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柏拉图创造力

柏拉图创造力

发布时间:2021-08-05 21:16:36

❶ 为什么孔子之后无孔子,苏格拉底之后多柏拉图

苏格拉底是永无终止的追问,孔子则是提供结论却没有思辨的过程。前者激发学生,后者固化学生。

苏格拉底只是学生们通向更高思维历程的“助产士”,其身后有柏拉图(继而有亚里士多德)青出于蓝;而孔子的后学们却永远都活在孔“至圣”的笼罩之下。

西方的教育传统与中国的教育传统的差别,其实早在柏拉图对话录的苏格拉底与《论语》里的孔子那里早就奠定了基调。苏格拉底的对话录与孔子的语录就是最好的标志。

孔子的思想特点:

相比之下,孔子的对话看重的只是结论,而完全不重视反复的辩难,一般是一问一答为一小节,少有两个以上来回的,即使有,也不是针对同一个问题,更不是贯穿一条思路。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论语·为政》。),又说“吾道一以贯之”(注:《论语·里仁》。);但他是如何由故而“知”新的,他的“思”的思路究竟如何,他又是怎样用他的“道”来贯穿他所有那些论点的,却从来不曾交待。我们只能认为,他的“知”、“思”和“道”都只不过是一种内心的体会,所能说出来的只是结论,而不是过程。

所以,《论语》是中国传统官样文章中泛滥成灾的“要字句”的始作俑者。所谓“要字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的句式,有时不一定包含“我们”,常常连“要”字也省掉了,但意思每个中国人都懂。但西方人就不一定懂了,他们只可能将它看作“无人称句”,但西文无人称句不含“要”的意思,因此他们往往抱怨这种句子没有主语。随便举一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注:《论语·里仁》。),前面加上“我们要”三字(或只加“要”字),亦通。又如“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注:《论语·为政》。),“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注:《论语·述而》。)等等,不胜枚举。在“要字句”中,“为什么要”是不能问的,一问你就成了异端,“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注:《论语·为政》。),因此这是一种权力话语。那么,一介儒生,权力从何而来?来自道德上的制高点,而道德制高点又是基于自己情感上的自信,即相信自己的情感合乎自然情理(天道)。

因此,从历史上看,苏格拉底和孔子的两种不同的对话其效应也是极不相同的。前者造成了西方哲学史上从自然哲学向精神哲学的大转折,刺激了后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超越苏格拉底而建立起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后者则树立了无人能够超越的“大成至圣先师”,只能为后人“仰止”和不断地体会、学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从此便进入到了一个自我循环、原地转圈的框架之中,尽管内容上还有所发展和充实,形式上却两千多年一仍旧制,几无变化,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开始有了初步的松动。

❷ 柏拉图的理想是什么

你的问题太宽泛了,就像在问,老子,孔子的愿望是什么,那就泛泛的说,但凡是伟人,总用些高尚的理想,而柏拉图的理想就写在他的理想国里,就是一系列的理想,比如人们都安居乐业,夫妻感情和睦等等,总的来说,他的理想就是探究出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的一种完美的状态吧。

