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一个生态

创造一个生态

发布时间:2021-08-02 14:07:45

1. 如何构建一个健康的企业生态

企业外部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市场、技术、政策等的不确定性,正迅速改变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在这种局势下,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开拓新的视野,要尽快地调整组织结构,要比竞争对手学的更好、更快,要对外界的反应灵敏,能根据外部的变化迅速地作出决策。通过虚拟、联盟与外界其他企业进行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各种各样的企业在发展中互相依赖,结成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企业之间互相利用,相互制约,共同成长和发展。 企业生态系统(corporate ecosystem)超越了传统价值链,是涉及供应商、分销商、外包服务公司、融资机构、关键技术提供商、互补和替代产品制造商,甚至包括竞争对手、客户和监管机构与媒体等企业利益相关者在一块,综合价值链、产业链、人才链为一体的动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一样,企业生态系统中的每一家企业最终都要与整个企业生态系统共命运。因此,在制定公司战略时,不能只着眼于公司本身,还应从全局考虑,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公司在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基于生态系统的战略不仅使公司自身得利,而且使所有系统成员共同受益,从而形成生态链上的良性循环,使公司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在生态系统中,企业一般在系统中担任如下几种角色: 一是骨干型企业(如微软和eBay),在系统中占据中枢位置,为系统成员提供共享资产,找到行之有效的创造价值的方法,并与其他成员分享价值。二是主宰型企业(如Intel,高通公司等)这类企业往往在系统中拥有关键位置,不论是否控制系统中的资产,它们都力图最大限度地从中攫取价值。三是缝隙型企业,这类企业构成了系统的主体。为数众多的缝隙型企业采取的是高度专业化的战略,对其他企业有一种天然的依赖。只有依靠别的企业提供的资源,它们才能腾出精力,专注于狭窄的细分市场,以差异化求得一席之地。 整个企业生态系统中,为了健康的共同发展,企业之间形成了相应的企业群:一种是卫星式的企业群(一系列的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它们之间可能是“寄生”,也可能是“共生”),一种是串联式的企业群(中小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化分工所形成的具有行业特点或地区特点的产业聚集,它们之间通常是“共生”关系)。通过相互信任,默契合作,聚集在某一有利的区域,无论在信息方面,还是技术方面和资源或服务的获得方面等都具有低的搜索成本、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的优势(如小鸭集团将生产线转移至昆山;许多银行将总部迁至浦东新区);与此同时,群体内的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设计、服务、型号等方面实施差异化(如东莞古镇的照明灯饰);由于集群内的企业靠利益分配机制无形地结合在一起,它们在这个区域组织内形成了一致的声音,在对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方面(技术、市场和政策方面)能快速反应(如温州打火机行业集体应对欧盟方面的反倾销诉讼),在时间方面能够领先于竞争者从而来获取竞争优势。 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现状和所处的外部环境,对企业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使其融入并适应整个企业生态系统。通过战略联盟、虚拟等方式,在竞争的同时合作,由“替代式”竞争思维转变为“互补型”的竞争思维,不要局限于现有的“奶酪”,而是着眼于把“奶酪”做大,在做大了的“奶酪”上大家都可以比以前得到更多。在企业生态系统中,其合作的方式主要有: 战略性的合资企业:合资建立两个同等的企业,并且让各自所在地的公司拥有较多的股份,对同一产品进行生产和销售。这样既保证联盟双方的利益,又可充分发挥联盟双方各自的优势和积极性,同时,这两个企业也可以进行竞争。例如,德国戴姆勒———奔驰与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合作生产汽车,双方共同分担产品开发和生产的投资费用,共同进入双方在欧、日拥有的销售和分配网络。 相互持股投资:公司间为了巩固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购买彼此双方的股份而结成联盟,原有公司保持本来性质,投资是双向的。例如,最引人注目的美国福特和日本马自达的“联姻”。福特取得马自达的股权。两家公司在某些项目上相互合作,但又相互竞争并保持着独立的管理结构。“联姻”以来,两家公司已共同研制了多种新车型。它们的合作方式是福特负责大部分汽车式样设计,马自达负责关键工程部件的生产。 功能性协议:也被称为无资产性投资的战略联盟,主要是企业在一个或两个具体项目上进行合作。比如在研究与开发制造、技术等方面,成员之间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甚至在协定以外仍然保持竞争。例如,美国的AT&T公司,它与法国-45联合微处理芯片,与日本东芝合作开发静态、随机记忆芯片,与德国西门子研究动态、随机记忆芯片,与东芝和西门子一起开发新的兆位存储芯片。 虚拟经营:通过网络、协议等方式,集中于某一项或几项核心业务,其它的业务全部进行外包,形成“无形”的契约关系。如NIKE专注于品牌和设计的运营,将生产全部转包给国内的企业。 健康的企业生态系统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指标:一是高效的生产率,一般以投资收益率来衡量;二是持续的生命力,即系统抵抗各种干扰和破坏的能力,可以根据系统中企业数量的多寡来判定;三是缝隙市场的创造能力,即能否不断创造更多的细分市场。四是竞争能力,主要根据外部的比较来衡量。

