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华约中的苏式战壕系统是一种什么样的防御系统
在一战中,坦克是一种发展胜利的坦克出现在战争舞台上。由此围绕坦克作战运用产生了许多看法。。。一战后,保守的法国陆军实权派认为战壕战才是未来战争的发展方向,所以将坦克当成步兵的附属品,作为火力支援和钢铁堡垒,将其完全从属于步兵迁就步兵。。。而二战中,德军绕过马其顿防线,通过闪击战摧毁了大半个法国,证明了坦克作战必须遵循下述原则:
1,坦克必须集中使用才会产生最大的胜利。。。
2,坦克最大的作用不是用来突破前沿防御,而是用来突入到敌人纵深发展胜利的。。。虽然坦克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克服战壕铁丝网机关枪防御体系的。。。
3,坦克必须应用于适合它的地形。。。
4,坦克必须在其他兵种配合下完成作战任务。。。
其中,坦克运用发展最成熟的有两种理论——大纵深作战和闪击战。。。
所谓大纵深突击作战,是前苏联二战后直到苏联解体所一贯坚持的军事战略。并形成了以地面坦克突击为核心的完善的军事理论。。。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基础是二战以前前苏联图哈切夫斯基等人所提倡的突破口理论。。。所谓突破口理论就是:将进攻部分分为几个梯队,其中第一个梯队主要有步兵组成,在炮兵、航空兵火力准备之后,在诸兵种协同突破敌人防线,扩大并巩固突破口, 第二个梯队主要由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组成,主要任务是穿过突破口,并向纵深发展胜利。。。这是一个没有考虑到对手反应的静态模型。在实战中,当第一梯队突破突破口时,往往遭到敌人反冲击,封闭突破口,所以第二梯队还需付出很大的代价来继续突破。。。所以,这时候就分为两种看法,一种是等突破口还没有完全突破,但是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进展时,就投入第二梯队,协助第一梯队完成突破,并发展胜利。。。第二种看法是就是要第一梯队完成突破之后,拓展并巩固突破口之后,再投入完整的装甲部队发展胜利(所以又称为纯突破口理论)。。。而在战争实践中,往往采用第一种更有有利。。。而何时投入发展胜利的第二梯队是获得胜利与否,战果大小的关键,也是指挥官对战场战机把握能力的考验。。。当然,不是所有的指挥官都是天才,投入第二梯队的时机往往难以把握,所以,在二战中苏联的进攻梯队往往不是两个,而是三个甚至四个。。。
按照突破口理论,第一梯队是缺少装甲部队的,但是在第二世界大战中,由于苏联步兵缺乏足够的火力(由于素质等诸多原因,往往按照计划炮火准备做的还行,但是在投入步兵进行攻击的时候,缺乏协同)和防护缺乏攻坚能力。。。。所以,在实战中,往往用于打开突破口的第一梯队也装备有坦克自行火炮等大量装甲战斗车辆,所以一句话,坦克装甲车辆是大量需要的。。。
但是战争初期,中期,苏联的大纵深进攻并没有发挥(主要是被德国闪电战打得喘不过气来,处于战略被动)。。。但是大纵深防御确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莫斯科保卫战(纵深达数百英里,既然没有足够的反坦克火力和装甲力量,那么就用距离来防御巴,因为,坦克一次纵深进攻,会耗费大量的燃油,摩托小时弹药,也就是说,坦克不是核动力,每一次经过周密的作战准备之后,进攻距离是有限度的,将防御纵深扩大,那么敌人一次进攻难以突破防御,那么,战役就会陷入持久化之中,优势将随着时间向防御者转化。。。当然,也只有朱可夫对装甲战友深刻理解的人才会做出这么一个方案)。。。
在二战中突破口战术逐渐得到了完善,增加了诸如突然性等要求。比如利用黎明,技术(比如朱可夫的探照灯战术)营造突然性,利用佯动,佯攻等牵制迷惑敌人,突破口往往选择在适于装甲突击的地段,往往集中大部分兵力并在狭窄正面展开,航空兵炮火准备在战役发动时往往按照计划对突破地段进行火力准备,营造一种兵力火力压倒性的优势等等。。。前面说过,在苏德战场初期,苏军由于处于战略被动,不能有效的使用突破口战术,但是在战争末期,苏军的突破口战术才稍见成效。。。比如,白俄罗斯等连续发动的十次战役(我国的刘伯承元帅曾在南京军事学院讲解分析过)苏军对盘踞我国东北倭国精锐关东军的突击。。。而在战后,苏联为了谋求对北约的战略优势,将突破口战术发展成大纵深战略,即强调在宽大的正面上,实施多点(多个窄正面)突破造成敌人防线的崩溃,同时,快速向敌人纵深插入,切断敌人补给,占领交通枢纽政治中心,夺取机场,摧毁指挥通讯中心等。。。在核时代,集结在一起的兵力往往是个巨大的目标,很容易遭到敌人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打击。。。所以,集结
㈡ 战壕是谁发明的
