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苏州大学以前身是什么
LZ好,苏州本地的高校有很多的。
苏州大学
苏州科技学院
苏州市职业大学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等等吧。
苏大现在全部加起来的学生5W左右。
大一新生在1W左右人次。
http://www.suda.e.cn/default.aspx
这是苏大的网站。具体来说在苏州,苏大是比较正规的学校,所以一般学校的规章制度比较严格。而相对来说,其他的很多高校都没有苏大那么正规,所以相对一些考试制度会稍微松懈一点。 11622希望对你有帮助!
㈡ 苏州大学前身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主仼是谁
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苏州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之一,坐落于风景秀美、景色宜人的苏州大学本部校区。其前身可以追溯至创建于1914年的东吴大学物理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1982年改办为苏州大学物理系。1995年苏州大学院系调整,物理系更名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09年12月,学校成立能源学院,挂靠在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截至2009年,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培养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等完整办学体系,并且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良好办学声誉的综合性学院。
㈢ 苏州大学的历史沿革
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东吴大学文理学院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苏州大学。
1995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2000年苏州医学院并入。
2012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并入。 东吴大学 东吴大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监理会在苏州和上海开办的几所学校。
187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会(监理会于1939年与美以美会合并改名为卫理公会)在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
1879年迁至天赐庄,并改名博习书院(The Buffington Institute)。后并入上海中西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1882年创办)。
1899年,监理会决定在苏州开办一所大学。
1900年12月,该校董事会在上海组成,孙乐文被选举为新大学的首任校长。
1901年3月,宫巷中西书院迁入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东吴大学堂正式开学,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开办之初,只设中学班,学生不足百人。是年6月24日,在美国田纳西州以“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名称注册。
1905年,开始招收12名大学生。该校西学课程大体仿效美国大学,国学则自作安排,分设有文理,医和神学三科和附中数所(分别位于苏州、上海和湖州)。
辛亥革命之后,改称东吴大学。 苏州医学院 1911年,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了通州医院。
1912年3月,张謇与其兄张詧创办通州医院附属医科学校,4月通州废州立县,通州医院改称南通医院,学校随之改称南通医院附设医科学校。是年夏,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张謇、张詧出任校长。学校起初无校舍,借南通庙宇招生授课。张謇派熊省之去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熊省之获学士学位即回国协助张謇、张詧创办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设西医科,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4年,校名和教学内容等基本仿效日本。创校初期,张謇请熊省之担任学校第一主任兼南通医院院长,并聘请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希贤(毕业于千叶医学专门学校)、赵铸(毕业于长崎医学专门学校)任教师兼医师。8月,张謇、张詧出资13700余元,将南通城南古庙昭武院改建为校舍。
1913年4月,建成房屋73间,回廊雨道37间。同年,张謇兄弟又出资16400余元,在学校附近购地11.7亩,扩建南通医院,供学生实习。
1914年6月,医院建成,张謇题写院名”南通医院“,后改称”附属医院“。12月,张謇题写校训:“祈通中西,以宏慈善”。
1916年1月16日,学校举行首届本科毕业典礼,张謇到会致训词,勉励学生“存不欺心”。
1917年,增设中医科,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4年。张謇主张学生先学中医数年,然后再学西医,规定中医科学生毕业后再学西医科者免缴学费。
1918年7月,张謇出钱向德国购买X光机、手术器械、化学仪器等大小数百件,充实学校和医院。
1919年,张謇选派10多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去日本三井医院、顺天堂医院、上井医院进行毕业实习。之后又派教师和学生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大阪医大、神户医大等高等学校参观访问。
1920年,聘请德国医学博士夏德门任医院总医长兼教员。
1927年,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医院更名为南通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1912年至1926年张謇逝世,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毕业的西医本科生共168名,中、西医兼修本科生共37名。
1928年8月,私立南通医科大学、私立南通纺织大学和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合并组建私立南通大学,张孝若为首任校长。李希文、王志鸿、张谊分任医、农、纺织三科科长,医院更名为南通大学医科附属医院。
1930年11月,因民国《大学组织法》中尚无纺织学院,私立南通大学改称为南通学院。
1937年8月,南通遭日本战机狂轰滥炸,南通学院被迫停课。其中医科、附属医院的人员、设备全部迁至扬州。
1938年2月,南通学院医科附属医院被国民政府军政部命名为第七重伤医院,并投入抗战前线,先后救治了600多名从上海等地送来的重伤病员。之后,第七重伤医院辗转来到湖南衡阳。8月,南通学院医科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合并,组建国立江苏医学院。12月,江苏医学院迁到贵州贵阳借当地校舍办学。
1939年,学校迁至重庆北碚,并成立了附属医院,由于当时重庆常受到日本飞机轰炸,学校组建了多支空袭救护队和流动医疗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立江苏医学院准备迁至镇江,私立南通学院报告要求在原址恢复医科,国民政府教育部很快批准了此报告,于是,远在重庆的原医科的师生们从重庆码头登船,一路顺流而下回到南通。为了办好医科,南通学院时任常务校董张敬礼(张詧之子)特从大生纱厂拿出16亿法币,买下当时的江北医院,用于充实医科、重建附属医院。