❸ 谈谈柏拉图的成就以及贡献[急]!答得好追加分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
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一个大贵族家庭。据说他的名字源于他的宽额头,他的真实姓名却渐
渐被人淡忘了。柏拉图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青年时期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受过良好的
教育,并接触到当时的各种思潮。
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跟他学习了10
年,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他同自己的老师一
样,反对民主政治,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农民只管种田,手工业者只管做
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参与国家大事。苏格拉底的死更加深了他对平民政体的成
见。他说,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清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
样一件大事竞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是荒唐?
老师死后,柏拉图不想在雅典呆下去了。28岁至40岁,他都在海外漫游,先后到过
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地,他边考察、边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公元前388年,他到了西
西里岛的叙拉古城,想说服统治者建立一个由哲学家管理的理想国,但目的没有达到。返回
途中他不幸被卖为奴隶,他的朋友花了许多钱才把他赎回来。
柏拉图到雅典后,开办了一所学园。一边教学,一边著作,他的学园门口挂着一个牌
子:“不懂几何学者免进”。从中可知,没有几何学的知识是不能登上柏拉图的哲学殿堂
的。这个学园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研究机构,开设四门课程:数学、天文、音乐、哲学。
柏拉图要求学生不能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而要生活在头脑所形成的观念世界里。他形象地
说:“划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观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留存
下来。”柏拉图深知学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学园里按照他的政治哲学培养了各方面的从政
人士。他的学园又被形象地称为“政治训练班”。
在以后的日子里,柏拉图又两次前往西西里。一次是应邀去叙拉古担任新登基的狄奥尼
修二世的教师。柏拉图到叙拉古之后,叙拉古宫廷的地板上都铺满了沙砾,人们热中于在那
上面研究几何学。但不久柏拉图就扫兴而归了。后来狄奥尼修二世再次邀请他去叙拉古,结
果仍是败兴而归。
柏拉图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曼诺
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观念世界。理
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我们可以以美为例来理
解柏拉图所说的感觉世界、理念世界和人的思想认识三者的关系。柏拉图认为:世间有许多
类的事物,当你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
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
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却只有一个。其他事物也是如
此,如有了桌子的理念才有各式各样的桌子,有了房子的理念才有了各式各样的房子,有了
绿色的理念才有了世间的绿色……显然,他的理念论是客观唯心的,根本的错误在于抹煞了
客观世界而把假想当成了真实。
柏拉图认为人的知识(理念的知识)是先天固有的,并不需要从实践中获得。他认为,
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它可以不断投生。人在降生以前,他的灵魂在理念世界是自由而有知
的。一旦转世为人,灵魂进入了肉体,便同时失去了自由,把本来知道的东西也遗忘了。要
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因此,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真知即是回忆,是不朽的灵
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这就是柏拉图认识的公式。他还认为,这种回忆的本领并非所有的人
都具备,只有少数有天赋的人即哲学家才具备。因此,他肯定地说:除非由哲学家当统治
者,或者让统治者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否则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这种所谓“哲学
王”的思想即是他理想国的支柱。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
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他认为,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就是缩小了的国
家。人有三种品德:智慧、勇敢和节制。国家也应有三等人: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二
是有勇敢之德的卫国者;三是有节制之德的供养者。前两个等级拥有权力但不可拥有私产,
第三等级有私产但不可有权力。他认为这三个等级就如同人体中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协调一
致而无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谋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就达到了正
义,就犹如在一首完美的乐曲中达到了高度和谐。
其实,柏拉图心中至善的城邦,不过是空想的乌托邦。他认为:理想的国家纵然还不能
真实存在,但它却是唯一真实的国家,现存各类国家都应向它看齐,即使不能完全相同,也
应争取相似。这就是柏拉图对他的理想国家所持的态度。柏拉图在文艺、美学等方面,也有
成套的理论主张。他的“对话”妙趣横生、想象丰富,依此他完全有资格被列入古代文学大
师之列。然而,他却起劲地贬低和非难文学家及诗人,他认为,一切文艺家的作品,归根结
底是模仿别人的仿制品。
柏拉图死后,他所创业的学园由门徒主持,代代相传,继续存在了数世纪之久。但学园
派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仍是伯拉图这位开山鼻祖。
回答者:另一种追忆 - 秀才 二级 11-20 16:08

--------------------------------------------------------------------------------

柏拉图(P1ato,公元前427—前347年)出身于雅典一个名门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20岁时师从苏格拉底研究哲学,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曾离开雅典在外游历,12年后回到雅典,创立了阿加德米学园,在那里讲学直到逝世为止。“柏拉图是古典时代著作丰富而作品似乎完整齐全留传下来的唯一作家。”在他留给后人的36篇对话录中,《理想国》和《法律篇》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学说,围绕培养“哲学王”的教育问题,他构思了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

