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发明
1、蔡伦纸。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 。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
5、麻沸散。麻沸散传说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抽割积聚(肿块)。”
❷ 《天工开物》是谁创作的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网络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网络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宋应星在任江西省分宜县教谕期间,将他平时所调查研究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技术整理成书,在崇祯十年,由其朋友涂绍煃资助出版。
体例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1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上篇:
乃粒: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
乃服:衣服原料的来源和加工方法
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
粹精:谷物的加工过程
作咸:介绍盐的生产方法
甘嗜:种植甘蔗及制糖、养蜂的方法
中篇:
陶埏:砖、瓦、陶瓷的制作
冶铸:金属物件的铸造
舟车:船舶、车辆的结构、制作和用途
锤锻:用锤锻方法制作铁器和铜器
燔石:石灰、煤炭等非金属矿的生产技术
膏液: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杀青:造纸的方法
下篇:
五金:金属的开采和冶炼
佳兵:兵器的制造方法
丹青:墨和颜料的制作
麹蘖:做酒的方法
珠玉:珠宝玉石的来源
评价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网络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天工开物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但是在国内却由于清朝的文字狱长期失传。在1920年代才从日本传回来。后来在浙江宁波发现了初刻本。
❸ 天工开物是什么年代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网络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网络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❹ 《天工开物》堪称古代人民智慧结晶,为何被清朝禁掉了呢
原因非常简单乾隆帝王查看《天工开物》中发现有反清等不好文字,从而认定这是一本思想不正确的书籍,就下令《天工开物》是禁书,谁都不准许购买观看。实在是太可惜,让一本这么好书就蒙尘了,好在大清晚年的时候终于解禁了。
同时外国人依靠《天工开物》里面的记载,折腾出新的文明:“工业文明!”也是工业文明改变整个世界的格局。而大清还在闭关锁国,注定了落后就要挨打,就算日后大清这只沉睡的狮子醒悟过来,可惜已经晚了。
❺ 天工开物是什么朝代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网络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网络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http://ke..com/subview/22479/7573539.htm#viewPageContent
❻ 天工开物记载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在国外被誉为什么
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网络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天工开物》简介:
作者 明宋应星
天工是指造物神奇当中人力所不可能达到的力量,是相对于人工而言。开物是指利用自然的力量发明创造的生产。
《天工开物》记载和总结了中国古代在农业和手工业上发展成就。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八章,分别记述了农作物栽培与加工、养蚕与纺织、染料与染色、制盐、甘蔗种植与制糖、陶瓷制造、金属冶炼与加工、采矿、榨油、造纸、酿造、颜料、舟车、兵器、珠玉等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工具设备等,并附有生产流程和设备图。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智慧结晶,被誉为《中国的网络全书》,是中国古代科技经典。
❼ 天工开物属于哪个朝代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朝崇祯十年),共三卷十八篇。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网络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天工开物》中有粮食作物的种植、丝麻棉毛的工艺,尤以丝织品的叙述最为详尽,基本是从养到织一条龙服务,又加有附图,基本可以按图索骥。
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中充满了科学的质疑色彩,经过调查,作者很果断的对一些明显错误却流传甚久的说法给予了毫不客气的否定。
比如,对本草纲目中的错误,对探矿中流传很久的看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指出老观点的错误。对来自国外的新成就,也是有所分辨,比如对倭刀用的钢铁的质地和特点进行客观的评价。
(7)天工开物发明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八股取士的确定,理学逐渐变为僵化的科举教条,严重阻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明嘉靖以后,王阳明的心学风行大江南北,江西成为王学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阵地。
宋应星出生于士大夫家族,有较好的学习氛围。加上自身的勤奋好学,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激烈的科场竞争,曾留给他屡次不中的阴影。往后的仕途生涯也未达到决策圈的显赫地位,但其对于学问的追求却从未松懈。
宋应星治学旨趣最大的特色在于“新”和“异”,其最主要的治学途径就是走出书斋,接触社会。其游历考察和底层官员的仕途经历,使之有更多的机会来了解基层群众生产领域的工艺流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天工开物
❽ 天工开物:旱罗盘是中国人还是欧洲人发明的
是中国人发明的,以下为解说:
中国的磁针和罗盘先后经由陆水两路西传,曾给人类文明的进程带来重大的影响。但在罗盘的发明权上,长期存在一种错误的观点———中西应当分享罗盘的发明优先权。即:磁针浮在水中的水罗盘与指南浮针一脉相承,是中国的发明,但是磁针用支轴支承的旱罗盘是欧洲所发明,后者经由日本船传入中国,中国开始有旱罗盘已是16世纪的事了。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参照历史文献记载,笔者发现,我国不仅是水罗盘的发源地,而且早在12世纪就率先发明了旱罗盘。
江西省临川县宋墓出土张仙人俑
世界上关于罗盘的首次记载,见于南宋笔记小说《因话录》(书中称为“地螺”),曾一再为史界所称引,但其作者却误为曾三异,成书年代也不确。笔者根据几种地方志的记载,考证出真正的作者应是曾三异之兄曾三聘,《因话录》写成于公元1200年前后。曾三聘是江西临江府峡江(今江西清江)人,峡江离临川不远,《因话录》与朱济南墓年代相近,《因话录》“地螺”不正可与临川罗盘相互印证吗?
