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门镜发明者

门镜发明者

发布时间:2021-08-03 03:59:49

㈠ 镜子是谁发明

镜子
中国奴隶制社会初期正处青铜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青铜冶铸实践中,认识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并能人工的控制铜、锡、铅配比。古书《考工记》中记载 “金有六齐”,即合金的六种配比。其中最后一齐: “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就是制作铜镜用的配比。 “鉴”即是镜,含锡较高,是因为铜镜磨出光亮的表面和银白色泽,还需要有铸造性能以保证花纹细致。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 “透光镜”,它能反射出铜镜背后的美丽图案,因此引起世人的极大兴越。为了解开 “透光镜”之谜,国内外学者花了几百年时间进行研究探索,直到近代才发现,这是由于镜面在制造加工以后,有相对于背面图案的轻微不等的曲率,通过反射映出背面的图案。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制镜技术和对光反射特性深刻认识。

在欧洲古希腊、罗马时代,也是用一种稍凸出的磨光金属盘作镜,其不反光的一面刻有花纹,最早的镜子是带柄的手镜,到公元1世纪出现了可以照全射的大镜,中世纪时,手镜在欧洲普遍流行,通常为银制或磨光的青铜镜,中世纪时,装在精美的象牙盒内或珍贵的金属盒内的小镜子,成为妇女随身携带的时髦品,背面涂金属的玻璃镜子是12至13世纪之交出现的,到文艺复兴时期,纽伦堡和威尼斯已成为著名的制镜中心。

14世纪初,威尼斯人用锡箔和水银涂在玻璃背面制镜,照起来很清楚,15世纪纽伦堡制成凸透镜,是制玻璃球时在内部涂一层锡汞齐。

现代镜子是用1835年德国化学家利比格发明的方法制造的,把硝酸银和还原剂混合,使硝酸银析出银,附在玻璃上。一般使用的还原剂是食糖或四水合酒石酸钾钠。1929年英国的皮尔顿兄弟以连续镀银、镀铜、上漆、干燥等工艺改进了此法。

