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春节的故事
http://ke..com/view/3108.html?wtp=tt
㈡ 哪位亡国之君死前发明的东西,如今家家户户都在使用
古代开国皇帝,都希望王朝能一直延续下去,子孙千世万世而为君,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非常残酷。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发生过多次王朝更迭,帝王换了一茬又一茬,最悲催的莫过于各朝代的亡国之君。客观来说,一个朝代的灭亡,其末代皇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也不是所有人的亡国之君都一无是处,比如接来要说的这位皇帝。
投降之后,孟昶被带到北宋的都城汴梁,被封为秦国公,七天后就去世了,其死因至今成谜,其妃子花蕊夫人则称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宠妃。但是,他发明的春联则逐渐流行起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㈢ 春联最早在发明在几几年
春联最早由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发明。公元964年腊月三十,孟昶让一位叫辛寅逊的大臣在桃木上写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诗句,并挂在自己宫殿的门上,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后人仿效孟昶,将表达新年美好祝愿的诗句写在桃木板上,等到大年三十便挂在门窗上。是我国特有的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㈣ 对联是怎么来的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联的基本起源,关于这一点解释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西晋时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现代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5]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21世纪初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㈤ 第一篇(根据以下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篇 春节所发生的趣事
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饼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
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少地区却称之为”馄饨“。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在煎饺,蒸饺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饺子的来历,除史书记载外,民间还另有一则传说。从前有一个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顾寻欢作乐,朝里奸臣得宠,忠良受害,闹得国家贫穷交加,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天,人称“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见皇上,言明他有个好主意,能使皇上长生不老。皇上听后,满心喜欢。忙问:”潘爱卿,有何妙法,快讲与朕听!“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样饭,就可增寿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选名厨师,让他一日三餐做新样,吃到百种饭,不就如愿以偿了吗?“皇上听后连连点头,即出告示,举国招选。
不几日,全国各地好多有名厨师陆续被送到京里,经过殿试,的艺高的感师苏巧生被选上了。从此,苏巧生凭着自己高超的技艺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这一夜,苏巧生很高兴。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样饭就可以离开这个可恨的昏君,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但到了做饭的时候,意不知该咋做最后一顿饭了。他想到自杀逃跑,还想到毒死这个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伤的时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乱搁上调料,用白面皮包了许多小角角,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熟,当做最后一样饭给皇端去。苏巧生正木呆呆地坐着等死,谁知皇上吃了这餐饭后,竟穿着睡衣跑进厨房说:”今日这顿饭最香,这叫什么名字?“苏巧生听罢,长长地叹了口气,随后抬头看见这种扁扁的东西,信口答道:”这是民间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苏巧生继续给他做饭,巧生对这个贪得无厌的昏君气愤极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厨师,就学着包扁食吃。这样,一代一代,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年年高” 的传说
“年年高” 的传说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爆竹是竹子做的吗?
爆竹是竹子做的吗?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门神是谁?
门神是谁?
每逢除夕,张贴年画,也是我国古来的民俗之一。
年画来源程序于巾门神.据东汉蔡邕所著<<独断>>的记载,我国最早的年画题才是门神画的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神茶郁垒.还有的画古勇士成庆的像于殿门,画虎于门.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一日暮途穷,绘二神巾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古代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到了唐代,又是有了秦叔宝即秦琼,及尉迟恭即敬德和钟馗形象有门神.大都画在桃木板上,挂在门墙,用意是消灾纳神,镇妖避祸.明.吴承恩在<<西游记>>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唐太宗生了病,夜以继日里做梦听见鬼叫,无法安寝.第二天告诉群臣后,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就全副披挂,仗剑执锏,在宫门把守了一通宵.这一夜,唐太宗睡得很好,没有梦见鬼.唐太宗为了以后睡觉都能安宁,又是不忍心叫两位老将夜夜守在宫门侍立,就命画师画了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人的像,悬挂在宫门两边,久而久之,上行下效,两人就成了门神.这是年画的早期作品,又是名门画。
到了宋代,随着木板雕刻技术的发展,逐步演化成了木板年画,并分为着色套色两种,现存最早的木刻年画是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着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力彰末清初,出现了三大民间木刻年画,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和山东省东潍县的年画,均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版画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曾先后传入日本和英,德等国.始于南宋的福建年画,畅销南洋,深受欢迎.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线条单纯,色彩鲜明,画面热闹,题材多以五谷丰登,春牛,婴儿风景,花鸟等为内容,后来,上海郑曼陀把月历和年画合二而一,制成月历牌年画和挂历年画,至今风靡全国。
你会拜年吗?