世界最古老的堪舆旱罗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临川罗盘不但是现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古的罗盘的模型,而且,它的磁针与水罗盘的磁针根本不同,其中部增大呈菱形,菱形中央有一明显的圆孔,明确、形象地表达出用轴支承之意,无疑是一种堪舆用的旱罗盘。清代乾隆年间堪舆家范宜宾的《罗经精一解·针说》曾说“指南旱针(即旱罗盘),造自圣王”,“创自江西,盛于前明”。他认为旱罗盘系中国古制,创自江西,确有见地,或许当时有所根据,可惜不能起古人于地下而问之。但有了临川罗盘,加上《因话录》“地螺”,说江西是罗盘的故乡该有八九分的把握了。
然而,假如对临川罗盘的认识到旱针为止,那就既对不起罗盘的发明者,也辜负了张仙人俑作者的一片匠心。
罗盘十六分度制源于中国
罗盘的分度主要有二十四(或四十八)向和十六(或三十二)向两大体系。学术界曾认为前者系中国所固有,后者则纯属欧式。查西方罗盘采用三十二分度的最早记载,见于英国诗人乔叟(Geoffrey Chaucer)1391年所作的《论星盘》(Treatise on the Astrolabe)。关于西方罗盘(三百六十分度)的最早记载,仅可上溯到1269年法国军事工程师皮里格里努斯(Petrus Peregrinus de Maricourt)的《论磁书简》(Epistola de Magnete)。反观12世纪的临川罗盘的分度,第二和第四象限各有四条刻度,根据上下左右对称的原则,校正第一象限,补足第四象限,可以确定整个罗盘采用十六分度。由此可知,十六分度制亦产生于我国。
中国十六分度制来源于堪舆家视为罗经之本的八卦。八卦图像,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前者以乾坤为南北,后者以离坎为南北。宋代堪舆家王伋《针法诗》说:“坎离正位人难识,差却毫厘断不灵。”表明他的堪舆罗盘用的正是后天八卦。用后天八卦命名的八方定位,加上两位之间的缝针,恰成十六向,再等分就得三十二向。另一方面,从八卦出发,一卦管三山,则得二十四向,加其缝针,共四十八向。
现在还不能确定中西十六及三十二分度之间在历史上是否有过交流。唯知荷兰18世纪有一种十六分度的旱罗盘,根据王大海《海岛逸志》的描述,恰似临川罗盘的翻版,这或许是我们进一步探索的一条重要线索。
张仙人俑手持的临川罗盘,现存江西省临川县文物陈列室,吸引着愈来愈多的观众和研究者。更为古老的中国罗盘,或许正躺在地下,等待着炎黄子孙去发现和研究。
❾ 《天工开物》在古代设计史上有什么意思
“天工开物”一词取自中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工艺文献《天工开物》。该书记载了中国明代中叶以前的工艺技术,是一部综合性的科技巨著,被世人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网络全书”。“天工开物”之名,是借用《尚书•皋陶谟》中的“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中的“开物成务”二词而成。“天工”即自然规律,“开物”乃“开道释物”。 “天工开物”表层意思即为自然力创造化育万物。日本科学史家三枝博音(1892-1963)先生在《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942)一文中指出:“‘天工’是与人类行为对应的自然界的行为,而‘开物’则是根据人类生存的利益将自然界中所包藏的种种由人类加工出来。”由此看来,“天工开物”思想强调人与天(自然界)相协调、人工(人力)与天工(自然力)相配合,通过技术从自然界中开发出有用之物。“天工开物”的思想还有一个内涵是,自然界本来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好而有益之物,但不会从天而降、轻易取得,而是“巧生以待”,必借人力和技术通过水火等自然力的作用,再用金属、木石工具从自然界开发出来,为人所用。“天工开物”思想强调人类顺应自然规律、科学规律,立足民生的工艺造物行为,表达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工艺思想,是中国工艺造物思想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设计文化内涵。
“匠心独运”源自唐代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独妙”,匠心,即工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独乃“独特”,运为“运用”。“匠心独运”指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形容巧妙而独具一格的艺术构思。“匠心独运”是“天工开物”思想的一种延续和深化。“天工开物”强调借助人力从自然界中开发有用之物来满足人们的生存和物质需求。然而,这种开发不能是毫无节制的恣意掠夺,尤其是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和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对自然界的开发除了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外,还应力求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努力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并且这种开发应该是经济、环保的。这就要求“开发”者具有“匠心独运”的思想,创造性地进行“造物”活动。
“天工开物,匠心独运”思想体现在设计艺术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设计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尊重生态伦理,而进行“生态设计”。生态设计的理念与“天工开物”中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工相配合、自然界的行为与人类活动相协调的思想不谋而合。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急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和索取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一系列惩罚。面对这种现状,各国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有计划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行动以改善环境状况。在设计艺术领域中,提出和倡导“生态设计”理念,目的在于从人类造物的第一个环节来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生态设计是设计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将对环境的破坏影响降到最低的一种设计理念。从产品的设计阶段直至生产、运输、使用、维护、回收这一生命周期,都必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设计理念的推广和实现离不开教育。