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隐性知识怎么去学习或掌握它那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编辑本段]【隐性知识存在的证据】20世纪6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Reber和Weiskrantz、Warrington几乎同时分别在内隐学习、内隐记忆领域开展实验研究,从此拉开了内隐认知实证研究的序幕。
Reber的研究构造了一套人工语法结构,按照语法规则排列组织若干辅音字母,以形成的无意义辅音字母串作为实验组被试的学习材料。同时以随机排列的方式组成另一套辅音字母串,作为控制组被试的学习材料。学习阶段,要求两组被试记住呈现的字母串。测验阶段,把符合语法的字母串和不符合语法的字母串混杂在一起,告诉被试其中某些字母串是符合某种规则的,要求他们把两者区分开来。结果发现,实验组被试能对两类字母串作有效区分,而控制组被试则完全不能领会两者的差异。Reber认为,人工语法的结构是异常复杂的,任何被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语法规则,但实验组被试的行为说明,尽管他们在学习字母串时并不知道其中隐含规则,最终也不能明确表述规则的内容,他们却能够利用规则对字母串加以分类,包括未呈现过的新字母串。这表明,实验组被试无意识习得了隐含在字母串背后的语法规则。Reber据此提出人类学习的两种模式: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是一种需要通过意志努力、策略使用完成学习的过程;内隐学习则是无意识习得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这是内隐学习存在的最初证据。
内隐记忆现象的证明最初得益于间接测量方法对遗忘症病人记忆能力的测量。Weiskrantz、Warrington让4位遗忘症患者(3位Korsakoff综合征患者,1位颞叶切除患者)学习一组单词词单,然后进行4种形式的测验:自由回忆、再认、模糊词辨认(把单词字迹弄得模糊不清,要求被试凭印象而不是回忆说出是什么词)和词干补笔(呈现一个单词的前3个字母,要求被试根据心中所想而不是回忆把它填成一个有意义的单词),并把测验成绩与16位正常记忆的患者比较。结果发现,严重的遗忘症患者在传统的再认、回忆作业上表现出明显的记忆障碍,成绩比对照组差得多。但在其余两项不要求回忆的作业中,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凭内心感觉辨认、填写出一个单词,却使用了很多先前学过的单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过单词出现的概率与对照组没有差异。随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取得了类似的结果,发现遗忘症患者仍保留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只是传统的直接测量方法测量不出来,仅对间接测量方法敏感。有些研究者认为直接测量方法和间接测量方法测得的是两种不同内部认知加工过程的结果,分别称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前者指对长时记忆中储存信息的无意识提取。
这些早期的研究公布后,迅速得到了扩充,形成了包括内隐感知、内隐记忆、内隐学习、内隐社会认知各认知加工水平在内的内隐认知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突破性进展。目前已经能够证明,内隐认知加工具有相对独立性;阈下刺激能够易化随后的作业;内隐认知加工能力没有明显的年龄阶段特点,较少受智力落后、遗忘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经损伤的影响;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概括性、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抗干扰性特征;个人背景变量影响个体对社会关系变量的判断和决策;内隐认知加工不受心理资源限制;非策略、非分析的无意识认知加工对高度复杂材料的结构获得效率优于外显认知加工。这些研究结果使人类得以逐步深入窥视、了解自身浩瀚的无意识心理活动。 [编辑本段]【隐性知识特征】1. 默会性: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隐性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
2. 个体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另外,这里需要区别“个体性”与“主观性”。波兰尼认为,和主观心理状态之局限于一己的、私人的感受不同,个体知识是认识者以高度的责任心(resposibility),带着普遍的意图(universal intent),在接触外部实在(external reality)的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成果。可见,个体的不同于主观的,关键在于前者包含了一个普遍的、外在的维度 。
3. 非理性:显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逻辑推理”过程获得的,因此它能够理性地进行反思,而隐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身体的感官或者直觉、领悟获得的,因此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由于隐性知识的非理性特征,所以人们不能对它进行理性地批判。
4. 情境性: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联系的,它总是依托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对特定的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这也是隐性知识的很重要的特征。
5. 文化性: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析那个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或者说,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隐性知识“体系”,包括隐性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隐性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
6. 偶然性与随意性:隐性知识比较偶然、比较随意,很难捕捉,所以获取的时候就比显性知识要困难。
7. 相对性:这里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隐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二是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隐性知识,但是同时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已经是显性知识,反之亦然。 8. 稳定性: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与观念、信仰等一样,不易受环境的影响改变;它较少受年龄影响,不易消退遗忘;也就意味着个体一旦拥有某种隐性知识就难以对其进行改造。这意味着隐性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9. 整体性:尽管隐性知识往往显得缺乏逻辑结构,然而,它是个体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是完整、和谐、统一的主体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其本身也是整体统一,不可分割的。 [编辑本段]【隐性知识分类】从技能和认识角度可将企业隐性知识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
另一类是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心智模式、团队的默契和组织文化等。
从企业隐性知识可编码程度可划分为:可编码的隐性知识、不易编码的隐性知识和(在一定时期不具备条件)不能编码的隐性知识。
由于企业隐性知识的隐含性和复杂性,一般而言,可编码化或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仅占小部分,大部分不易编码或不能编码。正确分类有助于我们对隐性知识识别、流动、转化与创新等采取不同的策略。 [编辑本段]【隐性知识转化】从管理学角度探讨隐性知识,涉及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
长期以来,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对于组织越来越重要,它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能够不断为企业带来竞争利益。一些组织理论研究者进一步扩展了隐性知识的内涵。温特 (Winter)、尼尔逊(Nelson)、斯班德(Spender)等在对企业能力的研究中,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着隐含性的组织知识。企业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员工个体和企业内各级组织(团队、部门、企业层次等)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企业外部有效获取的隐性知识。
企业层次拥有的隐性知识是在对员工个体、群体和从企业外部获取的各种知识有效转化、整合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涌现出单个个体或群体所无法具有的知识特质。主要特点是它表现为只有企业层次才具有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企业惯例等,这些是难以清晰说明,但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知识。它也包括能被企业层次掌握的诀窍、经验和协作能力等。
