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姓阮的最早来自哪里
阮氏起源
一、 姓氏源流阮氏起源有三: 1、 以国为氏,是皋陶氏之后。商代有阮国,是商的诸侯国,汽笛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境内。商末,西岐诸侯王姬昌灭阮国,原阮国王族相约以国名为姓,成为阮姓。后来,阮姓族人为避仇杀,分散到了各地。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阮氏,商之诸侯,国在岐渭之间。周文王侵阮徂共见于诗,子孙以国为氏。" 2、 出自偃姓,亦属皋陶之后。据传,皋陶生于曲阜,偃姓,其后亦有人以阮为姓。 3、 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据《南史》记载,东晋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二、 郡望堂号【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秦国初置,治所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堂号】 "竹林堂":三国时候,阮籍为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步兵校尉。三、 历史名人 阮瑀(约165-212):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管记事,能诗,善作书檄,有《阮元瑜集》阮籍(210-263):三国时魏国文学家、名士,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他博览群书,尤好庄老,有《阮嗣宗集》。他有八十余首《咏怀诗》,颇为有名。阮咸:魏晋间名士,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籍之侄,"竹林七贤"之一。他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曾为散骑侍郎。阮孝绪(479-536):字士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他撰写了《七录》,仿照《七略》分类法,将当时所见图书6288种,44520卷,分为经典、纪传、子兵、文集、术技、佛法、仙道七录,已佚。现尚寸《广宏明集》,有五十五部序目,可考察其分类情况。阮元:字伯元,号云台,清朝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嘉庆、道光年间,历任户、兵、工部侍郎,浙、闽、赣诸省巡抚,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他倡修《清史》、《儒林》、》文苑传》、,历官所至,以提倡学术为己任。他在浙设诂经精舍,在粤立学海堂,撰《十三经校勘记》、《经籍纂诂》、汇刻《皇清经解》180余种,我名叫阮建成,出生江苏如皋桃圆,我老家村里大都姓阮,出门同性者鲜见,老人言,祖上湖北迁徙至此,清明已至,愿祖宗安息,愿吾性者旺。联系在下[email protected]. 阮向阳,出生于安徽太和,有同姓数万人,据传祖上从云南迁此,无考证,我是第二十代. 求知者告和祖上来何方.
http://blog.bcchinese.net/ruanxiong/archive/2004/12/04/5577.aspx
㈡ 关于乐器阮起源的知识有哪些
相传秦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阮这个乐器。当时的名字叫秦琵琶。后来到了晋朝,有一个叫阮咸的人,竹林七贤之一,弹得非常好。影响力也比较大。所以人们把这样乐器用其姓氏来代表。名曰阮咸。后来则以阮简称之。
㈢ 阮氏的由来,详细介绍!
[阮名属地]
陈留郡,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一带。
[阮氏来历]
阮(ruǎn)姓源出偃姓。相传皋陶的后裔封于阮国(今甘肃泾川县东南),本是殷商的诸侯国,商末时被周文王所灭,子孙们为了纪念故国,纷纷以国为氏,姓了阮。南北朝时,有石姓者改姓阮,亦称阮氏。
[阮氏名望]
阮姓名人在历史上出现了不少,例如东汉文学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其子阮籍,是三国时魏文学家、思想家,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他蔑视封建礼教,常以“白眼”对待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物,喜爱喝酒,常常以醉酒的方式来掩盖内心的情感,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求存。阮籍的侄儿阮咸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他善弹琵琶,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南朝梁的目录学家阮孝绪,宋代律学家阮逸、诗人阮阅,明末兵部尚书阮大铖,清朝学者阮元等也是阮姓人中的佼佼者。
㈣ 阮这个姓氏怎么来的