你会拜年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拜年源于怪兽?
拜年源于怪兽?
柴萼在他著述的《〈梵天庐丛录〉》中称: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由此可见,在我国城 乡的汉族同胞中,很早就沿袭下来了传统的拜年习俗: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一起床,洗过脸,就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然后互相道贺有的人家是同族长者带领后辈 逐户祝贺。到现在就发展为同一单位几个人一齐前去贺年,也有的是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总之。拜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既是人们相互走访,视贺春节,表 示辞旧迎新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利用年节假日,交流思想,不断增强团结的一种手段,同时蕴含着亲友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愿望。
那么,拜年这一习俗又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长着血盆大口,异常凶猛,人们叫它做孽,每逢腊月三十晚,它便出来挨家挨户地残食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到门外,然后把大 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孽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绵相传下来。
年到底有多长
年到底有多长?
年是什么?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
年是什么?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后来 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回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这就是年了。
那么古代人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年节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写联对,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头儿,
初三初四耍球儿,
初五初六跳猴儿,
…………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才是过完了。
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有诗为证: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家开业。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才渐渐平静……
年里有多少小节?
年里有多少小节?
夕子时进入大年初一,进入正式的年节,从初一到十五,都算过年。
初一,祭祖,一般在子时。开门鞭炮避邪。迎喜神,老皇历写着今年喜神的方向,迎着其方向走,天亮以后去拜年,拜不过来让仆人送飞贴,有点贺年卡的意思,宋代便有。《癸辛杂识》中沈公子派人投飞帖,投到吴四丈家,吴叫其仆人喝酒,换贴。最早的春联是蜀后主孟昶发明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写在桃木板上,明代以后,春联开始流行。
初二,继续拜年,媳妇回娘家,叫归宁,北方祭财神,吃元宝汤即混饨。
初三,老鼠娶亲 因此不能熬夜,还要在地上撒些盐米。
初四,迎神接神的日子,一切人间神回到人间,傍晚接神。
初五,破五 ,照例还要吃饺子,从初一到初四有很多禁忌,初五破除,祭祖的供品要撤,垃圾可倒,刀剪可动,稀饭可吃,商店开张大吉,迎五路财神,到此主要节日过完。
初七,人日 ,小孩节日,煮七种菜为羹。河南省淮阳人祖庙有盛大庙会(人祖是伏羲)祖庙会上特有的泥泥狗,形象是只猴,认为是最早的人祖。
初八,顺星,从星聚会之期,要拜星君,黄昏后点四十九盏灯,摆天地桌(院子里),灯散放各处,叫散灯,老北京一般到白云观的六神殿顺星。
初九,玉帝诞辰,祭玉皇祭天官。
十三至十七都是元宵佳节,十三在厨下点灯,一连点五夜,过十七,十八收灯,十三试灯,十四搭彩蒯,迎紫姑神,正月十五是元宵节的正日子,举行盛大的灯会,正月十五还是道教的上元节: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是天官生日,中元(七月十五)是地官生日,下元(十月十五)是水官生日,这一天还有很多祈子的习俗,江苏有打妇求子的习俗,广东有偷生菜的习俗,北京可到正阳门摸门钉。
正月十八收灯,年就过完了,一切活动恢复正常。
什么时候长一岁?
什么时候长一岁?
