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谁发明了轮胎
约翰·伯德·邓洛普发明了汽车轮胎。
1845年,英国米德尔塞克斯的土木工程师罗伯特·W·汤姆逊发明了用皮包裹,内充空气或马毛的轮胎,但没有实际使用。1888年居住在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苏格兰兽医约翰·伯德·邓洛普,看到自己儿子自行车的实心橡胶轮在石头路上颠簸很厉害,于是用一根通过活门充气的管子,外面涂上橡胶作保护层,做了一个气胎。这种气胎缠在车轮上,要修补内管的的刺孔,必须首先用苯把涂的橡胶泡下来,修好后再涂上橡胶。这种新轮胎一开始受到人们的嘲笑,但他的儿子骑此车参加比赛获得了第一名,于是此项发明受到人们的重视。邓洛普为他的发明申请了专利,放弃了兽医职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轮胎制造厂,开始生产橡胶轮胎。从1894年起,早期大批量生产的“希尔德布兰德”和“沃尔米勒”牌摩托车正式使用了邓洛普轮胎。
真空轮胎是法国米其林轮胎公司1959年发明的。真空轮胎又称子午胎,是由帘布层外围加有一层钢丝(带束层)组成,提高了轮胎强度,散热条件好,适应高速行驶;弱点是怕缺气,缺气行驶时轮胎下沉量增大,与地面磨擦成倍增加,胎温急剧升高,轮胎变软,强度下降;胎体内的钢丝与帘布层之间也会磨擦生热,过热状态会加速钢丝与橡胶的老化,变形,甚至内部断裂,以至脱层,埋下爆胎祸根。缺气低速行驶也会刺伤轮胎,胎侧折断,而且潜伏期长,隐蔽性大,更有危害性,以后在高速行驶时极易发生爆胎。
⑵ 周长城的科研成果
①学术著作
[1] 汽车平顺性与悬架系统设计【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1排1;[2] 汽车减振器设计与特性仿真【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1排1;[3] 车辆悬架设计及理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排1;[4] 车辆悬架弹性力学解析计算理论【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2排1;[5] 汽车振动分析与测试【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3,首位;[6] 液压筒式减振器设计及理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排1;[7] 科技创新与专利申请实务【著】,中国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06,1排1。
②代表性学术论文
[1] Changcheng Zhou, Xueyi Zhang, Wei Xu, Jian Guo.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f throttle slice stress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2009, 7(1):3-7. (EI: 20093212236587)[2] Changcheng Zhou, Chuan Bo, Xueyi Zhang, Jie Meng. Math model for throttle slice thickness analytical design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J]. Int. J. Vehicle Systems Modelling and Testing, 2009, 4(3) : 133-149. (EI: 20094912532408) [3] Changcheng Zhou, Xueyi Zhang, Jie Meng, Leilei Zhao. Simulation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 outer characteristic with piecewise maths fun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2009, 7(1): 8-14. (EI: 20093212236588)[4] Changcheng Zhou, Zhiyun Zheng, Liang Gu. Study on the availability throttle opening size and velocity characteristic of damper[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7, 27(1): 281-284. (EI: 071910594430)[5] Changcheng Zhou, Zhiyun Zheng, Xueyi Zhang. Design Method for Throttle Holes Area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 for Small Electric vehicles[J]. Journal of Asian Electric Vehicle, 2009, 7(1): 1191-1198.[6] 周长城, 顾亮,筒式减振器叠加节流阀片开度与特性试验[J],机械工程学报,2007, 43(6): 210-215. (EI: 20072810698062) [7] 周长城, 顾亮,多片叠加节流阀片的设计及应力分析[J],机械强度,2007, 29(2): 324-328. (EI: 20070410389898)[8] 周长城, 郑志蕴,油气弹簧阻力特性计算机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06,18(8). (EI: 20063910135993) [9] 周长城, 顾亮,油气弹簧阀系参数设计与特性试验[J],汽车工程,2008, 30(1): 53-56.[10] 周长城, 石沛林,油气弹簧节流阀片应力分析[J],汽车工程,2008, 30(4): 349-353.[11] 周长城, 孟婕,车辆悬架最佳阻尼匹配减振器设计[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8, 33(3), 15-19.[12] 周长城, 袁光明,基于车辆参数减振器常通节流孔优化设计方法[J], 汽车工程,2008, 30(8): 687-691.[13] 周长城,减振器节流阀片拆分为多片叠加的设计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06, 22(11): 121-125. (EI: 20070410389898)[14] 周长城, 任传波,最佳阻尼匹配减振器阀片厚度优化设计与特性试验[J],振动工程学报,2009, (1): 54-59. (EI: 20091311991491)[15] 周长城, 刘瑞军,赵以强,油气弹簧叠加阀片设计方法及对节流缝隙影响[J],兵工学报,30(4): 461-466. (EI: 20092212098898)[16] 周长城, 孟婕, 田立忠, 赵雷雷, 郭剑, 毛少坊,汽车筒式减振器特性分段函数建模与仿真[J],汽车工程,2010, 32(4) :333-338. (EI: 20102312987716)[17] 周长城,悬架杠杆比对油气弹簧阀系设计参数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7, 23(12): 135-139. (EI: 20080311033928)[18] 周长城, 顾亮,王丽,节流阀片变形与变形系数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 26(7): 581-584. (EI: 20063810123515)[19] 周长城, 顾亮, 赵立航,减振器叠加节流阀片的分析与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 26(8): 681-684. (EI: 2006416267)[20] 周长城, 袁光明,叠加阀片油气弹簧节流缝隙设计及特性试验[J],中国机械工程,2008, 19(7): 581-584. (EI: 081911245413)[21] 周长城, 焦学健,簧上质量对油气弹簧阀系设计参数的影响[J],中国机械工程,2008, 19(8): 998-1002. (EI: 082311304574)[22] Changcheng Zhou, Liang Gu, Wei Xu. Study on the Analytic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rottle-Slice