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圆形是哪位数学家发明
圆形,是一个看来简单,实际上是很奇妙的形状。 古代人最早是从太阳,从阴历十五的月亮得到圆的概念的。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曾经在兽牙、砾石和石珠上钻孔,那些孔有的就很圆. 以后到了陶器时代,许多陶器都是圆的。圆的陶器是将泥土放在一个转盘上制成的。 当人们开始纺线,又制出了圆形的石纺锤或陶纺锤。 古代人还发现圆的木头滚着走比较省劲。后来他们在搬运重物的时候,就把几段圆木垫在大树、大石头下面滚着走,这样当然比扛着走省劲得多。 大约在6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轮子--圆的木盘。大约在4000多年前,人们将圆的木盘固定在木架下,这就成了最初的车子。
会作圆,但不一定就懂得圆的性质。古代埃及人就认为:圆,是神赐给人的神圣图形。一直到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才给圆下了一个定义:"一中同长也"。意思是说:圆有一个圆心,圆心到圆周的长都相等。这个定义比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前275年)给圆下定义要早100年。
2. 谁最早发明了圆形的车轮呢
车轮的起源 古代车轮 通常轮子被视做人类最古老、最重要的发明,以至我们经常把它和火的使用相提并论。实际上,人类驯服火的历史超过150万年,而开始使用轮子只有区区六千载光阴。 轮子的诞生地 在掌握锋利而坚固的工具以前,人类是不可能拥有轮式车辆的。用石器工具难以将木头加工成合适的圆柱形,更不必说复杂到带辐条的轮子了。所以,车轮的出现只能是青铜时代以后的事情。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罗伯特·路威曾断言:凡使用轮车的民族,无一不是直接间接从巴比伦学来的。美洲的印第安人知道在滚木上拖船,也使用纺轮,又有滚铁环之戏,但以轮行车这个意思始终没有想到。 路威对轮子起源的观点也是大多数考古学家的观点。但新的考古发现往往颠覆陈旧的理论。德国Flintbek巨石墓下的车辙是公元前4800-4700年间留下的。在波兰Bronocice发现的带车形图案的罐子被定位在公元前4725年以前,但是对该地层的七次碳-14测年倾向于公元前4610-4440 年的结论。而近东出现轮式运输工具的最早证据是美国考古学家Baldia在位于叙利亚的晚期Uruk遗址发现的。那里出土了一个带有轮子的模型和“货车” 的壁画。这些东西是先民在距今6400-6500年前留下的。 所以,轮式车辆很可能是在欧洲与出现的,而后才传到近东,或是由东方人再次发明。 从陶轮到车轮 让我们暂且不管考古学家的争论,先来看看他们的共识有哪些: 车轮的前身是制陶用的轮子,古人用它可以成批制作陶器[01 在陶轮上制作陶器],这是人类最早的工艺品和容器。最简单的陶轮只需一对盘形的车轮,轮盘之间装一根轴,轴直立竖放;陶工一面用脚旋转下面的轮盘,一面用手将柔软的粘土置于上面的轮盘中,塑捏成形。 美索不达米亚最早的轮子只是一些圆形的板,和轴牢牢地钉在一起。到公元前3000年时,已将轴装到手推车上,轮子不直接和车身相连。以后不久,又出现了装有轮辐的车轮。这种原始的手推车虽然笨拙得很,但比从前一直使用的人的肩膀和驮兽(通常是驴子)要好得多。 车轮还很早就用于制造战车。这种战车先是用来冲入敌阵,迫使敌人溃散;后来又当作战台使用,战车兵可以站在战车上朝敌人掷标枪,杀死敌人。 车轮的影响 也许车轮的最伟大作用是使人可以搬动大大超过自身重量的物体。 在陶轮上制作陶器 轮子最普遍的用途是运输。在车轮发明以前,古人要借助滑撬搬运重物。最简单的滑撬就是一个斜面,复杂一些的还会在重物下垫几根滚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方法把巨大的石料堆成金字塔的。虽然古埃及人更应该受滚杠的启发而发明车轮,但最早使用车轮的却不是古埃及人。 车轮使用促成的技术进步与相应的影响深远的制度变革相伴而行。人口的增长使某些村落得以发展为由新的宗教显贵及后来的军事首领和行政首脑统治的城市。