程》杂志上发表《工程教育之研究》的论文,批判理论脱离实际的欧美教育制度,呼吁建立适合我国现状的教育制度。主张“先授工程科目,次及理论科学,将现行程序完全倒置”。并且从学制、招生、课程、考核、教授、实习、服务等方面,提出大破大立的改革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认为为新社会培育人才,更应进行教育革命。1949—1950年,他撰写专论《教育的解放》、《习而学的工程教育》等,强调按照人的认识规律,由感性知识入手,进而传授理性知识,先让学生“知其然”,而后逐渐达到“知其所以然”,从而把理论与实际、科学与生产、读书与劳动、学校与现场紧密结合起来。1962年,他将自己的教育思想系统整理写成《建设一个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教育制度》,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小组会上发言,受到周总理高度评价。

此外,他还强调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和科技水平,投身科普工作,抓业余教育和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他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呕心沥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中国土力学的开拓者

30年代,国际上对土力学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施工中遇到桩打不下和沉井下沉发生歪斜等现象,经过对钱塘江流沙的研究,他感到土力学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立即开始刻苦钻研,很快掌握了这门新兴学科。他对库伦土压力经典理论中所存在的问题有独到的见解,经常与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的创始人太沙基教授通信讨论研究。1938-1941年间,他在唐山工学院开课讲授,是我国第一个讲授土力学课的人。同时向全校师生作“Stresses on Retaining Wall”等学术报告。1940年,与其兄、弟捐款,请中国工程师学会设“石渠奖金”,专奖研究土力学的优秀会员。1948年,在上海发起“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基本建设工作全面铺开,面临许多复杂的地基基础问题,急需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方面的人才与技术,这时,茅以升认为应尽一切努力普及并提高土力学知识,他于1952年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组织成立了土力学小组,举办土力学学术交流和普及讲座。在他的倡仪下,这种土力学学术活动逐渐传播到天津、上海、南京各地。1957年,茅以升主持成立了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委员会,并成为国际土协的团体会员。同年,他代表我国土力学学会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第四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为我国土力学界在国际上取得了应有的地位。几十年来,我国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科学技术已有显著的提高与发展,这一切与茅以升的长期领导和关怀是分不开的,他对我国这一科学技术的开拓、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奠基人铁道科技事业的开拓者

茅以升担任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工作,长达32年之久。1950年,他被任命为铁道技术研究所(后改为研究院)所长时,全所只有60人,4个研究组,只能从事一些试验工作。他不计较单位大小,职位高低,他考虑的是,要发展铁路运输事业,必须发展铁道科学技术,铁道科学是一门内容极其复杂而理论又比较高深的综合性的“技术科学”,这是一个需要开拓和发展的领域。他一方面亲自主持院务工作,另一方面以研究院为基地,研究科学管理、科研方针,中国铁路建设与铁路科研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他的教育、生产、科研相结合的思想。这一期间,他结合在科研管理上遇到的问题,先后发表了20多篇论文和文章,如《科学研究的组织和体制问题》、《我国铁路科学研究的远景》等,阐述了科学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生产技术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基础科学与生产专业之间,技术科学是桥梁”,产业部门的研究机构的任务是使技术经验理论化,学科理论实用化。“生产技术是技术科学的实践,实验技术则是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的实践。对生产而言,实验技术是生产技术的前导,有时生产技术亦有实验技术的性质,这就是‘中间工厂’中的生产”,指出生产技术需要综合的技术科学中学科的综合理论。

首先,他肯定了铁道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技术科学研究,他明确提出:“铁道科研工作当然应该为铁道运输服务,也就是在提高铁路运输效率的要求上,负有解决技术问题的主要责任”。他针对铁路专业技术综合性的特点,强调铁道科学研究院也要办成铁路专业齐全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茅以升的办院思想,始终贯穿着理论结合实际,科研为生产服务这一条红线。他参加主持制订的1956、1963、1977年铁道科学研究工作远景规划,都是“针对运输生产建设的技术关键,选定铁路发展中的重大、综合、长远、理论方面的课题,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解决实现铁路现代化的各种科学技术问题。”