随着技术的进步 ,镜子的成本降低,各种各样曲面镜的出现,使镜子的使用日益广泛,具有了除映照仪容以外的更多的用途。如汽车上用的球面后视抛物面镜,在望远镜中用于聚集和在探照灯中用于反射出平行光的抛物面镜等。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嫫母,又名丑女。5000年前,黄帝为了制止部落“抢婚”事件,专门挑选了品德贤淑,性情温柔,面貌丑陋的丑女(封号嫫母)作为自己第四妻室。黄帝还说:“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轻色者,才是真贤。”5000年前,黄帝战蚩尤,降神农,平息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结束了野蛮时代,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才刚刚开始。制衣冠,造舟车,梳妆打扮也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那时,先民们为了整理自己的蓬头垢面,经常面对一盆水,或者站在平静的河边、水边,整理一番。所以,古籍书上记载,把这种“照镜”子,叫“鉴于水”。那么,这与嫫母有什么关系呢?
相传,人类使用第一面镜子就是嫫母发现制作。那时,黄帝宫里人经常站在水边映照自己的脸面,梳妆打扮。嫫母觉得自己长的丑,轻易不去水边梳妆打扮自己,每逢节日也不随便抛头露面。整天只知道在黄帝身边干活儿。有一次,彤鱼氏叫嫫母和她一起上山挖石板,嫫母二话没说,就随同彤鱼氏叫嫫母和她一起上山去了。嫫母气力大,挖石板比别的女人都快。不到半天就挖了二十多块。这时,太阳正当中午,阳光普射大地。嫫母突然发现石头堆里有一块明光闪闪的石片,阳光一照非常刺眼。嫫母弯腰用手轻轻从地里刨出来,拿在手中一看,不由得吓了一跳。这是什么怪物,自己丑陋的面孔全照在这块石片上。连她自己也觉得奇怪!她悄悄把这块石片藏在身上,回到黄帝宫里对任何人也没有讲这件事。她乘周围无人,又把石片取出来,发现石片的平面凹凸不平。照映在上面的面孔怪模怪样。嫫母到制作石刀、石斧的厂房,找了一块磨石,把石片压在上边反复磨擦,不大工夫,石片表面上全部磨平了。她用来一照,比刚才清晰多了。只是自己的面貌还是那样丑。她又磨了一阵子,拿起来再一照,自己仍然很丑。嫫母自言自语的叹息说:“看来面丑不能怪石片(镜子)。”从此以后,嫫母再也不去河边、水边去梳妆打扮了。每天早上起来,照着石片,收拾打扮一下自己,用后又悄悄藏起来。时间一长,嫫母也大意了。有一次嫫母帮助彤鱼氏在石板上烧肉,因火力过大,石板被烧炸了,飞起一块碎石渣,打破了嫫母的脸,血流不止。嫫母赶忙回去,拿出石片,照着自己脸上贴药。谁知,黄帝不知什么时候回来,轻手轻脚走到嫫母身后,发现嫫母一手拿着什么东西照着自己,一手向脸上贴药。黄帝走向嫫母身后,头贴近嫫母的肩膀,刚要仔细观看,不料,嫫母惊呼一声!她发现石片上出现了黄帝面孔。扭头一看,才知黄帝站在她的身后。黄帝问嫫母:“你手里拿着什么东西。”老实忠厚的嫫母,一听黄帝问话,知道此事绝不能哄骗黄帝,噗嗵一声跪在黄帝面前。嫫母把发现这块能照人的石片,从头至尾向黄帝诉说了一遍,恳求黄帝宽恕她。黄帝听罢,哈哈大笑,双手搀起嫫母说:“这是你一大发现,你不但没错,还立了一大功!”黄帝说罢 ,立刻叫来嫘祖,方雷氏,彤鱼氏,把嫫母这块能照见人面孔的石片拿出来,叫她三位妻室见识一番。嫘祖笑着说:“黄帝,怪不得很长时间不见嫫母去水边梳妆打扮,原来她有这个照人宝物。”彤鱼氏紧接着说:“黄帝,这个发现,应该给嫫母妹妹记一功!”黄帝兴奋地说:“当然要记一功!”
人类使用镜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此就开始了。
难怪,有一本《物原》古书上说:“轩辕作镜”。《轩辕内传》这本书上也说:“帝会王母,铸镜十二,随用而用。”《述异》这本书上也说:“饶州旧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类发明了铁镜和铜镜。4000年前,埃及出了古铜镜。随后我国也出土了青铜镜。秦汉以后,我国铜镜制造水平已闻名中外。铜镜不仅是梳妆、整容的用具,而且是造型优美的工艺品。

㈡ 眼镜是谁发明的啊

据资料介绍,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据说这项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明的。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身患近视和远视,1784年发明了远近视两用眼镜以免受频繁换两副眼镜的折磨。1825年,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艾利发明了能矫正散光的眼镜。有人认为,中国人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眼镜。尽管眼镜发明谁为先至今仍是个谜,但我国在明朝中期就出现了眼镜,却是不争的事实。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这时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我国早期眼镜的图像及实物资料存世不多。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明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有一老者戴着眼镜。清乾隆年间,我国已能生产眼镜,镜架为黑漆木框,装有系结的丝带,镜片由水晶磨制,至清嘉庆年,眼镜普及,张子秋在《续都门竹枝词》云:“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有趣的是,清代眼镜的深浅标度,是根据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来划分的,这在清史料笔记李光庭所著的《乡言解颐》中有记载。自13世纪人类发明镜片以来,一直用水晶玻璃磨制镜片,1937年法国发明了一种叫压克力的塑料眼镜片,虽不易破碎,但清晰度差。1954年法国依视路公司一位工程师从制作飞机座舱的材料中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树脂镜片,自此以后,这种镜片便成为世界镜片王国的至尊,一直沿用到今天。