城市的出现之所以可能,是由于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这一发展过程不是突然的或单方面的。近来有不少人展开争论:究竟是技术变革决定制度变革,还是制度变革决定技术变革?这使人联想起关于人类进化的一个早期阶段的争论:是否先有了人的大脑,然后才创造出人类文化,包括语言和工具制造?现在大家已一致同意,前者与后者相互作用,语言和工具制造是大脑发展的原因,也是大脑发展的结果。看来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也是如此,先是相互作用,最后促使城市革命和文明到来。新石器时代的耕种者向居统治地位的显贵们提供剩余物品,从而由部落成员转为农民,并不是由于他们从某个时候起同意这样做,或被迫这样做;相反,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密切关联。 轮子概念的出现 任何简单而意义深远的发明都不是凭空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的,必然有什么现象触发了灵感。正如古人见到水里漂着的木头而想到独木舟一样,车轮的发明也可能是受到了一些自然物的启发。《淮南子》中说我们的祖先“见飞蓬转而知为车”。“飞蓬”是一种草,其茎高尺许,叶片大,根系入土浅。一有大风,很容易被连根拔起,随风旋转。古人可能就是受到这个现象的启发,发明了车轮和车轴。与鲁班受锯齿草的启发而发明锯子的传说一样,这种说法很可能也是一个传说而已。因为轮子在自然界是有原型的。 原始民族曾经普遍地崇拜过天空中的日月。古人一定认为它们拥有最完美的外形——直到古希腊时代,哲学家柏拉图也还认为球体是最完美的形式。也许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制作器具时很自然地会模仿太阳和月亮的形状。当他们偶然发现制成的圆盘状物体可以在转动中保持形状不变时,他们就有兴趣进一步发掘它的用途。 车轮与自然环境 车轮之所以是一个相对晚出现的发明,是与先民身处的自然环境分不开的。距今一万年前,陆地的大部分都被冰川覆盖。如果那时有什么东西能称得上是“交通工具”的话,这个殊荣非雪橇莫属。在丛林和沙漠中,车轮毫无实用价值——即便出现过,也被密林遮掩下的羊肠小路和滚滚流沙淘汰了。中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就没有使用过轮式车辆,有趣的是,他们却制作了大量的有四个轮子的动物泥塑。 再如爱斯基摩人。他们生活在冰天雪地中,不但没有无合适道路,连木材也缺乏。车轮显然没法再这种环境中出现。 在其它地区,轮子最先也不是以运输工具的面目出现的。从公元前2900年的一座匈牙利墓穴中出土的车形陶杯和世界其它地区的文物显示,有轮车辆最早只在仪式和礼仪场合使用。 即便有了车辆,没有合适的畜力也是枉然。缺乏牵动车辆的马匹也是制约阿兹特克人发明车轮的因素之一。远在公元前15000年以前,石器时代的狩猎者就给马匹套上了笼头。那时人类刚刚驯化马不久。 车轮在中国 据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考证的结论,约在四千五百年到三千五百年前,中国出现了第一辆车子。而《左传》中提到,车是夏代初年的奚仲发明的,如果记载属实,那是四千年前的事情。在殷代(距今三千多年前)文物中,考古学家也发现了殉葬用的车,当时的车子由车厢、车辕和两个轮子构成,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交通工具了。 石器工具 中国古代有传说是轩辕黄帝把木头插在圆轮子中央,使它运转,因而造成车辆。但鉴于归功于黄帝的发明实在太多,我们也不能轻易把这个说法当真。 古代的轮子如何工作 以埃及的战车为例。这些战车具有带辐条的车轮,轮上装有坚固的箍,并且车轮用锲子紧紧钉在轴上。车箱、车辕和两副挽具证明了同样的技术。 如果我们想从在埃及战车或罗马战车的创造者那里所看到的那种精细活计探求人类发明带轮车的过程,那是没有什么益处的。但是,常常有这种情况:能够找到一些制作粗糙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就好像是技术之早期阶段的再现。