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针灸铜人谁发明的

针灸铜人谁发明的

发布时间:2021-08-05 08:53:20

❶ 针灸的发展历史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如今用的不锈钢针。

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火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滨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针灸大成(光绪木刻)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

公元1742年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乾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

清代后期,道光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加之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歧视和消灭中医,针灸更加受到了摧残。尽管如此,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间仍广为流传。

针灸名医李学川公元1817年写出《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其仍为今之针灸学教材所取用。

民国时期政府曾下令废止中医,许多针灸医生为保存和发展针灸学术这一祖国医学文化的瑰宝,成立了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针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为振兴针灸学术作出了毕生贡献。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倡西医学习和应用针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设针灸门诊,开创了针灸正式进入综合性医院的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卫生部垆的针灸疗法实验所,即当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随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针灸的研究、医疗、教学机构,从此以后《针灸学》列入了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绝大多数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专业,针灸人才辈出。

40多年来在继承的基础上翻印、点校、注释了一大批古代针灸书籍,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还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并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创立了“针刺麻醉”。

针灸的研究工作也不单纯仪在文献的整理,还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对经络理论、针刺镇痛的机制、穴位特异性、刺法灸法的高速功能等,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声、光、电、磁等边缘学科中的新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临床实践证实了针灸对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科多种病证的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

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❷ 关于发明针灸铜人的电影

《天下第一针》
2015年2月9日,亳州市拍摄的电影《天下第一针》回,在央视6套电影频道首映。
《天答下第一针》由亳州市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联合拍摄。该片于2013年12月20日在横店影视城开机,2014年1月杀青。
影片讲述了北宋医家、中国著名针灸学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者王惟一,奉旨铸造针灸铜人,历尽艰辛,终有所成的传奇故事。王惟一娶亳州刚烈才女(剧中王夫人)为妻,作为亳州女婿,常回亳州省亲,对亳州的地域文化尤其华佗的针灸医学思想浸淫至深。当王惟一被翰林医官院辞退后,心力交瘁、万念俱灰之际,随夫人回到亳州,参拜华佗,从中受到启发,从无数次失败中找到动力,终于把铜人成功制造出来,筑起了针灸史上新的里程碑。

❸ “针灸铜人”的问世有什么意义

在中国医学史上,特别是针灸史上,医学家王惟一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主持制造了闻名于世界的针灸铜人,撰写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这部划时代的针灸学巨著,又将《图经》刻于石上,昭示大众。可以说王惟一为中国针灸医学奉献出了稀世珍品。

王惟一(987—1067),名惟德,是北宋著名医家,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他曾任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等职,并在太医局教授医学,精于针灸,《宋史·艺文志》中载有王氏《明堂经》3卷,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此书没有流传于世。王惟一把毕生的经历都放在了针灸学方面的文献研究和整理工作上,尤其对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很有研究。他把很多不统一的有关针灸学著作,加以去伪存真的整理。

宋代以前,医生主要按照唐代《黄帝明巨经》指定的人体经穴进行针灸治病。然而《黄帝明堂经》因唐朝末年的战乱遗失,致使后来的针灸取穴失去了标准。为给针灸经穴重新制定国家标准,宋天圣四年(1023),宋仁宗诏令国家医学最高机构医官院编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医官院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历任宋仁宗、宋英宗两朝医官的王惟一。王惟一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新的针灸经穴国家标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卷,作为法定教本在全国颁布。(《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为便于保存,又将它分别刻在五块石碑上。宋仁宗认为“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如案形”。于是再次诏命根据《新铸铜人针灸图经》铸造针灸铜人。

