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陶吉吉的《苏珊说》中的京剧取自哪段京剧,谁能简介一下这个故事.
选自京剧《苏三起解》,又名《女起解》。故事内容:苏三是青楼女子,爱上了公子王金龙,后来他到南京当了官。在此期间,沈雁林看上了苏三,并要强求她,她拒绝了,万般无奈,撺掇鸨儿来陷害她,这才遭了冤屈。只一段唱词在京剧里是西皮流水。
㈡ 京剧的发源地在哪
扬州。为庆祝乾隆60岁生日,扬州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徽班再与汉剧融合形成的京剧。当年,扬州的盐商基本是徽商,比较大的徽商有家班,扬州的文艺市场很大,全国各路剧团都有,比较突出的有以昆剧为代表的雅部和以徽戏、戈阳腔等为主的花部,还有后来的绍兴戏、淮剧、乡火戏(扬剧)等等。四大徽班是为贺寿在扬州聚结出发。我记忆中貌似就这样,准确的请自行阅读有关文献。
㈢ 戏曲京剧淮剧
下载 听看戏曲app
㈣ 陶吉吉的《苏珊说》中的京剧取自哪段京剧,谁能简介一下这个故事.'
太平盛世歌曲:SUSAN说歌手:陶喆作词:李焯雄作曲:陶喆制作:陶喆Yeah苏三说Susan 在那命运月台前面再上车 春天开始落叶转接间 话断了线离台北 南京是多么远 Oh~那诺言 还会不会兑现 Yeah~不在乎爱情里伤痛在所难免 一个人却一个世界 Oh~你是否也像我 动摇过几遍 爱只是个错觉 Oh yeah苏三说思念 常常思念不常见面她怀疑Sam是虚拟的脸 但爱情还在上演那是谁 在放古老唱片那片段 像对未来留言不在乎爱情里伤痛在所难免 一个人却一个世界 Oh~你是否也像我 动摇过几遍 爱会不会实现 Oh~「苏三离开了洪桐县 将身来在大街前 未曾开口心惨淡 过往的君子听我言」(RAP)苏三离了洪桐县 挂了个牌子在那大街前 被那凶恶群众包围 稍微 等一下过往的君子请你听我言 哪一位去我南京转 与我那三郎把信转 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一只狗一只马 我当报还 Come On不在乎爱情里伤痛在所难免 一个人却一个世界 Oh~我怀疑你像我 动摇过几遍 是否爱本来擅变 Oh~苏三说 我的苏三说 苏三说 我的苏三说 苏三说 我的苏三说 苏三说 我的苏三说在专辑《太平盛世》中,陶喆再次玩擅长玩老歌新唱,将京剧“苏三起解”的流水快板改编成一曲“Susan说”,当中还将“苏三”成为同音谐音“Susan”,并对苏三的故事感怀而创作新词,而值得留意是陶喆也在此曲的后半段首度唱了一段京剧。苏三说:苏三离了洪桐县,挂了个牌子在那大街前,被那凶恶群众包围稍微等一下,过往的君子请你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转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一只狗一只马我当报还……苏三是什么人?苏三,原名周玉姐,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庄人。六岁时父母双亡,后被拐卖到北京苏淮妓院,遂改姓为苏。她到妓院前已有二妓,故取名三儿,“玉堂春”是她的花名。官宦子弟王景隆冶游相遇苏三,一见钟情,过从甚密。苏三要王景隆发奋上进,誓言不再从人。王景隆离京归里,虽对苏三不能释然,但奋志读书,二次进京应试,考中第八名进士。在王景隆返家之际,苏三被鸨儿以一千二百两银子的身价,卖给山西洪洞马贩子沈燕林为妾。沈燕林长期经商在外,其妻皮氏与邻里赵昂私通。沈燕林带苏三回到洪洞,皮氏顿生歹心,与赵昂合谋毒死沈燕林,诬陷苏三。初审时洪洞县衙将皮氏与苏三收监。赵昂从皮氏家中拿出一千余两银子行贿。知县王氏贪赃枉法,对苏三严刑逼供,苏三受刑不过,只得忍屈画押,被判死刑,监于死牢中,皮氏却消遥法外。正当苏三在洪洞死牢含冤负屈之际,适值王景隆升任山西巡按。王景隆在此前虽风闻苏三被卖到洪洞,但未知真情,故到任伊始先急巡平阳府,得知苏三已犯死罪,便密访洪洞县,探知苏三冤狱案情,即令火速押解苏三案件全部人员至太原。王景隆为避亲审惹嫌,遂托刘推官代为审理。刘氏公正判决,苏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罪犯伏法,贪官王氏被撤职查办,苏三和王景隆有情人终成眷属。陶喆借用了古代典故。典故来自中国戏曲《苏三起解》。