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样才算是创造性的学习呢请浅谈几点,谢谢。
所谓创造性学习就是打破教条式的授课方式 让学生自我发现 把动手能力和思考结回合在一起 而老师只答是在旁边去激发他的创意激发他的灵感 真理是要靠自己去探索才能印象深刻 所谓学习 没有习如何谈学 ...
学习,一般是指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学习是获取经验、知识、文化的手段,知识的继承和文化的传承要依靠学习;而学习的重要内容乃是人类文化创造的结果。学习活动能否增加创造性的意义,学习过程能否增加除旧布新的成分,学习者能否有创造性的动机,学习者能否通过学习获得创造性的人格,进而加快发展为创造性人才等等,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⑵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包括哪些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包括:
1、原创性:
对“原创”一词不难理解;做到“原创”,就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思考方式,能够体现独树一帜的想法和观点;面对事物的时候,能够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及循规蹈矩的束缚,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维度进行思考、认识事物、表达见解等。
2、发散性
我想,“发散思维”这一名词,很多人都听说过,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思维方式!如果能够培养和锻炼发散思维呢?在面对一个问题和想法时,尽可能的提出和想象出多种可能性,从一个词、一个点向四周发散去思考,尽量寻找多咱答案!比如:说到“苹果”你能到什么?乔布斯、牛顿、手机、伊甸园、蛇、亚当、红色……等等,你还能想到更多……
拥有创造性思维的5种特征
3、逆向性
对与逆向思维方式,很多人在生活中会常常遇到。在思考和解决一个问题时,当一种方式和方法行不通时,总不能一条路走到黑吧!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通过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在解决问题时,不仅用直面问题的方式正面思考,还要善于变换思考角度,从反面去想,从更多的角度和立场去思考,将会带来全新的视角,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4、质疑性
对于很多成年人,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物,或许会少了一份质疑性。很多事物的存在,会让我们感觉,这是理所当然,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就会保持固有的想法!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能力,就是对一些事物保有质疑的态度,冲破“理所当然”而提出新的想法!对孩子来说,没有经验和理所当然作为基础,很多事物,在他们的眼中,还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孩子们总会问出,很多让大人们匪夷所思的问题,这就是孩子们比大人们更具有创造性思维!
5、重组性
对于重组这一点,我想,对于很多人都会有这种经历。我们会看到自己的孩子,或回想在自己小的时候,将家中很多小电器、小玩具等进行拆卸后,然后,重新组装,成为一个新的东西,这个重组的过程给我们和孩子带来了无穷的奇趣。一定有很多人,在小时候曾把家中的收音机、闹钟、电子表等进行拆卸并重新组装过,这个重组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体现和能力。
⑶ 什么是运用创造性模仿的策略
中国有句成语叫"邯郸学步",说的是跟在别人后面模仿走路,最后却连自己回走路的方法也忘了,答只好爬着回去的故事。现实生活中,模仿似乎是没有创造力的,但在创业过程中却是个例外,因为创造性的模仿已被人们证明是一种成功的策略。
创造性的模仿听起来好像是个自相矛盾的说法。创造性就是从无到有的发明,而模仿则恰好是它的反义词,但这两个同放在一起却是合适的。它描述了一种实质上是"模仿的策略"。创业者所作的恰恰是在重复别人已干过的工作,但之所以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是因为使用这策略的创业者比某项创新的当事人更能理解这项创新所代表的含义,更好地使用了这项创新活动。
最早而且最善于使用这项策略的是美国著名的IBM公司。普罗克特一甘布尔公司也常以此来保持其在肥皂、清洁剂、盥洗用品等市场上的地位。日本服部集团之所以能够以其成为世界之冠的精工表占领市场,也归功于这一创造性模仿的策略。
⑷ 结合实例来阐述模仿说的主要观点
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古希腊流传下来的观点。所以西方艺术的写实风格都很重。比如要求画画必须要把光影透视等各种细致的自然界中的变化模仿出来,小说经常写大段的各不相同的外貌描述,语言和性格特征,心理独白等。
而中国往往更重视提炼,比如是图画对线条和轮廓,诗歌对意境,戏剧对抒情等的提炼。
