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可载人风筝发明于什么朝代

可载人风筝发明于什么朝代

发布时间:2021-08-03 16:40:56

Ⅰ 风筝可能始于什么朝代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
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Ⅱ 风筝源于哪个朝代

春秋时期。 2、简介 风筝是由古代中国人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Ⅲ 风筝起源于什么时代

风筝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现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认为风筝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研究者多以先秦古籍中所载墨子、公输子制“木鸢”一事为依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公输子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引《朝野佥载》:
“公输般亦为木鸢以窥宋城。”

这些资料记录了中国最早的飞行器——木鸢。有些研究者将木鸢视为“纸鸢”的前身,而纸鸢已被确定为风筝的前身,因此认定木鸢即风筝的滥觞,并得出了风筝起源于墨子、公输子所处时代——春秋战国的结论。

近年来,国内刊物上介绍风筝的文章——李乔的《风筝小史》、楼飞甫的《清朝话风筝》、江汉生的《凌空彩鸢系人心》等文,也多持上说,都认为木鸢“多半是最早的风筝了。”“至迟在春秋时代我国就发明了风筝。”

但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异议的焦点集中在下述3个方面:第一,对记载墨子、公输子造木鸢的文献本身提出了疑问,牵涉到《韩非子》的成书年代和成书过程以及文献所反映客观内容的真伪等问题,认为此说有待于研究。例如姜长英在《中国风筝简史》中就指出:

“说最早的风筝是春秋时期的木鸢,此说把风筝的起源又向前推进了300多年,但其可信程度恐怕不如旧说。”

第二,对木鸢的飞行能力也有人提出疑问。最早发难的是汉代的王充,他在《论衡》中指出:“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下,增之也。”王充的论断在历代研究者中有一定代表性。此说的前提是默认了木鸢会飞这一事实,然后断定它不可能飞行3天。继而人们要问:木鸢能飞多高呢?能飞多远呢?直到目前,这一问题尚未解决。第三,针对飞行器类别划分发生了分歧。有人认为:风筝与木鸢虽然都属于飞行器,但二者的性质不同,木鸢属于“扑翼飞行器”,即靠煽动翅膀,拍打空气飞行;而风筝则属于“定翼飞行器”,依靠自身与空气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升力飞升;这两种飞行器有质地区别。因此不能把木鸢视为风筝的前身。

这样,风筝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立论就显得有些疑问了。

第二种观点认为风筝起源于秦末汉初,已有2100年左右的历史。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历史上有关韩信制作风筝的传说。最早记述这一传说的古籍是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该书第八卷的风筝条目这样写道:

“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稀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俗以穿地隧入宫中也。盖昔传如此,理或然矣。”

虽然这里的“昔传如此,理或然矣”,已表明作者是在做推测,但这种推测仍为后人多次引用,屡见于历代文人笔记、杂谈。这一传说的影响之大又超过“木鸢说”。台湾省的中国文化学院编纂的《中文大辞典》在纸鸢条目中写道:

“相传为韩信所作。”

根据传说而得出的结论难免软弱无力,而韩信造风筝的传说又难以证实。因此,早已有人觉得这种说法靠不住。清人魏崧在《壹是纪始》一书中例举了《事物纪原》所载关于韩信造纸鸢的传说之后指出:此事“俱不见史传。”《七修类稿》中也说“俱不见史传”、“且无理焉”。现代有些研究者则认为传说的内容只能供参考,不可做实据。加之高承所处时代去汉较远,难免有以讹传讹之嫌。因此,风筝源于汉初的立论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第三种观点认为风筝始于五代。这种观点在清代较为流行。魏崧在《壹是纪始》中否定了韩信造风筝的传说,与此同时,明确指出:“纸鸢始于五代。”《七修类稿》也确认:“其为李业所创无疑。”近人徐柯在《清稗类钞》中也此特说:“风筝,纸鸢也,五代时,李业于宫中作纸鸢。”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观点呢?原因是受了史书的影响。《五代史记》中的《李业传》说:

“帝方与业及聂文进、后赞、郭允明等狎昵多为,瘦语相诮,戏放纸鸢于宫中,太后数以灾异戒,帝不听。”

