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价值创造的价值创造的三个过程
物理过程。
只关注商品的物理属性和商品生产和物理过程。
如汽车的生产过程,由铁矿石加焦碳在高炉里炼出铁,铁再加工成汽车零件,零件再组装成整车,这就是一个汽车生产的物理过程。物理过程中我们也考虑人力的参与,但这里我们对人力的理解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理解的,就是说这里的人力是和畜力机械力是一样的,只考虑力量以及他所做的物理功多少,而不考虑人的参与生产的另外一面,如意愿、占有、契约、控制、命令服从等。商品生产的物理过程,是商品生产的真实过程,怎么理解这个“真实过程”?
人类社会是复杂的现象,人类社会的活动是复杂的,如果我们把经济行为笼统来考察,我们发现它比商品生产的物理过程要复杂千万倍,但它又必须以商品生产的物理过程为核心来运行。如果某种商品生产的物理过程在技术上不可能,则这种商品就不可能被生产出来,比如汽车,如果在技术上不可能或某种原材料找不到,汽车的生产就不可能实现,人类就不可能享受到汽车的便利。进一步,如果生产汽车的技术上是可能的,原材料也具有,但在制度安排上出了问题,如铁矿石被某一部落所有,而该部落认为那座山不能开采,汽车的生产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学把经济制度作为一个待定的东西,显然,制度的安排必须以商品生产的物理过程为依据!检验制度好坏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能满足商品生产的物理过程的要求。自然科学,应用技术,工具的操作使用,生产的组织都是从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来看待生产的。
在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中,价值就是成品的使用价值,如汽车方便我们旅行,粮食用来充饥,衣服可以保暖;他的数量特征是物理学概念上的数量,如钢铁多少吨,汽车多少辆,粮食多少公斤,衣服多少件。
工程学过程。
以商品生产的物理过程为基础,以一个企业为考察单位,以成本和利润为目标,这里价值就是均衡价格。商品生产过程就是获取利润的过程。它的目标就是不断获取利润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符合物理规律,但价值生产的工程学过程的运行方式是:占有、契约、命令服从等。还是以汽车生产为例子,铁矿石归矿主所有,炼铁厂的老板要取得矿石就得向矿主购买,和矿主谈判,订契约,还得组织招工,支付工人工资,生产出铁来又得把铁销给汽车零件厂,然后炼铁厂老板要核算利润,如果收入减支出还有足够的特利润盈余,那么这个厂就可以不断做大,反之,如果不能赚取足够的利润,铁厂老板就当不下去了。
社会学过程。
以对人性、对社会的充分理解为基础,正确地评价价值及其来源,以整个社会健康发展为目的,引导社会创造出更丰富的真实的价值。其本质就是个哲学问题,是个价值观的问题!
很多人对使用价值的理解有偏差。把使用价值理解为纯物质属性是错误的。因为人类生存的意义已经大大超出了生物性的生存。更大的意义大于精神的自由。产品的物理属性已经沦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道具。以住房为例,如果仅从生理的需求看,一个三口之家50平米就够了,但现在人们都追求 100平米以上,且要高档装修,显然人们不是追求简单的生理满足而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正因如此,对于使用价值的理解不能用简单的“需求”二字就可以概括的。不是那种类似用营养学分析食物的价值的方法来理解使用价值。对于使用价值的理解已经上升为对人生的意义的理解。古希腊有个神话,弥达斯国王问酒神的护伴西勒诺斯:对人来说,什么是最好最妙的东西?“这精灵木然呆立,一声不吭。直到最后,在国王的强逼下,他突然发出刺耳的笑声,说道:‘可怜的浮生呵,无常与苦难之子,你为什么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不过对于你还有次好的东西 ——立刻就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仅从生物性的生存来看,人生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而人类需要用道德、艺术、哲学来充实自己,来寻找生命的意义,只有我们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后,我们才能理解外界物质对我们的意义与价值,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那么漂亮的房子而不是象动物那样仅一个容身的洞穴就够了。
⑵ 求问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什么关系
这是共生关系。没有价值创造,就没有价值分配;
同样,价值分配高低,取决于价值创造的多少。
⑶ 我们的利益分配一切基于价值创造以绩效为准绳大胆为成果买单这句话是啥什么意
大意就是说自己得到的利益都是基于一切事物的价值而来的,我们只有让事情体现了价值,才会有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⑷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类社会基本的经济活动,是构成社会生产和再生产 的主要环节。价值创造研究的是生产领域中价值是由什么创造的,即价值的源泉是什么。价 值分配研究的是价值创造出来以后,在各个要素所有者之间按照什么原则进行分配的问题。 因此,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把他们混为一谈。既不能把价值创造看 作是价值分配的依据,也不能把价值分配问题完全等同于价值创造问题。
1.价值创造不直接是价值分配的依据。价值创造只是研究生产领域中的价值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 唯一源泉,其他生产要素都不足以创造价值。但是,这并不是说,由劳动创造的价值只是由 劳动者完全占有,实际上,在任何社会中,都不可能由创造价值者完全占有价值。这是因为 ,价值的分配并不是以性质决定的,它是随着经济关系性质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这种分配 原则的变化和调整与价值创造没有直接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行的一个原则是按要素 分配,就要求对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具有占有权,以实现自己对生产要素具有的所有权。 所以.按要素分配,实质上是按要素所有权分配。按要素分配所依据的不是劳动价值理论, 而是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
