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创造力对孩子的重要性
创造力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的话能够表现他独立自主的能力。不然的话,他没有自己的想法,就没有什么意思。
⑵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创复造性思维。制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孩子的创造力日益提高,从单纯的模仿发展到创造,他们逐渐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开展新型的游戏情节,创造性地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制作游戏道具等。但是游戏水平的发展并非完全是自发的,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是需要家长的启发引导的。
⑶ 如何指导幼儿进行创造性绘画表现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创造性绘画的基础 绘画是对现实的再创造,要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地绘画,首先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做创造的基础,创造就成了无米之炊,孩子们除了模仿老师没有其他办法。生活中,我们带领幼儿接触博物馆展览馆、公园、动物园、商店等地方,结合具体环境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所感知的对象、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幼儿思考、想象,引导他们有顺序地感知事物、景象的色彩、形态,帮助幼儿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表象,使幼儿在创造性绘画中能够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二、绘画内容的选择要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 sp;绘画内容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说老师给幼儿的创作内容,所提的要求限制了幼儿可能有的想象,幼儿的创造力便无从发挥。所以,内容的选择要给幼儿留下想象的空间是创造性绘画的前提。我们遵循这一原则,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幼儿选择了“未来的汽车”、“小树叶的旅行”、“会变的图形”、“手的造型联想”等幼儿感兴趣的绘画内容,效果都不错。如在“小树叶的旅行”这个内容中,一片小树叶随着风儿来到了天空、海洋、城市,绘画的内容便是请小朋友们帮助小树叶实现它的愿望—小树叶变成什么便可以停留在它旅行过的地方。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纷纷说变成云彩、小鸟、飞机、轮船、鱼、汽车、高楼......于是,一幅幅新奇的作品诞生在孩子们的笔下。在“未来的汽车”创作中,有的孩子给汽车装上了自动翅膀和螺旋桨,汽车可以在天空和海洋中自由行驶;有的孩子还设计了“我的房子汽车”可以把家安在任何地方......这种留有创造空间的内容为孩子提供了想象依据,孩子不是凭空想象,不受物象的限制,可以自由的发挥,没有“对”与“错”“像”与“不像”的局限,从而能更大胆地表现,发挥了幼儿的潜能。 三、不设固定绘画模式,允许幼儿自由创作。 绘画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启发、鼓励幼儿创造新异的作品。然而,在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中却有很多人走入了热心教孩子画模仿画的误区。幼儿喜欢模仿示范也是幼儿绘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但在幼儿绘画过程中面面俱到,先画哪一笔,后画哪一笔,让幼儿照抄的示范,不但会造成幼儿消极模仿和绘画依赖性,而且会形成画法上的守,构图造型上的固定模式,抑制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我多以意愿画形式为主,因为我们并不是用绘画去教幼儿画画,而应为他们提供用绘画工具进行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其在绘画活动中产生自主精神它将鼓励幼儿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如:在参观动物园之后,我组织幼儿绘画“可爱的动物”,并为幼儿准备了不同的画笔颜料和纸张,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创造的天地。