这里指的是汉隐帝刘承佑(公元948~950)与李业等人在宫中猜谜语、放风筝的史实。这段史实被引作风筝的渊源,成为“纸鸢自五代始”的依据。其实,在五代之前的史书中也有关于纸鸢的记载,只是研究者未详检而已。清代翟灏在《通俗编》中修正了前人的偏颇,指责那些视前史而不见的观点“谬矣”。现代研究者比较一致地认为风筝的起源年代不是五代。李业所造的纸鸢是用于娱乐的,标志着风筝的日趋普及和向玩具转化的趋势,因此,风筝的诞生必定在五代之前。

第四种观点认为风筝起源于南北朝。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风筝起源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所依据的文献资料共有三项。文献之一见于《南史·侯景传》:

“平荡之事,期望援军,既而中外断绝,有羊车儿献计,作纸鸦,系以长绳,藏敕于中。简文出太极殿前,因西北风而放,冀得书达。群贼骇之,谓是压胜之术,又射下之,其危急如此。

纸鸦即纸鸢;简文,是梁朝简文帝萧纲。其时正值侯景叛乱攻打梁朝南京台城之际,时在梁武帝太清三年即公元549年。文献之二见于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62:

“武帝太清三年,有羊车献策作纸鸱。胡三省注:纸鸱即纸鸢也,今俗谓之纸鹞。”

这一记载与《南史》所载是一回事。

文献之三见于《北史》列传“彭城王勰”:

“世哲从弟黄头,使与诸囚自金凤台各乘纸鸱以飞,黄头独能至紫陌乃附。”

这里所记是北齐文宣帝滥杀元氏家族时诸元乘纸鸱逃命的情景,事在文宣帝天保十年即公元559年,距梁武帝太清三年事仅十年。从“诸囚”、“各乘”的词义来看,可知当时不只是一两具纸鸱,而飞行较远的只有“黄头”那一具。

这些文献资料均见于正史,与墨子、公输子造木鸢和韩信造风筝的传说相比,可靠程度更高,深为研究者所重视,故成为风筝起源的重要依据。30年代金铁庵著有《风筝谱》一书,书中写道:

“此物在最先当名为纸鸱,其创制犹远在梁武帝时。”

近年,叶又新在《风筝》一文中也引用《资治通鉴》与《北史》为证而断言:

“这都说明距今1500年前,不仅已有风筝之存在,而且还作了载人的实验。”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四说的依据仅为有限的古籍资料,尚未有遗留下来的实物发现,间接的形象资料如绘画、陶瓷纹饰中的风筝形象均见于唐宋以后各代。新的发现与探讨只好俟诸异日。

这四种观点,虽瑕瑜互见,但不失为各家之言,相比之下还是第四种意见较为翔实可靠,其他三说难免有所据未详之嫌。因此,拟定中国风筝起源于南北朝之前,或者说,关于风筝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北朝。

Ⅳ 载人的风筝最早是在什么时候

风筝探源

□2001年,美国人莫琳·克莱门斯提出了古埃及人利用风筝搬运
大块石料修建了金字塔的假想。
□工程地质学家科林·里德随即提出了质疑:“克莱门斯假想的
最大问题,就是古埃及的史料中从未提及风筝。”
□而根据古文献记载,公元前1250年,中国人曾经用风筝传递信
息或向敌人投掷燃烧物……

2001年,美国软件顾问莫琳·克莱门斯在翻阅有关古埃及建筑物
的书籍时,发现了一幅图画,上面的人手握绳子一样的东西,通过机
械装置和空中的鸟状物相连。她推断鸟状物可能是巨大的风筝,人们
正在用它提升重物,并由此提出了古埃及人利用风筝搬运大块石料修
建了金字塔的假想。
然而,曾经参与埃及吉萨高原测绘的美国工程地质学家科林·里
德却表示质疑:“克莱门斯假想的最大问题,就是古埃及的史料中从
未提及风筝。”但她强调,“根据古文献记载,公元前1250年,中国
人曾经用风筝传递信息或向敌人投掷燃烧物。”

■中国最早的风筝出现在何时,又是谁发明的?