㈢ 世界上第一副眼镜是谁发明的

据资料介绍,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据说这项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明的。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身患近视和远视,1784年发明了远近视两用眼镜以免受频繁换两副眼镜的折磨。1825年,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艾利发明了能矫正散光的眼镜。有人认为,中国人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眼镜。尽管眼镜发明谁为先至今仍是个谜,但我国在明朝中期就出现了眼镜,却是不争的事实。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这时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我国早期眼镜的图像及实物资料存世不多。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明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有一老者戴着眼镜。清乾隆年间,我国已能生产眼镜,镜架为黑漆木框,装有系结的丝带,镜片由水晶磨制,至清嘉庆年,眼镜普及,张子秋在《续都门竹枝词》云:“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有趣的是,清代眼镜的深浅标度,是根据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来划分的,这在清史料笔记李光庭所著的《乡言解颐》中有记载。自13世纪人类发明镜片以来,一直用水晶玻璃磨制镜片,1937年法国发明了一种叫压克力的塑料眼镜片,虽不易破碎,但清晰度差。1954年法国依视路公司一位工程师从制作飞机座舱的材料中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树脂镜片,自此以后,这种镜片便成为世界镜片王国的至尊,一直沿用到今天。

㈣ 镜子是谁发明的

中国奴隶制社会初期正处青铜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青铜冶铸实践中,认识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并能人工的控制铜、锡、铅配比。古书《考工记》中记载 “金有六齐”,即合金的六种配比。其中最后一齐: “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就是制作铜镜用的配比。 “鉴”即是镜,含锡较高,是因为铜镜磨出光亮的表面和银白色泽,还需要有铸造性能以保证花纹细致。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 “透光镜”,它能反射出铜镜背后的美丽图案,因此引起世人的极大兴越。为了解开 “透光镜”之谜,国内外学者花了几百年时间进行研究探索,直到近代才发现,这是由于镜面在制造加工以后,有相对于背面图案的轻微不等的曲率,通过反射映出背面的图案。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制镜技术和对光反射特性深刻认识。

在欧洲古希腊、罗马时代,也是用一种稍凸出的磨光金属盘作镜,其不反光的一面刻有花纹,最早的镜子是带柄的手镜,到公元1世纪出现了可以照全射的大镜,中世纪时,手镜在欧洲普遍流行,通常为银制或磨光的青铜镜,中世纪时,装在精美的象牙盒内或珍贵的金属盒内的小镜子,成为妇女随身携带的时髦品,背面涂金属的玻璃镜子是12至13世纪之交出现的,到文艺复兴时期,纽伦堡和威尼斯已成为著名的制镜中心。

14世纪初,威尼斯人用锡箔和水银涂在玻璃背面制镜,照起来很清楚,15世纪纽伦堡制成凸透镜,是制玻璃球时在内部涂一层锡汞齐。

现代镜子是用1835年德国化学家利比格发明的方法制造的,把硝酸银和还原剂混合,使硝酸银析出银,附在玻璃上。一般使用的还原剂是食糖或四水合酒石酸钾钠。1929年英国的皮尔顿兄弟以连续镀银、镀铜、上漆、干燥等工艺改进了此法。