古代最简陋的乡村大车,用两个几乎一英尺厚的圆形木作车轮,是用横断的树干做成的,同时,这些圆形物,或者叫车轮,不是在轴上旋转,而是固定在轴上。车轴安放在特制的木框内,或者是在两块窄木板内,或者是穿在车底上的环孔里,同它的一对轮子一起转动,就像小孩儿的玩具车那样。有趣的是,在条件已经改变的情况下,铁路车辆的制造者们又恢复了这种构造。 在像葡萄牙这样一些国家里,到现在还可以看到轴和车轮一起转动的古典车子。于是可以设想:类似的大车说明,带轮的车是怎样发明的。最初用的是轴,或滚子,是用它们来滚动大石头或其他巨大的重物。我们可以想象,用光滑的树干或圆木做的这类滚子,起初是这样完成的:把它的中间部分削细一些。于是,它就变成了一个两端带着宽圆滚的轴。我们猜想,轴是处在某一种最简陋的梁木架下,并在架下转动的。于是我们就有了一辆最简单的想象中的带轮车。完全可能,类似关于车的第一个概念出现之后,轮就开始单独制造,并把它固定在一个活动的轴上,装上了轮箍。后来,有了轻便的车轮和光滑的轮座,于是车轮就在不动的轴上转动了。当然,所有这些,无非是一种想象,但是,无论如何,它使我们的头脑完全清楚了车的本质。 轮子在现代 齿轮是工业革命的代表物。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中借助被卡在巨大齿轮中的工人暗示了人类已经成为机器的奴仆。也许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和即将到来的生物技术时代中,轮子会推出历史舞台,事实不是这样。在你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你的硬盘正在呜呜作响,光驱、软驱没准也在工作;而在为基因组测序的各个实验室中,离心机轴承正在不停地旋转以完成蛋白质的分离。 既然我们从文明之初就选择了轮子,那么它很可能会伴随人类的始终。
3. 圆形的足球最早是由谁发明的谢谢
有说中国的 有说罗马的
有些编年史学家认为,罗马军团使用被屠杀的英国人的头颅充当皮球来进行足球比赛。这种比赛确实很不人道。可是,罗马人离开之后,足球运动在英伦三岛流传下来。当时,英国人使用动物的膀胱作为足球。到了中世纪,足球运动在英国非常普及,以至于从爱德华三世到伊丽莎白一世等英国的国王都曾经禁止“这种罪恶的娱乐方式”,因为这种运动让年轻的男性不再专注于像射箭这样的军事体育活动。后来,英国人每到忏悔的星期二都举行足球比赛,以纪念公元三世纪罗马人最终离开英伦三岛的日子。按照意大利体育网络全书的说法,不仅中国发明古代足球运动的地位彻底动摇了,而且英国人发明现代足球的长期说法也受到了很大的怀疑
4. 圆的由来 圆是怎么被发现的
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用一种尖状的石器来钻孔,一面钻不透,再从另一面钻。石器的尖是圆心,它的宽度的一半就是半径,这样以同一个半径和圆心一圈圈地转就可以钻出一个圆的孔。到了陶器时代,许多陶器都是圆的。圆的陶器是将泥土放在一个转盘上制成的。
6000年前,半坡人就已经会造圆形的房顶了。古代人还发现圆的木头滚着走比较省劲。后来他们在搬运重物时,就把几段圆木垫在重物的下面滚着走,这样就比扛着走省劲得多。
大约在6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轮子——圆的木轮。约在4000年前,人们将圆的木轮固定在木架上,这就成了最初的车子。
会作圆并且真正了解圆的性质,却是在2000多年前,是由我国的墨子给出圆的概念的:“一中同长也。”意思是说,圆有一个圆心,圆心到圆周的长都相等。这个定义比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给圆下定义要早100年。
5. 圆形是谁发现或发明的
问这个问题就像是问“文字是谁发现或谁发明的”一样,无从考证!我跟你打个读,没人能回答出确切的答案。太阳算是圆形的吗?那就是三叶虫发现的。
6. 是谁最先发现地球是圆的
第一次发现地球是圆的是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一次观察月蚀时发现月面黑影呈弧形,他想,月蚀是地球的在月球上的投影,既然黑影呈弧形,说明地球外形是球形.
