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信片的由来是什么
明信片的诞生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了,说起它的由来,其实是很偶然的。
1865年,德国有位画家在硬纸片上画了幅画,并在背面写了些问候的话,打算寄给友人,但却找不到一个能容纳该画片的大信封。看到他愁眉不展的样子,邮局职员给他出了个主意,叫他把收件人的地址、姓名一起写在背面,结果就像其它信函一样寄了出去。这件事引起了高级邮务参赞史蒂芬的注意。于是,在同年11月30日召开的德意志邮政联合会的一次代表大会上,他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一封信从写到封、发,十分麻烦,对于内容简单、没有保密性质的信,完全可以采用一种简便的、不要封套的信函,即明信片。史蒂芬的建议未被采纳。
1869年,盖尔曼博士在澳大利亚一个刊物上发表文章建议,把明信片列为印刷品邮件,以降低邮费价格。同时,他也提出要限制信件中的字数,规定一张明信片不能超过20个词。当时这种明信片叫“信函片”。1869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维也纳邮局正式开始发行,随后便逐渐在世界各地流行开来。
② 明信片的历史简介
明信片是用硬纸卡印制的,正面印有邮资图(或印有线框标志贴邮票位置)和收信人地址、姓名的格式,背面供书写通信内容。明信片一般由国家邮政部门印制发行。分印有邮资图和未印有邮资图两种(印有邮资图的明信片特称邮资明信片)。其他非邮政部门也可以印制明信片,但不得印有邮资图。未印的明信片有普通明信片、纪念明信片、美术明信片、军邮明信片和贺年明信片等。中国第一种明信片是大清邮政局正式开办后于1897年发行的。1912年中华邮政在清代第四版团龙明信片上加盖“中华民国”字样,称为加盖改值明信片。
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发行了第一套“中国人民邮政明信片”,邮资图为天安门。当前,中国发行的邮资明信片,除印有普通邮票图案,多次印刷、大量发行的普通邮资明信片外,还有纪念邮资明信片、风光邮资明信片和贺年邮资明信片,特种邮资明信片。
③ 世界上第一张明信片是谁发明的
明信片的问世,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据史籍载,1865年10月的一天,有位德国画家在硬卡纸上画了一幅极为精美的画,准备寄给他的朋友作为结婚纪念品。但是他到邮局邮寄时,邮局出售的信封没有一个能将画片装下。画家正为难时,一位邮局职员建议画家将收件人地址、姓名等一起写在画片背面寄出,果然,这没有信封的“画片”如同信函一样寄到了朋友手里。这样,世界上第一张自制“明信片”就悄然诞生了。从这一点来说,明信片是艺术家和邮政职员的共同发明。同年11月30日,在德意志邮政联合会的一次代表大会上,有人提议,为了写信方便,可以使用一种不需要套封的信件——明信。但因代表们意见不一,此提议未被采纳。
1869年,奥地利一位博士发表文章建议,应该开发明信片,并将其列为印刷品邮件,以降低邮费价格。奥地利邮政部采纳了他的建议。同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维也纳邮局正式发行。因此奥地利成为世界上发行明信片最早的国家。
由于明信片使用简便,邮资便宜,深受人们欢迎,奥地利仅3个月就投寄了300多万张。德国邮政部门闻讯后大吃一惊后悔不已,并于1870年7月正式发行了明信片。紧接着,英、美、法、瑞士等国的明信片也相继问世。(德国)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在此阶段,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照相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容度不断提高;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化。