1956年编制铁道科技发展规划时,他站在全路科技发展的高度,强调要把铁道系统中的全部科学力量组成全国性的分门分类大小成套的科学工作网,把铁道科学研究院作为整个铁道科研力量,全国科研工作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核心来考虑。

他主张“生产中来,生产中去,科学为生产服务”,科研立题要结合运输生产需要,而且强调要尽快把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上去,要求“加强发展研究,安排好中间试验,及时组织科研成果的审查、鉴定和推广、形成运输生产力”。他主张对课题进行经济核算,认为只有通过经济核算,才能体现出科研工作投入少、产出高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科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早在60年代初,他就面对科技迅速发展这个现实情况,强调职工继续教育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组织各种专业训练班,建立大学生进院摸底考试制度和导师制度,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补课和培养。先后在院内成立了红专大学、科技学院和教育中心(研究生部)。铁道科学研究院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茅以升80岁高龄还亲自招收研究生。

茅以升历任铁道科学研究院历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离职后,还兼任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他提倡学术民主,主张学术争鸣。

铁道科学研究院在茅以升的领导下,经过全院职工的努力,到1980年,全院职工已达3532人,其中科技人员1827人;全院设有10个研究所,1个实验工厂,1个环形铁道试验段;30多年来共取得1800多项研究成果,其中约60%在铁路运输生产建设中发挥了作用。铁道科学研究院现已建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铁道科技研究试验中心

㈤ 是谁发明的足球,足球起源于哪个国家

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蹴鞠”,后来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发展成现代足球。所以说,足球的故乡是中国。据说,希腊人和罗马人在中世纪以前就已经从事一种足球游戏了。他们在一个长方形场地上,将球放在中间的白线上,用脚把球踢滚到对方场地上,当时称这种游戏为“哈巴斯托姆”。而现代足球起源地是在英国,是来源于12世纪前后他们和丹麦发生了一场战争,战争结束后英国人看到地上有丹麦士兵的人头,由于英国对丹麦士兵非常痛恨,便踢起了那人头。到19世纪初叶,足球运动在当时欧洲及拉美一些国家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的英国已经相当盛行。直到1848年,足球运动的第一个文字形式的规则《剑桥规则》诞生了。
所谓的《剑桥规则》,即是在19世纪早期的英国伦敦,牛津和剑桥之间进行比赛时制定的一些规则。当时每队有11个人进行比赛。因为当时在学校里每套宿舍住有十个学生和一位教师,因此他们就每方11人进行宿舍与宿舍之间的比赛,现在的11人足球比赛就是从那时开始的。1863年10月26日,英国足球协会在英伦召开了现代足球史上十分重要的会议。比赛归程草拟出来,但有些条文却离今天的规则相距甚远。比如当时有这样一条:当球从球门柱之间进入或在上面的空间越过,不论高度如何,只要不是被手扔、击、运进去的,都算赢一球。那时球员的位置与阵形也不同于今天:每队一名守门员、一名后卫、一名前卫和八名前锋。制定规则不久,阵形有所改变:一名守门员、两名后卫、三名前卫和五名前锋。所以上场比赛的队员就是十一人了。
然而众多的资料表明,中国古代足球的出现比欧洲更早,历史更为悠久。我国古代足球称为“蹴鞠”或“蹋鞠”,
“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一词最早记载在《史记匪涨亓写》里,汉代刘向《别录》和唐人颜师曾为《汉书·枚乘传》均有记载。到了唐宋时期,“蹴鞠”活动已十分盛行
,成为宫廷之中的高雅活动。1958年7月,国际足联前任主席阿维兰热博士来中国时曾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国。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中国古代的蹴鞠活动最终没有发展成为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现代足球运动。这个质的飞跃是在资本主义的英国完成的。