一位幼儿画了一只长有很多腿的乌龟,他说这样乌龟就可以跑得很快了;另一位幼儿画了几只头在水里的天鹅,他说天鹅看见许多小朋友都在看她们,不好意思了,就把头伸进了水里;还有的小朋友把老虎画得很小很小,原因是老虎长得小,就不敢吃别的小动物了。多么有趣的想象呀!幼儿正是有了这样一个自由创造的天地,所以,他们敢大胆地去想象,去表达自己的情感。绘画中,幼儿的想象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夸张性,并常常会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并适当给予必要的技能技巧的指导。 四、教师的语言对幼儿创造性绘画有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充要条件”。幼儿年龄小,对老师情感上特别依恋,对环境特别敏感,教师的情绪、语言、行为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心态和创造行为。教师在活动中不拘言笑或缺少情感渲染,则活动的气氛必然趋向紧张严肃,并在师生之间产生一种压迫感,使幼儿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思维也无从产生。因此,教师在活动中要有和蔼可亲的态度,使用亲切平等的语言,使幼儿在活动中情绪上轻松愉快,表达上流畅自如,为幼儿营造创造氛围。活动中,我经常用商讨式、讨论式、探究式的语言组织活动,使教师与幼儿之间不在是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关系。画汽车时,我先与幼儿一起观察马路上各种各样的汽车,查找有关汽车的资料。并引导幼儿一起研究汽车的画法,有的幼儿说应该先画车身,有的幼儿说应该先画车轮子。讨论中,我不用自己的想法约束幼儿听到他们不同的意见时,用平等探讨的口吻让幼儿两种方法都试一试,看哪种方法容易画,画得美,帮助幼儿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幼儿敢于提出和老师不同的想法,长久下来,幼儿的想法、观念都具有个性色彩,幼儿的语言、行为无拘无束,创造火花不时闪现。 在幼儿绘画中,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探索性、也直接影响幼儿的创造活动。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探索的语言,不断引发幼儿的创造动机。如画汽车活动后,幼儿对汽车有了一些了解,也学会了画车,于是,我以“汽车的过去”和“汽车的未来”为题引导幼儿推测过去的汽车和想象未来的汽车,这极有效地激起了幼儿的创作激情,一辆辆神奇各异的汽车便跃然纸上。当然,幼儿创造激情也有渐退之时,教师始终要做幼儿创造的鼓动者、引导者。这时,应注意观察幼儿的作品,从中发掘创造火花,适时地启发鼓励,激起幼儿新的创造热情。 五、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幼儿作品,善于发现幼儿作品的闪光点。 当幼儿在胡乱涂抹一阵后,即使这张画再难看,但他心中的满足程度并不亚于完成一幅完美无缺的作品,这时的幼儿希望与他人共享这份喜悦,更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和赞赏。这时教师要耐心认真地看待幼儿作品,鼓励幼儿做自己作品的解说员,为大家讲解自己的创作内容,教师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去理解,多加肯定、鼓励幼儿的创作勇气,不能以画得“象”来确定一张画的好坏,应认识到,更重要的是幼儿的创作兴趣和创作热情。幼儿对事物不同的观察方式以及各自拥有的不同情感,使幼儿的画面丰富多彩,教师要善于从每一幅作品中发现闪光点,予以肯定,加以启发引导,保护诱发幼儿可贵的创造力。
⑷ 什么样的颜色能够促进孩子学习
俄罗斯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指出;
金色、象牙色:会营造出快乐的氛围,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7岁或者刚开始上学的孩子培养毅力。
粉红色:象征着爱情和亲情。有益睡眠,非常适合新生儿。
绿色:会刺激神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儿童产生学习新事务的欲望,抚慰心灵,增强信心,还可以平复脉搏和呼吸。是小学生以及好动的学龄前儿童的最佳选择。
