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本草纲目的来历有 多少年了
《本草纲目》编写后,李时珍希望早日出版,为了解决《本草纲目》的出版问题,70多岁的李时珍,从武昌跑到当时出版业中心南京,希望通过私商来解决。由于长年的辛苦劳累,李时珍终于病例在床,病中嘱咐他的孩子们,将来把《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借助朝廷的力量传布于世。可惜李时珍还没有见到《本草纲目》的出版,就与世长辞了。这年(1593年),他刚满76岁。
不久,明朝皇帝朱诩钧,为了充实国家书库,下令全国各地向朝廷献书,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将《本草纲目》献给朝廷。朝廷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七个字,就把《本草纲目》搁置一边。后来仍在南京的私人刻书家胡承龙的刻印下,在李时珍死后的第3年(1596年),《本草纲目》出版。公元1603年,《本草纲目》又在江西翻刻。从此,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据不完全统计,《本草纲目》在国内至今有三十多种刻本。
公元1606年《本草纲目》首先传入日本,1647年波兰人弥格来中国,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流传欧洲,后来又先后译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
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疟疾,延胡索能够止痛。他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象用锡做盛酒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写作中遇到难题时还跑到实地进行观察。如看到旧本草中所说,穿山甲吞食蚂蚁是通过鳞甲来诱捕。他觉得奇怪,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他搞到一只活的穿山甲,仔细观察了它的生活规律后,发现它是用舌头吃蚂蚁。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发现里面竞有蚂蚁一升之多,于是写下了这段记载。
李时珍就这样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写下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由于他在书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当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们的水银炼丹,所以这部著作大书商们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后于公元1596年才与读者见面。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到处传播它,并进行翻刻,成为医生们的必备书籍。从17世纪起,《本草纲目》陆续被译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国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收集531种现代药物和制剂;其中采取《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和制剂就有100种以上。
英国生物学家 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1596年的网络全书”!
『贰』 《本草纲目》是什么时候问世的
在世界医药历史上,有一部被全世界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巨著——《本草纲目》。它是由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其中凝聚着名医毕生的心血。
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人,祖父、父亲都是民间医生。在古代,医生的社会地位很低,被人瞧不起,因此父亲很希望儿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从小就督促李时珍埋头念书。但是,李时珍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偏偏打心眼里爱上了行医这一行。20多岁时,他就随父亲走南闯北,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行医生涯。
有一天,李时珍和父亲在自家药园里劳作。突然,有个人急匆匆地跑进来要打李大夫。原来有一个病人服了李时珍父亲开的药后,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李时珍的父亲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开的药方没有错,剂量也对,而且病人也按时服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几天后,李时珍找到了答案:他发现,原来是药铺根据一部本草(医药)书上的错误记载,把有毒的“虎掌”当做无毒的“漏篮子”用了。
“这太危险了!”李时珍对父亲说,“看来,古人流传下来的本草书也有很多错误,真不知害过多少病人!要是能重新修订一部正确的本草书,那该多好!”
