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真实创造本质

真实创造本质

发布时间:2021-08-08 02:19:59

① 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

“新闻理论中本质真实则是要求新闻工作者通过新闻报道的真实事实来反映一系列关系民生和大众心愿的真实想法以及引发的对社会现实和以及道德的反思,是新闻报道的本质特征和新闻工作者的最高价值体现。”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要是教材这么说,那教材也是错的!这个说的已经到了新闻道德性原则及其意义的高度了。而新闻的真实性,有它自己相对独立的理论。
现象真实,是指你的新闻报道本体是真实的。现象真实强调,一个已报道的新闻,它在采编的新闻事件的这个纯粹的过程中是符合新闻原则的,没有经过报道者故意地歪曲。
本质真实,则指新闻报道符合了新闻事件的真实。符合了新闻事件的本质,反映了新闻事件的本来面貌。
比如,一个关于杀人凶手的新闻,由于某种错误,司法人员认为王麻子是凶手,那么,新闻里业说王麻子是凶手,这个新闻虽然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是它是正确的,它属于现象真实。 事后司法人员纠正了原先自己的错误,认为王麻子是无辜的,这时的新闻也对王麻子平反,那么这时的新闻属于本质真实。
新闻的本质真实需要通过新闻的现象真实来反映,有时需要一系列拥有现象真实的报道来反映。请你参考马克思的关于“报纸的有机运动”有关文章,自己体验一下。 我太久不搞新闻了,说多了怕错,误导了你就不好了。祝你好运!

② 请举例论述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的本质区别

假定性真实: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艺术真实是艺术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格,是艺术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条件。它是艺术作品善和美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作品艺术生命力的保障。艺术真实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艺术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集中概括,以反映生活的本质真实。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它是艺术家主观思想和客观生活真实辩证统一的结晶。它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它可以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基础,也可以以生活中可能有的人和事为基础进行艺术创造,达到艺术的真实艺术真实并不要求照搬生活现象,并不排斥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它的真谛在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内在规律和内在逻辑的艺术吻合。在艺术创作中,不管运用何种艺术方法和手段,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是其共同的原则和要求。能否从生活真实达到艺术真实,取决于艺术家是否具有进步的思想、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与飞升,作家只有在广泛观察与深刻体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认识和感悟其内蕴——主要是本质性的东西,并予以提炼与集中,才能创造出艺术的真实。
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的东西,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在特征。
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又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而科学真实则是具有
客观真理性。任何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科学,就因为它们都具有客观真理性,这是科学的一个最根本特征。所谓科学的客观真理性,首先是就其来源而言,它是以存在的事实为研究对象,以客观事实为基本依据和出发点的;其次是就其内容而言,是对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真实反映。
社会实践性。任何科学都具有社会实践性。所谓社会实践性是指,凡科学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被社会实践所检验、并指导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实践。
理论系统性。科学,尤其是近代科学都是以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等逻辑地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是发展了的科学即近、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4)动态发展性。科学作为认识的结果,是时间的函数,是发展着的知识体系。科学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稳定的内容,但这种稳定是相对而言的、有条件的。科学是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发展性的辩证统一。

③ 对现实美创造的理解

现实美是各种艺术生产或艺术美创造得以实现的客观基础。希望下面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祝你在自己的路上一路顺风!!