随着技术的进步 ,镜子的成本降低,各种各样曲面镜的出现,使镜子的使用日益广泛,具有了除映照仪容以外的更多的用途。如汽车上用的球面后视抛物面镜,在望远镜中用于聚集和在探照灯中用于反射出平行光的抛物面镜等。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嫫母,又名丑女。5000年前,黄帝为了制止部落“抢婚”事件,专门挑选了品德贤淑,性情温柔,面貌丑陋的丑女(封号嫫母)作为自己第四妻室。黄帝还说:“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轻色者,才是真贤。”5000年前,黄帝战蚩尤,降神农,平息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结束了野蛮时代,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才刚刚开始。制衣冠,造舟车,梳妆打扮也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那时,先民们为了整理自己的蓬头垢面,经常面对一盆水,或者站在平静的河边、水边,整理一番。所以,古籍书上记载,把这种“照镜”子,叫“鉴于水”。那么,这与嫫母有什么关系呢?
相传,人类使用第一面镜子就是嫫母发现制作。那时,黄帝宫里人经常站在水边映照自己的脸面,梳妆打扮。嫫母觉得自己长的丑,轻易不去水边梳妆打扮自己,每逢节日也不随便抛头露面。整天只知道在黄帝身边干活儿。有一次,彤鱼氏叫嫫母和她一起上山挖石板,嫫母二话没说,就随同彤鱼氏叫嫫母和她一起上山去了。嫫母气力大,挖石板比别的女人都快。不到半天就挖了二十多块。这时,太阳正当中午,阳光普射大地。嫫母突然发现石头堆里有一块明光闪闪的石片,阳光一照非常刺眼。嫫母弯腰用手轻轻从地里刨出来,拿在手中一看,不由得吓了一跳。这是什么怪物,自己丑陋的面孔全照在这块石片上。连她自己也觉得奇怪!她悄悄把这块石片藏在身上,回到黄帝宫里对任何人也没有讲这件事。她乘周围无人,又把石片取出来,发现石片的平面凹凸不平。照映在上面的面孔怪模怪样。嫫母到制作石刀、石斧的厂房,找了一块磨石,把石片压在上边反复磨擦,不大工夫,石片表面上全部磨平了。她用来一照,比刚才清晰多了。只是自己的面貌还是那样丑。她又磨了一阵子,拿起来再一照,自己仍然很丑。嫫母自言自语的叹息说:“看来面丑不能怪石片(镜子)。”从此以后,嫫母再也不去河边、水边去梳妆打扮了。每天早上起来,照着石片,收拾打扮一下自己,用后又悄悄藏起来。时间一长,嫫母也大意了。有一次嫫母帮助彤鱼氏在石板上烧肉,因火力过大,石板被烧炸了,飞起一块碎石渣,打破了嫫母的脸,血流不止。嫫母赶忙回去,拿出石片,照着自己脸上贴药。谁知,黄帝不知什么时候回来,轻手轻脚走到嫫母身后,发现嫫母一手拿着什么东西照着自己,一手向脸上贴药。黄帝走向嫫母身后,头贴近嫫母的肩膀,刚要仔细观看,不料,嫫母惊呼一声!她发现石片上出现了黄帝面孔。扭头一看,才知黄帝站在她的身后。黄帝问嫫母:“你手里拿着什么东西。”老实忠厚的嫫母,一听黄帝问话,知道此事绝不能哄骗黄帝,噗嗵一声跪在黄帝面前。嫫母把发现这块能照人的石片,从头至尾向黄帝诉说了一遍,恳求黄帝宽恕她。黄帝听罢,哈哈大笑,双手搀起嫫母说:“这是你一大发现,你不但没错,还立了一大功!”黄帝说罢 ,立刻叫来嫘祖,方雷氏,彤鱼氏,把嫫母这块能照见人面孔的石片拿出来,叫她三位妻室见识一番。嫘祖笑着说:“黄帝,怪不得很长时间不见嫫母去水边梳妆打扮,原来她有这个照人宝物。”彤鱼氏紧接着说:“黄帝,这个发现,应该给嫫母妹妹记一功!”黄帝兴奋地说:“当然要记一功!”
人类使用镜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此就开始了。
难怪,有一本《物原》古书上说:“轩辕作镜”。《轩辕内传》这本书上也说:“帝会王母,铸镜十二,随用而用。”《述异》这本书上也说:“饶州旧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类发明了铁镜和铜镜。4000年前,埃及出了古铜镜。随后我国也出土了青铜镜。秦汉以后,我国铜镜制造水平已闻名中外。铜镜不仅是梳妆、整容的用具,而且是造型优美的工艺品。

㈤ 猫眼的原理是谁发明的

猫眼,又称门镜,是装在住宅户门上的一种小型光学仪器,便于居民观察户外情况。已成为居家安全的必需品。 它是由一块凹透镜(物镜)和一块凸透镜组成。物镜的焦距极短,它使室外的人或物成正立缩小的虚像,此像正好落在目镜的焦点以内,最后得到一个放大的正立虚像,此像恰又成在人眼的明视距离附近,对门外的情况就看得清楚了。
猫眼是英国人珀西·肖(Percy Shaw)发明,发明的动机是他有次开车行经山路时遇上大雾,使他视线不明,他看到两颗亮亮的东西,也就是路边猫的眼睛反射车灯光线,因此在1933年发明出猫眼,并於1935年5月30日在英国提出专利申请