⑸ 请问 什么叫 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并各举一个例子 多谢
我说下我的想法,模仿练习应该是指去模仿别人的动作举个例子的话,你专看到别人做什么动作你属觉得挺好你也跟着练。这个应该算吧 独立练习的话 应该是自己练习,自己定目标,自己给自己定计划。创造练习在原基础的动作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动作有自己的风格这样吧,应该算
⑹ 模仿和创造的异同
柏拉图认为文艺的本质在于模仿,但是模仿的对象是感觉世界,是理式的摹本或者影子,由于文艺模仿的对象不是理式而是理式所派生出来的现实,所以文艺模仿的基础是迎合人性中低劣的情绪,那么模仿出来的艺术品也就是低等的。他贬低了现实以及现实的模仿者、艺术家和现实的模仿作品,但是并没有完全否认现实中有美的存在。对于模仿的主体,他认为艺术品就是由感性事物引起人的灵魂对美的理式的回忆而产生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的本质是模仿,他的模仿说是创造性的模仿说,在他看来,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物质与形式的统一,模仿不是抄袭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就是创造。他在自然过程的基础上探究艺术,说艺术是一种从质料发展成为形式的有机过程。模仿是对运动万物过程本身的模仿,与认识的过程相同,又在深层上与自然本身过程统购。亚里士多德以模仿得出了不同于柏拉图的关键性结论:艺术不仅可以表现真理,而且诗歌比历史更加真实。他认为认识过程与艺术模仿是相平行的,他的或然律和必然律成为艺术真实的两大标准。他抛了柏拉图以历年为核心的逻辑结构,将理论划界为普遍和一般等概念,并指出这些概念不是先验的,而在于感性的个别之中,在艺术的创造之中。
柏拉图在“文艺摹仿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影子摹仿论”,并以理式论对其作了阐述。他把世界划分为理式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三种,认为理式世界有一系列理式构成,它们永恒不变,绝对同一,是唯一真实的本体。在这一基本论述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几乎全盘接受,与其师保持一致。
但是,柏拉图对文艺创作活动的认识是从哲学家的眼光出发,他所谓的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都不过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是“分有”理式世界的结果。依照柏拉图的逻辑推而论之:摹仿,只不过是“那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只能是现象外形的再现,根本达不到真实体。在这样的论述下,柏拉图提出了他的文艺创作活动论点,即:影子摹仿论。
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文艺摹仿论后并没有沿袭柏拉图的逻辑,而是另辟蹊径,从“文艺创作活动”中提出人的“摹仿”和“求知”本能同为文艺起源。这种以人性本能为主要依据的分析论证,具有丰富的人本主义和经验主义内容,最终促使他提出了著名的“文艺本质论”。
柏拉图的“影子摹仿论”其实是对文艺创作的曲解,是对人的主观能动的漠视,他甚至于认为所有优秀的文艺创作,都是由作者本身的迷狂而激发出来的,而这种“迷狂”来自于人的疾病(精神病)或是神灵附体,显然,柏拉图的文艺思想还没有完全摆脱古老的巫术观念和原始思维的影响。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本质论”从人的本性出发,在“摹仿”的表层“复制仿造”下,极力肯定人的“创造性制作与再现”,换而言之,是充分肯定了现实人真实的客观存在,并把模仿现实人确立为文艺的根本原则,在这根本原则上他提出了“个别”与“普遍”的著名论述,指出了文艺创作中摹仿的可然性与必然性,因此他认为:艺术完全可以高于现实,也应该高于现实。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用“镜子摹仿论”来贬低一切文艺创作和文艺创作者,以维护他哲学家的权威,借此维护其创造的“伟大理想国”,而漠视了现实的人生,所以,柏拉图的“影子摹仿论”是一种狭隘的客观主义唯心论。
⑺ 善于模仿的我中心思想是什么
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去模仿尝试。
(1)模仿文章的主题。主题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中表现同学友谊,有的则表现师生情,有的表现父母爱等,在读别人文章的时候,要认真体会他是怎样确定主题的。自己也可以选择这样的主题,有些是永恒的主题,像表现“友谊”、“母爱”,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写。
(2)模仿文章的题材。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主题选材的,所选的材料是否典型,有没有说服力,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材料,而不是别的。然后就可以学习模仿:不管写什么文章,都要紧紧围绕中心选材,所选材料一定要为表现中心服务。