引题:桂林风景与优秀的以至于伟大的描绘桂林风景画相比,或者拿最漂亮的白鸽与毕加索画的和平鸽相比,拿鲜嫩的白菜与齐白石画的白菜相比,哪个更美?
对于美,人们都是愿意欣赏的。美是具体的。美的事物以其具体的形态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它可以表现是波澜壮阔的大海,也可以是春意盎然的大地;可以是夏日的接天莲叶,也可以是冬日的皑皑白雪;可以是活泼可爱的动物,也可以是棱角分明的雕塑;可以是做工精细的刺绣,也可以是寥寥几笔的素描……美,它以各种姿态呈现于我们面前,但无论美的表现形态多么的难以数计,却只能划分为两大类型:现实美和艺术美。
现实美,就是存在于客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作为客观存在形态的现实美,是美的最基本的领域。它伴随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产生、发展,因而产生最早、范围最广。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丰富,人们也在实践中不断开拓了美的领域,把现实美扩大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各种艺术品的出现,则经历了更加漫长的岁月。从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来看,现实美是艺术美产生的基础和源泉。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美都是不能离开物的,比如,人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韩愈诗曰:“江做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又有陈毅老总的“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但假如没有桂林本身所具有的山水风光,没有气象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又怎会有桂林的美,自然美也就无从谈起了。当然,艺术美也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艺术作品的产生觉得不是凭空的,它深深扎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是人类现实美创造活动的进一步升华。我国古代出土的青铜器上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再现了当时人们宴乐、起居、狩猎等社会生活的内容;还有我们的繁体字中的一些象形字,也是建立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上的;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有“社会网络全书”之称,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这些从根本意义上说,现实美是各种艺术生产或艺术美创造得以实现的客观基础。
艺术美是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物态化形式。艺术美虽然要以现实为基础,但它不是简单的复制现实。艺术美具有客观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没有艺术家对现实的加工、改造和审美创造,艺术美也是不可能产生的。艺术家在艺术中总是融入了安静对生活的感悟与评价,因而艺术就表现出极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一切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再现与对主体思想感情的表现的统一。当然,在具体的作品中,有的偏重于再现,有的偏重于表现,可以各有侧重;但是,完全脱离了表现的再现,完全脱离了再现的表现,这样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的。相教于艺术作品带有的主观性,无论明显或是不明显的,现实美则是与各人的情感相结合的。自然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它与人的社会活动的联系也是广泛而复杂的。同一自然物,在各人的眼中表现的美也可以是不一样。就拿一朵花来说吧,有人看到的是它的娇羞,有人看到的是它的艳丽,有人看到的是好花还需绿叶衬。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既有美的,也有不美和丑的。但是,通过艺术家的集中、概括,生活中的丑却也可以转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美。例如,在生活中,噪音总是引起人们的厌恶、不快,但运用到音乐当中的沙球,发出的同样是噪音,人们却觉得它很和谐、动听。
和现实美相比,艺术美是具有特殊价值的。第一,现实美带有分散性,艺术美则具有集中性。这样一来,艺术美就比现实美更强烈,更具有普遍意义了。第二,现实美带有芜杂性,艺术美具有纯粹性。在现实中,美与不美共处于一体;而艺术美则是经过了艺术家的“精洗”那它自然要比我们看到的现实美更加纯粹,更加精致。第三,现实美带有易逝性,艺术美具有永久性。现实中的美一般是处于活动状态中的,因而它是不固定的,易于消逝。而艺术美进入了更高的审美境界和层次,因此一旦被创造出来,就可能跨越时间和空间,流传永远。艺术美它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可以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一是,艺术美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特殊价值。对于一定的艺术品来说,欣赏者的审美能力越高,他从艺术品中所感受到的美就越多,艺术所发挥的作用也越大。而人们的欣赏能力的提高,又离不开艺术美的熏陶。二是,艺术美在推动社会生活前进方面,具有特殊价值。人们通过艺术作品与艺术家进行心灵的交流,艺术美能够征服人心,鼓舞人心,在人们心头燃起为实现理想的生活而斗争的火焰,以达到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后目的。
从审美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美。诚然,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更精致、更集中的表现形式,它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和高度的审美价值。可是,与现实美相比,它的欣赏和创造受到的限制就要多得多。人们要看话剧,就必须要上剧场;要读小说,就必须要识字;要欣赏油画,不仅有赖于画家们的创作,自己也还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而现实生活中的美,蕴涵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时时处处都在熏陶这人们的心灵,愉悦着人们的精神,则现实美显得生动,可触感更强。。人们总是随时随刻地、自觉或不自觉地欣赏着现实美,创造着现实美。