蓝色:使人平静的色调,但使用过度可能引发抑郁症。此外,蓝色非常适合作夜间照明或光幕。同时,蓝色作为彰显坦诚的色调,在谈话中会提升谈话者的信心。
紫色:会导致视疲劳,甚至头晕。
红色:使人易怒,孩子的卧室最好避免使用。即使孩子过于消极被动,红色也只可能导致他们变得更具侵略性。
橙色:尽管它会调节心情,但大面积使用会引发极度兴奋,使人产生永久度假的错觉。
褐色:会降低孩子的主动性、想象力和独立做事的意愿。
灰色:柔和的灰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白色:与肉桂色结合后,将有助于营造安宁沉思的氛围。
⑸ 幼儿园色彩设计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
一个好的空间环境,对婴幼儿成长有重要影响。
开发环境中教育因素,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让人如沐春风,帮幼儿开拓智力与创造力。
⑹ 涂色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助益
涂色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助益
对于涂色,爸爸妈妈都不会陌生,看着家里宝贝一幅幅五彩缤纷的作品,我们也许会说:“涂色不就是拿着彩笔涂颜色吗?”但是,涂色真的只是简简单单地涂颜色吗?也许答案并没有那么简单。
让我们跟着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冯婉桢博士一起,走进孩子的涂色世界,去探究涂色的功能,解读涂色的误区,分享涂色的指导策略,理解孩子的涂色作品。
涂色对孩子有没有帮助呢?秘密在于用什么样的涂色学习方式
说到涂色,大家脑海中或许就会跳出市面上常见的涂色本。成人在纸上印刷出事物的外形轮廓,同时在旁边提供涂色之后的效果图,请小孩儿照着范图给轮廓线里面涂满颜色。例如,涂个篮球,再涂个苹果什么的。效果标准是看看小孩儿涂得满不满,匀不匀,涂色本上涂得越多越好。这样的涂色本在市面上大行
这能对孩子有什么帮助呢?最后,就是孩子会涂色,像个粉刷匠一样会涂色了而已
其中很麻烦的一点就是使用了单一范画。范画,看似是给予了孩子用色的指导,其实很可能是“弊大于利”。当孩子认识色彩后,为孩子呈现涂色范画,孩子们的用色也往往会趋向于和范画保持一致。涂色书的一大功能是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呈现范画的涂色书,实际上则是用色的束缚,孩子会不经易地走入范画
范画的“框”中,从而呈现出和范画相类似的、缺乏自主思考的涂色作品。这样的涂色作品更多的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虽然五颜六色,却总是感觉缺乏了几分灵气。
这种方式真地不利于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可取。这种学习方式延续下去,会导致孩子以后离开了范画,离开了模仿,就不会画画了,所以很不可取。
我看在前边的提问问题中,有家长已经指出自己的孩子出现了类似的状况,所以不建议大家采用这种方式。
当然,现在很多家长观念已经更新了,不喜欢前述的机械训练式的涂色学习方式,主张让孩子自由涂鸦。
比如,很多家长在家里给孩子布置画本或涂鸦墙,提供各式颜料与工具,鼓励孩子尽情地涂鸦,表达自己的心情与认识。
涂涂画画是孩子的天性。不需要成人教,孩子就会自动地拿起笔或色彩来制造形象,感受手部运动留下的印迹,体验色彩搭配或混合带来的乐趣。
对孩子来说,这就是游戏,是对外部世界和自我的探索。在涂涂画画的过程中,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会表现出来,也有可能进一步加深,情绪情感会得到释放和满足。
幼儿的涂画还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幼儿大胆,敢于想象和表现,因此,幼儿的画中有一种特有的稚拙美,无拘无束的美。
因此,幼儿的涂画作品受到了很多艺术家的推崇。大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孩子。”
画家米罗也是向幼儿学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但是,仅仅依靠孩子天性的自我表达,没有成人与孩子就涂画的交流,没有成人对孩子涂画学习的进一步的支持的话,孩子的天性能够保持多久呢?
我们的观察发现,孩子在孤独探索一段时间之后,尤其在遇到手部动作不能表达情意的时候,他们对涂鸦的兴趣会降低。本来对涂画很有热情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失去涂画的兴趣。
很多家长在给课堂留下的问题里也表示了类似的担心,比如有家长问,涂色就是任由孩子涂,不要干涉吗?
