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时候的秤有什么大学问究竟是谁发明的呢
今天的这个话题和秤有关,小时候经常见到,走街串巷的小商贩都有,拿这个买卖东西。别看这个物件小,里面学问还真不少。
五大财神
中斌财神:王亥(中)
文财神:比干(东)、范蠡(南)
武财神:关公(西)、赵公明(北)
其中
王亥:夏朝时期商丘人,商族。他是商国的第七任君主、阏伯的六世孙、冥的长子
比干:封神演义中的人物,被纣王挖去心肝,后被封为文曲星。兼职财神
范蠡:后世称为商圣
关公:武财神。为人义气,讲信用。现在东南亚一带还有人在供奉
赵公明:另一个武财神。也是出自封神演义,他是正统的财神了,有证的
四方财神:
端木赐(西南)
李诡祖(东北)
管仲(东南)
白圭(西北)
其中
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孔子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李诡祖:文财神、财帛星君、增福相公、增福财神、福善平施公。魏孝文帝时任曲梁县令,清廉爱民,去世后立祠祭祀。民间传说李诡祖为太白金星下凡,属金神。
管仲:齐国人,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八拜之交中的管鲍之交,管仲就是他
白圭:战国时期中原(洛阳)人。有“商祖”之誉。《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
看,古代的中国人厉害不?一个小小的秤就有这么多的学问
『贰』 杆称 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当然是我们的祖国中国了
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在中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中国汉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规格的杆秤砣。1989年,在中国陕西眉县常兴镇尧上村的一座汉代单窑砖墓中,发现完整的木质杆秤遗物,其制作时间约在公元前1~公元1世纪。古代杆秤的发展,长期停留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础上,并由手工制作。直到20世纪,杆秤才由传统的绳纽结构,逐渐改变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1949年后,中国为了加强计量法制管理,先后制订了杆秤检定规程和国家标准。1985~1987年,中国对杆秤结构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将原来的木质杆改为金属杆,从而解决了木质杆的计量准确度受地区及天气影响的弊病,并适应了半机械化、标准化、通用化和大批量生产的需要。但杆秤因其计量准确度低,已渐趋淘汰。
『叁』 谁发明了杆秤
杆秤制作的传说有两种,一是鲁班所发明,二是范蠡所制作。
1、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2、另一种说法是范蠡所制,他由一个鱼贩的难处那得到启示先用根竹竿,一边放水筒,一边放鱼,利用杠杆原理发明;
后来他进行改造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福禄寿”三星,表明,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
(3)秤砣谁发明扩展阅读:
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在中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中国汉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规格的杆秤砣。
1989年,在中国陕西眉县常兴镇尧上村的一座汉代单窑砖墓中,发现完整的木质杆秤遗物,其制作时间约在公元前1~公元1世纪。古代杆秤的发展,长期停留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础上,并由手工制作。
直到20世纪,杆秤才由传统的绳纽结构,逐渐改变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1949年后,中国为了加强计量法制管理,先后制订了杆秤检定规程和国家标准。
1985~1987年,中国对杆秤结构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将原来的木质杆改为金属杆,从而解决了木质杆的计量准确度受地区及天气影响的弊病,并适应了半机械化、标准化、通用化和大批量生产的需要。但杆秤因其计量准确度低,已渐趋淘汰。
『肆』 古代秤砣是什么年代的
敦煌壁画中出现古代秤砣的形象。