㈥ 明清时期,我国有什么科技成就

引言:

在探讨明清时期都有哪些科技成就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背景。

明清时期尽管出现了很多稀罕的发明以及比较有世界水准的科技,但是总体来看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已经走下坡路,出现滞缓,明清时期的传统技术虽然领先于世界各国,在经济中心上仍然没有输给西方国家。

明清时期有四大发明做支撑所以基本上没有失去经济帝国的地位,不过与当时农业经济相适应的新的科技却很少再出现,也就说明清时期的科技发明和农业小经济在规模上是不对等的,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背景依然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农业也自然是封建自然经济。相反,西方则在文艺复兴运动的驱动下,科技的发展速度明显超过了东方。那么东方明清两朝在这一背景之下都出现了哪些科技发明科技成就呢。

1.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

我们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曾学到过关于《天工开物》的大概介绍,所以我们都知道从明朝末年之后,这本书在科技发明界有着极高的评价,不光是在东方在西方也是如此,因为这本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善的记载了关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的综合性著作,是明朝崇祯皇帝时期宋应星的著作,在历史学界也有学者将这本书称之为是农业综合性网络全书。外国人对这本书的评价也是极高,西方学者曾将这本书称之为是17世纪的工艺网络全书。

那么为何这本书无论是在历史学界还是农业经济和手工业学界都拥有着极高的地位,原因在于宋应星当时将人类和自然相结合,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从这本书中投射出明朝时期已经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

10.明清时期农业灌溉技术

明清时期是我国农业日趋成熟的阶段,因此出现了很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农具,其中影响后世最为广泛最持久的就是农业灌溉了。根据史料记载,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业灌溉在明朝时期发展很快到了清朝时期基本成熟,在明朝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以及农具播车等,这些发明都是有利于小规模农业生产发展的,从这点也说明了当时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结论:

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科技成就发展达到顶峰的时期,所有的发明和科技成就涵盖了农业、手工业、军事工业、纺织业等,并且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㈦ 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发明创造

汉字,文学,医学,建筑....
鼓:
传说公元前3500年中国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兽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达米亚的苏默人制成了一人高的圆鼓,鼓身还绘有图画。后来有了小铜鼓和大铜鼓。15世纪骑兵用的大铜鼓,17世纪时开始为乐团采用。1692年蒲塞尔为“仙后”所作的配乐中就用上了。这种鼓现在叫定音鼓,19世纪有了低音大鼓。鼓声可使节拍鲜明,粗犷有力。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定音鼓。
2、二进位制:
相传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发明了二进位制。《周易》就是五经之一的《易经》,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周易》相传是由约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画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辞,并经过孔丘修订而成为《易经》。当代的电子计算机用的不是十进制而是二进制。二进制是谁发明的?《周易》中的“易数”用的就是二进制。换句话说就是伏羲发明了二进制,伏羲就是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才有五谷,我国才有原始农业。伏羲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可谓大矣!我国北京的先农坛就是为了祭奠神农(即伏羲)而建造的,这里表达炎黄子孙对他的敬佩之情。
3、绳索:
公元前2800年,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创造麻绳的技术。我国人民开始用大麻纤维制绳。到公元纪元开始时,用大麻纤维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主要制绳材料。1775年,英国发明家马虚发明制绳机,结束了手工制绳的时代。从1950年开始用人造纤维制造绳索,直径约2毫米的马尼拉绳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会折断,而同样粗的尼龙绳则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养鱼法:
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已经懂得养鱼。那时我国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鱼卵,把它养大食用。1960―1970年代,欧美才用人工养殖蛙鱼等鱼类。英国等西欧国家现在每年由养鱼场生产淡水养鱼约有10万吨。
6、赤道式天文仪:
公元前2400年,中国人发明了赤道式天文仪。
7、十进计数制:
中国人于公元前14世纪,发明了十进计数制。在现代科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欧洲人正式采用它的最早时间的证据,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发现的,而中国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便已经采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纪的甲骨文中,见有中国人用十进制记述了“547天”的实例。
太阳风暴——最早发现的太阳黑子
有星孛入于北斗——彗星的观测
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日食记录
日月星辰——阴阳合历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历法著作——《太初历》
土圭测日影
星陨如雨——流星群的观测
演示天体视运动的仪器——浑天仪
我国最古老的记时仪器——壶漏
大地测量——子午线的测定
历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气历》
科苑奇葩——郭守敬发明和研制的天文仪器
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郭守敬的《授时历》
周公观景——天文台的设置
我国最早的数学专著——《周髀算经》
精推细算——《九章算术》
运筹帷幄——零与筹算
十进制记数法
中国剩余定理——大衍求一术
祖冲之和圆周率
贾宪三角
一元高次方乘——天元术
朱世杰和他的《四元玉鉴》
双假设法——盈不足术
级数与垛积术的应用
中国——算盘的故乡
磁石的魔力——指南针的发明
《墨经》与第一运动定律
被中香炉与常平架
磁偏角和磁倾角
测量工具——游标卡尺
投影
幻灯——走马灯
神秘的倒影
奇异的镜子——透光镜