事实上,理想的涂色学习方式应该是孩子的自由自主与成人有益引导的结合。
在尊重孩子的意愿、兴趣和选择方式的前提下,成人应该对幼儿的涂画做出适宜的引导。这样在涂画中促进孩子的认知、社会性、情感和人格发展,也进一步增强幼儿的涂画兴趣,推动孩子的艺术学习和全面发展。
这样的一种结合是理想的,但对成人如何指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首先,在认识上,我们成人要认识到的色彩的意义与价值。
色彩有什么价值呢? 我们生活世界中有着丰富的色彩,蓝天、白云、黄土、绿树,变换多彩的四季,以及五彩斑斓的蝴蝶等等生命物体。每天,我们用眼睛识别外界的色彩信息,以准确地辨认不同物体。如果没有色彩识别,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就变得模糊了。
我们自身喜爱色彩,自觉地追逐和欣赏色彩。生活中,每每遇到喜好的色彩或色彩搭配,我们会驻足停留欣赏。例如,我们惊奇于朝霞和晚霞不同的色彩美,我们赞叹黑龙江的白山黑水和黄河岸边的黄土高原。秋天时,人们爬山看红叶。夏天时,碧蓝的大海给我们带来凉爽。
大家可以说一说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色彩?
我们使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性格,标记群体的属性特点。例如,心情愉悦时,我们喜欢穿上亮丽的衣服。心情黯淡时,我们喜欢到绿意盎然的公园里散步疗伤。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文化意味。红色的服装代表着喜庆的氛围,兴奋的情绪。黄皮肤黑眼睛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外貌形象,红旗代表着革命的热情与决心。
我们有意识地生产和使用有色彩的事物,营造色彩缤纷的生活。在购物、家居布置、服装搭配等生活事件中,我们有着自己的色彩偏好,生产者和设计者也会用特定的色彩来传递商品信息。
一个好的色彩搭配者和使用者即便不从事专门的工艺设计或绘画创作,也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美感体验,获得生命的充盈与幸福。
这样理解了色彩的意义之后,我们要对幼儿的涂色做一个性质上的定义了。
涂色,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呢?
涂色,作为一种休闲方式。 人本身有对美的自然追求。幼儿会自发地涂鸦,在其中感受形象制造的快乐。成人如果在闲暇时拿笔来涂涂画画,也能够放松身心,充沛精神。
涂色,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学习工具的学习——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用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等图的形式来认识和组织知识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涂色能够为我们掌握图像表征学习方式奠定基础。
这一点请家长朋友们一定要重视了。涂画能够将儿童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在一起。
涂色不止是学习工具,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学习,在涂鸦阶段就开始了对色彩的认识,对颜色的认识和辨识能力进一步的准确化和精确化。
涂色的过程使孩子对事物造型的感知更加清晰,会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这也是手部运动和学习的过程。手部控制会越来越好,达到精细化的操作。
涂色,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方式 色彩是艺术作品的重要元素。色彩可以辅助以造型。同样的造型,使用不同的色彩会传达出不同的韵味。即便没有造型,色彩本身就可以呈现美感。例如,蒙德里安用红黄蓝色块儿的结合来营造不同的美感。 选择搭配色彩和使用色彩是艺术创作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⑺ 家长怎样开发孩子的绘画能力,才能使孩子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喜欢的可以点击关注,内容持续更新。
孩子要通过自己的眼腈观察,画出自己所要表现的东西,而不是一味临摹成人的作品。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启发孩子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如观察花,花朵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叶片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通过这些方法,你能帮助孩子提高对美术语言的敏感度。如果没有观察,孩子们的脑子里就没有东西,没有东西的结果是只能比着葫芦画个瓢。所以观察力的培养对开发幼儿绘画潜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通过以上几点,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用科学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才能有效地开发出幼儿潜在的绘画能力,让孩子在美的世界里尽情遨游。
⑻ 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的色彩感
陈迎霞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幼儿园 734500