从“个人”视角出发的主要有两位代表人物,一位是以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另一位是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他们是从隐性知识的个体属性来认识的。
彼得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主要来源于经验和技能的,学习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
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主要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隐性知识是主观的经验或体会,不容易运用结构性概念加以描述或表现的知识。显性知识则是可以客观运用概念加以捕捉或呈现的知识。他也特别强调隐性知识和知识环境对于企业知识创造和共享的重要性。另外, 他在OECD的知识分类的基础上还提出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关系。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过程: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
群化(Socialization)即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意会性知识的过程
外化(Externalization)即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融合(Combination)即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
内化(Internalization)即把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成为企业的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的过程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关系
1、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在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师传徒受就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虚拟知识社区,则为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2、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对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这个转化所利用的方式有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等。当前的一些智能技术,如知识挖掘系统、商业智能、专家系统等,则为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提供了手段。
3、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将这些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个人知识就上升为了组织知识,能更容易地为更多人共享和创造组织价值。分布式文档管理、内容管理、数据仓库等是实现显性知识组合的有效工具。
4、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这意味着,企业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企业中各成员的隐性知识。也就是说,知识在企业员工间传播,员工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团体工作、干中学和工作中培训等是实现显性知识隐性化的有效方法。这方面,也有一些协作工具,如电子社区、E- learning系统等。
2. 知识管理的实施流程是啥呢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知识管理流程
1、定义知识
知识是无限的,因而定义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意味着解析企业的流程;建立知识体系架构;梳理各岗位工作所产生的知识、员工贡献的知识、员工所需求的知识、常用的知识、基础知识、专家知识、员工的工作经验和总结等知识内容;确定这些知识内容的管理方式;通过工具平台、组织和制度逐步使知识管理工作走向正规化。
(1)三种性质的知识
从支撑经营运作的角度而言,组织知识的内容有三种性质:管理知识、业务知识和基础知识。
这三种知识各有其特征和适用范围,互相支持,最终搭建起整个组织的知识体系。
(2)四个层次的知识
“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种性质的知识又会分为不同的层次,企业知识的内容有四个层次:
2、创造知识
定义知识之后,我们必须能够去创造、产生知识。
(1)知识创造循环
知识创造是经由内隐与外显知识的互相转换,经由转换的过程,可同时扩展内隐与外显知识的质与量。日本的管理学专家Nonaka定义了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螺旋模型,此模型基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划分,定义了两种知识相互转化的四个过程,即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和内化。
(2)知识状态模型
显性知识指内容清晰明确,易于通过图文表述,便于整理、储存、编码以及传播的知识资源;如经过滤及总结所获得的资讯情报、方法技能、原则原理、规律规则等。而隐性知识是指在个人头脑或机构文化中隐含的,内容较为个人化、主观化和经验化,难以用书面形式表述的知识资源;如经验、构思、洞察力、判断力、机构文化下的行为模式等。
(3)知识转化
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重要的环节,可以通过以下步骤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具体的推动方式归纳如下:
3.知识整理体系
杂乱无章犹如珍珠混于鱼目之中,反而看不清楚珍珠所在,未经整理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有时候反而是负价值,所以需要对已经创造积累的知识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使知识各安其位。
(1)分类的整理
要整理首先必须有分类,标准的好坏决定了分类的清晰程度。
1.1.2 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能够固化成果,令行禁止关键在于有章可循。作为规范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制定知识管理制度必不可少。
知识管理制度的内容必须覆盖所有影响知识管理活动的关键因素,它包括:
1.1.3 订立知识管理考评体系
没有考评就没有管理,只有定期和规范地对企业运行知识管理情况进行考核,才能使得知识管理真正发挥作用。
知识管理的考评体系主要有两个层面:知识审计和员工的知识绩效评价。
1.1.3.1知识审计
知识审计是对整体知识管理体系的评估,旨在确定知识管理对组织运营绩效的贡献程度。
采用定性评估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是问几个问题:“业务过程是否发生了改变?”、“规则改变了吗?”、“你是否在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你日常工作的方法是否发生了一种变化?”,然而更完善的定性评估可以从结果和过程两方面着眼:
1.1.3.2员工的知识绩效评价
知识绩效评价具体体现了激励和压力机制对整个机构参与实施机构知识管理的要求和鼓励,进一步明确知识管理是日常的必须工作而不是额外工作。同时以明确的制度推动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 知识螺旋的介绍
知识螺旋(Knowledge Spiral)是由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于1989年《知识创造的企业》的著作首度提出,组织动员个人的内隐知识,经由四种知识转换模式在组织内部加以扩大,成为较高层次的知识本体,知识转移与创造的过程,强调隐性知识的交换。
4. 知识创造的介绍
野中郁次郎(Nonaka)和Takeuchi指出,企业在“组织的知识创造”(即企业具有的创造新知识、在组织中扩散新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融入到产品、服务和系统中去的能力)中的技能是个关键的成功因素。因此,企业面临的挑战就是不断改进创造、传递和使用知识的过程。Holsappk和Joshl在对有关知识管理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知识管理分为以下几个过程:从组织的外部获取知识,从组织内部的资源中选择知识,产生新知识,在组织内部储存和扩散知识而实现知识的内部化,然后以显形知识或隐形知识的形式将新知识外部化。
5. 我想请教一下中级会计考试中财务管理所涉汲的数学知识点有哪些
我叫肥蛋 初入江湖 二级(433) | 我的贡献 | 我的消息(1/3) | 网络首页 | 退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网络 帮助
添加到搜藏 返回网络首页
编辑词条 知识
哲学定义
知识就是感知意识的过程
知识的定义
知识到底是什么,目前仍然有争议。我国对知识的定义一般是从哲学角度作出的,如在,《博弈圣经》中知识的描述是“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中国大网络全书·教育》中“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
上述定义为我们讨论知识的内涵提供了哲学基础。但宏观的哲学反映论的认识还需要从个体认知角度进行具体化,这样才能有效地用以指导学校的具体教学。
知识的分类