战壕是由散兵坑演化来的.欧洲进入火药武器时代后,初排纵列作战的正规士兵外,出现散兵,就是不排队列作战的步兵,这些士兵相当与现在的侦察兵或者尖兵,他们一般监视敌人或者作战时会为自己挖一个小坑用来躲避炮弹,后来骑士战法退役了,没人愿意和敌人站在几十米开外对射,所以散兵坑被演化成战壕,用来保护士兵
㈢ 曾国藩发明一战术,剿灭了太平军,欧洲人学会后杀了1000万人,到底是什么战术这么厉害
太平军英勇善战,擅长近战,而清军拥有强大的火器,但是在近战发挥不优势,曾国藩针对太平军喜欢冲杀近战的特点,发明一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
所谓“结硬寨”,就是修筑碉堡、战壕等防御工事,步步蚕食太平军领地;所谓“打呆仗”,就是以防御工事为依托,抵抗、消耗太平军实力,同时谋求切断敌军粮道,最终达到耗死对手的目的。
最终,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成了一个特大号的“呆仗”。由于协约国国力雄厚,最终活活拖死了德国,就像清朝拖垮太平天国一样。而在这场“呆仗”中,双方有1000多万名军人战死。
曾国藩发明“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轻松的改变了战局。
㈣ 战争史上有哪些不起眼的小发明改变了战争形态呢
作为现代战争的一部分,工兵铲的出现把战争模式带进了令士兵们噩梦般的堑壕战。
早期步枪因为射速慢,每分钟仅能够发射两到三发,当然精确度也是相当感人。
因为早期步枪们的不争气,让呆板的线式战术因此风靡了17,18世纪的欧洲大陆。
这种战术有呆板呢?小编给各位演示一下,一个90人的3X30的方队,在滑膛炮的掩护下,踩着鼓手的鼓声,以每分钟74步,每步74厘米的速度向对方军阵前进,等双方的距离进入百步的时候,开始一起开枪,在百步范围内以最大杀伤敌人,接近后再以刺刀战的方式消灭对方。
之后各国的军队看到陆军神器的精彩表现后,便都有样学样,都为各自作战部队和工兵部队装备了工兵铲。
二战时,元首下令对工兵锹进行了改良,于是圆头锹和可折叠锹出现。同一时期的美帝工兵锹也是圆头的,它的锹头较宽弧度也比较大,锹柄末端为T字形结构,更方便抓握但是当做武器来用就不太方便了(没办法,美帝的堑壕战经验太少了)。小鬼子的工兵锹也赶潮流有圆头与三角头两种。老毛子的军锹为方头,前端尖锐,锹体两侧有较宽的刃口(这一看就是为了搏杀用。
㈤ 发明坦克的目的是什么
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在这场无法避免的战争中,机枪和火炮的大量使用,使战场变得异常残酷。尸横遍野的惨状也使英国的军事家欧内斯特·斯温顿上校心中极为沉重。看来,要面对敌军的机枪、大炮,又要能突破铁丝网和战壕,必须发明出一种全新的战斗武器。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斯温顿心中冒出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将一种较先进的履带式拖拉机装上钢铁外壳,宽大的履带使它在松软泥泞的地上畅行无阻,履带上凹凸不平的花纹可增加与地面的摩擦力,不容易打滑,此外,履带就像个大轮子,车体有多长,轮子就有多大。只要壕沟的宽度小于履带着地长的一半时,就可以轻松地涉水过河。在当时英国海军大臣邱吉尔的支持下,斯温顿上校和克劳姆普顿上校开始了新战车的研制。
㈥ 被称为“绞肉机战役”的是哪个战役
凡尔登战役。
在一战众多著名战役,1916年的“凡尔登绞肉机”的战役可以说是一战中破坏最大、更是人类史上最长的单一战役,为人类战争史揭开血腥新一页。
1916年2月21日,德军开始炮轰法国东部凡尔登镇,触发长达10个月的炮战,投入炮弹数目多达3200万枚,逾30万名士兵阵亡。这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的战役不仅是一战中破坏最大、更是人类史上最长的单一战役,且交战方首次把“大规模杀伤作战”的概念应用在战场上。
(6)发明战壕扩展阅读:
凡尔登战役历史背景:
1914年德国没有能取得迅速胜利,欧洲战场在西线形成胶着状态的战壕战,交战双方谁都不能前进一步。
1915年,德国的几次努力进攻都没有能够奏效。德国将军冯·法金汉认为如果对法国加强打击,迫使法军投入所有兵力,会使法国因消耗而亡。
他选择了位于默兹高地上的凡尔登要塞作为主要进攻点,凡尔登是法国东北部的一座小城市,是德国通往巴黎的主要交通要道,有“巴黎钥匙”之称。可以使法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㈦ 迫击炮是哪个国家发明的求解答
迫击炮由臼炮演变而来。1904年日俄戰爭的旅顺攻城战中,日军官兵离俄军战壕很近,普内通火炮和机枪无法发挥威容力。俄国炮兵军官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en:Leonid Gobyato)利用臼炮弹道高、射程近的特点,和旅顺城防司令康德拉坚科将军一道设计出了第一门迫击炮,其炮身为海军的47毫米臼炮,安装在轮式炮架上,便于推行。