所谓守岁,就是在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通宵不寝,围坐炕头,叙旧迎新,互相鼓励,以待天明。
俗话说,除夕守岁,自古有之,古往今来,年年如此。守岁源于何时?据晋周处《〈周土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曰馈岁:酒食相邀,称曰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除夕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寝,谓之守岁。唐诗中对守岁习俗也有不少描写。大诗人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樽地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摧画烛,守岁接长宴的诗句。到了宋朝,守岁之风遍于城乡。北宋苏轼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也描述了守岁的情景。由此可见,守岁由来已久了。
上世记的春节怎么过?
五零年春节——喜
◎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
50年前的那个春节人们没齿难忘。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解放军接管了北平,北平解放了。老百姓伸出头来起先看到的还是国民党兵,刚想缩回去,发现这是正在换防,看着挂着“平警”袖标的解放军,这才挺胸抬头迈出了大门。人们拜年不再磕头,不再说过年好,“大喜,解放了,好日子终于盼来了”,这个年因为解放而不同寻常。
人们在街上尽情唱着解放区的歌,包括那些从不允许出家门的妇女,《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南泥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感觉总也唱不够。随着解放,一些陈规陋习废除了,妇女们走街串巷说着“解放了”!
刚被国民党兵席卷一空的老百姓虽然在物质上没有因为解放而有什么质的飞跃,但精神上的愉悦却让他们感觉这才真是在过年,孩子要是闹着嫌年夜饭不好,大人会说:“明年就好了,因为已经解放了。”
每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过这个“解放年”,尽情地欢乐是大家共同的主题。50年前的那个春节,因为解放而不同寻常。
◎五零年吃什么?
炸面充肉包饺子
孩子嫌“菜不好”,大人说:“别闹了,要解放了,明年肯定能吃上好的。”
“打一千,骂一万,别忘了三十晚上那顿饭。”那时一顿年夜饭能让孩子们盼上一年。
1949年的春节特殊。在北平城里苟延残喘的国民党兵临走之前把老百姓家扫荡一空,但即将解放的消息却让大家想方设法借米借钱的脚步轻快起来。有时能听到孩子闹着嫌“菜不好”,家里大人就会这样说:“别闹了,这是最后一次这样了,要解放了,咱们明年肯定就能吃上好的了,而且肯定一年比一年好了。”“解放”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已让大家忽视了物质上的匮乏。
年夜饭后的那个柿子和水萝卜是非吃不可的,借喻着事事平安和能熬夜不困。因那时没有什么娱乐,所以年夜饭大家吃过后,接着还是吃。
瓜子、铁蚕豆、黄豆让全家聚在一起一边磨牙说话,一边盼着子时的来到。这时吃的瓜子皮都要扔在地上,撒上芝麻秸,大家一起踩碎,取意“岁岁平安”,“芝麻开花节节高”。那年春节人们对踩芝麻秸尤为钟情,因为解放,日子会真的“节节高”。
三十晚上包饺子是重头,大街小巷听的都是“咚咚”的剁馅声,其实那年并不是家家都买得起肉,做些老北京的鸽子盒儿,绿豆面摊个饼,上面撒上香菜、胡萝卜丝、水疙瘩丝,卷起,油炸,再剁在素白菜馅里全充肉了。
这顿年夜饭可能让很多苦苦盼了一年的孩子们失望了,但“解放”的临近,却让人们觉得这是有生以来过得最好的年。
◎五零年过年说什么?
