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何晏在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何晏,字平叔 。南阳宛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其父早逝,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何晏因而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少年时以才秀知名,喜好老、庄之言,娶曹操女金乡公主。
魏文帝曹丕在位时未被授官职。明帝曹睿认为他虚浮不实,也只授予他冗官之职。曹爽秉政时,何晏党附曹爽,累官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封列侯。高平陵之变后与曹爽同为司马懿所杀,灭三族。
有文集十一卷。曾与郑冲等共撰《论语集解》。钟嵘《诗品》称"平叔鸿鹄之篇,风规见矣。"将何晏诗列入中品。袁宏在《名士传》中将何晏等称为正始名士。他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遂开一时风气,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
❷ 神医孙思邈活了141岁,五石散也是他发明的,为何临终前告诫徒弟一定要毁了
因为五石散有很强的副作用和依懒性,一旦服用五石散不仅容易上瘾,而且会导致服用者死亡,所以孙思邈就跟徒儿说,五石散这破玩意一定要毁掉。
五石散这款药物是医圣张仲景,针对治疗伤寒病开的一个方子,根据张仲景经验总结,五石散对治疗伤寒病有非常好的疗效,但他没有指出五石散这款药物有很强的依赖性和副作用。曹孟德的继子何晏,就非常喜欢吃五石散,何晏是个高富帅,十分的好女色,看到漂亮小姑娘,就想睡人家,有道是色字头上一把刀,久而久之何晏因为房事过多,他的身子就垮了。
但是孙思邈不一样,在唐代孙思邈的医学地位堪比华佗、扁鹊,他说的话非常有权威性,所以他说五石散不能吃,那就是不能吃,名医都说不能吃五石散,你还吃那不是找死嘛。
❸ 医圣张仲景发明五石散,后名士何晏改良,为什么药王孙思邈坚持要销毁
古代史上有很多医术很高明的医生,比如说华佗,张仲景等。我们今天着重来了解下张仲景。张仲景所处年代是汉朝,他写过一本书叫做《伤寒杂病论》,这本书详细的记载了得伤害后的种种表象,以及如何预防等。
孙思邈之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五石散已经和他们作为医生治病救人的初衷相违背了,没有救到人反而害了越来越多的人,悬壶济世才是他治病救人的理念。这么说来孙思邈还是一个非常有人文主义的医生。
❹ 三国魏国玄学家何晏和五石散是什么样的关系
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何晏磕药磕五石散弄得是人尽皆知,再加上何晏长的又帅,当然立马成为了焦点。
所以五石散也就被无形的宣传出去了。
从古至今,不管是文人雅士,还是豪放武士,都对能麻痹自己,或者使自己瞬间得到一些能力的药物或者毒情有独钟,肯定还有酒,不过比起旱烟,五石散的危机和危害,酒还算是好东西。
魏晋南北朝时,正因何晏这个始作俑者把五石散推广出去,祸害了好多人,磕五石散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一种生活的乐趣所在。
只能说可悲可叹,又不觉得惋惜。
话说这五石散,有人说槟榔跟五石散的作用是一样的,而且所包含的成分也是一样的,就是一个精纯度问题。所以像槟榔也还是少吃,或者不吃。
槟榔加烟,可助你法力无边。但自古以来像抽烟的不就是刚开始神清气爽,越往后越糟糕,这种法力那可是用健康换来的。
生命只有一次,还是不要碰五石散,烟还有槟榔这类的最好,望君三思。
❺ 何晏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何晏(公元190~249年),宇平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曾随母归曹操收养,甚受曹操宠爱。娶魏公主、授驸马都尉,后被司马懿所杀。著作有《论语集解》等。何晏把《老子》、《庄子》和《周易》沟通起来,用以解释《论语》。
《晋书·王衍传》记有“魏正始中,何晏、王迅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何晏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主张“以无为本”,“有”、“无”互相渗透。他一方面把“无”同“道”相等同,认为“道”就是“无”,是“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列子·天瑞》)的。也就是说,“道”是超感觉的神,可以创造出一切具体的东西来。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无”可以言“有”,“有”可以言“无”。他说:“夫无名者,可以言有名矣,无誉者,可以言有誉矣。”(《列子·仲尼》)这就是“有”与“无”互相渗透论。
何晏为巩固门阀士族的统治,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说:“德者无为,犹北辰不移,而众星拱之。”《论语集解·为政》注)
❻ 何晏是因为什么而死
陷入了曹爽与司马懿的权力斗争当中。正始年间(240~248)曹爽秉政,何晏党附爽,因而累官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爵列侯,仗势专政,因依附曹爽,后为司马懿所杀。
❼ 何晏的人物成就