『伍』 马来西亚秤砣的历史
以前的马来西亚没有秤砣这东西
『陆』 最早的杆秤是中国发明的吗
杆秤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据古籍记载,远古时期有个商人叫陶朱公,受打水专的横杆启发,发明了杆属秤。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十六颗星星为记,在秤杆上刻制十六颗星花,故称为十六两制秤。秤杆有骨杆、木杆、金属杆(铜杆、铝杆);秤砣有石砣、金属砣;提绳有二提绳、三提绳。计量单位的演变,由夏商时期使用铢和两,发展到周朝时期铢、两、金、均、石(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十均为一石)。直到解放后,方便买卖双方计算,才改为十两一斤。近年,又采用国际通用的千克计量
『柒』 古代秤砣 陶土权 是哪个年代的
秤砣是俗称,历史文献中叫“权”。1976年,当时的河西务公社东西仓大队在元代的十四仓遗址中一次就出土了三枚古代秤砣。两枚是铜秤砣。其一,砣身是上小下大的扁六面体,方鼻纽,砣身下是束腰底座,通高10.5厘米,底座宽5.3厘米,重775克。底座六面铸有缠枝纹,砣身六面均铸有铭文。正面为汉字“大德七年大都路造”,右侧为察合台文“量秤”,左侧为回鹘文“秤石”。背面中部为汉字“二十五斤秤”和八思八文“一斤锤”,右侧为回鹘文“二十五”,左侧为察合台文“二十五”。其二,砣身呈上大下小的椭圆形,下接上大下小产圆台形底座,通高10.5厘米,底座直径4.5厘米,重850克。权身正背面分别铸汉字楷书“南京”、“皇甫”。第三枚是铁砣,砣身也呈上大下小的椭圆形,下接一个圆台形底座,与前两枚相比,个头较大,显得短粗,通高13.5厘米,底径11厘米,重3692克,通体无铭文和纹饰。大都路,元初为燕京路,世祖至元二十一年,改为大都路,辖区为现在的京津及河北省北部。第二枚秤砣上的“南京”二字,根据存世金元两代秤砣的铭文习惯,应指南京路,金代的南京路在开封,元代沿习下来,直到世祖至元二十五年,才把南京路改为汴梁路。因此,这两枚铜砣应为元代之物。第三枚铁砣虽然没有铭文,但与前两枚同出于元代十四仓遗址,且与第二枚形制相似,所以也应为元代之物。元代的国祚虽短,但商品经济非常发达,海外贸易空前繁盛,再加上海运和漕运的结合,使元大都(现在的北京)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荣的国际化大都市。武清是漕运进入大都的咽喉要道,河西务的十四仓,是北运河最大的码头,是进入大都物资的储备所和中转站。这三枚元代的秤砣,就从一个侧面见证了这个地方当时的繁荣景象。
『捌』 秤是谁发明的工作原理是为啥标记重量50kg的秤砣就能测出重量的为100斤的物体秤砣重量多重
你说的这种应该是杆秤,而不是天平。杆秤据传是范蠡(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王勾践手下)发明的,采用杠杆原理。使用时,手提着杆秤的绳子,一般极靠近杆秤的一端;物体重量乘物体到绳子的距离=秤砣乘秤砣到绳子的距离。通过秤砣位置即可知道被称的物体多重。所以50*2=100*1,只需要让秤砣到绳子的距离是物体到绳子距离的两倍即可称量。
『玖』 古代最大的铁秤砣
从现有出土和传世的各种权来看,我国最早的权是战国时期流传较广的秦权和楚权.秦权为馒头状,顶纽系球形,也伴有觚棱形;秦代为统一全国衡制而由官府颁发。包括战国时的秦权和秦统一后加刻诏书重新颁发的战国秦权.秦权多为铜质,少数为铁制,偶为陶制。有1斤、5斤、8斤、16斤、20斤、24斤、30斤和1石权8种.各权都带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有的后来加刻二世元年(前209年)诏书;秦二世时制作的,同时并刻两诏;个别权上刻有“美阳”(今陕西扶风)、“平阳”(今山东邹县)等地名.除传世秦权外,陕西咸阳、西安、临潼、宝鸡,甘肃秦安,山东文登,江苏盱眙,山西左云,河北围场,内蒙古赤峰和敖汉旗等,均有出土。
古代的秤砣也叫“权”。材质从最古老的石质,发展到后来的青铜、黄铜、铁质等。一直到秦代都各不相同,材质、形状千奇百怪,因此秦始皇才下令统一度量衡。形状从不规则的圆形、方形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形状
『拾』 杆秤是谁发明的源于春秋战国吗
中国最古老也是现今人们仍在使用的衡量工具,要算杆秤了。为了方便人们买卖,而根据杠杆原理制造出来。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古代劳人民的聪明才智。
那么,杆秤是谁发明的呢?
不过,古代杆秤都是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础上,并由手工制作完成的。至20世纪,杆秤的结构才改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计量法制管理,先后制订了杆秤检定规程和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