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秀骨清象

创造秀骨清象

发布时间:2021-08-05 11:15:26

⑴ 秀骨清像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秀骨清像是南朝画家陆探微的绘画风格。

一般多指所绘宗教人物画所表现出来的面目清秀

⑵ 秀骨清像,曹衣出水,吴带学风什么意思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一种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一种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中所指的“曹”、“吴”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曹为曹仲达,吴为吴道子;一说曹为曹不兴,吴为吴暕。曹不兴为三国时吴国吴兴人,又名弗兴。擅长画龙、马、虎及人物,画史有“误墨于素,因势成蝇”的传说。吴暕为南朝宋代人,擅长画佛像罗汉,时享盛誉。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一般多指曹仲达和吴道子。
曹仲达,北齐人,以画梵像著名,其画风在绘画史上有较大影响。素有"曹家样" 之誉,其画衣衫褶纹被人们称作“曹衣出水”。
吴道子,又名道玄,何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生卒年代不详,其创作活动时期约在玄宗开元、天宝(七百一十三――七百五十一)年间。是继阎立本之后的最著名的画家。
吴道子是一位山水、人物、花鸟、器物都能的画家,其人物画影响更大。他早年行笔线纹较细,中年落笔磊落多变,有如"莼菜条"。这种兰叶般的有粗细变化的笔线,富有律动感与节奏的变化,使所绘物像具有运动式的立体感。在敷色上,还创立了不施重彩,仅以淡赭轻涂,而注重线条造型本身的韵味,达清逸简淡的韵致,帮画史称为“吴装”。更可贵的是,吴道子这种创造性的线条一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另外又是自己富有情感变化在绘画创作中的反映。

⑶ 成语:秀骨神清,是成语么

神清骨秀 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朗,气质秀美。

⑷ 创造“秀骨清象”风格的画家是

陆探微师法顾桤之,擅长人物肖像,以及佛教画,兼工蝉、雀、马等。明帝时任侍从,成为宫廷画家,多为帝王、权贵、功臣、宠姬等写照,有《宋孝武像》、《宋明帝像》、《孝武功臣竹林像》等,无不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人称所画人物“极其妙绝”,“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凛凛若对神明”,当时推为最工。

⑸ 秀骨清像

南朝画家陆探微的绘画风格。一般多指所绘宗教人物画所表现出来的面目清秀,棱角分明的艺术特点。

⑹ “秀骨清像”样式的创造者是南朝画家______。

陆探微

⑺ 秀骨清像的绘画风格是由南北朝时期的大画家( )创立的。

c
南朝画家陆探微的绘画风格。一般多指所绘宗教人物画所表现出来的面目清秀,棱角分明的艺术特点。

⑻ 隋朝的佛教造像风格,更接近于魏晋南北朝的秀骨清像,还是更接近于唐朝的丰腴肥硕

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从秦汉以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逐渐走向繁荣的时期。隋之前,周武帝灭佛毁寺,581年隋文帝执政,恢复佛教,并下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隋文帝谓“我兴由佛法”,诏文有谓“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使当今现在,爰及来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佛教因此大行。开始了我国佛教艺术的又一昌盛时期。 隋王朝统一全国后,虽然南北文化进一步融合,但是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造型式样,石佛造像的造型特征还具有区域性风格的变化。各个地区不同造像风格也不同,按区域分类由东至西可以分为山东地区、河北地区、山西地区、河南地区以及陕西地区。其区域性同时代性同时存在发展。隋代的石佛造像主要分布于中原北部地区,长安、洛阳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在佛教及佛教造像方面起到了中心的作用。金铜佛像的变化样式也会与石佛造型的样式相互影响,有的金铜佛造像就像是石佛的翻版,但是金铜佛按区域划分就比较困难,不是每个地区都有鲜明的风格特征,而且有记载的遗留的资料又比较少。按照一尊金铜佛中的造像数量将其分类为:复合式、三尊佛、双身佛及其单体佛。 隋代石佛造像与金铜像特征基本相同,造像形式变化越来越丰富,这种变化前期主要是相对北齐、北周的风格对比而言的。东部地区多承袭北齐风格,与北齐相比隋代造型体躯特别是肩部变得开阔,有体量感。腰部略收细,但仍然直立僵硬无动态,腹部略向前凸,从侧面看整体显得扁平,并有弧度。帔帛不强调外张,这是隋代造像风格的新气韵,璎珞多流行“X”型、“U”型,石佛东部地区还流行斜挎于肩部,装饰风格有简略与复杂两种形式。西部地区多受到北周时期的影响,但与北周相比,体态略为柔软,带动感,更能代表所谓隋代造像形式的时代特征。隋代璎珞繁复华丽,多流行“X”型及“U”型的二重璎珞,或“U”型璎珞,并饰大佩,帔帛多在腹前及膝前呈二重“U”型。隋代后期到唐代初期腰部扭曲更大,但还带有僵硬感,形成了盛唐时期体躯三道弯的雏形。 造像的数量方面,同样风格的造像开皇年间远远多于仁寿、大业年间。而且几乎为小型造像,一直延续到唐初。 在隋代造像的复兴热潮中,涌现出了一批成熟洗练、形式完美的作品。创造出形象朴素典雅,装饰繁丽的艺术风格。在造型艺术方面从静态转向动态,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⑼ 秀骨清像,褒衣博带 什么意思