阮姓起源参考之一 阮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湾阮是第九十三大姓。远祖起源于商代。据姓谱及<通志氏族略>记载,阮氏,为商代诸侯小国,在岐山,渭水之间(山西泾川县)。与周部落相邻,后来被周文王所灭。后世子孙世代以“阮”为姓。阮姓起源于偃姓。古越南有阮氏王朝,因此,今天越南多有阮姓者。阮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在陈留阮氏出了许多名士,比如在三国时期的建安七子之一,阮禹;他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和阮籍之侄,也是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因此陈留阮氏身价大增,特别是在三国两晋这样讲究门阀制度的朝代,陈留阮姓一下子就成为望族。后来,陈留就成为阮氏的一大郡望。 家族名人 阮瑀(?~212)字元瑜,三国魏陈留人(今河南省陈留县)。善於章表书记,与陈琳齐名,军国书檄,多出自二人之手,为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210~263)字嗣宗,阮瑀之子,三国时魏尉氏人,为竹林七贤之一。有隽才,性放诞,好老庄而嗜酒,反名教,旷达不拘礼俗。因遭时多忌,故藉酒自废,以避祸患。官至兵部校尉,人称为阮步兵。因有贤名,世称为大阮,与其侄阮咸齐名。著有咏怀诗八十余篇、达庄论、大人先生传等。 阮咸 字仲容,生卒年不详,三国时魏国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东南)人,阮籍之侄。性任达不拘,长於音律。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峡流泉相传为他的作品。擅长弹奏直项琵琶。为竹林七贤之一。
麻烦采纳,谢谢!
㈤ 姓阮的第一个人是谁谁创造的阮姓
阮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出古帝王皋陶之后,以国为氏。阮国是皋陶的一个裔孙于商朝时建立的诸侯国,其国址在今甘肃泾川一带。商末,阮国灭,子孙以国为姓。后来,阮氏东迁,汉末三国时期在陈留郡形成望族。两晋以后五胡乱华阮氏开始南迁,宋元繁播闽粤台港及越南。如今,阮姓早已遍布中华大地,而且走出国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世界之阮姓绝大部分源出陈留阮氏。阮姓名人有阮瑀、阮籍、阮咸、阮孝绪、阮元、阮啸仙、阮玲玉等。阮姓在中国未入百家姓前一百名,但在越南为第一大姓。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于偃姓,出自皋陶氏之后商朝诸侯阮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这是中华阮氏的主要起源。皋陶有后裔子孙在商王朝时期被封在阮国(今甘肃泾川),商末,西岐西伯侯姬昌率军灭了阮国,原阮国王族相约以国名为姓氏,称阮氏。后来就称为阮氏。 源流二源于地名,出自秦朝时期九阮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九阮,战国时期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为赵武灵王赵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扩攘,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吞并了楼烦,夺得大片好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成为赵国边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了一个大郡,辖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称为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五原县。秦、汉之际,有住民以九阮郡名称为姓氏者,后省文汉化为单姓阮氏。 源流三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据《南史》记载,东晋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据《南史》、《姓氏考略》及《路史》所载,春秋时卫大夫石石昔之后有在东晋时改石为阮者.另南朝会稽余姚人石令嬴因得梁武帝宠爱,被萧衍拜为修容,赐姓阮,其家族或有以阮为氏者. 源流四出自他族.今台湾土著、京、彝、回、壮、傣、蒙古、朝鲜、锡伯、苗等少数民族均有此姓 始祖得姓始祖:皋陶。各支始祖:阮文益公自寿邑八鼓稿而游于衢西城北见其铜峰源内山水之秀丽,土厚平圹遂筑室而居,焉娶周氏生四子,分为四房:天地人和,其妻周氏生于永乐已亥年八月廿六日,终于成化癸卯年六月廿八日,葬桐树坞口坐西向东。是为浙江衢州阮氏始祖
㈥ 有人知道阮姓的起源吗
阮姓起源参考之一