新喜换成大喜
妇女们都走上大街,一边请安,一边道着“过年大喜,好日子终于到了”。
“大喜大喜,好日子来了。”1949年,人们把平时拜年的“新喜”,换成了“大喜”。
初一清早,按照老规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拜年,必须穿着长袍,否则让人笑话。街坊邻居离着老远就说:“大喜了,解放了”,嗓门大了,底气足了,“这回可好了,好日子来了”。
按照以前的老理儿,初一至初五妇女不能出门,可是解放了,这个清规戒律被破了,妇女们也都走上大街,一边彼此请安,一边道着“过年大喜,好日子终于到了”之类的问候。男人要摘下帽子鞠躬,那时还不兴握手。“大喜,好日子终于来了”是人们不停地说着的一句话。
那时人们的物质生活还是要用“穷”来形容,越是这样,就越讲究个吉祥话,讲究个理儿。倒水要胳膊往里弯着,否则说把财泼出去了,一地的瓜子皮不能往屋外扫,只能扫到屋里最里面的牛奇角堆着,否则说把财扫走了,说话中的忌讳就更多了。三十晚上会有邻居家的孩子挨家敲门,喊着“送财神了”,这时无论怎样也要给孩子一些钱,“财神来了哪能不接呀”。
1949年的春节,人们没能按着这样的习俗过:“廿三糖瓜粘,廿四扫房子,廿五炸豆腐,廿六炖大肉,廿七宰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贴对联,三十晚上扭一扭。”但是一句“大喜,解放了,好日子终于盼到了”洋溢在北平城的上空,精神上的解放让人们早已忽视了物质上的贫困,日子越来越好的祝愿让人们对这个有着转折意义的春节充满了美好回忆。
◎五零年过年买什么?
扭秧歌的红绸带
那一年的春节几乎被北平解放取代了,人们更多的是庆祝解放。
1949年初才卷着老百姓的东西仓惶逃窜的国民党,让大家已没有足够的条件再一一购置年货了。
但毕竟是过年了,穿不起新衣服,从箱子底下翻出一件看上去最完整的,用染料煮一下,使衣服上的补丁尽量不那么显眼。拜年不穿上长袍让人笑话。
妇女头上戴的红翠花是不能少的,往年可以去庙会买,这一年庙会没办,但也得在走街串巷的翠花挑子上挑两朵。
扫房的鸡毛掸子、糊窗户的纸都是必买的,春联、窗花大多数家里都是自己写、自己剪,再穷也得挤出点儿钱买红纸。
那一年鞭炮卖得特别好,用这个欢迎进城的解放军,欢庆胜利,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不少都拎着二踢脚、挂鞭的。
年糕也成了人们走亲访友的物件,有黄米、红米、白米的,“往年老盼着吃个年糕能年年高,现在解放了,大家都高了。”
扭秧歌的红绸带那一年也成了年货,可以不买吃,不买穿,但欢迎解放军不能马虎,那一年的春节几乎被北平解放取代了,人们更多的庆祝是为解放。
◎五零年过年的最大乐子
自编自演活报剧
人们赶场似的一遍一遍地看,总也看不够,看一遍笑一遍。
上街欢迎解放军进城,是过这个年人们最大的乐事。
男女老少纷纷涌到街上,欢迎那看不见首尾的军队入城。踩着高跷,扭着秧歌,拼命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南泥湾》,一遍遍,好像总也唱不够。
欢庆解放,人们自发放起了焰火,朝外大街牌楼就是一个燃放点,那会儿放的叫盒子。人们好像都在家里待不住,一定要到街上,融入那巨大的欢乐海洋。“解放”使人们在心中积蓄多年的激情迸发出来,平时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家庭妇女,也毫无顾忌地在街上大声唱歌,大声欢笑。
爆竹声、锣鼓声彻夜响着。有些家里的女孩子从未放过鞭炮,这一年家里也破天荒地给买两挂,“解放,换了天地了,乐吧,从没过过这么高兴的年。”
街上随处都可看到人们自编自演的活报剧。扮演蒋介石的脸上贴块膏药,弯腰90度耷拉着胳膊,旁边一人扮美军,戴着有星条旗花样的帽子,穿件大西服,肚子里还塞些东西,在旁边用打气筒给“蒋介石”打气,终于直起些腰了,这时解放军来了,把“蒋介石”和“美国佬”一起打倒。这样的活报剧街上到处都能看到,人们赶场似的一遍一遍地看,总也看不够,看一遍笑一遍。
“解放”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让大家知道过年还能这么高兴呢。
六十年代——乱
◎六十年代哪里过年?