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
符号表征是最简单的陈述性知识。所谓符号表征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号。例如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单词的词形、数学中的数字、物理公式中的符号、化学元素的符号等,都是符号表征。
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较为复杂的陈述性知识。
命题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陈述,是最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命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另一类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概括,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里的倍数关系是普遍的关系。
2.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策略性知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它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识。例如,“如何有效记忆?”“如何明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等等。
与哲学不同,认知心理学是从知识的来源、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及表征形式等角度对知识进行研究的。例如,皮亚杰认为,经验(即知识)来源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这种经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来自外部世界,是个体作用于客体而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联系认识;另一类是逻辑——数学经验,它来自主体的动作,是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如儿童通过摆弄物体,获得关于数量守恒的经验,学生通过数学推理获得关于数学原理的认识。皮亚杰对知识的定义是从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来表述的。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为知识是“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这是从知识所包含的内容的角度说的,属于一种现象描述。
我们认为,在理解知识的含义时,有必要把作为人类社会共同财富的知识与作为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区分开来。人类社会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表征,即人脑中的知识结构,它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又包括概念、命题、图式,它们分别标志着个体对客观事物反应的不同广度和深度,这是通过个体的认知活动而形成的。一般来说,个体的知识以从具体到抽象的层次网络结构(认知结构)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之中。哲学主要对人类社会共同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心理学则主要对个体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
有关知识的名言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 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诺思科特: 博学的人是知识的蓄水池,而不是源泉。
不吸取知识之光,心灵就会被黑暗笼罩。
弗莱克斯: 大学是这样一种机构:它自觉地献身于对知识的追,力争解决难题,用挑剔的眼光去评价人们的成就,并用真正的高水平去教育人。
切斯特菲尔德: 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
宋,朱熹: 当务之急,不求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
英·拉尔夫:智者的智慧是一种不平常的常识。
切斯特菲尔德: 读书能获得知识;但更有用的知识对世界的认识却只能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人才能获得。
塞·约翰逊: 对知识的渴求是人类的自然意向,任何头脑健全的人都会为获取知识而不惜一切。
恩格斯: 复杂的劳动包含着需要耗费或多或少的辛劳、时间和金钱去获得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
卡斯特: 管理者不承担创造知识的任务,他的任务是有效地运用知识。
·里格斯: 经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他在品质、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功能。这三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特殊的管理方式。
邓小平: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科尔莫戈罗夫: 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令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
赫·斯宾塞: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
约瑟夫·鲁: 科学是为了那些勤奋好学的人,诗歌是为了那些知识渊博的人。
奥·霍姆斯: 科学是“无知”的局部解剖学。
叔本华: 没有深厚经验衬托的广博思想和知识,就像是一本每页仅有两行正文却有四十行注释的教科书。
论衡: 人有知识,则有力矣。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爱因斯坦: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爱因斯坦: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明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
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Knowledge Based Economy)
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野中郁次郎(Nonaka)认为知识是一种被确认的信念,通过知识持有者和接收者的信念模式和约束来创造、组织和传递,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传递着一套文化系统。知识是从不相关或相关的信息中变化、重构、创造而得到的,其内涵比数据、信息要更广、更深、更丰富。此观点强调知识与背景,以及知识与信息的关系。他在《创造知识的企业》区分两种知识形式: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根据这样的划分,前两类知识是显性知识,企业可以通过阅读材料或教材,参加会议和查询数据库获得,对这一类知识可以实现信息化;而后两类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则是更加含蓄的知识,难以量化和信息化,难以通过正式的信息渠道转让。它的特点是
(a) 它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与行动密切相关;
(b) 在日常生活中,隐性知识具有有用性,是人们达到价值目标的工具。目标的价值越高,这种知识支持获得目标越直接,这种知识就越有用;
(c) 隐性知识的获得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直接的帮助,它通常靠自己去获得,是不能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显性化就是知识分享的过程。
隐性知识一般具有如下特征(王秀红 韩光平,2004):
(1) 隐性知识具有运用上的垄断性,这种垄断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除非通过学习,否则隶属于某一主体的隐性知识难以转移给其它主体;二是隐性知识主体不会主动转移自己的隐性知识,特别是可以为自己带来收益的隐性知识,因为这些隐性知识是自己经验、对事情的感悟和深层次的理解等方面长期的积累,投人了巨大的成本和精力。对知识的垄断是投人成本和精力回收的保障。
(2) 隐性知识具有对其载体上的依附性,隐性知识不同于其它的资产,它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只能在一定的载体上才能发挥效益,而且,相同的隐性知识在不同的载体上发挥的效益是不同的。
(3) 隐性知识具有收益度量上的困难性。隐性知识主体对于自身隐性知识的实际收益很难把握,只能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主观上的估计。组织在挖掘隐性知识时也很难度量这些隐性知识给组织带来的收益。
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孝(1991)还并提出了“知识创造”的完整模型——SECI模型
数据、信息、知识的区别和联系(Michael Earl)
数据 信息 知识
内容 事件 趋势 专业知识
形式 交流 模式 学习
信息 任务 描述 操作 编码
获取方式 观察 判断 体验
组织意图 自动化 决策 行动
世界经合组织(OECD) 在1996年的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将知识分为四大类[ ]:
(a) 知道是什么的知识( Know - what) ,主要是叙述事实方面的知识;
(b) 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 - why) ,主要是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
(c) 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 - how) ,主要是指对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
(d) 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 - who) ,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识。
Davenport & Prusak整合了知识的形态、组成元素、主要作用和存储主体等元素,从以下方面描述了知识的定义:
(1)知识的形态:知识是一个流动、动态的混合体,随着刺激和学习随时改变、更新;
(2)组成元素:包括经验、价值观、情景信息和专业洞察力;
(3)主要功能:它提供了一个参考结构来评估和整合新刺激所产生的信息与经验,形成新的结构并可以指导决策和行为;
(4)存储主体:它有知者(knower)的心智产生并被利用,在组织中知识不仅仅存在于文件与知识库中,更存在于例行的工作、流程、实践与文化中。
网络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371
参考资料:
1.灵宝苹果:http://hi..com/lbpg
2.原始部落:http://hi..com/ybwy6688
3.世界经合组织(OECD) 1996年的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4.野中郁次郎 《创造知识的企业》
[我来完善]相关词条:
更多
经济语言科学富媒体广告中国社会新闻纸添补钱地理学问
开放分类:
概念,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知识创新
更多 合作编辑者:
开始de痕迹_、jjxby、应Ran、n512756897、wangdong8611、pkxu__、ybwy6688、地对空飞毛腿、赵晨豪、my6777637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网络欢迎您也来参与编辑词条 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知识”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来源:网络词典):
1.knowledge; science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40296 次
编辑次数:21 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09-01-27
创建者:守稞人
最新动态
问卷调查:让网络更懂你
网络活动:
网络新春大联欢
铭记2008网络年度盘点
&;2009 Bai 权利声明
6. 简单解说 隐性知识
最佳答案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20世纪6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Reber和Weiskrantz、Warrington几乎同时分别在内隐学习、内隐记忆领域开展实验研究,从此拉开了内隐认知实证研究的序幕。
Reber的研究构造了一套人工语法结构,按照语法规则排列组织若干辅音字母,以形成的无意义辅音字母串作为实验组被试的学习材料。同时以随机排列的方式组成另一套辅音字母串,作为控制组被试的学习材料。学习阶段,要求两组被试记住呈现的字母串。测验阶段,把符合语法的字母串和不符合语法的字母串混杂在一起,告诉被试其中某些字母串是符合某种规则的,要求他们把两者区分开来。结果发现,实验组被试能对两类字母串作有效区分,而控制组被试则完全不能领会两者的差异。Reber认为,人工语法的结构是异常复杂的,任何被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语法规则,但实验组被试的行为说明,尽管他们在学习字母串时并不知道其中隐含规则,最终也不能明确表述规则的内容,他们却能够利用规则对字母串加以分类,包括未呈现过的新字母串。这表明,实验组被试无意识习得了隐含在字母串背后的语法规则。Reber据此提出人类学习的两种模式: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是一种需要通过意志努力、策略使用完成学习的过程;内隐学习则是无意识习得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这是内隐学习存在的最初证据。
内隐记忆现象的证明最初得益于间接测量方法对遗忘症病人记忆能力的测量。Weiskrantz、Warrington让4位遗忘症患者(3位Korsakoff综合征患者,1位颞叶切除患者)学习一组单词词单,然后进行4种形式的测验:自由回忆、再认、模糊词辨认(把单词字迹弄得模糊不清,要求被试凭印象而不是回忆说出是什么词)和词干补笔(呈现一个单词的前3个字母,要求被试根据心中所想而不是回忆把它填成一个有意义的单词),并把测验成绩与16位正常记忆的患者比较。结果发现,严重的遗忘症患者在传统的再认、回忆作业上表现出明显的记忆障碍,成绩比对照组差得多。但在其余两项不要求回忆的作业中,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凭内心感觉辨认、填写出一个单词,却使用了很多先前学过的单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过单词出现的概率与对照组没有差异。随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取得了类似的结果,发现遗忘症患者仍保留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只是传统的直接测量方法测量不出来,仅对间接测量方法敏感。有些研究者认为直接测量方法和间接测量方法测得的是两种不同内部认知加工过程的结果,分别称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前者指对长时记忆中储存信息的无意识提取。
这些早期的研究公布后,迅速得到了扩充,形成了包括内隐感知、内隐记忆、内隐学习、内隐社会认知各认知加工水平在内的内隐认知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突破性进展。目前已经能够证明,内隐认知加工具有相对独立性;阈下刺激能够易化随后的作业;内隐认知加工能力没有明显的年龄阶段特点,较少受智力落后、遗忘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经损伤的影响;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概括性、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抗干扰性特征;个人背景变量影响个体对社会关系变量的判断和决策;内隐认知加工不受心理资源限制;非策略、非分析的无意识认知加工对高度复杂材料的结构获得效率优于外显认知加工。这些研究结果使人类得以逐步深入窥视、了解自身浩瀚的无意识心理活动。
隐性知识特征】
1. 默会性: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隐性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
2. 个体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另外,这里需要区别“个体性”与“主观性”。波兰尼认为,和主观心理状态之局限于一己的、私人的感受不同,个体知识是认识者以高度的责任心(resposibility),带着普遍的意图(universal intent),在接触外部实在(external reality)的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成果。可见,个体的不同于主观的,关键在于前者包含了一个普遍的、外在的维度 。
3. 非理性:显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逻辑推理”过程获得的,因此它能够理性地进行反思,而隐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身体的感官或者直觉、领悟获得的,因此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由于隐性知识的非理性特征,所以人们不能对它进行理性地批判。
4. 情境性: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联系的,它总是依托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对特定的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这也是隐性知识的很重要的特征。
5. 文化性: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析那个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或者说,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隐性知识“体系”,包括隐性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隐性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
6. 偶然性与随意性:隐性知识比较偶然、比较随意,很难捕捉,所以获取的时候就比显性知识要困难。
7. 相对性:这里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隐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二是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隐性知识,但是同时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已经是显性知识,反之亦然。 8. 稳定性: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与观念、信仰等一样,不易受环境的影响改变;它较少受年龄影响,不易消退遗忘;也就意味着个体一旦拥有某种隐性知识就难以对其进行改造。这意味着隐性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9. 整体性:尽管隐性知识往往显得缺乏逻辑结构,然而,它是个体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是完整、和谐、统一的主体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其本身也是整体统一,不可分割的。