1946年,医科正式恢复并招收新生。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南通学院医科在南通学院原址改名为苏北医学院。
1956年,因苏北区党委建制合并,又改名为南通医学院。
1957年,南通医学院大部迁至苏州,更名为苏州医学院,并在南通留设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院。
1958年,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院更名为南通医学院。
1962年,苏州医学院经国务院批准,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为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
1992年11月,苏州医学院、南通医学院相继举办八十年校庆,两校元老、教授互访致贺。医学专家顾尔钥曾为此赋诗为证:“夹岸弦歌源一家,育才除疾绩堪夸;春秋八十同声颂,江北江南姐妹花”。
2000年4月,苏州医学院并入苏州大学,继而成为了苏州大学医学部。 苏州丝绸工学院 其前身是1903年创办的上海私立女子蚕业学堂(最早可追述到1897年的浙江蚕学管),1960年定名为苏州丝绸工学院。 苏州蚕桑专科学校 该校前身是史量才先生所办的私立上海女子蚕业学堂,创始于1904年。1911年改为公立,迁址于吴县浒墅关,定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简称女蚕校)。 苏南文化教育学院 1950年1月,为了配合解放后建设新教育的要求,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向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及华东军政委员会建议,由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组建公立文化教育学院。成立了以苏南行署副主任刘季平为主任委员的筹备委员会。4月,无锡国学专科学校(中国文学院)并入公立文化教育学院。同年更名为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在无锡社桥原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校址办学。
㈣ 苏大简介
苏州大学(英语:Soochow University, SCU)简称苏大,是江苏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211工程”全国重点建设大学和首批“2011计划”牵头高校,其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创建于1920年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和创建于1928年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以及创建于1941年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52年,原江苏教育学院和中国文学院(原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及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于两年前合校而成的苏南文化教育学院与东吴大学等校有关文理系科合并在东吴大学旧址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更名为苏州大学。以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学院、苏州医学院等先后并入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现有20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设专业)、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3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4个硕士点(含自设专业)以及2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11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含3个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2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部级工程中心、3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目前,拥有各类在校生约五万人,其中在校各类研究生13302人,本科生24185人,成人学历教育10065人;教职工4263人,院士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人员1652人
㈤ 苏州大学校名谁题的
啊哈,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们上课还提到过
是毛体字。就是把毛主席的一篇文章抠了苏,州,大,学,那几个字拼在一起的
㈥ 苏州大学为什么叫作 SOOCHOW UNIVERSITY
没有侮辱中国人的意思。
因为SOO CHOW 是旧时苏州的英文名字。而苏州大学创建于1900年光绪年间的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是东吴大学的英文名。
沿用至今,所以苏州大学的英文名叫作 SOOCHOW UNIVERSITY。
资料拓展:
1、苏州大学,简称苏大,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苏州市。
2、苏州大学的最早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
3、苏州大学拥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3个校区,下设24个学院(部)。
4、苏州大学拥有131个本科专业,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
㈦ 1苏州大学成立的时间
苏州大学成立于1900年的5月18日。
苏州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也是中国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东吴大学的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的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
截至2019年3月,学校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3586亩,建筑面积158万余平方米;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ESI排名中国大陆第20位;设有26个学院(部);有全日制本科生27258人,硕士研究生13685人,博士研究生3934人,留学生2207人。
㈧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是江苏省教育厅与苏州市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1952年,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和东吴大学、江南大学数理学院合并,在东吴大学旧址建立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改名苏州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经教育部
