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振宁对国家有哪些贡献
1.和李政道先生合作给华人迎来第一个诺贝尔奖,给世界华人带来了声望。至于他们之间的恩怨。他们的老师吴健雄也只是说遗憾,没有指责任何一个。具体谁对这个奖贡献多无法评价。但是即使李政道先生也还是说,杨振宁在物理学的眼光深刻,少有人及。即使完全按照李政道先生的说法,杨先生在这个得奖的过程中,还是不可取代的。
2。70年代回国,为红色中国得到世界了解和承认做出了贡献。也为中美建交穿针引线。这次回国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重视。我想,总理不是趋炎附势是非不分之徒吧
3. 70年代后,多次回国演讲,多次组织联系国外著名学者教授来中国讲学。在这点上,杨先生和李先生走的是不同的路线,李先生作的是组织中国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当然还有为建议国内试行博士后制度。但是具体谁用心谁不用心也谈不上,每个人的能力有偏重,认识有不同而已。
4.利用自己在物理学界的地位,宣传中国和树立中国形象。鼓励留学生多回国。这个在国外听过杨先生讲演的都知道,杨先生几乎每次讲演必谈中国,谈邓先生。
5.学术成就。这个应该把李政道,吴健雄等先生算在一起。但是杨先生无疑是其中很杰出的一位。让物理界对华人刮目相看,也使得美国人承认和惊叹华人的才智。更重要的,他们的贡献,是对整个人类的贡献。
6.晚年回国。协助清华建立高研中心,并且留校任教授,指导研究,教授学生。对于有天赋的学生来说能够在基础学习阶段得到一个对物理学有远见的人的提点,影响有时是决定性的。高研中心的钱很大一部分也是杨先生从国外集资来的,这一点上,比北大的高数中心向国家要钱要高尚不少吧
杨先生和李先生的恩怨,是个人间的事情。虽然让人遗憾,但是却很难指责,当事人都不愿意详谈,包括他们的朋友老师,也不愿意提及。而其他方面两个人常常有攀比的意思,很有趣。比如李先生建立了从中国高校选拔学生赴美著名高校留学的计划。
杨先生就联系了国外著名学者来华讲学的长期计划。李先生在北大建立了著名的君代
奖学金,杨先生就开始在清华做访问教授,后来干脆留下任教。李先生给中科院选购了高能电子对撞设备,而杨先生开始计划筹建高研中心。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缺点,但是两位先生的赤子之心,我想也说的上日月可鉴 。
2. 杨振宁为中国做了什么
主要有:外交上的贡献,科学上的贡献,思想上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杨振宁虽然未能像邓稼先等人那样立即回国效力,但也积极为中国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不少贡献,比如建立“全美华人协会”,为中美建交穿针引线。70年代后,多次组织联系国外著名学者教授来中国讲学,自己更多次亲自回国讲学,如应福建省有关部门邀请,于1995年7月24~27日来闽进行学术交流及参观访问,和陈省身教授一起协助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建立物理研究室,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副所长、理论物理研究室主任葛墨林说:“杨振宁先生帮助理论物理研究室与国际很多著名研究机构建立了联系,他是一位十分忠厚的长者,什么事都可以和他辩论 ...。”。利用自己在物理学界的地位,宣传中国和树立中国形象。鼓励留学生多回国。这个在国外听过杨先生讲演的都知道,杨先生几乎
每次讲演必谈中国,谈邓先生。协助清华建立高研中心,并且留校任教授,指导研究
,教授学生。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
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
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
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6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
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
《中国大网络全书》物理学卷有这样一段记载:“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
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杨振宁在1971年春中美关系升始解冻后不久,即毅然率先访华,叩开了中美之间紧闭
了川多年的科学大门,意义重大。
与杨振宁共事多年的聂华桐教授用“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来描述杨振宁的爱国情怀
,并认为“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
杨振宁首次访华后回到美国,联邦调查局曾多次找他,他非常镇定而坚决地答道:“
在中国,我的父亲、母亲、弟妹们——我的亲属们都在那里,我的许多朋友在那里,
我想念他们,所以我要去看望他们,这并不触犯美国的法律!”