[编辑本段]【隐性知识分类】
从技能和认识角度可将企业隐性知识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
另一类是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心智模式、团队的默契和组织文化等。
从企业隐性知识可编码程度可划分为:可编码的隐性知识、不易编码的隐性知识和(在一定时期不具备条件)不能编码的隐性知识。
由于企业隐性知识的隐含性和复杂性,一般而言,可编码化或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仅占小部分,大部分不易编码或不能编码。正确分类有助于我们对隐性知识识别、流动、转化与创新等采取不同的策略。
[编辑本段]【隐性知识转化】
从管理学角度探讨隐性知识,涉及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
长期以来,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对于组织越来越重要,它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能够不断为企业带来竞争利益。一些组织理论研究者进一步扩展了隐性知识的内涵。温特 (Winter)、尼尔逊(Nelson)、斯班德(Spender)等在对企业能力的研究中,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着隐含性的组织知识。企业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员工个体和企业内各级组织(团队、部门、企业层次等)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企业外部有效获取的隐性知识。
企业层次拥有的隐性知识是在对员工个体、群体和从企业外部获取的各种知识有效转化、整合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涌现出单个个体或群体所无法具有的知识特质。主要特点是它表现为只有企业层次才具有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企业惯例等,这些是难以清晰说明,但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知识。它也包括能被企业层次掌握的诀窍、经验和协作能力等。
从“个人”视角出发的主要有两位代表人物,一位是以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另一位是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他们是从隐性知识的个体属性来认识的。
彼得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主要来源于经验和技能的,学习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
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主要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隐性知识是主观的经验或体会,不容易运用结构性概念加以描述或表现的知识。显性知识则是可以客观运用概念加以捕捉或呈现的知识。他也特别强调隐性知识和知识环境对于企业知识创造和共享的重要性。另外, 他在OECD的知识分类的基础上还提出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关系。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过程: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
群化(Socialization)即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意会性知识的过程
外化(Externalization)即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融合(Combination)即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
内化(Internalization)即把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成为企业的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的过程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关系
1、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在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师传徒受就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虚拟知识社区,则为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2、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对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这个转化所利用的方式有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等。当前的一些智能技术,如知识挖掘系统、商业智能、专家系统等,则为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提供了手段。
3、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将这些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个人知识就上升为了组织知识,能更容易地为更多人共享和创造组织价值。分布式文档管理、内容管理、数据仓库等是实现显性知识组合的有效工具。
4、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这意味着,企业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企业中各成员的隐性知识。也就是说,知识在企业员工间传播,员工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团体工作、干中学和工作中培训等是实现显性知识隐性化的有效方法。这方面,也有一些协作工具,如电子社区、E- learning系统等。
7. 流程管理和知识管理有什么联系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知识管理流程
1、定义知识
知识是无限的,因而定义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意味着解析的流程;建立知识体系架构;梳理各岗位工作所产生的知识、员工贡献的知识、员工所需求的知识、常用的知识、基础知识、专家知识、员工的工作经验和总结等知识内容;确定这些知识内容的管理方式;通过工具、组织和制度逐步使知识管理工作走向正规化。
(1)三种性质的知识
从支撑经营运作的角度而言,组织知识的内容有三种性质:管理知识、业务知识和基础知识。
这三种知识各有其特征和适用范围,互相支持,最终搭建起整个组织的知识体系。
(2)四个层次的知识
“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种性质的知识又会分为不同的层次,知识的内容有四个层次:
2、创造知识
定义知识之后,我们必须能够去创造、产生知识。
(1)知识创造循环
知识创造是经由内隐与外显知识的互相转换,经由转换的过程,可同时扩展内隐与外显知识的质与量。日本的管理学专家Nonaka定义了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螺旋模型,此模型基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划分,定义了两种知识相互转化的四个过程,即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和内化。
(2)知识状态模型
显性知识指内容清晰明确,易于通过图文表述,便于整理、储存、编码以及传播的知识资源;如经过滤及总结所获得的资讯情报、方法技能、原则原理、规律规则等。而隐性知识是指在个人头脑或文化中隐含的,内容较为个人化、主观化和经验化,难以用书面形式表述的知识资源;如经验、构思、洞察力、判断力、文化下的行为模式等。
(3)知识转化
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重要的环节,可以通过以下步骤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具体的推动方式归纳如下:
3.知识整理体系
杂乱无章犹如珍珠混于鱼目之中,反而看不清楚珍珠所在,未经整理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有时候反而是负价值,所以需要对已经创造积累的知识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使知识各安其位。
(1)分类的整理
要整理首先必须有分类,标准的好坏决定了分类的清晰程度。
1.1.2 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能够固化成果,令行禁止关键在于有章可循。作为规范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制定知识管理制度必不可少。
知识管理制度的内容必须覆盖所有影响知识管理活动的关键因素,它包括:
1.1.3 订立知识管理考评体系
没有考评就没有管理,只有定期和规范地对运行知识管理情况进行考核,才能使得知识管理真正发挥作用。