Deformation[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2007, 8: 2688-2692. (EI: 20075110979659)[23] Changcheng Zhou, Leilei Zhao, Yanhui Cai. Functio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Deformation of Multi-Throttle-Slices for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2009, 8: 1441-1444. (EI: 20094812516812)[24] Changcheng Zhou, Shaofang Mao, Leilei Zhao. Analytic Superposition Computation Method of Ring Throttle Slice Deformation on Non-Uniform Pressure[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2010, 8: 193-196. (EI: 20104613386320)[25] Changcheng Zhou, Ruijun Liu. Model of the Maximum Design Thickness of Superposition Throttle Slices of Shock Absorber[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2008, 9: 1328-1332. (EI: 20084811743322)[26] Changcheng Zhou, Yujin Guo. Optimization Design Method for Throttle Hole Area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2008, 9: 688-693. (EI: 20084811743201)[27] Changcheng Zhou, Wei Xu. Model for optimization design of throttle holes area of telescope-damper[C]. IEEE Vehicle Power and Propulsion Conference, 2008, 9: 357-363. (EI: 20090111823753)[28] Changcheng Zhou, Baojiang Kang, Wei Xu. Study on differential equation and solution of throttle slice deformation of shock absorber[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2007, 8: 1464-1467. (EI: 20081211155125)[29] Changcheng Zhou, Yuanlyi Liu. Stress Analytic Computation and Minimal Permission Thickness of Superposition Throttle Slices of Shock Absorber[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 2009, 10: 184-188. (EI: 20090111838783)[30] Changcheng Zhou, Jie Meng, Yuanyi Liu. CAE Software of Twin-Tubes Shock Absorber Outer-Characteristic[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Compuer Grapghics, 2009, 8: 442-447. (EI: 20094712467985)[31] Changcheng Zhou, Leilei Zhao, Zhiyun Zheng. CAD Software Development of Throttle Valves Parameters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 Based on Speed Characteristic[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Compuer Grapghics, 2009, 8: 524-527. (EI: 20094712467971)[32] Changcheng Zhou, Yuanyi Liu, Yanhui Cai. Characteristic Simulation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 2008, 10: 207-211. (EI: 20090111838788)[33] Changcheng Zhou, Canchang Liu, Leilei Zhao. Deformation Analytic Computation of Throttle slice of Shock absorber[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atural Computing, 2009, 7: 359-361. (EI: 20094512430465)[34] Changcheng Zhou, Jie Meng, Yuanyi Liu. Stress Analytic Computation of Throttle slice of Shock absorber[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atural Computing, 2009, 7: 482-458. (EI: 20094512430435) [35] Changcheng Zhou, Shicai Ji, Zhiyun Zheng. CAD of Throttle Valves Parameters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 Based on Multi-Points Speed Characteristic[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strial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2009, 5: 456-459. (EI: 20094412410527) [36] Changcheng Zhou, Yuanyi Liu. CAE of Outer Characteristic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 for Three Wheel Agricultural Vehicle[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strial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2009, 5: 460-463. (EI: 20094412410528) [37] Changcheng Zhou, Jie Meng, Zhiyun Zheng. Optimization Design Method of Throttle Slice Thickness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2009, 8: 869-874. (EI: 20094812516885)[38] Changcheng Zhou, Yuanyi Liu. Functio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Outer Characteristic of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 for Automobile[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2009, 8: 1436-1440. (EI: 20094812516849)[39] Changcheng Zhou, Chengjun Li. Analytic calculation of stress of multi-throttle-slices for twin tubes shock absorber[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2009, 