广阔天地过春节
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60年代的春节因此令人难忘。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饺子显得分外香;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里糊个纸灯笼,买个风车,哪怕是逛趟厂甸什么也不买,都能让孩子大人高兴一年;平日里父母儿女被隔离,能吃上一顿团圆饭,哪怕只是萝卜白菜,都是平生之幸事。
集体性是60年代春节的特征。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从1962年提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大批北京青年奔赴东北、陕北和内蒙古草原,年复一年地体味着远离亲人的春节滋味。无论冰天雪地还是穷山恶水,都无法阻止他们发现并放大生活中的细微欢乐。
◎六十年代过年吃什么?
过节好处是解馋
春节菜谱里,主妇们用大白菜变出的花样差不多能摆一个白
㈥ 我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其主人留下哪些未解之谜
过春节,贴春联,增添喜庆吉祥气氛,是中国人最传统的习俗之一。春联是谁发明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写的是什么?这幅春联和它的主人给后世留下了哪些未解之谜?
这些问题都与一个人有关——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孟昶。
花蕊夫人除了貌美,还是个女诗人,她和后主的感情也很深。孟昶死后,她写过一首诗:
君王天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哀怨、悲愤之余,也饱含了对故国、亡君的思念之情。
无论如何,孟昶从一个太平天子,到春联鼻祖,再到送子神仙,生前死后的传奇经历也算得上富有戏剧性了吧?亲爱的读者朋友,您怎么看呢?
㈦ 皇帝孟昶被俘百姓哭送几百里 为何还会亡国
投错胎这件事可能真的存在,宋徽宗、李煜、木匠皇帝朱由校基本都是投错胎的皇帝,他们队伍中还有一位高手?
你应该就不知道,因为上学时,你的语文老师基本都不认识这个字,所以课堂上就略过?
孟昶(chǎng)(919年?965年7月12日)后蜀末代皇帝
1、发明春联
中国传统文化仿佛一个长满奇花异草的百花园,春联是这个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每当新春佳节来临,人们开始辞旧迎新,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或描绘美好形象,或抒发美好愿望。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这样描绘贴春联的盛况: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p>
春贴虽然起源于周代桃符(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但据《宋史?6?蜀世家》记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蜀??杌》说得更详细:“蜀(后蜀)未归宋前一年岁除日,昶(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也就是说,这个有史可查的第一副春联,是孟昶亲自撰写的。
2、父死即位
孟昶(chǎng)虽然于五代十国时期在成都做了32年皇帝,却是地地道道的“外来户”,是后蜀高祖孟知祥的第三个儿子,山西太原人。
话说这个孟知祥,原本是后唐的高级员工(历任中门使、马步军都虞候、北京留守等职),深受朝廷重用,后唐皇帝李存勖还把自己一个姓李的嫔妃赐给他做老婆(也就是孟昶他妈),后来又让他出任西川节度使。
他来到成都后却产生了当皇帝的念头,从此不听朝廷诏令,并于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吞并了东川,第二年在成都称帝,建立后蜀。
可惜福薄,在位七个月就挂掉了。
孟知祥挂掉后,帝位自然成了儿子孟昶的,只不过那时他还小,朝政大事,只好由大臣们打理。
3、年少有为
那些将相大臣,绝大多数都是他爹孟知祥的故人。
他们本来就没把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加上过去孟知祥为人宽厚,对他们几乎从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甚至纵容他们,使他们养成了“骄惰不驯”的坏毛病。