㈧ 我国的发明有那些

太阳风暴——最早发现的太阳黑子
有星孛入于北斗——彗星的观测
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日食记录
日月星辰——阴阳合历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历法著作——《太初历》
土圭测日影
星陨如雨——流星群的观测
演示天体视运动的仪器——浑天仪
我国最古老的记时仪器——壶漏
大地测量——子午线的测定
历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气历》
科苑奇葩——郭守敬发明和研制的天文仪器
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郭守敬的《授时历》
周公观景——天文台的设置
我国最早的数学专著——《周髀算经》
精推细算——《九章算术》
运筹帷幄——零与筹算
十进制记数法
中国剩余定理——大衍求一术
祖冲之和圆周率
贾宪三角
一元高次方乘——天元术
朱世杰和他的《四元玉鉴》
双假设法——盈不足术
级数与垛积术的应用
中国——算盘的故乡
磁石的魔力——指南针的发明
《墨经》与第一运动定律
被中香炉与常平架
磁偏角和磁倾角
测量工具——游标卡尺
投影 幻灯——走马灯
神秘的倒影
奇异的镜子——透光镜
世界最早的潜望镜
世界最早的人工磁化法——指南鱼
杰出的机械——指南车
火药的发明
火柴的发明
漆和漆器
China——世界著名的瓷器
石油和天然气
会燃烧的石头——煤的开发和利用
张衡的地动仪
最早的测风仪
云向西 雨没犁——云的观测和云图集
温度观测仪和降水观测仪
天气预报
古老的物候历
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引泾往洛—一郑国渠
贯通南北的水利工程——京杭大运河
我国最早的水位站——涪陵石鱼
我国最早的潮汐图——窦叔蒙《涛时图》
古代地理学名著——《水经注》
青铜时代——铜矿开采
煮海为盐——盐卤开采
最早的植物志—— 《南方草木状》
草木鱼虫鸟兽——动植物分类
举杯邀明月 把酒问青天——制曲和酿酒
山中有玉者木旁枝工垂——植物探矿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特色鲜明的《王祯农书》
精耕细作五谷丰登
茶的种植与茶文化
鲁桑百丰绵绵——桑蚕技术
济世之谷——豆类植物的栽培和豆类食品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善其事 利其器——铁犁的发明
蓄力播种机——三角耧
扬场工具——扇车
水利灌溉机械——龙骨水车
两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鱼塘
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栽培技术
地下渠道——坎儿井
望齐侯之色——中医的诊断术和治疗术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神农尝百草——中草药治病
伏羲制九针——针灸疗法
华陀麻醉术——麻沸散
免疫法——种痘术
养生延年——激素的提取
铁的冶炼技术
百炼成钢——多种多样炼钢技术
黄铜和锌的冶炼
中国银——含镍白铜的冶炼和西传
水法冶金——胆铜法
三大铸造技术
粮食加工工具——水碓和水磨
最早记录里程的车辆——记里鼓车
纵横驰骋——蹄铁术与马蹬的发明
鲁班与锯刨伞的发明
巨龙横卧——万里长城
世界第八奇迹——秦兵马俑
巧夺天工——风格独具的桥梁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隋大兴城
宫殿建筑的瑰宝——故宫
最高最占老的重楼式木塔——山西应县木塔
不沉之舟之奥秘——水密隔舱
运河船闸
大风起兮车如飞——风帆和帆车
飞行者的至宝——降落伞
凌波之至宝——舵
高效率的推进工具——橹
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
航空模型之始——风筝
天文与地文航海技术
水平旋翼和螺旋桨
“骑士阶层”的大敌——火药及火药武器
兵学圣典——《孙子兵法》
战车战船
异彩纷呈的冷兵器
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造纸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的最高成就——彩色套印
泥活字印刷技术
木活字印刷术和检字盘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我国最早的建筑学专著——《营造法式》
嫘祖和原始纺织技术
手摇脚踏纺车
织机和提花机
染料和染色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我国最早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
我国古代最大的网络全书——《永乐大典》
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青铜器与金文