1: 84-88. (EI: 20101212793157)[40] Changcheng Zhou, Yuanyi Liu. Stress Analysis of Throttle Slices and Characteristic Test of Hydro-pneumatic Spring[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2009, 8: 2161-2166. (EI: 20100912743612)[41] Changcheng Zhou, Jie Meng, Yanhui Cai. Optimum Design of Throttle-Valves Parameters for Shock Absorber Based on Velocity Characteristic[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9, 10: 312-316. (EI: 20101412821398)[42] Changcheng Zhou, Jie Meng, Yanhui Cai Elasticity Mechanics Computation of Throttle-Slice for Twin-Tubes Shock Absorber[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9,10 :293- 296.(EI: 20101412821394)[43] Changcheng Zhou, Jie Meng.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Telescopic Damper Outer Characteristic[C]. IEE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2008, 6: 191-195. (EI: 20084011617291)[44] Changcheng Zhou, Shaofang Mao, Leilei Zhao. Analytic Superposition Computation Method of Ring Throttle Slice Deformation on Non-Uniform Pressure[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2010, 8: 193-196. (EI: 20104613386320).
③发明专利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6项,已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6项,并且于2014年在中国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科技创新与专利申请实务》著作1部。
[1] 减振器复原阀叠加阀片的拆分设计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074087.2,首位;[2] 汽车钢板弹簧厚度的拆分设计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210245666.4,首位;[3] 卡车驾驶室减振器最佳速度特性的设计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073654.2,首位;[4] 汽车稳定杆橡胶衬套的径向变形叠加解析计算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210245668.3,首位;[5] 减振器磁流变液体的磁致剪切应力系数的分析计算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113168.9,首位;[6] 液压减振器活塞孔个数的优化设计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082143.7,首位;[7] 半主动悬架可控筒式液压减振器阀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210357768.5,首位;[8] 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实时最佳阻尼控制算法,发明专利号,ZL201210245685.7,首位;[9] 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电磁线圈匝数的设计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212217.4,首位;[10] 基于减振器阻尼解析仿真的汽车当前行驶路况辨识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210245640.X,首位;[11] 驾驶室悬置最优阻尼比的设计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073465.5,首位;[12] 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实时最佳电流的控制算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212187.7,首位;[13] 减振器复原叠加阀片最大许用厚度的设计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073827.0,首位;[14] 减振器复原阀限位挡圈曲面形状的设计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073558.8,首位;[15] 减振器复合阀螺旋弹簧刚度设计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210245639.7,首位;[16] 液压减振器复合阀节流阀片在螺旋弹簧下的变形计算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210245669.8,首位;[17] 减振器复原叠加阀片强度的校核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073652.3,首位;[18] 液压减振器复原阀片厚度的设计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073563.9,首位;[19] 液压减振器压缩阀座的孔径及个数的优化设计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082144.1,首位;[20] 汽车减振器压缩阀限位间隙垫圈厚度的设计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082141.8,首位;[21] 液压减振器压缩阀片预变形量的设计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082145.6,首位;[22] 汽车半主动悬架磁流变减振器阻尼通道宽度的设计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113153.2,首位;[23] 基于特性要求的磁流变减振器阻尼通道宽度的设计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113166.X,首位;[24] 减振器磁流变液体的磁致特性指数的试验分析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113151.3,首位;[25] 汽车减振器压缩阀叠加阀片的强度校核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113154.7,首位;[26] 减振器外特性试验的分析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075108.2,首位。
④ 软件著作权
[1] 汽车筒式减振器CAD软件,软件著作权,首位;[2] 汽车筒式减振器特性仿真软件,软件著作权,首位。
⑶ 车轮是如何发明的
你能想象车轮和陶有莫大的关系吗?你能想象车轮和核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车轮的发明应该是在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公元前1355年--公元前1000年)最早的车轮是一些圆形的板子,和轴牢牢钉在一起,后来,人们将轴装到手推车上,轮子不直接与车身相连,再后来,出现装有轮辐的车轮。它是怎么出现的呢?