2. 如何以人为本,创建生态宜居城市

现在城市提出以人为本的宜居环境的创造,这是国际化的一个标准,就是要使我们的城市能够对外开放必须有这样的条件,我觉得北京是借助奥运会把自己的城市的面貌上了一个新台阶,提出人文、科技、绿色理念建设北京,管理北京,北京通过奥运会,创造了一个完全现代化的新城区。
中央提出来要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或者是把宜居城市作为政策目标,是深刻总结了国内外城市发展规律的经验后提出的。大家知道最早英国在早期工业化的时候,那时候环境是非常差的,工业在城市的中心,周围就是地窖式的居民区,这些工人甚至连自来水系统都没有,还是公共的水井,如果一个水井出了问题,就造成了很多人的灾难,统计当时在30年代,40年代一直到60年代,英国先后发生了三次祸乱,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维也纳因为鼠疫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传统的城市化是建立在城乡对立的基础上,广大农民破产落户城市,也造成大面积的贫民窟围绕着中心城市。除了这一个问题以外,我们还有一系列的其他城市问题,就是交通问题,土地利用问题,空气环境质量问题,水资源短缺问题,流行病猝不及防的问题,所以我们在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给我们城市带来的问题应该反思,一个新的城市发展的道路就是要解决这些城市发展,交通问题,环境问题。
中国政府提出来宜居城市首先是总结了这样的经验教训,另外最近些年来,90年代以后,联合国的一些组织大力的提倡和呼吁这个问题,我看到的材料就是96年联合国人居中心在伊斯坦布尔召开联合国第二界人类住区大会,明确提出了发展“适宜居住的人类住区”。对什么是宜居性也做了概括性,就是指城市的空间,社会和环境的特点和质量,对人们的个人和集体的幸福感,对所在社区居民的满足感和独特的作用。而且在这里面提出要实现这样宜居的环境,要实行有效的群众参与,公众参与和建设体制机制的变化。首先联合国人居中心宣言里面提出了一句环境的创造,首先通过城市的布局来解决,城市的土地使用方式,人口和建筑密度,运输以及人能够方便的获得基本物品,以及各种服务和利用公共设施,所有这一切都对城镇的可居性和宜居性有关键性的影响,这是城市化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再一个就是社会质量的状况和特征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有宜居性的核心内容,这里面涉及到的关键问题是公平,所有人都应该享受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权益,享有充分的食物、清洁的水和空气,享有平等的教育医疗的机会,能平等的取得资源。环境的质量也是构成宜居城市社区的核心标准,环境的标准主要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在生产、消费、运输各个环节当中,以及管理方式当中,要尽可能的利用科学技术,循环利用各种资源,使资源在各地区,各城镇分布大体平衡,使城镇生态系统得到尊重和延续,有利于人的健康和生物的多样性发展,有利于维持时代人类生命和幸福得以保持的空气、水、森林、土壤的质量。所以综合起来看宜居城市,从联合国人居中心的文件里面他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也是比较宽广的概念,所以宜居城市不能简单理解为居住的空间,包含着空间布局,环境质量,社会标准,所以通过联合国人居中心的文件的叙述,把它概括宜居城市,用四句号概括,首先宜居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第二宜居城市也是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第三宜居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与自然环境,第四就是宜居城市还是具有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这样的一个居民点。
从我们国内的有关专家论述来看,我想在这里面提到吴良镛先生主编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在这里面他从人居环境系统里面阐述宜居城市的理论,在这个导论这本书里面他吸纳了城市科学家,运用他的宜居城市环境系统模型提出了城镇居民点不论大小,都包含着五大系统,这就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这五大系统应该说构成了各居民点的基本的系统体系。只有这五个系统平衡协调的得到发展,城市才能够健康的发展,如果某一个系统受到了破坏,或者是受到了损坏,这个系统就会不健康,也就不可能再持续,所以宜居城市从这个角度讲又是我们人居环境系统的完整的表述,所以吴良镛院士在这本书里面明确提出了,处理好人居环境的五个观点,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发展人居环境,推动宜居建设的重要原则,为创建宜居城市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思想基础。