王惟一也是针灸铜人设计的负责人。当时朝廷组织全国的能工巧匠进行铸造,于1027年铸成了两具一模一样的针灸铜人,即后来被人们称颂的“宋天圣针灸铜人”。针灸铜人由青铜铸成,身高和青年男子相仿,面部俊朗,体格健美。头部有头发及发冠;上半身裸露,下身有短裤及腰带;人形为正立,两手平伸,掌心向前。铜人被浇铸为前后两部分,利用特制的插头来拆卸组合。铜人身上总穴位有657个,标有354个穴位名称,所有穴位都凿穿小孔,穴位深约1.2分。铜人体腔内有木雕的五脏六腑和骨骼,不仅外壳能够打开,胸腹腔也能够打开可以看见胸腹腔内的五脏六腑,脏器的位置、形态、大小比例都与正常成人的相似,在铜人身体表面刻着人体十四条经络循行路线,各条经络的穴位名称都严格按照人体的实际比例进行详细标注。更为奇特的是。它的实用性及强,四肢关节亦可活动。宋天圣针灸铜人不仅可以应用于针灸学,也可应用于解剖学。它不仅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无可挑剔的人体美学艺术,更表现了我国古人精湛的铸造工艺。

据史料记载,宋代每年都会在医官院进行针灸医学会试,会试时将水银注入针灸铜人体内,再将其体表涂上黄蜡完全遮盖经脉穴位。而应试者完全看不见水银注入的痕迹,只能凭借经验下针,当应试者一旦准确扎中穴位,水银就会从穴位中流出。医学史书曾把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之为“针入而汞出”。

“宋天圣针灸铜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铸成的针灸铜人,它开创了世界上用铜人作为人体模型进行针灸教学的先河,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都引起了极大关注。其成功的铸造,为针灸教学提供了盲观形象的模具,使教学更为标准化、形象化、直观化,在当时来说对于指导太医院里学习针灸经络穴位的学生非常实用。

可以说“宋天圣针灸铜人”是稀世珍宝,但是它的奇妙和奇特却似乎注定了它坎坷的命运和沧桑的经历。

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北宋的都城汴京,大肆掠夺奇珍异宝。从此,两具“宋天圣针灸铜人”失去踪迹,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那么,“宋天圣针灸铜人”到底流落在何方呢?

后世对宋铸铜人丢失的去向说法不一。目前一种普遍的说法是:金军入侵汴京后,“宋天圣针灸铜人”中的一具可能被金军掠走,另一具则可能流入襄阳府。

史料曾记载:靖康二年,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继位,史称南宋。赵构登基后不久,襄阳府将“宋天圣针灸铜人”送归南宋朝廷。在公元1232年,元朝军队进攻汴京——金国的都。

宋以后,历代统治者都很珍视“宋天圣针灸铜人”,铜人经历了风风雨雨辗转于历代,最后经修补于至元年间移置北京,直到明末在战乱之中湮灭。明代英宗正统八年(1443)。历经几百年的铜像因年久失修,穴位和经络已经昏暗难辨,模糊不清,英宗随即下令重铸铜人模型,以代替宋铜人。人们称之为“明正统针灸铜人”。“明正统针灸铜人”与“宋天圣针灸铜人”几乎相同。然而,其针灸铜人的厄运并未结束。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太医院遭到洗劫。被俄国占作使馆区。据说“明正统针灸铜人”很可能就在这时被掠走。后来,我国中医针灸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发现了“明正统针灸铜人”,当我国中医针灸研究院通过外,交途径向俄罗斯方面索回“明正统针灸铜人”时,遭到婉言拒绝。至此,这一座“宋天圣针灸铜人”也下落不明。

铜人和图经,在当时的医疗教学和医官考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为统一和发展我国针灸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从《图经》、石碑、铜人的问世,可以看出,王惟一的主要学术思想是使经穴理论规范化。那么,作为官书问世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系统地总结了宋代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并且推动了宋代以及后世针灸学的发展。针灸铜人的设计和制造更是医学史上的一大创举。两具铜人作为最早的人体模型和针灸直观教具,在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也为历来针灸学家所推崇,即使在今天,针灸铜人依然具有很高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❹ 是谁最早发现的人体穴位的功能