1977年,中国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发掘,出土的漆箱盖上有一
幅图,画面上一个人站在两棵树中间,手持弓箭,从树上射下一只大
鸟。
专家介绍说,这是“弋射图”,反映了一种古老的狩猎方式,通
俗地讲,弋射就是用绑着线绳的箭射击飞鸟。
山东大学的刘敦愿教授,1990年看到一幅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的汉代青铜器上拓制的“弋射图”时,突发灵感,提出了让人意想不
到的新见解。对此南京博物院民俗研究所所长徐艺乙介绍说,刘先生
的假设是根据一幅汉画,画上有一组人,在用弓箭射击大雁,被射中
的大雁没有死,带着有牵引线的弓箭一块前飞,一直到从空中掉下来,
所以刘先生认为这个也有可能是风筝的起源。但这作为风筝的起源,
它的时代大概也就是汉代。
从曾侯乙墓的发掘情况看,“弋射图”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了,而刘敦愿提出假想依据的弋射图却是汉代的。因此,如果把“弋
射”看成风筝的雏形,风筝出现的时间就不应该是汉代,而是更早的
战国时期。
2003年夏天,带着对风筝起源的浓厚兴趣和极大困惑,我们来到
了承办过20届世界风筝会的山东潍坊。
在那里,一尊造型奇特的鲁班雕像首先引起了我们的好奇。鲁班
手里握的既不是铁锯,也不是板斧,而是像鸟一样的器物。潍坊市如
此塑造鲁班,究竟有什么用意?在这里还经常看到“鸢”字,其他地
方难得一见的这个字,潍坊市却使用得非常普遍。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尊造型奇特的雕像、一个古奥难懂的汉字,都与鸟有着或多或
少的联系,这要追溯到一次意义非凡的风筝盛会。1988年,来自13个
国家和地区的风筝代表团齐聚潍坊,举办盛大的世界风筝会。代表们
肩负着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从法国迪埃普、美国西雅图、中国潍坊等
城市中推选出惟一的“世界风筝都”。所有参选城市的风筝制作水平
旗鼓相当,申报“世界风筝都”的竞争非常激烈。正当评委们举棋不
定的时候,潍坊市出人意料地推出了惊人之举——亮出“公输般”这
张底牌,做了一篇漂亮“文章”,并最终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世界
风筝都”的称号。(公输般,又称公输子,春秋末年战国初期的鲁国
人,因此后世又叫他鲁班。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发明了锯子等很多
工具,被后世尊称为木工祖师。)
他们围绕西汉时期《鸿书》里“公输般制木鸢以窥宋城”的记载
进行了一番巧妙发挥。“鸢”读“渊”,人们常说的老鹰。而“公输
般制木鸢”的意思是,鲁班曾经用木头制造了鹰一样的器物。另外,
《墨子》里也记载到:“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不难想象,木鸢和
木鹊,都是类似飞鸟的仿生器物,称谓虽然有差异,形体却和风筝非
常相似。
因此,潍坊的学者们认为,鲁班制造的木鸟是风筝的早期形态。
换句话说,是鲁班制造了中国最早的风筝。

■潍坊学者的观点,使“木鸟能不能飞起来”成为学者们探讨的
又一个焦点。

《墨子》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也就是说:鲁班制造的木鸟连续飞行了整整3天。用木头做的大鸟,
仅仅依靠风力而不借助机械动力就能在空中飞行,如此离奇之事,除
文献记载外,人们并未亲眼见过。对这一点,东汉学者王充曾经做过
考证。他认为,鲁班的木鸟在空中飞行,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说
飞了3天不降落,就未必可信了,很可能是后世文人的添加附会。
风筝研究专家孔祥泽认为,风筝有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受风
和泻风,受风和泻风如果没有达到停匀的程度,就不可能飞起来。
潍坊的孙继和,干过16年木工,从小就迷恋风筝。2003年,他费
时3个月,全部采用竹木材料制造了一只“木鸢”。这只木鸢,重约
二斤半,两翼展开将近3米宽,高0.7米。孙继和准备把木鸢放飞到
天空去。试验地点选在了潍坊的潍北放飞场,风力大概三级半。第一
次放飞,可能由于风向不稳,木鸢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比较短暂,不足
以说明问题。在人们的期待中,第二次,木鸢平稳升空了,并且持续
了15分钟。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木鸢实物第一次成功飞行。它验
证了古老文献具有较大的真实性,某种程度上回答了一个多年来悬而
未决的谜题——“木鸟能不能飞起来”。由此也可以推断,鲁班制作
的木鸟,不仅能飞起来,在风力允许的情况下飞行3天不降落,也是有
可能的。
因此,鲁班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风筝、风筝起源于春秋时期
的鲁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境内,这些判断是比较真实可信的。