最早的文明出现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准确点说就是现在伊拉克南部。事实上,当时处于山区的人们开始逐渐迁移到大河流域,但这面临一些列问题:河水泛滥的同时降雨量不足、石材的缺乏等,不过,好处却是更显而易见:土地肥沃、大量的木材、鱼类......于是,灌溉出现。灌溉使食物产量增加,食物曾加导致人口增加,人口增加又使生产更多食物成为可能。于是,在这样的循环下,冶金、犁、陶、风力包括车轮等一些列发明相继出现。究竟这几样发明有什么意义呢?
冶金——改变石器
犁——人类第一次开始使用人力以外的自然力量
风力——人类第一次开始成功利用人造力量作动力
陶——这个玩意不用我多说了吧,但我没想到的是,它竟然和车轮有着直接的联系
车轮——车轮的发明直接促使陶的批量生产成为了可能,想不明白这又什么直接联系吗?呵呵,在《人鬼情未了》里,男女主人公制作陶器的时候,是有个玩意在转动的,没有轮子,怎么转呢?对了,车轮后来做成陶轮,陶工只需要一面用脚旋转下面的轮盘,一面用手在上面塑捏成器,这是能批量生产的转折点。你能想象当时的车轮最后被运用到制造武器战车吗?这种在原始战争中具有极大威力的武器,起源就是车轮。或许人类的天性就是这样,就像核能的发明是为了能源,却也是被用来制造原子弹。
这些影响深远的技术进步与制度变革伴随而行,导致了后来阶级的出现。
⑷ 制袋机胶辊原理
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牵引三胶辊机构,具体的说是中封制袋机的牵引三胶辊机构,属于制袋机【技术领域】。其包括牵引支架,牵引支架上转动连接主动橡胶辊、第一从动橡胶辊和第二从动橡胶辊,第一从动橡胶辊和第二从动橡胶辊的外圆周面与主动橡胶辊的外圆周面相切。本发明将膜与胶辊的接触由原来的线接触改变为曲面接触,增加摩擦阻力,避免了滑动现象的产生;降低了废品率,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专利说明】中封制袋机牵弓I三胶辊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牵引三胶辊机构,具体的说是中封制袋机的牵引三胶辊机构,属于制袋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制袋机一般包括几个加工装置,通过驱动机构连接驱动多个加工装置,从而实现加工塑料薄膜成为塑料袋。
[0003]在制袋机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塑料膜具有表面光滑的特性,容易产生滑动,使得袋子不会沿着既定的轨迹运动,在长距离的传输过程中很容易偏离直线运动而产生偏移和滑动现像。如图1所示,目前采用在塑料薄膜上下两个面增加橡胶辊从而增加塑料薄膜的运动阻力,使之滑动现象减轻。但是采用双橡胶辊的制袋机,其膜与胶辊的接触为线接触,摩擦阻力小,不能避免滑动现象;同时,生产的废品率较高。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中封制袋机牵引三胶辊机构,采用三胶辊实现膜与胶辊的接触为曲面接触,避免了滑动现象的产生,降低了废品率,提闻了广品的质量。
[0005]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封制袋机牵引三胶辊机构包括牵引支架,其特征是:牵引支架上转动连接主动橡胶辊、第一从动橡胶辊和第二从动橡胶辊,所述第一从动橡胶辊和第二从动橡胶辊的外圆周面与主动橡胶辊的外圆周面相切。
[0006]进一步的,第一从动橡胶辊和第二从动橡胶辊以主动橡胶辊为中心左右对称。
[0007]进一步的,第一从动橡胶辊和第二从动橡胶辊位于主动橡胶辊上方。
[0008]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结构简单、紧凑、合理,膜与胶辊的接触由原来的线接触改变为曲面接触,增加摩擦阻力,避免了滑动现象的产生;降低了废品率,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现有技术中制袋机的牵引两胶辊机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0011]附图标记说明:1_牵引支架、2-主动橡胶辊、3-第一从
⑸ 橡胶是谁发明的