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❺ 王惟一铸造的两具针灸铜人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两具针灸铜人铸成后,颇得国人之注目。12世纪中叶,宋金战争宋人失利,在宋金议和时,金人即以索取针灸铜人作为一项议和的条件,可见金统治阶级是如何看重针灸铜人。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由于元朝定都北京,将宋针灸铜人从河南开封移至北京。由于宋铜人已经历200来个寒暑,其形象已经昏暗,穴名或已不清,或有缺损。至公元1265年,为了修复针灸铜人,曾请尼泊尔匠人阿尼哥对针灸铜人进行修整。经过修复后,其形象“关鬲经脉皆备,金工叹为至巧”,说明这位尼泊尔工匠的技术也是很高明的。修复后的宋针灸铜人,经近200年,其孔穴经络又已昏暗难辨,明代正统八年(1443),明英宗朱祁镇曾组织金工范铜仿作,“加精致焉,建诸医官,式广教诏”。从此之后,就难以寻找宋代针灸铜人踪影的文献记录了。

❻ 针灸铜人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宝贝,被中外四位帝王当作“宝”

这个针灸铜人是北宋时期的王唯一所做,王唯一是著名的针灸学家,并且他做出来的针灸铜人身上的穴位特别准确,而且每一个穴位都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还为此写了一本书。

王唯一耗费了一生的心血做了这两个针灸铜人,治病效果很显著,还经常为皇帝治病,所以皇帝特别喜欢这个针灸铜人,为了自己的生命健康自然是会把针灸铜人当做宝,代代相传,毕竟他已经知道了这个铜人的厉害。

❼ 针灸铜人的演进

宋天圣铜人(宋代)
宋天圣铜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针灸铜人,于天圣五年(1027)医官院医官王惟一主持铸造,共两具,一具藏于医官院,一具藏于大相国寺,并且先后藏于元大都(北京)太医院三皇庙、明洪武初之内府。
明代正统八年(1443),宋天圣铜人身上的穴位已经模糊难辨明英宗下令严格依照宋天圣铜人复制一具新铜人,复制成功后,被称为“明正统铜人”。然而就在明正统铜人铸成后,宋天圣铜人却突然间没有了踪迹。
从明正统石刻《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拓本中的铜人经脉图可知,宋天圣铜人是一个直立的青年男子形象,体内有五脏六腑和骨骼。

公元1232年,元朝军队进攻金国的都城汴京。两年后金国灭亡,元朝趁机派遣使节到南宋威逼索要针灸铜人。
惧于元朝的势力,南宋朝廷只得将“宋天圣针灸铜人”献出。《元史.阿尼哥传》记载:后来,因“宋天圣针灸铜人”历经200多年,“岁久阙坏”,急需修缮。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广召天下能工巧匠,最终诏命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修复“宋天圣针灸铜人”。阿尼哥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修复如新,因此受到忽必烈的嘉奖并赐官。
1264年,“宋天圣针灸铜人”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石碑由汴京移到元大都三皇庙。
明正统铜人(明代)
“明正统铜人”,即“明正统仿宋天圣针灸铜人”的简称。该铜人是现存最早的针灸铜人,是考察宋天圣铜人以及后世针灸铜人源流的依据。
(1)外形特征
穴眼为1-1.5cm深,内端为盲端。腹部(正当左“通谷”穴处)有一直径约为2cm圆形,似弹痕。颈部有明显的通贯断裂伤痕,疑为联军入侵北京时所伤。
铜人高175.5 cm,除冠172 cm。头围(经两耳上际)62.5cm;胸围(经两乳头)86cm;底座长73cm,宽48cm,高32.5cm。
(2)穴位特征
腧穴总数:654穴,352个穴名(会阴、涌泉二穴在铜人上无法表示,故缺),经穴间无连接线。双字穴名一般从右至左书写,穴眼两旁各一字;空间不够时,则于穴眼下书写(如极泉、阴都、四满等)。三字穴名,一般右二字,左一字;穴名采用楷体阴刻,穴孔直径约2.5毫米;有少量穴位左右位置不完全对称。
200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成功仿制了明正统仿宋针灸铜人。
明嘉靖铜人(明代)
明嘉靖铜人于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铸成,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该铜人外形似一名儿童,左手拇指与中指弯曲连成一环,表现古人穴位测量单位——将中指中节内侧横纹头间的距离规定为1寸,又称为“中指同身寸”。
该铜人身上出现了枕外粗隆、脊椎棘突等解剖标志及经络连线。铜人表面由于经年已久,色泽呈暗褐色,但是在铸制时的修补痕迹以及经脉腧穴的刻记,用肉眼还是可以细心分辨出来。穴名错金楷体书写,腧穴无孔,以圆圈表示。腧穴总数665个,穴名358个。
195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将其从故宫借出并进行了仿制,仿制品现藏于中国针灸博物馆。
清乾隆铜人(清代)
乾隆十年(1745),清政府下令奖励大型医学著作《医宗金鉴》编写人员每人一个小铜人。当时编纂的官员及医生共有80人之多。此具铜人系发给参编人员之一 ——福海的奖品。
该铜人系一位身材瘦高、表情慈祥的裸体老妇人。全身刻有经络线和穴位小圆孔,但无穴名。
民国铜人(民国)
民国铜人由北京同济堂药铺制作(此药铺系刘汉臣于民国初期开设),1956年赠与中国中医研究院,由中国针灸博物馆收藏。
此铜人是一位长相俊美的光头裸体儿童,打开胸腹部的盖子,可以清晰地看出体内的彩绘器官。该铜人设计巧妙,雕工细腻。344个穴名,穴位总数647个,穴点用圆圈表示。
蒙医铜人(当代)
该铜人为一位成年裸体男子,人物造型及佩带饰物具有鲜明的蒙族艺术风格,共有穴位538个,各穴位置与排列方法与汉医不同,体现了蒙医针灸的特色。

