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风力发电站是谁发明的
最早将风力机用于发电的是丹麦人。 1978年,绿色和平国际的前总干事 斯蒂文。索耶 发明。
满意请采纳
B. 四大发明与站国时期哪个早
战国时期早了;
战国时期是在春秋之后,秦朝之前,在市里的属性上还是属于东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火药的发明起源于炼丹术距今已有一千年了;造纸术起源于西汉时期,后经东汉的蔡伦改良提高了技术含量及纸张的品质;指南针传统的观点认为起源于战国时期兴盛于两宋时期;印刷术发明于北宋时期,中国的毕升(约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
C. 男厕所的站立式小便池,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 中国第一个这样的小便池是什么时候
我也是偶然看见一篇文章上提到了这个发明,但作者也并没有详细展开论述。大概上看,男厕所男士站立式的那种小便池最初是一个艺术品兼实用品,创造者名为杜尚,国籍性别不详
D. “站立”牙刷是谁发明的
很多电动牙刷都可以站立的。。。
像seago赛嘉电动牙刷很多款都可以。...
具体你问的发明的人有没有针对性呢?
E. 宇宙空间站是谁发明的那个国家发明的几几年发明的几月几日发明的
最早由牛顿提出理论依据(牛顿大炮),提出只要速度够高就可脱离地球引力。凡尔纳专在科幻小说中描述了太空属旅行。之后火箭技术由德国人在二战时的1942年发明出来,最早进入太空的飞船是1957年“卫星号”运载火箭,卫星2号为了给载人航天预作试验搭载了一只名叫“莱依卡”的狗,苏联于1961年4月12日发射的“东方号”宇宙飞船,是世界上第一艘绕地球轨道飞行的载人飞船。
F. 驿站是什么年代发明的
至今已有3000年(也有人认为驿站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历史.不同时期不同叫法。
秦代叫亭,邮亭。到汉代改邮亭叫置.到唐代就叫驿了,但是驿站这名字要到元代,才把驿改成驿站!!!
G. 耒阳高铁站是谁发明
为了纪念蔡伦。
耒阳西站,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耒阳大道,距离耒阳市区约3公里,隶属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车站总建筑面积16755平方米,由主站房(建筑面积6060平方米)和站台雨棚(建筑面积10695平米)组成;
站房造型似一张铺开的纸卷轴,寓意世界伟大的造纸发明家蔡伦的故乡。
(7)站立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扩展阅读
2009年年耒阳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耒阳市旅游局局长石东升胸有成竹:耒阳旅游正因蔡伦故里这张名片而声名鹊起,因蔡伦竹海开发建设而风生水起,因武广高铁开通运营而乘机崛起。
武广高铁的运营进一步拓展了耒阳旅游人的视野,也拓宽了耒阳旅游产品走向市场的空间。
耒阳市基于新形势,在谋划旅游产业发展上提出立足大湘南,北靠长株潭,南望珠三角,努力把耒阳打造成为区域旅游目的地。
H. 文字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甲骨文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但是前段时间宁夏发现了比甲骨文还要早的文字
\在宁夏中卫大麦地发现的大量独立岩画群中,发现了比甲骨文还要早几千年的我国最古老的图画文字。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字专家刘景云先生考证审定,并最终认为,大麦地岩画中的发现有可能改写中国的文字史。
宁夏卫宁北山地区大麦地岩画带遗存数量惊人的史前岩画,其早期岩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万年左右。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专家的普查和研究,宁夏中卫大麦地有3172组8453个岩画个体图形,内容包括日月星辰、天地神灵、狩猎放牧和舞蹈祭祀等。岩画专家采用丽石黄衣测年得出早期岩画距今1.6万年—1万年之间,岩画中的图画文字经近两年的实地考察和大量的研究考证后,最终经上海古籍出版社甲骨文专家刘景云考证审定。
大麦地岩画区及其毗邻地区,还遗存有石器时代的石器、陶片等。这说明,原始社会时期的大麦地,是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聚集地区,是他们举行祭祀仪式的朝拜圣地。研究表明,大麦地岩画区内图画符号是我国原始文字,有许多象形与抽象符号已具备了古老文字的要素。其主要依据是:这些象形符号具有中国原始文字的基本象形形态,在大致同时期的陶文符号和后来的甲骨文中可以找到相近的形象;由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组成的复合体,已基本具备了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等构成文字的要素。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象形符号在大麦地岩画中绝非偶然和孤立,而是呈星状分布。
据国际岩画委员会委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祥石介绍,在大麦地岩画个体图形中,已经发现有1500多个图画文字,其中能识读的图画文字只有一小部分,绝大部分还不能识读。/