知识管理的考评体系主要有两个层面:知识审计和员工的知识绩效评价。
1.1.3.1知识审计
知识审计是对整体知识管理体系的评估,旨在确定知识管理对组织运营绩效的贡献程度。
采用定性评估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是问几个问题:“业务过程是否发生了改变?”、“规则改变了吗?”、“你是否在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你日常工作的方法是否发生了一种变化?”,然而更完善的定性评估可以从结果和过程两方面着眼:
1.1.3.2员工的知识绩效评价
知识绩效评价具体体现了激励和压力机制对整个参与实施知识管理的要求和鼓励,进一步明确知识管理是日常的必须工作而不是额外工作。同时以明确的制度推动学习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8. 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20世纪6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Reber和Weiskrantz、Warrington几乎同时分别在内隐学习、内隐记忆领域开展实验研究,从此拉开了内隐认知实证研究的序幕。
Reber的研究构造了一套人工语法结构,按照语法规则排列组织若干辅音字母,以形成的无意义辅音字母串作为实验组被试的学习材料。同时以随机排列的方式组成另一套辅音字母串,作为控制组被试的学习材料。学习阶段,要求两组被试记住呈现的字母串。测验阶段,把符合语法的字母串和不符合语法的字母串混杂在一起,告诉被试其中某些字母串是符合某种规则的,要求他们把两者区分开来。结果发现,实验组被试能对两类字母串作有效区分,而控制组被试则完全不能领会两者的差异。Reber认为,人工语法的结构是异常复杂的,任何被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语法规则,但实验组被试的行为说明,尽管他们在学习字母串时并不知道其中隐含规则,最终也不能明确表述规则的内容,他们却能够利用规则对字母串加以分类,包括未呈现过的新字母串。这表明,实验组被试无意识习得了隐含在字母串背后的语法规则。Reber据此提出人类学习的两种模式: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是一种需要通过意志努力、策略使用完成学习的过程;内隐学习则是无意识习得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这是内隐学习存在的最初证据。
内隐记忆现象的证明最初得益于间接测量方法对遗忘症病人记忆能力的测量。Weiskrantz、Warrington让4位遗忘症患者(3位Korsakoff综合征患者,1位颞叶切除患者)学习一组单词词单,然后进行4种形式的测验:自由回忆、再认、模糊词辨认(把单词字迹弄得模糊不清,要求被试凭印象而不是回忆说出是什么词)和词干补笔(呈现一个单词的前3个字母,要求被试根据心中所想而不是回忆把它填成一个有意义的单词),并把测验成绩与16位正常记忆的患者比较。结果发现,严重的遗忘症患者在传统的再认、回忆作业上表现出明显的记忆障碍,成绩比对照组差得多。但在其余两项不要求回忆的作业中,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凭内心感觉辨认、填写出一个单词,却使用了很多先前学过的单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过单词出现的概率与对照组没有差异。随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取得了类似的结果,发现遗忘症患者仍保留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只是传统的直接测量方法测量不出来,仅对间接测量方法敏感。有些研究者认为直接测量方法和间接测量方法测得的是两种不同内部认知加工过程的结果,分别称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前者指对长时记忆中储存信息的无意识提取。
这些早期的研究公布后,迅速得到了扩充,形成了包括内隐感知、内隐记忆、内隐学习、内隐社会认知各认知加工水平在内的内隐认知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突破性进展。目前已经能够证明,内隐认知加工具有相对独立性;阈下刺激能够易化随后的作业;内隐认知加工能力没有明显的年龄阶段特点,较少受智力落后、遗忘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经损伤的影响;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概括性、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抗干扰性特征;个人背景变量影响个体对社会关系变量的判断和决策;内隐认知加工不受心理资源限制;非策略、非分析的无意识认知加工对高度复杂材料的结构获得效率优于外显认知加工。这些研究结果使人类得以逐步深入窥视、了解自身浩瀚的无意识心理活动。
隐性知识特征】
1. 默会性: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隐性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
2. 个体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另外,这里需要区别“个体性”与“主观性”。波兰尼认为,和主观心理状态之局限于一己的、私人的感受不同,个体知识是认识者以高度的责任心(resposibility),带着普遍的意图(universal intent),在接触外部实在(external reality)的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成果。可见,个体的不同于主观的,关键在于前者包含了一个普遍的、外在的维度 。
3. 非理性:显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逻辑推理”过程获得的,因此它能够理性地进行反思,而隐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身体的感官或者直觉、领悟获得的,因此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由于隐性知识的非理性特征,所以人们不能对它进行理性地批判。
4. 情境性: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联系的,它总是依托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对特定的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这也是隐性知识的很重要的特征。
5. 文化性: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析那个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或者说,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隐性知识“体系”,包括隐性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隐性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
6. 偶然性与随意性:隐性知识比较偶然、比较随意,很难捕捉,所以获取的时候就比显性知识要困难。
7. 相对性:这里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隐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二是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隐性知识,但是同时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已经是显性知识,反之亦然。 8. 稳定性: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与观念、信仰等一样,不易受环境的影响改变;它较少受年龄影响,不易消退遗忘;也就意味着个体一旦拥有某种隐性知识就难以对其进行改造。这意味着隐性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9. 整体性:尽管隐性知识往往显得缺乏逻辑结构,然而,它是个体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是完整、和谐、统一的主体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其本身也是整体统一,不可分割的。
[编辑本段]【隐性知识分类】
从技能和认识角度可将企业隐性知识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
另一类是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心智模式、团队的默契和组织文化等。
从企业隐性知识可编码程度可划分为:可编码的隐性知识、不易编码的隐性知识和(在一定时期不具备条件)不能编码的隐性知识。
由于企业隐性知识的隐含性和复杂性,一般而言,可编码化或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仅占小部分,大部分不易编码或不能编码。正确分类有助于我们对隐性知识识别、流动、转化与创新等采取不同的策略。
[编辑本段]【隐性知识转化】
从管理学角度探讨隐性知识,涉及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
长期以来,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对于组织越来越重要,它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能够不断为企业带来竞争利益。一些组织理论研究者进一步扩展了隐性知识的内涵。温特 (Winter)、尼尔逊(Nelson)、斯班德(Spender)等在对企业能力的研究中,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着隐含性的组织知识。企业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员工个体和企业内各级组织(团队、部门、企业层次等)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企业外部有效获取的隐性知识。