2.价值分配原则的变化,并不能否定价值创造的理论。按要素分配,意味着作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有权从创造的价值中分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一 份利益。但是,并不能由此推论出,因为各个要素所有者都有权得到自己的一份利益,就认 为这部分价值就是由各个要素自己创造的。总之,劳动价值理论不是以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为 依据的,同样,也不能用按要素分配来否定劳动价值理论。
⑸ 《资本论》中关于价值创造与收入分配的区别,麻烦请行家给一个500字的论述。不胜感谢
《资本论》第一卷和《资本论》第三卷
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保卫资本论 》是2014年12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全称《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许光伟著。[1] 作品正式提出“学术保卫”概念,对应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之民族取向和实践化的工作理念。[2]
通过工作涵容中国历史,其达成对世界历史之新理解,是重读和重写“双重意义”之《资本论》理论与方法论著作,高度凸显理论-实践之结合体式。[3] 该著认为:所谓“中国经济学”,即从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出脱而来的经济理论体系,是用中华语言和中国思维对“经济学”的再说一遍和改造。因此,其不独为政治经济学的“在中国”,亦不是经济学分支或流派的“在中国”,而要求重新检视和阐述已有的理论,对原创性方法进行民族“寻根”。[4] 归根结底,此种研究路径以极高智慧统一了人类生产的“历史”和“逻辑”,清晰说明了经济学方法论,尤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5]
作品目录
编辑
写在前面[8]
第一部分 行动的语境:
批判和建构
[总论]
第二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地基:
社会主观批判
[方法论和思想史批判统一形态]
第一篇总问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策略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工作地基:
经济形态历史观批判
第一章《资本论》:是“现实的历史”,还是“现实的历史”批判?对《“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的批判 第四章劳动一般的理论与实践
“现实的历史”:《资本论》如何破解“存在的秘密”? 楔子
商品和二重性:是存在论,还是存在批判? 价值(形式)
货币和等价性:是社会存在论,还是社会存在批判? 剩余价值(形式)
资本和资本的逻辑:是现实的社会存在论,还是历史的社会存在批判?
抽象劳动
——存在规定抑或存在者的形成
“现实的历史”批判:《资本论》如何破解“认识的秘密”?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概念
第二章《21世纪资本论》缺少了什么?
楔子
过程分析之一:α→β→r 马克思主义的元概念
过程分析之二:s→g→β 唯物主义的全概念
过程分析之三:r>g 唯物主义的工作统一
简短的结语 第六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第三章政治经济学是怎样的科学? 楔子
楔子 重提二版跋
政治经济学对象
马克思如何逾越黑格尔
——实现哲学
行动主义逻辑
马克思如何逾越李嘉图
——实现科学
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
——工作如何展开
反思科学抽象法
第三篇资产阶级工作地基:
经济形态社会观批判
第七章解释学及其谬误性
楔子
资产阶级物象二重性
物的解释学
资产阶级解释结构
第八章古典主义及其批判
(同盟者·反叛者)
楔子
所谓斯密问题
被历史难倒的李嘉图
向康德主义的进军
第九章新古典主义及其批判
(康德主义路线之一 · 立的基础)
楔子
研究对象的改造
理性主义狡辩
理论繁荣之路
第十章新制度主义及其批判
(康德主义路线之二 · 破的基础)
楔子
真实的科斯
虚假的科斯
废墟中的景观
第三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建筑:
社会客观批判
[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统一形态]
第四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运用:
中国经济学提要暨大结局
[历史和思想统一形态]
第四篇马克思的批判逻辑:
历史批判之导入
第六篇蕴涵中国历史规定的批判逻辑:
对马克思革命的继承和超越
第十一章存在的秘密
(对知识论或存在论的巧妙一击·哲学11条)
第十七章机器到金融的发展
(马克思以后时代的客观逻辑·历史脉络)
楔子 楔子
唯物主义客体 工厂的发展
唯物主义主体 金融工厂的发展
二者的结合
——对象(规定)之生成
第十八章历史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以后时代的主观逻辑·举要删芜)
第十二章认识的秘密
(对知识论或存在论的完美一击·经济学8条)
楔子
楔子 辩证法工作原像问题
唯物主义历史对象 科学(方法)工作原像问题
唯物主义社会对象
第十九章生产一般的理论与实践
(人类史前时期发展逻辑总括·市民暨资本批判)
二者的结合
——研究对象(规定)之生成
楔子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工作逻辑:
《资本论》究竟怎样炼成
商品社会工作逻辑问题
第十三章历史发生学
(资本的时间与存在·客观逻辑之一)
产品社会工作逻辑问题
楔子
转化史I
转化史II
资本生产史
——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界限
第十四章系统发生学
(资本的空间与存在·客观逻辑之二)
楔子
运动史I
运动史II
资本流通史
——资本的生产界限和流通界限
第十五章现象发生学
(时间存在和空间存在的批判实践结构·客观逻辑之三)
楔子
生活史I
生活史II
资本积累史
——自我再生产和资本的总界限
第十六章认识发生学
(资本主义的认识·主观逻辑发展)
楔子
范畴史I
范畴史II
资本批判史
——资产阶级认识的历史界限
————
主要参考文献[5]
保卫《资本论》_网络
⑹ 什么是价值的创造者和分配者
从商来业进化论和企业仿生学的源角度看,这个问题还漏掉了一个角色就是价值的生产者。价值的生产者,创造者和分配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在人类商业机体的系统中,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人和某些未足够进化的组织都是价值的生产者,他们在生存的需求下参与劳动交换需求。而由这些生产者进化出来的高级组织承担着不同程度上的指导性工作,即扮演创造者的角色。创造者的更高级进化形式是组织体系中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他们扮演者分配者的角色,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更高级的创造者任务。通俗来讲:所有将没有价值的事物转变成有价值的事物的人或者将A价值转换为B价值的人都是价值创造者。而拥有这些有价值事物的人就是价值的分配者。