世界上:“楔形文字”这个名称,是英国人取的,叫cuneiform,来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这个名称表达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字最本质的外在特征,其实楔形文字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字一样,经历了从符号到文字的发展过程。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的一大发明。苏美尔文由图画文字最终演变成楔形文字,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才告完成。
考古发现已经证实,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最初的文字外观形象并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图画。显然,被后世称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字,正是起源于图画式象形文字。考古学家曾在乌鲁克古城发现了刻有这种象形符号的泥版文书,经考证时间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载。这种文字写法简单,表达直观。有时复杂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几个符号结合在一起来表达,如把“眼”和“水”合起来就是“哭”,“鸟”和“卵”两个符号合起来就表示“生”等。这种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后来又发展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多种意义,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这就是表意符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要表达的事物愈来愈复杂、抽象,原始的图形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要。于是,苏美尔人对文字进行了改造。一方面是简化图形,往往用部分来代表整体;另一方面增加了符号的意义,比如“足”的符号除表示“足”外,还能表示“站立”、“行走”的意思,“犁”的符号除表示“犁”外,还可以表示“耕田”和“耕田的人”的意思。这样,象形文字就发展成表意文字,即符号意义不直接由图形表达而是由图形引申出来。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已发展为表词音节文字,即用发音符号代替表意符号,同声的词往往合用一个字符,一个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声音,例如“星”这个楔形字,在苏美尔语里发“嗯”音,如果用来表示发音的话,就与原来的“星”这个词的含义没有关系了,只表示发音,这就是表音符号。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从公元前3000年起,苏美尔连年征战,统治者为给自己歌功颂德,记述征战过程的铭文逐渐增多,这时常常会碰到一些专有名词,如攻占的城市以及统治者的名字,为把它们区别开来,就开始使用发音符号,发音符号比表意符号又进了一步,一是符号的数目减少了,二是发音符号还可以表达图形符号无法表达的介词、副词、小品词及词格、词首、词尾等文法和语法结构。这样表达的语句的意思就更加确切。经过这些变化,苏美尔的文字体系逐渐完备。苏美尔人在简化象形符号的过程中,开始逐渐用楔形符号代替象形符号,最终创立了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的文字最早是写在泥板上。在泥板上印刻,因此只适合书写较短的、直线的笔画。由于书写时用芦苇角或木棒角按压,在按压的地方印痕较宽、较深,抽出时留下的印痕则较细、较窄,这样,这种文字符号的每一笔开始部分都较粗,而末尾部分都较细,就像木楔一样,“楔形文字”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楔形成为文字的标准字型后,以后在石块上刻写,也同样刻成这种形状。
最初楔形文字是从右到左自上而下直行书写的,这种书写方式的缺点是已写好的字符往往被刻字的手抹掉,后来就把字形侧转90度,改成从左到右的横行。
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是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苏美尔语的语言体系独一无二,在字汇、文法及句法构造上自成一格,与后来属闪米特语系的阿卡德语以及巴比伦语、亚述语有很大不同。但到底应该把它归并到哪个语系,至今还没有学者能够解决。因此,苏美尔语同苏美尔人一样,其归属至今仍是个谜。而且,苏美尔语存在时间比较短暂,在巴比伦王汉谟拉比执政后便成了死语,不再通用。只有祭司们在举行宗教仪式时使用,颇有些类似拉丁语。
公元前第三千纪末期,属于闪米特语系的阿卡德语取代了苏美尔语。阿卡德人在吸收以苏美尔人的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楔形文字体系。后来的巴比伦语和亚述语,主要是在阿卡德语基础上完善的。
楔形文字传播的地区主要在西亚和西南亚。在巴比伦和亚述人统治时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发展,词汇更加扩大和完备,书法也更加精致、优美。随着文化的传播,两河流域其他民族也采用了这种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已成为当时国家交往通用的文字体系,连埃及和两河流域各国外交往来的书信或订立条约时也都使用楔形文字。后来,伊朗高源的波斯人由于商业的发展,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进行了改进,把它逐渐变成了先进的字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