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发布时间:2021-08-07 12:09:12

A. 如何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实施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创新教育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突破口。而要在课堂教学特别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从各个方面入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就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是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采取多种方式,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得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用尊重和平等去感染学生,是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创新的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授课方式上,信息技术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机会很多,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样机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还有在教学语言上,教师应该多用夸奖性、鼓励性的语句。学生只有在自主的、发自于内心的学习基础上才能闪烁出创新的火花,以至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调动眼、耳、手、脑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性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更要求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电脑上,在电脑上能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性运用。
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知识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让他们调动眼、耳、手、脑多种感官参与,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使其审美情趣得以熏陶,创作素材得以丰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以培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学生在学习完WORD软件后,可以先让他们完成课本上的基础练习,然后再让他们结合在生活中或者是网络上看到的科技小板报的各种形式,让他们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制作一份关于国庆节或者是圣诞节的电脑小板报。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画图软件进行画画,不限定画的内容,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画出具有个性的作品。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对制作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将优秀的作品张贴在班级或是学校的公告栏中,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科技活动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它定将逐步成为广大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以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B. 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哪些作用

信息技术的一个特点就是开放,包罗万象,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来源,包括各种各样的观点,各种各样的证据,各种各样的论证。掌握了信息技术能让学生充分获取各种信息,让思想变得开放,为创造性思维提供素材和样板

C.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实施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创新教育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突破口。而要在课堂教学特别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从各个方面入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就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是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采取多种方式,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得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用尊重和平等去感染学生,是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创新的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方式上,信息技术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机会很多,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样机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还有在教学语言上,教师应该多用夸奖性、鼓励性的语句。学生只有在自主的、发自于内心的学习基础上才能闪烁出创新的火花,以至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调动眼、耳、手、脑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性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更要求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电脑上,在电脑上能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性运用。
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知识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让他们调动眼、耳、手、脑多种感官参与,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使其审美情趣得以熏陶,创作素材得以丰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以培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学生在学习完WORD后,可以先让他们完成课本上的基础练习,然后再让他们结合在生活中或者是网络上看到的科技小板报的各种形式,让他们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制作一份关于国庆节或者是圣诞节的电脑小板报。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画图进行画画,不限定画的内容,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画出具有个性的作品。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对制作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将优秀的作品张贴在班级或是学校的公告栏中,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科技活动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它定将逐步成为广大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以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D.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一说信息技术我就想到了电脑……那就让孩子在电脑上作画、玩3D设计和平面设计(涂鸦着玩……适当引导)这些都会激发孩子的创造力的!

E.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查找、收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预习的一个部分。教师可以在节假日或者周末时间,布置本单元课文需上网查找的内容,让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搜集课文所涉及的新知识的相关信息。如:写人的文章让学生查找作者的资料,写作时的背景及时代,该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作者主要的写作手法等;写景的文章指导学生收集景物所处地理位置,该处景点的历史故事与景物特点的相关文章等等。学生在自主收集各种信息过程中,逐步提高了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提高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生成信息等方面的素养,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语文知识,提高了自学能力。这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丰富学生的预习方式,而且比起传统的预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预习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现在,小学中高级很多班级已经建立班级QQ群,许多学生已经有自己的QQ,甚至博客、论坛,教师在教学中还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网络预习,群预习等方式,通过QQ班级群,让学生把自己的预习成果传送到网络平台上来共享,再通过网络平台,合作预习与独立预习相结合的。这样,利用现代信息这样丰富的预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和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积极性。

二、运用现代技术为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声形并茂,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如《詹天佑》一课的教学,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上山难的问题。课文是这样叙述: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段话如果让学生“读”,再让学生“悟”,或者老师连比带划的讲解,学生也很难理解,如果使用FLASH制作,演示火车怎样推怎样拉,化静为动,学生就轻而易己地理解掌握了,进而,兴趣盎然地探索课文的其他内容。