孟知祥在世时还好点,孟知祥挂掉后,他们欺负孟昶年纪小,心里根本没有法纪制度,除了大造房宅,还夺人良田,挖人坟墓,百姓怨声载道,人人痛恨。
这些把为非作歹当作“奖赏”的孟知祥旧臣,以李仁罕、张业为代表。
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小皇帝居然敢拿他们开刀,即位数月,孟昶就把李仁罕抓来杀了,还将其灭族。
杀鸡给猴看的效果,无疑是巨大的。
一个叫李肇的将军,从镇守之地来朝,故意拄根拐杖,一瘸一拐地来见皇帝,还说什么请陛下原谅我不能拜,因为我有病。
他确实有病,而且病得不轻,估计脑子至少被驴踢了两下。
然而,当他得知李仁罕死讯,他的病立马不治而愈,把拐杖一丢,跪倒在小皇帝面前,看都不敢看他。
收拾掉李仁罕之后,接下来轮到张业了。张业是李仁罕外甥。李仁罕被灭族时,小孟昶还有点忌惮他,因为禁军掌握在他手里,他要是造反,那是很让人头痛的问题。
孟昶的策略是升他的官,让他当丞相。
这个张业,估计也是脑子被驴踢了两次的主——小皇帝既然如此怕我,看来我做什么他都不敢管,偶在家里设个监狱怎么样?反正院子这么大,空着也是空着。
他还真这么干了,不仅在家里设了监狱,还用残酷的刑罚对待百姓,哪个敢不配合他的横征暴敛,没说的,到我家监狱呆着去,那里很凉快。
作恶多端的张业仅仅嚣张了两年,就被孟昶与匡圣指挥使安思谦设计抓来杀了。
紧接着,孟昶又罢了老爸旧臣王处回、赵廷隐的相。
将孟知祥旧臣全部处理掉之后,孟昶开始亲政。
亲政伊始,他就在朝堂上放了一个匦函,相当于如今的意见箱,文武百官有何意见和建议,欢迎大家形成文字投到意见箱里。
种种迹象表明,孟昶虽然年幼,但照这样走下去,一定将大有作为。
事实确实如此,在孟昶的治理下,后蜀政通人和,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正所谓“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后蜀政府,被誉为“最有钱”的政府,百姓生活富足,3钱一斗的大米,最穷的人也吃得起,孟昶自然深受百姓爱戴,后来后蜀被赵匡胤所灭,不得不投降北宋的孟昶被押送到开封,成都数万百姓冒死护送,哭得死去活来,一直送了几百公里,就是一个明证。
可惜,偏安一隅的后蜀毕竟只是“弹丸之地”,而且孟昶同学统治后期,也有点骄奢淫逸了,同时在崛起的北宋面前,这个鸡蛋被赵匡胤这个石头一碰,立刻应声而碎。
4、亡国被俘
当北宋兴起,并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始统一北方时,孟昶害怕了,因为他明白,赵匡胤一旦搞定北方,接下来就轮到他的后蜀了。
他派一个名叫孙遇的官员联络北汉,相约一同阻止北宋统一北方的行动,孙遇却被赵匡胤的边吏抓到,从身上搜出蜡丸书。
赵匡胤大怒,本来打算过段时间再来弄你,没想到你嫌自己死得慢,既然你想快点死,那就成全你吧。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
于是,赵匡胤下令攻打后蜀。
伐蜀大军尚未行动,赵匡胤就为孟昶在汴水(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一部分,为开封的生命线)边建了500多间房屋,生活用具都准备好了,专等他来投降(《新五代史?6?卷六十四?6?后蜀世家第四》:诏八作司度右掖门南、临汴水为昶治第一区,凡五百余间,供帐什物皆具,以待昶)。
位于川陕交界之地的剑门关,是从北方南下蜀地的必经之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孟昶自然明白此地万万丢不得,便把驻守剑门关的重任交给儿子孟玄?础?/p>
这个孟玄?慈词歉龌ɑü?樱?舜畏蠲?稣鳎?运?此挡皇侨ゴ蛘蹋??枪?盥糜危?翟匕?В??鸥髦掷制骱图甘?说难莩龆樱?坪频吹创映啥汲龇⒘恕?/p>
这是去打仗的节奏吗?不,这是送文艺下乡的节奏。
蜀人见了,除了讥笑,就是叹息——和你赌一毛钱,这小子肯定会输。
果然,还没到达前线,这个公子哥儿听说剑门失守,吓得赶紧逃回成都。再说东线夔州(今重庆奉节)。
据守夔州的守将名叫高彦俦,这位虽然是后蜀武将中少有的好汉,却独木难支,战败后自焚而死,蜀兵逃的逃跑的跑,其他将帅多数做了俘虏。
孟昶急了,让左右快想办法。老将石?说,我看宋军远道而来,恐怕呆不长久,咱们只要坚守,等他疲惫了才收拾他,定能获胜。
孟昶仰天长叹:“我和先帝像养爹娘那样锦衣玉食地养了你们几十年,到头来连一个替我向敌人放一箭的人都没有,我倒是想坚守,可是哪个去守呢?你们要朕自己去守吗?罢了罢了,老子投降算了!”
