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早的榴弹炮起源于什么时候
榴弹炮──榴弹炮是一种身管较短、弹道较弯曲的中程火炮,榴弹炮口径较大,杀伤威力大,并可打击山背后的目标。最早的榴弹炮起源于15世纪意大利,德国的一种炮管较短、射角较大、弹道弯曲、发射石霰弹的滑膛炮。16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爆炸弹。17世纪,在欧洲正式出现了榴弹炮的名称,它是指出身爆炸弹、射角较大的火炮。最先装备榴弹炮的是一支由荷兰裔士兵组成的英国部队。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榴弹炮有了很大发展。从17世纪到今天,榴弹炮的身管长度与口径之比由6─8倍加大到30─44倍,火炮最大射角由12 。加大至75 。,最大射程由1000多米增大至25 000米,现代火炮增程榴弹的射程可达到30 000米。在历史上和现代炮兵中,榴弹炮一直是使用量最大的炮种。
『贰』 榴弹炮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榴弹炮是火炮家族中的“老大哥”。15世纪时,在欧洲战场相继出现了一种炮管较短,发射石霰(xiàn)弹的滑膛炮,这就是最早的榴弹炮。后来,随着火炮的发展,人们给各种火炮起了不同的名字。由于这种火炮能够发射用于杀伤敌方作战人员、破坏敌防御工事和其他设施等的榴弹,人们便把它称为榴弹炮。
最初的榴弹炮是发射一种石头制的“开花弹”,它是把大圆石头的中间掏空,里面装上炸药,并安上信管,用以杀伤敌人和破坏敌方的防御设施。后来,榴弹炮开始采用一种带木制信管的球形铁制或铅制爆破榴弹。这种弹威力较大,能破坏敌人坚固的石质工事。
以后,英国什拉波聂里等人又研制成功了球形榴霰弹、群子弹等炮弹。它是在球形榴弹内预制许多破片或铁球,炮弹爆炸后高速飞出成群的破片和小球杀伤敌人,从而使榴弹炮的威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球形爆破榴弹和榴霰弹的杀伤面积较大,适合于杀伤敌人有生力量,也可用来攻城和破坏障碍物后的工事等目标。因此,榴弹炮多被各国军队用来装备攻城部队和要塞炮兵,后又多用于野外交战。
为了增大火炮的威力,19世纪中叶,意大利人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门发射长圆柱形弹丸的线膛炮,从而使炮弹威力、火炮射程和射击精度等大为提高。到19世纪后期,各国普遍把榴弹炮由前装滑膛炮改为从炮尾装填炮弹的后装线膛炮,而炮弹也由球形爆炸弹变成了长圆柱形炮弹。发射出的炮弹在空中能高速旋转,以保持飞行稳定。
首先改用后装线膛榴弹炮的是奥地利和英国。1859年,这两个国家就把后装青铜线膛榴弹炮装备于野战炮兵中。改为线膛榴弹炮后,火炮射程增大了1~1.5倍,射击精度提高了4倍以上。在1866年的奥普战争(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的战争)中,后装线膛榴弹炮充分显示了巨大威力。
1897年,法国人发明了反后坐装置,榴弹炮的结构由钢性炮架转变为弹性炮架,从而使榴弹炮的发射速度大为提高,成为当时作战中使用的速射炮。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榴弹炮被参战各国广泛采用,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叁』 火炮的原理是什么
火炮,发明于中国,是利用机械能、化学能(火药)、电磁能等能源抛射弹丸,射程超过单兵武器射程,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口径不小于20毫米(0.78英寸)的身管射击武器。
据史料记载,早在1163年,中国南宋军队就发明了最早的火炮——火石炮(霹雳炮),但仍有争议。黑龙江出土的元大德二年火炮则是最早的火炮文物。
火炮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火炮有多种分类方式。
按用途,可分为压制炮、高射炮、反坦克炮、坦克炮、舰炮、海岸炮和航空机关炮等。压制炮包括加农炮、榴弹炮、加农榴弹炮(加榴炮)、迫击炮和迫击榴弹炮(迫榴炮),有些国家将火箭炮也归入压制炮。
按弹道特性,可分为加农炮、榴弹炮、加农榴弹炮、迫击炮和迫击榴弹炮;
按运动方式,可分为自行火炮、车载炮、自运炮、牵引火炮、骡马挽曳火炮、骡马驮载火炮、便携式火炮和固定炮;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火炮
『肆』 加农炮、榴弹炮、迫击炮、有何区别!