父亲赞许地对他说:“对,不过这事可没那么简单。除非朝廷下诏,才有可能做到。”
可是,倔强的李时珍却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将古人的错误纠正过来,留给后代子孙一部正确的本草书籍。从此,他一边行医,一边抓紧时间研读许多有关药物方面的书籍,同时记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有一回,他在古书中看到这样的一段记载:蕲州产有一种白花蛇,“其走如飞,牙利而毒”,腹部有24块斜方块。这种蛇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产量不多,因此极其贵重。
看完记载,李时珍兴趣盎然,难道自己家乡产的白花蛇真的有24块斜方块吗?它有哪些习性?又有怎样的药用价值呢?遗憾的是,古书对此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更具体的说明。于是,李时珍进一步想到:要想把本草书修订正确,还得亲自深入实际考察。
为了真正地了解白花蛇,李时珍想起了深山老林里的捕蛇人。他找到捕蛇人,并随他一起上山捕蛇。后来,李时珍终于亲眼见到了白花蛇,并证实了蛇的肚子上果然有24块斜块花纹。接着,他又向捕蛇人了解了白花蛇的习性、药用功能等等,并作了详细的文字记载。
经过十几年的精心准备,李时珍开始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详实的笔记,正式动笔编写本草书。几年后,李时珍被朝廷的太医院选中,来到京城。但是,那些太医院的医生大都是迷信道士的庸医,在那种乌烟瘴气的氛围中,李时珍虽有满腹才学却派不上用场。因此,不到一年时间李时珍就托病回乡,继续编写本草书。不过,在太医院时,李时珍有机会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古代医书,为他的编写工作增加了不少充实的材料。
眨眼间,整整27个年头,李时珍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他呕心沥血编写而成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经过3次较大的修改之后,终于定稿了。白发苍苍的李时珍用双手摩挲着这一大叠书稿,眼眶里闪动着欣慰的泪花。
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勇敢地打破传统的“三品”分类法——“上药养命以应天,中药养性以应人,下药治病以应地”,而是采用按植物、动物、矿物等比较科学的分类法,将中药分类学更向前推进了一步。
《本草纲目》是中国医药宝库中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部充满创造精神的巨著。《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丰富经验,对世界的医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叁』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发明的,有什么之称
《本草纲目》有东方医学巨典和中国古代网络全书之称。《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撰于嘉靖三十一年至万历六年。李时珍集毕生心血完成的巨著《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全书收载药物1000多种,比前人增加300多种。载入药方1万多个,比前人增加四倍。同时绘制1000多幅插图,形象地表现了各种药物的复杂形态,以便辨认。
《本草纲目》还涉及到自然科学许多领域,如动物、植物、矿物、化学、地质、农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因此《本草纲目》出版后,各种翻译版本相继出现,获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李时珍成为世界公认的杰出的中医药科学家。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著名专家李约瑟说: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部著作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中国古代网络全书。
(3)本草纲目发明时间扩展阅读:
《本草纲目》版本颇多,除国外各种全译或节译本外,国内现存约七十二种,大致可分为“一祖三系”,即祖本(金陵本、摄元堂本)及江西本、钱本、张本三个系统。江西本系统,主要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夏良心、张鼎思刻本等。
钱本系统,主要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钱蔚起杭州六有堂刻本,并改绘药图,以及清顺治十二年,即1655年,吴毓昌太和堂本,乾隆间《四库全书》本即据此本抄录;张本系统,主要为清光绪十一年即1885年,张绍棠南京味古斋刻本,文字参校江西本、钱本,药图改绘后增加十余幅,并附《本草纲目拾遗》。
『肆』 本草纲目创作于哪个朝代。
一、基本概括
《本草纲目》创作于明代中叶,约公元1522年-1578年间。
二、创作简介
李时珍 (1518年-1593年),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伍』 谁发明了《本草纲目》
明代著名医学家,博物学家李时珍所撰,书中涉及医学,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领域。
『陆』 四大发明的发明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顾名思义就是(着火的药)。它的起源与炼丹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古代炼丹士在炼丹时无意中配制出来。