④ 真实和真理

你现在的状态很危险。真的!!因为,你在幻想着生活之外的东西。也就是说,你正在进入某种想象出来的真理对你的麻醉中。

你希望得到这种麻醉,因为,它可以让你在陌生和冰冷的现实背后,感觉到一种虚幻的安全感。

实际上,真实就是你现实的生活学习本身。真理不在这些生活之外。
不过现实并不是总能如我所愿,而表现为和我们对立和反对我们的愿望。可是这是现象,同时更是本质。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直面冷峻和滴血的现实时,我们自己才是真实的(而不是为了逃避这种真正的现实,在想象中创造所谓的本质、真理,并以此来代替我们要承担的现实的责任),反之,我们自己就是虚幻的也是羸弱的。

责任、义务、忍耐、痛苦、拼搏...是你领会到现实的真实(真理)时的感觉。

因为,真实就是创造生活的奋斗过程。能解决生活现实问题的只能是你自己在现实中摸索出来的。不存在抽象的可以(替你)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如果说有那它只存在于你的幻想中)

因为,现实的真实不同于想象的真实之处在于,现实的真实不是可以摆脱责任的一劳永逸的东西(想象的真实却是可以做到这点,不过这仅仅是在想象中的)。

所以,就像上面说的,达到真理的方法就是:

1.彻底放弃对固定不变的真理的想象;(这是你现在该做的阶段)

2.直面你生活中的问题,不管他有多么不能让我们感到难受;(认识真理的方法就是战胜你自己的生活过程本身)

3.无论出现什么困难,都不要寄希望于绝对方法的帮助(认清那只是你要逃避现实的心理暗示)

祝好!

⑤ 怎么理解艺术创作中的“真实”

艺术真实:它是艺术家真切的人生体验基础上,通过艺术的创造力,以虚幻的形式揭示出来的实际生活的本质与真谛。理解"艺术真实"必须把握下列三层含义;
1.文学的艺术真实是作家提炼、加工、改造过的真实,比实际生活更集中、更典型、更强烈、更鲜明。这指的是事真。
2.文学的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生活主观评价和主观情感的真实。文学是对生活形象化的反映,它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必须凝聚着作者家的真情实感。而且这种主观的情感与评价,同实际生活必须相一致,或大体一致。情感与评价的真实,不等于这种情感、评价同实际生活一致,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评价与情感就是一种艺术真实。这指的是理真与情真。
3.艺术真实是事真、情真、理真的三位一体,高度统一。

⑥ 结合现实分析人的本质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韵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页)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所以,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页)。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3.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说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它们彼此影响、制约、渗透,形成纵横交错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的就是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或某种社会关系的重复。这就要求我们用系统的、全面的方法从总体上,从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联系中把握人的本质。诚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

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20页)

第二层含义指各种社会关系在有机统一的联系中不是并列的、平等的,它们在决定人的本质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物质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因此也对人的本质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87页)所以,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必然是历史的、发展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的变更,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质。

5.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非要否定人性中包含的自然属性因素,而是强调社会属性是人性作为与兽性和神性相区别的根本所在,从而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因此,马克思主义承认并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基础和前提,没有自然属性,即生理构造和食欲、性欲等生物本能,就谈不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人的本质主要体现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更是社会的存在物,所以,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另外,人的社会属性虽然以自然属性为基础,但是,历史和现实中的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都是经过其社会属性洗礼的,都包含有相应的社会内容。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生物本能与动物的本能是有区别的,例如,人类不仅仅有食欲,还有饮食文化,人类的性欲也是与两性间的感情相联系的,并由此产生了家庭。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就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为自然属性注入了社会内容。所以,如果否认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而把人的自然属性看作人的本质属性,就会将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混为一谈。

⑦ 人的现实本质是什么

人的现实本质包括类的本质和个人本质。

本质一词经常表达的是与现象相对应的概念,即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人的本质分为类的本质和个人本质。

1、人的类本质是人相对于其他物(包括非生物、植物和动物)而言的根本性质。

劳动是人的类本质。

第一,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 toolmaking animal》,制造工具的动物。”

第二,劳动是人类自觉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人的能动性包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两个方面,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就是劳动,它是人类所特有的自觉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第三,劳动是人类社会关系形成的推动力。