(3)模仿文章的结构。看看别人的文章是怎么组织安排材料的。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段落、层次的安排是怎样的?是先总写后分写还是先分写后总写,是顺序还是倒叙:揣摩透了别人文章的思路后,就可以模仿着写。
(4)模仿文章的表达。看看别人的文章主要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还是描写,或是议论、抒情。有的文章是采取夹叙夹议,在写作时就可以模仿别人的表达方法。
(5)模仿文章的风格。有的文章词薄华丽,显得文采飞扬,有的则朴实无华但情感浓厚,还有的非常幽默令人发笑。……你们可以模仿自己所喜爱的文章的风格。
这就是创造性模仿。
要牢牢记住:别人文章的内容(即主要故事情节)是绝对不可以模仿的。
要学会模仿,就要多看别人模仿的文章是怎样的,拿原文和模仿文认真仔细对比,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奥秘。创造性模仿才是成功的模仿。
我们虽然把模仿叫做“照葫芦画瓢”,但写文章和学画画有着本质的不同。学画画时“照葫芦画瓢”是单纯的模仿,因为图画是没有思想的,而写作文是要运用自己的思想,所以必须要做到创造性模仿。
少年朋友,请牢记作文秘诀第9 条:“要善于模仿。
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中心议题。简单地说,中心思想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内涵。
其实中心思想并非唯一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实作者真正要说什么,只有作者本人清楚,我们只能说看到一个方面,大家比较公认的一面。特别是古文,更是仁者见仁,文章为时而作,我们很难知道古人作文章时的背景跟故事,于是只能分析浅显的意思,大背景下的意思。
⑻ 怎样处理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编者的话: 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模仿与创造在幼儿学习中的特殊性何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怎样的模仿与创造才是适合老师的也是适合幼儿的?本期话题,就此模仿与创造的理论探索开始,然后结合幼儿教育具体实践谈谈与之相关的策略。 诌议幼儿的模仿与创新 魏峰 南京师大教科院 这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但又是一个充斥着模仿的时代。 创新产生于好奇。出于好奇而产生探索的欲望、摆脱束缚的欲望是孩子们的天性。幼儿喜欢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他们试图从大人们那里得到解释。他们总是努力打破大人为他们制定的框框,重新建构他们喜欢的东西。出白天性的东西大多是有价值的,而大人们由于在社会上受到的程式化训练太多,已经不能发现孩子们的天性中体现出来的价值。有的教师嘴上鼓励创新,其实心中期望的还是模仿;有的教师表面上鼓励创造,可是当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东西出现时,却不能接受,不会欣赏。于是,当新事物出现时,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呵斥:“谁叫你这么做的?”“谁教你这么做的?”言下之意。只有“听命为之”或“学而习之”才是正途。 模仿来自外力的引导。我们的教育鼓励标准化,学校像麦当劳生产一样培养儿童。标准化的教育手段和工具在逐渐扼杀幼儿的想象力,这种教育是创新最大的敌人。我在幼儿园工作的时候,看到每堂课都是以师生共同说“小小手,放放好”开始,然后每个孩子都正襟危坐,感到特别不能理解。今天的玩具也是成套的,有的还配上“使用说明”,看似丰富多彩并且更加“科学”,却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农村的孩子没有奥特曼和积木,但是一块泥巴就能玩半天,每个孩子都以能够标新立异,捏出新的形状为自豪;一根玉米秸秆就能做成机枪、长矛或是一杆秤。那是凭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新事物。 “压制创新、鼓励模仿”的现象出现在学校,这不能仅仅怪老师,其根子在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小农经济状态下形成的“阿波罗”文化。这种文化追求稳定的结构,结构中的人服从并维持外部秩序,而不去追求打破秩序、超越秩序。可喜的是,随着外部的冲击和内部的变革,打破秩序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超越秩序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另外,在大张旗鼓“创新”的时候,需要警惕并非所有的新东西都是好的。创新必须有价值向度。否则,新东西越多,我们失去的也就越多。 从心理学角度谈儿童学习的模仿与创造 夏春 南京师大教科院 模仿是观察学习的一种形式,也是儿童的重要学习方式。根据艾曼贝尔提出的创造力理论,创造力的组成成分包括:与领域有关的技能、与创造有关的技能和任务动机。