所以概括的讲,强调以人为本,人居环境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很宽的带有社会学的,也有环境学、工程学综合的概念。宜居城市是从物质环境,空间布局、社会法制、文化精神、体制机制等方面为市民创造一个效率、公平、和谐、方便兼顾、生态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宜居城市和以人为本我认为总体上是一致的。
原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在建设部的支持下,曾经就宜居城市的科学指标体系问题专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6个一级指标。六个一级指标:
一是社会文化度的评价指标,城市文明、社会和谐、社会文明,公众参与,美国这个教授讲到了西方的规划的参与,现在我们也提出来,好像在形式上方法上还有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是经济富裕度的评价指标,这里面包括GDP的情况,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的财政收入,就业的情况,以及生活的恩格尔系数,还有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等等。因为要创造一个宜居的城市,经济还是基础,要一定的财力做基础。
第三就是环境优美度的评价指标,这里面包括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城市景观,城市景观上午进行了很详细的阐述。
第四个就是资源承载度的评价指标,这里面包括淡水资源的总量,现在我们全国的城市号称400个城市缺淡水,15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现在不缺水的城市都是远距离的饮水,现在我们的水源也不够,有些水被污染了,所以现在城市发展面临承载度的问题,另外就是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问题,还有一个用地比例问题,还有居住问题,居住用地比例在城市规划用地指标体系当中大约是按照国家标准32—33%,加入是人均用地100平米的话,大概是32—35。现在又有居住用地占的比例很高,并不是比例越高越好,太低也会影响我们的居住环境。另外就是城市的特产资源这方面构成城市的重要条件。
第五是生活便宜度的评价指标,这里面包括城市服务设施,交通、商业、市政、教育文化体育,绿色开敞空间,城市住房,公共卫生等。
第六公共安全度评价指标,现在城市的安全还是比较突出的,特别是我们自然灾害,包括人为的灾害都很多,所以一个城市宜居不宜居、是不是安全还是很重要的,所以这里面也列出了几条,生命线工程完好情况,政府应对自然灾害了应对人为灾害有没有应对的机制和预案,再一个城市政府最近几年对公共安全事件处理的情况,用这些大概衡量一下城市的宜居性、宜居度,城市的宜居也不是一个绝对的问题,是历史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城市在这一阶段是宜居,下一阶段又不宜居了。前段我们研究了一个课题叫做城市承载力的研究课题,在这个课题里面当时我记得吴良镛院士提到古代汉朝的时候,东汉、西汉的时候,特别是西汉的时候建立了都城,经过东汉、西汉几百年,又是三国,又是几百年动乱,隋朝统一中国的时候,放弃了原来的长安省,在渭河之南新建的大兴城,为什么要新建大兴城,当时历史文献记载就是经过几百年,原来的长安城就水咸,不适合居住,所以导致首都搬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我想说一说创造不同特色的宜居城市。因为宜居城市刚才说的这些标准都是统一的,但是我们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扣在任何一个城市身上,这个城市能不能做成一个宜居城市,还要结合这个城市的实际进行创造。我有两个方面,根据不同地区的城市情况创造不同的宜居城市;不要把保护历史的东西和现代化都市中对立起来,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不同特点特色的宜居城市,还要靠我们规划师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也需要吸收各地的,包括世界各地的经验,广大群众的智慧。

3. 如何创造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使动物不用喂养

平时不在家,一周或一个月回来一次,但是回家期间想研究一下动物,但又没时间养。有什么办法可以养又不用怎么打理呢(有点不负责任)1.规模不大成本不要太高2.家在乡镇(南方)3.要创造在院子或楼顶4.也可以推荐一些可以自行觅食的动物(前提它会回来)