从1939年之后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此阶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胶片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光学工业制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学玻璃,如镧、钛、镉等玻璃。从而更好地校正了摄影镜头的像差,使镜头向大孔径和多种焦距的方向迅速发展。因而,出现了变焦、徽距、折反射式、广角等多种摄影镜头。镜头单层镀膜得到普遍推广。照相机出现了计数器自动复零、反光镜自动复位、半自动和全自动收缩光圈等结构。照相机的质量、产量开始飞速发展。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的后期。这期间,日本的小西六摄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调焦照相机--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机.接着日本又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优先式自动曝光照相机--美能达XDG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开创了一台相机具有多种曝光功能的先例。
这期间,光学传递函数理论进入了光学设计领域,出现了成像质量高,色彩还原好,大孔径,低畸变的摄影镜头。同时,镜头向系列化发展,由焦距几毫米的鱼眼镜头到焦距长达2米的超摄远镜头,并有了透视调整、 变焦徽距、夜视等摄影镜头。电子技术逐渐深入到照相机内部,多种测光、高精度的电子镜间快门、电子焦平面快门以及易于控制的电子自拍机等都纷纷出现。曝光补偿、存储记忆、多纪录功能、电动上弦卷片、自动调焦等各种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应用,高度自动化、小型、轻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质的各种新型相机,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断问世,从而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设备。
④ 明信片的发明
1874年,上海工部局书信馆发行邮资片,这是在中国国土上发行、流通最早的明信片,该片的标头只有英文的称谓“POSTCARD”。因为当时使用明信片的客户都是外国人,故上海工部局书信馆未将“POSTCARD”译成汉语,可见此时“POSTCARD”的直译汉语词语还未产生。
此后,芝罘(CHEFOO,即烟台)、重庆、镇江、九江等工部局书信馆发行的明信片,就都只有英文“POSTCARD”或“POSTALSERVICE”,而无汉语译名。
事实上,就在这个时期——19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有人将“POSTCARD”这个外来的邮件名称译成汉语“明信片”了。彼时“明信片”在汉语中是个新语词,由于译意准确而深刻,表现出了POSTCARD这种卡片式、信文公开的邮件特征,故很快被思维严谨的国人所接受。创译者是一位中国人,一个睿智思敏、汉文造诣高深、精通英文的高手,此人名叫李圭。
李圭(1842-1903年),字小池,江苏江宁(今南京)人,23岁受聘任宁波海关副税务司霍搏逊的文牍(现时的秘书),系中国近代邮政倡导者之一。1876年,赫德委派他前往美国费城参加美国建国100周年博览会,李圭回国后将其在美期间的考察、见闻写出《环游地球新录》一书,书中对美国邮政作了详尽的记述,并建议开办中国邮政。他的见解得到了李鸿章的赞许。
1885年,在葛显礼主持下,李圭将英文的《香港邮政指南》译成汉语,同时又拟写了《译拟邮政局寄信条规》(以下简称《条规》)。《条规》对十几种邮件的规格、特征、资费等做了详细的规定。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该书对明信片概念的认识。