劳动形成了最初的性禁忌,产生了婚姻和家庭关系;劳动形成了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了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

2、个人的本质是一个具体的、特定的人(张三、李四等等)的根本性质和其各种属性的内在联系。

人的属性有三大方面:

①自然属性(包括相貌的妍媸等等);

②社会属性(包括德性的善恶等等);

③精神属性(包括智商的高低等等)。

德性是个人本质的集中体现;或者说,认定个人本质最重要的标准是道德品质的好坏。绝大多数儿童在观看影视时最爱问的一句话是什么?——“他(她)是好人还是坏蛋?”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有一个名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很多学者把这一名言错误地解读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其实,个人本质是社会制约和主体选择的统一。末代皇帝溥仪转变为社会主义新人是社会改造和个人努力的共同结果。

⑧ 如何理解发明创造的本质其实就是发现而已,如果这个东西根本不会存在,那就谁也发明不了

谢谢邀请!

你把发明给发现弄混了。发明是通过人的设计,制造出世界上本来不存在内的东西,比如,容汽车轮船飞机计算机,自行车,摩托车,家具等等,这些设计都是自然界不存在的。如果是专利发明的话,讲先后顺序,这是法律权利的规定,如果是非专利技术,只讲创造性与实用性,不讲新颖性。发明创造还分方法设计和产品设计。

发现是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经过分析研究发现的,不是新创造的。比如牛顿力学,就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即使你不发现,它也是客观存在的。

⑨ 创造的基本含义和本质特征是什么

想出或作出古今中外前所未有之事物即为创造。

创造有绝对创造和相对创造之分。
前者是指全部前所未有,后者是指部分前所未有。

创造具有相对性本质和综合性特征。创造的相对性本质表现为:
创造性思维是产生出新颖、独特产品的思维过程,新颖主要是指不墨守陈规、破旧布新,是相对于历史而言的;独特主要指不同凡俗、别出心裁,是相对他人而言的。新颖、独特性是创造的基本特征,新颖、独特是相对于现有和已知、相对于他人而言的,创造具有相对性的本质。
创造的创新性、突破性、开拓性都是创造相对性本质的体现。创造是相对于常规和传统而言的,是相对于已有认知成果和现有产品而言的,创造本质上基于对原有局限的克服和突破,基于问题解决困难、障碍的克服,基于观点、观念、意识的突破。离开了创造的相对性,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从内容来说,新现象、新的认知领域的发现是创造性的;从产品和成果来说,新概念、新理论、新观点等新知识的提出是创造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也是创造性的;从思维方法来说,创造性认知方法是相对于常规逻辑认知方法而言的,联想、想象、类比是沟通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它们都是创造性的认知方法;从思维方式来说,发散思维相对于收敛思维、求异思维相对于求同思维、逆向思维相对于正向思维这些常规思维方式来说,也是创造性的。创造是相对于常规、传统、现有和他人而言的,创造的相对性是创造的本质体现,创造具有相对性的本质。我在听一位老师讲课的时候,在讲到学术上如何创新时,他说“创新就是不再去follow(别人)”,他的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说清楚了创造的相对性实质。
创造性思维具有综合性特征。创造性思维涉及到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涉及到多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综合应用,涉及到直觉、灵感、顿悟等不同创造性思维形式的参与,涉及到获取新信息、新思维材料和思维加工的有机统一过程, 涉及到发现、发明、创造过程的统一,涉及到认知创造性、问题解决创造性和发明创造性的综合,涉及到创造性思维、创造人格和创造环境的有机统一。因此,创造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创造的综合性是创造的一个基本特征。
创造性思维不是单纯运用一种思维形式、一种思维方法就能实现的,创造性思维需要综合运用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成果,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思维方式和方法,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多种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综合运用。从思维形态上来说,它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从思维方式上来说,它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的综合运用;从思维方法上来说,创造性思维是联想、想象、类比移植、抽象迁移等思维方法的综合应用;从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上来说,它是直觉、灵感、顿悟等不同创造性思维形式的综合,创造的综合性是创造的一个基本特征。

阅读全文

与真实创造本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