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日三餐是源自哪一个朝代的,又从哪一个朝代开始普及
一日三餐源自汉代,也是从汉代时期开始普及。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
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
(1)一日三餐是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
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时就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进餐。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
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
B. 现在的一日三餐最初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呢
一日三餐正式起源于宋朝,但从汉朝开始就已经有了一些改变。秦汉以前人们一直都只吃两餐,一是因为那时候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产量欠缺,平民百姓基本生活的都很穷苦,即使一天两顿饭都已经很不错了,像一些条件更加困苦的家庭甚至一天一顿。
所以,古代一日三餐习惯的出现自宋朝起,一是因为生产力提高,物产资源丰盛,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二是因为传统政策和制度的改变。虽然此后明清时期政策严谨,又恢复了曾经的宵禁,但人们也依旧遵循着吃晚餐的习惯,一日三餐的习俗就这么流传了下来。现在看来一日三餐也的确是最科学最适用的饮食方式。
C. 谁发明的一日三餐
这种东西,还是拿传话来说事比较有意思,梳一梳时间也不错,反正不会是某一个人了。
在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论语》)。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
一日两餐时,人们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过飨食,便意味着一日时间的流逝。而今天人们常用“一日三餐”之词来表示对时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时者的感慨。
D. 我们现在的一日三餐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中国的一日三餐制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据有关记载:“商朝制定了两餐制,早上进一餐,大约是今天7-9点,叫‘大食’;一餐是下午,15-17点左右,叫‘点心’,吃两餐的时间是惯例,也是公认的时间专名。”关于用餐制度的官方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论语》“时吃时不吃”,说明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人们的饮食有一定的规律。到了秦朝,普通人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或“石三”,时间是早上;第二顿饭叫“鲶鱼菜”,大概是下午3点到5点。当时人们的理解和解释被称为“圣贤与百姓共耕共食,白手起家。”意味着只要你一天用过两顿饭,就意味着一天过去了。汉唐时期是中国三餐习俗建立和巩固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