㈥ 最早的眼镜是谁发明的

最早的眼镜的发明:
十三世纪中期,英国学者培根看到许多人因视力不好,不能看清书上的文字,就想发明一种工具来帮助人们提高视力。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做了不少试验,但都没有成功。
一天雨后,培根来到花园散步,看到蜘蛛网上沾了不少雨珠,他发现透过雨珠看树叶,叶脉放大了不少,连树叶上细细的毛都能看得见。他看到这个现象,高兴极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柜,找到了一颗玻璃球。但透过玻璃球,看书上的文字,还是模糊不清。他又找来一块金刚石与锤子,将玻璃割出一块,拿着这块玻璃片靠近书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试验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后来他又找来一块木片,挖出一个圆洞,将玻璃球片装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于手拿,这样人们阅读写字就方便多了。
这种镜片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成了现在人们戴的眼镜。光矫正视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视镜与老年人戴的老花镜,还有其他各种用途的眼镜,人们学习、工作就更方便了。培根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据资料介绍,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据说这项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明的。但也有人认为,中国人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眼镜。尽管眼镜发明谁为先至今仍是个谜,但我国在明朝中期就出现了眼镜,却是不争的事实。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这是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我国早期眼镜的图像及实物资料存世不多。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明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有一老者戴着眼镜。清乾隆年间,我国已能生产眼镜,镜架为黑漆木框,装有系结的丝带,镜片由水晶磨制,至清嘉庆年,眼镜普及,张子秋在《续都门竹枝词》云:“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有趣的是,清代眼镜的深浅标度,是根据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来划分的,这在清史料笔记李光庭所著的《乡言解颐》中有记载。自13世纪人类发明镜片以来,一直用水晶玻璃磨制镜片,1937年法国发明了一种叫压克力的塑料眼镜片,虽不易破碎,但清晰度差。

㈦ 第一个眼镜是谁发明的

发明眼镜的人应该获得一座雕像的荣誉,可惜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世界上最早戴眼镜的是中国人。 没有谁能够确定,究竟是谁发明了眼镜。不过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从眼镜问世起,就深植于社会史中,成为各国民俗、流行和骄傲的一部分。 现知最古老的透镜是在伊拉克的古城废墟中发现的。这块透镜用水晶石磨成。我们可依此推知古老的巴比伦人至少在2700年以前便发现了一些透镜的放大功能。但他们并不一定了解透镜。古犹太人、古埃及人同样对眼镜一无所知。据记载,古罗马皇帝尼诺观察过各种宝石。但他只是透过宝石来观看五彩缤纷的奇异世界,并不为了提高视力。 在公元十三世纪末,眼镜几乎同时在中国和欧洲出现。马可·波罗在1260年写到:“中国老人为了清晰地阅读而戴着眼镜。”这证明,至少在这以前,中国人就知道眼镜并使其实用化。公元十四世纪的记载说,有些中国绅士,愿用一匹好马换一副眼镜。那时的眼镜,镜片多用水晶石、玫瑰石英或黄玉制成,为椭圆形,并以玳瑁装边。戴眼镜的方法也颇奇特,用形形色色的东西固定;有用紫铜架,架在两鬓角上;有用细绳缠绕在两耳上,或者干脆固定在帽子里。间或也有人用一根细绳拴上一块装饰性的小饰物,跨过两耳,垂于两肩。因为眼镜的原料加工不易,所以当时的人们与其说戴眼镜是为了保护目力,倒不如说是一种炫耀身份的装饰品。 将眼镜从中国引入欧洲的人,真正可信者是十三世纪一位意大利物理学家。但几乎过了一世纪,那里才普遍使用眼镜。 这期间他们苦于解决一个难题:如何舒服而长时间的戴眼镜?开始是诸如今日放大镜的东西,用透明的水晶石、绿宝石、紫石英等矿石磨成的透镜上做出框架,安上手柄,或安在手杖上,后来是用绳子系于胸前,逐步发展成长柄眼镜,后来出现了长柄双眼镜和夹鼻眼镜。夹鼻眼镜尤其适用于高鼻梁的罗马人及英国人。大文豪伏尔泰在作品中赞颂道:“每样东西的存在都有其目的,而每样东西都是达到那个目的所不可或缺的。瞧那为眼镜而生的鼻子!因为它,我们才有了眼镜。” 假如你生就一个小个直的鼻子,戴眼镜就不那么容易了。一直到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尝试把丝带绑在镜架外侧,然后安全地套在双耳上,才算解决问题。直到1730年,一位英国人才发现了根据人头大小调整的眼镜,并很快演变成双钩于耳的样式,法国人称它为“太阳穴眼镜”,并且欣喜地宣称,这种样式,可以让人自由地呼吸。 不过这种欢欣并不表示法国人可以戴着眼镜到处跑,在当时法国人对戴眼镜一事颇觉踟躇。眼神不好的巴黎贵族只在私下使用眼镜,在不得不公然拿出眼镜的情况下,也只能迅雷不及掩耳地匆匆一瞥之后,赶快收起。 眼镜第一次传入英格兰,更使人啼笑皆非。英国的学者们,既蔑视又惧怕,拒不接受。牧师们则抨击说:“企图用眼镜来恢复衰退的视力,是对仁慈的上帝之恶意挑衅。”但是,眼镜的声誉并没有降低,这也许得力于一位漫画家威廉姆·霍加斯·潘特朗。这可怜的意大利幽默老人,为了攻击眼镜,常在他的讽刺画中画上眼镜。而事实上,适得其反,眼镜却更加普及。 然而在西班牙的情况却恰恰相反,1612年,一位米兰人在一本书中指出,西班牙“各阶层都欢迎眼镜,因为他们认为戴上眼镜会更显得不怒不威,举足轻重”。这本书行世后若干年,法国一位往访马德里的贵妇竟写到:“在西班牙,当某人财富增多的时候,他就加大他的眼镜。” 直到1784年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了双焦距眼镜,又使眼镜的声誉得以提高。至于无形眼镜,则是1887年由德国人制造的。 眼镜在今天,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之一。无论从镜片的种类,还是镜架的样式,都有极大发展。今日的年轻人,以戴上钢质架的“奶奶眼镜”为潇洒。还有人专门研究何类人戴何种眼镜最为得体。眼镜与美联而系之。 综观眼镜的点滴轶事,叹人类智慧之高,有一项痛苦的需要,就有一项解决之术,由真而美,不断演进,以臻至善。

