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新概念作文它和写作的个体性和创造性有何关系
作文大赛”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七所全国重点大学联合《萌芽》杂志联合发起共同主办,大赛聘请国内一流的文学家、编辑和人文学者担任评委。除初赛作品要求字数控制在5000字以内,参赛者30岁以下之外,不收取报名费,无任何限制。“新概念”旨在提倡: “新思维”——创造性、发散型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提倡无拘无束。 “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真体验”——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 比赛分初赛、复赛。初赛沿用一般文学刊物征文地形式,不命题、不限定题材、体裁,字数5000字以下,不曾在公开刊物发表。初赛优胜者参加复赛;复赛设立考场举行。考题由发起主办单位各出多套方案,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并由公证处现场监督和公正。 初赛决出入围奖,入围者来沪参加复赛,由两项分数综合得出最后一二等奖及入围奖名单。 大赛发展 7年来,“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参赛人数已经从最初的4千人次,逐年递增至7万人次。随着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高校合作力量陆续扩大为13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也先后加入了联合主办单位队伍。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实行的考试制度,高校没有命题权和考察权,只能被动接受“高考”结果。对于中学语文教育的误区,《萌芽》在她近50年的办刊过程中,在与广大青年学生的接触中,在与国内许多一流大学的专家学者接触交流中,也越来越深地感受到这一误区的负面作用:即文学与人文学科后备人才的匮乏。“新概念作文大赛”充分运用了《萌芽》与全国作家学者的天然联系,它的权威性也得到了各高校负责人的首肯,使得大赛获奖者与高校之间通过竞赛建立关联,为日后的人文学科后备人才输送起了重要作用,成为高考选拔人才有利的补充形式,被誉为中国“语文奥林匹克”。第一届大赛,陈佳勇、宋静茹、王越、杨倩、吴迪、李佳、刘嘉骏分别被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免试录取;第二届怀沙、张懿璇、许人杰、陈凯、李一粟、周嘉宁、祁又一、李晶、张尧臣、蔺瑶、刘莉娜、应尤佳、周霓钦、陈安栋、孙佳妮等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提前录取;中山大学为第五届获奖者王皓舒加20分,第七届又录取了黄锐杰,甚至有一名二等奖获得者也进入了中大。北京大学甚至通过自主招生,为新概念的获奖者预留名额,先后录取了张思静、钱好等文科可造之才。清华大学录取了???南开大学破格录取了第五届获奖者王一波、第七届的一等奖获得者山西大学附中的张馨月。武汉大学录取了李遥岑、戴漓力、胡坚。 “新概念”的参赛稿件给文坛吹来了清新之风。许多作品使评委铁凝、叶兆言等成名作家无法相信这样才华横溢的文章出自中学生之手。评委会主席王蒙甚至欣喜地说:“我们可以搁笔了。”作家赵丽宏也发出了“青春的光彩谁也无法扼杀”的感叹。许多潜在写作的年轻作者被发掘出来,文学的基础人口获得了拓展。今天在文坛上日渐活跃的“80后”作家中就以新概念作家群居多。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有“以艺术代宗教”的提法。提出文学要具备人文性、审美性的功能,要能塑造人的灵魂、培养人的精神,孕育人文情操。这与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相勾连的,也是“新概念作文大赛”始终要求自己承担的责任。许多当年的获奖者,将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同文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更多的获奖者并没有把文学当成终身的事业或者生存的方式,他们没有当作家、进文科,文学是他们滋养灵魂与情操的方式,他们始终是文学的爱好者、阅读者。第二届一等奖获得者艾路读的是清华大学水利系;李一粟读的是法律系,现在在北大攻读法律研究生;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任良,同时也是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一等奖,最后选择了南京大学化学系;第四届的郭允,既获得省级数学竞赛的一等奖,又连续两年获得新概念一等奖,他的所爱是哲学;第五届的杜书妍以及同年毕业的刘枫,选择的则是生命科学;第七届的黄锐杰在中大录取他时,允许他自由选择专业,他选择了物理……这和教育界强调的综合素质、和萌芽“让文学成为青年人的精神家园”的办刊宗旨似乎不谋而合。能够成为作家的毕竟是少数,文学更重要的功能可能是让它成为一个人的灵魂支柱。 答案补充 社会影响 1999年以来,全国的多家报刊杂志报道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发难,引发社会各界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深度思考。连年都能在大赛中拔得头筹的山东省实验中学的语文教学方法,也将随着人们对大赛的关注度,引发教育界的新思考新热点。 韩寒这名当年由大赛发掘出的一等奖获得者、媒体眼中的“高才留级生”所引发的话题,至今是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深远的冲击。
2. 公文写作是不是创造性劳动
简单的说,你的文采再好,如果不能体现机关领导意图也是白搭。换而言之,公文写作就是把领导想要说的话写出来。文秘员写作公文前,有的领导会交代主要意思,你是不可能有创造与创作的空间。
3. 什么是创作,创作和创造性、独创性之间是什么关系
创作就是一种行动,创造性和独立性是对行动的总结或者说描述升华