何晏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遂开一时风气,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与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他认为“道”或“无”能够创造一切,“无”是最根本的,“有”靠“无”才能存在,由此建立起“以无为本”,“贵无”而“贱有”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学说。还认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圣人无累于物,也不复应物,因此主“圣人无情”说,即认为圣人可完全不受外物影响,而是以“无为”为体。在思想上重“自然”而轻“名教”,与其仗势专权的实际行为多相乖违,故当时的名士傅嘏说他是“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
何晏有文集十一卷,著有《论语集解》十卷、《老子道德论》二卷 ,《新唐书·经籍志》于道家老子下有何晏《讲疏》四卷。自何晏撰成《论语集解》后,为其作义疏者代不乏人。至南朝梁时,皇侃广集众说,以南学思想为宗,撰成《论语义疏》。至北宋时,邢昺等又将《论语义疏》改作为《论语注疏》(又作《论语正义》、《论语注疏解经》),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魏诗》收录其五言诗《言志诗》。 钟嵘《诗品》称“平叔鸿鹄之篇,风规见矣。”将何晏诗列入中品。《文心雕龙·明诗》篇称“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
《全三国文》又收录有《景福殿赋》、《奏请大臣侍从游幸》、《祀五郊六宗及厉殃议》、《明帝谥议》、《与夏侯太初难蒋济叔嫂无服论》、《韩白论》、《白起论》、《冀州论》、《九州论》、《无为论》、《无名论》、《论语集解叙》、《瑞颂》、《斫猛兽刀铭》。
❽ 何晏的故事
何晏(?-249年),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大臣,汉大将军何进之孙(《魏略》认为其有可能是何进弟何苗之孙)。其父早逝,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何晏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娶魏金乡公主。服饰拟于魏太子曹丕,故为曹丕所憎,称其为“假子”,文帝时未授官职。明帝以其浮华,亦抑之,仅授冗官。正始年间(240-248)曹爽秉政,何晏党附曹爽,因而累官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爵列侯,仗势专政,因依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夷三族。
❾ 古人有吃五石散的,这种做法真的是何晏开创的吗
有历史上记载的五石散就是何晏开创的。
那么说何晏是如何开创五石散的呢。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何晏既想对政治有所发展,但是又苦于无计可施,就想巴结曹爽,之后曹爽和何晏也是在一块厮混了很久,之后也是成功成为曹爽的好友。因为曹爽在当时算得上是权力很大的一股势力,如果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有靠山。但是好景不长,之后曹爽被司马懿所制服,之后又陷害何晏,何晏之后也是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❿ 何晏是谁
观察一个人的“气”,可以发现他的沉浮静躁,这是做大事的必备素质。沉得住气,临危不乱,这样的人可担当大任;浮躁不安,毛手毛脚,难以集中全部力量去攻坚,做事往往半途而废。活泼好动与文静安详不是沉浮静躁的区别。底气足,干劲足,做事易集中精力,且能持久;底气虚,精神容易涣散,多半途而废。文静的人也能动若脱兔,活泼的人也能静若处子,而神浮气躁的人,小事精明,大事糊涂,该粗心时粗心,该细心时也粗心,不能真正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这种人即使位高权重,也不能大展宏图,反而败得更快更惨。魏明帝曹睿临死前,欲将大事托付与他人。当时曹爽正在床边,对曹睿耳语道:“臣以死奉社稷。”曹睿嫌曹爽能力不够,不肯为手诏,曹爽即命手下人执曹睿手强行做了一份诏书。曹睿无奈,又下诏让司马懿与曹爽共辅朝政。
当初,何晏、丁谧、邓扬、李胜皆有才名,但急于富贵,趋炎附势,魏明帝曹睿很讨厌他们,四人因而不得权位。曹爽平时与四人关系不错,辅政后,就提拔四人为心腹左右手。四人替曹爽策划,剥夺了司马懿的实权,并因此升为尚书、校尉等职。
何晏、邓扬、丁谧、李胜四人想与黄门侍郎傅嘏结交,傅嘏却不买账。傅嘏私下里曾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何晏外静而内躁,机巧好利,不务根本,我担心他误你兄弟大事,恐怕会仁者离心、朝政荒废啊。”何晏四人知道后寻小事罢了傅嘏的官。
四人欲令曹爽立威名于天下,劝曹爽派兵伐蜀,司马懿劝阻无效。后被蜀兵堵截,曹爽大败而回,伤亡甚众。他又专擅朝政,乱改制度,司马懿无奈,只好托疾不出。何晏问前程于精通术数的管辂。管辂劝他说:“如今你位尊势重,却离德背心,不是求福之道。如能扶贫益寡,以德行政,才能位至三公,否则位高而颠,豪重而亡。”管辂回家后又对其舅说了此事,舅责他说得太直白,管辂说:“与死人语,何所畏也!”
后曹爽被司马懿杀死,何晏四人被夷三族。管辂的舅舅问他:“先前你如何知道何、邓之败呢?”管辂说:“邓行步如鬼躁,何如魂不守舍,血不华色,精气烟浮,容若槁木,此为鬼幽。故知其败也。”何晏平常颇自负,认为《六经》是圣人孔子的糟粕,并以神的“不疾而速、不行而到”的仙姿美态自誉,实际上属于气浮华不沉之人。
三国著名政治文学家刘邵曾说过:“气而不清,则越。”即心气十足而思虑不清,做事就会超越特定的规范。何晏等人因神浮气躁,急于富贵,而令魏明帝生厌;被提拔后,又因气浮不沉而为自己惹下杀身之祸。人们总讲做事要平心静气,这样方能更准确地把握事物;遇事时要镇定自若,临危不乱,这样方能理清思绪,找出破解问题的方法。若是心浮气躁,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应对意外变故,都不能投入最佳的精神状态。非但如此,反而还会坏事。何晏四人的遭遇不就说明此理吗?所以心浮气躁之人必成不了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