1736年,法国科学家康达敏从秘鲁带回有关橡胶树的详细资料,出版了《南美洲内地旅行记略》,书中详述了橡胶树的产地、采集乳胶的方法和橡胶的利用情况,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763年,法国人麦加发明了能够软化橡胶的溶剂。
1888年,英国人邓禄变发明汽胎,1895年开始生产汽车,汽车工业的兴起,更激起了对橡胶的巨大需求,胶价随之猛涨。
1897年,新加坡植物园主任黄德勒发明橡胶树连续割胶法,使橡胶产量大幅度提高。由此,野生的橡胶树变成了一种大面积栽培的重要的经济作物。
1493年,伟大的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率队初次踏上南美大陆。在这里,西班牙人看到印第安人小孩和青年在玩一种游戏,唱着歌互相抛掷一种小球,这种小球落地后能反弹得很高,如捏在手里则会感到有粘性,并有一股烟熏味。西班牙人还看到,印第安人把一些白色浓稠的液体涂在衣服上,雨天穿这种衣服不透雨;还把这种白色浓稠的液体涂抹在脚上,雨天水也不会弄湿脚。由此,西班牙人初步了解到了橡胶的弹性和防水性,但并没有真正了解到橡胶的来源。
1693年,法国科学家拉康达到南美又看到土著人玩这种小球,科学家和军人思维和眼光是不同的,追根寻底调查这种小球,才得知这种小球是砍一种印地安人称为"橡胶"的树而流出的浓稠液体缺制造的。
1736年,法国科学家康达敏从秘鲁带回有关橡胶树的详细资料,出版了《南美洲内地旅行记略》,书中详述了橡胶树的产地、采集乳胶的方法和橡胶的利用情况,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763年,法国人麦加发明了能够软化橡胶的溶剂。
1770年,英国化学家普立斯特勒发现橡胶能擦去铅笔字迹。
1823年,英人马金托什,像印第安人一样把白色浓稠的橡胶液体涂抹在布上,制成防雨布,并缝制了"马金托什"防水斗蓬,这也可能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雨衣吧。
1852年,美国化学家古特义在做试验时,无意之中把盛橡胶和硫磺的罐子丢在炉火上,橡胶和硫磺受热后流淌在一起,形成了块状胶皮,从而发明了橡胶硫化法。古特义的这一偶然行为,是橡胶制造业的一项重大发明,扫除了橡胶应用上的一大障碍,使橡胶从此成为了一种正式的工业原料,从而也使与橡胶相关的许多行业蓬勃发展成为了可能。随后,古特义又用硫化橡胶制成了世界上的第一双橡胶防水鞋。
1876年,英国人魏克汉九死一生,从亚马逊河热带丛林中采集7万粒橡胶种子,送到英国伦敦皇家邱植物园培育,然后将橡胶苗运往新加坡、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西亚等地种植并获得成功。至2004年,世界人工种植天然橡胶成功已有128年历史。
1888年,英国人邓禄变发明汽胎,1895年开始生产汽车,汽车工业的兴起,更激起了对橡胶的巨大需求,胶价随之猛涨。
1897年,新加坡植物园主任黄德勒发明橡胶树连续割胶法,使橡胶产量大幅度提高。由此,野生的橡胶树变成了一种大面积栽培的重要的经济作物。
1904年,中国云南干崖(今盈江县)傣族土司刀安仁从新加坡购买8000株橡胶苗,带回国种植于北纬24°的云南省盈江县新城凤凰山,现仅存一株。
1906-1907年,海南琼海爱国华侨何书麟从马来西亚引进4000粒橡胶种子,种植于会县(现为琼海市)和儋县。
1915年,荷兰人赫尔屯在印度尼西亚瓜哇茂物植物园发明橡胶芽接法,使优良橡胶树无性系可以大量繁殖推广。
2003年,全世界天然橡胶产量为753.57万吨。位居世界橡胶生产大国前五位的分别是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中国,五国橡胶总产量为629.25万吨,占全球橡胶总产量的83.5%。
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Philips公司采用锂引发阴离子聚合成功地开发了溶聚丁苯橡胶(SSBR),并于1964年实现了工业化生产。SSBR的工业化生产通常使用烷基锂主要是以丁基锂作为引发剂使用烷烃或环烷烃为溶剂,醇类为终止剂,四氢呋喃为无规剂。但由于SSBR的加工性能较差,其应用并没有得到较快的发展。70年代末期,对轮胎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橡胶的结构和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聚合技术的进步,使SSBR得到较快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的Duniop公司和荷兰的Shell公司通过高分子设计技术共同开发了新的低滚动阻力型SSBR产品。荷兰Shell公司和登录普轮胎公司共同开发了新型SSBR产品,曰本合成橡胶公司与普利斯通公司共同开发了新型锡偶联SSBR等第二代SSBR产品,这标志着SSBR的生产技术己进入了新的阶段。