阮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湾阮是第九十三大姓。远祖起源于商代。据姓谱及通志氏族略记载,阮氏,为商代诸侯小国,在岐山,渭水之间(山西泾川县)。与周部落相邻,后来被周文王所灭。后世子孙世代以“阮”为姓。阮姓起源于偃姓。古越南有阮氏王朝,因此,今天越南多有阮姓者。阮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在陈留阮氏出了许多名士,比如在三国时期的建安七子之一,阮禹;他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和阮籍之侄,也是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因此陈留阮氏身价大增,特别是在三国两晋这样讲究门阀制度的朝代,陈留阮姓一下子就成为望族。后来,陈留就成为阮氏的一大郡望。
家族名人
阮瑀(?~212)字元瑜,三国魏陈留人(今河南省陈留县)。善於章表书记,与陈琳齐名,军国书檄,多出自二人之手,为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 (210~263)字嗣宗,阮瑀之子,三国时魏尉氏人,为竹林七贤之一。有隽才,性放诞,好老庄而嗜酒,反名教,旷达不拘礼俗。因遭时多忌,故藉酒自废,以避祸患。官至兵部校尉,人称为阮步兵。因有贤名,世称为大阮,与其侄阮咸齐名。著有咏怀诗八十余篇、达庄论、大人先生传等。
阮咸 字仲容,生卒年不详,三国时魏国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东南)人,阮籍之侄。性任达不拘,长於音律。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峡流泉相传为他的作品。擅长弹奏直项琵琶。为竹林七贤之一。
地望分布:河南陈留郡。
㈦ “阮”这个姓氏是怎么来的
阮姓起源参考之一
阮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湾阮是第九十三大姓。远祖起源于商代。据姓谱及<通志氏族略>记载,阮氏,为商代诸侯小国,在岐山,渭水之间(山西泾川县)。与周部落相邻,后来被周文王所灭。后世子孙世代以“阮”为姓。阮姓起源于偃姓。古越南有阮氏王朝,因此,今天越南多有阮姓者。阮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在陈留阮氏出了许多名士,比如在三国时期的建安七子之一,阮禹;他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和阮籍之侄,也是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因此陈留阮氏身价大增,特别是在三国两晋这样讲究门阀制度的朝代,陈留阮姓一下子就成为望族。后来,陈留就成为阮氏的一大郡望。
家族名人
阮瑀(?~212)字元瑜,三国魏陈留人(今河南省陈留县)。善於章表书记,与陈琳齐名,军国书檄,多出自二人之手,为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 (210~263)字嗣宗,阮瑀之子,三国时魏尉氏人,为竹林七贤之一。有隽才,性放诞,好老庄而嗜酒,反名教,旷达不拘礼俗。因遭时多忌,故藉酒自废,以避祸患。官至兵部校尉,人称为阮步兵。因有贤名,世称为大阮,与其侄阮咸齐名。著有咏怀诗八十余篇、达庄论、大人先生传等。
阮咸 字仲容,生卒年不详,三国时魏国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东南)人,阮籍之侄。性任达不拘,长於音律。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峡流泉相传为他的作品。擅长弹奏直项琵琶。为竹林七贤之一。
地望分布:河南陈留郡。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840978.html
㈧ 琵琶是谁发明的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 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㈨ 阮字的起源
1、以国为氏,是皋陶氏之后。商代有阮国,是商的诸侯国,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境内。商末, 西岐诸侯王姬昌灭阮国,原阮国王族相约以国名为姓,成为阮姓。 后来,阮姓族人为避仇杀,分散到了各地。2、出自偃姓,亦属皋陶之后。据传,皋陶生于曲阜,偃姓,其后亦有人以阮为姓。3、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据《南史》记载,东晋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
㈩ 阮琴是那个国家发明的
阮琴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ruǎn qín,古乐器。即阮咸。
中文名称
阮琴
拼音
ruǎn qín
注音
ㄖㄨㄢˇ ㄑㄧㄣˊ
解释
古乐器。即阮咸
阮琴
古乐器。即阮咸。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陆放翁》:"公勉为之出, 韩 喜 陆 附己至,出所爱四夫人擘阮琴起舞,索公为词,有'飞上锦裀红绉'之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