■风筝演变为玩具是唐代以后的事情。历史上,人们曾经赋予它
种种用途。

相传,韩信曾经用风筝线绳测量叛乱地点到未央宫的距离,企图
挖地道袭击皇宫。《北史》记载,唐朝将领张丕,被田悦率领的叛军
团团围困在临名城里,情形十分危急。为搬取救兵,他绞尽脑汁,最
终决定用风筝传信告急。风筝飞了一百多丈高,经过叛军阵地,敌人
乱箭齐发。幸运得很,风筝把求救信顺利送到了援兵那里,很快解了
围,被围将士得以死里逃生。
明朝的“神火飞鸦”被誉为现代火箭的雏形,其外形如同古代的
木鸢,与火箭捆绑到一起,在作战时大显神威。神火飞鸦在军事上的
应用,可以算得上是人们对风筝外形的改进和功能的进一步延伸。
《汉书》记载,当了皇帝的王莽“网罗天下异能之士……或言能
飞,一日千里,可窥匈奴。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环引
纽,飞数百步坠”。这个异能之士自称能够一日千里地飞行,可以去
窥探匈奴。他用大鸟的羽毛做成了翅膀,头和身体也沾着羽毛,并配
置了机关。从高处一路冲飞而下,飞行几百米后坠落。
戴念祖认为,王莽下面募集的很多能士,说他们能从某一个高处
往下面飞下来,那也该属于风筝,但是它属于比较大的风筝,能够载
人飞行了,应该说这是历史上最早的载人风筝。
《汉书》是正史,它的作者班固离王莽时代仅仅几十年的时间,
因此没有人怀疑这段记载。一些学者把王莽时期那个会飞的人,看作
是近代出现的滑翔运动创始人。因为,19世纪之前,西方热衷于扑翼
飞行的人们才开始更多地关注固定翼。那时,人们研究发现:鸟类上
下扑动的翅膀,解决了上升力和推动力的问题。而在蓝天上飘飞的风
筝,借助人们拉动线绳的力量以及合适的风力,同样可以解决上升力
和推动力的问题。也就是说,飞行器的扑翼完全可以用固定翼替代,
并且效果更理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对利用固定翼解决飞行
动力和升力的系统研究。
也正因为如此,世界上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风筝是人类历史上最
早的飞行器。

■今日风筝的负重尝试,更给人们提供了直观而又生动的参照。

2003年夏天,潍坊的风筝爱好者较为完整地进行了一次风筝负重
表演。他们使用的龙风筝长70米、自身重量约5公斤。风筝将要负载
的重物是一个“模特”和沙袋。沙袋的重量是34公斤,它和模特的重
量之合为45公斤。
表演共分两步,首先把这个11公斤的模特拴在风筝的线绳上,看
看能否把它带上天空。在负载了模特的基础上,增加一个34公斤的沙
袋,终于,在风力3级半的情况下,这只70米长的龙风筝把45公斤重
物平稳地携带了20多米高,持续时间大约有10分钟。
当然,以这样的表演,去印证风筝载人飞天的记载或许不够严谨,
但它至少给人们提供了直观而又生动的参照,某种意义上证明了那些
风筝带人上天的古老记载是较为可信的。

Ⅳ 风筝起源于什么时期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参考:
http://ke..com/view/3357.htm?fr=ala0_1_1