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心比较强,喜欢鲜艳的色彩,在涂涂画画中,认识色彩对幼儿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诱惑。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可以引起幼儿愉快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在此同时,也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
在人的各种感知觉中,视觉占主导地位。色彩感知觉在视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些对色彩有敏锐感觉的孩子往往对色彩辨认的知觉度也较强。这类幼儿在性格上往往表现出热情开朗,对新事物的认识有强烈的渴望,善于交际,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自控能力。因此,根据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觉,对于他们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以上这些特点,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能力。
一、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色彩的美
观察是进行美术活动的源泉,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在人的头脑中形成表象,为美术活动积累素材。幼儿园环境是美术表现的丰富源泉,小班幼儿学画时,先不急于教他们画什么,而是利用幼儿园内的自然环境经常带他们参观红的、黄的、紫的等颜色的花,去玩色彩鲜艳的积木、滑梯,带幼儿参观幼儿园各个班布置的墙饰,欣赏作品中色彩的美,从认识最基本的三颜色(红、黄、蓝)开始,引导幼儿发现周围环境色彩的艳丽,让幼儿接受周围环境中色彩的刺激,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色彩还是比较敏感的。
二、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引导幼儿学习搭配和谐的颜色进行绘画
在幼儿对周围环境产生兴趣时,他们能及时地发现环境中有意思的东西,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启发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加以表现,引导幼儿学习搭配和谐的颜色进行绘画。比如中班观察学画池塘里的小金鱼时,主体完成之后,涂色时有的幼儿画面基本呈现的是淡蓝。有的红、黄又稍加几片绿色的叶子浮在水面上,从画面上可以感觉到孩子们在用色彩告诉你这是夏天里的一条清澈见底的池塘,小金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有的躲在水草下面,有的在和小伙伴比游泳,有的在和水草说悄悄话……这些幼儿在色彩的运用上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同时也是他们主观观察的结果。
三、引导幼儿用色彩来表现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感受
经常有针对性地带幼儿进行一些户外观察,感知自然与艺术作品的形象,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引导幼儿大胆地选择多种颜色作画,不要用单一的色彩表现画面,不要用生活中固定的颜色框架去局限幼儿的思维。在大班幼儿美术活动中,每进行一个步骤我都是从幼儿最感兴趣、最易掌握的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为幼儿提供色差明显、对比强烈的工具材料,吸引幼儿换色作画的兴趣。并鼓励幼儿把作品涂得色彩斑斓。这时不要求他们选用的颜色与表现的物体一致,不要去批评他们用错了颜色或去教他们如何正确选色。例如:“用红色画太阳,绿色画树”。否则,反而会妨碍他们的自由表现,失去对色彩刺激的敏感。从而激发、加强他们对绘画的兴趣。有的孩子在画一个秋天的果园时,在每一棵果树上画了几种不同种类的果子,有香蕉、橘子、苹果、梨……把它们涂成五颜六色。这其中包含了孩子的幻想,谁能保证今后的果树经过人工嫁接后不能长出很多种类的果实呢?幼儿这种带有想象成份的色彩感觉是宝贵的,我们应该注意发现,更应该加以肯定和保护。
四、创设良好地环境来增强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美术材料的投放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效果。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适合的美术材料,让幼儿能愉快地参加各种游戏活动,提高他们对色彩的感受力。培养绘画的兴趣,进而提高对绘画的自信、胆量和魄力,只有这样,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幼儿的生活经验少,创造力、想象力需要老师的点拨才能更好地发挥,我通过儿歌、故事等形式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来开发幼儿的想象与创造,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各种美丽的色彩。如幼儿在听了我的故事“三只蝴蝶”之后,我让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故事内容,孩子们画出了内容丰富、色彩鲜艳的画。我都对他们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有的用色用得好,有的形象大方,有的涂色认真,有的画面整洁,有的想象得好等等。