⑺ 人力资源管理中“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各指什么意思
价值创复造,就是你能制不能为公司带来有价值的人才,是不是能创造价值;价值评价就是每一个员工进行合理的评价,就像是绩效评比一样,作出合理的评价;价值分配就是你要合理的将每一个人适合什么样的岗位或者是工作,合理安排和分配,。这是我的理解,因为之前从事过人事,希望能帮到你
⑻ 为什么非劳动要素不参与价值创造却参与分配
请题主分清楚价值创造与参与价值创造。
既然是生产要素,就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非劳动要素,具体是什么定义域?
提供平台,信息,设备,比如某宝?
⑼ 求问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什么关系
一种相当普遍的意见认为,分配制度改革的依据应当就是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的深化。持此意见的人也承认资本和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的作用,甚至也承认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不够用了,但是他们坚持认为,应当(也只能)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范围内,通过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扩大来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就是将各种要素纳入“劳动”概念之内,将价值源泉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扩大,从而得出“扩大和深化”的劳动价值论。实际上这样做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加以考虑。 首先,这种看法不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意。这里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对马克思说的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这个概念的内涵和范围作何理解;另一方面是对马克思关于价值论和财富论的关系的看法作何理解。 就马克思关于财富论和价值论的看法来说,可以明确的是,在马克思那里它们是两个有联系但又有原则区别的概念,财富论涉及的是产品和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价值论涉及的是作为使用价值的产品和商品相互交换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对于商品价值来说,使用价值只不过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决不是价值的源泉和决定因素。因而尽管马克思从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作用,指出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肯定经营管理对于现代化生产的极端必要性,但他只承认它们是商品使用价值即财富的要素,是创造生产力的要素,不承认它们同时也是商品价值的创造者。在马克思看来,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中没有任何一个使用价值原子,当然也不会有任何一个创造使用价值的要素(劳动除外)。可见在马克思那里价值论与财富论是两个不能混同的范畴,不能将创造生产力的要素或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要素加进他的价值论,否则那种价值论就不是马克思的价值论,更不是他的劳动价值论了。 其次,通过扩大劳动概念的办法还隐藏着某种难以预料的同劳动价值论的初衷相违背的困难和危险。将科学技术纳入创造价值的劳动之中,似乎还好说一点,因为这里涉及的多半是承认脑力劳动和复杂劳动的作用问题,大体上还没有越出“劳动”这个概念的范围,而经营管理也被认可是创造价值的,在理论上就比较难了。经营管理在概念上同劳动价值论所说的劳动不是一回事,经营管理是指对劳动的指挥、管理、组织和监督,而劳动价值论所说的劳动则是指被指挥、被管理、被组织和被监督的对象;从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来说,经营管理功能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本来就是资本功能的扩大和延伸;在历史的和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经营管理功能又同资本的功能往往结合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笼统地承认经营管理也属于劳动的范畴,必然更要远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但最大的麻烦也许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如何认可资本的作用。按照劳动价值论,资本是根本不应被视为价值源泉的,但是,如果说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都可以纳入劳动的行列,那么就难以把资本继续档在劳动的大门之外。且不去说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早就出现的将资本解释为不亚于劳动作用的“忍欲”和“牺牲”之类的观点,眼下的大量事实就让我们不能不思考拒绝的理由是否站得住。要知道资本的成功运用和运作所要求的知识、洞察力和判断力,以及为此需要付出的劳动和努力,恐怕决不比其他劳动来得差,而如果因此就把资本也纳入创造价值的劳动之内,那真要同劳动价值论南辕北辙了。 再次,历史上不是没有人想通过扩大劳动概念的办法来解决劳动价值论同市场经济现实之间的矛盾,结果最终导致了劳动价值论的破产。也就是以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伟大代表者李嘉图为首的学派解体。当然,将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视为劳动,同李嘉图学派的做法不能完全等同。但是至少在扩大劳动概念这一点上确有共通之处,因而对其理论破产的惨痛教训不能置之不理。北京大学教授晏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