后来,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利用夏至太阳直射某地物体无阴影的条件,测出该地到自己当地的距离,并测出当地夏至太阳直射物体的阴影角度,推算出地球周长约为48000公里.
而第一次科学地证明地球是圆的是十六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组织的环球航行.
拓展资料:
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成就,是葡萄牙航海探险家麦哲伦率领的探险船队于1519年9月20日出发,至1522年9月6日成功归来,历时1082天。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不仅开辟了新航线,还通过他的探险船队进行的探险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地球是个圆球。
麦伦哲环球旅行--网络
7. 圆是由谁发明的
古代车轮 通常轮子被视做人类最古老、最重要的发明,以至我们经常把它和火的使用相提并论。实际上,人类驯服火的历史超过150万年,而开始使用轮子只有区区六千载光阴。 轮子的诞生地 在掌握锋利而坚固的工具以前,人类是不可能拥有轮式车辆的。...
8. 是谁最早发现了圆
古代人最早是从太阳,和阴历十五的月亮得到圆的概念的。
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曾经在兽牙、砾石和石珠上钻孔,那些孔有的就很圆。
到了陶器时代,许多陶器都是圆的。圆的陶器是将泥土放在一个转盘上制成的。当人们开始纺线,又制出了圆形的石纺锤或陶纺锤。古代人还发现搬运圆的木头时滚着走比较省劲。后来他们在搬运重物的时候,就把几段圆木垫在大树、大石头下面滚着走,这样当然比扛着走省劲得多。
大约在6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轮子——圆的木盘。大约在4000多年前,人们将圆的木盘固定在木架下,这就成了最初的车子。
会作圆,但不一定就懂得圆的性质。古代埃及人就认为:圆,是神赐给人的神圣图形。
一直到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给圆下了一个定义:圆,一中同长也。意思是说:圆有一个圆心,圆心到圆周的长都相等。这个定义比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前275年)给圆下定义要早100年。
9. 圆是谁发明的
太极八卦图由太极图和八卦图组合而成。太极图是一幅圆形的图案,裹面画着头尾相交的两条阴阳鱼;八卦图是一个正8边形图案,每条边上都有一个特殊的符号。这8个符号就叫做“八卦”:
相传,太极八卦图是我国远古神话中的祖先伏羲发明的。那时候,人类还没有发明文字,他就用这种〃连续的长划〃和〃间断的短划〃来表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后人曾编出歌诀来帮助记忆这8个符号:
干三连,坤六断,震仰孟,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大约公元前1000年时,周王朝的奠基者周文王正被商王朝的末代帝王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按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伏羲画卦、文王演易,《周易》正是作于此时。
阴阳鱼太极图源流考
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从孔庙大成殿梁柱,到楼观台、三茅宫、白云观的标记物;从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摊;从中医、气功、武功