领域知识是与领域有关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力的基础。因此,模仿习得的知识,对儿童将来创造力的发展和运用是有促进作用的。 不过,模仿与创造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模仿的对象和模仿的内容都会影响到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儿童在控制智力水平之后,随机分为四组,每组都看一段录像,然后进行一个创造力的测试。第一组看到的是一位女性在创造力测验中表现出低灵活性一低独创性;第二组看到这位女性在创造力测验中表现出高灵活性一低独创性;第三组看到这位女性在同样测验中表现出高灵活性一高独创性;第四组只看到这位女性在进行测验,但没有看到测验的结果。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在随后的测验中表现出比其他三组都要低的灵活性分数,但是前三组儿童的独创性分数都要低于第四组的儿童。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论,模仿创造力低的对象不利于儿童思维的灵活性发展。模仿不利于儿童的独创性发展。 模仿是否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孩子独创性的发展?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实验。将儿童分为三组:第一组让儿童使用新奇材料自由玩耍,即自由游戏组;第二组,让幼儿模仿实验者运用该材料的方法,即模仿组;第三组,让幼儿对实验者使用该材料所用方法进行观察,即观察组,然后测量三组儿童列举该材料独特性用途。结果发现,游戏组儿童优于其他两组。其实第二组和第三组都可以看作是模仿组(只不过第二组强调了对实验者的模仿),由此可见。自由游戏比模仿更能促进孩子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反过来说,模仿在某种程度上确实限制了孩子的独创性和想象力。 总结一下,模仿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但教师和家长要教会孩子不要表面的模仿,而要理解模仿对象的深层规则,并恰当地运用到其他地方。为了提高孩子的创造性,模仿的对象最好也要有较高的创造性。此外,对游戏材料进行介绍和示范不要过多,多给孩子使用新颖的材料自由玩耍的机会。 幼儿艺术教育中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季琴 南京师大教科院 一、模仿与创造 模仿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学习新行为的有效方式。对儿童来说,模仿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不断的模仿中,儿童完成了自我建构。语言,最初也是通过模仿习得。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模仿阶段,不进行体验、重组,那么语言仅仅是语句的重复。人无法理解词语的意义,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向。所以,我们要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才能达到自我表达的目的。 何为创造?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创造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当你已经开始从事一项工作或是想象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就是创造过程的一部分,因为这里有你的发现和冒险。创造也并非凭空产生,是需要广阔的认知基础的。而模仿提供了人认识世界的基础。所以说,模仿是创造的前提。但是创造的真正实现,不仅需要模仿来积累知识技能,更需要自由的探索和足够的试错空间,需要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性思维。 二、如何在艺术教育中恰当处理模仿和创造的关系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变得更富于创造力。在日常的艺术教学中,模仿是促进了还是阻碍了创造的产生,这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价值取向——教师将儿童的创造活动作为自我表达的方法还是仅为模仿?自我表达,是根据儿童的现有经验(包括认知、审美、情感的经验)来表现,儿童可以按自己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鼓励和发展。如果教师将儿童的创造活动等同于模仿,就会以成人的标准为依据,使儿童的整个经验变为视觉的经验。 我们强调艺术教育要重视儿童的自我表达。但是如果对于要表现的经验和表现的媒介缺乏认识的话,一切艺术创造将免谈。艺术教育的一条重要的原则是——扩大经验的范围,这意味着我们应该以儿童个人的程度和发展的阶段为本,在正确了解儿童的基础上才能给予适当的指导。模仿是扩大儿童经验的一种途径。在模仿的过程中,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理解力,让孩子体验到知觉的、情感的、审美等方面的经验。我认为欣赏艺术作品对儿童艺术经验的丰富是重要的。