学校设施(18张)和江苏省省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纺织工业部属院校)、苏州医学院(核工业部部属院校)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3] 新的苏州大学有本部、东校区、北校区、南校区、独墅湖校区5个校区,占地面积3118余亩,建筑面积155.8万平方米;另有文正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两个独立学院;学校图书资料丰富,截止2008年底,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近400万册,中外期刊2800余种;分析测试中心、服装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等设备先进;拥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苏州大学出版社。学校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一个。学校还编辑出版人文、理科、工科、医学4种版本学报及《国外丝绸》等学术刊物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交流。[4] 苏大目前在国际上设有苏州大学(老挝校区)(也称老挝苏州大学,这是国内首家大学在境外创办的高校 )、苏州大学孔子学院(美国)。
编辑本段学校概况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
校园景色(6张)大学,其主要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作为全国最早创建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苏州大学曾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若干个第一:第一家以西式教育方式办学、第一家创办学报、现存高校中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第一家开设法学教育等等。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文理学院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建国初由省立教育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经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和苏州大学合并。到目前为止,苏州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具有相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5] 一百一十年来,苏州大学先后向社会输送了各级各类人才30多万名,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了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中的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著名法学家倪征 日奥、著名蚕桑教育家郑辟疆、著名脑外科专家和医学教育家杜子威、香港知名人士杨铁梁、查良镛(金庸),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现任江苏省副省长张卫国;中共江苏省委原副书记顾浩、副省长吴锡军、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傅、周桑漪、陆军,以及谈家桢、刘建康、宋鸿钊等三十多位两院院士都是我校校友。 苏州大学110周年校庆
苏州大学现有20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设专业)、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244个硕士点(含自设专业)以及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11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含6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2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3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目前,拥有各类在校生约五万人,其中在校各类研究生12744人,本科生22853人,成人学历教育9010人;教职工4166人,院士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人员1633人,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
编辑本段校训校歌
校训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UNTO A FULL GROWN MAN) (该校训为蒋介石所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被废除。改为较口号化的校训,如“求实创新”之类数条,后因口号空洞,引起师生的日益不满,于2006年改回蒋中正所书之原校训)[6] 首位华人校长杨永清 所题校训
校歌 葑溪之西,胥江之东,广厦万间崇。 凭栏四望,虎丘金鸡,一例眼球笼。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皇皇母校,共被光荣,羡我羽毛丰。 同门兄弟,暮云春树,记取古吴东。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天涯兄弟,一旦相逢,话旧故乡同。 相期努力,敬教劝学,分校遍西东。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㈨ 谁清楚苏州大学的历史呀
苏州大学
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东吴大学文理学院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苏州大学。
1995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2000年苏州医学院并入。
2012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并入。
2016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苏州大学。[1]
东吴大学[4]
东吴大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监理会在苏州和上海开办的几所学校。
187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会(监理会于1939年与美以美会合并改名为卫理公会)在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
1879年迁至天赐庄,并改名博习书院(The Buffington Institute)。后并入上海中西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1882年创办)。
1899年,监理会决定在苏州开办一所大学。
1900年12月,该校董事会在上海组成,孙乐文被选举为新大学的首任校长。
1901年3月,宫巷中西书院迁入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东吴大学堂正式开学,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开办之初,只设中学班,学生不足百人。是年6月24日,在美国田纳西州以“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名称注册。