原戏曲唱词是这样的: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言说苏三遭冤案,今日起解奔太原。若遇清官把案断,必定有生我当报还! 陶喆苏三说的这段戏,展开描述了戏曲细节,甚至整曲将现代和古代作了细微的联系,虽说这种联系没有太大的关联性(他怀疑sam是虚拟的脸,现代的网络感情和苏三有什么联系呢?)但那些古今人物的情感,对真爱追求的执着,相互间还是有联系的,歌曲立意在此,就够了。他固然取了巧,但他本身想要表达的也是好的东西。加上陶喆本人的歌唱技巧也很出色,内敛而不张扬。是很自然的将花腔带出来,而不是刻意的用花腔去套歌曲。《苏三说》这首歌曲,在以前,都叫R&B改唱,现在我们给他一个正名——中国风。原因在于他和古文化的联系,陶喆巧妙轻而带过的今古联系,精彩绝伦的一段花腔,让这首歌曲富有立体感。
㈤ 淮红剧是怎样形成的
淮红剧是江苏宿迁的唯一地方剧种,原名“清音”,俗称“旱船调”,又有“百曲”之称,因其主调为淮安满江红而得名淮红。
它唱满江红、鸳鸯句、穿心子、数落、凤阳歌、魏调,以旱船的歌舞形式,演唱简短故事或颂扬功德、祝贺吉庆的唱词。
明清时期,宿迁饱受黄河水患,民不聊生,有许多民间艺人靠说唱谋生,他们多顺水随舟流动,沿河湖登岸随意作场。当时的艺人流动性很大,吸收了各地流行的民间小调,曲调趋于丰富。
在1736年至1795年,水患得到有效治理,许多艺人也相对稳定,淮红戏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到清代后期,在宿迁地区形成,流布于宿迁、淮安、沭阳、泗阳、泗洪、淮阴、涟水、灌南等地。
淮红戏最初演唱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坐唱,运用曲牌联唱,来表现民间故事内容;另一种在节日、庙会上,以旱船的歌舞形式,演唱简短故事或颂扬功德、祝贺吉庆的唱词。
淮红戏传统的表演形式中,演唱多由女艺人自击板鼓而歌,伴奏多为盲人,乐器有二胡、琵琶、扬琴、月琴等。
20世纪初,淮红剧在演唱上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东西两大流派,东派以宿城梁邦杰为代表,唱腔以柔为主,委婉缠绵,韵味无穷;西派以宿迁县双庄乡罗运章为代表,唱腔以刚见长,响而不噪,浑厚朴实。
淮红剧在表演方面,已逐渐发展成为戏曲的初级形式,在旱船表演间歇时,一生一旦上场,对歌对舞,演出《观灯》、《算命》、《叩百子》等饶有兴趣的小型节目。
1928年,由梁邦杰、臧玉堂、程步瀛、杨瑞芝、陆玉堂、钱永祥、柴长庆、苏宜岭、巩凤岭等人组成清音演出组在舞台上演出《水漫金山》、《算命》、《潘金莲拾麦》、《陈妙常追舟》等剧目,颇受群众喜爱。这是淮红剧第一次登上戏曲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淮红戏获得了新生,江苏文化局两度派员来宿迁会同文化馆挖掘整理,县文教局根据省文化局挖掘整理旱船调的指示,组织文化馆侯铸九等人,在梁、罗两大流派中,挖掘整理出淮红曲牌如八角鼓、凤阳歌等近百个,唱本数十个,并编印成册。
1954年底,宿城北关镇成立了群英业余淮红剧团,夏承祥为团长,程步瀛任导演,主要演员有柴长庆、苏宜岭、巩风岭、邓士英、钱永祥、夏永侠、杨金斗等。建团初期,借空闲民房或院落演出,节目以清唱为主,颇受淮红戏爱好者欢迎,每晚听众济济一堂,有时近千人。
1958年,省音协秘书长张仲樵来宿调查淮红剧音乐,会同文化馆采访了埠子镇淮红老艺人杨瑞芝,并音乐记谱一个多月,杨瑞芝的凤阳歌由苏力记谱载入《江苏民间音乐集成》。
同年秋,宿城镇以群英淮红剧团为基础,又吸收了卓耀坤、马斯玉、黄元良、郭玉荣、周士贤等淮红剧爱好者,扩大成立了霸王公社业余淮红剧团,以刘汉杰为团长,演职员20多人。
他们以小型多样、自编自演为主,创作演出了现代戏《月下操练》、《送塘泥》、《采莲船》、《争肥记》、《齐走阳关道》及传统戏《追舟》、《双下山》等剧目。
表演上吸收京剧艺术形式,唱、念均用宿迁方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富有地方色彩,令人耳目一新。与此同时,双庄、耿车乡和果园场也先后成立了淮红戏业余剧团。
1960年1月,霸王乡业余淮红剧团,参加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现代戏《送塘泥》,获得了好评。宿迁成立专业淮红戏剧团。同年,将霸王乡业余淮红戏剧团,办成实验性质的专业淮红戏剧团,并首排《太平图》。