再如,阅读教学注重词句理解和文章赏析训练,而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文章的赏析需要一定的情境支持。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利用多媒体营造生动形象、逼真入情的情境,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启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如执教《山雨》时,设计配乐配画课文朗读,又下载相关资料、图片,使用FLASH动画制成雨景及实景拍摄的山雨图,让学生醉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上课时,让学生看着,听着,感受着,多感官的刺激,声形并茂的形式,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合理的阅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资料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如《藏戏》的教学,教师把藏戏的三个特点,制作成适合学生实际的课件,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图式,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审美共鸣,帮助他们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再如,执教《和田的维吾尔》,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新疆维吾尔的民俗风情,可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精心创设教学情景,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维吾尔族神奇美丽。出示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不能及的。

事实证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图文并茂、声形并举,多样互动,给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为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三、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在开展综合性学习之前,自己查阅资料,进行自我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利用课件或现成的教学软件,在中年级开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展”“我知道的名人(伟人)成长的故事”“我喜欢的童话”,高年级开展“我的生活启示录”“我最喜欢的名人名言”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前,学生可以上网自己查找资料,也可以和小组的同学合作查找收集资料,作好活动准备。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如高年级学生在开展“祖国在我心中”学习汇报会,活动前,学生要围绕主题,查找资料(诗歌、故事、演讲稿等)选择材料或者自创材料。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的查找收集、分析处理的信息能力及自我创新发挥能力都得到锻炼。

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发挥、自我创新的欲望。在综合性学习中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这些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如在开展《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时,让学生自选主持人,模拟电视节目,进行有关汉字知识的问答。当主持人要求大家猜一猜字谜、讲有趣的汉字故事、讲解汉字的演变时,学生就利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把事先准备好的汉字故事、汉字的演变等,用电脑中的播放器或其他软件播放展示。每当此时,学生们无不跃跃欲试想展示自己的作品,那种渴望表现,那种学习的激情溢于言表!学生们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利用HiclassSW平台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同学互相之间质疑问难,大家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兴趣高涨,学生们在享受现代信息技术给自己带来学习语文的快乐的同时,自己的实践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自己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锻炼和提高。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丰富学生的预习方式,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启发想象,培养创造力。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了一条自主实践、自我探索的有效途径。
满意请采纳,谢谢。

F.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学科教学中,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随着素质教育在学校的全面展开,对学生在各方面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儿童在思想品德、智力、能力、心理等方面要获得全面发展才行。同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领头羊,但从我国现有的教育机制来看,有些地方却存在着十分突出的缺点,例如,在教学中沿袭了其他学科的“黑板+粉笔”的教法,没有真正体现出计算机的现代化特征,重教不重自学,重灌输不重启发和创新,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仅有的一些思维火花也给无情地熄灭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师的紧迫任务。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的最好老师,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则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教学,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学生有了兴趣,接下去就是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抓住时机,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尝试、创新”的过程中来,以便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充分挖掘其内在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在这一阶段,要求老师要适当给予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他们大胆去尝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学生用鼠标点一点、试一试,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如在教《东方之珠》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找一找关于香港的各方面资料:旅游、饮食、历史、地理等等,然后根据所获,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眼中的香港。这样,课堂中可能会迸发出新的火花。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时代不断进步,世界呼唤信息技术文化的普及和推广;计算机既是学生的学习对象又是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软件推出的惊人的速度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出任务之后,教师先不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既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教师注意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把问题提来,这时教师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就自然而然建立了对新知识的认识。
其次,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案,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步骤,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比如从哪里去获取相关资料,寻找相关帮助、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还学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我认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
三、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也不容忽视。一个人要想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其中起着决定作用的还是他的意志品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在生活中,他如果遇到一点小困难就很难克服,而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一事无成。所以,在对待学生方面,从小就要通过各种训练来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以达到目的,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在完成过程中对它失去了信心,那最后的结果则是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我决定在教学过程中以激励为主,多鼓励,少批评,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由于孩子喜欢听表扬,那老师就不要吝惜你的语言,多给他们一些鼓励的话语,如:“今天你做的最好”,“某某最出色”,“好样的”等。
而且,教师要把握好操作任务的难度,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实践证明,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适当降低操作任务的难度,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要适当限制孩子的行为。任何能力的发展都与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密切关系。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一遇到困难就要求别人的帮助,说明他们的依赖心理太强,缺乏独立意识。为了能帮助他们克服这一心理困难,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我采取了下面的措施,对学生的这种总是喜欢求助于别人的行为进行限制。要求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是遇到下面的一些情况则禁止求助于其他人,而其他人也不能主动去帮助他。
总之, 信息技术课程为各学科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各科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要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来培养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素养并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G.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摆在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探讨在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能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探索创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教师要善于从旧知识中挖掘新知,从已学知识中提出新问题。