艺术欣赏不仅让儿童体验作者的表现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儿童体验到作品的情感,提升其美感经验。在保护儿童的创造欲望和能力中,教师还要关注评价的标准。我们不应该以“像不像”来评价儿童的艺术表现,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儿童是否有积极表现自己的欲望,关注儿童体验其经验和表现的程度。 创造需要以模仿作为前提。在艺术教育中,我们应该以模仿作为一种手段去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音乐学习中的模仿与创造 禹心悦 南京市游府西街幼儿园 在日常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教学模式一直被我们一线的许多教师应用,而这一模式也确实是简单易行,且对幼儿音乐成长有益。但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学习掌握某种音乐技能早已不是音乐活动的唯一目的了。在关注幼儿整体性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主体理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关注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并开始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活动环节。为了体现孩子的自主创造性,老师在设计活动中减少甚至完全没有了幼儿模仿环节,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随便跳随便唱。可是这样的调整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疑惑:在随便唱随便跳中,幼儿的音乐技能如何得到提升?其实《纲要》已经有答案:在支持、鼓励幼儿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由此可见,技能与创造表现是和谐统一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孩子尤其需要教师适当的示范支持。 在音乐活动中,模仿和创造并不是矛盾的,它们统一于一个完整的活动中,都是为幼儿的发展服务的。如何把握幼儿模仿与创造的度,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教师示范是提供操作的材料与规则,提供态度上的榜样,为幼儿提供更长远的追求目标,而不是让幼儿机械地模仿。其次,幼儿模仿的对象不应该是老师,而应该是被模仿的事物、现象的本身。所以在活动中老师可以鼓励幼儿先观察现实中的事物、现象,再用各种方式进行模仿,最后再随音乐表演。模仿与创造在一节课中所占比例应当根据不同音乐活动的关键价值而决定,如:创造性韵律活动,它的关键价值就是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创造性参与机会,所以创造在创造性韵律活动中所占比例就应该大一些。又如集体舞活动,它的关键价值在于与同伴的合作,那么对幼儿的动作要求就需要规范,以便于与他人合作完成舞蹈。这就需要幼儿模仿规范的动作。
⑼ 谁提出的“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的观点
历史上关于美术的各种解释,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说有理念说,巫术说, 摹仿说。
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的有赫拉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亚里士多德:“艺术实际上是摹仿”
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也坚持摹仿说:“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摹仿者……是自然的合法女儿,因为他是从自然中产生的。”
欧洲启蒙运动里的,网络全书画派的代表狄德罗也坚持摹仿说
俄国19世纪民主主义革命者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
中国的主要代表有,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还有五代北派山水画家荆浩《笔法记》也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
艺术是对自然地摹仿还是对现实的摹仿其实都差不多,书上我暂时找到是谁说这句“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的。。。可能这只是中国学者对前人理论的一个总结吧。。。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关于艺术的定义恐怕就是模仿了,艺术对现实的模仿,这个观点在希腊非常流行,甚至今天,人们在意识深处还常常持有这种看法,而“艺术模仿自然”就是这个观点的源头。