4. 中国人民大学创造性写作专业
从中国来人民大学文学源院官网的本科生 · 课程大纲 页面,查到全校选修课—— 《创造性写作及翻译》:
引导学生从事创造性的写作和文学翻译,培养学生文学创作和翻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准。
介绍创造性写作的要素,优秀文学作品鉴赏及其创作过程分析,创作实践;文学翻译的标准、技艺,优秀译作分析,翻译实践。创作及翻译作业讨论及修改。
要求掌握从事创造性写作和翻译的基本能力和技艺,全面提高写作和文学翻译的水准。
再没有其他信息。估计停留在试验阶段,办本科班的可能不很大,在应用型硕士这个层次的可能有一些,像国外有创造性写作艺术硕士,主要攻小说、诗歌、戏剧创作。
无论国内国外,对办成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前景,不敢抱多大希望。
5. 创造性的作文怎么写
创造性的作文的话,我觉得你如果写的话你就写一些,嗯,比如说比较那种分段的或者是诗歌类型的,这种感觉非常的有创造性
6.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
这个的话,个人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你结合当时作者的时代背景以及生活经历去更好的专理解他写这篇文属章的感情是最好的,如果你能够做到身临其境的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会发现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的感情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可以的话麻烦采纳一下答案,谢谢
7. 阅读与写作 举例说明 写作实践中哪些方面属于创造性思维
写作技巧就是写作中进行表现时运用的方法,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的有效艺术手段。写作技巧受限于作者的世界观、艺术观,同时又作用于他的写作实践,为写作活动服务。
写作方法属于艺术表现方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衬托对比、伏笔、白描细描、铺垫、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六大特点
1、稳定性。是指技巧的成熟和稳固。
2、互渗性。文章写作中的技巧和方法,虽因文章门类和品种的不同有所差异,但在文章写作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技法又往往是相互参照、相互影响的,于是就形成了写作技巧的互渗性特点。
3、创新性。写作技巧如果仅有代代相承、墨守成规(解 释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成规:现成的规矩、制度。指思想固执保守,守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而无创作发展,那么文章就会僵化、萎缩,乃至消亡。
4、审美性。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将不同时空、不同角度的材料组合成绚丽多姿的文章大厦 ,因而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5、赋比性。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6、独立性。独立自主地创作,不追求华丽的词汇,而讲究真正自我的表现手法。
二十大写作手法
1、第一人称叙事法
【特点】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2、第三人称叙事法
【特点】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3、顺叙法
【特点】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4、倒叙法
【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5、插叙法
【特点】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6、补叙法
【特点】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在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7、分叙法
【特点】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8、详叙法
【特点】
详叙一般用在对每件事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叙写。详叙时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行详尽、细致的描叙。作文时,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部分,要详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而又与也须交代的,则几笔带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否则文章会出现无中心或多中心,显得繁琐。
9.略叙法
【特点】
略叙的作用是在于交代事件发生发展中不可缺少又不必详叙的内容。它与详叙相结合,使整个叙述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形成叙述的起伏。略叙一般用于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与中心思想关系一般的部分以及人所共知的部分。
10.直接抒情法
【特点】
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的朴实真切,震动人心。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11、间接抒情法
【特点】
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要做到语言美丽而又富有感情色彩。