然而戈比亚托发明的迫击炮是由海军臼炮改装而来,虽然射程近,但无法拆成可携带的部件,步兵小单位作战使用起来仍然不方便,因此没有得到广泛使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发明家温弗雷德·斯托克斯(en:Wilfred Stokes)爵士在1915年发明了斯托克斯式战壕迫击炮,现代意义上的可分解、便携带的迫击炮方告问世。
㈧ 挖战壕到底有啥用处 现代战争还需要么
先了解下战壕的构造
战壕是指一种作战的辅助工具。交战方处于对峙时,掘土成壕,可以防止从正面袭击过来的子弹和炮弹。战壕不可以挖直的,必须是w型的。不然一旦敌人进入战壕,延壕架起机枪就......,战壕的深度、宽度并不是定死的,但是一般要以可以掩护住人的整体为宜。
战壕不可以挖直的,必须是w型的
战壕坑道一般要有两个以上的出口,而且必须是弯曲的,坑道口应该向下倾斜(也是不能让人家轻易就扔进一个手榴弹或者一阵机枪。毒气也不容易灌进来)。防止被炸塌了全都活埋了,条件允许出口越多越好。并且要注意通风口的设置分布合理和隐蔽。深度根据对抗的敌火威力不同而有所不同。
战壕是指一种作战的辅助工具
战壕在实战中的运用
一般是步兵作战才挖战壕,大都是作为掩体和防线,特别是在双方对峙状态下挖战壕成为必然的选择。一战中没什么机械化部队,交战双方在战场上还是以战壕战为主,看看电影《战马》里战场的镜头就知道了,各种纵横交错的战壕,出了战壕就是满地的铁丝网阻挡步兵前进;二战中欧洲战场机械化部队多了,但是步兵依然是战场的主要战斗力量,该挖的还是要挖,毕竟十几万几十万人缠斗在一起总要有个位置躲子弹啊,苏德战场这种情况就很多,而在中国、东南亚、太平洋战场仍然还是步兵对抗步兵为主,战壕依然满地都是。
再往后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由于战场环境(朝鲜多山、越南多丛林)并不适合机械化部队施展,战壕还是跑不掉,再再往后到了中东那几次战争、第一次海湾战争以及之后的伊拉克阿富汗战争,机械化运动战逐渐成为主流。
战壕在一战和二战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空中精确打击也成为重要的攻击手段(科索沃战争北约连续空袭几十天,陆军根本就没干啥,战争就结束了),步兵的作用逐渐弱化,交战双方狂挖战壕的情况就没那么多了,而且交战人员的数量也锐减,基本没有一片战场几万十几万一战二战那种大兵团对抗,特别是美国参加的几次战争,由于压倒性的技术优势,战争的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步兵的战场主要是城市,面对的也是以游击战为主的抵抗,战壕由于不可移动因此显得不再那么必要,更多的时候是挖散兵坑。但是战壕并没有消失,作为对峙时的防守措施,在朝韩边境和克什米尔军事分界线依然包含有几百上千公里的战壕。
㈨ 战壕什么时候出现的
ˇ战壕是指一种作战的辅助工具.交战方处于对峙时,掘土成壕,可以防止从正面袭击过来的子弹和炮弹.兴起与热兵器时代。ˇ
ˇ由散兵坑演化来。美国南北战争(1861-65)和日俄战争(1904-05)都出现了堑(战)壕战,堑(战)壕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西线战场造成了最多的伤亡。ˇ
㈩ 一战中发明的武器
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英国人E.D.斯文顿在一起意外中发现,如果在拖拉机上装上火炮或机枪,它不就无敌了吗?1915年,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文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了坦克的样车。1916年生产了“马克”Ⅰ型坦克. 1916年9月15日,有60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当时为了保密,英国将这种新式武器说成是为前线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结果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这个单词的音译。