我的理解:
加农炮:在火药的发明之后,加农炮的发展引起了攻城战的重大变革。加农炮是由一位德国僧侣于公元第14世纪发明的,早期的加农炮利用火药发射石块或铁球。加农炮迫使大部分的防御工事要重新设计,因为围绕大部分城市的直立高墙很容易被直接射击的方式破坏。这就是君士坦丁堡城墙的命运,一千多年以来它们已对抗过无数次的攻城战。加农炮很快地在战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拿破仑时代,法国士兵对加农炮的保养最好,因此常常能在战斗中占得先机。
加农炮是一种身管较长、弹道平直低伸的野战炮,它最早起源于14世纪,到16世纪时,欧洲人便开始把这种身管较长的炮称之为加农炮,当时身管长为16~22倍口径。18世纪,身管长一般为22~26倍口径。二次大战前后,口径在105~108毫米之间的加农炮得以迅速发展,炮身长一般为30—52倍口径,初速达880米/秒,最大射程30公里。
加农炮按口径可分为:小口径加农炮,75毫米以下;中口径加农炮,76~130毫米;大口径加农炮,130毫米以上。按运动方式可分为:牵引式、自运式、自行式和装载到坦克、飞机、舰艇上载运式4种。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舰炮、海岸炮均属加农炮之类。
简而言之,加农炮是一种古老的,水平发射的炮。
榴弹炮是一种身管较短,弹道比较弯曲,适合于打击隐蔽目标和面目标的中程火炮。榴弹炮口径较大,杀伤威力大,并可打击山背后的目标。最早的榴弹炮时起源于15世纪意大利、德国的一种炮管较短、射角较大、弹道弯曲、发射石霰弹的滑膛炮。16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爆炸弹。17世纪,在欧洲正式出现了榴弹炮的名称,它是指发射爆炸弹、射角较大的火炮,最先装备榴弹炮的是由荷兰裔士兵组成的英国部队。
榴弹炮弹道较弯曲,弹丸的落角很大,接近沿铅垂方向下落,因而弹片可均匀地射向四面八方。榴弹炮可以配用燃烧弹、榴弹、特种弹、杀伤子母弹、反坦克布雷弹、反坦克子母弹、末制导炮弹、化学炮弹、核炮弹、碎甲弹、制导弹、增程弹、照明弹、发烟弹、宣传弹等多种弹药,采用变装药变弹道可在较大纵深内实施火力机动。
榴弹炮是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之一,早在17世纪欧洲就把这种射角很大的炮称为榴弹炮,19世纪开始采用变装药,一次大战时炮身长为15~22倍口径,最大射程达14;2公里。二次大战中,炮身长为20~30倍口径,最大射程达18.、公里,初速为635米/秒,最大射角65”。目前,炮身长为45倍口径,英国的As90式155毫米自行炮正在研制52倍口径,最大射程为24公里,采用火箭增程弹可达30公里,初速为827米每秒,最大射角75”。我们又称这种长身管的榴弹炮为加榴炮。
迫击炮。。。。。。迫击炮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是支援和伴随步兵作战的一种有效的压制兵器,是步兵极为重要的常规兵器。如今,走过百年的迫击炮更像一个顽固的“老人”,冷眼看待各种高新技术兵器争奇斗艳,而自己却静静地占据着陆军装备的一席之地。
迫击炮是对遮蔽目标实施曲射的一种火炮,多作为步兵营以下分队的压制武器。其最大本领是杀伤近距离或在山丘等障碍物后面的敌人,用来摧毁轻型工事或桥梁等,也可用于施放烟幕弹和照明弹。
迫击炮的名称源于两方面:一是操作简便,弹道弯曲,可迫近目标射击,几乎不存在射击死角;二是炮弹从炮口装填后,依靠自身质量下滑而强迫击发,使炮弹发射出去。
看过亮剑吗,日军与中国军队使用的小钢炮就是啊!