杨振宁后来这样说:‘倒1972年夏天作第二次旅行时,我已经拿定主意,作为一名中
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同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
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这次周恩来会见杨振宁时,诚恳地请他就中国的教育、科研提出意见和建议。杨振宁
坦率地直抒己见:‘冲国在教学科研中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是很好的,在经济
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这也是必须的。但是,目前中国理工科大学不重视基础教学和理
论研究,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应引起重视。在科研机关里,也存在着不重视基础理
论的倾向。”
他还谈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事后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作了认真的研究并及时给予落实。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
1982年,杨振宁直接写信给中国有关部门领导,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再次提出建议。
1983年,杨振宁倡议的‘冲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基金会”在香港组成,杨振宁任基金会董事会主席。
1984—1986年,杨振宁倡议的“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和“陈省身数学奖”相继成立。
1986年,杨振宁倡议的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建立,本着“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杨振宁反对玄学,提倡现代科学观,对易经做出过批评,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民网评价杨振宁:“...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方法,但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而没有推演法。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把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分开,而《易经》的“天人合一”观念却将天道、地道与人道混为一
谈。...这实际上是自20世纪初以来科学与玄学之争的延续,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也反映出当今中国科学与玄学、科学与伪科学、科学与反科学的争斗的激烈程度。由于杨振宁的加入,大大增加了科学一方的力量,算得上是他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做出的一个大贡献。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3. 杨振宁对中国做了什么贡献
杨振宁积极促进了中美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为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人员往来和科技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推动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实验室,和中山大学高级学术研究中心。同时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他与R.L.米尔斯合作,提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论。1956年,他提出了与李政道弱相互作用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提出了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的新研究方向。
(3)杨振宁为国家创造什么了扩展阅读;
学术成果;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中的特点是,严格解决和分析根植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从而把握问题的本质和本质。1952年,杨振宁和他的合作者发表了三篇关于相变的重要论文。第一个是关于二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了这个工作。
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伊辛模型是统计力学中最基本但最重要的模型,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伊辛模型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才被广泛认识,1952年杨振宁和李正道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
这两篇文章同时发表,引起了爱因斯坦的兴趣。本文用解析延拓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其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同一相互作用下不同热力学相存在的疑虑。
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子气体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杨振宁
4. 杨振宁为祖国做了哪些贡献
1977年2月27日,杨振宁在美国以“全美华人协会”负责人的身份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
化委员会”,并以 8 000美元的代价在当天的《纽约时报》上刊登全页广告启事“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全文用英
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2”
1979年1月30日,在华盛顿全美华人协会等组织举办的欢迎邓小平的宴会上,杨振宁致了题为“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
”的欢迎词。
4.杨先生极力推动中国基础科研(向毛主席建议要重视基础研究并被采纳)
5.担任美国“华协”主席,极力促进中美科技文化交流
6.参加发起了“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
7.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组织CEEC(与中国学术交流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进修
8.1982年,杨振宁直接写信给中国有关部门领导,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再次提出建议。
9.1983年,杨振宁倡议的‘冲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基金会”在香港组成,杨振宁任基金会董事会主席。
10.极力建议中国要优先发展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技术
11.促成香港实业家刘永龄先生设立“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陈省生数学奖”
12.在陈省身先生所建立的南开数学研究所内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
13.帮助清华大学建立高等研究院
14.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筹措大量资金,不久前还筹得1000万美元
15.为清华大学请来姚期智这样世界顶尖的计算机科学家(华人世界唯一的图灵奖获得者)
16.积极维护祖国统一,明确反对“台独”,指出“合作兴,分则衰”
17.积极参于“保钧”活动
......
5. 杨振宁对国家有哪些贡献
杨振宁1977年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在教育上有一定贡献.
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最早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华人,这也算贡献吧.不过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
扬振宁和邓稼先是同乡,初中同学,西南联大同学,一起坐船去美国留学。后来两人有着完全不通的价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扬振宁留在美国繁华世界,靠获得诺贝儿奖,出尽风头,晚年还不甘寂寞!邓稼先当年毅然回国,为中华民族的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这点讲,他没有邓稼先对国家奉献精神.