飞机 一般普遍认为是由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而有部分人认为是由克雷芒·阿德尔或阿尔贝托·桑托斯·杜蒙特所发明。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制造的飞机进行了成功的飞行,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重于空气的航空器的有动力、可操纵的飞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已用于作战,当时飞机的速度已达180~220千米/时,升限6000~7000米,航程400~450千米,轰炸机载弹量1000~2000千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的速度达到750千米/时,轰炸机载弹量可达10吨左右。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发动机由活塞式发展到喷气式,飞机的飞行性能显著提高;80年代飞机的升限已超过30000米,最大速度超过3倍音速,航程超过20000千米,最大载重量超过100吨。当然,飞机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更为惊人。不仅可以用于侦察、轰炸,而且在预警、反潜、扫雷等方面也极为出色。在20世纪90年代初爆发的海湾战争中,飞机的巨大威力有目共睹。当然,飞机在军事上的应用给人类也带来了惨重灾维,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毁灭性破坏。但是和平利用飞机,才是人类发明飞机的初衷。
H.S.马克沁发明的机枪。 马克沁1883年进行了原理性试验,1884年获得专利。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其口径为 11.43毫米,枪重 27.2千克,采用枪管短后坐 (19毫米)式自动方式,水冷枪管;采用容弹量为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可以接续,理论射速 600发/分,可以单、连发射击;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 100发/分。马克沁机枪结构复杂,采用水冷枪管较为笨重,帆布弹带受潮后可靠性变差,但在近代战争中曾被普遍使用。让马克沁机枪一举成名的战役要数一战索姆河战役。1916年7月,协约国军队为了报凡尔登战役的一箭之仇,在1916年7月1日发动了索姆河战役。英法联军凭着人多势众,像潮水一样跃出战壕冲向德军的阵地时,得到的是德军数百挺马克沁机枪的回应,英国军队一片片倒了下去,一天内竟死了整整6万人。到战役结束时,英法联军阵亡61.5万人,德军阵亡65万人,大多数人都倒在了马克沁机枪的火舌下,可以说欧洲整整一代人丧命于机关枪下。索姆河战役后,以马克沁机枪为代表的重机枪的威风持续了40年之久,对马克沁机枪的威力传出很多神话,其中一个说法就是在马克沁机枪阵地前的敌人没有一个活着回去的。
化学武器 是以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有生力量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逐步形成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制式武器的。化学武器大规模使用始于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wwⅰ)。使用的毒剂有氯气、光气、双光气、氯化苦、二苯氯胂、氢氰酸、芥子气等多达40余种,毒剂用量达12万吨,伤亡人数约130万,占战争伤亡总人数的4.6%。 第二次世界大战(wwⅱ)期间在欧洲战场,交战双方都加强了化学战的准备,化学武器贮备达到了很高水平。关于化学武器中剂的研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则是神经性毒剂;在亚洲战场,日本对我国多次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从wwⅱ结束至今,世界上局部战争和大规模武装冲突不断发生,其中被指控使用化学武器和被证实的有美侵朝战争、美侵越战争、原苏联入侵阿富汗等。80年代初开始的两伊战争,伊拉克在进攻失利、失去主动权的紧急时刻使用化学武器对扭转被动局面、最终实现停火发挥了重要作用。化学武器虽国际公约禁止使用的非常规武器。如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海牙会议,1925年日内瓦议定书以及前不久(1993)联大通过的全面禁止和彻底消毁化学武器公约等。我国政府和人民一贯主张禁止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严格恪守《公约》,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