『伍』 炮弹的发明和完善都经历了什么
所有早期的炮弹都不能爆炸,而是靠冲力来破坏或摧毁单个的目标。能爆炸的炮弹大约14世纪末才出现,但性能很差。在1421年攻克科西嘉的圣博尼法斯的战斗中使用了安有导爆索的炮弹,威尼斯人1376年在贾德拉也使用了这种炮弹。使用这种带导爆索的炮弹对炮手来说是极其冒险的:首先要在铜制或铁制的炮弹壳内装上炸药,再安上引线,将其点燃,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放进炮膛内。结果是许多炮筒部爆炸了,炮手也当即丧命。
1510年,又出现了铸造的整发弹和球形实心弹。这些炮弹由称作“榴弹炮”的特种火炮发射,弹上装有弹托装置,可以使“弹眼”和引信准确地对准炮膛轴线,朝向炮口。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时期,开始研究榴霰弹。直到18世纪晚期,人们都把炮弹称为“枪榴弹”,这个词原意指“石榴”,因为弹壳内的炸药看起来象无数的石榴籽。
英国人施拉普内尔于1784年发明了子母弹,里面装的炸药不多。而在此以前设计的炮弹都装药甚多,因为人们认为是用爆炸力量使弹片向四面八方飞散的。施拉普内尔的想法是只用足够的炸药炸开弹壳,让弹壳内的若干子弹以炮弹原来的速度继续向前飞。子母弹于1804年在苏里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应用,但由于炮弹在离开炮筒时要点燃炸药,给子母弹预点火,所以很难掌握时机。1852年,博克塞上校改进了这种炮弹,用铁片隔膜把炸药和引信与弹头隔开。他的炮弹在1864年开始使用,称为“隔膜弹”。
由于博克塞引进了时间准确的引信,从1867年起,标准炮弹有了很大的改进。1882年,黑色炸药首次为苦味酸所取代,接着梯恩梯又取代了苦味酸。1891年开始用无烟火药。至此,炮弹已发展成熟了。
炮弹的种类现代炮弹的种类繁多,达上千种。若按用途分,可分为主用弹、特种弹、辅助弹3种。
主用弹即直接杀伤有生力量和摧毁目标的炮弹,如杀伤弹、爆破弹、杀伤爆破弹(这3种俗称“榴弹”)以及混凝士破坏弹、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纵火弹、化学弹、霰弹等。特种弹即完成特定战术任务的炮弹。如发烟弹、照明弹、宣传弹、曳光弹、干扰弹、电视侦察弹等。辅助弹是部队训练和靶场试验等非战斗使用的炮弹。如训练弹、教练弹、试验弹等。
按装填物的类别,炮弹可分为常规炮弹、原子炮弹、化学炮弹、生物炮弹等。
按配用炮种可分为加农炮弹、榴弹炮弹、坦克炮弹、航空炮弹、高射炮弹、岸(舰)炮弹、迫击炮弹和无坐力炮弹等。
按装填方式可分为定装式炮弹和分装式炮弹。定装式炮弹的弹丸和药筒结合为一个整体,发射药质量固定不变,发射时一次装入炮膛。分装式炮弹根据有无药筒,可分为药简分装式和药包分装式。药简分装式炮弹发射时先装弹丸,再装发射装药,射速较慢,但能改变发射药量,以获得不同的初速和射程;药包分装式炮弹没有药筒,发射时将弹丸、发射药包和点具分3次装填,依靠炮闩来密闭火药燃气,其射速更慢。
按弹丸稳定方式可分为旋转稳定和尾翼稳定两类。旋转稳定炮弹由线膛炮发射,出炮口时获得高速旋转而产生陀螺效应,使弹丸稳定飞行。尾翼稳定炮弹可在滑膛炮或线膛炮上发射,利用其尾翼使气动力压心移到质心后面,形成稳定力矩以保持弹丸飞行稳定。
按弹径与火炮口径的配合可分为适口径、次口径和超口径3种。次口径炮弹的弹径小于火炮口径,初速高,有些穿甲弹和杀伤弹力提高威力和射程就采用这种结构。超口径炮弹的弹径大于火炮口径,弹丸露于炮口外,可获得较好的毁伤效果,如迫击炮弹、长榴弹等。
对付活动目标的末制导炮弹火炮对付的大多是固定的点状目标或集团群体目标,所以一般使用具有显著杀伤爆破作用的榴弹,如果要对付远距离的活动点状目标,普通炮弹就无能为力了。于是美国首先为其155毫米火炮研制成功了激光半主动末段制导炮弹——“铜斑蛇”。