㈧ 眼镜是谁发明的

13世纪中期,英国学者培根看到许多人因视力不好,不能看清书上的文字,就想发明一种工具来帮助人们提高视力。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做了不少试验,但都没有成功。

一天雨后,培根来到花园散步,看到蜘蛛网上沾了不少雨珠,他发现透过雨珠看树叶,叶脉放大了不少,连树叶上细细的毛都能看得见。

他看到这个现象,高兴极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柜,找到了一颗玻璃球。但透过玻璃球,看书上的文字,还是模糊不清。他又找来一块金刚石与锤子,将玻璃割出一块,拿着这块玻璃片靠近书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试验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

后来他又找来一块木片,挖出一个圆洞,将玻璃球片装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于手拿,这样人们阅读写字就方便多了。 这种镜片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成了现在人们戴的眼镜。光矫正视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视镜与老年人戴的老花镜,还有其他各种用途的眼镜,人们学习、工作就更方便了。

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最早发明了近视眼镜

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身患近视和远视,1784年发明了远近视两用眼镜;

1825年,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艾利发明了能矫正散光的眼镜。

有人认为,中国人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眼镜,我国在明朝中期就出现了眼镜。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这时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8)门镜发明者扩展阅读

眼镜是镶嵌在框架内的透镜镜片,戴在眼睛前方,以改善视力、保护眼睛或作装饰用途。镜可矫正多种视力问题,包括近视、远视、散光、老花或斜视等。

眼镜由镜片、镜架组成。分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老花眼镜及散光眼镜四种。亦有特制眼镜供观看3D立体影像或虚拟真实影像。眼镜的其他种类包括护目镜,太阳镜,游泳镜等,为眼睛提供各种保护。现代的眼镜,通常在镜片中间设有鼻托,及在左右两臂搁在耳朵上的位置设有软垫。爱美或不习惯佩戴眼镜的人,可以选择以隐形眼镜矫正视力。虽然近年隐形眼镜及激光矫视手术越来越普及,但眼镜仍然是最普遍的矫正视力工具。

阅读全文

与门镜发明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