4. 有没有可能在野外创造一个生态系统进行野外生存1年多

可以,美国从1984年起花费了近2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造了一个几乎完全密闭的“生物圈二号”实验基地。
1993年1月,8名科学家进入“生物圈二号”。按照计划,他们将在里面呆上两年,如不发生严重意外,实验结束前是不能出来的。两年中除了提供第一批包括种子在内的物品外,其余的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解决。能源,取自太阳能;氧气,由他们种植的植物制造;粮食,靠他们自己在里面种地获得;肉类和蛋白质,取自他们养的鸡、鸭、猪、羊。甚至包括里面的气温和气候,也是由他们来设法控制,并尽可能模拟地球气候。总之,他们必须设法保证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年多后,土壤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与建筑“生物圈二号”所用的混凝土中的钙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生物圈二号”的氧气含量从21%下降到14%。加之由于没有调节好内部气候,致使粮食歉收,科学家们不得不吃种子勉强度日,结果是,提前撤出实验室。更令人意外的是,“生物圈二号”运行三年后,其中的一氧化碳含量猛增到79%,足以使人体合成微生素B12的能力减弱,从面危害大脑健康。
1996年1月1日,哥伦比亚大学接管了“生物圈二号”。同年9月,由数名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对实验进行了总结,他们认为,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一样的、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

5. 怎样从无到有建立自然生态

在我们的人类生活的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的联系,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与其它事物之间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其实很多时候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自然生态就是一个值得大家都关注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立一个从无到有的自然生态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需要考虑到植被,土壤或者是温度和水之类的,下面我们具体来解释一下。

我们都知道,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没有水,世界上的动物和植物都无法生存下去,就比如说我国大部分的西北地区由于降雨量缺失,就导致了很多植物无法生长,所以在西北地区就有大面积的沙漠地区。还有就是要提供充足的土壤,在我们的自然界中,虽然有很多的水生生物,还有就是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培育出了很多的无土种植的植物,但是土壤是自然界中的必备之物,有了土壤才能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条件。

6. 据说乐动体育已经创造了一个伟大的生态

是啊,当初能够趁武磊声势最高的时候抢到武磊的胸前广告赞助权,简直就是神操作!

7. 怎么创造一个假山生态系统该养哪些动物

假山材质是水泥的,有些山缝间种着青苔或者草木之类的。可以养些鱼,乌龟之类的

8. 人类可否创造生态系统

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来说,全世界都无法做到。

之前不是有过生物圈2号吗?在正常运作了1年之后,计划就失败了,虽然科学家已经尽量做到一丝不苟,在大气,土壤,植被等等环节上都做到了最精确和细致,基本与人类生活的生物圈无两样,但是还是有某些复杂的因素导致计划失败。

希望能帮到你

9. 怎样在没有太阳的情况下建一个生态系统

实际是可行的。现在鱼缸观赏鱼行业已经发展出了很多凝聚高科技结晶,且经过大量实践证明有效的【工(神)具(器)】,价格还很低廉,水缸边上的插座至少有4-5个插头,分别连接着过滤器、氧气泵、喂食器、加热棒……这些装备可以使我们迅速地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基础。另外水草种类和鱼种类也非常丰富,南美和非洲的野生鱼种经过人工繁殖变得很便宜,还有各种工具鱼虾螺,协助水缸内循环,比如有一种笠螺,可以清除水缸壁上的绿藻。所有这些,都可以很便捷地在淘宝一次性购齐,以前专业玩家才能实现的效果,现在大部分人都可以轻易做到,绝不可同日而语。传统养鱼法要很勤快,定时定量换水喂食,养水培藻各种讲究,时至今日,淘宝上买套一两百块钱的像样的过滤桶(功率低至10-20瓦),配上培养生化细菌的滤材,已经足以创造一个比传统老把式更优质的环境,,因为人再勤快,也不可能勤快过一个24小时开机的机器。抛开这些,很多年以前,乡下的小伙伴靠一个大水缸都可以长年不换水养鱼。现在只要用心去研究,理论+实践综合,实现一个纯粹的生态鱼缸,不算是很难的事情。最近我将宿舍窗台上的杂物清理掉之后,放置了一个1.2米的鱼缸,但不想花时间去打理,所以采取生态循环的方式建缸,而我的养鱼经验主要是至少20年以前小学生时代养过一个水桶的金鱼。经过淘宝一站式采购了所需的全部部件,我发现今时今日,养鱼可以说极其便利,以及成功概率很高。

与创造一个生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