在《明信片》一节中,李圭对明信片阐述如下:“邮政局有印就厚纸片,其信资图记也印于片上,由局出售,以便商民凡寄无关紧要之信,可就片面写姓名住址,片背写信,不用封套,价更便宜。各国信馆皆有此片,谓之明信片。”汉语的“明信片”一词,即首见于此。
该《条规》送呈葛显礼、李鸿章、总理衙门等高级官员与部门,正因如此,“明信片”一词当时未能流传。《条规》的附件中有1枚示意的“明信片”,此片借用香港1880年发行的维多利亚肖像图邮资片,李圭将该片中上部的英文香港及徽志刮掉,手写了“大清国CHINA”几个字;另在英文“万国邮政联盟”一行文字上面手写“邮政局明信片”6个字,还用1枚大龙邮票将维多利亚邮资图完全覆盖,以示此处可印中国邮政的邮资图。
李圭将其加工的“明信片”作附件,本意就是让上层官员产生目见实物的效果。这枚“明信片”是中国邮政明信片的雏形,“明信片”3个字首次出现在设计理念中的样片上,其历史意义怎样评价都不过分。
《译拟邮政局寄信条规》有数件版本,均为李圭手书,其恭笔齐整,足见汉字功底之扎实。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我们都应该庆幸中国邮政历史上出现了李圭,只有像李圭这样的中西文化素养渊深的清末知识分子,才能将“POSTCARD”(邮政卡)的实际特征与涵义准确表述,从而历史性地创译出了“明信片”这个至今仍旧无可替代的概念。
1896年,中国正式开办邮政,责成费拉尔设计邮资明信片。是年8月,他在《呈海关总税务司备忘录(一)》的补遗中,将“POSTCARD”称为“书信片”。但在“备忘录(二)”那些汉、英文夹杂的行文中,费拉尔建议把汉语的“书信片”改为“邮政明信片”,然而这是在李圭的《条规》上呈11年以后的事了。
1897年10月1日,大清邮政首枚邮资明信片发行,邮资图下印着“邮政明信片”5个字,从此“明信片”一词开始出现在中国各个时期的明信片上,并在国人的口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861年,美国的约翰-P-查尔顿在美国的费城发明了明信片并获得了版权。之后,他又把明信片的版权卖给了一个名叫哈里-L-李普曼的经营文具的商人。这个经营文具的商人对明信片的设计加紧了对明信片的装饰,补印了“李普曼明信片”的字样,进行公开发行并对此申请了专利。明信片的发明,繁荣了人的日常文化生活。明信片可以表示对亲属、友人等的问候、祝贺、抱歉等等,其功能很多。一般是每逢节日或换季时节给亲人的或朋友寄一张明信片,就好像他们亲耳听到你的问候一样,为了对你的问候表示回报,他们也常常回寄一张明信片。明信片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常常是其它通信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至今明信片还在人们的生活中大量使用。而且明信片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装饰设计也越来越具有艺术性,使人看起来会产生一种美的享受。诸如生日贺卡、学生贺卡、结婚贺卡等等。预付邮资明信片是一种不用再帖邮票的直接交邮局传递的一种明信片。这种明信片是由奥地利维也纳伊施塔特军事学院的伊曼纽尔-赫尔曼首先发明的。1869年10月1日,首批预付邮资明信片首次在世界上发行,其表面为淡黄色,上附一张面值2克莱泽的邮票。今天,明信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为促进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起着一定作用。
⑤ 中国明信片是怎么开端的
1?“商埠”邮资明信片1874年,上海工部局书信馆首先发行了邮资明信片,邮资图是该书信馆发行的第二版“小龙”邮票的图案,片幅为120mm×75mm,纸质厚而挺实,纸面光滑,横式,标头加了英文“SHANGHAILOCAL”,此片是在中国领土上发行流通最早的邮资明信片。以后该馆又发行两种邮资明信片。其他商埠邮资明信片发行的情况是:烟台:3枚,邮资图为烽火台。镇江:2枚,邮资图为镇江金山景色。九江:1枚,邮资图为帆船和宝塔。重庆:2枚,邮资图为风俗画。我们认为这些邮资明信片同商埠票一样,虽然在中国曾经使用,发挥过邮政功能,但不是国家发行,不能算中国早期邮资明信片。