突破设计艺术教育原有的以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造型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对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来说,合理摆布我们的学科定位既关系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同时也体现了设计艺术的本质特征。笔者认为以设计艺术学科为主体,人文工学两翼协调发展的“一体两翼”学科布局不仅对应了培养具有生态伦理观、社会责任感以及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的设计师的要求,同时也是对设计教育改革的尝试。设计艺术学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科主体,也是重点学科;艺术学也是重点学科,还有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山东省人文社科基地,在人文学科的基础上还设置建筑学、包装工程等工学相关专业及方向为艺术学科提供学科支持,注重学科互补,努力打造学生广阔的文化视野、多元的知识结构、综合的素养、符合社会正常发展取向的健康的价值观系统,才能使“生态设计”的思想渗透到每个学生的设计理念之中。
“天工”固然开万物,但必须借助技术,才能从自然资源中开发有用之物,否则自然界“合乎目的性”的美就无法展现。《天工开物》中的技术是法、巧、器三者的结合,即工艺操作方法、生产劳动者的操作技能与工具设备的结合。人只有借技术作用于自然界,才能实现开物过程。三枝博音先生认为,技术是自然界与人类协调的产物,它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赖以沟通的桥梁。只有很好地理解技术,才能在利用天工的同时假以人工去开物。在今天看来,“工”也就是科学技术。现代意义上设计的产生实际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即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使大批量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市民阶层的出现,面对普通大众的现代市场环境也形成了,针对他们的喜好和消费特点,原来为了王公贵族等少数人的繁冗装饰已变得不合时宜,现代设计也随之诞生。科学技术的进程一直在影响着设计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极大地影响了设计的发展方向和速度。设计只有在顺应科学技术发展潮流,符合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进行自然力(天工)与人工的配合,实现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相协调的造物活动。在设计教育领域,只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拓展知识领域,提高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与知觉能力,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打造宽厚的基础,因而,“技术能力”也就十分必要。强调实践技艺的培养,是设计艺术的本质的要求,是符合设计规律的,也是逐步完善设计实践教育体系的必然环节。
“匠心独运”思想反映在设计艺术领域就是“艺术创新”,同时它又是与“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技术能力”相辅相承的。创新是设计艺术的灵魂。某种意义上说,设计的诞生就是为了改进或创造已有或新的造物过程和结果,如果不能有所变化或进步,一味机械地重复,那么设计也久失去了它的价值,所以,设计存在的意义本身就是创新的需要,没有创新也就无所谓的设计。与设计艺术密切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是朝阳产业,创新是它的核心,有了创意与智慧,才能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成了设计教育的重心。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我国的设计艺术专业成了高等艺术教育的热门专业,很多综合大学、单科大学也开始设置这样的院系或专业,艺术学院更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充专业方向,艺术设计高等教育虽然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模式,但多偏重于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在设计艺术教育中技术能力的培养。创新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能力。仅仅具备“匠心”是不够的,还因该具备运用“匠心”,付诸实践的能力。创新不是存在于想象和概念中,而在创意的基础上运用工艺技术的造物活动。
“天工开物”中的“开物”是指根据人类生存的利益将自然界中所包藏的种种由人类加工出来。那么,作为这种“开物”行为的谋划者——设计师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伦理规则,有着怎样的责任呢?按中国传统文化来理解,设计者,乃智者。只有假借天工的方为智者。《考工记》云:“(知)智者创物”,而“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工”乃工匠、工巧。传统的工匠与今天的工人不同,在造物的行为中,有意匠,也有制作,我们称之为“手工艺”。科技的发展、工业的进步使设计与制作分离,走向了不同的社会分工。设计走向谋划,一种运筹帷幄的规划设想;制作走向技术,大批量的复制加工,这是符合社会发展、民生需求的必然。手工艺时代,因为人对于材料、工具、自然条件等外在环境把握的有限性,人总是对自然心怀敬畏。中国传统工艺造物思想认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物生自天,工开于人”,将人的智慧、创造与机巧置于“天”之下,最高的赞誉也不过“巧夺天工”,即接近、近乎于大自然的造化了。工业生产时代和信息科技时代,在人的设计谋划之下,在科技的协力之下,渐渐地,人类几乎没有什么不能实现,设计者成了造物者!而同时,由这些造物所引发的生活方式也带给了社会人所无力控制的颠覆,环境、资源、社会现象、人性本质,凡此种种。设计的目的是解决人的需求问题。优秀的设计在于能够更好地使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满足民生。因此,设计和设计教育必须树立关注民生,服务大众的设计意识。
设计艺术行为通往人类的精神自由,却不是人类的自我放逐,必须顺应自然规律、科学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在这样的前提下,设计教育和设计师当秉承“天工开物,匠心独运”的思想,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和设计规律,立足民生需要,以人类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尺度,运用创造性的艺术构思,服务和创意当代生活,提升人类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