那么蔡元定从四川访得的三图是什么样子?或者说谢仲直的“易三图”是什么样子?今天已经看不到了,袁桷当时就没有说明。胡渭推测:“故首著之季通所得三图,一为先天太极图无疑矣。其二盖九宫图与五行生成图。”
明代初年赵撝谦(1351~1395)在《六书本义》中载有这张图,并说:“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之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当时大多数人都相信这种说法,只有季彭山表示怀疑,他说:“朱子与蔡氏无书不讲明,岂有秘不与言之理?”(转引自明代杨时乔《周易全书》)。胡渭不仅赞同袁桷的说法,而且赞同朱震的说法,认为陈抟以先天图授种放,三传至邵雍,邵雍的“先天古易者,悉本此图可知也。”断定此图出自陈抟,源自《参同契》。
我认为说阴阳鱼太极图源于《周易参同契》“水火匡廓图”或“三五至精图”,也是值得分析的。后两图传为五代彭晓为诠释《周易参同契》而画的图,而经查《正统道藏》,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中并没有这两幅图,而只有一幅“明镜图”。(当然不能排除其他失传的版本中载有这两幅图。)退一步说即使彭晓作过这两幅图甚至哪怕《参同契》中就有这两幅图,也不能断定它就是太极图的源头,其道理同上述一样,从这两幅图的图形上看不出可以推衍出太极图的痕迹,但却有思想渊源关系。《参同契》首章说:“坎离匡廓,运毂正轴。”特别强调坎离,坎离为日月、日月为“易”。坎为阴中有阳,离为阳中有阴。“水火匡廓图”正是对坎(水)离(火)二卦的形象表示。这种阴阳相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消长流变的思想不正是太极图的基本思想吗?从袁桷等人所叙流传谱系看,太极图道教是很有关系的。武夷君白玉蟾是道教内丹派南宗第五祖,“蜀之隐者”可能就是蜀中道士。
思想上的渊源关系并不等同于图形上的渊源关系。看来要考察太极图源自于什么图是很困难的事。我们还是来考证一下最早的太极图是何人所作这个问题吧。
首先要给太极图的图形定一个标准(正因为没有一个标准,所以上述原始时代的图形统统被称作“太极图”),真正的太极图应当是内为阴阳鱼互纠图案、外为八卦或六十四卦环形图案。至于陈抟所传的“龙图”、“先天图”是不是这种图形,已无法考证。因而难以判断陈抟就是作此图的第一人。薛翁、蜀之隐者是否作此图,同样无考。检索现存文献资料,发现最早的一张太极图在南宋张行成的《翼玄》中。
张行成,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公元十二世纪,绍兴(113l~1137)进士,乾道二年(1166)向皇上进呈易学七书,其中《翼玄》即载有此图。
《翼玄》又作《翼元》,现存版本为两种,一是清乾隆李调元辑刊的《函海》本,一是1935年开始编辑出版的《丛书集成初编》,据《函海》本排印本。
今人郭或先生在《周易研究》1995年第4期发表《易先天图--浑天象非张行成之
图》,其理由有四点:(1)张行成的“太极观是具体的六爻卦,是形而下的。”“与后来朱熹、蔡元定以《先天图》环中之‘中间虚者’为太极的宇宙论是不同的”。(2)洪迈没有提及,朱熹也没有评论。(3)邵雍并不以浑天术言天。(4)《翼玄》是注释《太玄》的,“用以明三元符号系统《太玄》的书中,又怎能有此二元符号系统的图呢?”我认为这几点意见很值得商榷。
第一,无论是“形而上”太极观还是“形而下”太极观,与阴阳鱼太极图都没有直接关系,郭氏说:张行成“既不以先天图中间虚处为太极,就不会有此《易先天图——浑天象》之图”。真不知这两者之间有何关系?阴阳鱼太极图中间并不是虚处,而恰恰是实处(由黑白两色交互构成),如按郭氏的说法,恰是“形而下”,由“形而下”的太极观演变出“形而下”的图形不是更自然、合理吗?(当然并非如此简单,下文将具体分析)倒是“中间为虚处”的所谓“形而上”太极观只能派生出空心圆太极图,而难以派生出“阴阳鱼交互”这种“形而下”