改革开放后,李兆益、梁生安、杨邦彦等,花费一年时间,对淮红剧音乐,再次进行挖掘整理,研讨其唱腔、伴奏特色,并在《插路标》、《出礼》、《二憨送布》等剧中,加以实践,使原有曲牌有了新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县京剧团用淮红剧曲调,移植到花鼓戏《家庭公案》中去,作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淮红戏的伴奏主弦采用高胡,其他伴奏乐器有二胡、中胡、扬琴、琵琶、三弦,低音多用大提琴,吹管乐常用竹笛、唢呐、笙。主弦高胡的演奏,采取套子手法。其他乐器用托腔伴奏,就是随腔伴奏,有时采用反正弓拉法进行伴奏。
淮红戏的乐队伴奏时一般多用唱繁伴简、唱简伴繁的方法,使伴奏与唱腔音乐自然形成民间支声复调的效果。淮红戏的打击乐一般采用京剧的锣鼓经。
但在打击乐中,使用小碟子进行伴奏,风格独特。小碟子音高,选用与剧中主要曲牌调的高低一致或相近似。敲碟子的节奏比较丰富,变化也是多样的。
淮红戏的唱腔属于曲牌体的结构形式。它基本上是以满江红为主体曲牌,采用串腔手法,少部分为板腔体。有机地连缀若干个不同的民间曲牌,形成声乐套曲,演唱较为完整的故事。
在清曲中的一个重要的曲牌组合形式是五瓣梅套曲,必须用满江红开始,叠板、落板结束。这种组腔方式已成为淮红戏的基本规律。
淮红戏主要曲牌有满江红、凤阳歌、鸳鸯句、穿心子、上河调、小河调、剪剪花、小郎调、数落、罗江怨、银纽绿、关东调、八角鼓、魏调、杨柳青、鲜花调、八段锦、道情、莲花落、十杯酒、梳妆台、补缸、太平年、数落板、垛子赶板落腔等。
淮红剧在宿迁城乡及周边睢宁、新沂、沭阳、泗阳、泗洪、淮阴、涟水、灌南等地广为流传,深受人民群众喜爱。20世纪60年代,宿迁淮红戏同丹阳丹剧、海门山歌剧一起被誉为江苏戏曲“三枝花”。
淮红戏
㈥ 京剧和相声分别起源于什么时候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1] 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又称隔壁象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相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相声在两岸三地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㈦ 文革中的八个样板戏是那八部京剧
八大样板戏分别是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龙江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1、《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它的原创作者是黄泳江。《自有后来人》是一部以东北抗日联军为背景、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电影。
上世纪60年代,电影在全国上映,不久,该剧便由上海沪剧团改编为沪剧,接着由哈尔滨京剧院率先搬上京剧舞台,当时名叫《革命自有后来人》。
此剧是中国京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六十年代至今,众多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钱浩梁、刘长瑜、李维康、冯志孝、孙岳、王晶华、杜富珍、张岚等都曾先后参加演出。近几年来,青年团排演此剧,得到老艺术家们的指导,演出取得成功。
2、《智取威虎山》编剧陶雄、李桐森、黄正勤、曹寿春、申阳生(执笔);导演以陶雄为主,李仲林、李桐协助;乐队主要成员为王燮元、赵济羹等;舞台美术设计有幸熙、周凡等;主要演员有李仲林(饰杨子荣)、纪玉良(饰少剑波)、王正屏(饰李勇奇)、贺水华(饰坐山雕)等。
1958年8月首演于南京中华剧场,其后又在苏州、上海等地公演,广受观众欢迎。 这一稿《智取威虎山)的剧本曾于195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在上海京剧院以后的演出中,由沈金波饰少剑波,童祥苓饰杨子荣,唱做繁重。