秦代标准字体——小篆
今文字的开端——隶书
笔势飞动 直抒性灵——草书
点画萦带 体势流美——行书
结构完美的字体——楷书
我国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作——《说文解字》
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文房四宝
石窟艺术与敦煌壁画
唐代杰出的艺术品——唐三彩
形式整齐 声调和谐——律诗
婉约豪放说宋词
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乐器
朱载堉与“十二平均律”
闻名中外的曾侯乙编钟
我国第一部介绍戏曲作家 作品的专著——《录鬼簿》
生旦净丑——中国的传统戏曲
元曲与关汉卿
中国古代保健体操——五禽戏
中国功夫——武术
中国古代足球——蹴球
古老的棋类运动——中国象棋
奥妙无穷的黑白世界——围棋
造纸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水运仪象台建于北宋末年,由吏部尚书苏颂主持建造,是一座大型天文仪器,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中国古代的伟大科技成就。
蚊香的发明可能与古人端午节的卫生习俗及烧香祭祀的习俗有关。
黑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人类文明的曙光——火
人类最早的远程武器——弓箭
人类最早的工具——石器
中医中药对世界最伟大的贡献是其防病治病的实践技术。
中国是数学古国,《九章算术》、《数术九章》是古代数学名著。
中国还是天文学古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太阳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国家。
在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中医中药、10进位值制、赤道坐标系、雕版印刷术新四大发明之外,瓷器、丝绸、金属冶铸、深耕细作等影响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国古代发明还可以列举出许多。
24节气堪称我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发展的两个黄金时代。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古代仅唐以前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有都江堰、郑国渠、灵渠、龙首渠、京航大运河等。隋朝兴建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航行运河。这些工程无论在建筑规模、技术水平 还是在农业灌溉、航行、运输的获益等方面都是中世纪欧洲无法比拟的。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在《墨经》一书中提出了点、线、方、圆等几何概念。《周髀算经》已有勾股定理的运算方法。成书于汉代的 《九章算术》共收有应用题的解答方法246个,内容十分丰富,在算术、代数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特别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远远胜过古希腊的数学 体系。祖冲之用“割圆术”求出的圆周率十分精确,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我国古代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突出贡献—“四大发明,它 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
指南针发明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人们把天然磁石磨成勺形, 放在光滑的平面上,使之指出南北方向,这种指南仪被称为“司南”。北宋时已用人工磁化方法制造指南仪。曾公亮1044年编辑的《武经总略》一书记载 了“指南鱼”的制造方法。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进一步说明了用铁针磁化制作指南针的方法。指南针发明不久,被用于航海,它指引着中 国远洋船队航行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线上,并在十二世纪传入阿拉伯,以后传入欧洲。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劳动人民从漂絮和沤麻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始于西汉。新疆罗布卓尔汉烽燧遗址出土的西汉古纸,都是植物纤维纸,质地还比 较粗糙,东汉主管御用手工作坊的蔡伦,他凭借充足的人力物力,在总结工匠经验的基础上,以破布、树皮、旧麻为原料,改进造纸工艺,制造出一批 质量比较高的实用纸。造纸技术首先传到朝鲜和越南,七世纪传到日本,八世纪传到阿拉伯,十三世纪传到欧洲。