孟昶说的不是气话,真的命宰相李昊写降表,越快越好!
话说这个李昊,原是前蜀王衍的翰林学士,为败亡的王衍写过降表,现在又为后蜀写降表,被蜀人讥讽为写降表的专业户。
孟昶投降后,北宋押着这个俘虏和其家人宫女等等,从成都押往京师开封,成都百姓如丧考妣,冒死送行,一路走一路哭,一直从成都沿江护送到数百公里之外的犍为,沿途哭昏者上千人,孟昶也掩面痛哭。
百姓如此对待一个投降的皇帝,古今中外再也找不出第二例。
百姓是最实在的,谁给了他们好生活,他们就记着谁,谁都他们好,他们就对他好。
孟昶到达开封后,仅仅过了7天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47岁(《新五代史?6?卷六十四?6?后蜀世家第四》:昶至京师,拜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秦国公,七日而卒,追封楚王)。纵观孟昶的一生,前期的励精图治和后期的骄奢淫逸,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赵匡胤对他说的那番话,也许是其亡国原因之一:“汝以七宝饰此(指溺器),当以何器贮食?所为如是,不亡何待!”
连夜壶都要用七种珠宝装饰,怎能不亡国!“多难兴邦,享乐亡国”,孟昶的教训,不过是这个真理的又一个注脚而已。
老王:孟同学有个漂亮的老婆-花蕊夫人,据说他的死与宋太祖抢他的女人有关。同时代李煜的老婆小周后也被宋太宗霸占,我想说的是为啥总是末代皇帝老婆漂亮?想想也很简单,牛逼皇帝老婆再漂亮,史书也不敢有非分之想,于是就在这些可怜女子身上做文章,满足后世看官的窥视欲!
㈧ 对联是谁发明的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㈨ 对联的起源是什么
最佳答案
对联的起源-1
张贴桃符: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内古老风俗。桃符,容即春节时挂在大门两边的桃木板,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画像,或书其名字,分挂大门左右两边,用以驱鬼避邪
对联的起源-2
张贴门神:神荼郁垒的形象,唐代以后被秦琼、尉迟恭所取代。二人是唐初的开国功臣,也是太宗手下的猛将,传说由於泾河老龙被斩,引起鬼混唐朝,闹得太宗不得安宁,命秦琼、尉迟恭把守宫门,才镇住鬼怪。后来太宗令画其像,贴於宫门上,从此有了张贴门神的习俗。
对联的起源-3
对联为骈文和律诗的产物。对句起源极早,六朝骈文集对偶之大成。初唐沈、宋完成律诗的格律,诗的对偶更为固定化、规律化。
对联最迟起於唐代。诗人刘郇伯与范酇为诗友,范云:「岁尽天涯雨。」久无对句,刘谓:「人生分外愁。」这是五言诗的对句。李义山:「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温庭筠对曰:「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成熟的口头对联,於此时出现。
对联的起源-4
五代时期,《宋史.蜀世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后蜀国君孟昶以学士辛寅逊所撰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为最早的春联,春联是对联之一。
㈩ 新年挂彩灯的故事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