它是硫黄,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两项在汉代成书的中国第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里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就是火药本身也被归入药类,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和瘟疫。火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炼丹,制药实践结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 (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九国志.郑 传>。这里所说的(飞火),就是(火炮),(火箭)之类。(火炮)是把火药制成环状,把吊线点燃后用抛石机抛掷出去;(火箭)则是把火药球缚于箭镞之下,将吊线点燃后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战争接连不断,促进火药武器的加速发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药作坊,先后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和(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较强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为筒,内装火药的(突火枪)。到了元代又出现铜铸火统,称为(铜将军)。这些都是以火药的爆炸为推动力的武器,在战争中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
火药还用来制造爆仗,流星,烟火之类娱乐工具。自然也用于生产事业,不过那是后来的事了。
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美法各国直到十四世纪中叶,才有应用火药和火器的记载。
指南针是中国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项重大页献。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左图是恋挂型指车针复原模型。磁石的这种特性,被古人利用来制成指南工具。最早出现的指南工叫司南,戢国时已普遍使用。它是利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样子像一只勺,重心位于底部正中,底盘光滑,四周刻二十四向,使用时把长勺放在底盘上,用手轻拨,使它转动,停下后长柄就指向南方。 东汉王充(论衡?是应篇)记载了它的形状和用法。(鬼谷子?谋篇)里还谈到郑国人到远处去采玉,就带了司南,以免迷失方向。另外,指南车的发明亦谁一步把这种仪器提升至更高的境界。右图为指南车模型,下图分别为指南鱼想象图及司南模型。
但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成品较低,磁性较弱。到了宋代,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方法,制造了指南鱼和指南针,而指南针更为简便,更具实用价值。它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钢针制成,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以后把它装置在方位盘上,就称为罗盘。这是指南针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
抌括对指南针放置方法也作过详细研究,总结出四种不同的方法,并作了比较:一,水浮法。把指南针浮在水面以指示方向,至于具体方法,沉括没有说明。到北宋晚期,药物学家寇宗奭的(本草衍义?磁石条)才有介绍,原来是在指南针上穿上灯心草,就可以把针浮起。水浮法的缺点是磁针会随水摇荡不定。二,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放在指甲上,可以灵活运转,但缺点是容易滑落。三,碗唇旋定法。把磁针放在碗口边绿上,也可以旋转自如,但同样易掉落。四,悬丝法。取一根新棉丝,用一点蜡黏在磁针中央,悬挂在没有风的地方磁针即可指示方向。比较之下,沉括认为这个方法最为理想。
指南针在公元十一世纪时已是常用的定向仪器。指南针的最大页献,是大大地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据考证,公元十一世纪末,指南针就开始用于航海了。大约在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柒』 <本草纲目>共多长时间完成的
历时二十七年完成的
『捌』 本草纲目是在什么年代由李时针发明的
《本草纲目》(公元1578年,明万历6年)是李时珍编著。
『玖』 本草纲目的发明时间发明者主要作用
本草纲目是一本书,不是发明。是明代李时珍结合前人,以及自己实践,收集整理版出来的。 李时珍在权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拾』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用了多少时间
李时珍出生在一个世医家庭。祖父为名医,其父也是当地名医,为太医院吏目,撰有《四诊发明》等医书。李时珍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就喜欢医药,随父诊病抄方。其父不愿李时珍以医为业,希望他走科举功名之路。李时珍17岁开始连续三次参加乡试,均未考中。从此,他立志读书,“十年足不出户”,若有所得,即随予著录。由于他聪明好学,在深厚的家学基础上,善于博采众长,医术日精,不久就在蕲州一带打开了局面。他在医疗过程中,随时注意总结经验。同时李时珍在博览历代群书中,深感“本草一书,关系颇重”,它不仅直接影响医生的技术发挥,而且还关系到病者的生命和健康。但以往的本草书“注解群氏,谬误亦多”,贻害无穷。李时珍以一个医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决心重新编著一本新的本草专著,他从34岁起开始着手这项伟大的工程。除了向书本学习,他还躬身实践,跋山涉水,深入民间,虚心向有经验的人民群众学习请教。如向农夫学习有关种菜等方面的知识,向猎人学习捕蛇、捕兽及运动的习性知识,向车夫学习采用旋花“益气卖筋”的功用知识,向渔民请教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性,还从手工业工人处学到防止采矿过程中中毒的措施和方法等。他的足迹遍及湖广、河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深入林区、矿井,菜畦等地体验和观察狸狼的生活习性,采集铅矿,种植韭黄等,收集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标本。对某些药物还亲自栽培(如薄荷、红花蕲艾等),减服(如何首乌蔓陀罗等)。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为了订正一味蓬藻,区别其5个不同品种,他亲自采集,一一比较,并与《尔雅》所载者进行对照,“始得其的,诸家所说,皆未可信也。”李时珍还非常注意吸收国外传人以及我国少数民族医疗经验,充实自己的著作。
经过27年的辛勤努力,在采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基础上,参考8000多种文献书籍,进行大量的整理,补充,并增入自己的发现与文件,经过三次大的修改,终于在万历六年(1578)他60岁时编著完成《本草纲目》这部划时代的药物医学巨著,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