印刷术的发明,大体经历了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两大阶段。大约在隋代,人们在印章石刻的拓印方法启示下,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北宋时期(约在公元1041-1049年),平民发明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它用胶泥制成活字,然后排版印刷,既经济又方便,大大提高了效率,是印刷史上的一次 大的革命。元代王祯又研制成功了木活字,还发明了转轮排字架。
火药的发明始于炼丹术。炼丹士在炼丹过程中,偶然发现点燃硝、硫、木炭为主要原料的混合物,会引起燃烧和爆炸。火药发明后,被用于军事,结 果改变了战争的面貌,也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正如马克思所说:“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在北宋的抗金战争中,宋军使用了“霹雳炮”、震天响等杀 伤力很大的火药武器。宋代后期,又发明了火药砂枪、火药炮。火药大约于 1225至1248年,由商人传入印度和阿拉伯,以后传人西方。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我们对 我国祖先科学创造、发明的揭示与探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启迪广大青少 年勤奋好学、开拓进取之心。
历史发展到今天,已进入声光电的影像时代,知识信息的传播,形象、直 观。本书选用“图话”的形式,以“图”展现历史风貌和各种形象,以“话” 叙说史实,图文互补,有景有情地向读者展示了祖国几千年文明发展的累累 硕果。
本书虽名为《中国古代发明图话》,但是其中的一些条目并不是严格意义
的发明,如一些天文现象,是我们祖先最先观测到的,是属于发现方面的内 容,但由于对社会生产实践和人民日常生活起过重要作用,意义重大,又有 开创性,我们也放在本书中一并讲述。
再如,有些学术著作,对某一领域里的发明创造作了真实、完整的记录和 描述。历史上的科研成果,主要是靠著作才得以总结、流传下来,如《周髀 算经》、《王祯农书》等。我们也收到本书中。对同一学科,内容相近的学术 著作,我们只选择撰写年代比较早的,加以介绍、讲述。
本书没有采用编年史的框架,基本上按天文、历法、物理、化学化工、地 学、生物学、农学、医药学、轻工、冶金机械、建筑、航行航空、军事、文化艺术的顺序编排,但又未作严格的分类有些条目在内容上有交差,如: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火药的发明中作了介绍,在火药武器中又有涉及;再如种桑养蚕,在桑基鱼塘中讲述,在纺织的有关条目中又进一步阐述。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照顾叙述上的方便,而且也是为了使读者更加全面、
准确地掌握有关知识。并且在条目内容有交差的同时又有侧重。
我国的传统文化深厚、绚丽,有许多文献典籍流传下来。以往的同类出版 物只介绍科技领域里的发明发现,其实,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我们祖先同样有独特的发明创造,如:汉字、诗词歌赋、音律和古代乐器等等。它们都是人 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社会发展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为此,我们增加了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有关条目,这是本书的独到之处。
在图片的选用方面,除了展示器物以外,我们还注意表现古代科学家在著 述、发明时的情态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向读者展示百折不挠的科学巨匠 在发明创造过程中,一个个奇特有趣的感人故事,以增强历史感和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进一步体会到发明者的艰辛。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21750039.html

㈨ 李晨奕和李正洋哪个好

李晨奕和李正洋都好,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千秋,都是很好的哥们,我很看好他们

阅读全文

与李正洋的发明是我国的一项科研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