由此,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只要是有想象力、有生活情趣、有独创性的就是好作品。教师的评价对幼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经常受到老师表扬的幼儿他的能力会逐渐提高,自信心越来越强,画得越来越好。因此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关注每一个幼儿的点滴进步并予以肯定,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关心的,使他们相信:我会画,我画得很漂亮。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和创设环境,让环境发挥它的隐性教育功能,幼儿从认识颜色,了解颜色的冷暖、深浅的不同,初步学习配色,了解颜色的转化过程。懂得只要色彩搭配得好就能达到美的效果。从而创作幼儿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美的感受。
⑼ 小孩色彩感很强,该学什么老师说他涂的颜色很漂亮
陈迎霞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幼儿园
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心比较强,喜欢鲜艳的色彩,在涂涂画画中,认识色彩对幼儿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诱惑。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可以引起幼儿愉快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在此同时,也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
在人的各种感知觉中,视觉占主导地位。色彩感知觉在视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些对色彩有敏锐感觉的孩子往往对色彩辨认的知觉度也较强。这类幼儿在性格上往往表现出热情开朗,对新事物的认识有强烈的渴望,善于交际,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自控能力。因此,根据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觉,对于他们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以上这些特点,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能力。
一、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色彩的美
观察是进行美术活动的源泉,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在人的头脑中形成表象,为美术活动积累素材。幼儿园环境是美术表现的丰富源泉,小班幼儿学画时,先不急于教他们画什么,而是利用幼儿园内的自然环境经常带他们参观红的、黄的、紫的等颜色的花,去玩色彩鲜艳的积木、滑梯,带幼儿参观幼儿园各个班布置的墙饰,欣赏作品中色彩的美,从认识最基本的三颜色(红、黄、蓝)开始,引导幼儿发现周围环境色彩的艳丽,让幼儿接受周围环境中色彩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色彩还是比较敏感的。
二、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引导幼儿学习搭配和谐的颜色进行绘画
在幼儿对周围环境产生兴趣时,他们能及时地发现环境中有意思的东西,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启发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加以表现,引导幼儿学习搭配和谐的颜色进行绘画。比如中班观察学画池塘里的小金鱼时,主体完成之后,涂色时有的幼儿画面基本呈现的是淡蓝。有的红、黄又稍加几片绿色的叶子浮在水面上,从画面上可以感觉到孩子们在用色彩告诉你这是夏天里的一条清澈见底的池塘,小金鱼在水里自在的游来游去,有的躲在水草下面,有的在和小伙伴比游泳,有的在和水草说悄悄话……这些幼儿在色彩的运用上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同时也是他们主观观察的结果。
三、引导幼儿用色彩来表现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感受
经常有针对性地带幼儿进行一些户外观察,感知自然与艺术作品的形象,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引导幼儿大胆地选择多种颜色作画,不要用单一的色彩表现画面,不要用生活中固定的颜色框架去局限幼儿的思维。在大班幼儿美术活动中,每进行一个步骤我都是从幼儿最感兴趣、最易掌握的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为幼儿提供色差明显、对比强烈的工具材料,吸引幼儿换色作画的兴趣。并鼓励幼儿把作品涂得色彩斑斓。这时不要求他们选用的颜色与表现的物体一致,不要去批评他们用错了颜色或去教他们如何正确选色。例如:“用红色画太阳,绿色画树”。否则,反而会妨碍他们的表现,失去对色彩的敏感。从而激发、加强他们对绘画的兴趣。有的孩子在画一个秋天的果园时,在每一棵果树上画了几种不同种类的果子,有香蕉、橘子、苹果、梨……把它们涂成五颜六色。这其中包含了孩子的幻想,谁能保证今后的果树经过人工嫁接后不能长出很多种类的果实呢?幼儿这种带有想象成份的色彩感觉是宝贵的,我们应该注意发现,更应该加以肯定和保护。