新的知识常带有新奇或能引出新奇的内容,学生对新奇的内容通常感到新鲜、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积极探索,敢想敢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介绍画图的“工具箱”时,我首先给学生讲解示范了“铅笔”和“橡皮”的使用方法,接着设计的教学任务是:以某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创作一份作品。学生兴趣浓厚,很多学生的作品制作得很美观,而且大部分的学生作品都能清晰地反映主题。有的反映的是中秋节在月下赏月的情景,有的作品反映的是过新年看花市的场面,有的作品呈现的是端午节划龙舟的景象。但其中一些学生创作的作品画面反映的主题比较模糊,看不出作者想围绕画面上的图像表达哪个传统节日。随后我给学生提出了新问题:怎样在作品的适当位置添加相应的文字说明,解释所画画面上的内容。紧接着我让学生尝试使用“工具箱”里的“文字”工具,给自己的作品添加相应的文字说明。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很快,大部分学生学会了有关“文字”工具的使用方法,包括拖动文本框、设置字体、字号、字形、颜色等内容。在他们修改作品的过程中,他们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有的学生加入横排的文本框,输入横排文本内容,有的学生把文本框里的文本方向改变,配合所画图像的排版,有的学生甚至在文本框里还输入了诗词内容,配合表达的主题。

实践证明: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活跃,就会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强烈动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提出的问题要贴近学生、引发求知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索和创造欲望,从而激发创新意识。

我在讲修饰PowerPoint幻灯片时,设计了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学习任务:制作自己的个人简介,要求有艺术字标题以及图文混排结构。在制作作品时,学生们的情绪十分高涨,交上来展示的作品各有特色。有的把自己的姓名作为艺术字标题,旁边配有学生本人的相片;有的把自己的各科考试成绩输入到文本框内,用艺术字标题注明是哪一次考试的成绩;有的把自己写的短文作为文本框的内容,短文题目则用艺术字标题制作;甚至有学生用“画图”程序画了自画像当成图片插入到幻灯片中,然后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文本框内输入。当在全班展示优秀作品时,看到别的学生设计的富有想象、各有特色的个人简介,学生学习制作幻灯片的兴趣更浓了,下了课还有不少学生围着我,要我重新布置学习任务──制作自己的个人简介,他们还向我保证,这一次一定会做得更好。可见,提出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让学生以自己的能力来创造,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兴趣能成为求知的向导,而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意象活动能成为一种内驱力,继而可使它们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

二、引导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精选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联想、分析,以提出多种多样的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积极的思考。

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发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在讲《在幻灯片中插入超级链接》一节时,给学生展示了一份简介广州旅游新八景的幻灯片文件,对学生说,你们想看哪一个景点的介绍,老师可以打开一张相应的幻灯片。学生看到老师把指针放在景点标题上轻轻点击一下,就打开相应的幻灯片,个个都兴致勃勃,学习的欲望被激发了,有几个还没等我布置任务,就嚷着要动手操作了。我接着把插入超级链接的操作示范了一遍,随后提出了作为讨论的问题──能否把图片作为超级链接的对象?能否把某个图形作为超级链接的对象?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我点拨学生注意观察超级链接窗口中链接对象的位置。当学生会正确选择超级链接对象的位置时,我又提问学生:插入超级链接窗口中有个“新建文档”按钮,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插入超级链接窗口中还有个“电子邮件地址”按钮,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学生原本没留意有这么两个“按钮”,我就鼓励学生去单击这两个按钮,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链接到新建文档以及链接到某个电子邮件地址的区别。最后,我向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把最感兴趣的幻灯片链接到老师提供的电子邮件地址,结果很多学生都能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幻灯片链接到老师提供的电子邮件地址。