6. 杨振宁究竟为国家做了什么贡献
1、为中国献计献策
1971年,杨振宁在美国好几个城市举行演讲,许多美国人,因为受他的影响,开始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并愿意同中国亲近;一些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
2、参加保钓运动
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参加保钓运动。作为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1971年甫一回美,即应“保钓”学生的邀请,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讲,以所见中国不屈不挠之精神示于学生,感染了一批热血青年立下报国之念。
3、推动中美高校交流
1974年,杨振宁利用回上海探亲的机会,开始了与复旦大学谷超豪等十几位教师长达数年富有成果的合作,推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同复旦签订交流协议。
4、建议加强科普工作
1975年,杨振宁向周恩来建议加强科普工作,并建议引进《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版权。在邓小平等领导的关心下,这本刊物进入中国,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本版权合作的期刊,即《环球科学》前身。《科学美国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杂志,影响了数代精英人群。
5、为支持中国设立了CEEC奖金
1981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分校设立了CEEC奖金,从美国和香港募集资金,专门支持中国各大学、各研究所人员到石溪做访问学者,到90年代初,共有80余名中国学者得到此奖金支持成功赴美,其中绝大部分按时回国到原单位服务。
(6)杨振宁为国家创造什么了扩展阅读:
学术成果:
1、 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
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2、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这是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严格解,这个模型和结果后来在冷原子系统中得到实验实现和验证。
3、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
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7. 杨振宁为中国做了哪些贡献
在天文学和教育学有杰出贡献,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杨振宁1977年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杨振宁回国后对祖国老化的物理学教育科研体系进行了整理,并参与新一代国产核电站研究建造,为中国绿色安全能源做出很大贡献。杨振宁—米尔斯方程是非阿贝尔量子场论的基础,使中国人对同位旋相互作用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和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及麦克斯韦方程有同等重要意义。他的规范对称场论和构建的标准模型理论让中国人对自然有了更深刻认识。
(7)杨振宁为国家创造什么了扩展阅读: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8. 杨振宁发明了什么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
1999年5月,杨振宁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
同年,杨振宁决定将其自1944年起发表的文章、信札、手稿、著作及照片慷慨捐赠予香港中文大学,当中包括著名的诺贝尔奖章,设于港中大校园的杨振宁学术资料馆因而成。
(8)杨振宁为国家创造什么了扩展阅读
杨振宁论文著作
论文:
大约300篇发表于《物理评论》《物理评论通讯》等。
著作:
《论文选集与后记1945-1980》(英文),(佛里门公司,1983)
《杨振宁文集》(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曙光集》(中文),(简体版,北京三联书店;繁体版,八方文化创作室,2008)
2018年5月,杨振宁及其夫人翁帆编著的科学随笔《晨曦集》出版发行。
此外,还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基本粒子发现简史》《读书教学四十年》《科学、教育和中国现代化》《科学的品格》《新世纪的科技》《20世纪的物理学》《对称与物理》等。
9. 杨振宁为国家作过哪些贡献
1977年2月27日,杨振宁在美国以“全美华人协会”负责人的身份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
化委员会”,并以 8 000美元的代价在当天的《纽约时报》上刊登全页广告启事“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全文用英
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2”
1979年1月30日,在华盛顿全美华人协会等组织举办的欢迎邓小平的宴会上,杨振宁致了题为“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
”的欢迎词.
4.杨先生极力推动中国基础科研(向毛主席建议要重视基础研究并被采纳)
5.担任美国“华协”主席,极力促进中美科技文化交流
6.参加发起了“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
7.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组织CEEC(与中国学术交流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进修
8.1982年,杨振宁直接写信给中国有关部门领导,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再次提出建议.
9.1983年,杨振宁倡议的‘冲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基金会”在香港组成,杨振宁任基金会董事会主席.
10.极力建议中国要优先发展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技术
11.促成香港实业家刘永龄先生设立“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陈省生数学奖”
12.在陈省身先生所建立的南开数学研究所内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
13.帮助清华大学建立高等研究院
14.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筹措大量资金,不久前还筹得1000万美元
15.为清华大学请来姚期智这样世界顶尖的计算机科学家(华人世界唯一的图灵奖获得者)
16.积极维护祖国统一,明确反对“台独”,指出“合作兴,分则衰”
17.积极参于“保钧”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