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魏碑发明

魏碑发明

发布时间:2021-08-08 19:13:30

A. 牛字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魏碑体 分别怎么写的

详见附图。

“魏碑体”是“楷书”的一种。

拓展资料

广义的汉字指从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文字,狭义指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汉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先民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隶书,至唐朝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汉字在古代已发展至高度完备的水准,不单中国使用,在很长时期内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都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国家官方的书面规范文字,东亚诸国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创制汉字。

资料参考网络-汉字

B. 楷体是谁发明的

楷书是由隶书、魏碑发展而来,随着历史的进展,文字的书写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随之发生演变,逐渐形成的。就像中国的许多东西的发明一样,无法考证出发明人是谁。比如纸的发明,人们认为是蔡伦发明了造纸,其实在蔡伦以前已经出现了纸,是蔡伦把早已在民间流传的造纸的方法加以归纳总结,并加以改进,形成了一套造纸的模式而已。楷书最早起源于西汉,只是在民间流传,不被官方接纳,后逐渐发展,逐渐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文字书写的主流。

C. 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魏碑等都是怎么来了它们各自都有那些比较出名的碑贴

隶书是由秦彖来的,是由秦朝的一个隶卒发明的!著名的有汉简、《曹全碑》《张迁碑》,后有刘春林发明了行书,之前还有《急就章》体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快写而来,行书名帖有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的《祭侄稿》、第三行书是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行书的基础上有出现了草书,有王羲之的《十七帖》、怀素草书《千字文》、张旭的《自叙帖》等,后又楷书以唐楷最佳!著名的有:颜真卿的《多宝塔》、《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欧阳询的《化度寺》、《泉西铭》诸绪良《圣教序》等不一列举!仅供参考

D. 中国的欧体,颜体,柳体是那些人发明的

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四千年来,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书法家和珍贵的书法艺术作品。这些书法家在作品上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并且被后世推崇和继承,对中国书法艺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字体大的分类上存在楷体、行书、草书等主要类型。因为楷体字易于辨认,通用性强,所以在使用中较多出现。楷书经钟繇首创,二王发展,魏碑创新,到了唐代,把魏晋时期风格截然不同的南北风格的楷体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工作在被誉为初唐四大家的欧阳询(557-641)、虞世南(558-638)、褚遂良(596-658)、薛稷(649-713)那里得以完成,真正的楷书直到唐代才最终成熟。主要的楷体有:欧体、颜体、柳体、魏碑体等。颜真卿(709-785)开创颜体字。颜楷用笔藏头护尾,线条骨肉丰腴,结子端庄雄丽,篇章朴茂充实,把楷书之美推向了极致。其总体风格是森严大度,雄浑刚健,堂堂正正,气势磅礴。柳公权(778-865)的楷书形成了另一种风格。与颜真卿齐名,俗称“颜筋柳骨”,说明柳公权以骨力取胜。柳公权的楷书工整规范,深的帝王喜爱,在社会上影响很大。现在汉子的形体结构基本脱胎与柳体。魏碑体,在魏晋南北朝的北方地区流行。这一时期保存下来的书法作品,主要在一大批的石碑上,并以北魏最多,所以就把这种书体称为“魏碑体”。魏碑体多用方笔,结体横肩,内圆外方,给人以粗犷豪放之感。

E. 魏碑体是谁发明的呀,

魏碑是由鲜卑族进入中原后,学习汉文化,并将汉字用于日常生活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书体。留存下来的文字主要在墓志、造像和刻石之中。由于文字是刻于石头上的,并不是原生态的字形字样,所以,就有一个二度创作的问题。以洛阳龙门石窟的文字最为典型,大量的墓志与刻石也有这样的特征。主要的风格是方峻古朴,天真烂漫。其最主要的特征是,笔画多为方笔,有棱有角。

F. 书法魏体字是谁创造

书法上没有“魏体字”的说法,只有“”魏碑字体。


关于魏碑: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钟致帅称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书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魏碑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极有名的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怀墓志》及《张玄墓志》,已开隋、唐楷书法则的先河。清代中期倡导“尊碑抑帖”,冲破“馆阁体”的束缚,碑学兴起,书风为之一变。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为现代汉字的结体、笔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有许多摩崖石刻,并不是先行书丹上石,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凿的,临写时要注意不使刀痕夸张,免生习气。


一般公认魏碑字体的创造者是郑道昭。郑道昭(公元?-516年),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北魏开封(今属河南)人。累官至秘书监、荧阳邑中正,先后出任光州和青州刺史。他“少而好学,综览群书,好为诗赋。”对书法颇有研究。郑道昭所处的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化的年代,文字和书法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地由汉隶向楷书演变,并且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魏碑”体。