实践表明:教师若能正确引导,点拨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并积极思考问题,学会多方面地设想与分析,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鼓励自主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某一任务出发,采用自己独特的办法解决问题,而不绝对服从教师或者教师提供的标准材料。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等。

例如,我在讲“电子邮件的收发”一节时,把所有关于电子邮件的收发所涉及的知识问题,做成网页的形式,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点击相应的链接,打开相应的具体文件并通过阅读其中的相关内容,加深对问题的了解。如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在网上申请一个邮箱地址,他可以点击“申请邮箱地址”链接,还有的学生不知道哪些网站可申请到免费邮箱,他可以点击“提供免费邮箱网站”链接,查阅相关的信息。在这一节的学习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实践,既学习新知,又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是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

四、实施分层教学,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上,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学习效果差异大,如果对他们提出同样的要求,难免会使差异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有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如简单的操作、基础知识等),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积极引导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的个性发展和创新。

我在新生刚入学的时期,就针对是否接触过计算机,掌握了哪些操作技能,学过哪些软件,接触过哪些软件,家里是否有计算机,能否上网等问题在学生中做过详细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把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实施分层教学,使各类学生都能接受,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设置幻灯片背景时,我给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对高层次的学生提出要“熟练掌握利用‘应用设计模板’更改幻灯片背景,以及会根据幻灯片主题的需要自行设置幻灯片的背景”;中等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利用‘应用设计模板’更改幻灯片背景和设置幻灯片背景的颜色、过渡和纹理等特殊填充效果”;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能利用‘应用设计模板’更改幻灯片背景和设置幻灯片背景的颜色”。

又如在学习“在幻灯片中进行文字编辑与排版”时,讲解完对文字进行修饰的方法后,布置学生的学习任务,重点指导中、低层次的学生如何在幻灯片中设置出错落有序、富于变化的版式,通过设置出漂亮的版面,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而对高层次的学生要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发挥创造潜能,制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实践证明: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五、营造自由空间,提供学生的创造环境

教师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创作、想象。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

我在讲解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章节的时候,在练习中让学生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张精美的“明信片”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性很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的“明信片”形式多样,涌现了不少富有创意的电子作品。有介绍名胜景点的“明信片”,有介绍名人的“明信片”,有介绍动物的“明信片”,甚至还有介绍明星、介绍自己的“明信片”。学生的这个创作过程,不仅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过程。

实践表明: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和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中学时期是学生思想最活跃,参与意识最强,最富想象力的时期,因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主宰者和知识灌输者的角色,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善于从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寻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立脚点,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H.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严重倾向,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在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而毫无兴趣时,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却只是对“电脑”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当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游戏、上网。

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我认为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精彩的课堂“引入”。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字编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嘛?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录入文字、修改文字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我的爱好”的小作文,内容可围绕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学生在饶有兴趣地完成任务的同时,不仅掌握了录入文字的基本规则,而且学会了修改文字的技巧。

——讲解内容少而精。少而精主要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量上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通过自己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识。重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以锻炼其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比如,教学《块操作》时,只详细讲解“块移动”的操作步骤,至于“块复制”和“块删除”这两部分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并掌握其操作步骤。

——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应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一行之有效的理论。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发挥离不开自信,自信是实现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会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转化,从而巩固兴趣。

例如,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进行作品展示。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学生们将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以此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

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颖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画图是Windows中自带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表象,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表象外化,为学生提取、加工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图形和线条,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通过利用软件中的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基本图形的变形,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种图形的表象,从而积累了创作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事件本身并不见得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便成了教师颇费思量的事情。因此,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如:讲解“复制图形”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预先动手操作并思考复制有哪些作用。通过认真思考,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利用复制功能可以轻易地画出汽车四个大小一样的轮子;可以画小动物两只完全一样的眼睛;可以画许多美丽的花朵等等。在综合了同学们的答案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复制的用途:可以节省时间;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出一样的图形;可以避免失误、精确度高。

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提问与讲解,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画出了汽车、花丛、树林、圆的运动轨迹等许多充满童趣的作品。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利用图形翻转技术画对称图形的想法,从而迸发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因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相信学生是发展创造力的“兴奋剂”。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