2?大清邮政邮资明信片大清邮政邮资明信片共发行了四版7种。1897年10月1日发行了第一套——“团龙图”邮资明信片,俗称“清一次片”,是国家邮政部门发行中国邮政用品的起源。邮资明信片方便实用,但是当时国人因受传统理念的束缚,不愿意公开私人的通信内容,所以不接受“明信”这种方式,因此,“清一次片”主要是供在华的外国人使用。因当时中国没有加入万国邮联,凡是寄往国外的明信片必须加贴已经加入国在华的客邮才可以寄往世界各地。因为大清邮政总邮政司由外国人把持,他们深知中国人不接受明信片的方式,所以明信片的设计、印制、发行都由外国人一手经办。设计者是德国人费拉尔。最初设计的邮资明信片为横式,邮资额和“大清邮政”四个字置于双层套圆之中,套圆两侧双龙跃立,下方飘带内写有英文“帝国中华邮政”,整个图案颇似欧美国家的国徽、城徽,体现了中西文化相融风格,独具风采,但不知何故未被采用。邮资明信片最后采用的是竖式,椭圆形的邮资图中含上下两个圆,上圆内画有龙、祥云,下圆内置面值和万年青图案。龙是大清国的图腾,万年青象征着不朽。“大清国邮政”的汉文和英文分别布置在椭圆的上半环和下半环。“清一次片”是在日本的筑地印刷所石印,一来价格便宜,二来考虑到中国汉字在欧洲总是雕刻不好,在日本则能出色完成。图文为粉红色,卡纸的纸质较薄而软。由于成本较低,质量与同期欧片比较相差很多,新片也难见到四角尖尖的上品,纸色为浅米黄色,呈灰暗,因而图文显得不鲜艳,有陈旧感。“清一次片”使用者大多为外国人,多数寄往国外,所以国内盖销片很少见,价格高于新片。“清二次片”的图案和风格与“清一次片”相同,区别在纸质和厂铭上。二次片由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承印,明信片的下方印有厂铭“Waterlow&Sons,Limited,LondonWall,London,E,C”,这是中国唯一一套印有厂铭的明信片。其纸质光滑,厚而硬,刷色鲜艳,质量远远胜于一次片。“清二次片”使用的阶段,正赶上1900年至1902年列强侵华,德国利用二次片加盖了各式军邮戳,当作军邮免资片使用,留下了侵略者的罪证。这次还同时第一次发行了双明信片。万国邮联规定,国内明信片必须使用绿色。而清一次片、二次片均为红色,不符规定,大清邮政为了加入万国邮联,对各地库存的剩余片集中到上海、天津、广州、汉口和福州进行加盖英文”SOLDINBULK”(整批销售)后批量整包打折出售,每包50枚。一次片售价为面值的十分之一,二次片对折。加盖戳因各邮局自行刻制,规格形式、加盖颜色、销戳位置等不统一,可以分辨出加盖地点。加盖的二次片总量为40?6万(总发行量为69万),双片总量为5?6万(总发行量为40万),加盖的一次片数量很少,较为难得。1907年10月1日“清三次片”问世,也是既发行了单片也发行了双片,颜色改为绿色。双片正常的版式应该是正片在右方,向左折叠。但发现了双片的右折片,正片在左方,向右折叠,据考证,目前这种双片存世仅11枚,比较珍罕。“清四次片”改为绿色横式,1908年4月发行,取消了边框线,按万国邮联的规定,在“大清邮政明信片”文字的上方各加印法文“CARTEPOSTALE-CHINESE”,在下方增加T字线。
3?“中华民国”邮资明信片1912年“中华邮政”首先在清代第四版团龙明信片上加盖“中华民国”字样发售,接着在10月份发行了五色旗明信片,这是民国时期正式发行的第一种明信片。
⑥ 明信片的制作
我觉得你这个图的问题就是 背景太淡了。。用照片组合出来的2010显得不够清晰。。。也就是说,如果大家的注意力在小照片上的话,你浮在这么个蓝天白云上面的图案,让人觉得很乱,看不出来是有意义的2010。如果大家注意力在2010上面的话,照片又显得不够清晰。。。
而且 我是费了好大力 才辨认出你最上面图层的中文。。。
那些中文字 还遮挡住了部分同学的脸。。。
我个人建议 你最好找一些有意义的合影,比如表现友情的,像什么篮球场上的啊 图书馆的啊 自习室的啊 哪怕是吃饭的食堂的。。。真正宝贵的,是一起生活的记忆的片段。。。而不是独照哦!