企业层次拥有的隐性知识是在对员工个体、群体和从企业外部获取的各种知识有效转化、整合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涌现出单个个体或群体所无法具有的知识特质。主要特点是它表现为只有企业层次才具有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企业惯例等,这些是难以清晰说明,但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知识。它也包括能被企业层次掌握的诀窍、经验和协作能力等。
从“个人”视角出发的主要有两位代表人物,一位是以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另一位是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他们是从隐性知识的个体属性来认识的。
彼得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主要来源于经验和技能的,学习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
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主要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隐性知识是主观的经验或体会,不容易运用结构性概念加以描述或表现的知识。显性知识则是可以客观运用概念加以捕捉或呈现的知识。他也特别强调隐性知识和知识环境对于企业知识创造和共享的重要性。另外, 他在OECD的知识分类的基础上还提出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关系。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过程: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
群化(Socialization)即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意会性知识的过程
外化(Externalization)即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融合(Combination)即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
内化(Internalization)即把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成为企业的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的过程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关系
1、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在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师传徒受就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虚拟知识社区,则为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2、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对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这个转化所利用的方式有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等。当前的一些智能技术,如知识挖掘系统、商业智能、专家系统等,则为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提供了手段。
3、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将这些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个人知识就上升为了组织知识,能更容易地为更多人共享和创造组织价值。分布式文档管理、内容管理、数据仓库等是实现显性知识组合的有效工具。
4、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这意味着,企业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企业中各成员的隐性知识。也就是说,知识在企业员工间传播,员工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团体工作、干中学和工作中培训等是实现显性知识隐性化的有效方法。这方面,也有一些协作工具,如电子社区、E- learning系统等。
可以参考《信息管理教程》,张广钦著
9. 知识管理与传统管理有何区别
第一,知识管理应当摆脱战略管理的束缚中。在目前的理论和实践中,知识管理只是制定战略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知识管理必须和战略保持 一致,且扶持战略。然而在新知识管理中情况就完全相反了。战略是知识的一种,是知识过程的输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知识过程,产生战略及其他知识成果。目前的知识管理和战略保持一致,只是所谓信息管理,目的是抓住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但这不是真正意义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应是提高组织决策的能力。信息管理是辅助决策,知识管理不是决策的奴隶而是鞭策力量。 第二,改进SECI (Socialization / Externalization / Combination / Internalisation)模型。Nonaka和Takeuchi指出,SECI模型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在心理和认知理论上有缺陷,忽略了隐含知识,也就是隐性知识的模糊过程。隐性知识(tacit)是一个人知道的但是永远表达不出来的,隐含知识(implicit)是可以转换成显性知识(explicit)。 第三,建立企业知识门户。尽管开发商和学者们已经承认目前已经存在企业知识门户,企业知识门户是实现知识过程和知识管理的软件实现,目前的应用还远没有达到这一点。企业知识门户一方面是系统的集成,另一方面,企业知识门户可以带来很大的收益,不仅包括企业信息门户所带来的投资回报率,竞争优势,持续的创新能力,企业信息门户是有风险的,因为它不能保证信息的质量和有效性。虽然知识门户也不能保证信息、模型的确定性,但是它可以集成知识效用及知识价值评定的系统方法,去除可能的错误,产生质量保证的信息。企业知识门户是门户技术的发展方向。 第四,建立开放的企业形式。知识管理应当是持续获取知识过程的创新,这就需要组织进行知识过程的开放,知识生命循环中所有过程的开放,也就是建立一个下放的知识过程环境――开放企业。知识过程应该是透明的,从新知识管理的视角来看,知识过程环境中所有学习和创新中所遇到的问题应当是公开的、透明的。 第五,建立咨询机构。常规意义上的知识生产过程是受某种标准制约,这种情况产生的知识可能不公正,且带有倾向性。新知识管理中的基本思想是知识在一种评价中不断纠错的过程。 第六,建立知识管理的价值理论。在知识生命周期中问题的识别涉及到价值的判断,实用性是知识评价中的标准之一,这就要求有一个价值理论来估计知识的价值。 第七,发展知识管理的标准。目前的知识管理标准很多,但是也很混杂。知识管理标准的制定首先是知识过程标准的制定。 新知识管理不同于传统的知识管理,新知识管理、知识过程(KP)和企业过程(BP),这三个视角是知识管理的发展方向,对企业中各种影响知识生产和集成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知识过程是贯穿于组织中的,知识管理可以使其提升,新知识管理中解释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知识过程,也就是改善知识成果、企业绩效和相关的成果。传统的知识管理中通常是假定企业中已经存在着有价值的知识,知识管理就是把有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传递给正确的人。知识不是简单的存在而是人们创造的,知识管理就是帮助他们在知识生产中更好地进行知识的传递。 新的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知识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的集成(包括共享)和知识的生产。通常是把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和集成作为知识管理中的第一步。知识创造是知识管理的第二步。知识评估可以把知识和信息区分开来。在知识评估中保留下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其他的就是假的或者公共的知识。因此区分知识和信息、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关键是弄清知识产生和知识评估。
10. 如何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
知识整合能力、效果与技术创新
作者: 吴溯
摘要: 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战略观点研究知识整合如何影响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了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整合效果与技术创新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的模型,并以华南地区的219家企业为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其学术贡献在于明确了知识整合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方式。知识整合能力中的合作能力需要以知识整合效果为中介才能对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知识整合效果也并不是企业产品创新直接影响因素,而是需要工艺创新作为这一过程的中介变量。本文实践意义在于为中国企业通过提升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整合效果来促进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管理借鉴。