四、创设良好地环境来增强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美术材料的投放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效果。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适合的美术材料,让幼儿能愉快地参加各种游戏活动,提高他们对色彩的感受力。培养绘画的兴趣,进而提高对绘画的自信、胆量和魄力,只有这样,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幼儿的生活经验少,创造力、想象力需要老师的点拨才能更好地发挥,我通过儿、故事等形式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来幼儿的想象与创造,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各种美丽的色彩。如幼儿在听了我的故事“三只蝴蝶”之后,我让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故事内容,孩子们画出了内容丰富、色彩鲜艳的画。我都对他们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有的用色用得好,有的形象大方,有的涂色认真,有的画面整洁,有的想象得好等等。由此,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只要是有想象力、有生活情趣、有独创性的就是好作品。教师的评价对幼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经常受到老师表扬的幼儿他的能力会逐渐提高,自信心越来越强,画得越来越好。因此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关注每一个幼儿的点滴进步并予以肯定,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关心的,使他们相信:我会画,我画得很漂亮。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和创设环境,让环境发挥它的隐性教育功能,幼儿从认识颜色,了解颜色的冷暖、深浅的不同,初步学习配色,了解颜色的转化过程。懂得只要色彩搭配得好就能达到美的效果。从而创作幼儿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美的感受。
⑽ 涂色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涂涂画画可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
可以培养孩子的美感,让孩子感知色彩。当宝宝用彩笔涂画出一个苹果时,成功的喜悦会增强宝宝的自信力和对绘画的兴趣,宝宝会从绘画中得到极大的快乐。
(10)对小孩有创造力的色彩扩展阅读
发展特征
1、学龄前儿童生长变化速度惊人
在这个短暂的时期里,儿童学习语言,产生自我意识和在特殊文化背景下的自我环境意识。这一时期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规律、有顺序的。
例如,在学走之前必须先学站,学会简单词汇之后才能学会使用复杂句子。但是,由于环境与文化的影响,学龄前儿童发展变化的具体时间又是不同的。
营养不良会阻碍身体的发育,缺乏与外界交往会推迟语言的发展。梅雷迪恩在南亚、中亚、东南亚和非洲等地经过研究也发现,经济条件同样优越的不同种族儿童相比较,他们的生理发育差异并不大。疾病、营养不良等所引起的虚弱、倦怠、冷漠等状态对儿童的成长发展起着危害作用。
2、学龄前儿童过认知能力有了全面的发展
由于儿童不仅个性有别,所处的文化环境也各不相同,这方面的跨文化研究还有待深入。斯洛宾曾对英国、芬兰、前苏联等国儿童语言发展作了研究,他指出各种文化环境下的儿童大约都是在开始走路的同时开始说话。
3岁时已掌握了1000个词汇,具备了正确使用语法结构的基本能力。儿童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用“羞涩和疑成对自由和自主”刻画学前儿童的性格。他坚持认为,学前儿童的性格特征是高度的自信和自负。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4—5岁的儿童进入了所谓‘懈怠对创造”的第三发展阶段,这是他们独立行动和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的时期。S·弗洛伊把学龄前儿童划分为“肛门期”(约18个月—3岁)和“生殖器阶段”(3—7岁)两个心理发展时期。
这两个阶段都具有很多情感冲突的可能。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这些冲突如果得不到满意的解决,将造成儿童的人格障碍,降低他们情感上的正常发展能力。在认知发展研究上,J·皮亚杰的成果引人注目。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要经过许多认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学龄前儿童处于前运算时期,往往凭知觉认识事物,而不是靠思维,还不能够进行逆向思维。
3、学龄前儿童社交能力也有一定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要有可能,便成天玩耍。虽然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玩耍的方式不同,但在玩耍过程中均体现了对周围成人活动的模仿,而且这些活动能为孩子提供许多与人和物相互作用的机会。
儿童在2岁时家庭以外的社交因子刚刚形成,这个时期的孩子,据人格塞尔报道,他们虽然喜欢与别的孩子在一起,但又不与他人一道玩耍,独来独往,自得其乐,还缺乏与他人平等交往的技巧。总是抢先占取他们想要的东西。
3岁时儿童开始结交朋友,开始获得起码的社交能力。他们喜欢讨大人高兴,对成年人在社交行为方面的适当指教往往能作出正面反应。4岁的儿童确实乐意与其他孩子一起玩,玩得很亲密、愉快。富有创造力并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