3、《海港》1963年,江青插手上海的京剧现代戏创作,以需要一出写工人题材的戏为由,决定改编李晓民创作的淮剧《海港的早晨》为京剧。1964年由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石西民、市文化局副局长李太成具体负责。郭炎生、何慢、杨村彬编剧,取名《海港早晨》
4、《奇袭白虎团》该剧由李师斌、方荣翔、李贵华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副排长杨育才在金城战役中的英雄事迹编写,参照的是《志愿军英雄传》中《奇袭》一文,后经孙秋潮执笔加工。此剧的初创是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早在1955年就进行了首演。
5、《红色娘子军》本剧是六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创作演出的;是我国芭蕾舞按照周总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1964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首演时,周总理出席并邀请了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观看。
6、《白毛女》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改编 。艺术指导黄佐临,编导胡蓉蓉等。主要演员有顾峡美、蔡国英和凌桂明。后逐渐发展成大型舞剧。1965年首演。舞剧塑造了喜儿、大春、杨白劳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融汇了丰富的中国民间舞蹈。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典范。
7、《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讲的是1939年秋,在江阴县顾山镇对“忠义救国军”的战斗中,时任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刘飞,在战斗关键时刻,亲自率领警卫班向敌人发起冲锋,打退敌人进攻,但自己也身受重伤。
8、《龙江颂》1963年春,东南沿海(福建龙海)某地遇到特大干旱,龙江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到县里开会回来,向社员们传达了县委的指示,介绍了旱区的灾情。
县委决定在龙江大队堤外堵江抗旱。九龙江地势低,旱区地势高,如果筑起拦江大坝,挡住上游水流,逼江水改道,就可以把水送到旱区。
㈧ 有一个京剧叫淮山什么名
京剧《淮河营》为马连良马派经典剧目,大概剧情为:吕后拟夺汉室,惧宗室反对,遂骗出御史张苍保管的
刘氏宗谱, 当时烧毁,适淮河梁王刘通(一作刘长)命田子春向签相陈平索取宗卷,陈命张交出,张无卷拟自尽。张子秀玉早将真卷藏起, 吕后所烧乃副本;张闻知大喜,将真卷交与陈平。 刘通不知被吕后所害的戚姬是自己生母,蒯彻、李左车、栾布等前往说之,被囚。田子春又盗出宗卷证明,梁王才觉悟,联合七国及周勃、陈平、张苍等,一起扶助汉文帝刘恒即位,杀吕姓全族报仇,吕后焚宫自杀。
淮河营主要演的是李左车、栾布等三人去劝说刘长起兵讨吕,上面讲的是《十老安刘》的故事梗概。《淮河营》本是《十老安刘》的一部分,由于十老安刘时间过长,所以《淮河营》这出戏常常单独演出。
㈨ 剪纸的鼻祖剪纸是淮发明的
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版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权,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 。而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 ,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