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样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但经过改造仍然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部分,既不是全盘继承,也不是全部抛弃,而是推陈出新,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它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重复和模仿,而是结合当前、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和再生。所谓推陈,即立足于当代,扬弃那些不适合今天需要的东西;所谓出新,即对这一层次的传统文化进行清理和提炼,并积极创造新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2,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继承和保护就是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即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3,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华部分,必须积极加以继承,进行创新性发展,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灵魂。
继承与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在当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应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中汲取力量,对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华部分积极加以继承,并不断进行创新性发展。
将现代内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重塑当代中国精神,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
(1)中华文化的创造力扩展阅读
党的十九大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这些方针阐明了在新时代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一是让优秀传统文化生动起来;二是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三是要努力去实现生活和社会认同这种传承、发展这种传承;四是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特征。
首先就是找出传统文化的生动性。其实,传统本身就具有着生动性,但传统在其传承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久远,岁月的变迁,空间的转换,可能使它的生动转变或减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种生动的文化,这时,就要对传统文化中具有生动的部分进行“修复”。
② 中华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创造力这句话是对的吗
中华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创造力,这当然是非常正确的观点,毕竟中华文化正在不断的进行创新和进步。
③ 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有没有什么例子
国人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时的表现堪称典范,两次地震使得国人空前的团结,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玉树不倒,青海长青。
④ 怎样提高中国文化的创新能力
文化的魅力在于创新,文化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强盛的关键。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始终拥有源头活水,也才可能在世界文化竞争中占据主动。
1、文化创新的核心是内容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是推进内容建设,生产出一大批原创的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实践证明,只有那些植根历史、反映现实,贴近群众需求,紧跟时代潮流的文化产品,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2、文化创造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调动人的创造力,文化创新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新闻出版业近年来的实践一再证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关键是要加快建立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新闻出版业要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乘势而上,进一步为文化生产力的大解放、为文化创造力的大迸发提供新的体制保证。
3、切实增强文化创造力,还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历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给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这也充分说明,紧跟科技创新潮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是新闻出版创新之树常青的秘诀。当前,科技发展浪潮滚滚而来,我们要跟上这股潮流,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业态创新,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4、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进文化创新,关键是解放思想,前提是更新观念。作为文化创新的主力军,新闻出版工作者应时刻把追求文化创新当做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要以真抓实干的韧劲,敢于突破陈规陋习,把思想认识从过时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落后的体制机制桎梏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⑤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说明如何提升中华文化创新创造能力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⑥ 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有没有什么例子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来
国人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时的表现堪称典范
记得汶川地震以前见到网上有些对内于中华文容化的表现持怀疑态度的言论,但是两次地震使得国人空前的团结,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玉树不倒,青海长青。
所有这些,已足以说明中华文化的内涵,这时,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
甚至有个文化人说,不需要解释,只要你来看看,就会明白中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