我国SSBR的开发较晚,1982年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研究院对正丁基锂-四氢呋喃-环己烷体系的苯乙烯和丁二烯共聚进行了小试研究,1984年进行了放大试验,1989年研制了一种新型节能SSBR,1kt级的工业装置开发成功,1996年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开发成功10kt级的SSBR生产线,并与有关单位合作,在汽车轮胎、自行车胎、胶鞋、杂品和改性沥青等方面相继进行了应用研究。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对SSBR的基本物性、加工性能评价和轮胎胎面配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1世纪橡胶发展速度更快。汽车工业带动橡胶工业,资源极缺、环境要求拉动再生橡胶利用,航天科技对橡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⑹ 人造橡胶 发明者
整段整段的复制粘贴有毛意思 这个问题要问一下楼主 你说人造橡胶就证明你回不懂橡胶 那么我就必须确认答一下 你说的人造橡胶是指人合成的橡胶吗?要是的话 最早的发表专利的是英国的马修斯 是用金属钠处理异戊二烯制取合成橡胶!你要是说的是天然橡胶的合成着因该算是德国的霍夫曼 合成的不叫人造橡胶 叫做异戊橡胶 与天然橡胶的成分相同!
⑺ 轮胎的发明人是谁
发明创造是个很有趣的话题,非专业人士往往能在一些领域作出惊人的贡献,比如卡夫卡发明了安全帽,马克·吐温发明了内衣可调节肩带,而汽车轮胎的发明人约翰·博伊德·邓禄普(John Boyd Dunlop)原本是位兽医。
好在专利被取消并没有影响公司的轮胎生产生意,但1895年,邓禄普最终还是选择退出了公司,他用积蓄投资了一家位于都柏林的纺织厂,然后又重新从事上了老本行——兽医,直到1921年在都柏林去世。
⑻ 是谁发明了橡胶轮胎
早在1836年,比利时人迪埃兹就曾提出过充气轮胎的看法。1845年,英国米德尔塞克斯的土木工程师罗伯特·W·汤姆逊发明了用皮包裹,内充空气或马毛的轮胎,但没有实际使用。1888年居住在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苏格兰兽医约翰·伯德·邓洛普,看到自己儿子自行车的实心橡胶轮在石头路上颠簸很厉害,于是用一根通过活门充气的管子,外面涂上橡胶作保护层,做了一个气胎。这种气胎缠在车轮上,要修补内管的的刺孔,必须首先用苯把涂的橡胶泡下来,修好后再涂上橡胶。这种新轮胎一开始受到人们的嘲笑,但他的儿子骑此车参加比赛获得了第一名,于是此项发明受到人们的重视。邓洛普为他的发明申请了专利,放弃了兽医职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轮胎制造厂,开始生产橡胶轮胎。从1894年起,早期大批量生产的“希尔德布兰德”和“沃尔米勒”牌摩托车正式使用了邓洛普轮胎。 法国的安德烈·米许林和爱德华·米许林两兄弟的米许林公司1892年发明了一种可以拆卸的充气橡胶轮胎,过去只有专门修理工才能处理的爆胎事故,现在一般人一刻钟就可以修理好了。这一发明影响了整个世界。1895年,米许林兄弟第一次派装有可拆装轮胎的“闪电”号小汽车参加巴黎—波尔—巴黎汽车塞。轮胎汽车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迅速普及到全世界。 1908年,米许林公司研制出了双式车轮,有效地解决了重型汽车的轮胎负荷问题。1937年,米许林公司又研制出了子午线轮胎,这种命名为“蝇笼”的轮胎胎面,由多层帘布层加强,并用分层钢丝帘线层箍紧。这些帘线层均与轮胎钢丝垂直排列,极大地改善了轮胎行驶方向的稳定性。1981年,英国邓洛普公司又发明了一种新型轮胎,在穿孔的情况下汽车仍可继续行驶,而轮胎不会从轮辋上脱出。胎冠内表面涂有聚凝胶,既是密封剂,又是润滑剂。这种轮胎的安全寿命仅为2.5万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