Ⅵ 风筝起源于什么年代,谁发明的,为了纪念什么。

风筝为中国人发明,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有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十三世纪时,义大利马可波罗自中国返欧后,始传到世界各地.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於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於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1980年,风筝开始广受喜爱,除原来双线外,并演变成三线,四线的技术风筝或特技风筝. 风筝真正的考起源,现在已无法证。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或「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约纪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墨子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班),<墨子�6�4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鸿书>上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最初风筝常被利用为军 事工具,用于三角测量信号、天空风向测查和通讯的手段。就如春秋时期,鲁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向(一说张良用风筝系人吹箫)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候景围困,城墙被包围。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候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时,候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相传在公元前五世纪时,希腊的阿尔克达斯就发明了风筝,可惜后来失传。直到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 又从其它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纪才传至欧洲。 美 国也有放风筝的故事,当时的人们以为雷电与闪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惧,富兰格林则利用风筝,证明了雷电与闪光是空中放电的现象,而发明了避雷针。

Ⅶ 风筝起源于哪个时代

第一种认为风筝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研究者多以先秦古籍中所载墨子、公输子制“木鸢”一事为依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公输子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第二种观点认为风筝起源于秦末汉初,已有2100年左右的历史。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历史上有关韩信制作风筝的传说。最早记述这一传说的古籍是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该书第八卷的风筝条目这样写道:

“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稀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俗以穿地隧入宫中也。盖昔传如此,理或然矣。”第三种观点认为风筝始于五代。这种观点在清代较为流行。魏崧在《壹是纪始》中否定了韩信造风筝的传说,与此同时,明确指出:“纸鸢始于五代。”《七修类稿》也确认:“其为李业所创无疑。”近人徐柯在《清稗类钞》中也此特说:“风筝,纸鸢也,五代时,李业于宫中作纸鸢。” 第四种观点认为风筝起源于南北朝。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风筝起源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所依据的文献资料共有三项。文献之一见于《南史·侯景传》:

“平荡之事,期望援军,既而中外断绝,有羊车儿献计,作纸鸦,系以长绳,藏敕于中。简文出太极殿前,因西北风而放,冀得书达。群贼骇之,谓是压胜之术,又射下之,其危急如此。

纸鸦即纸鸢;简文,是梁朝简文帝萧纲。其时正值侯景叛乱攻打梁朝南京台城之际,时在梁武帝太清三年即公元549年。文献之二见于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62:

“武帝太清三年,有羊车献策作纸鸱。胡三省注:纸鸱即纸鸢也,今俗谓之纸鹞。”

这一记载与《南史》所载是一回事。

Ⅷ 风筝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说起风筝的起源,那是古远的年代以前的事情。由于受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能流传到现在的历史痕迹并不多见。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风筝起源于先秦时代。此据有《韩非子 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另据为《鸿书》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曰:“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因墨子与鲁班同是鲁国人,据此说推断风筝鼻祖“木鸢”发源于齐鲁一带。近代持此说的还有曹雪芹,在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这样写道:

观夫史籍所载,风鸢之由来久矣,可征者实寡,非所详也;惟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飞之说,或无疑焉。盖将用之负人载物,超险阻而飞达,越川泽而空递;所以辅舆马之不能,补舟楫之不逮者也。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无所传。

第二种说法是,韩信是风筝的发明者。依据是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 卷八纸鸢》中说: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郗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盖昔传如此,理或然矣。

第三种说法认为风筝的发明年代在南北朝时期,即羊车儿之说。支持此说的文章引用的不少,在《资治通鉴》是这样描述的:高州剌史李迁仁、天门太守樊文皎,将援兵万余人至城一。台城与援军信命已绝。有羊车儿献策,作纸鸱系以长绳,写敕于内,放以从风,冀达众军,题云:“得鸱送援军,赏银百两。”太子自出太极殿前乘西北风纵之。贼怪之,以为厌胜,射而下之。

第四种说法是:风筝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的。所见文著有明代陈沂在《询刍录 风筝》中这样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第五种说法是由柴茂智先生和刘忠先生在其合著的《风筝的制作与和放飞》一书中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见解。他们认为,风筝的直系祖先不是木鸢,而是测风的鸢旗。鸢旗缘于以鸟羽测风。