秀骨清像:骨格秀气,面相清雅。
褒衣博带:褒、博,都是宽大之意。着宽袍,系阔带。这是古代儒生的装束特征。

⑽ 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是对哪个朝代审美风气的概括

“褒衣博带,秀骨清像”说的是北魏石窟汉化造像样式。
秀骨清像:骨格秀气,面相清雅。
褒衣博带:褒、博,都是宽大之意。着宽袍,系阔带。这是古代儒生的装束特征。
北魏的石窟造像在整个中国佛教石窟造像史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在南北和东西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下,起源于印度的中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在北方民族与中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佛教造像在艺术表现形式、造像题材、造型样式等方面都呈现出本土化、中国化的特点。北魏时期中国北方石窟造像的演变过程:
1、早期:以西域特征为主的造像样式。
2、中期:以本土、民族特征为主的造像样式。
3、晚期:发展成以"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为特征的中国化样式。
“褒衣博带”原是对中原华夏民族一种传统儒服的称谓,唐训诂学家颜师古注:“褒,大裾也。言着褒大之衣、广博之带也。”“裾”可作服装前襟或衣袖讲,“褒衣”可理解为宽襟或大袖之衣,“博带”是用于束腰的大带。
殷商时期虽已有阶级等别,但具体服饰差异尚没有确切的完备形制,由出土的同期人像服饰看,已有上衣下裳,腰有束带,只是上衣仍较紧身,有衣襟和衣衫袖。周代,是礼、乐、仪、服饰等典章文物趋于成熟的时期,洛阳东郊西周墓出土的玉人衣着,已出现宽衣大袖的式样,腰部有宽带,褒衣博带服饰渐成型,这也是迄今所见较早的褒衣博带实物资料。这一着装形式遂成为战国时期儒服的基本样式,并在秦汉得到承袭。《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盐铁论.利议》记载,西汉昭帝时,盐铁会议所聚各地贤士也多着此服。
三国、西晋,衣裳长短一度被视为预示社稷兴衰的征兆。上衣长下裳短,则统治者暴政;上衣短下裳长,则臣民谋逆。后上衣下裳穿着趋于平衡。晋末,这种平衡着装在南方被打破,《晋书.五行志》:“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风流相放,舆台成俗”。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中的诸多人物身着褒衣博带装。衣裾衣袖之大在《宋书.周郎传》描绘为:”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二;一裾之长,可分为二。“
萧梁时期褒衣博带甚为流行,《颜氏家训》:“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值得注意的是梁朝士大夫的这一装束,一度受到北方的影响,并与北魏服制改革有关。
有关北魏服装改革的进程,《隋书》记载较为详细:”自晋左迁,中原礼仪多阙。后魏天兴六年(403),诏有司始制冠冕,各依品秩,以示等差,然未能皆得旧制。至太和中(447-499),方考故实,正定前谬,更造衣冠,尚不能周洽。及至熙平二年(517),太傅、清河王怿、黄门侍郎韦廷祥等,奏定五时朝服,准汉故事,五郊衣帻,各如方色焉。”文中显示,北魏服装变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由道武帝开始,经孝文帝大力推行,至孝明帝完成。这也是北魏不断吸纳汉晋服装旧制,最终脱离鲜卑民族原有服饰习俗的过程,历时约一百余年。

阅读全文

与创造秀骨清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