背景建议选择一个色彩比较统一的,或明或暗都好。。。斑斓的色彩会有喧宾夺主之嫌哦!~
而且 你们是某学校的学生嘛 如果是我 我会选择校徽或者其他的什么有意义图案作为背景图。色彩调暗,朦朦胧胧若隐若现。。。不要背景太多色彩。。
照片不一定需要39张的,正如我之前所说,友情很重要,那么可以分为几组人,谁也不想自己最后的记忆是一个一个的人 而是一段一段的友情 不是嘛?拼出的数字自然有意义,但是,如果凑不出的话,写边上也好。。如果凑的出的话,在数字下面加个背景色。。。比如用黑笔画出2010,再把图片拼在上面,甚至可以做阴影,会立体一些,也比较容易看出来。
至于中文字 写上面写下面都好,写清晰 不挡住别人的脸,才显得更加有诚意,我个人认为
以上 全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⑦ 明信片是怎么诞生的
明信片的问世,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1865年10月的一天,有位德国画家在硬卡纸上画了一幅极为精美的画,准备寄给他的朋友作为结婚纪念品。但是他到邮局邮寄时,邮局出售的信封没有一个能将画片装下。画家正为难时,一位邮局职员建议画家将收件人地址、姓名等一起写在画片背面寄出。果然,这没有信封的“画片”如同信函一样寄到了朋友手里。这样,世界上第一张自制的“明信片”就这样悄然诞生了。从这一点来说,明信片是艺术家和邮政职员的共同发明。1869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维也纳邮局正式发行。因此奥地利成为世界上发行明信片最早的国家。
⑧ 明信片是怎样来的
明信片如今各国流行,多姿多彩,堪称邮苑中可爱的小花。至于明信片的起源及发展过程,恐怕不少人未必知晓。
明信片的问世,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据史籍载,1865年10月的一天,有位德国画家在硬卡纸上画了一幅极为精美的画,准备寄给他的朋友作为结婚纪念品。但是他到邮局邮寄时,邮局出售的信封没有一个能将画片装下。画家正为难时,一位邮局职员建议画家将收件人地址、姓名等一起写在画片背面寄出,果然,这没有信封的“画片”如同信函一样寄到了朋友手里。这样,世界上第一张自制“明信片”就悄然诞生了。从这一点来说,明信片是艺术家和邮政职员的共同发明。同年11月30日,在德意志邮政联合会的一次代表大会上,有人提议,为了写信方便,可以使用一种不需要套封的信件——明信。但因代表们意见不一,此提议未被采纳。
1869年,奥地利一位博士发表文章建议,应该开发明信片,并将其列为印刷品邮件,以降低邮费价格。奥地利邮政部采纳了他的建议。同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维也纳邮局正式发行。因此奥地利成为世界上发行明信片最早的国家。
由于明信片使用简便,邮资便宜,深受人们欢迎,奥地利仅3个月就投寄了300多万张。德国邮政部门闻讯后大吃一惊后悔不已,并于1870年7月正式发行了明信片。紧接着,英、美、法、瑞士等国的明信片也相继问世。
我国第一套明信片由清政府发行于1896年,为竖长方型 ,左上角印有“大清邮政”字样、蟠龙和万年青图案,已成为今天珍贵的文史资料。在民国16年(1927年)三月,适值交通银行开业20周年,当时的交通部为此特准发行纪念明信片一组,计4种,正面用红、绿、紫三色套印,邮图系帆船,反面则图案各异。这就是我国第一次正式发行纪念明信片,只可惜印制甚少而且属于非卖品,仅供临时馈赠之用,因此成为邮品中的珍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发行了多种题材、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精美明信片。可以这样说,明信片是反映国家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的艺术品,包括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经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丰富资料。这种内容简单、没有保密性质、邮资略低于信函、邮寄简单方便的明信片,很受古今国人的青睐。这是因为它既能和一般信函一样起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感情的作用,又能让更多的人欣赏玩味,乐趣无穷。
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水平的提高,我国明信片的设计越来越精美,花样不断翻新,功能也不断增加,如有的厂商将自家的产(商)品广告直接印在上面,以扩大和提高其知名度。还有一种派生出的个人明信片,已成为一种时髦邮品。总而言之,风靡全球的明信片,是人们广结朋友、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有效工具。据媒体报道,我国邮政发行的明信片,其发行量逐年增多,一直居于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