12、先叙后议法
【特点】
先叙后议是先叙事后议论,因此议论要起总结上文,点胆中心的作用。议论时,要对事件的主要内容,或事件的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进行议论。这样才能做到叙事和议论的统一。议论的方法,可以通过文章的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议论,也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议论。
13、先议后叙法
【特点】
采用先议后叙的方法,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记叙的要点和中心,并以此统全文,使全文所记事件的意义,通过议论之后,显得清楚明白。在叙事的时候,要根据议论的中心,抓住重点进行写作。
14、夹叙夹议法
【特点】
夹叙夹议的特点是叙事和议论穿插进行,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可以自由自在表情达意。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作要注意叙事的连贯性,议论插入要自然。
15、以物为线索
【特点】
在叙事的过程中,让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这种物件往往起过渡作用或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
16、以人为线索
【特点】
以人为线索叙事,要注意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人物性格的统一,还要注意人物年龄特征、外貌、动作、地方和民族特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统一。否则,容易造成混乱。
17、以思想变化为线索
【特点】
这种写法,思想发展的主线要分明。思想变化的各个阶段贯要自然,对照要清楚。
18、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特点】
主要事件记叙突出,次要事件交代清楚,主次搭配合理,叙述井然有序。这种写法,事件再复杂,也可繁而不乱。
19、写生法
【特点】
学习画画,要从写生、素描学起;学习书法要从描红临帖练起;学习状物也需从写生素描练起。我们作文时,如果能把看到的物品用文字描绘出来,读者看了文章,如见其物,我们的作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用写生法描写物品要注意描写的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或先中间后两边,或先两边后中间,或先整体后部分,或先部分后整体。其次要注意细部的描绘,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0、转动法
【特点】
采用转动法描写物品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能颠来倒去。其次要准确地运用方位词如正面、反面、下面、上面、左面、右面等等,在转换物品的方向时,要用方位词标明。此外要有详有略,能反映物品特点的一面要详细描述,其他作简略交代,切忌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
8. 写作的好处
以下是摘抄网络上的文字,或许对你的问题有所帮助:
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活动具有如下一些显著特征:1、目的性;2、创新性;3、综合性;4、实践性。写作活动的主要作用和意义在于:1、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传递信息;2、现代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才能从容应对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诸多问题;3、写作关系到全民族文化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仍有近四分之一的文盲和半文盲。一个民族文化水平低,读、写水平不高,是难以进入经济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的,也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从现代信息论、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写作是一个收集、加工、输出信息的整体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写作活动是有阶段性的。大致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述三个阶段。具体又可分为采集、立意、谋篇、用语、修改等五个环节。每个阶段和环节都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和要求。如果人们的写作活动符合这些规律和要求,就有可能“妙笔生花”,写出文质兼备的好文章、好作品。
写作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不仅仅存在于文学创作领域,还广泛出现于应用写作领域(包括公文写作、经济写作、广告写作、军事写作、法律写作、科技写作等)。就当下而言,学科意义上的“写作”概念已越来越多地指向应用写作这一遍及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实践活动。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大趋势》中曾断言:“在这个文字愈来愈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读写技巧。”这里的“写”主要是指应用写作而非文学创作。
另外,文字对每个人都会有影响,一篇好的文章,不但是作者的成就,进一步讲,是对全人类文明和思想的贡献。
可以说,写作也是一种文化艺术。