I.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知识经济市场中需求最大的是对人才的需求,是对具有“创新能力,即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能力甚至创造的能力”的人才的迫切需求。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信息技术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笔者就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做了一些阐述。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前提和基石,教育心理学认为,当人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加快认识该事物;而毫无兴趣时,认识的速度就会减慢,或者不会接纳和理睬。因此在学生学习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目标、主动学习的动机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一,目标激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只有有明确清晰的目标,才会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教师可以采取远景目标教学和近景目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远景,随着社会进步,计算机将成为全社会应用交流的工具。在21世纪,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人,从而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近景,上课伊始,展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进取心以及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中。
第二,竞赛激趣。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天性,学生们对于竞赛性的活动都很乐意参加。例如,针对练习汉字输入,学生独自学起来总是枯燥无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汉字输入比赛,学生人人上机,比赛输入速度的快慢。竞赛大大激发了学生,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汉字输入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挑战冒险的精神。
二、“求新”“求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创新就是不要雷同,要推陈出新,是不断地“求新”“求异”。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提问的精神。教师要积极地发现关于学生创新的亮点并及时鼓励和表扬,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求知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制作幻灯片时,同学对“PowerPoint”软件可能不太了解,制作出的演示文稿,毫无新意,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很少。为了使学生有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的作品,积极发现学生作品的优点,并演示给大家,鼓励学生说出创作思路,让其他同学发表看法,并将各自的想法汇总实践。培养学生创新作品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
三、营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点
要想打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老师应将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教学过程之中,并和学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愉快地学习,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例如,在教学《制作可爱的信封》一课时,首先教师出示信封的模板,再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怎样制作信封。然后,询问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再一一解答,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最终教师检验学生的成果。学生在宽松的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知识点,无形中也增强了创新精神和能力。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创作的乐趣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有助于学生高效地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有帮助,而且对教师创新技能和创新思维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四、“化繁为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捷径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情化繁为简,通过形象的对比,将抽象、机械、复杂的知识点讲解得浅显易懂、通俗明了,使学生一听即懂,很快就能掌握知识点。
如在讲解《认识计算机》一课时,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展示一些新的科技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再重点讲解一些关于计算机的功能。接着开始讲授计算机的组成部分。教师提问:“人脑是怎样进行思考的?”并且在黑板上写出“3+3=?”紧接着进行提问:“3加3等于几?”然后给学生讲解:“首先大脑处理信息时先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将信息输入,然后大脑通过加工已有知识,经过运算,再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同理计算机也是这样加工处理信息的。”接着给学生讲解:“计算机也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首先用键盘、鼠标将信息录入计算机内,这两个部分相当于计算机的耳朵和眼睛。计算机的主机就是大脑。电脑的手和口也就是最终显示运算结果的显示器和打印机。”
教师将学情化繁为简,通过形象的对比和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高效率地掌握学习知识点和学习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五、技术试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
技术的本质在于创新。操作类课程是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与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广阔舞台。在《设计的一般过程》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在方案的构思和呈现的环节中,教师放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先讲解书本上的知识点,然后投影展示小板凳的几种不同方案),而是采用了技术试验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思和动手制作小板凳。方案的构思和呈现这一环节主要是要让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所以在这个环节中用试验教学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方案的构思当中去,并且将其转化为各种实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发给学生废弃的答题卡,让学生用答题卡制作纸制小板凳。结果半节课下来,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自己设计的作品。作品可谓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结构有固定的、折叠的、散件组装的等,作品形式有大有小,不拘一格。笔者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介绍作品的性能、特点及应用,然后笔者作简要的点评。说实话,这节课中,我惊喜地发现原来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们的学生是有创造力的,且动手能力很强,这也让笔者充满了信心和希望。通过这些试验教学,学生们也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知识的欠缺,更加深了对知识的求知欲,从而潜移默化地开发和培养了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创新精神则是当代学生必备素质之一。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阶段,实施创新教育,对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适应当代世界竞争潮流,也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刻不容缓,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将它视作神圣的历史使命,为迎合21世纪迫切的人才需求而不断地探索!

阅读全文

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