❽ 中医针灸的创始人是哪个啊`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某个部位用针刺入,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根据古代医学经络学说,经络遍布人体各个部位,有运送全身气血、沟通身体上下、内外之功能。穴位则是经络系统的控制机关,刺激穴位可以起调节经络系统作用。针灸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到汉晋时逐渐完备,开始用图形表示针灸穴位。北宋仁宗天圣年间,朝廷命翰林医官王惟一考订针灸经络,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作为法定教本在全国颁布。为了便于该书的长久保存,同时将《图经》刻在石碑上。

在书成的次年,王惟一又设计并主持铸造了两件针灸用的铜人,铜人与真人大小相似,胸腹腔中空,铜人表面铸有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穴位钻孔。据记载,当考核学生掌握针刺技术的熟练程度时,先在铜人表面涂上一层黄蜡,向铜人体内灌满水,学生用针扎刺穴位,如果扎得准确,水就会由孔中流出,否则无水流出,以此考定成绩。两件铜人一置医官院,一置相国寺。在相国寺内有"针灸图石壁堂",堂内除针灸铜人外,其后壁上嵌有针灸图经刻石。针灸铜人不仅是实用的医学模型,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北宋天圣针灸铜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体模型,铜人上总穴位有657个,穴名354个,开创了应用铜人进行教学的先河,既是针灸医疗的范本,又是医官院教学和考试的工具,在医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❾ 宋代针灸铜人是怎么被制作出来的

王惟一(约987~1067),又名惟德,宋代著名针灸学家,曾任医学研究机构翰林医官院医官、为王室服务的殿中省尚药奉御等医药要职,他对古医书中之有关针灸理论、技术、明堂图经等有着深入的研究。因此,在他奉宋仁宗诏书之后,又进一步对人体解剖、腧穴位置、经络走行、针灸主治等,竭心精意地进行了更深入的考察,系统总结了历代医学家对针灸穴位、主治等反复实践的丰富经验,删节迷信之说,增加古今治验,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卷。于公元1026年呈宋仁宗,次年由翰林医官院刻印刊行。宋仁宗看后认为“经书训诂虽精,而学者执之多失”,指出“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若案行”,于是“复令创铸铜人为式,内分脏腑,旁注溪谷,井荥所会,孔穴所安,窍而达中,刻题于侧,使观者烂然而有第,疑者涣然而冰释”。王惟一据此要求,又设计铸造针灸铜人两具。这两具铜人,大小与人体相当,于公元1027年铸成由翰林医官院上于宋仁宗,赵祯诏令一置翰林医官院,一置大相国寺仁济殿中。

阅读全文

与针灸铜人谁发明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