Ⅸ 风筝的发明人是谁

第一种说法认为,风筝起源于先秦时代。此据有《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另据为《鸿书》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曰:“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因墨子与鲁班同是鲁国人,据此说推断风筝鼻祖“木鸢”发源于齐鲁一带。近代持此说的还有曹雪琴,在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这样写道:观夫史籍所载,风鸢之由来久矣,可征者实寡,非所详也;惟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飞之说,或无疑焉。盖将用之负人载物,超险阻而飞达,越川泽而空递;所以辅舆马之不能,补舟楫之不逮者也。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无所传。
第二种说法是,韩信是风筝的发明者。依据是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卷八纸鸢》中说: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郗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盖昔传如此,理或然矣。
第三种说法认为风筝的发明年代在南北朝时期,即羊车儿之说。支持此说的文章引用的不少,在《资治通鉴》是这样描述的:高州剌史李迁仁、天门太守樊文皎,将援兵万余人至城一。台城与援军信命已绝。有羊车儿献策,作纸鸱系以长绳,写敕于内,放以从风,冀达众军,题云:“得鸱送援军,赏银百两。”太子自出太极殿前乘西北风纵之。贼怪之,以为厌胜,射而下之。
第四种说法是:风筝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的。所见文著有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中这样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第五种说法是由柴茂智先生和刘忠先生在其合著的《风筝的制作与和放飞》一书中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见解。他们认为,风筝的直系祖先不是木鸢,而是测风的鸢旗。鸢旗缘于以鸟羽测风。

Ⅹ 风筝最早始于什么时候

中国风筝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现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认为风筝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研究者多以先秦古籍中所载墨子、公输子制“木鸢”一事为依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公输子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引《朝野佥载》:
“公输般亦为木鸢以窥宋城。”

这些资料记录了中国最早的飞行器——木鸢。有些研究者将木鸢视为“纸鸢”的前身,而纸鸢已被确定为风筝的前身,因此认定木鸢即风筝的滥觞,并得出了风筝起源于墨子、公输子所处时代——春秋战国的结论。

近年来,国内刊物上介绍风筝的文章——李乔的《风筝小史》、楼飞甫的《清朝话风筝》、江汉生的《凌空彩鸢系人心》等文,也多持上说,都认为木鸢“多半是最早的风筝了。”“至迟在春秋时代我国就发明了风筝。”

但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异议的焦点集中在下述3个方面:第一,对记载墨子、公输子造木鸢的文献本身提出了疑问,牵涉到《韩非子》的成书年代和成书过程以及文献所反映客观内容的真伪等问题,认为此说有待于研究。例如姜长英在《中国风筝简史》中就指出:

“说最早的风筝是春秋时期的木鸢,此说把风筝的起源又向前推进了300多年,但其可信程度恐怕不如旧说。”

第二,对木鸢的飞行能力也有人提出疑问。最早发难的是汉代的王充,他在《论衡》中指出:“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下,增之也。”王充的论断在历代研究者中有一定代表性。此说的前提是默认了木鸢会飞这一事实,然后断定它不可能飞行3天。继而人们要问:木鸢能飞多高呢?能飞多远呢?直到目前,这一问题尚未解决。第三,针对飞行器类别划分发生了分歧。有人认为:风筝与木鸢虽然都属于飞行器,但二者的性质不同,木鸢属于“扑翼飞行器”,即靠煽动翅膀,拍打空气飞行;而风筝则属于“定翼飞行器”,依靠自身与空气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升力飞升;这两种飞行器有质地区别。因此不能把木鸢视为风筝的前身。

这样,风筝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立论就显得有些疑问了。

第二种观点认为风筝起源于秦末汉初,已有2100年左右的历史。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历史上有关韩信制作风筝的传说。最早记述这一传说的古籍是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该书第八卷的风筝条目这样写道:

“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稀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俗以穿地隧入宫中也。盖昔传如此,理或然矣。”

虽然这里的“昔传如此,理或然矣”,已表明作者是在做推测,但这种推测仍为后人多次引用,屡见于历代文人笔记、杂谈。这一传说的影响之大又超过“木鸢说”。台湾省的中国文化学院编纂的《中文大辞典》在纸鸢条目中写道:

“相传为韩信所作。”

根据传说而得出的结论难免软弱无力,而韩信造风筝的传说又难以证实。因此,早已有人觉得这种说法靠不住。清人魏崧在《壹是纪始》一书中例举了《事物纪原》所载关于韩信造纸鸢的传说之后指出:此事“俱不见史传。”《七修类稿》中也说“俱不见史传”、“且无理焉”。现代有些研究者则认为传说的内容只能供参考,不可做实据。加之高承所处时代去汉较远,难免有以讹传讹之嫌。因此,风筝源于汉初的立论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第三种观点认为风筝始于五代。这种观点在清代较为流行。魏崧在《壹是纪始》中否定了韩信造风筝的传说,与此同时,明确指出:“纸鸢始于五代。”《七修类稿》也确认:“其为李业所创无疑。”近人徐柯在《清稗类钞》中也此特说:“风筝,纸鸢也,五代时,李业于宫中作纸鸢。”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观点呢?原因是受了史书的影响。《五代史记》中的《李业传》说:

“帝方与业及聂文进、后赞、郭允明等狎昵多为,瘦语相诮,戏放纸鸢于宫中,太后数以灾异戒,帝不听。”

这里指的是汉隐帝刘承佑(公元948~950)与李业等人在宫中猜谜语、放风筝的史实。这段史实被引作风筝的渊源,成为“纸鸢自五代始”的依据。其实,在五代之前的史书中也有关于纸鸢的记载,只是研究者未详检而已。清代翟灏在《通俗编》中修正了前人的偏颇,指责那些视前史而不见的观点“谬矣”。现代研究者比较一致地认为风筝的起源年代不是五代。李业所造的纸鸢是用于娱乐的,标志着风筝的日趋普及和向玩具转化的趋势,因此,风筝的诞生必定在五代之前。

第四种观点认为风筝起源于南北朝。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风筝起源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所依据的文献资料共有三项。文献之一见于《南史·侯景传》:

“平荡之事,期望援军,既而中外断绝,有羊车儿献计,作纸鸦,系以长绳,藏敕于中。简文出太极殿前,因西北风而放,冀得书达。群贼骇之,谓是压胜之术,又射下之,其危急如此。

纸鸦即纸鸢;简文,是梁朝简文帝萧纲。其时正值侯景叛乱攻打梁朝南京台城之际,时在梁武帝太清三年即公元549年。文献之二见于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62:

“武帝太清三年,有羊车献策作纸鸱。胡三省注:纸鸱即纸鸢也,今俗谓之纸鹞。”

这一记载与《南史》所载是一回事。

文献之三见于《北史》列传“彭城王勰”:

“世哲从弟黄头,使与诸囚自金凤台各乘纸鸱以飞,黄头独能至紫陌乃附。”

这里所记是北齐文宣帝滥杀元氏家族时诸元乘纸鸱逃命的情景,事在文宣帝天保十年即公元559年,距梁武帝太清三年事仅十年。从“诸囚”、“各乘”的词义来看,可知当时不只是一两具纸鸱,而飞行较远的只有“黄头”那一具。

这些文献资料均见于正史,与墨子、公输子造木鸢和韩信造风筝的传说相比,可靠程度更高,深为研究者所重视,故成为风筝起源的重要依据。30年代金铁庵著有《风筝谱》一书,书中写道:

“此物在最先当名为纸鸱,其创制犹远在梁武帝时。”

近年,叶又新在《风筝》一文中也引用《资治通鉴》与《北史》为证而断言:

“这都说明距今1500年前,不仅已有风筝之存在,而且还作了载人的实验。”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四说的依据仅为有限的古籍资料,尚未有遗留下来的实物发现,间接的形象资料如绘画、陶瓷纹饰中的风筝形象均见于唐宋以后各代。新的发现与探讨只好俟诸异日。

这四种观点,虽瑕瑜互见,但不失为各家之言,相比之下还是第四种意见较为翔实可靠,其他三说难免有所据未详之嫌。因此,拟定中国风筝起源于南北朝之前,或者说,关于风筝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北朝。

阅读全文

与可载人风筝发明于什么朝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