发射这种“铜斑蛇”炮弹时,火炮就象发射普通炮弹一样,把末制导炮弹送到目标附近的上空,飞行到靠近目标的一定范围时,接收到来自目标反射的激光信号,开始制导飞行,直至命中目标。目标反射的激光信号靠另外一个激光目标指示器照射到目标上,所以是半主动式末制导炮弹。这种未制导炮弹集中了许多优点,如火炮初速高、弹丸飞行大部分时间靠自然弹道飞行、不会受到外来干扰、弹丸在飞行最后阶段可改变飞行弹道追踪目标以及命中精度高等,使大炮真正具备了攻击远程活动点状目标的能力。
炮弹的构成现代炮弹由弹丸和发射装药两部分构成。弹丸包括引信、弹体和装填物,用以杀伤有生力量和摧毁目标。引信是利用目标信息和环境信息,在预定条件下引爆或引燃弹体战斗部装药的控制装置。发射装药包括发射药、药筒、底火和辅助元件。发射药是发射弹丸的能源,药筒用来连接弹丸、底火和盛装发射药,保护发射药不受潮或损坏。发射时,筒体膨胀,与火炮药室贴紧以密闭火药气体。底火受火炮机械或电的作用发火,点燃发射药,产生膛压推动弹丸运动。
『陆』 火炮是何时发明的
据目前史料记载,早在1163年,中国南宋军队就发明了最早的火炮——火石炮(霹雳炮),但仍有争议。黑龙江出土的元大德二年火炮则是目前最早的火炮文物。
宋代是我国古炮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公元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北宋仁宗时期编纂而成的《武经总要》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古炮大全”。该书遍收历代上好的攻城兵器,其中辑录了10多种古代样炮,并附有火炮图形。
据考证,我国最古老的火炮要比欧洲现存最古老的火炮早半个世纪。13世纪中叶,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帝国军队挥师征战,能够打败交战国的主要原因,就是火炮武器的发展使用。
(6)发明榴弹炮扩展阅读:
火炮的发明过程:
东汉时期,魏国曾发明过一种抛石的机械,它可以把石块抛出很远以杀伤敌人。这种炮也称之为“石炮”,它是火炮的前身。
火炮的最初形式是火药箭,火药箭始于唐末宋初年间。即在箭头上附上火药,点燃后发射出去。我国历史上试制火炮的先驱者是公元1000 年的唐福和1002 年的石普,他们所制造的火箭、火球、火蒺藜,都是十分成功的。
金属炮的发明和制造,中间经过了100 多年的时间。由于火枪和突火枪的射程有限,人们想通过提高枪膛里的爆炸力,来延长其射程。但由于突火枪的枪管是由竹管做成的,爆炸力太小,装多了又会炸伤自己人。迟至元朝,终于出现用铜或铁铸成的筒式火炮,这类炮统称“火铣”,又因为它威力大,被人尊称为“铁将军”。
『柒』 中国自行火炮发展史
虽然我国拥有了新型自行加榴炮和卡车载加榴炮,但是由于其高昂的成本不能完全替代我国数量庞大的压制火炮,还需要一种性能不错的牵引加榴炮来替代我国目前大量装备的59-1式加农炮、66式152毫米加榴炮、60式122毫米加农炮。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末研制成功了45倍口径身管155毫米牵引加榴炮--W一88型,但是由于其固有缺点,该炮并没有进入炮兵装备序列。那么未来可供我国使用的牵引加榴炮就只有39倍径和52/54倍径155毫米牵引炮两个选择。52/54倍155毫米牵引加榴炮的重量普遍达到14吨以上,对于我国这样需要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机动的炮兵部队来说,其重量过于庞大;而同样采用52倍身管的“凯撒”155毫米卡车炮自重不过18吨多一点,却拥有了几倍于前者的机动性。39倍155毫米榴弹炮的战斗全重最轻只有6~7吨,与我国大量装备的59-1式130毫米加农炮重量相当。轻量型155毫米火炮更是达到了4吨,不仅可以牵引还可以用直升机吊运。