“艺术模仿自然”这个观点是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研究艺术和美而提出的,是早期文艺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第一个首次明确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哲学家是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0—前470左右)。受过毕达哥拉斯影响的赫拉克利特接受了美是一种“和谐统一”的观点。但他侧重宇运动和斗争特别是强调内部的斗争的和谐统一,提出了“对立和谐”理论。而他正是用“对立和谐”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艺术和美,他说:“也许,自然喜爱相反的东西,切正是从它们中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中,才求得了和谐,就像自然吧雌和雄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使没对相同性别的东西相结合,在这方面,艺术似乎也模仿了自然。例如:绘画就是吧白、黑宇红黄混合起来,才创造出宇自然物一致的作品,音乐是糅合了高音宇低音、长音与短音,才谱写出一曲不同音调的悦耳乐章。。。。”。赫拉克利特主要是从美在于和谐的原则出发来说明的,自然因对立统一的和谐而美,艺术要达到美,也只有按自然之美的原则,通过对立统一的原则,造成和谐而达到美。在这里,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模仿自然不是再现现实,而是模仿自然的生成规律。
第二个从“艺术模仿自然”的论点出发,探求美和艺术本质的哲学家就是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左右)。他主张物质需要和经验产生了各种艺术,关于艺术模仿自然,他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人类是动物的学生:我们从蜘蛛学会了纺织和缝纫,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夜莺等鸣鸟学会了唱歌,都是模仿它们的。”
比起赫拉克利特的模仿论,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论前进了一步。他的模仿不是模仿术语出现初期对模仿对象的直接再现,也不仅是模仿自然的生成规律,而是根据生活需要对被模仿对象的间接再现。他认为模仿是待之以学习,代之以印刻与模拟,代之于天性的本那以及适用性、快感。
这样,“艺术模仿自然”的“模仿”含义经赫拉克利特与德谟克利特的说明,已有了极大的转向,那就是由表现性转向模拟性。
而使“艺术模仿自然”这个观点真正丰满起来的是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他的艺术模仿理论的特征:艺术模仿生活。这种模仿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是第一次出现,它对希腊美学和以后的美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苏格拉底的艺术模仿生活理论的理解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先,艺术模仿生活应当逼真、惟妙惟肖。雕塑家在创作赛跑者、摔跤者、练拳者、比武者时,模仿活人身体的个部分俯仰屈伸紧张这些姿势,从而使人物形象更真实。
其次,艺术模仿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模仿包括提炼、概括的典型化过程。苏格拉底问画家巴拉苏斯:“如果你想画出美的形象,而很难找到一个人全体个部分都很美,你是否从许多人中选择,吧每个人最美的部分集中起来,使全体中的每一部分都美呢?”巴拉苏丝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是他对巴拉苏丝的提问,实际上也是他的观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早期典型化理论的萌芽。
再次,艺术模仿现实不仅要做到形似,而且要做到神似。苏格拉底认为模仿的精华是通过神色、面容和姿态特别是眼睛描绘心境、情感、心理活动和精神方面的特质。他强调画家和雕刻家要把人物高兴宇忧伤,高尚宇下贱、慷慨宇鄙吝、谦虚宇骄傲、聪慧宇愚蠢的“心境”宇感情恰当的表现在他的“神色与姿态”上,让他就像活的一样。
最后,艺术只要成功的模仿了现实,不管他模仿的是正面的生活现象,还是反面的生活现象,它都能引起审美享受。“各种活动中的情感”也包括仇恨、威胁等情感。由艺术模仿所引起的审美快感宇模仿对象无关。他对巴拉苏丝的提问:“哪种画看起来使人更愉悦呢?一种画的是美的善的可爱的性格,另一种画的是丑的恶的和可憎的性格?”这个提问隐隐约约的表明,艺术带来的审美享受与艺术描绘的对象的美和善有关。
综上所述,从赫拉克利特首次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这个论点开始,到西方第一个研究自然过度到社会研究的德谟克利特,最后是苏格拉底从社会学角度观察文艺,丰富了“艺术模仿自然”的内容,提出具有典型化萌芽的思想。通过这三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研究“艺术模仿自然”理论的哲学家的努力,这个理论终于成熟,并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