知识整合能力、效果与技术创新(本文原载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
谢洪明* 吴溯** 王现彪**
摘 要: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战略观点研究知识整合如何影响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了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整合效果与技术创新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的模型,并以华南地区的219家企业为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其学术贡献在于明确了知识整合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方式。知识整合能力中的合作能力需要以知识整合效果为中介才能对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知识整合效果也并不是企业产品创新直接影响因素,而是需要工艺创新作为这一过程的中介变量。本文实践意义在于为中国企业通过提升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整合效果来促进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管理借鉴。
关键词: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整合效果;技术创新
中国企业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从工业经济基础向知识经济基础转型的过程中, 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动态、复杂、多变的环境。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应对各种挑战?通过创新构筑企业的组织能力和竞争优势无疑是有效的策略之一。而对于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中国企业而言, 技术创新尤为重要。资源基础的战略观点认为组织能力和竞争优势与内在资源和能力密切相关。在内在资源和能力中, 作为竞争优势的来源, 知识是组织重要的资源, 其对持续创新的重要性一直高于其他因素[1] [2]。而知识整合是组织运用知识创造价值的能力, 知识整合能将各种不同属性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形成新概念或新工艺[3] [4], 提供产品创新所需要的技术, 促进产品创新[5], 进而对企业的创新产生重要影响[6] [7]。
但是, 知识整合究竟如何影响技术创新?前人尚未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而明确知识整合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内在路径和作用机制, 对完善相关理论及指导管理实践而言相当重要。因此, 本文拟基于战略的资源基础观, 将技术创新细分为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 将知识整合能力细分为社会化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构建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整合效果与技术创新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的模型, 并以华南地区的219家企业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以进一步明确知识整合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内在路径和作用机制, 完善相关理论, 并为企业通过知识整合来提升技术创新提供借鉴。
1 理论基础
1.1 技术创新
目前, 国内外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和分类尚无统一的界定, Damanpour(1991)[8]认为创新可能是一种新的产品或服务、一种新的流程技术、一种新的管理系统及结构或是一种组织成员的新计划。Robinson (1997)[9]为创新是一个新的意念(ideal), 此种意念可应用于强化产品、服务或流程。而Drucker(1993)[10]则认为, 技术创新, 即在自然界中为某种自然物找到新的应用, 并赋与新的经济价值。但从内容的角度来看, 技术创新基本上可分为下列三种观点:(1)产品观点: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重视创新所产生的结果, 其衡量创新是以具体的产品为依据;(2)过程观点:认为创新是一种过程(Process), 着重从一系列的历程或阶段来评断创新;(3)产品及过程观点:认为应以产品及过程的双元观点来定义创新, 应将结果及过程加以融合。参考前人的观点和林义屏(2001)[11]的研究, 我们认为技术创新包括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两方面的创新活动。
1.2知识整合能力
近年来, 随着知识管理研究的逐步深入, 知识整合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Kogut & Zander(1992) [12]认为知识整合能融合不同种类、形式的知识以及复合资源, 是一种结合的能力。Boer, et al.(1999) [5]认为知识整合能力是三种能力的综合, (1)系统化能力-通过符号、计划与程序等形式化的系统, 将既有的知识整合成新的知识的能力, (2)合作能力-通过互动、沟通、教育训练等管理手段, 将既有的知识整合成新的知识的能力, (3)社会化能力-通过价值信念、非明文规范的准则或默契, 成员彼此适应协调而将复杂内隐的知识整合成新知识的能力。Lee &Yang(2000)[13]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交互有四个不同的模式, 这四个模式是通过四个过程实现的:(1)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传递, 即社会化;(2)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或客观化;(3)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传递, 或者结合;(4)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即内在化。Nonaka, et al. (2001) [14] 则认为知识的整合是在上述四个过程的不断循环中形成的。
在具体的层面上看, 企业的知识掌握在不同职能的员工手里, 而不同职能的员工, 往往仅着眼于自己的本职工作, 这会给知识的传递, 结合和转化造成一定的障碍。如果组织的社会化能力较强, 组织成员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准则或默契, 员工努力的方向更为一致, 就能打破这种障碍并促进知识的传播和转化。同时, 知识的分享和整合是在企业员工的合作和协调的过程中实现的。企业如果有较强的合作能力, 部门之间经常相互协调与支援, 不同属性的知识也就能在这种互动中更好地相互结合与转化。因此, 我们综合了Boer, et al. [5] ;Lee &Yang[13]等人的观点, 认为社会化能力和合作能力是知识整合能力的主要组成因素, 主要研究这两个因素与知识整合效果以及技术创新的关系。
1.3知识整合效果
知识整合效果有多种评价方式, 许婷婷(2003)[15]综合前人文献, 提出无论是从知识的整合方向还是整合机制来看, 知识整合效果的优劣, 常常视其整合的效率、范围和弹性而定。根据Grant(1996) [16]的观点, 知识整合效率取决于共同知识的程度(the level of common knowledge), 任务发生的频率及变动程度(frequency & variability of task performance), 组织的结构(structure)等等;整合范围指的是整合的专业知识的广度;而整合弹性则取决于组织是否能有效连接额外的知识与再构建现有的知识。可见, 知识整合的效率、范围和弹性直接体现了知识整合的效果。林文宝(2001)[17]在整理了相关文献后, 也认为知识整合运作特性在于整合的优势, 而最大关键在于整合的效率、范围和弹性。因此, 综合前人的研究, 借鉴林文宝(2001)[17]的量表, 本研究从知识整合的效率、范围、弹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来衡量知识整合效果。
2 研究假设
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 我们结合个案访谈以及小组讨论, 确定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如图1 所示。模型包含了知识整合能力两个因素(社会化能力、合作能力)、知识整合效果以及技术创新的两个因素(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我们将讨论模型中各因素的相互关系, 研究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整合效果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生影响的路径与机制。
2. 1 社会化能力对知识整合效果、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影响
社会化能力是组织通过推动企业文化、价值和信念将隐性知识整合成新知识的能力。Tsai &Ghoshal(1998)[18]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