1905年,开始招收12名大学生。该校西学课程大体仿效美国大学,国学则自作安排,分设有文理,医和神学三科和附中数所(分别位于苏州、上海和湖州)。
辛亥革命之后,改称东吴大学。
苏州医学院
苏州医学院
1911年,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了通州医院。
1912年3月,张謇与其兄张詧创办通州医院附属医科学校,4月通州废州立县,通州医院改称南通医院,学校随之改称南通医院附设医科学校。是年夏,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张謇、张詧出任校长。学校起初无校舍,借南通庙宇招生授课。张謇派熊省之去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熊省之获学士学位即回国协助张謇、张詧创办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设西医科,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4年,校名和教学内容等基本仿效日本。创校初期,张謇请熊省之担任学校第一主任兼南通医院院长,并聘请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希贤(毕业于千叶医学专门学校)、赵铸(毕业于长崎医学专门学校)任教师兼医师。8月,张謇、张詧出资13700余元,将南通城南古庙昭武院改建为校舍。
1913年4月,建成房屋73间,回廊雨道37间。同年,张謇兄弟又出资16400余元,在学校附近购地11.7亩,扩建南通医院,供学生实习。
1914年6月,医院建成,张謇题写院名”南通医院“,后改称”附属医院“。12月,张謇题写校训:“祈通中西,以宏慈善”。
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 校训
1916年1月16日,学校举行首届本科毕业典礼,张謇到会致训词,勉励学生“存不欺心”。
1917年,增设中医科,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4年。张謇主张学生先学中医数年,然后再学西医,规定中医科学生毕业后再学西医科者免缴学费。
1918年7月,张謇出钱向德国购买X光机、手术器械、化学仪器等大小数百件,充实学校和医院。
1919年,张謇选派10多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去日本三井医院、顺天堂医院、上井医院进行毕业实习。之后又派教师和学生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大阪医大、神户医大等高等学校参观访问。
1920年,聘请德国医学博士夏德门任医院总医长兼教员。
1927年,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医院更名为南通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1912年至1926年张謇逝世,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毕业的西医本科生共168名,中、西医兼修本科生共37名。
1928年8月,私立南通医科大学、私立南通纺织大学和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合并组建私立南通大学,张孝若为首任校长。李希文、王志鸿、张谊分任医、农、纺织三科科长,医院更名为南通大学医科附属医院。
1930年11月,因民国《大学组织法》中尚无纺织学院,私立南通大学改称为南通学院。
1937年8月,南通遭日本战机狂轰滥炸,南通学院被迫停课。其中医科、附属医院的人员、设备全部迁至扬州。
1938年2月,南通学院医科附属医院被国民政府军政部命名为第七重伤医院,并投入抗战前线,先后救治了600多名从上海等地送来的重伤病员。之后,第七重伤医院辗转来到湖南衡阳。8月,南通学院医科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合并,组建国立江苏医学院。12月,江苏医学院迁到贵州贵阳借当地校舍办学。
1939年,学校迁至重庆北碚,并成立了附属医院,由于当时重庆常受到日本飞机轰炸,学校组建了多支空袭救护队和流动医疗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立江苏医学院准备迁至镇江,私立南通学院报告要求在原址恢复医科,国民政府教育部很快批准了此报告,于是,远在重庆的原医科的师生们从重庆码头登船,一路顺流而下回到南通。为了办好医科,南通学院时任常务校董张敬礼(张詧之子)特从大生纱厂拿出16亿法币,买下当时的江北医院,用于充实医科、重建附属医院。
1946年,医科正式恢复并招收新生。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南通学院医科在南通学院原址改名为苏北医学院。
1956年,因苏北区党委建制合并,又改名为南通医学院。
1957年,南通医学院大部迁至苏州,更名为苏州医学院,并在南通留设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院。
1958年,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院更名为南通医学院。
1962年,苏州医学院经国务院批准,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为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
1992年11月,苏州医学院、南通医学院相继举办八十年校庆,两校元老、教授互访致贺。医学专家顾尔钥曾为此赋诗为证:“夹岸弦歌源一家,育才除疾绩堪夸;春秋八十同声颂,江北江南姐妹花”。
2000年4月,苏州医学院并入苏州大学,继而成为了苏州大学医学部。
苏州丝绸工学院
其前身是1903年创办的上海私立女子蚕业学堂(最早可追述到1897年的浙江蚕学管),1960年定名为苏州丝绸工学院。
苏州蚕桑专科学校
该校前身是史量才先生所办的私立上海女子蚕业学堂,创始于1904年。1911年改为公立,迁址于吴县浒墅关,定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简称女蚕校)。
苏南文化教育学院
苏南文化教育学院
1950年1月,为了配合解放后建设新教育的要求,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向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及华东军政委员会建议,由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组建公立文化教育学院。成立了以苏南行署副主任刘季平为主任委员的筹备委员会。4月,无锡国学专科学校(中国文学院)并入公立文化教育学院。同年更名为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在无锡社桥原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校址办学。
㈩ 苏州大学属于什么大学
公立大学。
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简称“苏大”,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等。
苏州大学师资力量
截止至2020年12月,全校现有教职工5254人,专任教师3464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院院士,7位发达国家院士,30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1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
10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位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各类国家级人才260多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