❹ 柏拉图认为神是如何创造世界的

在柏拉图看来,神既然是至善的,他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当然也就是最好的,因为神的至善本性使他“根本不会也不允许作出什么不是最好的事情来”。柏拉图写道:“让我们来看一看造物主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生灭变化的世界。他是善的,而善的东西就不会嫉妒任何东西。既然他是不会嫉妒的,因此他愿意使一切东西尽可能和他相像。这就是我们可以完全正确地从有智慧的人那里学来的宇宙变化的最高原则。”神根据至善至美的原则创造出唯一的世界,把生命和灵魂赋予世界,用秩序与和谐来统辖处于运动变化中的万事万物,让地球处于世界的中心,日月星辰围绕着地球转动,并让具有理性灵魂的人居住在地球亡,成为万物的灵长。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神的智慧、正义和大能,同时也处处显示出神的别具匠心的目的。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展现的神创世界理论不仅是对苏格拉底神学目的论的进一步论证,而且也第一次明确地表述了把神当作一个最好世界的充足理由的神正论思想。

❺ 柏拉图认为创造世界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在柏拉图那里,“善”不仅使一切理念(并通过理念使一切具体事物)获得了实在性和本质(形式),而且也是万事万物追求的终极目的和创造世界的根本动力。

❻ 柏拉图的贡献

柏拉图,从任何方面来说,是西方文学传统上最耀眼的作家之一,也是哲学史上最有洞察力,广泛和影响力的作家。作为一个高地位的雅典公民,在他的工作中,他显示出对政治事件和当时的知识分子活动的专心,但是他提出的问题是这么影响深远,他使用的处理问题的策略,有丰富暗示性和振奋性,教育了差不多每一时期的读者,某种程度上都是受他的影响。几乎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哲学家认为他们在某些重要的方面是柏拉图主义者,他不是第一个应该使用“哲学家”这词思想家或作家,但是他对于哲学该如何构思,它的范围及正确的追求目标是那么自知。通过他全力抓住的,哲学的主题,一般认为的——对伦理、政治、形而上学、认识论议题的严格与系统的考察,通过一个有特色的被称为是他发明的方法装备起来,他是如此地改变了知识分子潮流。哲学史上只有少数的其他作家在深度和广度上接近于他:也许只有亚里士多德(和他一起学习的人),阿奎纳和康德会是普遍同意的拥有相同地位。

❼ 柏拉图的意义

柏拉图
也译为帕拉图
拼音:Bó lā tú
英译:Plato
希腊语:Πλ�0�4των
(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
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简介】
名字的由来: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却又何以改称“柏拉图”?溯其源,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因此体育老师就替他取了“柏拉图”一名,“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0一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收到照顾。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柏拉图式恋爱,也称为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

1. 理想式的爱情观 (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2. 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

3. 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4. 在这世上有, 且仅有一个人, 对你(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仅对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 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只有一个。

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 但其实是一个误解。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 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了。这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著作"理想国"。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 因其或许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现, 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误解。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上学, 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

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 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 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

在他的理论中, 没有那一半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观念世界的你(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也正在寻找着 你

❽ 柏拉图对人类的贡献

柏拉图(Plato,Πλάτων, 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

❾ 为什么柏拉图认为神创造的世界是最好的

在柏拉图看来,神是至善的,他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当然也就是最好的,因为神的至善本性使他“根本不会也不允许作出什么不是最好的事情来”。柏拉图写道:“让我们来看一看造物主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生灭变化的世界。他是善的,而善的东西就不会嫉妒任何东西。既然他是不会嫉妒的,因此他愿意使一切东西尽可能和他相像。这就是我们可以完全正确地从有智慧的人那里学来的宇宙变化的最高原则。”

❿ 柏拉图的意义

1.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2.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
3.理想式的爱情观,即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4.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个人,对你而言,她(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有一个.

阅读全文

与柏拉图创造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