G. 隶书是在魏碑出现之前还是之后

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字体结构经过数千年不断创造、改进而成,有较强的规律性。它的演进过程大致是:图文—象形—甲骨—钟鼎—石鼓—古文—秦系—隶书—楷书—魏碑—草书—行书—宋体—仿宋体—黑体—圆黑体—叠圆—综艺……
解释:图画文字、象形文:距今六千年至殷周时代,同图画差不多,非常容易识别的文字。
甲骨文:距今三千多年,是最早可识文字,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当时记载占卜吉凶的卜辞文字。字体风格朴素,自由,结构带任意性。
钟鼎文:唐代发现周秦刻在十个石鼓上的铭文,古代称铜为金又叫金文,以礼器的鼎和乐器的钟为最多。脱胎于图画符号的文字。
石鼓文:唐代发现周秦刻在十个石鼓上的文字,现存故宫,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文已不再象甲骨、金文那样,写得字大小平均有雄浑厚朴的大度之气。
古文:汉代发现藏于孔子宅中墙壁内的经传和春秋左氏传中的文字叫做古文。
秦篆:大篆是周宣王时对古文字整理之后的一种文字,因经史籍之手。故又称“籍文”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大臣上奏所用的文字。
大篆:是钟鼎文、石鼓、古文、秦篆的统称。字体粗犷有力,厚重古朴,行款已趋向线条化,规范化。
小篆: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字”以秦篆为基础而出现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字体均圆整齐,上紧下松,布白匀称,带有图案的装饰美。
隶书:相传秦始皇时,有个叫程邈的小官因罪入狱,隶书是由篆简化演变而出来的,为了简捷速写,变篆书圆转的笔划为万折的笔划,汉代盛兴,后世学隶书以汉碑为典范,用笔方中有圆的变化,端庄古雅,左右舒展,有均衡美。
魏碑:指北魏时期的石刻,属于楷书,魏碑是把汉字由隶书向楷书的演变过程中,表现了艺术上大胆的革新精神和杰出的创造才能。特点:品类繁多、风格各异我体不备。
楷书:又名正书、真书。因是字体的楷模所以叫楷书,标准,正规又叫正楷。西汉开始萌芽,经过东汉,唐朝兴盛。一千多年来唐楷一直做为汉字的标准字体。特点:形体方正,笔划平直,规矩严谨,丰满秀丽。
草书:有大篆、小篆、古隶、今隶的草书。草书专门发展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字体,是从汉代开始的,由汉至唐是一度极盛的时期,形成了章草,今草、狂草和行草。它既具有自身的规律,又能抒发自我的情怀。今草是草书的主体。它们笔势连绵回绕,痢约为本,点画相连,态势飞动一气呵成。特点:节奏强烈,行云流水,舒坦。
行书:产生于汉末,介于真书和草书之间的种字体,兼有楷书字形易识,又兼草书书写快捷之长,所以至今与楷书一样成为常用字体。相传是刘法升所创,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其特点:行笔劲速,节奏轻快,点画流动,用笔活泼。
宋体: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刻字在楷书体上产生了一种横轻直重,阅读醒目的印刷体,后称宋体。到了明宋代演变为笔划横细坚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当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坚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如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等都采用这种字体。特点:横细坚粗,“撇如刀,点如瓜子,捺如扫”笔划严谨,带有装饰性的点线,字形方正典雅,严肃大方,是美术字体之首。
仿宋体:出现了笔画粗细一致,讲究顿笔,挺拔秀丽,适合手写体的仿宋体,当时称为新宋,宋体又称为老宋。是现代宋体的一种。特点:字身秀长、宋楷结合、横斜竖直、粗细一样、间隔均匀,起笔顿顿,落笔顿顿。
黑体:清末萌芽57年简化字体后定形。笔划横平竖直,粗细一致,笔划较粗,方头方尾形成方黑一体而得名,又称方体。特点:由宋体结构,笔划单纯,相互大方,醒目粗壮。
圆黑体:由黑体演变而来,方角变圆角,方头变圆头,点、撇、捺、挑、勾略带弧,并稍加长。笔画的方粗和粗圆,虽然字形一样,所取得的效果确各异。粗方是厚重平板之感;粗圆呈厚重而灵活的格调。因此,印刷术上出现圆黑体,具有较强的冲击力,给人圆润活动之效果,又有时代感。
字体的演变过程说明这样一规律:
1、易写替代了难写的过程
2、简化替代了繁体的过程
3、新字替化了旧字的过程
4、实用字能不断扩展的过程

H. 楷书,行书,草书,是哪时发明的

起源于魏晋时代,南北朝时分流发展,到隋开始融合,入唐以后开始成熟并出现了众多
艺术家。
楷体的发明者——

行书的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

一、据张怀 《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
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

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
: 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
,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
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
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
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
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现今所通行的草书.通称为草书.传说为后汉张芝(伯英)所创始
大概就是这样,求采纳O(∩_∩)O谢谢

I. 楷书是谁发明的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成的,不是由特定的一个人发明的。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回程邈创立的隶答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掠、啄、提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

(9)魏碑发明扩展阅读:

欧阳询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可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

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

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J. 李思训碑属于魏碑吗

从文字的发展规律和书法角度来说,属于文字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不包括书法家因个人风格而形成的书体),有如下字体: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简书
隶书
章草
行书
今草
魏碑
楷书
狂草
行草
以上字体大致是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但是书法史上归纳起来,总分为五种字体,称五体书,即:
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隶——包括简帛书
真(楷)——包括魏碑

草——包括章草、今草、行草和狂草
宋后,因活字印刷的发明,产生了用于印刷的专用字体——宋体
像现在的很多美术字体都是近现代人逐渐发明的。

阅读全文

与魏碑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