太极图。
第二,说掌管国史图书的洪迈如果见到阴阳鱼太极图就不会以黑白半圆表示两仪(“六十四卦生自两仪图”)。这种推测是没有说服力的。无论洪迈是否看见阴阳鱼图,都没有理由强迫他不许采用黑白半圆太极图,他可以不喜欢阴阳鱼图而更偏爱黑白半圆图。事实上,当时大多数人都是偏爱黑白半圆太极图的,因为它简单明快地表示了太极生两仪之理(这一点并不亚于阴阳鱼图)。如朱熹评论:“龟山取一张纸,画个圈子,用墨涂其半,云:这便是《易》。此说极好!《易》只是一阴一阳,做出许多般样。”(《朱子语类》卷六十五)“图左一边属阳,右一边属阴”。(同上)再说朱夫子无论怎样“博学多识”,也可能有未见到的东
西。以此作为论据是站不住脚的。
而事实上绍熙四年(1193年)朱熹托蔡元定入蜀寻找易图,蔡从蜀之隐者手中求得三图后,可能给朱熹看过,因为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在给蔡季通的信中说:“前日所说磨崖刻河、洛、先天诸图,适见甘君说阁皂山中新营精舍处,有石如削,似可镌刻,亦告以一本付之。‘先天’须刻卦印印之,乃佳。……三图须作篆,乃有古意,便当遣人送伯谟处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二《答蔡季通书》六十、六十一)这里说的“先天”图很可能就是这张“先天太极图”(外套六十四卦的阴阳鱼图)。可是到了次年(庆元三年,1197年)刻在阁皂山的图都只有“河图”、“洛书”两幅。为什么最终没把“先天图”刻上去呢?我看可能有两
个原因:一是磨岩镌刻比较困难,因为此图外套六十四卦(这一点可以肯定,至于里面是“阴阳鱼”图还是六十四卦方图已不可考),要把这些复杂的卦爻刻上去是较困难的,所以朱熹设想“刻卦印印之”。二是与河、洛二图比较并不重要。根据胡渭的推测,此图“出希夷,源自伯阳,不若根柢大传五十有五之数为得其正耳。”可见这张图不如河、洛来得正宗。胡渭这句话是解释蔡季通“秘而不传”的原因的,而实际是蔡季通、朱熹都觉得没那么重要,加上镌刻又困难,所以就弃而不刻了。对此,束景南先生认为;所以只刻二图,是因为八分的“河图”与九宫的“洛书”本已包含了这张图,三图本为一图。(《中华太极图与太极文化》
第20页)这种说法是可疑的,因为以阴阳鱼为底的河图、洛书是否存在本身就不能确定,怎么能说“三图本为一图”呢?
真正重视这张图并从中悟出“妙”道的除张行成本人外,就算是赵撝谦了,他说:“尝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自然之妙。”这个“妙”字是赵氏反复把玩(“熟玩”)之后才悟出来的,可见前人并没有这样去把玩,没有领悟个中妙处,当然也就不予重视了。因而不能以洪迈、朱熹没有评论过阴阳鱼图就否定张行成传过或作过此图。
10. 圆规是谁发明的在中国是谁在西方是谁
圆规是中国古来代的匠人源发明的。
圆规是一种制图工具。在战国早期甚至更早的时候,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发明并在使用圆规。经过数百年的使用与摸索,人们可以利用圆规熟练地进行较简单的机械制图,或制作铜镜背纹中的一些几何纹饰。
战国时代用圆规,只能制作简单的连弧纹。西汉时期用圆规,除制作连弧纹外,还制作方框及乳钉。东汉时期用圆规,除制作以上几何纹外,又增加了TLV符号的准确定位。
(10)圆形谁发明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圆规两脚之间的高度要一样。
2、画圆的过程中圆规要稍微倾斜30度左右,使画出的圆的线条流畅。
3、画圆的过程中带有针的一端(即圆心)不能移动。
4、画圆的过程中两脚距离(即半径)不能改变。
5、绘图时小心针刺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