综上所述,39倍身管、18.8升药室的榴弹炮比较适合我们,满足我们未来对于牵引榴弹炮的需要。M198型155毫米榴弹炮通过炮架采用大量轻合金来实现火炮减重,但由于使用了较大制退效率的制退器使得炮口冲击波严重,炮兵工作环境恶劣。为了改善炮兵工作环境,我国39倍榴弹炮在炮架采用轻合金的同时,必须注意炮口冲击波的影响。采用二维后坐技术来承受更大的后坐力,以便使火炮得以试用制退效率较小的制退器。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我国39倍牵引榴弹炮的重量应该可以达到6吨以内。
假如我国未来要发展轻量型155毫米榴弹炮,无非就是在上述两种火炮设计思路选择其一。我国曾经研制了全液压炮架的122毫米试验榴弹炮,最终由于液压管路的易损性而将其放弃,因此在超轻量155毫米榴弹炮上采用液压炮架的可能性不大。虽然采用钛合金方案的成本较高,但是可靠性和炮重上都较液压炮架有较大优势,笔者更倾向采用钛合金炮架。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我国来说,6吨左右的39倍155毫米牵引榴弹炮和更轻量型155毫米榴弹炮两者不能互相替代。从目前M777的情况来看,在实现了轻量化后,其射击精度和射击稳定性不如M198型牵引榴弹炮.
『捌』 世界上第一门榴弹炮是谁发明的
世界第一门真正的迫击炮则诞生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期间,发明者是俄国炮兵大尉尼古拉耶维奇。当时俄国与日本为争夺中国的旅顺口而展开激战。 俄军占据着旅顺口要塞,日本挖筑堑壕逼近到距俄军阵地只有几十米的地方,俄军难以杀伤日军。于是尼古拉耶维奇便试着将一种老式的 47mm海军臼炮改装在带有轮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一种长尾形炮弹,结果竟然有效杀伤了堑壕内的日军,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这门炮使用长型超口径迫击炮弹,全弹质量11.5kg,射程为50~400m,射角为45 °~65°。这种在战场上应急诞生的火炮,当时被叫作 “雷击炮”,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迫击炮。 据统计,二战期间地面部队50%以上的伤亡都是由迫击炮造成的。 世界上最大的迫击炮“利特尔·戴维”就诞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现存放于美国马里兰州军械博物馆。该炮的口径为 914mm,炮筒质量为65 304kg,炮座质量为72 560kg,发射的炮弹质量约为1 700kg。它是为当时盟军正面攻破德军“齐格菲”防线而秘密设计制造的。然而,这门独一无二的迫击炮刚刚造好,战争就结束了。因此该炮还没有来得及放一炮,就宣布退役了。
求采纳
『玖』 炮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元朝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的铜炮,这是现在已经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大回炮。
小说答中的一声炮响,指的不是作战用的炮,你问的是大炮还是? 唐朝晚期才正式发明的火 药,而在汉末,尤其是在三国演义的评书中,常会出现“某某方向突然一声炮响,杀出一队人马来”,这里的炮其实不是爆竹,更不是大炮而是一种瓦制作的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